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灾难备份系统解决方案解析(论文文献综述)
崔磊[1](2020)在《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科学技术不断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业为了提高其市场的竞争力,已越来越依赖支撑业务的信息系统。正是由于这种依赖性以及灾难发生的不可预见性,如何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业务不中断,是当今金融界共同面对的关键问题。如果银行业务系统存在很多灾难性、破坏性的安全隐患,在这种状况下,一旦灾难降临,将造成数据中心业务系统运行缓慢甚至中断。倘若发生中断后,长时间业务无法恢复,会直接影响到覆盖的所有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对社会和金融系统秩序造成严重的经济影响和信任损失。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银行业科技风险预警记录》中警告,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时间达到1小时,那么该银行的基本支付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1天,那么该事件将重大损害该银行的声誉和市场价值;如果银行信息系统中断2至3天及以上,那么该银行乃至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会将受到直接的危害。因此,灾备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当灾难来临时,金融界尤其是银行应该如何面对?为保障银行业务连续性和安全性,各行已陆续开展了各项容灾体系备份恢复项目,意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其中,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成为银行业广泛关注的重点。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和项目实施工程。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现实案例,阐述了建设灾备系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解读金融行业灾备体系的概念、技术指标与灾备等级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建设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布局模式、物理要求和主要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2、针对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的网络架构、网络现状、流量路径、二级分行与社区银行的流量进行了调研、勘查,指出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依据监管要求和B银行济南分行的业务发展战略,拟定了可靠、可用、安全、统一、标准开放、灵活可扩展、可管理、技术成熟先进的设计原则,确定采用部分利旧、部分新建相结合的建设原则。3、完成了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具体涵盖线路规划、设备部署与选型、路由选择和网络切换的实施,根据路由条目,作出以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路由协议为主导的协议部署,列出了相关设备配置脚本,并对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实现了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的路由策略,即迁移前后分行和总行的路由策略不变、路由选路不变、上下行流量不变、以及回程流量迁移前后无变化;实现了生产中心的远程灾备,提高了抵御灾难事件的能力。4、为检验B银行济南分行连接辖内分支机构网络的核心下联区及社区银行和业务区网络系统的冗余性及备用系统的稳定性,模拟各种障碍事故,规划了各种关于同城网络灾备中心发生意外的切换测试方案。为提高维护人员的实操能力,介绍了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系统的日常维护流程及简单故障排查操作。
区兴全[2](2020)在《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企业信息系统如果发生灾难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也显着增大。减少企业信息系统发生灾难事件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给群众带来的财产损失,保证企业可以在信息系统发生灾难事件后快速及时地恢复信息系统及其所支持的业务,并保持正常运作。这已成为企业信息系统运营管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针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业务连续性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业务连续性为导向,对广东华兴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可能遭受到的灾难事件类别和发生风险事件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业务部门对重要业务的业务连续性需求,同时考虑到广东华兴银行目前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管理水平及相关技术架构适应性等要素,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规划相关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提出了包括完善灾难备份中心,建立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级,IT基础架构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等。为保障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建立了信息系统基于灾难恢复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定灾难恢复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制订业务连续性导向的灾难恢复预案及演练规划,设定灾难恢复运维管理方案等,保障实施工作的有效性及不断改进。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详细的前期调研,收集相关重要信息,利用理论基础结合工作实践的方式,对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柳懿航[3](2017)在《基于商业银行DB2数据库的容灾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的IT建设逐步成为主导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商业银行系统建设的行业标准以及监管要求也相应得提高。