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一、充分发挥党、干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搞好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陈宏达[1](2021)在《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思想引领力是指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通过创新和宣传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加深对党的奋斗目标及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的自觉性,从而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为了实现党的既定目标任务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奋斗的能力。党的思想引领力具有科学性、价值性、时代性和大众性的鲜明特征。党的思想引领力包含主体、客体、目标、结构四大基本要素。虽然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概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概念,但从其实质上来说,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实践早已有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为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概念的明确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作了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问题的初步探讨,奠定了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基础概念、范畴和原理。列宁则沿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思路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首次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概念,并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阐述,形成了新时代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科学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开始了对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实践探索,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的来说,其基本经验大体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坚决斗争过程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五个方面。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长期探索给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重要借鉴,是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工作的实践基础。从思想引领力的结构要素来看,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面临诸多挑战。在思想创新力方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思想传播力方面,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协调同步面临巨大压力;在思想公信力方面,国家治理中存在消解人民认同的突出问题;在思想凝聚力方面,宣传思想工作滞后于与人民生活方式变迁。承认并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和问题是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必然要求。要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原则,善于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主要资源条件。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原则、在斗争中求团结原则以及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原则。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主要资源有理论资源、文化资源、执政资源、制度资源、经济与社会和科学技术资源。把握好这些基本原则和主要资源是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现实路径主要有坚持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增强党的思想创新力、加强阵地建设,增强党的思想传播力、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党的思想公信力;有效整合社会共识,增强党的思想凝聚力等。

杨成龙[2](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韩小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中央单位立足部门资源优势,结合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实际,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对于践行党的宗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群众、培养锻炼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对于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系统研究、综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立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家有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政策理论、重大意义、历史进程、工作实践、基本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并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具体来说,文章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主要阐释了中央单位、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等相关概念;揭示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即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系统梳理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第三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主要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视角,对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反贫困理论、公平正义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共同富裕理论、共享发展理论和扶贫开发理论。第四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教育科技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六个领域,对中央单位在各个领域开展定点扶贫的由来、内容和典型案例等进行了归纳和举例。第五章是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主要从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等5个方面,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要求和实践经验。第六章是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主要是基于2020年以后中国反贫困工作重心转向治理农村相对贫困的背景,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即发挥中央单位的政策、资源、规划、人才和技术等优势;强调要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即构建由党委领导机制、政府主导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组织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内容构成的长效机制。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展开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等4个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宏观背景、政策依据、主要任务和基本特征;二是全面总结了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即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加强干部培养相结合;三是对2020年以后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前瞻性思考,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调要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丁新改[4](2020)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围绕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何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构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研究重点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厘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典型特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又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管党治党核心议题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进行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研究的先河,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褚楚[5](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赵兴银[6](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文中指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由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政治地位、中心任务和面对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带来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领导和推动了全国范围的社会变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努力探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在七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没有全面执政经验的前提下,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建设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落后的条件下,党始终能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战胜一切困难、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先决条件,并为此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在初建政权的特殊时代背景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不走样,明确了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工作任务的转型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并在艰难的转型中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为推动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本文立足1949年至1956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究和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实践,并结合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政权、化解危险、领导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开辟新的历史条件下群众工作的新境界,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共分七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分别为:一、论文选题的背景与依据,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包括国内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三、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间界定、“群众”内涵的界定、“群众工作”“群众运动”、“党群关系”等概念的界定;四、主要研究方法;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等。正文部分分六章进行了详细阐述,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人民群众”的论述,确立了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明确了执政党建设与群众工作之间的关系,为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奠定了群众工作的社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进行了考察。