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安那州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路易斯安那州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一、路易斯安那曾经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1](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American Cuisine(Introduction-Chapter 1)汉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族人民在各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碰撞。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美国饮食文化及其发展史的汉译研究翻译相对较少,同时,在兴趣的驱使下,笔者决定选取American Cuisine这本书的序言及第一章作为翻译实践材料,以期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将美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及其特点展现给中国读者,可以帮助中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美国饮食文化,以及隐藏在饮食文化之后的美国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等。本文是对American Cuisine序言及第一章的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在分析原文文本特点的基础上,将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应用于饮食文化翻译实践。作者通过对源文本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对翻译任务中的典型问题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英文单复数以及时态语态的翻译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人称和物称的转换等,作者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验证了翻译转换理论在饮食文化翻译领域的适用性,以期此次翻译实践可以为之后的饮食文化类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朱美姝[2](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谭嫒红[3](2021)在《种族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以杰斐逊时期的海地政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1791年,北美加勒比海地区的法属殖民地圣多明各爆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美国与圣多明各相邻,且一直以来都与圣多明各有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关系。当圣多明各爆发起义之后,当时的华盛顿政府采取的是中立的外交政策,在此前提之下,为法国的白人种植园主提供资金援助及武器物资供应,为逃往美国的殖民地难民提供救济。亚当斯政府为了不陷入欧洲大国之间争端的漩涡,继承了中立的基本政策,但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加勒比海的商业利益,为杜桑黑人政府提供了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帮助,倾向于支持杜桑黑人政府的独立事业。1801年,当代表南部州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政府开始转变对海地的外交和经济政策。杰斐逊政府为了切断美国与圣多明各殖民地的外交往来,更换了海地的外交特使,并承认法国对圣多明各殖民地的权力。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之后,杰斐逊政府没有承认海地的独立和自治地位。1805年,国会出台了旨在禁止与海地进行贸易的禁运法。为了严格限制美国与海地的商业往来,国会又于1806年通过了《罗根法案》,直到1810年,两国的贸易才恢复正常。影响杰斐逊政府对海地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种族主义因素。首先,美国白人认为黑人在生理、情感、智力上不如白人种族优越,他们没有能力实现自我管理,也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处于奴隶制之下,服从白人种族的管理和统治,才是最适合他们的生存状态。出于对海地独立和自治的恐慌,杰斐逊政府没有承认海地的独立地位。其次,自圣多明各殖民地爆发起义以来,黑人、有色人种与白人之间令人恐怖的种族战争不断地发生,黑人嗜血残忍的行为给美国的白人带来了巨大的恐惧心理。在以奴隶制为基础的南部白人种植园主看来,圣多明各殖民地的黑人奴隶通过起义摆脱奴隶身份,获得自由的行为,是极具煽动性的危险行为,因为南部州的黑人奴隶极有可能效仿圣多明各黑人。美国国会议员经过激烈而冗长的辩论,最终为了维护南部州的安全和奴隶制统治,代表北方工商业主利益的联邦党人向代表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民主共和党人妥协,通过了贸易禁运法,切断了与海地的经济往来。一直以来,美国的意识形态色彩都非常地浓厚,而种族主义意识形态早在建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并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地作用,其中,美国的海地政策也受到种族因素的强烈影响。但是,美国无论是出于何种因素而制定的外交政策,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

王晓雯[4](2020)在《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文中提出夏多布里昂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小说《阿达拉》开法国浪漫主义创作之先河。与此同时,夏多布里昂还是法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历经拿破仑帝国和波旁复辟王朝的兴衰沉浮。他还是一位旅行家,一生游览多地,北非、西亚、美洲等地都有他的身影。其中,美洲是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重要因素,贯穿在他的创作中。他的小说《阿达拉》、《勒内》与《纳契人》,都是以美洲荒野为故事的发生地,作品的主人公也大多数是北美印第安人。在离开美洲三十六年后,他还出版了《美洲游记》。他的自传体回忆录《墓畔回忆录》,也再次记叙了他在美洲的旅行以及对美洲见闻的一些感想。美洲既是夏多布里昂旅行的处女地,也是他创作的处女地。美洲旅行的经历与记忆更是穿插在夏多布里昂的一生当中。因此,探讨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对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创作思想以及情感诉求具有重要价值。