其中针对商业银行灾备体系建设、核心系统数据库容灾能力也成为衡量商业银行IT建设很重要的标准。本文是基于某商业银行省直分行同城双数据中心容灾建设过程为背景,主要目的是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现有的容灾机制。具体针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GSP平台的数据库进行容灾设计,基于商业银行灾难备份体系的监管要求和自身容灾系统建设需求,本课题主要从商业银行数据库的容灾备份体系、容灾结构体系、业务平台容灾需求、容灾系统的总体方案及系统实现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本课题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灾难发生时,商业银行通过容灾备份系统对GSP核心业务进行灾难恢复,包括对GSP平台的网络、主机、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容灾备份,并根据故障场景启用相关的应急预案,通过预先建立好的容灾机制,进行故障模块的切换。在本课题中,针对商业银行数据库容灾的建设需求,采用数据库同步复制、存储虚拟化、等先进的高可用容灾方法,作为技术实现方案;利用IBM PowerHA、EMC VNX5700存储同步数据复制和DB2数据库的HADR技术所构建的一主多备的容灾解决方案能够实现同城数据中心之间的高可用性。该方案目前在商业银行省直分行的容灾备份中,具有独创和先进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
宋谭[4](2016)在《地税数据云灾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地税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职能部门,其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极为重要。随着地税系统信息化程度的逐步增加,地税的数据灾难备份需求也随之增长。传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在技术架构和构建方式上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地税系统实时、可靠的数据灾难备份的需求。而云计算平台能够提供地税数据灾难备份所需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可伸缩性的需求。因此,本文基于云计算技术,研究和设计了一套适应于地税系统的云数据灾难备份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对地税系统业务进行梳理和分析,特别是对地税数据灾难备份的需求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应用,对地税系统数据灾备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析。2、对数据灾难备份,特别是云数据灾难备份的相关概念和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基于云计算的地税数据灾备的可能性,并定位了地税云数据灾备的两个核心问题:云存储和安全性机制。3、在对地税业务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地税数据灾难备份的需求,特别是云存储和安全机制的需求。4、研究和设计了地税云数据灾难备份的云存储机制,从数据模型及处理方式,应用结构以及具体的功能方面,设计了适应于地税系统的云存储机制。5、从数据加密、多级信任、访问控制等方面,构建了地税云数据灾备的安全机制,为数据灾备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性保证。总的来说,本文为地税云数据灾备提供了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可行性分析和实际设计方式,可以为地税系统及相关系统的云数据灾备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陈泳钢[5](2016)在《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深刻而长远的变化。信息技术与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的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都都愈来愈高,人类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然而过分的依赖也伴随着潜在的危机,天灾,人祸等等突发事件都会使得花费巨资建立起来信息系统毁于一旦,从而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为了应对灾难事件的发生,我们需要防微杜渐,建立容灾系统和灾难恢复流程体系,做到即便是灾难发生后,也能快速恢复信息系统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项工作就是灾难备份与恢复工作。本文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针对制造行业提出完整的灾备建设解决方案,对本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容灾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首先详细的叙述了灾难备份与恢复的基本概念和衡量指标,并对国内外的灾难恢复现状作了分析比较。随后对灾备中针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库新一代的主流容灾技术的优缺点给出了阐述,紧接着又对于灾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分析。然后本文对于R公司作为一家现代制造行业中的关键业务如何和信息系统融合在一起作了逐一的介绍,在最后针对R公司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灾备中心建设方案包括网络架构设计,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恢复设计,数据异步复制等。在操作系统层,由于虚拟化的大规模使用,采用了VMWare站点恢复工具来做到虚拟机的数据恢复,同时在承载企业关键业务ERP的小型机灾备方面,使用了虚拟磁带库远端复制技术来恢复生产环境。在数据库复制层面,采用了存储底层复制技术将生产中心磁盘阵列以异步的方式同步到灾备中心容灾磁盘阵列。本文针对现代制造业的复杂的ERP系统和商业应用系统的整合灾备策略和架构设计上做了详细分析,并对恢复策略和恢复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曾遥宇[6](2015)在《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税务系统在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后,对数据和业务的安全要求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信息化的税务工作要求系统的业务和数据能尽可能的做到稳定和连续,特别是在遭受可能的灾难时,系统业务和数据的恢复要尽可能实时和可靠。