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一、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霞,何朗,刘扬[1](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数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数学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对照高中新课标,进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改革。采用知识导图及贯穿专业背景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改革。最后,向专业问需求,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进行工程数学课程群整合与应用案例教学设计,构建工科数学课程群学习支持体系。

张梅,罗桂兰,奎丽萍,冯立波[2](2019)在《“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探讨》文中指出"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是大理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为了提高群内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较好的信息处理及通信理论应用能力和较强综合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并提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文章针对群内课程特点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大理大学实际情况,对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建设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建设和实践提供了经验。

关雯文[3](2018)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快速发展,嵌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高等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当借助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睿智和深邃,对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价值观及方法论的指导和统摄,在“理念”上进行转型和澄明,这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启转型发展之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论文研究得以开展的理论先导,一方面从史论论证维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演进及创新,另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论探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路。其要义:一是追本溯源。首先对马克思发展观的历史生成、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贡献进行了简要阐述,接着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主要历程,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的开拓创新到江泽民的推进拓展、胡锦涛的深化突破直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为研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敞开了宽广的理论视野。二是理论论证。论证了事实求是的理论基点、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和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从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论证。三是现实思考。从转型的缘起入手,指出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外部困境,并对这一困境进行归因分析。四是理论建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两方面探讨了转型发展中的教育价值诉求重建,并指明其理性承担。五是实践探索。以金陵科技学院作为转型发展的个案进行剖析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它有助于对我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正处于实践探索中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就这一类型的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转型发展”从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科转型、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了路径探索。

王宝珠,刘翠响,曾成,王霞,杨帆[4](2018)在《基于OBE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以工程教育为课程的总目标,进行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它包括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研究与实践;基于自主研发的信号与系统实践教学平台,进行软硬件实验教学研究;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自主学习研究以及探索"二模一做,虚与实、软与硬、线上与线下三种手段融合互补"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刘舒祺,陶为戈,贾子彦,潘玲佼,肖淑艳[5](2018)在《“3+4”分段培养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的探讨》文中提出针对"信号与系统"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教难学的专业基础课,结合"3+4"分段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工科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号与系统"课程组对本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阚江明,张超一,林剑辉,赵玥,罗琴娟[6](2017)在《物联网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文中提出物联网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物联网专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与其他专业不同。提出了适合我校物联网专业定位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廖柏林,肖林,刘梅[7](2015)在《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文中指出"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对其进行改革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吉首大学为例,对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试验方式和内容、双语和网络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徐望明,刘毅敏,李炳生[8](2015)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文中研究表明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类课程的相关性和综合性为基础,针对我校该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基于课程群建设的教学理念,提出相应的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改革方案,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以及实验教学的内容调整与模式创新,从而构建有效的信号处理课程群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及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毕萍,刘毓[9](2014)在《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 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文中认为针对"信号与系统"专业基础课程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以及偏重物理概念的特点,结合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仿真实验使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改革教学方法,增加主题研讨课,由学生主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改革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全方位评价学习成绩;与此同时进行教学材料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行教学改革后,上课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且对知识点掌握扎实,对物理概念理解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改革方式可以在同类课程中进行推广。

褚丽莉,蔡希彪,王冬霞[10](2013)在《“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物联网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必修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且又是后续专业课程讲授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必要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几个方面介绍了教学改革中的思路,实践表明,该改革对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有益的。

二、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群内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四、课程群实践环节的建设
    (一) 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二) 课程群课程设计的探索
    (三) 开放性实验环境的充分利用
五、结束语