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促成夏多布里昂美洲之行的原因,以及夏多布里昂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前往美洲。家族父辈的影响,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是夏多布里昂美洲之行的铺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夏多布里昂价值观和生命安全的冲击,是促成其美洲之行的主要契机。在这些条件下,夏多布里昂带着对美洲由来已久的新奇、向往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等情感踏上了美洲的大陆。第二部分选取了美洲的自然风景、印第安土着民族以及美利坚合众国这三个对夏多布里昂具有重要意义的美洲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夏多布里昂如何从自身的表达诉求出发,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展现和加工。对美洲的自然风景,夏多布里昂赋予其新的审美意义,构建了一个集感性与神性于一体的自然。对于印第安民族,夏多布里昂对他们的死亡丧葬习俗、政治制度的阐释,是其书写中的两个重点。这两方面的阐释,展示了夏多布里昂对印第安民族的认同感和理想化的构造。对美国形象的展现,夏多布里昂则是根据自身不同的情感和政治需求,进行了完全两极化的表现。一方面,大加批判美国文化的浅薄与庸俗,将其视为欧洲的附庸;另一方面,又对其大加赞扬,肯定美国自由的环境氛围,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速发展。第三部分对夏多布里昂美洲因子书写背后的情感实质进行论述。夏多布里昂的美洲书写首先是出于“阿卡狄亚”般的想象,为自己营造一个反叛动荡的、压抑的现实生活的理想空间。其次是一直将自我命运与法兰西帝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夏多布里昂,对法国文明丧失生命力的指控。

曲燕[5](2020)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插入语的翻译 ——以《美国:历史与地理》翻译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伴随着其地理扩张进程。埃伦·丘吉尔·森普尔(Ellen Churchill Semple)是一位美国女性地理学家,她为美国早期地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选自其1903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美国:历史与地理》(American History And Its Geographic Conditions)。这本书一直以来作为美国一些大学历史学和地理学学科学生的教科书受到广泛阅读,对于国内需要了解美国的历史与地理发展过程的读者有极大的参考作用,但目前这本书还没有已经出版的译本。彼得·纽马克基于语言功能,根据内容和文体将所有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针对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表达型文本通常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而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策略。《美国:历史与地理》作为大学教材被广泛使用,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笔者将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本次翻译实践。本翻译实践报告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为任务过程,包括翻译实践中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审校;第三部分为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介绍,对交际翻译理论以及该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行简述;第四部分是英语插入语的概述,对英语插入语的定义、分类和语用功能进行简述;第五部分是翻译实例分析,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结合案例提出了6种英语插入语的汉译方法;第六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

裴仕彬[6](2019)在《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文中认为辩诉交易,英文“Plea Bargaining”,字面意思就是答辩的讨价还价。美国辩诉交易起源于19世纪初,从出现之初便招致种种质疑,在质疑声中,美国辩诉交易如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意在对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考察、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社会学分析等方法,梳理美国辩诉交易演进过程的三个历史分段中检察官的作用、辩诉交易运行概况、主要交易模式,分析了美国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比较了美国辩诉交易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异同,针对我国检察裁量权运行中存在问题,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出从提高检察官适用认罪协商动力的角度完善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除了导论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美国检察官的演变及在辩诉交易兴起中的作用”分成四节。第一节是对美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美国本土的居民便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其检察制度在不断变革中独具特色,英国普通法绝不是影响美国检察制度的唯一性力量。在美国,对美国检察官起源之争一直没有停过,早期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包括英、法、荷等国,宗主国的检察制度或多或少影响殖民地检察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在对各种学说进行分析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殖民地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美国检察官制度是以英国普通法传统为主体,兼具大陆法系特征的混合体系。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美国检察官制度的演变脉络主要是刑事诉讼启动从私诉到公诉、检察官选任从任命到民选,检察体制从单轨制到双轨制。第二节主要对检察官适用辩诉交易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19世纪前美国主要的犯罪类型与刑罚,该时期道德和宗教犯罪在刑法体系中占据重要作用,独立战争后刑法加强了对财产的保护,刑罚也出现轻刑化趋势。本文通过对马萨诸塞等地区的刑事案件进行梳理,酒类案件成为马萨诸塞州最先适用辩诉交易的案件类型。