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依靠各阶级、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政党,其群众工作的好与坏、成与败,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个政党的生命力的存续与发展。本章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的历史考察,对各个历史时期党在开展群众工作方面的经验和有效做法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与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进一步为当前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思路借鉴和方法指导。这一章共分五个部分,分别是: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收获;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其内在的逻辑思维和工作方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各个阶层社会心理发生的变化。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立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客观的条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实现了有机融合。党的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复杂的群体,这个群体在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和牢固的社会心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带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即使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后,群众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可度仍然会用传统的视角来看待新事物、新现象。因此,本章首先对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心理变化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社会心理的变化,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群众工作政策进行了调整,实现了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第四章重点回顾并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实践进程。群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群众工作是在相对比较特殊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的。处理好执政党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反映到群众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上来,就要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党的政策层面进行调整。本章通过党的群众工作的内在运行机制、内在监督机制、内在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对党的群众工作实践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围绕机制的建设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党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本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研究,认为这一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为执政条件下完成党的工作任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动力保障、建设思路、实践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积累了经验,明确了目标和要求。第六章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关键要为当前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本章前三部分分别从群众工作应探索其规律性,把握特点,研究方法,做到因时因势而异;群众工作的实践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群众工作的当代启示,通过对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具体举措、历史价值和实践经验的分析,指出对当前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启示。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提出思路及方向。

钟国云[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文中指出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有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创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纵观党创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大的关键作用。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党内集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模式”向“活动模式”的过渡与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党建传统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当前党要管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活动开展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有利于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的内容,拓展党内教育实践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研究的成果。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在总结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查找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主观与客观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搞好新时代的党内教育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围绕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这是研究的前提基础。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历史传统、现实要求等层面对活动开展的依据进行探究。其中,重点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党的独特政治信仰与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相关教育理论等维度,集中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且,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教育诉求、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转型、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现实要求。其次,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任务、组织实施及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宏观与中观层面进行横向梳理与探讨,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手段,论文按照侧重于党的全面彻底整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维度,从而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侧重,并对相应的代表性活动个体进行典型剖析。同时,基于活动动员与发起方式、组织与领导策略、活动开展的原则及方法步骤,以及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模式”的新探索、特点与演进等方面的整体考察,集中探讨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实施。再次,论文针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关键部分。基于活动实效性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论文主要从活动发起时机的把握、党内主要矛盾的研判、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党组织的领导与执行力、外在因素对活动的冲击、“活动”本身存在的弊端等方面,对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活动开展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等,从而对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对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与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出通过创新活动主题设置、拓展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设计等途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二是紧紧围绕党内主要问题的解决,从增进活动开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活动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创造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提出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三是从活动实效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层面,尝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四是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张皮”、“一阵风”、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倦怠”、开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常态化”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构建活动开展长效机制。五是活动开展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三化”要求,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

禹辉映[8](2019)在《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在探索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奋斗史,内在地包含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史。同历史对话,认识历史,把握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及未来走向。新时代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就有必要对党管党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以党员及党组织为“生命载体”,以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运行机制,所形成的一种总体性或普遍性的发展状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就是指政党为完成自己历史使命而借助一定力量,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党员及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环境为旨归,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政治关系、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的实践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和学说。回顾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探索实践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一些严重挫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探索发端于党创立时期,这一时期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成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背景,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造成了严重危害,党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新要求,党在总结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理性自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全面抗战时期,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党面临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新气象,伴随着一系列有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做法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新场域。