一、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庆浩[1](2012)在《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森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生态资源,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战略储备资源,更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国林权流转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呈现日益繁荣的趋势,林权流转价值评估对我国林权流转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是规范林权流转业务的基础,无论是林业产权的变动和流转,还是林权的抵押贷款、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和信用类资产业务,都需要明确林权所具有的价值。同时,深入开展林权流转价值评估,对进一步深化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和规范统一的林业要素市场,加快推动我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林权流转及价值评估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但林权流转价值评估还存在许多问题没能解决,完善和规范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目前,我国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研究的现状是:评估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理论方面;评估方法中的经济技术参数陈旧,很多评估机构使用的都是多年以前的统计资料;评估方法侧重操作,且大都停留在经验判断基础上;评估管理工作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为林权合理流转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林权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案例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改进建议。文章基于林权流转市场规范化的需要,在对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方法、原则、程序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后,结合当前我国林权流转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框架体系的重塑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姜洋[2](2010)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展生物质能源能够缓解能源危机,改善能源结构不合理状况,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调节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矛盾的必由之路。国有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林业生物质能源,顺应形势的变化,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国有林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生质物质能源为切入点,以制订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战略为手段,探索林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实现国有林区节约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增加职工群众收入,调节林区能源消耗结构,实现新的烧柴革命,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的目标。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基础上,确立了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国有林区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为研究核心的研究思路。论文以战略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等为理论支撑,首先剖析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灰色数列GM(1,1)模型对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生物质能源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前景良好。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原则、战略规模、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方面构建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体系。其中,运用超效率DEA模型确定了发展战略的二元梯度发展模式;运用QSPM矩阵法对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重点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和林业剩余物的可持续利用系重点发展方向。第三,提出了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这两大战略重点的具体举措。提出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和生物质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的战略实施方案。在阐述两个方案的实施过程基础之上,以铁力林业局生产固体成型燃料发展生物质能源为实例,以双丰林业局文冠果能源林基地建设为实例,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给林区经济和林区职工生活质量所带来的改变。论文最后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过程中将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在此基础上从政策保障、技术保障、社会环境保障、人才支撑体系和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几个主要方面构建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本文中战略体系的构建从理论意义上拓展了国有林区发展林业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意义上推动了国有林区寻求新绿色革命的发展之路。同时保障措施的构建,保证了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促进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的科学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科学的发展战略体系。构建一套完整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体系,给科学和生产企业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参考,同时为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理论借鉴,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王毅昌[3](2008)在《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森工林区(以下简称森工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森工林区经营总面积占黑龙江省国土面积的22%,林业用地面积占东北内蒙古林区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用地总面积的28.3%,是我国东北、华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建国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生产木材5.07亿m3,占全国同期木材产量的20.3%,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森工林区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性、资源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森工林区目前仍没有摆脱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局面。