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辩诉交易并非从酒类案件开始,而是在盗窃等财产犯罪中最先适用。由于对谋杀罪进行分级,谋杀等重罪案件也逐步可以适用辩诉交易。第三节探讨了立法对法官量刑裁量权进行限制。由于存在对权力的警惕,法官尽管获得了司法审查的权力,但是在1860年以前,最高法院适用司法审查的案例少之又少,法官裁量权一方面受到法典化运动带来的刑事立法成文化和制衡思想广泛传播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司法操作方面受到强制性量刑法令的约束,检察官作为行政部门不太起眼的角色,找到了法官裁量权行使的漏洞而在实践中不断使用辩诉交易。第四节进一步考察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主要模式,美国检察官的定位和职权被认为是代表着正义、法律和秩序,代表人民和政府追诉犯罪。美国检察裁量权吸收了英国总检察长关于撤回起诉的主要内容,该权力不断演变为几乎不受司法审查的排他性权力。提出在内战之前,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可以使用的主要筹码有诉讼费用、过度指控等,检察官把撤回起诉的裁量权运用至辩诉交易程序中,指控交易便成为该时期主要的交易模式,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检察官针对立法限制检察官不起诉便又在实践中使用中止诉讼的交易模式。第二章“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广泛实践中的作用”共四节。第一节分析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刑事立法增长而带来案件的增加。19世纪,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移民潮以及西进运动等影响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事件,最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频繁发生,政治日益腐败和低效,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经济发展的弊病,美国掀起了一股扩张刑事制定法的浪潮,大量带有刑事制裁的经济管制立法、社会立法、道德立法出现,检察官的指控职能不断扩大。第二节着重考察了联邦检察官职权的扩大和司法部的创立对检察官职权的影响。内战后行政权,尤其是以联邦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联邦政府不断介入经济社会事务。联邦检察官的职权、人数及薪水均在增加,联邦检察官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尤其是联邦司法部的创设,司法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司法部获得了官员账目、法官薪水分配、人事推荐权等监督法官的行政性权力。第三节介绍了进步主义运动对刑事司法运行的影响。社会有识之士为了揭露和治理社会经济等领域的问题,引发了一场进步主义运动。该运动对美国当时的政治、法律领域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该时期政治哲学发生了从立国时遵循的自然法原则向实用主义的转向。刑事司法领域也深受法学实用主义的影响,关于刑罚目的的讨论导致不定期制度、缓刑制度、假释制度和少年司法的确立和发展。同时,刑事司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正当程序的勃兴、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得庭审日益复杂化,控辩双方从经济的角度也必然倾向于选择辩诉交易。大陪审团固有的制度缺陷也导致其本身指控职能不断被削弱,为检察官行使裁量权进一步提供制度空间。第四节分析了内战后辩诉交易的变化和发展。由于美国政治的双轨制,本文分别考察了联邦和各州的辩诉交易的情况,辩诉交易案件主要发生在各州,各州辩诉交易的情况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本文还选取了谋杀和酒类案件为例分析该阶段辩诉交易的特点,初步显示出政治因素的影响。辩诉交易的发展离不开法官,州法院对辩诉交易存在认同和质疑两种不同的意见,而联邦法院基本对辩诉交易持沉默态度。检察官利用新出现的缓刑、不定期刑和假释作为适用辩诉交易的工具。在具体的运行上,检察官的量刑权在扩大,检察官也利用犯罪形态和前科作为交易的手段与辩护律师谈判,辩诉交易对被告人的罚金刑影响更大,本文还分析了公众舆论对检察官是否选择辩诉交易的影响。第三章“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得到合宪性认可中的作用”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着重考察了对辩诉交易中检察官作用的理论探讨及反思,犯罪浪潮、司法丑闻的爆发以及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由民间组织实施的犯罪调查通过案件分析和数据统计逐渐发现了隐藏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辩诉交易现象,并提出改革检察制度的建议。20世纪20、30年代,很多学者根据犯罪调查报告公布的司法数据,对检察官裁量权作了更为细致和精深的研究,揭露存在的问题,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第二节讨论了检察官的广泛裁量权逐步得到法院确认的过程。在20世纪,商业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日益成为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毒瘤,检察官对上述犯罪类型不仅具有指控权力,还享有侦查调查权。法官在辩诉交易发展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法官在一战后对辩诉交易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不再一味地否定,加大了对辩诉交易是否具有事实基础、答辩是否具有自愿性和是否获得有效法律帮助等方面司法审查力度,最终由联邦最高法院于1970年通过案例确认了辩诉交易的合宪性。第三节研究了一战后辩诉交易模式的细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司法界掀起一股正当法律程序革命的浪潮,权利法案条款实现联邦化。辩护制度在刑事案件的全覆盖促使公设辩护人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公设辩护人制度自身困境又进一步导致控辩双方乐于进行辩诉交易。在一战后,联邦和各州的辩诉交易的比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表明,检察官对辩诉交易的态度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辩诉交易制度也出现类型化的趋势,本文对谋杀犯罪、毒品犯罪、部队中犯罪、少年犯罪等类型案件中的辩诉交易进行了分析,并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模式不同对辩诉交易进行了类型化的探讨。第四章“美国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探析”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简单介绍了辩诉交易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废除危机,并分析了国外对辩诉交易兴起的几种解释理论。