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脑屏幕英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黄苏珂[1](2021)在《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环境是给教学提供支持的一种空间,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当前在线教育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使用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同的空间,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在线教学下,教师与学生面临着互动方式受限、教学诸要素关系的变化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思考教师要如何做才能应对新的挑战,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十分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将以外教在线英语一对一教学为取材,探讨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首先,本文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对现实的反思。在对现实反思后,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在线英语教学的现状、学习环境创设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学习环境要素的讨论,从中确立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创新点。其次,通过阐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体现出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双向影响的过程,为分析教学过程提供基本指导。厘清语言学习环境环境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为探讨教师创设在线英语学习环境提供思路。对学习环境要素进行深入阐述,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形成在线英语教学学习环境要素框架:教师课堂话语、辅助学习的条件和社会性支持三个方面。根据语言学习环境要素框架,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最后,探索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结合语言学习与语言学习环境两者间的关系和课例分析的实际结果,把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分为语言输入、语言学习中介、语言输出三个层次。笔者期望本研究能为在线语言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王建煜[2](2021)在《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英语中,句子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主从结构,从句充当句子成分或短语成分的句子称为复杂从句。从构成来看,任何复杂从句都是在简单从句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组合形式而形成的。通过关注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英语复杂从句的结构,有利于英语复杂从句的理解与翻译。基于此,本文从英语复杂从句的相关理论界说入手,基于《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的翻译实践,分析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突出的翻译困难体现在从句层面。结合具体的章节,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主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从句成分杂糅、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其次是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并列成分过多、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从句的结构过长。第三是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冗长、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针对上述翻译问题,结合翻译中的译例分析,本报告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衔接显化法、成分明晰法、语态转换法。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从句融合法、语序重组法、结构拆分法。针对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逻辑显化法、结构换序法、和从句转换法。希望本报告所讨论的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能够为同类文本的复杂从句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吴凡[3](2021)在《英语经济类文本长句汉译逻辑关系重组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Creats Economic Opportunity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开展,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与全球的经济贸易合作也不断加深。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此次翻译实践所选文本为A Financial System that Creats Economic Opportunity:Nonbank Financials,Fintech,and Innovation的第二章。该文本是美国财政部回应13772号行政命令(“政府金融监管核心原则”)系列的第四份报告书。全文共五章,报告内容涉及拥抱数字化、数据和技术;调整监管框架;更新特定活动的条例以及启用策略环境等内容。根据该经济类文本的文本特征,翻译实践主要关注长句的翻译。通过对初译阶段的审校分析,将长句的翻译问题与难点界定为,逻辑关系不明晰、修饰成分较繁多以及结构层次较复杂。针对界定的翻译问题,尝试采用逻辑关系重组作为翻译策略。针对逻辑关系不明晰的问题,分别采用语义增补逻辑重组、句式融合逻辑重组、词汇衔接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对于修饰成分较复杂的问题,分别采用顺序逆序逻辑重组、主从分译逻辑重组、词类转换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对于结构层次较复杂的问题,分别采用断句拆分逻辑重组、重心转移逻辑重组、综合译法逻辑重组作为解决方案。翻译实践总结和案例分析表明,所选逻辑关系重组相关翻译策略对该类文本长句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效力,译文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翻译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马文倩[4](2021)在《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在现代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类学习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为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以促进教育发展至关重要。