合理的数据灾难备份对税务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题主要是针对湖南省地方税务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提出,当前税务系统依靠简单的本地备份以及传统的磁盘备份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税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数据库的灾难备份系统方案,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课题对湖南省地税征收管理系统平台的架构进行了研究,充分研究了湖南省地税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及其对于灾备的业务需求。(2)通过对数据灾难备份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后,设计了一套面向税务系统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异地实时灾难备份系统。(3)对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具体包括主机代理模块、备机代理模块、监控模块、通信模块等模块设计,系统运行流程设计以及系统中关键协议及接口的设计等。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实验环境,并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完全达到预期目标,具有功能和性能上的可行性。
张勇[7](2015)在《一种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电子政务数据量急剧增加,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的无形宝贵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数据灾难备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灾难不仅包括地震、洪水、火灾和恐怖袭击等天灾人祸,也包括网络中断、病毒袭击、误操作等会造成数据不可用的原因,这些灾难会为电子政务系统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灾备已经在业内获得了认同和重视。目前,灾备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电信和金融等多个行业得到了应用。灾难备份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库技术以及通信等技术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灾备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虽然目前在银行、政府部门等出现了一些数据灾难备份的系统,但是整体来说,我国的数据灾难备份还急需发展,目前,在我国,针对灾难备份系统的研究和设计逐渐得到重视。本文结合电子政务系统的发展特点,结合工作上需要着重对数据灾难备份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分析了当前电子政务系统数据灾备的不足。然后,结合作者参与的在一个县市小型税务系统的灾备项目的案例进行了分析,作者在该项目中担任企业方协助项目经理,因此对该系统的前期需求、论证、开发和实施整个流程比较了解,对于此类项目及及时和安全等问题,在文中会进行细致的讲述。最后在文章结尾,再次说明灾备系统的必须性,针对此类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刘昕洋[8](2014)在《金融交易系统的数据灾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推广与逐年提高,信息系统集中整合化逐渐成为各个行业技术部门的主要工作,进而企业的信息系统后台数据中心便成为了核心业务运行的关键。如果数据中心在遭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突发性事故,就很有可能导致网络中断,造成数据遗失和核心业务停止的后果。因此,要保证企业数据的稳定和业务的连续,最重要也最为关键的措施就是要建立企业灾备系统。本文就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针对数据备份的概念、分类情况、主流技术等对灾备系统进行了阐述,分析论述了当前各行业灾备的应用现状和不完善程度。同时以金融业为例,具体分析了金融企业应该如何合理构建灾备系统从而有效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分别从容灾架构设计、信息储存系统规划和灾难备份系统等三个方面对灾备系统的建立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本文在充分考虑企业容灾需求的前提下,结合金融体系期货行业的交易特点和灾备系统实际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期货数据灾备系统的设计流程,也对灾备系统的执行给予重点说明。本文作者在充分了解实际期货交易系统数据灾备需求的基础上,协同单位同事及供应商团队设计了期货公司灾备系统中心数据的灾难备份及恢复实施方案,其目的是保证期货公司的灾备系统得到更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具备良好的远程数据灾备能力。最后论文阐述了对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展望,分析其快速的发展对企业未来容灾体系的升级搭建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对未来灾备发展趋势做了简要介绍。
张辉[9](2014)在《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架构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支撑全球经济活动的金融服务尤为重要,金融服务的持续性和金融秩序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银行业务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赖,以及银行数据大集中、业务集中处理等业务模式和系统架构的变化,使得银行数据中心成为支撑金融服务聚焦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导致数据中心的IT系统瘫痪,将会造成银行金融服务的全面中断。因此加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已成为金融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高管的首要任务。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建立银行数据中心和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技术平台,而且更需要建立覆盖银行所有业务的持续性管理体系。