第二节探究了辩诉交易之所以兴起于美国的特殊政治法律文化原因。肇始于殖民地时期塑造起来的契约精神和自治实践深刻影响了控辩双方和民众对辩诉交易的态度,控辩双方从内心认可协商解决刑事实体及程序的问题。分权理论和实践使得检察官在决定是否提起指控和如何指控具有排他性的权力,在辩诉交易中行使的是准司法权。本文认为,检察官采用选举制对检察官刑事诉讼的微观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检察官处理刑事案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其选举利益的需要。第三节通过运用庞德社会控制的法社会学基本原理对检察官倾向于适用辩诉交易进行了分析。辩诉交易兴起和发展的19世纪也正是美国工业化、大量移民的时期,人口的变迁与辩诉交易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普选制,组织的影响日益扩大,检察官必然会为了保护社会人力资本倾向于采用辩诉交易。19世纪,社会冲突不断深化,检察官也通过辩诉交易中“从宽机制”予以应对,缓和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五章“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地位对我国的启示”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在比较了中美两国检察官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不同定位后,重点分析了我国检察机关宪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检察机关控权型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措施的法律效力和司法权威。第二节重点研究了美国检察官裁量权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检察官享有几乎绝对的起诉裁量权,但是,美国检察官行使裁量权也受到内部裁量政策和案例法上抗辩事由的约束。本文考察了我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检察裁量权的变迁,分析我国裁量权存在的行使界限不清等问题,提出以公共利益标准重新塑造我国检察裁量权的行使边界,构建保障检察裁量权依法独立行使的机制。第三节分析了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对美国在司法审查中秉持的合宪性推定进行了研讨,提出我国一方面建立刑事司法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另一方面构建以自愿性为核心的认罪认罚司法审查机制。第四节对辩诉交易制度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检察官在适用认罪认罚协商程序时面临协商成本过高、存在职业风险等动力不足问题。总结出我国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制度中的定位,并以新刑事诉讼法新增的认罪认罚中特殊不起诉制度为例,细化在特殊不起诉中公共利益衡量原则的具体适用规范。本文提出从突出控辩双方的主体地位、提高协商主体的决策能力、落实庭审实质化和构建认罪认罚协商的“契约”秩序等方面增强检察官适用认罪认罚协商的动力。

杨蕊[7](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一半故事未曾讲》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翻译工作的逐步开展和专家们对翻译理论的深度研究,国内一些优秀的翻译理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本文所采用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翻译理论研究与生物进化论相结合的产物,涉及广泛适用的翻译策略。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运用该翻译理论进行的一次尝试,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高质量地完成译文。本篇翻译实践是一篇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学术专着,主要描述了 1783年到1937年间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美国的奴隶制发展情况,并运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奴隶的生存状况。在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分别进行了译前、译中和译后的思考,运用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在语言维方面,译者从语言层面根据中英文的表达差异进行选择性的适应。在文化维方面,译者通过中外文化差异的分析,解释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帮助读者跨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障碍,使作者的表达能够被目标读者所接受。交际维方面,译者主要以交际为第一目的,准确理解原文作者要传递的信息,进行中英文的转换,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从而实现交际意图。通过此次翻译实践,使自己的对翻译的感受更为深刻,对于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为以后的翻译实践积累了经验。

李鸿美[8](2019)在《西部观念、环境认知与美国公共土地制度的演进(1862~1935)》文中认为美国的公共土地是指所有权、处理权和管辖权归联邦政府的土地。在早期美国历史上,通过东部各州的土地让渡和领土扩张,公共土地的规模日趋庞大。公共土地问题贯穿着美国的发展进程,既见证了美国的历史,又承载着美国的未来。公共土地制度是指国会通过一系列土地法令形成的有关公共土地所有、占有、支配、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的体系,对美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1862~1935年是美国公共土地制度的重要转型期,这段时间是美国根据西部自然条件不断对公共土地制度进行调整并逐渐走向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历史阶段。怀着将西部荒野改造成世界花园的观念,1862年《宅地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以吸引移民鼓励定居为导向的公共土地制度的确立。由于当时美国社会对西部的自然环境尚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该法令试图将适合东部的土地制度强加于西部的自然生态系统,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不仅引发了土地投机的泛滥,而且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内,国会不断对其做出调整以适应西部的自然状况。本文以美国社会对西部环境认知的变化为切入点,探讨美国如何改革公共土地制度以应对西部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首先,国会根据西部干旱的气候状况对公共土地制度进行了调整。