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军队继续教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承红,郑峻松,李艳,方立超,邓均,汪莉娜,刘飞雪,黄辉[1](2021)在《以能力为导向深化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体系》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军队检验工作者岗位任职能力的不足,对接部队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任职教育师资队伍,以岗位为牵引优化任职教育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开展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开拓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能力为导向深化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体系,提升检验医学工作者的岗位适应能力。
黎育生[2](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王海滨[3](2021)在《军事装备试验鉴定中项目管理的实践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谢俊杰,吴世军[4](2020)在《新形势下军队转业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师范学院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是新时代国家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充分利用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高校力量助力军队转业干部尽快适应地方工作意义重大。泉州师范学院扎实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工作,在培训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军转干部需要和高校自身实际的培训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泉州师范学院"五个结合"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模式,为地方高校开展军队转业干部培训提供参考和借鉴。
陆宇[5](2020)在《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的历史变迁与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为提升我军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给后期深化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及研究提供借鉴,以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为研究核心,以历史为维度,在分析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内涵基础上,通过对自我国建国以来装备采购定价议价的历史沿革与变迁及各历史阶段特点的研究,进而总结出我国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发展历史规律。
李帅[6](2020)在《士官职业生涯管理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邢军杰[7](2020)在《“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QQ、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微媒介融入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微媒介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同以往相比,呈现出内容碎片化、速度即时化、媒介多样化、方式数字化等特点,对人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情感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军校教员,如何适应“微时代”提出的挑战,是一个时代课题。论文从“微时代”出发,围绕“微素养”培育这条主线,提出了军校教员应该具有的“微素养”内涵,并界定了“微”政治素养、“微”认知素养、“微”批判素养、“微”操作素养、“微”道德素养、“微”安全素养的内涵。从这六个方面对当前军校教员“微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微”政治素养状况:政治过硬,品质优良;“微”认知素养状况:理论薄弱,认知初级;“微”批判素养状况:态度谨慎,缺乏担当;“微”操作素养状况:使用频繁,驾驭乏力;“微”道德素养状况:遵规守矩,言行有度;“微”安全素养状况:常识有余,能力不足。面对存在的问题,如何精准施策培育军校教员的“微素养”,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根据论文写作的需要,笔者设计了“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状况调查问卷和“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访谈提纲,对空军空降兵学院、陆军特种作战学院、海军指挥学院220名教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材料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得出结论,现状呈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院校领导管理层面,二是教员主观努力层面。具体呈现是:一是军队网络管理教条化,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二是院校培育形式简单化,重开设讲座、轻实践应用;三是教员理论基础薄弱化,重基本技能,轻发展培养;四是教学实践运用滞后化,重生活应用,轻教学创新。基于这样的现状,笔者从一名军校教员的视角,结合院校实际,对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一是强化军校教员“微素养”意识,从院校、教员、学员的角度来促进教员“微素养”意识培育;二是拓宽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途径,依托院校教学资源、教员自主学习、军事职业大学共育;三是健全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机制,完善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密机制等;四是优化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环境,统筹整合资源,完善规章制度,营造网络文化。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军校教员“微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信息化的军校教员队伍。笔者希望通过对军校教员“微素养”的培育研究,为当前军校认清培育教员“微素养”的重要性,帮助发现在“微素养”培育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培育军校教员“微素养”提供理论支撑。希望论文也能对部队在加强官兵自身能力素质建设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刘豪[8](2020)在《基于任职岗位的海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原第二军医大学转隶海军,为海军军医大学。新的培养和分配方向,要求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重新定位,海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卫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主要任职方向也随之变化。