论文将从银行的管理模式、业务需求和资源建设等多个视角全面理解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深层次需求,并基于成熟、先进的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体系架构提供一种清晰、简洁、高效、可扩展的业务连续性规划建设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势:●需求调研无死角、无盲点由于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需求来自于银行的管理层、业务层和IT层等多个层面,包括管理体系建设、业务恢复流程、业务数据保护、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等。为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上述各个层面的需求,本文将采取建立分类需求标签的方法,标识所有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关的需求点,确保需求无死角、无盲点。●服务的精细化与定制化论文采用了原子服务的设计理念,精细、准确地描述了满足各类需求的服务资源,同时结合本人多年在大型商业银行灾备系统建设及维护的管理经验,制定了一套标准、规范的服务匹配、编排和组合方法,实现对各类需求的服务定制。●业务变化的快速适应能力银行的业务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而传统的灾备建设模式往往不能适应业务发展所带来的系统规模扩展和系统架构的变化,为此论文采用的服务定制化方法建立了业务需求、服务以及资源的对应关系,并解决了资源投入无法与业务变化相匹配的问题,同时通过服务的定制化快速地适应了业务的变化。论文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全面阐述项目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监管要求的解读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现状的分析,提出本项目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方法,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需求的分析,提出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方法。第三章业务连续性管理通用服务框架,按照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方法进行服务需求标签、服务资源库、服务规则库设计。第四章某银行业务连续性服务方法,以某大型商业银行为例,阐述采用这种方法进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和取得的效果。综上所述,论文以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服务体系建设为目的,重点解决了商业银行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管理层不重视、业务部门不参与、资源投入不科学、体系建设无目标等问题。论文基于SOA体系架构提出了需求标签设计、服务资源库的构造和服务规则库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对业务连续性服务需求的准确理解和对业务连续性服务方案的快速定制,并在某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姚辰[10](2014)在《金融交易系统的活动备援与恢复研究》文中指出金融行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视,在金融行业大力发展灾备系统建设以及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尤为重要。灾备技术从初期的冷备、温备到热备,已经在众多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得以应用。近些年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活动备援的架构,这种高可用的结构能够减少甚至消除正常和非正常的停机对业务可用性造成的影响。活动备援使以往单纯的灾备中心的角色正在转变,以往大量投资的闲置设备得以充分利用。本文首先对金融交易系统数据备份及恢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系统的灾难备份及恢复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然后,基于本地和同城灾难备份及恢复策略,提出了在灾难备份及恢复基础上同时保障业务连续性并且充分利用灾备中心资源的技术方法及策略;最后,论文以金卡前置系统灾备项目为案例,详细阐述了活动备援及其核心数据同步方案的实现过程,将灾备工作高度由备份提高到保持业务连续性,并对实现结果进行了客观分析,给出了结论及尚存在的问题。案例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案较好地满足了金融机构对业务数据稳定性、安全性、连续性等方面的具体需求,达到了论文研究目标。
二、银行灾难备份系统解决方案解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灾难备份系统解决方案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灾备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灾备系统发展历程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金融行业灾备系统概念理论研究 |
2.1 灾难的定义 |
2.2 灾备系统的概念与技术指标 |
2.3 金融行业灾备等级划分 |
2.4 容灾层级划分 |
2.5 商业银行灾备中心的建设模式 |
2.6 灾备中心布局模式 |
2.7 同城灾备中心建设的物理要求 |
2.8 灾难备份的主要技术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灾备建设现状分析 |
3.1 灾备建设监管要求 |
3.2 B商业银行简要介绍 |
3.3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架构 |
3.4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现有网络现状 |
3.5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流量路径现状 |
3.5.1 分行上下行数据包的分流表和描述 |
3.5.2 线路迁移分析 |
3.5.3 二级分行及社区银行流量分析 |
3.6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规划设计方案 |
4.1 设计说明 |
4.2 设计原则和建设原则 |
4.2.1 设计原则 |
4.2.2 建设原则 |
4.2.3 工程项目流程图 |
4.3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设计方案 |
4.3.1 应用路由协议概述 |
4.3.1.1 OSPF路由协议概述 |
4.3.1.2 BGP路由协议概述 |
4.3.2 设备迁移 |
4.3.3 线路迁移 |
4.3.4 设备需求 |
4.3.5 设备部署图(改造后) |
4.3.6 设备介绍 |
4.3.6.1 H3C MSR 36-40路由器 |
4.3.6.2 H3C S5800-32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
4.3.6.3 H3C S5560-30C-EI L3以太网交换机 |