当美国社会意识到西部干旱的自然特征之时,一些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主张以赠予公共土地的方式鼓励植树造林,以期改变西部的干旱气候,从而推动了《植树法》的颁布。然而,法令最终的失败使美国社会逐渐认识到西部地区干旱气候无法改变的环境现实。鉴于此,为适应西部干旱的自然条件,鼓励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发展,国会先后通过了《荒漠土地法》、《凯里法》、《国家垦务法》和《扩大宅地法》等土地法令。其次,国会根据西部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实施公共土地的分类利用。西部自然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公共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伐木业、采矿业和畜牧业在不同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而《宅地法》这部以促进农业定居为目的的土地法令显然不符合这些行业发展的土地需求。鉴于此,国会针对蕴含丰富矿产资源的公共土地颁布了《综合采矿法》,针对森林资源丰富的公共土地出台了《木石法》,针对牧场资源丰富的公共土地实施《畜牧宅地法》。再次,公共土地制度实现了从重视土地开发到注重自然资源保护的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日渐萎缩的自然资源和满目疮痍的环境破坏,美国社会的自然观念发生了重要转变。受其影响,美国公共土地制度出现了自然资源保护的转向,逐渐确立了国有森林体系、国家公园体系以及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体系。为加强对矿业用地和畜牧用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国会通过了《矿地租赁法》和《泰勒畜牧法》,从而使此前矿产资源和畜牧资源肆意开采的局面有所改观。美国通过公共土地制度的一系列改革,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当今公共土地的基本格局。其中,美国社会对西部环境认知的变化是土地制度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拥有广袤的公共土地,且掌握着可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只有尊重土地的自然属性,才能获得持续长久的繁荣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霍晓立[9](2018)在《寓先例于原旨 ——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原旨解释(1789-1830)》文中提出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旨主义及其批判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才产生的相当晚近的历史现象,其围绕着如何正确地解释宪法、真正地忠诚于宪法而展开。但不论原旨主义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无不从建国者(革命者、制宪者与早期释宪者三位一体)的早期主张与实践中探寻原旨主义的历史正当性,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截然相反。那么,建国者到底是不是原旨主义者?他们主张并实践着什么样的宪法解释路径?为什么是这样的宪法解释方法论?想要系统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返回美国早期宪法解释的现场,对身处其中的建国者的言行做一种长时段的历史考察,并对其言行中的变化和矛盾做一种具有宪法意义的合理解释。本文并行着叙事性和理论性两条主线。叙事主线梳理了建国者宪法解释路径从1789年到1830年的发展变化:他们从最初综合运用文本、结构、历史和目的等方法自由解释宪法,在机构创设和制度建构中“建章立制”,到后来通过个人记忆、历史文献和制宪目的等要素探寻宪法原旨,在党派斗争中对联邦党集权政策“拨乱反正”,再到最后将早期宪法解释中形成的先例吸纳入宪法原旨,对建国者40年的政治实践“盖棺论定”。理论主线则解释了建国者宪法解释路径发展变化的宪法成因。伴随着建国者共和政体理想与实践从联邦党的中央集权、到在野民主共和党的各州主权、再到执政民主共和党的民主化集权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宪法解释路径也经历了从自由解释盛行、到原旨解释兴起、到原旨解释变异、再到先例补足原旨的发展变化。而早期宪法史上的原旨解释所以最初无法盛行、后来发生变异,是因为美国的立宪建国过程存在一种二阶段结构。建国者作为曾经的制宪者在适用宪法时仍承担着创制者的使命,他们的早期宪法解释具有适用宪法和创制宪法的双重属性,他们既受制于宪法原旨,又通过早期先例补足宪法原旨。美国建国者既非现代意义上的原旨主义者,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非原旨主义者,他们在制度建构和党派斗争中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解释路径。随着建国者共和政体理想与实践从中央集权到各州主权再到民主化集权的发展变化,他们的宪法解释路径也经历了正反合三个阶段。本文将麦迪逊晚年总结的“原旨+先例”的宪法解释路径称为“寓早期先例于宪法原旨”。也就是说,依据宪法产生的早期先例是宪法原旨的从属概念而非并列概念,因为早期释宪者首先依据制宪者原旨或宪法文本的原初含义解释宪法,其次将早期宪法解释中累积的先例寓于变动的原旨之中。在立宪建国二阶段结构中,建国者对宪法的最初解释及据此创设的早期先例乃是“制宪会议的延续”。宪法原旨暂时处于未完成状态,对建国者的早期实践保持开放,他们对宪法的最初解释经由早期先例寓于宪法原旨之中。建国者为自己及其后代立宪的过程,并不限于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并在各州宪法大会上批准那部被称为“宪法”的文本,而是延续到了建国初期解释与适用宪法的漫长岁月。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原旨解释最初无法盛行、后来发生变异,就是因为立宪建国的二阶段结构。这启示我们要注意:宪法变迁是宪法解释的基础性结构,在制度未定型的建国初期更是如此;建国者的宪法解释活动具有适用宪法和创制宪法的双重属性;宪法解释具有代际性,每一代释宪者都身处特定的时间维度,承担不同的历史任务;经过革命立宪建国的国家最易生成原旨主义的宪法文化,美国当代原旨主义的正当性基础是政治与文化心理,而非法律科学或历史事实。

金海[10](2018)在《杰斐逊的外交思想与其对美国根本利益的界定》文中研究表明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二、路易斯安那曾经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易斯安那曾经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论文提纲范文)

(1)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American Cuisine(Introduction-Chapter 1)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1.2.1 Research objectives
        1.2.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Task Description
    1.4 Research Structure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n Catford’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 at Home and Abroad