面对建国后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情况、新任务,党采取了一系列建设党内政治生态的新举措,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的新状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受到损害,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党内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采取了一系列重塑党内政治生态的果断措施,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随着一系列党的建设措施的实施,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得到修复,政治生态建设成就显着。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过去长期积累的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问题,党采取了一系列从严管党治党新举措,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考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七条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一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二是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三是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四是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五是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六是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七是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新时代继续做好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工作,就有必要汲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成功经验,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在实践中坚持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张克兵[9](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蔡冬婷[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干部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干部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备性,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而干部培养离不开完善的干部制度,正是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这一目标的要求下,加强新时代干部制度建设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大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是基本条件。因此,党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深刻认识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制度建设,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提供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组织路线的指引下,干部制度建设成效显着,开创了干部工作新局面。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进一步探讨干部制度建设,对推进新时代的干部工作和进一步完善党的干部制度大有裨益。文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了系统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史论结合法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制度为研究对象,深入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梳理了党的干部制度发展历程,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制度建设的成效进行概括,对当前干部制度的不足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建构科学的干部制度体系,发挥其在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层面的功效和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共由七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就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此选题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思路及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说明,为论文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这部分阐释了干部、干部制度、干部制度建设的概念。同时,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层面为切入点,深刻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价值。第三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基础。主要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干部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概括分析,形成本选题的理论基础。将党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分别就每一阶段党的干部制度建设进行论述,形成本选题的实践基础,为本选题增加理论和历史支撑。第四章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进程。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制度建设的进程划分为恢复探索、健全规范、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干部制度的内容将其分解为选拔任用、监督制约、考核评价、相互交流、教育培训五个具体制度,并就每一项具体制度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第五章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成效及经验。该部分从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制度建设的成效进行了概括,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健全、领导干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断优化、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干部监督制约制度逐步健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制度建设的五大历史经验。第六章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分析。指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执行力度不足、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干部交流制度未完全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力欠缺是当前党的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文化、经济、社会、法规、组织五个层面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阐释。第七章重点探讨了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路径。在对现行干部制度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其次概括了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应遵循的五大原则,最后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干部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二、充分发挥党、干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搞好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党、干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搞好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一、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含义
        (一)思想引领力
        (二)党的思想引领力
    二、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特征
        (一)科学性
        (二)价值性
        (三)时代性
        (四)大众性
    三、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基本要素
        (一)党的思想引领力的主体
        (二)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客体
        (三)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目标
        (四)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结构
第二章 增强新时代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一)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凝聚革命力量的需要
        (二)党的理论只有具备彻底的科学性才能引领社会变革
        (三)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
    二、列宁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一)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才能引领俄国革命
        (二)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有坚强的革命家组织
        (三)充分发挥党的思想引领力必须与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作斗争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三)江泽民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四)胡锦涛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五)习近平关于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的理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实践探索及其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实践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探索
        (四)十八大以来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增强思想引领力的基本经验
        (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动理论创新
        (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三)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开展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四)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坚决斗争的过程中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
        (五)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第四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面临的挑战
    一、在思想创新力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创新意识不强
        (二)创新能力不足
    二、在思想传播力上,理论武装与理论创新协调同步面临巨大压力
        (一)理论武装相对滞后于党的理论创新
        (二)西强我弱格局下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
    三、在思想公信力上,国家治理中存在消解人民认同的突出问题
        (一)商品交易原则的渗透对思想公信力的消解
        (二)各种形式主义对思想公信力的消解
        (三)国家治理其他方面的突出问题对思想公信力的消解
    四、在思想凝聚力上,宣传思想工作滞后于与人民生活方式变迁
        (一)思想整合面临市场经济主体利益多样化的严峻挑战
        (二)思想宣传工作存在脱离群众生活实际的问题
        (三)宣传思想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五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资源
    一、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基本原则
        (一)守正创新原则
        (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原则
        (三)在斗争中求团结原则