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林业发展等决定,为森工林区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对新形势,如何破解森工林区发展中的难点和障碍,是摆在黑龙江森工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用林业分类经营理论、生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系统动态学原理等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历程。(2)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的环境与取向分析。(3)黑龙江森工林区的管理体制创新问题。(4)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蓄积的动态模拟及生态体系建设问题。(5)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社会文化及保障体系建设问题。目的在于破解森工林区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和问题,探求森工林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本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创新成果和结论:(1)提出了国有林区分工论的思想。国有林区分工论就是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对国有林区管理职能进行分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经营与管理。所谓管理职能分工就是按照专业化的原则对国有林区管理职能进行分工,建立政府行政管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运营“三个主体”,打破林区管理主体“政、企、资”三权合一的管理体制。(2)提出了构建“三个主体”的制度设计。构建林区“三个主体”,即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主体,森工企业经营主体,林区政府行政管理主体。通过“三个主体”的构建,保证森林资源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政府行政管理“三种职能”的强化。(3)提出了实现“三个主体”相协调的对策建议。提出了理顺三个管理主体投资渠道的对策。(4)根据SD模拟分析,商品林区蓄积消耗结构极不合理。2003~2006年,商品林区成熟林和过熟林只提供了7%的商品材产量。目前的419万m3的木材产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高成本的森林经营方式。(5)国务院“十一五”期间确定的黑龙江森工175万m3的商品材产量,仅由商品林区和限伐林区的成过熟林蓄积提供是难以胜任的,尚需要采伐中龄林、近熟林、散生木和疏林地的蓄积才能平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175万m3的产量也是一个超森林承载力的木材产量。(6)研究了不同木材产量方案下最佳蓄积消耗组合。(7)木材产量103万m3是最优的经营方案。从不同方案的比较看来,木材产量103万m3无论从森林资源保护的角度,还是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角度,都是最优的森林经营方案。但森林采伐量的调减受制于林区经济上的压力,在没有外在的经济补偿和内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下,调减木材产量是不现实的行为。(8)不论采取哪种方案商品林区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在较长时期内都将在低谷中徘徊;过熟林蓄积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供给能力很弱。不论采取哪种方案商品林区成熟林蓄积在2017年以前都处于下降和维持阶段。商品林区过熟林蓄积采伐幅度仅能维持在2~4%之间,在2024年以前都处于下降和维持阶段,20年后才能逐渐回升。这也更进一步证明了天保工程期再延长30~40年的提法。(9)提出了林区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认为森工林区三大系统的协同发展都不能追求各自目标的最大化,只能兼顾其它两个系统的目标,取三个系统的共同目标的交集,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本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创新了国有林区发展理论。提出了林区分工论的思想,并按照这个思路设计了黑龙江森工林区管理的新体制。该思想的提出对改革国有林区管理体制具有指导意义。清河林业局应用该思想进行内部政企分开改革,已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黑龙江省政府领导的肯定。目前黑龙江省森工系统已有8个林业局进行了内部政企分开改革试点,林区分工论思想已对森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2)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森林蓄积系统进行了动态模拟与分析。在理论上证明了,国家确定的森工“十一五”期间商品材产量175万m3,也是一个超森林承载能力的产量,并非是合理的选择。提出木材产量103万m3是最优的木材产量方案。SD模拟分析的各种经营方案,可以对实践部门设计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这对在不同的木材产量下,选取最佳的资源消耗组合,减少中龄林和近熟林采伐比重,提高森林资源的供给能力,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有[4](2002)在《推进二次开发、实现四个“移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详尽论述了如何实现产业、投向、效益、产权移位的问题 ,只有搞好产业转化和衔接 ,才能顺利实现林业企业的理顺、调整和发展
卢仲达,王政武[5](2001)在《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芬兰采运设备多为大型高效机械,如集材机、赛速运材汽车,由于我国林区道路网密度低,等极差,其生产效率无法正常发挥,欲发挥其功效必须研究与其配套的道路建设问题,其涉及技术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经济问题。
栾柯,徐克生[6](2000)在《林业安全生产工作改革20年回顾》文中提出
二、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林权流转发展状况 |
1.1.2 林权流转的必然性 |
1.1.3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
1.1.4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框架体系尚待建立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研究基础 |
2.1 基础概念 |
2.1.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价值 |
2.1.2 产权与林权 |
2.1.3 流转与林权流转 |
2.2 理论概述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地租理论 |
2.2.4 资产评估估价标准 |
第三章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理论及其应用 |
3.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内涵及特点 |
3.1.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内涵 |
3.1.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特点 |
3.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原则 |
3.2.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操作原则 |
3.2.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工作原则 |
3.3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
3.3.1 林木产权价值评估测算方法 |
3.3.2 林木产权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
3.3.3 林地产权价值评估测算方法 |
3.3.4 林地产权价值评估案例分析 |
3.4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特定目的和作用 |
3.4.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特定目的 |
3.4.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作用 |
3.5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流程和基本要求 |
3.5.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流程 |
3.5.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基本要求 |
第四章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现状 |
4.1.1 理论层面 |
4.1.2 实践层面 |
4.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现状的原因分析 |
4.2.1 林权权属混乱,结构不合理 |