        2.1.1 Current status of foreign studies on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
        2.1.2 Domestic research of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
    2.2 Studies on Food Culture Transl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2.2.1 Foreign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f food culture
        2.2.2 Domestic research of food culture translation
CHAPTER Ⅲ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Ⅳ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CATFORD’ STHEORY OF TRANSLATION SHIFTS
    4.1 Level Shifts
        4.1.1 Shifts between singular and plural expressions
        4.1.2 Shifts of tense and aspect
    4.2 Category Shifts
        4.2.1 Class shifts
        4.2.2 Unit shifts
        4.2.3 Structure shifts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X: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一、国内研究简介
        二、国外研究简介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一、口述史的方法
        二、历史文献方法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第五节 逻辑框架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一、缘起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一、他的童年
        二、他的家庭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一、严厉的母亲
        二、友好的父亲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二、向西部拓殖
        三、富饶与浪费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三、士气大增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一、穿越大平原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第二节 幸运之神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结语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二、把根扎进土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种族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以杰斐逊时期的海地政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1791-1801年间美国政府的海地政策
    第一节 海地革命的起源和过程
    第二节 华盛顿、亚当斯政府时期对海地的外交政策
第二章 杰斐逊政府时期的海地政策
    第一节 更换特使与承认法国对殖民地的权力
    第二节 贸易禁运政策
第三章 杰斐逊政府对海地政策转变的原因
    第一节 对海地独立和黑人自治的恐慌
    第二节 对奴隶起义和种族屠杀的恐惧
    第三节 经济利益还是奴隶制安全?联邦党人与民主共和党人的辩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夏多布里昂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夏多布里昂的美洲书写的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一、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美洲情结的渊源
    (一)美洲行的种子:童年经历与荒野情结
        1.父亲与圣马洛岛城:美洲冒险的渴望
        2.贡堡领地:浸染荒野情结
    (二)逃亡美洲:革命的冲击
        1.逃亡前奏:变革与荣誉、生命的冲突
        2.决定逃亡:大革命的恐怖政治
        3.逃亡选择:法国大革命与独立战争的纠葛
二、夏多布里昂对美洲新世界的呈现
    (一)美洲自然景观的审美与塑造
        1.构筑情感的共鸣体
        2.创造神性的自然
    (二)对美洲印第安民族的理想化展现
        1.敬畏死亡与坟墓的民族
        2.拥有完善政府形式的自然国度
    (三)对美国形象的两极化呈现
        1.永远的“殖民地”
        2.自由的美好国度
三、夏多布里昂美洲因子中的情感实质
    (一)“阿卡狄亚”的想象
        1.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寻求
        2.对被抑制的情欲的追逐
    (二)法兰西帝国梦的幻想和失落
        1.对“新法兰西”的假定性追问
        2.对印第安民族消失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5)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插入语的翻译 ——以《美国:历史与地理》翻译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
    1.2 任务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交际翻译理论及应用
    3.1 交际翻译理论简述
    3.2 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
第四章 插入语概述
    4.1 插入语的定义
    4.2 插入语的形式
    4.3 插入语的语用功能
第五章 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插入语的翻译方法
    5.1 前置法
    5.2 包孕法
    5.3 顺译法
    5.4 增词法
    5.5 括号法
    5.6 保留标点符号法
第六章 翻译实践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概念辨析
第一章 美国检察官的演变及在辩诉交易兴起中的作用
    第一节 美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美国检察官制度起源之争
        二、私诉到公诉
        三、任命到民选
        四、单轨制到双轨制
    第二节 检察官适用辩诉交易的犯罪类型
        一、19世纪前美国主要的犯罪类型与刑罚