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了教育学报告How People LearnⅡ:Learners,Contexts and Cultures中的第八章作为翻译文本,结合具体案例从词汇和句法角度对文本翻译中一些典型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针对此文本,笔者运用增译法、词类转换法分析了词汇层面的翻译问题;在句法层面,针对被动句的翻译,运用保持被动形式不变,译为主动形式或是译为无主句的翻译策略;针对定语从句的翻译,采用状译法将其翻译为原因、目的和结果状语从句。通过翻译文本和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笔者希望能够丰富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成果,探讨适用于同类体裁文本的翻译方法,从而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郭强[5](2021)在《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孤独症作为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在社会交往、语言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Baron-Cohen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该群体存在心理理论缺陷有关。心理理论主要涉及个体对自我或他人在意图、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方面的认识,并根据这些认识对他人行为做出推断。已有研究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存在密切联系,因为补语句法可以允许一个命题或句子嵌套在另一个句子中,而命题的真假性并不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de Villiers等研究者认为补语句法为心理理论表征提供了思维框架,有助于儿童理解他人信念。然而另有研究者认为该句法对心理理论理解并无独特作用。补语句法与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如何?该句法能否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这对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理解他人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因而,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成果,通过横断研究方法、干预研究方法来系统探讨补语句法加工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对比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此关系中的异同,揭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的潜在表征方式。本研究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阐释了孤独症和心理理论的概念、相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范式。其次,梳理了语言与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任务语言形式在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的研究。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研究继续探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共有三个研究。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探讨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一考察了不同结构类型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的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理解能力显着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得分都显着落后于正常儿童。在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孤独症儿童可以通过动词短语结构补语句法、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在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下,只有小句结构补语句法能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随着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提高,孤独症儿童对其表征的句法更加复杂。正常儿童仅在语言形式任务中采用小句结构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这表明正常儿童与孤独症儿童在心理理论表征上有不同的表征方式。实验二考察了补语句法句义因素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句义一致补语句法、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理解能力弱于正常儿童。不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任务,句义不一致补语句法都能显着预测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孤独症儿童能通过补语句法的句法知识理解表征心理理论,但仅在语言要求较低的心理理论任务中体现出来。当心理理论任务的语言要求提高时,孤独症儿童需要整合补语句法句义知识来理解表征心理理论。研究一从句子层面支持了de Villiers等人的观点,也为孤独症儿童通过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表征心理理论提供了证据支持。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从谓语动词角度探讨了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同样分为两个实验,实验三分析了不同类型谓语动词在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中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加工含有交流动词、感官动词补语句法的能力与同语言能力水平的正常儿童无明显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含有交流动词的补语句法能够预测孤独症儿童、正常儿童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含有感官动词的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没有显着预测作用。这表明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受到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四考察了谓语动词不同事实性词义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事实性和非事实性补语句法成绩与语言能力匹配正常儿童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显着落后于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在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显着落后于语言能力匹配、年龄匹配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在理解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上表现最好,反事实性补语句法任务次之;而两组正常儿童的结果与之相反。