4.2.2 林权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低 |
4.2.3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规范缺失 |
4.2.4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专家及技术人员缺失 |
第五章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解决的具体对策与关键点 |
5.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解决的具体对策 |
5.1.1 加强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立法工作,健全评估政策、法律与法规 |
5.1.2 完善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理论,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评估框架体系 |
5.1.3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评估机构 |
5.1.4 加强行业交流,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
5.1.5 重视林权流转价值评估信息的披露 |
5.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
5.2.1 明确林权流转价值的计量属性 |
5.2.2 加强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配套制度建设 |
第六章 实例分析——四川省大邑县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现状及发展建议 |
6.1 大邑县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
6.1.1 大邑县林权流转基本情况 |
6.1.2 大邑县林权流转取得的成效 |
6.2 大邑县林权流转价值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
6.2.1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少 |
6.2.2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操作规范陈旧 |
6.2.3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机构的业务收费低 |
6.2.4 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观念淡薄 |
6.3 大邑县林权流转价值评估的工作建议 |
6.3.1 增设专业的林权流转价值评估机构 |
6.3.2 加强林权流转价值评估人才培养 |
6.3.3 继续推行林权流转指导价 |
6.3.4 大力发展林权流转市场 |
第七章 本文总结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7.1 本文总结 |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 |
摘要 |
Abstract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
1.3.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5.3 研究的边界界定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生物质能源的相关概念 |
2.1.1 生物质能源的概念 |
2.1.2 林业生物质能源概述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2.2.1 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5 循环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
3.1 国外发展生物质能源立法的相关经验 |
3.1.1 美国 |
3.1.2 英国 |
3.1.3 荷兰 |
3.1.4 丹麦 |
3.1.5 日本 |
3.2 国外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相关经验 |
3.2.1 政府引导、扶持、推动市场化进程 |
3.2.2 注重规范市场发展与制定生物能源产品标准化 |
3.2.3 重视技术研发 |
3.3 欧盟发展生物质能源相关政策经验 |
3.3.1 刺激生物柴油需求 |
3.3.2 更加重视环境效益 |
3.3.3 扩大生物柴油生产 |
3.3.4 确保生物柴油原料供给 |
3.3.5 提升生物柴油国际贸易 |
3.3.6 鼓励生物柴油技术研发 |
3.4 国际经验的借鉴 |
3.4.1 立法经验借鉴 |
3.4.2 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
3.4.3 政策措施经验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
4.1.1 林业生物质资源现状 |
4.1.2 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现状 |
4.1.3 生物质能源开发现状 |
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思想认识方面 |
4.2.2 体制产权方面 |
4.2.3 技术创新方面 |
4.2.4 政策法规方面 |
4.2.5 生产建设方面 |
4.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的定性分析 |
4.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的定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环境分析 |
5.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战略环境的定性分析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自然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1.5 社会环境 |
5.1.6 市场环境 |
5.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战略环境的定量分析 |
5.2.1 SWOT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5.2.2 发展生物质能源的SWOT分析 |
5.2.3 SWOT分析结论 |
5.3 本章小结 |
6 构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体系 |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思路、原则和目标 |
6.1.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思路 |
6.1.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原则 |
6.1.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
6.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模式 |
6.2.1 发展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6.2.2 发展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
6.2.3 二元梯度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 |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重点 |
6.3.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重点选择的定性分析 |
6.3.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重点选择的定量分析 |
6.3.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主导产品定位 |
6.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及战略步骤 |
6.4.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6.4.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步骤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 |
7.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之一——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 |
7.1.1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
7.1.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方案 |
7.1.3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产的效益分析 |
7.1.4 案例分析 |
7.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之二——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 |
7.2.1 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