        二、19世纪早期辩诉交易的案件类型
        三、适用辩诉交易的其他案件类型
    第三节 法官的量刑裁量权受到立法的限制
        一、法典化运动
        二、强制性量刑法令
    第四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主要模式
        一、普通法文化下的检察官裁量权
        二、检察官进行交易的主要筹码
        三、辩诉交易的基本模式
第二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广泛实践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不能承受之重——案件量的不断增长
        一、美国工业社会的繁荣与困境
        二、检察官刑事指控职能在增加——制定法的膨胀和刑法的扩张
    第二节 联邦检察官职权的扩大与司法部的创立
        一、内战后联邦权力的扩大
        二、联邦检察官的扩容和地位的提高
        三、联邦司法部的设立
    第三节 进步主义运动对刑事司法运行的影响
        一、进步时代法学思潮的兴起
        二、实用主义在司法领域的兴起和发展
        三、进步主义时代刑事司法领域的变革
    第四节 内战后辩诉交易的变化和发展
        一、辩诉交易的基本情况
        二、法官对辩诉交易的矛盾态度
        三、进步主义时代刑罚改革对辩诉交易的影响
        四、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新变化
第三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得到合宪性认可中的作用
    第一节 对辩诉交易中检察官作用的理论探讨及反思
        一、20世纪20年代犯罪报告对检察官裁量权的评论
        二、20世纪20、30年代学者对检察官裁量权的研究与反思
    第二节 检察官的广泛裁量权逐步得到法院确认
        一、检察官在控制犯罪中的作用在增加
        二、法院对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态度的转变
        三、法院加大对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
        四、联邦最高法院对辩诉交易的正式确认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模式的细化
        一、正当法律程序革命的影响
        二、公设辩护人制度与辩诉交易
        三、检察官交易模式的类型化
第四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演进中占主导作用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理论研究现状
        一、辩诉交易废除危机
        二、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若干解释理论
    第二节 传统的政治法律实践
        一、美利坚民族基因——契约精神
        二、分权思想在美利坚的落地生根
        三、选举制的全局性影响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社会学解析——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
        二、社会控制视角下的检察官与辩诉交易
第五章 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检察官的定位
        一、美国检察官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
        二、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及现状
        三、改革思路
    第二节 美国检察官裁量权的演变
        一、美国检察官裁量权的自由与限制
        二、我国检察官裁量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检察裁量权的路径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
        一、辩诉交易中司法审查的合宪性推定原则
        二、构建我国认罪认罚司法审查制度
    第四节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中的作用对认罪认罚制度的启示
        一、辩诉交易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比较
        二、认罪认罚协商制度中检察官面临的困境
        三、关于认罪认罚制度中检察官作用的思考——以特殊不起诉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一半故事未曾讲》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项目简介
第二章 翻译过程分析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实践过程
    2.3 译后事项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生态翻译学概述
    3.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3.3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3.3.1 语言维度
        3.3.2 文化维度
        3.3.3 交际维度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西部观念、环境认知与美国公共土地制度的演进(1862~19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早期公共土地制度
    第一节 美国公共土地的由来
        一、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公共土地
        二、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公共土地
    第二节 公共土地出售制度的形成
        一、公共土地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西部土地出售法》的颁布
        三、财政危机笼罩下的《1796年土地法令》
    第三节 公共土地出售制度的演变
        一、土地出售单位面积的不断缩小
        二、土地出售价格的逐渐降低
        三、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确立
第二章 免费宅地制度的确立及其困境
    第一节 西部观念与《宅地法》的思想渊源
        一、“美洲大沙漠”观念的流行
        二、“世界花园”神话的建构
        三、美国西部的农业帝国理想
    第二节 免费宅地制度的确立
        一、公共土地制度指导思想的转变
        二、公共土地免费分配政策的发轫
        三、《宅地法》的出台
    第三节 《宅地法》的制度缺陷
        一、西部气候与《宅地法》的相悖
        二、土地分类利用思想的缺失
第三章 干旱问题与公共土地制度的调整
    第一节 大平原开发与《植树法》的兴废
        一、“雨随树至”假说的提出