面对新的培养要求,卫管专业本科学员的能力素质需求还不够清晰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在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与国内部分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初步形成海军军医大学卫管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内容;通过对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卫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本科教育胜任度与满意度、对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判断的调研,对该专业本科生的能力素质需求内容进行完善建议,并对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意见与建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利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卫管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情况,系统解析新时期其培养核心能力素养体系概念、内涵与外延,同时形成专家咨询问卷。2.专家咨询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军队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现状,制定研究专家咨询问卷,开展问卷咨询,初步确定军队卫管专业本科能力素质基本需求。在初步确定卫管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指标基础上,邀请由军事、卫勤、卫管、教学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访谈,对各类指标进行分级、归类、修正,不断完善能力素质条目,构建卫管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内容。3.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电话、纸质问卷发放等方式,通过“配额抽样”,对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1993级-2008级卫管专业本科学员毕业学员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卫管专业本科学员毕业任职经历、本科教育胜任度和满意度评价、不同任职岗位类型人员对的本科学员能力素质需求程度的判断等。4.统计学方法:采用SAS 9.4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Cochran-Mantel-Haenszel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和结论1.海军军医大学卫管专业本科学员能力素质的需求可以划分为5个方面、39条内容。2.该专业本科学员毕业后的任职单位类型基本可以分为基层部队、院校或研究所、医院或疗养院、机关四种类型。3.本科教育胜任度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本科阶段教育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及以上帮助的为大多数,占90.06%,主要体现在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掌握学习技能两个方面;认为本科实习对今后工作有一定及以上帮助的为大多数,占92.40%。大部份人对本科阶段教育总体较为满意,且对于军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身心素质培养对岗位的适应性评价最高。4.对本科教育能力素质需求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学员对经过专家论证后得出的5大类、39条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评价趋于一致,均主要集中于“需要完全掌握/完全具备/非常必要/完全理解”“较好掌握/较好具备/比较必要/理解”两个层次。
许建坡[9](2020)在《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择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作为研究对象,以J部队为例,从“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对本单位管理的看法”、“对技术人才培养的意见”、“对军事训练的态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五个方面,先后与J部队150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业技术军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人员本身特点和管理做法与成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运用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行为科学相关理论,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对策。本文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引言,指出在新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期间加强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就管理相关科学发展及军队管理研究的情况进行了文献研究和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及理论,主要界定了专业技术军官的定义、职责和职业特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职业的特殊性和职业特点,对管理、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和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和明确,提出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中以五个主要管理要素构成的基本框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最后简要叙述了本文研究中使用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以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为主线,论述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并以J部队为例,总结了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第四部分,从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五个要素梳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利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五部分,针对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经过综合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第六部分,即结语,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鹏程[10](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二、对军队继续教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军队继续教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以能力为导向深化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任职教育是提升军队检验工作者岗位任职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
1.1 新军事变革的快速推进对军队检验工作者岗位任职能力提出新要求 |
1.2 军队检验工作者的岗位任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
