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MS客户的保持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姚莹莹[1](2020)在《三元视角下EMS企业供应链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向供应链网络之间的竞争。在供应链网络中,“供应商-EMS代工厂-系统集成客户”之间的三元关系对于单个企业运营效率乃至供应链效率的提升越来越重要。新的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上游供应商是企业外部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供应商响应则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而如何有效提升EMS企业供应商响应弹性是当前供应链相关研究和管理实践颇为关注的热门问题,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以及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本研究运用文献探索、问卷调研、实证分析等方法,立足于“供应商-EMS代工厂-系统集成客户”之间的三元关系视角,以S公司的供应商为样本,验证该三元关系中EMS代工企业的供应链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一核心问题,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供应商-EMS代工厂-系统集成客户”三元关系中,EMS企业供应链权力的法定权力、专家权力、认同权力及信息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而奖励权力和惩罚权力对供应链响应弹性具有显着的负面作用。第二,在“供应商-EMS代工厂-系统集成客户”三元关系中,EMS企业供应链权力的法定权力、专家权力、认同权力及信息权力对三者间的关系质量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奖励权力和惩罚权力对三者间的关系质量具有显着的负面作用。第三,EMS企业与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客户间的关系质量对供应商响应弹性有显着正向作用,在EMS企业供应链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的影响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拓展了三元关系环境下的供应链权力、供应链关系及供应商绩效的理论体系;探究了三元关系中,EMS行业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质量在供应链权力与供应商响应弹性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为今后引入更多的中介或调节变量、拓宽研究视角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S公司上下游关系治理提供了经验依据。
杨存哲[2](2020)在《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文中认为影响企业业务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战略上的影响尤为重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大量中国企业向海外发展的新时期,而DFE公司受到内外经济环境和公司核心竞争力变化的影响,海外业务在战略和组织结构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DFE海外业务的顺利开展。DFE公司的海外业务存在着很多弊端,诸如组织结构混乱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更新换代困难、市场投入不足导致海外业务区域拓展进展缓慢、众多竞争者的加入导致成本领先的战略收到了挑战等等。DFE公司的海外业务要实现新时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在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海外业务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紧密结合DFE公司的实际情况,参考业务层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分析对DFE公司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等进行研究,建立海外业务的SWOT模型。通过这些理论方法、工具与DFE公司实际情况的结合,认识到目前的机遇大于风险,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发展基础,综合得出了新发展时期的海外业务最优战略为“赋能放权,打造统一海外业务平台,积极推进产品更新,突破总包业务,形成公司新增长点”的新时期海外业务战略。在战略保障措施部分,本文在对海外业务战略深入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首先把需要重点调整的组织结构部分进行了梳理,正确把握选择海外业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特征,对应消除之前组织结构方面面临的问题,采取了分阶段实施的组织重构方案。最后,在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实施部分,就绩效机制部分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形成了相关的保障措施。通过海外业务战略调整、组织重构等工作,以近一年的实际运行效果为反馈,验证出本文的战略调整以及基于此的组织重构已经初步成功。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深入分析DFE公司在海外业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设计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调整方案和组织结构调整最优方案,辅以优化的绩效方案,为企业更好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发展,有较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并对国内同行业企业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借鉴。
王培华[3](2020)在《H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研究 ——基于非研发创新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制造业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众多制造业中小企业通过为世界知名品牌代工嵌入全球制造业价值链,成为非常重要的发展路径。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代工模式被称为EMS(电子制造服务),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代工领域。H公司是行业内EMS标杆企业,为知名品牌P客户代工,稳固地嵌入其全球价值链。EMS企业有一种常用的创新方式被称为非研发创新,对塑造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至关重要,成为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中国统计年鉴从2014年开始将非研发创新纳入创新统计。