这表明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含有三种词义的补语句法理解上存在不同特点。反事实性补语句法能够显着预测孤独儿童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心理理论;当心理理论任务语言要求较小情况下,孤独症儿童还可以通过事实性补语句法预测心理理论。正常儿童只能通过反事实补语句法预测语言形式心理理论。研究二从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和词义层面,进一步证实了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心理理论上存在不同的表征方式。研究三,基于研究一、二以及已有研究结果,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补语句法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验五中,非语言智力及语言理解能力接近的四组孤独症儿童分别接受补语句法的句法结构干预、补语句法句义干预、补语句法反事实动词及句义干预、简单句子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补语句法干预都提升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成绩;反事实动词结合句义的补语句法干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补语句法句义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要优于句法结构干预;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能力提升需要进行专门干预,无法从一般语言干预中迁移泛化。第三部分为综合讨论,首先从语法成分角度探讨了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对心理理论的影响。其次,从语义成分角度进一步阐述两者关系,并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汉语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理解中的适用性。最后,指出本研究在孤独症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方向。本研究创新点:系统探讨了补语句法与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表征方式,为心理理论两成分理论模型的社会认知成分提供证据支持。采用干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察了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理解以及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支持了补语句法促进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孤独症儿童语言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陈梦娜[6](2021)在《英语学术文本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 ——《数字游戏手册》第1-4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数字游戏手册》(The Digital Gaming Handbook)第一至四章为翻译实践内容。该书旨在传递有关数字游戏的信息、知识和观点,每章都是一篇独立的学术论文,语言表述规范,逻辑严密。本报告着重分析SDL Trados Studio 2019软件辅助下该文本中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归纳译后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该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为确保表达的精确性和严谨性,文中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可以起到修正话语内容,缓和说话语气的作用,避免错误信息传递和表达绝对化。因此,本报告聚焦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问题。译文既要体现模糊限制语的作用,还要兼顾学术文本的整体风格。针对变动型模糊限制语,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结合转换和分译等翻译技巧;针对缓和型模糊限制语,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结合替代、引申、增译等翻译技巧。本次翻译实践活动及翻译实践报告撰写让笔者对学术文本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为相关翻译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此类文本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潘慧[7](2020)在《屏幕与纸质呈现对大学生阅读效果与策略的差异研究》文中认为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重要的方式之一,自古至今的历史长河中,纸质作为传统的阅读呈现载体一直被人们所使用,而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增进了阅读资源的丰富与多样,也改变了读者阅读的载体形式、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行为本体,愈来愈多的人逐渐开始选择数字阅读。电脑屏幕阅读不仅仅应用于个体的自主阅读中,还是各种规范化考试所采用的新模式。本研究正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选题,以大学生为被试,旨在比较电脑屏幕与纸质呈现方式对大学生阅读效果和策略使用的影响。研究采用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2*2混合设计,探究了电脑屏幕和纸质呈现载体对大学生沉浸体验的影响,并且也分析了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这一因素对阅读沉浸体验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材料难易程度因素对电脑屏幕阅读沉浸体验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材料难易程度对纸质阅读沉浸体验存在显着差异。在用纸质呈现载体进行阅读时,使用简单阅读材料的沉浸体验感更高。实验二着重探讨了电脑屏幕与纸质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策略使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脑屏幕与纸质呈现载体对大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存在显着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不同呈现载体下支持策略的使用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电脑屏幕阅读中使用复述策略、回读策略和自检策略的频率显着高于在纸质上。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读者可以根据阅读资料的内容属性选择阅读载体;读者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产品的设计应符合用户深度沉浸阅读的需求。