4.3.6.4 山石网科SG-6000-E1700 |
4.3.7 整体网络拓扑图(改造后) |
4.3.8 下联区支行路由器迁移、实施 |
4.3.8.1 设备迁移 |
4.3.8.2 实施步骤 |
4.3.9 改造后流量分析 |
4.3.10 路由条目 |
4.4 社区银行设计方案 |
4.4.1 设备部署 |
4.4.2 线路需求 |
4.4.3 改造完成后网络拓扑 |
4.5 路由规划部署 |
4.6 网络切换 |
4.6.1 分支行线路切换 |
4.6.2 社区银行选路设计 |
4.7 方案优缺点 |
4.8 相关配置脚本 |
4.8.1 出口路由器配置脚本 |
4.8.2 核心交换机配置脚本 |
4.8.3 社区银行防火墙配置脚本 |
4.8.4 社区银行交换机配置脚本 |
4.8.5 社区银行路由器配置脚本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城网络灾备中心测试方案 |
5.1 测试背景 |
5.2 测试方案简述 |
5.2.1 测试结果预期 |
5.2.2 准备工作及条件 |
5.2.3 测试前相关准备 |
5.2.4 测试相关设备 |
5.3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
5.3.1 测试步骤规范和指引 |
5.4 裸光纤链路故障测试 |
5.4.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
5.4.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两核心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
5.5 MSTP链路故障测试 |
5.5.1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移动线路中断测试 |
5.5.2 本部中心与同城中心社区及3G交换机互联联通线路中断测试 |
5.6 灾备中心故障测试 |
5.7 本部中心故障测试 |
5.8 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案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常维护服务 |
6.1 概述 |
6.2 日常维护流程 |
6.3 线路检测 |
6.3.1 日常维护流程之连通性检测流程 |
6.3.2 广域网连通性检测 |
6.4 设备检测 |
6.4.1 日常维护流程之设备检测流程 |
6.5 日志检查 |
6.6 日常排错参考 |
6.6.1 网络故障诊断的常用命令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业务连续性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1 广东华兴银行概况 |
3.1.1 华兴银行组织架构情况 |
3.1.2 广东华兴银行主要业务 |
3.1.3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概况 |
3.2 广东华兴银行IT基础设施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2.1 机房环境现状及其灾害恢复管理 |
3.2.2 主机设备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3 存储设备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4 数据库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2.5 网络现状及其灾难恢复管理 |
3.3 信息系统数据灾难恢复管理现状 |
3.3.1 数据备份系统现状 |
3.3.2 应用系统灾难备份现状 |
3.3.3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体系建设现状 |
第四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灾难风险分析 |
4.1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识别 |
4.1.1 基于地理位置的风险识别 |
4.1.2 机房设施面临的风险识别 |
4.1.3 安保监控的风险识别 |
4.1.4 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识别 |
4.2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评估 |
4.2.1 风险评估数据的获取 |
4.2.2 风险的评估 |
4.3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风险分析 |
第五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业务连续性需求调研 |
5.1 业务连续性需求调研的整体设计 |
5.1.1 调研的对象和内容 |
5.1.2 调研的范围 |
5.2 业务影响分析 |
5.2.1 业务连续性要求 |
5.2.2 重要业务与系统的对应关系 |
5.2.3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能力 |
5.3 广东华兴银行业务连续性差距 |
5.4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中业务连续性需求总结 |
第六章 广东华兴银行业务连续性导向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 |
6.1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6.1.1 构建原则 |
6.1.2 优化目标 |
6.1.3 优化范围及内容 |
6.2 完善灾难备份中心 |
6.2.1 同城灾备中心重新选址扩容 |
6.2.2 建立异地灾备中心 |
6.3 建立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级 |
6.3.1 系统重要程度分类定义 |
6.3.2 应用系统重要程度分类 |
6.3.3 重要业务系统恢复优先级别 |
6.4 IT基础架构灾难恢复管理优化方案 |
6.4.1 存储系统优化方案 |
6.4.2 网络系统优化方案 |
6.4.3 数据库优化方案 |
第七章 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制定灾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 |
7.1.1 新增日常灾难恢复管理组织 |
7.1.2 新增灾难恢复应急组织 |
7.2 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资源配置策略 |
7.2.1 灾备中心IT资源配置策略 |
7.2.2 灾备中心IT资源配置方案 |
7.3 建设业务连续性导向的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及演练规划 |
7.3.1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建设方案 |
7.3.2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演练策略 |
7.3.3 信息系统灾难场景及恢复策略 |
7.3.4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数据补录方式 |
7.3.5 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后续工作 |