本文研究者参与H公司非研发创新全过程,本文将H公司作为典型的EMS成功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思路与H公司的非研发创新实施步骤一致:提炼H公司非研发创新要素,分析要素,厘清要素与核心竞争优势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非研发创新型竞争优势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实践——H公司为P客户构建竞争优势,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对不足予以改善。本文基于非研发创新的视角,针对H公司如何成功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行探索性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在对竞争优势理论和创新理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H公司的观察、研究及深度访谈,提取、分析及归纳案例企业成功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非研发创新要素。第二,厘清非研发创新要素,包括企业家精神要素、非研发创新行为要素、非研发创新保障机制要素,与核心竞争优势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以非研发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模型,即在企业家精神的内在驱动下,聚焦客户关注的成本、质量和准时交付三种战略行为,进行广泛的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引入新技术创新及组织创新等非研发创新行为,才可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第四,模型应用与评价。通过SWOT分析H公司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风险,结合本文构建模型,制定策略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对效果评价。第五,结论与展望中指出,希望更多的人、企业、国家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将非研发创新作为今后一个较新的理论研究点,进行长期的研究。本文紧密联系中小型EMS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强调实用与落地,创新性的指出了只有聚焦客户关注的成本、质量和准时交付三种战略行为的非研发创新行为才能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弥补了非研发创新多关注于模式研究与绩效研究的视角局限性。对于非研发创新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学者,以及没有研发与创新能力的中小型EMS企业,本文研究成果凸显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杨跃[4](2020)在《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清洁能源展示系统主要是针对传统电力系统不能满足对清洁能源电力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及其展示(如:风、光)所进行的一项研究。清洁能源地域分布广泛,并受到各种气象环境和地理的影响,当遇到暴雨、雷电、冰雪、落物等自然及外部环境因素变化时,会导致现场人员采集数据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电力系统的实时展现。为了提高清洁能源的管理水平,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设计实现一套性能可靠、功能丰富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论文在调查了目前我国清洁能源工作、深入研究清洁能源展示过程的基础上,采用MVC设计模式和UML描述工具,以系统用例图和软件结构图的方式完成了系统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设计,并对断面和场站之间的发电、限电情况进行分析。利用Oracle数据库、DM数据库、Java语言、SSH框架等,在Eclipse、FineReport、Tomcat环境下实现了包括基础资料分析、运行信息、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消纳分析等模块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针对场站拓扑结构之间的消纳的重要性,论文最后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拓扑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详细的描述了拓扑结构对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的影响。论文研究并实现的清洁能源展示系统已经投入公司内部使用。该系统能够极大的满足电力工作人员的需求,并使其及时掌握清洁能源的运行状况,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效降低风险发生,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郭恺君[5](2020)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经济与市场环境日趋复杂,企业的零部件采购价格持续出现大幅波动,企业的竞争压力加剧,供应链的风险也越发凸显,采购管理的优化和成本的节约意味着企业流动资金、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利润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加强对采购与供应链的管理,提高企业采购管理绩效已经成为了企业关注的重点。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通号”)作为中国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控制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信号控制系统及其设备的研发与提供商,其仅仅采用招标采购这一单一的采购策略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轨道交通行业供应市场环境,也不符合中国通号自身管理能力提升的实际要求。本文首先从产品生命周期和采购管理的理论背景出发,探讨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发展、现状及不足,同时,从中国通号的实际背景出发,以中国通号的核心产品“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控制系统”为对象,分析了现阶段中国通号核心产品的零部件采购策略导致了库存居高不下、采购需求不统一、供应商管理不当、采购成本高等问题。通过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通号核心产品的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对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衔接环节对应的采购策略进行了设计及优化。最后从组织保障、采购绩效管理、采购合规性管理三个方面为提出的采购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分析、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采购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研究对比了标杆企业的采购实践,将其与中国通号的采购管理实践结合,从企业自身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企业的采购管理策略提出新的构想,同时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间的衔接环节的也提出了对应的采购管理策略。最后对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策略的实施保障进行了分析,以实现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优化,为企业的采购管理实践提供帮助。