赵梓辰[8](2020)在《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先前经验往往影响认知和学习,重复启动效应是其中较为典型的现象,即刺激的重复出现能够提升人的反应速度或降低反应错误率。该效应在教学中则体现为利用重复学习和复习来提升学习效果。目前重复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多探讨英语或汉语中单独字词、语法句法或在较长语篇中词语的重复启动效应。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词语时常伴随着较短的语句背景和其他辅助手段,并对所学词义进行了解和理解,而且复习与首次学习之间常常夹杂一些无关信息。为了探讨汉语语句中所学词语的背景线索、所学词语在例句中的位置、语义以及延时重复期间的无关语句是否影响重复学习的效果,本研究试图采用两刺激启动范式下的词汇判断任务,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这些因素对汉语语句中词语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在两刺激启动范式中,每次试验中相继呈现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目标刺激与启动刺激相同或为新刺激。本研究采用的启动刺激为带有语句背景的词语,目标刺激为单纯词语,被试对目标词语进行真假词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与反应正确率。实验材料中,真词采用汉语双字词语,假词部分采用双真字合成的无意义词语,背景语句为中性汉语短句。实验在心理学行为实验室进行。具体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实验一探讨了线索提示(语句中启动词语是否标有下划线)对重复启动学习效果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2(线索:有vs.无)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与下划线线索效应均存在,且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线索提示在提升重复学习的效果上,其显着性较之无线索提示的情况下更突出;实验二考查了词语熟悉性(即对词义的理解)和启动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否影响重复学习效果,采用2(刺激词语的熟悉性:真词(熟悉)vs.假词(不熟悉))*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启动词语位置:句首vs.句中vs.句尾)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且当词语位于句中时重复启动效应最强;实验三通过在语句与目标词语之间插入干扰句检验其对重复学习效应的影响,采用2(重复性:重复vs.新颖)*3(干扰句数:0句vs.1句vs.3句)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得出,即使存在少量与启动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根据本研究的三个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三个实验中重复主效应均显着,表明在语句中重复学习词语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2)线索效应存在,且能够凸显重复效应,可能因为二者同时存在时注意力主要分配在启动刺激上,这使得被试对启动词语的加工更为精细完善;(3)重复启动效应只在启动词语与目标词语均为真词的情况下存在,结果符合词汇通达理论,即重复启动效应的产生可能是因为重复使被试更好的理解了词义;(4)空间位置效应显着,在实验中体现为当启动刺激位于句中时促进效应最显着,可能是由于视域的中央凹区域效应存在,即被试最先关注和加工视觉中部信息(在实验中体现为语句中央);(5)即使存在少量与原句逻辑不相关的干扰句,重复启动效应仍然存在,可能是由于语句中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存在一定时间,逻辑不相关语句并不足以显着干扰加工。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汉语语词学习提出如下建议:(1)利用汉语语句学习双字词语,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在利用语句中学习词语时,可在所学目标词语下方添加下划线等线索提示,来进一步提升重复学习/复习的效果;(3)教师在为汉语教学选取例句时,优先选取目标学习词语位于句中的句子,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应当加强知识巩固;(4)重复学习/复习对学习效果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语义理解,因此教学时应避免死记硬背;(5)从语句中学习词语的学习效应能够持续一定时间,少数无关干扰句不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暂时的分心,或教师短时转移到其它知识的讲解对重复学习影响不大。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安冉[10](2020)在《汉语学前儿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及教育启示》文中指出前人的研究表明,数字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表现出空间-数字联合编码效应,即相对较小的数字(如1、2)通常会与左侧的空间建立联系,而相对较大的数字(如99、100)通常会与右侧空间建立联系,数字表征在空间中存在一条心理数字线(Mental number line),当人们在使用数字轴时,会将相对较小的数字置于数轴左侧,将较大的数字置于数轴右侧。多年来通过进一步的扩展研究发现不仅仅是数字表征具有空间特性,一些抽象概念的表征(如情绪、道德、时间知觉等)也具有空间特性,而在时间这一抽象领域中,则主要表现为“过去”与空间中某一侧形成联系,“将来”与空间中的另一侧形成联系,时间的表征在空间中存在一条心理时间线,即类似空间-数字联合编码效应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STARC)。本研究以母语为汉语的四至六岁学前儿童以及在校成年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并进一步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实验借鉴Tversky(2001)及Barner(2018)的研究范式,采用3*2*3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启动方式、年龄组以及实验任务,因变量为线性及方向性,实验通过呈现标记时间的词汇诱发被试的时间表征。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对主试所提供的时间词汇在测试纸上进行放置分配。提问材料包括三组词汇:昨天/今天/明天、上午/中午/下午、早饭/中饭/晚饭。被试的提问方式为先假设测试纸上某一点为中间时间意义词(今天、中午、中饭)并贴上贴纸,然后请被试将表示过去时间意义的词汇(昨天、上午、早饭)放置在测试纸的任意位置,然后将表示未来时间意义的词汇(明天、下午、晚饭)放置在测试纸中。其中实验中所使用的测试纸为21cm*21cm白色正方形纸张,使用的贴纸为直径8mm的圆形贴纸。结果显示,成人以及四到六岁学前儿童具有心理时间线的表征能力,但在具体的方向上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进而得出以下结论:汉语背景下成人及学前阶段儿童均存在心理时间线;学前阶段幼儿心理时间线呈快速发展趋势,且学前早期儿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综合比较成人以及学前各个年龄段儿童心理时间线的表征差异,初步表明心理时间线的形成是先天及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定的表征方向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早期经验,支持了概念隐喻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的观点。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教育启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感知时间;以“空间概念”为支撑点,借助空间概念辅助幼儿理解时间概念;以“生活情景”为建构点,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学会时间表征;以“时间词汇”为依托点,设计时间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时间顺序。