7.4 制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运维管理方案 |
7.4.1 两地三中心运维的目标 |
7.4.2 运维管理策略 |
7.4.3 统一流程与运维管理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商业银行DB2数据库的容灾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容灾研究的现状 |
1.2.1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容灾的现状 |
1.2.2 国外容灾系统的现状 |
1.3 本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课题的组织结构 |
2 商业银行数据库容灾技术概述 |
2.1 容灾技术介绍 |
2.1.1 容灾备份的等级划分 |
2.1.2 容灾备份的衡量指标 |
2.2 商业银行数据库容灾系统要求及分类 |
2.2.1 商业银行数据库容灾建设规范及原则 |
2.2.2 商业银行容灾技术分类 |
2.3 DB2数据库HADR技术 |
2.3.1 HADR技术介绍及业务价值 |
2.3.2 HADR技术同步模式 |
2.3.3 使用HADR技术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业银行数据库容灾系统需求分析 |
3.1 商业银行GSP系统介绍 |
3.2 GSP系统容灾建设现状及目标需求 |
3.2.1 GSP系统容灾现状 |
3.2.2 建设目标需求分析 |
3.3 需求分析总结 |
4 商业银行DB2数据库容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库容灾系统设计原则 |
4.2 数据库容灾体系的总体架构 |
4.3 数据库容灾流程及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容灾系统网络链路层详细设计 |
4.3.2 容灾系统数据同步层详细设计 |
4.3.3 数据库容灾系统性能调优 |
4.4 数据库容灾系统的具体实施 |
4.4.1 软硬件环境配置 |
4.4.2 配置HADR同步机制 |
4.4.3 容灾接管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据库容灾系统切换测试与演练 |
5.1 采用NEARSYNC模式进行主备数据库容灾功能测试 |
5.2 容灾系统切换演练流程的设计 |
5.3 容灾系统主备数据库接管运行效果 |
5.3.1 在主数据库节点上手动执行接管 |
5.3.2 主备数据库实例计划外宕机 |
5.3.3 主备数据库服务器计划外宕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地税数据云灾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地税系统数据灾备问题解析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2 云数据灾难备份相关研究 |
2.1 数据灾难备份与云灾难备份的相关概念 |
2.1.1 数据灾难备份的概念和评价标准 |
2.1.2 云数据灾难备份 |
2.2 云存储 |
2.2.1 云存储的概念与架构 |
2.2.2 云存储的主要技术 |
2.3 云安全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云灾备中心建设的需求分析 |
3.1 项目背景分析 |
3.1.1 数据种类分析 |
3.1.2 灾备数据量分析 |
3.1.3 灾难类型分析 |
3.2 地税云数据灾难备份系统需求 |
3.2.1 云存储需求 |
3.2.2 安全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4 地税云灾备中云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云存储架构 |
4.2 数据模型与数据处理 |
4.2.1 数据模型与操作 |
4.2.2 数据的并行处理 |
4.3 云存储系统的应用结构 |
4.4 云存储系统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地税云灾备系统中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加密的设计与实现 |
5.1.1 数据加密方法设计 |
5.1.2 数据加密方法的具体实现 |
5.2 多级信任保护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5.3 访问控制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5.3.1 访问控制机制的设计 |
5.3.2 访问控制机制的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云存储系统测试 |
6.3 安全机制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本文工作的回顾 |
7.2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5)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4 论文的组合安排 |
第二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灾难概览 |
2.1.2 灾难备份与恢复概览 |
2.1.3 业务连续性计划概览 |
2.2 灾备建设的方法论 |
2.3 灾难备份与恢复的衡量指标 |
2.3.1 恢复时间目标 RTO –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
2.3.2 恢复点目标 RPO –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
2.3.3 恢复能力(容量)目标 RCO – Recovery Capacity Objective |
2.3.4 容灾半径 Disaster Recovery Radius |
2.4 灾难备份与恢复的等级划分 |
2.5 国内外灾备建设的发展和现状 |
第三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 |
3.1 本地灾备 |
3.2 同城灾备 |
3.3 异地灾备 |
3.4 二地三中心模式 |
3.5 数据复制技术 |
3.6 灾备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四章 R公司亚太区灾备中心的建设及其恢复过程研究 |
4.1 R公司简介和亚太区业务综述 |
4.2 现代制造业的灾备方案的特点 |
4.3 R公司核心基础架构和关键业务应用系统介绍 |
4.3.1 ERP 系统 |
4.3.2 人事信息系统 |
4.3.3 数字资产管理系统 |
4.3.4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
4.3.5 CustomBuy系统 |
4.4 R公司灾备中心的规划 |
4.5 R公司灾备系统的建设难点和相应研究工作 |
4.6 R公司灾备系统的架构设计 |
4.6.1 灾备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 |
4.6.2 灾备系统的基础架构和操作系统平台设计 |
4.6.3 灾备系统的数据复制架构 |
4.7 R公司灾备系统的恢复流程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6)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税务系统数据灾难备份的问题解析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创新点 |