7.2.2 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方案 |
7.2.3 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 |
7.2.4 案例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风险分析及制定保障措施 |
8.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风险 |
8.1.1 内部环境风险来源 |
8.1.2 外部环境风险来源 |
8.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
8.2.1 组织及运营构架措施 |
8.2.2 政策及激励措施 |
8.2.3 技术保障措施 |
8.2.4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
8.2.5 完善信息化及服务平台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三剩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模型分析过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自然概况 |
1.1.3 社会经济概况 |
1.1.4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的林业发展问题研究 |
1.3.2 我国的林业发展问题研究 |
1.3.3 国有林区的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
1.3.4 森工林区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结构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3.1 产权理论 |
2.3.2 交易费用理论 |
2.3.3 企业理论 |
2.3.4 制度变迁理论 |
2.4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4.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4.2 区域二元经济理论 |
2.4.3 区域经济发展极理论 |
2.5 创新理论 |
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7 科学发展观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内涵特征与发展历程 |
3.1 森工林区的内涵与特征 |
3.1.1 森工林区的内涵 |
3.1.2 森工林区的特征 |
3.2 森工林区的发展阶段 |
3.3 森工林区的建设成就 |
3.4 森工林区的经验教训 |
3.4.1 历史经验 |
3.4.2 经验启示 |
3.5 森工林区的矛盾和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的环境与取向分析 |
4.1 森工林区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内部环境分析 |
4.1.2 外部环境分析 |
4.2 森工林区发展的SWOT分析 |
4.2.1 机遇与威胁分析 |
4.2.2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 森工林区发展的取向分析 |
4.3.1 战略选择 |
4.3.2 战略重点 |
4.4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的管理体制创新 |
5.1 森工林区管理体制沿革、现状与弊端 |
5.1.1 管理体制沿革 |
5.1.2 管理体制的现状与弊端 |
5.2 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比较 |
5.2.1 黑龙江农垦模式 |
5.2.2 吉林森工模式 |
5.3 国有林区分工论的提出 |
5.3.1 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 |
5.3.2 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
5.3.3 国有林区分工论——黑龙江森工林区制度创新的现实选择 |
5.3.4 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 |
5.4 构建"三个主体"——实现"三大职能"分工 |
5.4.1 构建森林资源管理主体 |
5.4.2 构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主体 |
5.4.3 构建林区政府管理主体 |
5.4.4 实现"三个主体"的协调 |
5.5 理顺三个管理主体的投资渠道 |
5.6 清河等林业局内部政企分开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
5.7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森工林区森林蓄积的动态模拟及生态体系建设 |
6.1 森工林区森林的分类区划 |
6.2 森工林区森林蓄积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与分析 |
6.2.1 森林蓄积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目的 |
6.2.2 森林蓄积SD因果关系及流图 |
6.2.3 SD模型参数的确定 |
6.2.4 森林蓄积SD模型方程 |
6.2.5 模拟检验分析 |
6.3 森工林区森林蓄积SD模拟的结果分析 |
6.3.1 商品林区蓄积消耗结构极不合理 |
6.3.2 限伐林区已成为第二商品林区 |
6.3.3 禁伐林区得到了严格的保护 |
6.3.4 森林总蓄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
6.4 森工林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对策 |
6.4.1 国家应尽快将森工林区木材产量调减到合理定产水平 |
6.4.2 科学地选择森林蓄积消耗方案 |
6.4.3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
6.4.4 延长天保工程期 |
6.4.5 实行区域功能分工管理 |
6.4.6 实现由林木经营观向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经营观的转变 |
6.4.7 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社会文化及保障体系建设 |
7.1 森工林区经济体系建设对策 |
7.1.1 深化改革突破森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
7.1.2 做强木基林业主产业 |
7.1.3 大力发展非木基新兴产业 |
7.1.4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 |
7.1.5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
7.2 森工林区社会文化体系建设对策 |
7.2.1 加强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7.2.2 加快森工林区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 |
7.2.3 实施城镇化战略 |
7.2.4 构建"四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化体系 |
7.3 森工林区保障体系建设对策 |
7.3.1 确立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新思维 |
7.3.2 建设法治林区 |
7.3.3 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
7.3.4 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推进二次开发、实现四个“移位”(论文提纲范文)
1 夯实启动基点, 实现产业移位 |
(1) 强化各项基础管理。 |
(2) 更改项目, 加大现有产品科技含量。 |
2 发展自身优点, 实现投向移位 |
(1) 多数企业已实现合理定产, 资源利用尚可提高。 |
(2) 林产工业大都已形成一定生产能力。 |
(3) 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为产业移位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投向。 |
(4) 增强科技意识和科技投入。 |
3 增殖产业支点, 实现效益移位 |
4 消除体制盲点, 实现产权移位 |
(1) 嫁接改造。 |
(2) 资产转让。 |
(3) 股份经营。 |
四、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林权流转价值评估问题研究[D]. 高庆浩.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2]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 姜洋.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3]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问题研究[D]. 王毅昌.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
- [4]推进二次开发、实现四个“移位”[J]. 刘有. 森林工程, 2002(04)
- [5]芬兰采运设备在鹤北林业局庆林林场应用的研究[J]. 卢仲达,王政武. 森林工程, 2001(01)
- [6]林业安全生产工作改革20年回顾[J]. 栾柯,徐克生. 林业劳动安全,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