1.3 对军队检验工作者进行任职培训是提升岗位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
2 以能力为导向深化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体系 |
2.1 对接部队需求,建立多元化的任职教育师资队伍 |
2.2 以岗位为牵引,优化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 |
2.3 开展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对学员的能力培养 |
2.4 开拓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学资源平台,提升学员自我学习能力 |
3 小 结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4)新形势下军队转业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师范学院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队转业人才进高校培训的意义 |
(一)优化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库结构 |
(二)提高用人单位接收军转干部积极性 |
(三)促进军队优秀干部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
二、探索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 |
(一)融入班级与集中讲座相结合 |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三)导师指导与自主研修相结合 |
(四)综合服务与班级自主管理相结合 |
(五)本部研学与异地培训相结合 |
三、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的几点思考 |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
(二)突出个性化培养 |
(三)优化自主选课机制 |
(四)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
(5)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的历史变迁与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内涵 |
2 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的历史变迁 |
1)供给制无偿调拨阶段(1949—1953年)。 |
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本加成定价阶段(1953—1978年)。 |
3)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装备采购合同制探索阶段(1978—1992年)。 |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定价成本加成阶段(1993—1997年)。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种装备采购定价方式并存阶段(1998—2012年)。 |
6)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装备采购定价议价新阶段(2013年至今)。 |
3 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发展变迁规律 |
1)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动力。 |
2)社会环境变化是直接动力。 |
3)社会市场经济规律是主要诱因。 |
4)军队建设需要是重要推动力。 |
4 结 语 |
(7)“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缘由 |
1.社会发展进入“微时代” |
2.军队建设适应“微时代” |
3.军校教员必备“微素养”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丰富军队媒介素养理论 |
2.有利于发展院校媒介素养教育 |
3.有利于提高军校教员教学能力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军校教员素养的内容研究 |
2.关于军校教员素养的培育研究 |
3.关于军校教员素养时代性研究 |
4.关于军校教员“微素养”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1.“微时代” |
2.“微素养” |
3.军校教员 |
4.军校教员素养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二、“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媒介素养理论 |
(三)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四)军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理论 |
三、“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内涵分析 |
(一)“微”政治素养 |
1.坚定的政治立场 |
2.良好的政治品质 |
3.严明的政治纪律 |
(二)“微”认知素养 |
1.了解“微时代” |
2.熟知微媒介知识 |
3.发展微群体思维 |
(三)“微”批判素养 |
1.敏锐的信息辨别能力 |
2.有效的传播正义能力 |
3.自觉的教学反思能力 |
(四)“微”操作素养 |
1.学会基本操作 |
2.服务军事训练 |
3.遵守相关规定 |
(五)“微”道德素养 |
1.正确的道德意识 |
2.规范的社会道德 |
3.自觉的遵守法规 |
(六)“微”安全素养 |
1.正确的信息观念 |
2.良好的保密意识 |
3.规范的上网行为 |
四、“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现状呈现 |
(一)“微”政治素养状况 |
1.政治立场状况 |
2.政治品质状况 |
3.政治纪律状况 |
(二)“微”认知素养状况 |
1.理性认知状况 |
2.感性认知状况 |
(三)“微”批判素养状况 |
1.质疑能力状况 |
2.比较能力状况 |
3.反思能力状况 |
(四)“微”操作素养状况 |
1.获取信息状况 |
2.使用媒介状况 |
3.遵章守纪状况 |
(五)“微”道德素养状况 |
1.行为认知状况 |
2.行为习惯状况 |
3.遵守法规状况 |
(六)“微”安全素养状况 |
1.安全意识状况 |
2.安全常识状况 |
3.安全能力状况 |
五、“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军队网络管理教条化 |
1.建设大于使用 |
2.形式大于内容 |
3.延伸使用不够 |
4.原因分析 |
(二)院校培育形式简单化 |
1.象征性开设相关讲座 |
2.院校实践育素养不够 |
3.领导的喜好影响培育 |
4.原因分析 |
(三)教员理论基础薄弱化 |
1.年龄偏大是客观原因 |
2.意识淡薄是根本原因 |
3.轻视理论是主要原因 |
4.原因分析 |
(四)教学实践运用滞后化 |
1.网络理念有偏差 |
2.创新发展有差距 |
3.原因分析 |
六、“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的对策 |
(一)强化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意识 |
1.院校要创造条件 |
2.教员要转变观念 |
3.学员用需求倒逼 |
(二)拓宽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途径 |
1.依托院校教学资源培育 |
2.依靠教员自主学习提高 |
3.发挥军事职业大学作用 |
(三)健全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机制 |
1.完善组织机制 |
2.建立激励机制 |
3.出台评价机制 |
4.制定保密机制 |
(四)优化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环境 |
1.科学筹划整合资源 |
2.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3.营造网络文化氛围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任职岗位的海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论文写作思路 |
五、概念界定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质量控制 |
第三章 能力素质需求内容构建 |
一、能力素质需求内容初筛及调整 |
二、能力素质需求内容的构建 |