        二、改造大平原的气候环境与《植树法》的出台
        三、大平原的环境现实与《植树法》实施的困境
        四、《植树法》的废除
    第二节 水利灌溉与公共土地制度改革
        一、水利灌溉主张的提出
        二、《荒漠土地法》的颁布
        三、美国社会的西部气候与灌溉观念
        四、从《凯里法》到《国家垦务法》
    第三节 旱作农业与《宅地法》的调整
        一、旱作农业的兴起
        二、《扩大宅地法》的颁布
第四章 公共土地的分类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公共矿地开发制度的确立
        一、远西部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
        二、美国国内围绕矿地开发制度的讨论
        三、采矿业的发展与矿地开发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公共林地开发制度的确立
        一、公共土地上的森林滥伐
        二、森林保护思潮与公共土地制度改革的倡议
        三、太平洋沿岸林地出售制度的确立
        四、西部山区木材利用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公共草地利用制度的确立
        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与美国社会对畜牧业的传统观念
        二、公共土地制度与西部畜牧业的兴衰
        三、美国国内围绕草地利用制度的争执
        四、社会观念的转变与《畜牧宅地法》的颁布
第五章 公共土地制度的自然资源保护转向
    第一节 公共土地保护制度的发轫
        一、森林资源保护思潮的高涨
        二、《森林保护法》的颁布
        三、森林保护区的建立
        四、西部各州的抗议浪潮
    第二节 公共土地保护制度的发展
        一、国有森林体系的形成
        二、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
        三、野生动物保护体系的雏形
    第三节 公共土地保护制度的完善
        一、矿产资源保护的兴起
        二、矿业用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三、畜牧资源保护的兴起
        四、畜牧用地的有序利用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寓先例于原旨 ——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原旨解释(1789-183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文章结构
2 理论背景:建国者的“解释性原旨”
    2.1 引言
    2.2 鲍威尔—伯格与鲍威尔—洛夫格伦争论
    2.3 克林顿的批评与困惑
    2.4 雷克夫的历时性考察及其不足
    2.5 结语:累积的先例与变动的原旨
3 自由解释盛行:1789-1793
    3.1 引言
    3.2 解释宪法VS创制宪法:“1789年决议”与行政机构创设
        3.2.1 简约而暧昧的宪法第2条
        3.2.2 行政部门首长免职权
        3.2.3 行政部门的建制
    3.3 “乔治宪法”与行政领导模式之争
        3.3.1 华盛顿的总统制VS汉密尔顿的“部长制”
        3.3.2 华盛顿总统与行政机构的宪法关系
    3.4 结语:立宪建国的二阶段结构
4 原旨解释兴起:1793-1801
    4.1 引言
    4.2 1790 年代的党争与外交政策决策权之争
        4.2.1 英法列强夹缝中的新生共和国
        4.2.2 早期政治联盟的破裂
        4.2.3 宪法文本中的外交权
        4.2.4 总统是外交政策“唯一胜任的判断者”
    4.3 “杰伊条约”事件中的原旨解释转向
        4.3.1 民主共和党人对《杰伊条约》的不满
        4.3.2 制宪者反对国会条约批准权
        4.3.3 制定者意图VS批准者理解:谁是制宪者?
    4.4 结语:共和政体、宪法原旨与历史叙事
5 原旨解释变异:1801-1812
    5.1 引言
    5.2 不期而遇的路易斯安那领土
    5.3 原旨解释与自由解释的两难:购买外国领土的合宪性之争
        5.3.1 联邦党人的忧虑
        5.3.2 分裂的行政内阁
        5.3.3 获取领土VS准许其加入联邦:参议院和众议院内的反对声音
        5.3.4 两种联邦制
    5.4 从事后修宪到“必要之法”:杰斐逊的宪法逻辑
        5.4.1 自由解释与20世纪的评论
        5.4.2 原旨解释与19世纪的评论
        5.4.3 杰斐逊的辩解及其宪法逻辑
    5.5 结语:原旨解释的变异与法外权力的民主化
6 先例补足原旨:1812-1830
    6.1 引言
    6.2 灯塔和坎伯兰公路:联邦国内改进计划的历史与先例
    6.3 麦迪逊“否决了自己的法案”
        6.3.1 1812 年战争与合众国第二银行的设立
        6.3.2 民主共和党第二代国家主义者提出《红利法案》
        6.3.3 支持《红利法案》合宪性的先例“不足够”
    6.4 门罗“妥协得太多”
        6.4.1 门罗是忠诚的杰斐逊主义者
        6.4.2 反对的声音:《塔克报告》与国会有关决议
        6.4.3 民主共和党内的代际冲突困局
        6.4.4 《〈坎伯兰公路维修法案〉否决咨文》与门罗的修正主义
    6.5 麦迪逊用先例解释宪法:在原旨解释与自由解释之间
    6.6 结语:早期先例补足宪法原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路易斯安那曾经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American Cuisine(Introduction-Chapter 1)汉译实践报告[D]. 张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3]种族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 ——以杰斐逊时期的海地政策为例[D]. 谭嫒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夏多布里昂创作中的美洲因子[D]. 王晓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英语插入语的翻译 ——以《美国:历史与地理》翻译实践为例[D]. 曲燕. 山西大学, 2020(01)
  • [6]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D]. 裴仕彬.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一半故事未曾讲》汉译实践报告[D]. 杨蕊.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西部观念、环境认知与美国公共土地制度的演进(1862~1935)[D]. 李鸿美. 南开大学, 2019(05)
  • [9]寓先例于原旨 ——美国早期宪法史上的原旨解释(1789-1830)[D]. 霍晓立. 重庆大学, 2018(04)
  • [10]杰斐逊的外交思想与其对美国根本利益的界定[J]. 金海. 安徽史学, 2018(01)

标签:;  ;  ;  ;  ;  

路易斯安那州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