朱小勇[6](2020)在《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制造企业逐渐意识到环境管理对于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如何在保证生产过程环保的同时又不损害其盈利能力,是目前制造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已有研究和实践表明精益制造和绿色制造能对企业的经济、环境效益产生积极影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文献和实践案例对这两种手段的分歧和趋同研究较少,难以界定影响程度,形成协同的方法,本研究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集成效应以及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均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加工制造系统固有能效属性及其优化创建方法研究(编号:51775392)”等项目的资助下,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系统扩散和实践方法集成协同如何对制造企业的运营绩效产生影响,以及对产生集成协同机制的影响、驱动因素和集成协同融合程度展开研究,并对其集成协同管理体系、应用路径和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进行设计,为促进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影响分析。提出了基于田口试验设计法、测量精益浪费分析法、“3R”技术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固体废物消除绩效的影响程度,证实精益与绿色制造的兼容性和协同作用;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标杆管理模型(LGMB)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对企业绩效集成协同作用的评估方法;通过对15家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到同行业和供应链对制造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绩效评估框架,建立了基于创新扩散理论(IDT)的扩散三阶段过程对绩效的影响结构假设与平衡计分卡(BSC)四个维度之间的绩效输出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产生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层次结构,提出了基于模糊网络层次分析法(FANP)和模糊复杂比例分析法(Fuzzy-COPRAS)的企业精益和绿色实践对生产过程效率提升和能源优化影响评估方法;构建了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践方法集成管理框架,对企业现有运营系统进行整合;并通过某汽车企业和基于碳效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对上述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以企业内因——人员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和解释结构模型(ISM)技术的人员跨部门协同目标评价指数与障碍因素分析方法;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了基于决策实验室技术(DEMATEL)方法的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的主要驱动因子和影响因素;为有效评价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融合的程度提出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能力成熟度模型(LGCMM)框架,建立了制造企业精益绿色集成协同(LGS)数学模型,对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实施水平成熟度进行评估。为研究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集成协同运行的实现路径,归纳总结出在中国制造企业应用精益绿色制造来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具体策略和路径,并进一步逻辑推演出具体框架体系。该运行体系从战略、运营、操作三个层面系统结合而成,并包含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工具来指导制造企业成为精益绿色企业,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琪[7](2020)在《基于ASCET平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及软件设计》文中认为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是汽车发动机中的一套非常重要的系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系统中,电子化产品的运用,能为发动机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当前汽车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方式和开发平台在汽车电子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本文首先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各个组成、工作原理、零部件的性能和参数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主要电子零部件电子节温器和PWM风扇的控制策略;然后对当前流行的汽车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V字型开发模式以及模块图形化汽车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ASCET进行详细介绍,并对INCA以及控制参量的命名做了简单介绍,为后续的模型搭建和试验标定做准备;在对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需求进行分析之后,确定了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控制参数、控制引脚定义,利用ASCET-MD完成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建模工作,主要包含电子节温器控制模块和PWM风扇控制模块;将上述两个模块进行整合建立project,进行模型离线仿真验证,验证模型的控制逻辑符合设计要求,对仿真曲线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最后将模型利用ASCET-SE工具集自动生成ECU可读的产品级C代码,将生成的代码集成编译到发动机管理系统EMS控制软件中,做系统级别的测试验证。验证通过之后,进行道路可靠性试验,验证了所开发发动机冷却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为汽车电控系统中其它功能模块的开发方法流程提供了借鉴作用。最后对论文做总结,提出基于V字型开发模式以及ASCET平台开发发动机冷却控制系统的高效性,对论文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展望。