二、电脑屏幕英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脑屏幕英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在线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
1.1.2 在线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
1.1.3 新的学习环境下对学生发展的反思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学习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
1.3.2 学习环境要素相关研究 |
1.3.3 在线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在线英语教学 |
1.4.2 学习环境 |
1.4.3 策略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依据 |
2.1 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2.2 语言学习环境与语言学习关系 |
2.2.1 二语习得中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习得的看法 |
2.2.2 社会文化理论关于语言环境与语言学习的看法 |
2.2.3 语言环境促进语言学习的条件 |
2.3 语言学习环境要素 |
2.3.1 CLEs模型的组成 |
2.3.2 语言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 |
3 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观察数据来源 |
3.1.2 观察数据的记录和收集方式 |
3.2 在线语言学习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现状 |
3.2.1 教师话语分析 |
3.2.2 教师借助辅助性条件促进在线英语教学 |
3.2.3 社会性支持对在线英语教学的支撑作用 |
3.3 课例研究结果 |
4 创设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的策略 |
4.1 语言输入的优化策略 |
4.1.1 充分运用语言输入材料,保证语言输入质量 |
4.1.2 提高教师课堂话语质量,促进可理解性输入 |
4.2 语言学习中介的支撑策略 |
4.2.1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趣味性 |
4.2.2 充分利用认知工具,促进思维可视化 |
4.3 语言输出的表达策略 |
4.3.1 借助在线平台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活动 |
4.3.2 及时反馈,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课堂文字实录 |
致谢 |
(2)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英语复杂从句相关理论界说 |
(一)英语复杂从句的定义与结构分析 |
(二)本次翻译实践中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 |
三、《翻译与全球化》翻译案例概述 |
(一)任务简介 |
(二)任务过程 |
四、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 |
(一)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 |
2.从句成分杂糅 |
3.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 |
(二)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并列成分过多 |
2.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 |
3.从句的结构过长 |
(三)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 |
2.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复杂 |
3.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 |
五、针对复杂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针对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衔接显化法 |
2.成分明晰法 |
3.语态转换法 |
(二)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从句融合法 |
2.语序重组法 |
3.结构拆分法 |
(三)针对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逻辑显化法 |
2.结构换序法 |
3.从句转换法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二)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翻译术语对照表 |
附录Ⅱ 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3)英语经济类文本长句汉译逻辑关系重组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Creats Economic Opportunity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任务背景 |
(二)任务描述 |
二、翻译任务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1.译前资料准备 |
2.文本特征分析 |
3.翻译工具和相关书籍 |
4.术语表的制定 |
5.目的论理论概述 |
(二)翻译过程 |
1.初译阶段 |
2.审校阶段 |
3.翻译问题界定 |
4.改译阶段 |
三、翻译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逻辑关系不明晰与解决方案 |
1.语义增补逻辑重组 |
2.句式融合逻辑重组 |
3.词汇衔接逻辑重组 |
(二)修饰成分较繁多与解决方案 |
1.顺序逆序逻辑重组 |
2.主从分译逻辑重组 |
3.词类转换逻辑重组 |
(三)结构层次较复杂与解决方案 |
1.断句拆分逻辑重组 |
2.重心转移逻辑重组 |
3.综合译法逻辑重组 |
四、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的收获与价值 |
(二)翻译实践的局限及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术语表 |
附录 B 原文 |
附录 C 译文 |
致谢 |
(4)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题材分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评述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评述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教育学文本中词汇的翻译 |
一、词类转译法 |
二、增译法 |
第二节 被动句的翻译 |
一、译为汉语主动句 |
二、译为汉语被动句 |
三、译为汉语无主句 |
第三节 兼有状语功能的定语从句的翻译 |
一、译成原因状语从句 |
二、译成目的状语从句 |
三、译成结果状语从句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一节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原文、译文 |
附录2:平行文本 |
附录3:术语表 |
致谢 |
(5)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1.1 引言 |
1.2 心理理论概述 |
1.2.1 心理理论概念 |
1.2.2 心理理论相关理论模型 |