        (四)一元主导、多样并存原则
    二、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主要资源
        (一)理论资源
        (二)文化资源
        (三)执政资源
        (四)制度资源
        (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资源
第六章 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的现实路径
    一、坚持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增强党的思想创新力
        (一)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把握理论创新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在坚持理论武装中夯实思想理论创新的坚实知识基础
        (三)在深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中提高理论创新能力
        (四)在解决群众实践问题中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律动
        (五)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中把握民族之魂
    二、加强阵地建设,增强党的思想传播力
        (一)整合社会资源,巩固阵地依托
        (二)加强学科建设,推动阵地工作的科学化
        (三)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规范阵地运行
        (四)推动传播话语体系创新,增强阵地工作实效
        (五)加强阵地的信息化改造,不断推进阵地治理现代化
    三、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党的思想公信力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厚植风清气正的政治土壤
        (二)规范政府与市场职能关系,发展亲清政商关系
        (三)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
    四、有效整合社会共识,增强党的思想凝聚力
        (一)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建立凝聚社会共识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主流文化熏陶,巩固整合社会思想的文化基础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的思想影响力
        (四)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增强党的思想感召力
        (五)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深入推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六)引入大数据管理模式,推动网络舆情治理现代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结果导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目标
        二、评价内容
        三、评价指标
        四、评价方法
        五、评价主体
        六、评价结果运用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概述
    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相关概念阐释
        2.1.1 中央单位
        2.1.2 社会扶贫
        2.1.3 定点扶贫
        2.1.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重大意义
        2.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
        2.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组成部分
        2.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加大对老少边贫地区扶持力度的举措
        2.2.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是帮扶单位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途径
    2.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历史进程
        2.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起步阶段
        2.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展开阶段
        2.3.3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深化阶段
        2.3.4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完善阶段
第3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理论基础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1.1 经典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3.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
        3.1.3 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3.2.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3.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理论
        3.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扶贫开发理论
第4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主要领域及案例
    4.1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4.1.1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由来
        4.1.2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内容
        4.1.3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的典型案例
    4.2 通过产业扶贫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4.2.1 产业扶贫的由来
        4.2.2 产业扶贫的内容
        4.2.3 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
    4.3 通过技能培训扶贫实现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
        4.3.1 技能培训扶贫的由来
        4.3.2 技能培训扶贫的内容
        4.3.3 技能培训扶贫的典型案例
    4.4 通过教育科技文化扶贫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发展
        4.4.1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由来
        4.4.2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内容
        4.4.3 教育科技文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4.5 通过健康扶贫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
        4.5.1 健康扶贫的由来
        4.5.2 健康扶贫的内容
        4.5.3 健康扶贫的典型案例
    4.6 通过网络扶贫拓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渠道
        4.6.1 网络扶贫的由来
        4.6.2 网络扶贫的内容
        4.6.3 网络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5章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
        5.1.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1.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2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
        5.2.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2.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3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
        5.3.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3.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4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5.4.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4.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5.5 坚持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
        5.5.1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5.5.2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与党政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第6章 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对策思考
    6.1 中国农村反贫困目标瞄准的调整
        6.1.1 相对贫困的涵义
        6.1.2 相对贫困的特征
        6.1.3 农村相对贫困成为贫困治理的重心
        6.1.4 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现实路径
    6.2 发挥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部门优势
        6.2.1 政策优势
        6.2.2 资源优势
        6.2.3 规划优势
        6.2.4 人才优势
        6.2.5 技术优势
    6.3 构建中央单位帮扶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6.3.1 党委领导机制
        6.3.2 政府主导机制
        6.3.3 群众参与机制
        6.3.4 组织协调机制
        6.3.5 资金投入机制
        6.3.6 考核评价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出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生成机制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二、列宁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第二节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管党治党经验总结
        一、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
        二、要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不动摇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给人民以良好影响”
        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五、始终坚持“不谋私利”以防止政治基因变异
    第三节 现实回应:对新时代党所面临“重大而又紧迫”突出问题的总应答
        一、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现实考量
        二、对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及时应答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
第二章 “概念”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第一节 政治、政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一、“政治”一词的由来
        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政治”的内涵
        三、政党政治与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探析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释义的研究现状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四大尺度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
第三章 “核心要素”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坚定政治信仰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信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信仰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信仰不坚定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逻辑进路
    第二节 强化政治领导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领导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领导弱化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强化党的政治领导的逻辑进路
    第三节 提高政治能力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提高政治能力的逻辑进路