1.4.3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数据灾难备份相关技术分析 |
2.1 数据灾难备份的构成 |
2.1.1 数据灾难备份的功能 |
2.1.2 灾备的评估指标 |
2.1.3 灾备的级别 |
2.2 数据灾难备份技术分析 |
2.3 当前主流灾备方案及应用技术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设计 |
3.1 湖南省地税局信息系统运行现状 |
3.1.1 业务系统情况 |
3.1.2 信息系统的新特点 |
3.1.3 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
3.2 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需求 |
3.2.1 灾备恢复级别的确定 |
3.2.2 一般性需求 |
3.2.3 功能需求 |
3.2.4 性能需求 |
3.2.5 关键技术方案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4 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实现 |
4.1 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 系统原理及控制机制 |
4.3 系统模块具体设计 |
4.3.1 主机代理控制模块 |
4.3.2 备机代理控制模块 |
4.3.3 监控模块 |
4.3.4 通信控制模块 |
4.4 系统运行设计 |
4.4.1 灾备系统初始化 |
4.4.2 灾备系统的启动 |
4.5 数据备份和恢复的设计与实现 |
4.5.1基于Oracle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案 |
4.5.2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现 |
4.6 部分系统接口的实现 |
4.6.1 接口协议 |
4.6.2 配置文件 |
4.6.3 消息协议 |
4.6.4 公用函数和过程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系统可靠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7)一种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相关政策介绍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 |
1.4 我国数据灾难备份发展的问题 |
1.5 数据灾难备份的主要用户分析 |
1.6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
2.1 数据灾难备份的概念 |
2.1.1 数据灾难备份的定义 |
2.1.2 灾备的评估指标 |
2.1.3 灾备评价标准 |
2.1.4 灾备分类 |
2.2 灾备技术方案 |
2.3 当前主流灾备方案及应用介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县市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需求分析 |
3.1 县市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
3.1.1 县市小型电子政务政务系统的特征 |
3.1.2 县市小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灾备系统特点 |
3.2 县市小型电子政务系统的灾备问题客户具体需求分析 |
3.2.1 客户需求分析 |
3.2.2 客户需求的技术角度分析并提出设计指标 |
3.2.3 制定最终的灾备计划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县市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设计 |
4.1 灾备方案的设计 |
4.2 灾备原理和控制机制设计 |
第五章 县市税务电子政务的数据灾备项目实现 |
5.1 县市税务电子政务的数据灾备系统项目介绍 |
5.2 系统模块及运行 |
5.2.1 主机代理控制模块 |
5.2.2 备机控制代理模块 |
5.2.3 监控模块 |
5.2.4 通讯控制模块 |
5.3 灾备系统的运行 |
5.3.1 灾备系统初始化 |
5.3.2 灾备系统的启动 |
5.4 数据备份和恢复 |
5.4.1 基于Oracle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方案 |
5.4.2 数据备份与恢复的实现 |
5.4.3 备份的具体实现 |
5.5 系统接.的实现 |
5.5.1 接口协议 |
5.5.2 配置文件 |
5.5.3 消息协议 |
5.5.4 公用函数和过程 |
第六章 面向县市税务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备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4 系统可靠性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金融交易系统的数据灾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灾备概述 |
1.1 背景分析 |
1.2 灾备原理简介 |
1.3 什么是灾备手段 |
1.4 几种主要灾备技术 |
第2章 灾备方案的研究现状 |
2.1 近期最权威灾备方案 |
2.2 各种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适用范围 |
第3章 金融行业的容灾需求 |
3.1 金融行业容灾技能的发展现状 |
3.1.1 金融行业交易系统的基本特征 |
3.1.2 金融行业交易系统的灾备系统特点 |
3.2 金融交易系统的灾备问题解析 |
3.3 金融交易系统的灾备解决方案 |
3.3.1 金融行业灾备系统的系统分析 |
3.3.2 选择灾备技术 |
3.3.3 提出设计指标 |
3.3.4 制定灾备计划 |
3.4 小结 |
第4章 金融机构数据灾备系统设计 |
4.1 灾备系统概述 |
4.1.1 开发背景介绍 |
4.1.2 灾备原理和控制机制 |
4.2 系统模块及运行设计 |
4.2.1 主机代理控制模块 |
4.2.2 备机控制代理模块 |
4.2.3 监控模块 |
4.2.4 通讯控制模块 |
4.3 灾备系统运行设计 |
4.3.1 灾备系统的初始化 |
4.3.2 启动灾备系统 |
4.3.3 灾备系统切换 |
4.4 公用接口程序设计说明 |
4.4.1 接口协议 |
4.4.2 配置文件结构 |
4.4.3 消息协议 |
4.4.4 公用函数和过程 |
4.5 测试用例设计和测试结果分析 |
4.5.1 测试环境 |
4.5.2 功能测试 |
4.5.3 性能测试 |
4.5.4 可靠性测试 |
4.5.5 关联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架构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的标准及监管要求 |
1.3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规划方法 |
2.1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
2.1.1 构建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 |