1.2.3 心理理论研究范式 |
1.2.4 孤独症心理理论相关研究 |
1.3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
1.3.1 语言能力与心理理论关系 |
1.3.2 任务语言形式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 补语句法与心理理论关系 |
1.4.1 补语句法概念及习得历程 |
1.4.2 补语句法句子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3 补语句法词语信息对心理理论影响 |
1.4.4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影响 |
1.5 问题提出及研究架构 |
1.5.1 问题提出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补语句法类型及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1 实验1 补语句法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1.1 引言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1.4 讨论 |
2.1.5 研究结论 |
2.2 实验2 补语句法句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2.2.1 引言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研究结论 |
第三章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及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1 实验3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类型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1.1 引言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研究结论 |
3.2 实验4 补语句法谓语动词词义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3.2.1 引言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补语句法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干预设计 |
4.2.3 实验材料 |
4.2.4 研究程序 |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前测结果分析 |
4.3.2 心理理论分析:补语句法干预的促进效应 |
4.3.3 补语句法训练效应分析 |
4.3.4 意外内容增值与补语句法增值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4.1 补语句法干预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促进作用 |
4.4.2 补语句法干预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
4.5 研究结论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5.1 补语句法语法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
5.2 补语句法语义成分与心理理论关系 |
5.3 语言等社会认知成分在心理理论表征中的作用 |
5.4 研究创新点 |
5.5 研究临床意义 |
5.6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英语学术文本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 ——《数字游戏手册》第1-4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特征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文本选取和技术支持 |
2.1.2 翻译计划制定 |
2.1.3 相关理论和翻译方法的准备 |
2.1.4 突发事件处理预案 |
2.2 翻译过程 |
2.2.1 翻译计划执行 |
2.2.2 翻译问题处理 |
2.3 译后事项 |
2.3.1 机器审校 |
2.3.2 自我审校 |
2.3.3 他人审校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
3.1.1 程度变动语 |
3.1.2 范围变动语 |
3.2 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
3.2.1 直接缓和语 |
3.2.2 间接缓和语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译后编辑问题总结 |
4.2 译者反思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7)屏幕与纸质呈现对大学生阅读效果与策略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阅读的概念 |
2.2 数字阅读的概念 |
2.3 沉浸体验的概念和分类 |
2.3.1 沉浸体验的概念 |
2.3.2 沉浸体验的分类 |
2.4 阅读策略的概念和分类 |
2.4.1 阅读策略的概念 |
2.4.2 阅读策略的分类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影响阅读效果因素的相关研究 |
2.5.2 关于阅读效果不同层面的相关研究 |
2.5.3 阅读策略的相关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假设 |
3.2.1 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沉浸体验的差异 |
3.2.2 电脑屏幕阅读与纸质阅读策略使用的差异 |
3.3 理论基础 |
3.4 研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过程 |
4.1 不同呈现载体下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沉浸体验的影响(实验一) |
4.1.1 实验目的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对象 |
4.1.4 实验程序 |
4.1.5 结果与分析 |
4.2 电脑屏幕与纸质呈现载体对阅读策略使用的影响(实验二) |
4.2.1 实验目的 |
4.2.2 实验材料 |
4.2.3 研究被试 |
4.2.4 实验程序 |
4.2.5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 |
5.1 关于研究方法 |
5.2 沉浸体验的差异分析 |
5.3 阅读策略的差异分析 |
5.4 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阅读材料、调查问卷、测试题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8)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采用的实验范式 |
1.6 核心概念界定 |
1.6.1 重复启动效应 |
1.6.2 线索效应 |
1.6.3 刺激熟悉性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语言重复启动效应的基础理论 |
2.1.1 词汇通达模型 |
2.1.2 自动化模型 |
2.1.3 情景记忆模型 |
2.1.4 复合线索理论 |
2.2 重复启动效应与语言认知 |
2.2.1 字词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
2.2.2 语句阅读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
2.2.3 片段/篇章阅读重复启动效应的研究 |
2.3 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字词的熟悉性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
2.3.2 干扰项和时间间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