    第四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一、“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二、党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三、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进路
第四章 “战略地位”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第一节 “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镜鉴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
        三、现实之维: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四、实践之维: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五、时代之维:基于强国必先强党基本逻辑所作出的战略安排
    第二节 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统领地位的彰显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的“指南针”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控制阀”
        三、党的政治建设是作风建设的“营养剂”
        四、党的政治建设是纪律建设的”压舱石”
        五、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主心骨”
        六、党的政治建设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定盘星”
第五章 “首要任务”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一节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逻辑必然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权威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权威
        三、统揽“四个伟大”需要权威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权威
        五、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使然
    第二节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进路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章程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强化政治巡视
        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第六章 “关系”论: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四大关系”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关系
        一、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范畴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的相关论述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密切相联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各有侧重
第七章 “特征”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正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特征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认同
        二、有利于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特征
        一、整体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三、承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四、内生性与外应性的辩证统一
        五、现实针对性与问题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六、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第八章 “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
    第一节 正确认识制定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进路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路径的科学性
        二、有利于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实践性
    第二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
        一、根本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政治建设工作的领导
        三、组织保证: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又要“全党一起动手”
        四、制度保障:建立“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
        五、重中之重:落实领导责任与强化监督责任
        六、牢固根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第九章 “价值”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理论性意义: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科学命题,抓准了管党治党的金钥匙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开辟了党的建设新格局
        三、有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第二节 独特性意义:在中西政党比较优势中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优势
        一、从政党衍生方式看,西方政党多是内生型政党,而中国共产党是外生型政党,更加注重践行政党使命
        二、从政治立场上看,西方政党多是代表少数特殊阶层,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更加彰显为民情怀
        三、从政党组织上看,西方政党多为组织松散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为组织严密型政党,更加强调政治纪律严明性
    第三节 现实性意义:以质量兴党、强党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
        一、从管党治党维度来看,为兴党强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二、从建构政党自信维度来看,为政党自信的树立和巩固提供重要支撑
        三、从全球治理维度来看,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范本和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着
后记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目前研究现状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借鉴
    一、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积极发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力推进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全面发展
    五、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党的群众工作与群众复杂多变的社会心理
    三、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
第四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推进
    一、以任务为导向明确群众工作的新使命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机制
    三、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四、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创新
第五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群众工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发挥了保障作用
    二、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思路
    三、群众工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意识拓宽了实践路径
    四、群众工作为执政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积累了经验
    五、群众工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明确了新任务
第六章 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启示
    一、群众工作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性,做到因时因势而异
    二、群众工作应在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中体现时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工作始终秉持的核心价值理念
    四、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三、历史传统
    四、现实要求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一、活动主要任务与内容侧重
    二、活动的动员与发起方式
    三、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策略
    四、活动的原则与方法步骤
    五、“活动模式”的形成与演进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评估
    一、活动实效性的内涵与外延
    二、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三、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四、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五、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
第四章 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主题、拓展内容、创新载体
    二、针对党内问题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
    三、构建与完善活动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四、建立与健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五、服从服务于党建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理论阐释
    第一节 党内政治生态及其结构特征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界说
        二、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三、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结构
        四、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及逻辑架构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内涵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客体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动力
        五、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目标
    第三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二、列宁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探索
        一、党创立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党内政治生态的影响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内容
        三、面貌一新的党内政治生态初具雏形
    第二节 大革命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实践
        一、国共合作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新背景
        二、右倾错误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严重危害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具体行动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自觉
        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要求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性自觉
        三、党内政治生态逐步向好
    第四节 全面抗战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深入展开
        一、全面抗战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形势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展开的主要手段
        三、优良党内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推进
        一、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与党内政治生态的新气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续推进的新做法