2.1.2 建立应急预案一体化管理体系 |
2.1.3 完善灾备体系建设 |
2.1.4 应急演练体系建设 |
2.2 业务连续性需求 |
2.2.1 管理架构类需求 |
2.2.2 分析评估类需求 |
2.2.3 业务连续性计划类需求 |
2.2.4 测试验证类需求 |
2.3 业务连续性规划方法 |
2.3.1 业务连续性需求分析方法 |
2.3.2 务连续性规划目标 |
2.3.3 规划流程 |
2.3.4 规划内容 |
2.3.5 规划方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业务连续性管理通用服务框架 |
3.1 业务连续性管理服务需求标签的设计 |
3.1.1 管理架构需求标签设计 |
3.1.2 分析评估需求标签设计 |
3.1.3 业务连续性计划需求标签设计 |
3.1.4 测试验证需求标签设计 |
3.2 业务连续性管理服务资源库设计 |
3.2.1 管理架构咨询服务类 |
3.2.2 分析与评估服务类 |
3.2.3 业务连续性计划服务类 |
3.2.4 业务连续性测试与验证服务域 |
3.3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则库 |
3.3.1 服务匹配规则 |
3.3.2 服务编排规则 |
3.3.3 服务组合规则 |
3.4 小结 |
第四章 某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服务方案 |
4.1 某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背景 |
4.2 现有灾备架构分析 |
4.2.1 灾备技术架构 |
4.2.2 网络架构 |
4.2.3 SAN架构容灾 |
4.2.4 灾备架构分析 |
4.3 业务连续性管理项目实施背景 |
4.4 业务连续性需求分析 |
4.4.1 BCM管理架构需求表 |
4.4.2 BCM分析评估需求表 |
4.4.3 BCM计划需求表 |
4.4.4 BCM测试与验证需求表 |
4.5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划 |
4.5.1 BCM管理架构的服务模块生成 |
4.5.2 BCM分析与评估服务模块生成 |
4.5.3 BCM计划服务模块生成 |
4.5.4 BCM测试与验证服务模块生成 |
4.6 服务方案形成 |
4.7 服务方案实施效果 |
4.7.1 需求调研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
4.7.2 服务需求的适应性 |
4.7.3 自动化与智能化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BCM服务需求标签 |
附录二 BCM服务资源库 |
附录三 专家的技术评估依据 |
附录四 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需求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金融交易系统的活动备援与恢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灾难概述 |
1.3 金融交易系统对灾难备份与恢复需求 |
1.3.1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
1.3.2 国内央行对银行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的要求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灾难备份与恢复相关技术概述 |
2.1 灾难备份的定义 |
2.2 灾难备份的主要技术 |
2.3 灾难恢复概述 |
2.4 灾难恢复系统的层次 |
2.5 灾难恢复能力评价指标 |
2.6 灾难恢复系统的解决方案 |
2.6.1 IBM公司的跨域并行系统祸合体技术 |
2.6.2 EMC SRDF远程数据备份系统 |
2.6.3 Veritas异地备份容灾方案 |
2.7 业务连续性的作用 |
2.8 活动备援的作用 |
第3章 金卡前置系统容灾方案设计 |
3.1 案例背景介绍 |
3.2 案例系统介绍 |
3.2.1 架构 |
3.2.2 数据流 |
3.3 基础灾难备份与恢复方案设计 |
3.3.1 本地备份策略 |
3.3.2 同城备份策略 |
3.4 应用级活动备援设计 |
3.4.1 设计实施目标 |
3.4.2 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
3.5 活动备援的数据同步方案 |
3.5.1 流水表 |
3.5.2 超时控制信息 |
3.5.3 密钥信息 |
3.5.4 流水号 |
第4章 金卡前置系统容灾实现 |
4.1 数据同步方案实现 |
4.1.1 流水表实现 |
4.1.2 超时控制信息实现 |
4.1.3 密钥信息实现 |
4.1.4 流水号实现 |
4.2 容灾系统测试 |
4.3 实施效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银行灾难备份系统解决方案解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B商业银行济南分行同城网络灾备中心的建设研究[D]. 崔磊. 山东大学, 2020(04)
- [2]业务连续性导向的广东华兴银行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优化研究[D]. 区兴全. 兰州大学, 2020(01)
- [3]基于商业银行DB2数据库的容灾系统设计[D]. 柳懿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4]地税数据云灾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宋谭.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5]面向现代制造业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解决方案研究及实施[D]. 陈泳钢.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6]面向税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D]. 曾遥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7]一种面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研究与设计[D]. 张勇.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金融交易系统的数据灾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刘昕洋.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9]关于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BCM)架构体系的研究[D]. 张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03)
- [10]金融交易系统的活动备援与恢复研究[D]. 姚辰.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论文;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论文; 容灾系统论文; 异地容灾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