韦结梅[8](2020)在《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与科技创新的深入,电子产品的更新迭代不断加快,许多EMS企业意识到需要与供应链上的多个节点进行密切合作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电子产品的制造成本大部分来自于与供应商之间的采购成本,供应商在供应链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供应商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有效的供应商管理能够集成双方的资源与竞争优势,共同开拓市场,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实现双赢。伟创力集团是一家大型电子制造服务提供商,拥有丰富的全球供应商资源,为需求各异的客户群服务。本文首先对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供应商信息不完整、供应商分类混乱、供应商选择流程重复、供应商合作意愿低等。其次,结合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加强供应商信息集中化管理、完善供应商分类与分级管理、优化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流程、加强供应商的关系维护这四个方面进行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的设计,即根据影响供应商分级与选择评估的主要因素对集团范围内所有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建立供应商信息管理平台以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流;进而对供应商信息管理平台上的供应商进行分类,并对各类供应商进行分级管理以快速识别优质供应商;完善供应商评价方法,优化供应商选择流程以提高供应商选择效率与精确率;淘汰劣质供应商,并加强与优质供应商的合作以促进双方的关系发展,规范新供应商的引入流程以实现供应商资源动态化管理。最后,进一步分析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并从组织、流程、培训这三个方面提出实施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的保障措施。供应商管理优化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通过对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的研究,希望对伟创力集团提升供应商管理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希望为EMS企业提升供应商管理能力、降低采购成本、进而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提供借鉴作用。
金燕[9](2019)在《电子代加工企业X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已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人工智能与5G技术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各国纷纷提出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和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政策,以人力为主的传统制造模式将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科技的运用,逐步升级为先进技术引导的现代制造模式。X公司身为制造产业中的一员,需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警觉市场环境的变化,把握创新科技和产业改革所带来的机遇,所以需要研究分析适合公司未来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X公司是向“多品种,小批量”的中高端品牌商提供产品设计、制造、供应链管理、物流和售后市场等服务的领先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中美贸易磨擦的不断升级,再加上原材料市场价格与交货周期的频繁波动,对X公司的业务增长形成了阻碍,X公司需分析研究发展战略和优化经营模式,来适应未来的发展形势。本论文先介绍了X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发展愿景和业务目标,在查阅资料和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电子代加工行业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竞争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再运用了资源基础理论对X公司的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提出了四个不同的战略方案,结合公司的发展愿景和业务目标并借鉴了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方案得出最适合X公司未来发展的是差异化集中发展战略方案,最后本文提出了战略方案的实施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集中在“多品种,小批量”且产品设计复杂性高的独特市场领域的EMS企业提出的体现差异化服务的发展战略:“高端多元化、客户本土化、制造智能化”。不仅可以为X公司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和建议,而且可以为国内其他电子制造服务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借鉴。
付玉奇[10](2018)在《黑龙江省邮政EMS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突破400亿大关,连续四年位列全球业务量第一名。全国快递行业收入稳定增长,实现业务收入4957亿元,收入规模较2010年提升了8.6倍,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1.4‰提升至5.3‰,增长了278%。