        三、党内政治生态进一步清朗
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建国初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积极实践
        一、执政党新的历史方位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新场域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要做法
        三、执政党党内政治生态呈现良性发展新局面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征程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遭遇挫折的缘由
        三、党内政治生态风险开始显现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一、极“左”路线与党内特殊的政治环境
        二、党内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
        三、党内政治生态危机凸显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及其净化
    第一节 改革开放起步和全面展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塑
        一、改革开放与党内政治生态重塑面临的新任务
        二、党内政治生态重塑的主要举措
        三、党内政治生态重塑成效显着
    第二节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修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与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新挑战
        二、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三、党内政治生态修复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新阶段
        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新进展
    第一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严重侵蚀
        二、“七个有之”问题对党的政治纪律和规矩的严重破坏
        三、庸俗腐朽政治文化的污染
        四、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恶劣影响
        五、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考验
    第二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战略举措
        一、以“严紧硬”替代“宽松软”
        二、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
        三、打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合拳”
    第三节 新时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创新
        一、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
        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三、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修养”
        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五、“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六、“抓住建章立制”及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规定”
第六章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二、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四、坚持突出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
        五、落实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六、坚决推进廉洁政治建设和反对腐败
        七、健全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当代启示
        一、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二、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综合施策协同推进
        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理论概述
    2.1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概念解析
        2.1.1 干部
        2.1.2 干部制度
        2.1.3 干部制度建设
    2.2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
        2.2.1 世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挑战
        2.2.2 国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考验
        2.2.3 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2.3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时代价值
        2.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2.3.2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2.3.3 建立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的前提条件
        2.3.4 贯彻落实党的干部路线的制度保障
        2.3.5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基础
    3.1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干部制度建设理论
        3.1.2 列宁干部制度建设理论
        3.1.3 毛泽东干部制度建设理论
    3.2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实践基础
        3.2.1 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
        3.2.2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
        3.2.3 全面抗战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
        3.2.4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
        3.2.5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干部制度建设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进程
    4.1 干部制度建设的恢复探索阶段
        4.1.1 建立后备干部制度
        4.1.2 加强干部权力监督约束
        4.1.3 确立干部“四化”方针
        4.1.4 实行干部年度考核制度
        4.1.5 探索建立干部交流制度
        4.1.6 逐步开展干部教育培训
    4.2 干部制度建设的健全规范阶段
        4.2.1 干部选任制度化民主化
        4.2.2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4.2.3 规范干部考核评价制度
        4.2.4 不断健全干部交流制度
        4.2.5 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4.3 干部制度建设的深化发展阶段
        4.3.1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4.3.2 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效力
        4.3.3 全面深化干部考核制度
        4.3.4 大力促进干部相互交流
        4.3.5 扎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5.1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效
        5.1.1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更加健全
        5.1.2 领导干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5.1.3 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断优化
        5.1.4 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5.1.5 干部监督制约制度逐步健全
    5.2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5.2.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制度建设
        5.2.2 以实现党的政治路线为中心任务
        5.2.3 注重各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
        5.2.4 坚持以群众的满意度为价值取向
        5.2.5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现行干部制度建设的问题及成因
    6.1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6.1.1 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够完善
        6.1.2 干部监督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6.1.3 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6.1.4 干部的交流制度未完全建立
        6.1.5 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力欠缺
    6.2 党的干部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6.2.1 文化层面: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
        6.2.2 经济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6.2.3 社会层面:重人情轻制度的不良社会风气
        6.2.4 法规层面:党内法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足
        6.2.5 组织层面:民主集中制原则落实不够到位
第7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的原则及路径
    7.1 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
        7.1.1 强化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7.1.2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7.1.3 筑牢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7.1.4 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7.2 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7.2.1 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
        7.2.2 坚持德才兼备和以德为先的原则
        7.2.3 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并举的原则
        7.2.4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互结合的原则
        7.2.5 坚持民主公开与竞争择优的原则
    7.3 新时代党的干部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7.3.1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7.3.2 健全干部权力监督机制
        7.3.3 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7.3.4 强化干部相互交流机制
        7.3.5 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充分发挥党、干校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搞好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研究[D]. 陈宏达.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研究[D]. 韩小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4]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 丁新改. 苏州大学, 2020(06)
  • [5]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研究[D]. 赵兴银. 扬州大学, 2019(06)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D]. 钟国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中国共产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考察[D]. 禹辉映.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干部制度建设研究[D]. 蔡冬婷. 吉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充分发挥党校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提高党政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培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