第四章 1993级-2008级毕业学员现状研究 |
一、接受调查人员基本情况 |
二、人员任职经历分析 |
三、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胜任度和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各类型单位对卫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
二、毕业学员对本科教育胜任度评价 |
三、毕业学员对本科教育满意度评价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毕业学员对本科教育能力素质需求的判断与分析 |
一、能力素质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 |
二、思想政治能力素质需求调查结果 |
三、军事基础能力素质需求的判断 |
四、毕业学员对科学文化能力素质需求的判断 |
五、毕业学员对专业素养能力素质需求的判断 |
六、毕业学员对身体心理能力素质需求的判断 |
七、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一、对卫管专业本科教育的建议 |
二、主要研究成果 |
三、创新与价值 |
四、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文献综述 我军卫生管理军官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9)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1.1 相关概念 |
1.1.1 专业技术军官 |
1.1.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 |
1.1.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 |
1.2 相关理论 |
1.2.1 双因素理论 |
1.2.2 特性因素理论 |
1.2.3 胜任特征理论 |
1.2.4 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
1.2.5 压力认知激活理论 |
1.2.6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
第二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现状 |
2.1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要求 |
2.1.1 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
2.1.2 营造和谐向上的组织氛围 |
2.1.3 打造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 |
2.1.4 形成规范的军人基本养成 |
2.1.5 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
2.2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的特点 |
2.2.1 学历层次高、民主意识强,但思想不够统一 |
2.2.2 需求层次高、实践能力强,但心理不够坚韧 |
2.2.3 入职起点高、学习能力强,但基础不够牢固 |
2.2.4 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但养成不够规范 |
2.2.5 价值追求高、成才愿望强,但目标不够聚焦 |
2.3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
2.3.1 理论灌输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形成了一致的价值取向 |
2.3.2 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组织氛围 |
2.3.3 需求牵引与分类培养相结合,打造了过硬的人才队伍 |
2.3.4 科学管理与从严管理相结合,达到了军人的基本要求 |
2.3.5 岗位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设计了基本的成才路径 |
第三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问题 |
3.1.1 思想教育难以入心入脑 |
3.1.2 团队凝聚力战斗力不强 |
3.1.3 人才队伍梯次结构断层 |
3.1.4 纪律意识和军人养成弱 |
3.1.5 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
3.2 原因分析 |
3.2.1 在思想政治上重灌输、轻引导 |
3.2.2 在激励机制上重经验、轻科学 |
3.2.3 在人才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 |
3.2.4 在军人素质上重技术、轻作风 |
3.2.5 在职业规划上重当下、轻发展 |
第四章 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对策 |
4.1 与时俱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
4.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4.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
4.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
4.2 以人为本提升凝聚力向心力 |
4.2.1 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
4.2.2 努力营造良好组织氛围 |
4.2.3 着力提升领导管理素养 |
4.3 知人善用打造过硬技术团队 |
4.3.1 突出人才培养,挖掘最大潜能 |
4.3.2 突出人才使用,优化队伍结构 |
4.3.3 突出团队协作,推动科研创新 |
4.4 狠抓养成培育优良战斗作风 |
4.4.1 端正思想认识 |
4.4.2 形成集体效应 |
4.4.3 加强督导纠治 |
4.5 科学设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4.5.1 拓宽岗位成才的路径 |
4.5.2 细化职业生涯的设计 |
4.5.3 削减人才流失的诱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10)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二)政治认同理论 |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
(二)乡村振兴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
六、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四、对军队继续教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能力为导向深化军事检验医学任职教育教学体系[J]. 李承红,郑峻松,李艳,方立超,邓均,汪莉娜,刘飞雪,黄辉.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19)
- [2]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军事装备试验鉴定中项目管理的实践与应用[D]. 王海滨. 南昌大学, 2021
- [4]新形势下军队转业人才培训的探索与实践——以泉州师范学院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为例[J]. 谢俊杰,吴世军.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05)
- [5]装备采购定价议价制度的历史变迁与规律[J]. 陆宇.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20(07)
- [6]士官职业生涯管理调查研究[D]. 李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7]“微时代”军校教员“微素养”培育研究[D]. 邢军杰.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8]基于任职岗位的海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能力素质需求研究[D]. 刘豪.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9]新时代科研试验部队专业技术军官管理研究 ——以J部队为例[D]. 许建坡. 山西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