在快递行业连续8年高增幅发展的大背景下,民营快递企业抓住机会迅速崛起,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截止2017年,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占市场份额已达到90.3%,而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我国速递物流行业代表性的国字头企业,其市场份额却迅速下降到9.1%,曾经的速递物流市场上霸主,如今已泯然众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本文从中国速递物流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网络设施、以及近年来业务发展的完成情况和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等多维度出发,对黑龙江省邮政速递物流的企业概况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行业发展潜力、政策扶持优势和企业内部积累等优势与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落后的信息技术水平、内部体制机制限制等劣势进行比对分析,围绕企业的经营体制及机制、产品设计、市场营销拓展、网络支撑、信息技术、投递服务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黑龙江省邮政速递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改革不彻底、市场战略制定及执行滞缓、产品设计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营销拓展不足、网络支撑能力不足、投递服务质量低等具体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结合企业及行业实际情况,针对分析出的问题,提出组建寄递事业部统管邮速寄递资源、以需求为导向优化现有产品体系、锁定七大目标市场加大开发力度、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处理流程、改革投递组网模式、信息系统整合再造、提高揽投员服务水平等措施,以期对黑龙江邮政速递物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改进对策。
二、EMS客户的保持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S客户的保持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三元视角下EMS企业供应链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途径、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3.1 研究途径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结构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创新点 |
1.4.1 主要问题界定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有关供应链三元关系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2.1.2 有关供应链关系中权力的研究 |
2.1.3 有关供应商响应的研究 |
2.1.4 有关供应链关系的研究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依赖理论 |
2.2.2 供应链关系理论 |
2.3 综述小结 |
第3章 EMS行业现状及S公司市场现状 |
3.1 EMS行业现状 |
3.2 S公司市场现状 |
3.2.1 S公司概况 |
3.2.2 S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关键变量解释 |
4.1.1 自变量--EMS企业的供应链权力 |
4.1.2 因变量--供应商响应弹性 |
4.1.3 中介变量--供应链关系质量 |
4.1.4 控制变量--供应商角色和合作年限 |
4.2 概念模型 |
4.3 研究假设 |
4.3.1 EMS企业供应链权力与供应商响应弹性 |
4.3.2 EMS企业供应链权力和供应链关系质量 |
4.3.3 供应链关系质量和供应商响应弹性 |
4.3.4 供应链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 |
第5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1 问卷设计 |
5.2 样本情况与数据收集 |
5.2.1 样本选择说明 |
5.2.2 数据收集 |
5.2.3 问卷数据分析方法说明 |
第6章 实证分析和假设验证 |
6.1 样本情况与数据收集 |
6.1.1 样本企业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被调查人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量表的信度分析 |
6.3 量表的效度检验 |
6.3.1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
6.3.2 各变量的效度分析 |
6.4 相关性析 |
6.5 回归分析 |
6.5.1 供应链权力与供应商响应弹性回归分析 |
6.5.2 供应链权力与供应链关系质量回归分析 |
6.5.3 供应链关系质量与供应商响应回归分析 |
6.6 供应链关系质量的中介作用分析 |
6.7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对S公司的管理启示 |
7.2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致谢 |
(2)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2 组织结构相关理论基础 |
2.3 战略-组织结构关系理论研究 |
2.4 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研究进展综述 |
第3章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1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
3.2 DFE公司海外业务的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
3.3 DFE公司海外业务SWOT分析和竞争优势梳理 |
3.4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 |
3.5 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实施关键举措 |
第4章 DFE公司的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 |
4.1 战略和组织问题问卷调查 |
4.2 DFE海外业务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
4.3 DFE海外业务的绩效与管控问题分析 |
4.4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组织结构调整 |
4.5 基于海外业务发展战略的绩效机制改革 |
第5章 组织重构方案的保障措施与风险控制 |
5.1 海外业务组织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
5.2 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
5.3 组织结构和绩效机制改革效果评估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附录 DFE海外业务战略调查问卷统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H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研究 ——基于非研发创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非研发创新研究现状 |
1.3.2 竞争优势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非研发创新概念 |
2.1.2 竞争优势概念 |
2.1.3 EMS的概念 |
2.2 理论概述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创新理论 |
2.2.3 非研发创新理论 |
第3章 H公司非研发创新要素提取与分析 |
3.1 H公司背景介绍 |
3.2 H公司发展现况 |
3.3 H公司非研发创新要素提取与分析 |
3.3.1 非研发创新要素提取 |
3.3.2 非研发创新要素分析 |
3.3.3 非研发创新要素归纳 |
第4章 H公司非研发创新要素与核心竞争优势的逻辑关系 |
4.1 企业家精神是非研发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
4.2 质量、成本与准时导向的非研发创新是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 |