2.3.3 启动与目标刺激的相对空间位置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
2.4 重复启动效应在教与学中的探讨 |
2.4.1 课堂中教师重复手段的使用 |
2.4.2 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
2.5 文献述评 |
2.5.1 重复启动效应的产生途径仍然存在争议 |
2.5.2 汉语重复启动效应的相关研究仍然有待补充与完善 |
2.5.3 汉语重复启动效应的实验材料仍然有待丰富与发展 |
2.5.4 教学实践仍与实验研究存在一定隔阂 |
2.5.5 影响重复教学效果的有关因素亟待研究支持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一 |
3.3.2 实验二 |
3.3.3 实验三 |
3.4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四章 实验一:启动词语下划线线索对重复学习效果的影响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方法 |
4.2.1 被试 |
4.2.2 实验设计 |
4.2.3 实验材料 |
4.2.4 仪器与程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反应时分析 |
4.3.2 正确率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4.5.1 实验结论 |
4.5.2 教学启示 |
第五章 实验二:刺激熟悉性和空间位置对语句中词语重复学习效果的影响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被试 |
5.2.2 设计 |
5.2.3 实验材料 |
5.2.4 仪器与程序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反应时分析 |
5.3.2 正确率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5.5.1 实验结论 |
5.5.2 教学启示 |
第六章 实验三:干扰语句对双字词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方法 |
6.2.1 被试 |
6.2.2 设计 |
6.2.3 实验材料 |
6.2.4 仪器与程序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反应时分析 |
6.3.2 正确率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6.5.1 实验结论 |
6.5.2 教学启示 |
第七章 总讨论及教育启示 |
7.1 总讨论 |
7.1.1 重复对词语含义理解具有易化作用 |
7.1.2 线索在语句中词语学习的效应 |
7.1.3 启动词空间位置效应 |
7.1.4 干扰句数量与重复在语句中词语学习的效应 |
7.2 教育启示 |
7.2.1 重复和线索的共同使用在教与学中起良好作用 |
7.2.2 语义理解是重复学习效果的必要因素 |
7.2.3 关键学习材料位置影响重复学习的效果 |
7.2.4 重复学习的启动效果可以保持一段时间 |
7.2.5 实验研究与教学实践仍值得进一步有机结合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一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
附录2:实验二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
附录3:实验三语句、词语及词频表格(样例) |
附录4:语句情绪与唤醒度问卷调查(样例) |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汉语学前儿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 |
(二)心理时间线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时间 |
1.时间知觉 |
2.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
(二)时间的空间表征 |
1.心理时间线的发现 |
2.心理时间线的普遍性 |
3.心理时间线的加工机制 |
(三)影响时间的空间表征的因素 |
1.阅读书写习惯 |
2.隐喻 |
(四)时间的空间表征的儿童发展研究 |
四、问题提出 |
(一)以往研究的评价 |
(二)研究设想 |
(三)研究意义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对象 |
(四)实验仪器和材料 |
(五)实验程序 |
1.无启动组 |
2.水平启动组 |
3.垂直启动组 |
4.数据编码 |
5.数据的信效度验证 |
六、研究结果 |
(一)无启动条件 |
1.线性 |
2.方向 |
(二)水平启动条件 |
1.线性 |
2.方向 |
(三)垂直启动条件 |
1.线性 |
2.方向 |
七、讨论与分析 |
(一)心理时间线的发展性特征 |
1.学前儿童心理时间线呈快速发展趋势 |
2.学前早期儿童心理时间线方向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
3.学前早期儿童心理时间线方向发展具有可塑性 |
(二)心理时间线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三)心理时间线的加工机制支持概念隐喻理论以及具身认知理论 |
八、研究结论及教育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启示 |
1.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感知时间 |
2.以“空间概念”为支撑点,借助空间概念辅助幼儿理解时间概念 |
3.以“生活情景”为建构点,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学会时间表征 |
4.以“时间词汇”为依托点,设计时间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体验时间顺序 |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时间系统问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电脑屏幕英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在线英语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 黄苏珂.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建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英语经济类文本长句汉译逻辑关系重组 ——A Financial System that Creats Economic Opportunity翻译实践报告[D]. 吴凡.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How People Learn Ⅱ: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Chapter 8)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马文倩.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孤独症儿童补语句法加工与心理理论关系及干预研究[D]. 郭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1)
- [6]英语学术文本模糊限制语的译后编辑 ——《数字游戏手册》第1-4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陈梦娜.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屏幕与纸质呈现对大学生阅读效果与策略的差异研究[D]. 潘慧.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8]汉语阅读中词语学习的重复效应[D]. 赵梓辰. 江南大学, 2020(01)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汉语学前儿童心理时间线的发展及教育启示[D]. 安冉.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