(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1.1 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彰显理论体系的价值指向
        1.1.2 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解答时代问题的研究视角
        1.1.3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积极尝试
        1.1.4 为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发展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供科学有效的理性引航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问题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有关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说明
        1.4.1 发展
        1.4.2 发展观
        1.4.3 应用型本科院校
        1.4.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1.4.5 应用科技大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溯源与当代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发展观
        2.1.1 马克思、恩格斯发展观的历史生成
        2.1.2 列宁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贡献
    2.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2.2.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初步探索
        2.2.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开拓与创新
        2.2.3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进与拓展
        2.2.4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化与突破
        2.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超越与升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蕴与时代价值
    3.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品质
        3.1.1 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点
        3.1.2 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3.1.3 反思批判的理性追求
        3.1.4 改变世界的致思路向
        3.1.5 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
        3.1.6 交往实践的基本视界
    3.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鲜明特征
        3.2.1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3.2.2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结合
        3.2.3 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协调
        3.2.4 发展的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同一
        3.2.5 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一致
        3.2.6 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叠合
    3.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1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中国传统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升华来看待其时代价值
        3.3.2 从与不同发展理论的殊异甄析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3 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教训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3.3.4 从当下社会发展中涌现出的问题出发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价值
第四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及境遇
    4.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召唤
        4.1.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遵循了大学功能历史演进的必然逻辑
        4.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顺应了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趋势
        4.1.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4.1.4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和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应势之举
        4.1.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之后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理性诉求
    4.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代要意
        4.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4.2.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性目标——应用科技大学
    4.3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实困境
        4.3.1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外部困境
        4.3.2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部困境
    4.4 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4.4.1 转型发展中价值诉求的迷失
        4.4.2 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解读:缺乏科学正确发展观的指导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建构
    5.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引航
        5.1.1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1.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物质生产实践
        5.1.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深刻动因:矛盾运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
        5.1.4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路径指向: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5.1.5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根本要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物质财富增加
        5.1.6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5.1.7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终极关怀: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5.2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理论运用
        5.2.1 转型目标指向: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5.2.2 转型实践先导:运用社会有机体理论找准自身“生态位”
        5.2.3 转型动力机制:以基本矛盾为动力统筹推进学校全方位转型
        5.2.4 转型根本之道:遵从内外部关系规律形成校地互动的良好机制
        5.2.5 转型精神引领:利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创建高品位的大学文化
        5.2.6 转型实践准则:应用普遍联系原理创设有利于转型的内外部环境
        5.2.7 转型价值旨归:践行“以人为中心”理念力促高级应用型人才全面自由发展
    5.3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教育价值重建
        5.3.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理念的重建
        5.3.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实践的重建
        5.3.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教育价值诉求的理性承担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实践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个案呈现
    6.1 办学理念的转型:扬长避短,特色发展
    6.2 发展战略的转型:顺势而为,跃迁发展
    6.3 人才培养的转型:素能本位,持续发展
    6.4 课程体系的转型:注重实践,融合发展
    6.5 教学方式的转型:协同育人,开放发展
    6.6 学科专业的转型:链接产业,定向发展
    6.7 师资队伍的转型:双师双能,借力发展
    6.8 科研导向的转型:应用转化,主动发展
    6.9 服务社会的转型:贴近地方,互动发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OBE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OBE模式的课程建设思路
2“信号与系统”大课程体系
3 实践教学体系
    3.1“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3.2“二模一做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1) 基于自制设备实验教学软硬融合
4 结语

(5)“3+4”分段培养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 理论教学的改革
    (二) 实验教学的改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二)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三) 教师再深造学习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四、总结

(6)物联网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优化
2 教学方法手段优势互补
3 考核方式改革
4 结束语

(7)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落后
    1.2 教学手段单一
    1.3 实验方式单一, 试验内容陈旧
2 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2.2 改革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
    2.3 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2.4 改革试验方式和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5 分层次地开展双语教学
    2.6 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3 结束语

(8)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内涵
2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整合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 建立全面的课程群教学体系
    2.2 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 建立有效的课程群实验教学模式
3结语

(9)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 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教学内容顶天立地
    1. 1理论学习顶天
    1. 2实验学习立地
    1. 3研讨学习和网路学习并重
2教学方法优势互补
    2. 1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2. 2教师再学习再深造
3考核方式灵活多样
4结语

(10)“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
    1. 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 教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2. 试题库、习题库建设取得新进展
    3.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
    4. 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5. 习题课改革
    6. 教学手段的改革
四、结论

四、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数学课程群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 杨文霞,何朗,刘扬. 大学教育, 2020(01)
  • [2]“信息处理与通信理论”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探讨[J]. 张梅,罗桂兰,奎丽萍,冯立波. 高教学刊, 2019(02)
  • [3]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引航下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D]. 关雯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4]基于OBE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 王宝珠,刘翠响,曾成,王霞,杨帆.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8(01)
  • [5]“3+4”分段培养模式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改革的探讨[J]. 刘舒祺,陶为戈,贾子彦,潘玲佼,肖淑艳. 智库时代, 2018(01)
  • [6]物联网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阚江明,张超一,林剑辉,赵玥,罗琴娟.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7(07)
  • [7]地方高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 廖柏林,肖林,刘梅. 科技视界, 2015(17)
  • [8]电子信息类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与改革[J]. 徐望明,刘毅敏,李炳生.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5(10)
  • [9]面向“卓越工程师”目标 进行“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J]. 毕萍,刘毓.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01)
  • [10]“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 褚丽莉,蔡希彪,王冬霞. 中国电力教育, 2013(29)

标签:;  ;  ;  ;  ;  

我校“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