4.3 企业文化、制度与结构是非研发创新行为有效运行的保障 |
第5章 H公司基于非研发创新视角的核心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
5.1 以非研发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模型 |
5.2 模型解析 |
5.3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评价 |
第6章 模型应用与效果评价 |
6.1 H公司P客户背景 |
6.2 H公司EMS竞争对手W公司背景 |
6.3 H公司与W公司的竞争优势比较 |
6.4 H公司P客户的核心竞争优势构建 |
6.5 H公司P客户的核心竞争优势评价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2.1 MVC与相关框架 |
2.1.1 MVC设计模式 |
2.1.2 Struts2 框架概述 |
2.1.3 Spring框架概述 |
2.1.4 Hibernate框架概述 |
2.2 MyBatis技术 |
2.3 基于SSH的分层体系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和实现环境 |
3.1 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2 系统实现环境 |
3.3 系统功能 |
3.4 系统用例分析 |
3.5 区域断面分析 |
3.6 风电消纳算法分析 |
3.6.1 风电日负荷特性 |
3.6.2 风电等效容量系数 |
3.6.3 电网平均调峰裕度 |
3.6.4 电网风电消纳能力计算 |
3.7 典型系统风电消纳能力计算 |
3.7.1 计算条件 |
3.7.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基础资料分析模块 |
4.2.2 运行信息模块 |
4.2.3 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模块 |
4.2.4 消纳分析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洁能源展示系统实现 |
5.1 系统管理模块 |
5.2 基础资料分析模块 |
5.3 运行信息模块 |
5.4 新能源理论发电能力模块 |
5.5 消纳分析模块 |
5.6 场站拓扑结构消纳算法分析 |
5.6.1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场站拓扑结构分析 |
5.6.2 实验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本文特色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分析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与资料来源说明 |
1.4 本章小结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1.2 采购管理理论 |
2.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2.2.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2.2.2 采购管理理论 |
2.2.3 产品生命周期与采购管理 |
2.3 概括性评论 |
3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管理现状 |
3.2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管理问题分析 |
3.3 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解决中国通号采购管理问题的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核心产品生命周期的零部件采购管理策略 |
4.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引入期采购管理策略 |
4.1.1 核心产品引入期特点及供应分析 |
4.1.2 产品引入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2 核心产品成长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2.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成长期供应链分析 |
4.2.2 产品成长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3 核心产品成熟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3.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成熟期供应链分析 |
4.3.2 产品成熟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4 核心产品衰退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4.1 中国通号核心产品衰退期供应链分析 |
4.4.2 产品衰退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 |
4.5 产品生命周期各衔接环节的采购策略 |
4.5.1 引入期至成长期 |
4.5.2 成长期至成熟期 |
4.5.3 成熟期至衰退期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零部件采购策略实施保障 |
5.1 产品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采购策略的组织保障 |
5.2 产品生命周期视角下的采购绩效管理 |
5.2.1 中国通号现有采购绩效管理模式 |
5.2.2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采购绩效管理 |
5.3 采购的合规性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及兼容性研究现状 |
1.2.2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现状 |
1.2.3 精益和绿色制造集成协同实证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研究 |
2.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协同对废弃物减少绩效的影响 |
2.1.1 精益绿色制造技术集成绩效相关分析与假设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1.4 试验结论 |
2.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实施对组织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2.2.1 问题的提出 |
2.2.2 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
2.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效应研究 |
3.1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构建 |
3.1.1 模型假设的理论基础 |
3.1.2 理论假设和框架模型 |
3.2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扩散对组织绩效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3.2.1 量表变量设计和数据收集整理 |
3.2.2 实证方法的选取 |
3.2.3 假设检验分析与结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实施方法研究 |
4.1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实践方法评价与集成 |
4.1.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多目标评价体系 |
4.1.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 |
4.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应用案例研究 |
4.2.1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集成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案例 |
4.2.2 精益绿色实践方法基于碳效率指标的价值流程图应用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机制研究 |
5.1 基于内部人员跨部门整合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内部人员横向整合构建跨部门精益绿色共同目标 |
5.1.3 内部人员纵向整合识别精益绿色实践实施障碍 |
5.2 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精益绿色制造协同机制 |
5.2.1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分析 |
5.2.2 利益相关者角度的驱动因素评价 |
5.3 制造企业精益绿色系统制造集成协同模型 |
5.3.1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概念框架 |
5.3.2 精益绿色协同模型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协同运行设计 |
6.1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管控战略方法 |
6.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运营层面的运行 |
6.2.1 全局精益绿色 |
6.2.2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核心要素 |
6.3 精益绿色集成协同在操作层面的运行 |
6.4 精益绿色制造系统评价方法研究 |
6.5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案例分析 |
6.5.1 公司运营层面的策划 |
6.5.2 公司制造车间操作层面实施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ASCET平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电控技术发展以及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 |
第二章 发动机冷却系统组成及控制原理分析 |
2.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1 发动机冷却系统组成 |
2.1.2 发动机冷却系统工作原理 |
2.2 发动机冷却系统零部件的性能与参数分析 |
2.2.1 电子节温器的性能和参数分析 |
2.2.2 冷却风扇的性能和参数分析 |
2.3 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2.3.1 电子节温器控制策略分析 |
2.3.2 PWM风扇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V字型开发模式及ASCET平台介绍 |
3.1 V字型开发模式 |
3.2 V字型开发工具链——ETAS系列工具 |
3.2.1 ASCET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3.2.2 INCA软件介绍 |
3.3 参量命名 |
3.3.1 参量命名自定义的背景介绍 |
3.3.2 参量命名基本规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需求分析和控制逻辑建模 |
4.1 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需求分析及控制参数选定 |
4.2 控制系统引脚定义 |
4.3 电子节温器控制模块 |
4.3.1 目标温度设定 |
4.3.2 控制逻辑PID调节部分 |
4.3.3 温度传感器失效后电子节温器反应 |
4.3.4 电子节温器初始化及后运行 |
4.4 冷却风扇控制模块 |
4.4.1 发动机冷却需求管理模块 |
4.4.2 风扇关闭条件计算模块 |
4.4.3 风扇转速控制模块 |
4.4.4 风扇驱动模块 |
4.4.5 风扇初始化逻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线仿真和软件集成测试 |
5.1 离线仿真测试 |
5.2 软件集成测试 |
5.3 试验验证和实车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工作总结 |
2.课题研究局限性 |
3.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系统各参数一览表 |
(8)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综述 |
2.1.1 供应链 |
2.1.2 供应链管理 |
2.2 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2.1 供应商管理 |
2.2.2 供应商分类管理 |
2.2.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
2.2.4 供应商关系管理 |
第三章 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伟创力集团概况 |
3.2 供应商管理现状 |
3.2.1 供应商管理组织结构与职责 |
3.2.2 物料分类与采购特点 |
3.2.3 物料采购流程 |
3.2.4 供应商信息管理 |
3.2.5 供应商分类管理 |
3.2.6 供应商选择流程 |
3.3 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供应商信息不完整 |
3.3.2 供应商分类混乱 |
3.3.3 供应商选择流程重复 |
3.3.4 供应商合作意愿低 |
第四章 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设计 |
4.1 供应商管理优化的目标、原则及设计思路 |
4.1.1 优化的目标 |
4.1.2 优化的原则 |
4.1.3 优化策略的设计思路 |
4.2 加强供应商信息集中化管理 |
4.2.1 完善现有供应商信息 |
4.2.2 建立供应商信息管理平台 |
4.3 完善供应商分类与分级管理 |
4.3.1 完善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
4.3.2 完善各类供应商的分级管理 |
4.4 优化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流程 |
4.4.1 完善供应商评价方法 |
4.4.2 优化供应商选择流程 |
4.5 加强供应商的关系维护 |
4.5.1 淘汰劣质供应商 |
4.5.2 加强与优质供应商的合作 |
4.5.3 规范新供应商的引入流程 |
第五章 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
5.1 实施重点与难点 |
5.1.1 实施重点 |
5.1.2 实施难点 |
5.2 实施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流程保障 |
5.2.3 培训保障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子代加工企业X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EMS行业的相关理论 |
2.2 电子代加工企业的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2.3 外资电子代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 |
2.4 发展战略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 X公司的情况介绍 |
3.1 公司简介 |
3.2 经营现状 |
3.3 公司的发展愿景与业务目标 |
第四章 X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五力竞争模型行业环境分析 |
4.2.1 同行业现有竞争者能力分析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的威胁 |
4.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 外部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
4.4 X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4.4.1 财务状况分析 |
4.4.2 组织结构 |
4.4.3 制造服务能力 |
4.4.4 信息管理系统 |
4.4.5 供应链管理能力 |
4.4.6 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 |
4.4.7 研发能力 |
4.4.8 品牌营销能力 |
4.5 内部环境的分析与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公司的发展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同行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借鉴 |
5.3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3.1 战略选择原则 |
5.3.2 公司战略选择 |
第六章 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1 “高端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2 “客户本土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6.3 “制造智能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黑龙江省邮政EMS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文本结构 |
第2章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发展基本情况简介 |
2.1 中国快递行业发展现状简介 |
2.1.1 快递行业发展历程 |
2.1.2 快递业务发展现状 |
2.1.3 快递服务商 |
2.2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现状 |
2.2.1 发展历程 |
2.2.2 发展概况 |
2.2.3 业务构成 |
2.3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2.3.1 企业组织基本情况 |
2.3.2 业务发展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分析 |
3.1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优势分析 |
3.1.1 行业发展潜力优势 |
3.1.2 宏观政策支持优势 |
3.1.3 企业内部资源优势 |
3.2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劣势分析 |
3.2.1 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 |
3.2.2 信息化建设缓慢 |
3.2.3 企业内部限制 |
3.3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经营体制及机制方面 |
3.3.2 产品设计方面 |
3.3.3 市场营销拓展方面 |
3.3.4 网络支撑方面 |
3.3.5 信息技术方面 |
3.3.6 投递服务方面 |
3.4 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发展战略不当错失市场发展良机 |
3.4.2 经营体制机制与市场接轨不足 |
3.4.3 网络支撑能力不能满足需求 |
3.4.4 产品设计落后于市场需求 |
3.4.5 企业科技水平偏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解决黑龙江邮政EMS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 |
4.1 解决经营体制及机制问题的对策 |
4.1.1 成立寄递事业部统管邮速寄递资源 |
4.1.2 进行全口径收入结算 |
4.1.3 改革薪酬绩效打破平均主义 |
4.1.4 激发最小创收单元增收活力 |
4.2 解决产品体系问题的对策 |
4.2.1 优化产品提升竞争力 |
4.2.2 调整省内陆运产品开办范围 |
4.2.3 建立以利润损益为主的产品定价体系 |
4.3 解决市场营销拓展方面问题的对策 |
4.3.1 锁定七大目标市场加大开发力度 |
4.3.2 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
4.4 解决网络支撑问题的对策 |
4.4.1 加强网络建设提升支撑能力 |
4.4.2 优化处理流程提高管控能力 |
4.4.3 改革投递组网模式 |
4.5 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对策 |
4.5.1 信息系统整合再造 |
4.5.2 科技设备改造升级 |
4.6 解决投递服务问题的对策 |
4.6.1 提高揽投员服务水平 |
4.6.2 提升客服服务能力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四、EMS客户的保持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元视角下EMS企业供应链权力对供应商响应弹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姚莹莹. 苏州大学, 2020(03)
- [2]DFE公司海外业务战略调整与组织重构研究[D]. 杨存哲. 山东大学, 2020(05)
- [3]H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研究 ——基于非研发创新视角[D]. 王培华. 青岛大学, 2020(02)
- [4]清洁能源展示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跃.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中国通号核心产品零部件采购策略研究[D]. 郭恺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制造企业精益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效应及协同机制研究[D]. 朱小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ASCET平台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策略及软件设计[D]. 陈琪. 长安大学, 2020(06)
- [8]伟创力集团供应商管理优化研究[D]. 韦结梅. 兰州大学, 2020(01)
- [9]电子代加工企业X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金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10]黑龙江省邮政EMS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付玉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