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钨市场分析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陈敏[1](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高婧[2](2020)在《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多式联运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组合运输模式,其中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具有辐射范围广、绿色环保、快捷便利等突出优势,逐渐得到货主认可。Z公司隶属于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作为全国垄断性铁路集装箱运输经营主体,自开展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服务以来,向货主提供铁海联运集装箱国内段铁路运输以及全程运输,包括集货、发运、装卸、堆存、掏装箱、货物仓储及站到门、门到站的物流服务。近年来,铁海联运运量持续上升,但在社会集装箱运输中占比却不足1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铁海联运的服务营销模式、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Z公司的国际铁海联运集装箱模式及其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营销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制订适合其发展的7Ps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服务营销理论和服务营销定义及内涵,并阐述国际集装箱物流运输及物流服务研究成果。深入调研Z公司现有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的情况,了解到现有的模式较为单一且被动,仅依靠产品或价格策略进行销售,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在运用PEST模型、企业微观环境模型对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客户需求和目标市场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选取Z公司目前典型的铁海联运集装箱外贸服务产品——昆明烟草项目,对公海联运(铁路箱)、铁海联运(海运箱)、铁海联运(铁路箱)三种不同组合的物流服务模式价格及时效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铁海联运(铁路箱)最具经济性的结论。运用7Ps营销组合策略,并参考服务之花模型,围绕价格策略对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涉及到产品、促销、渠道、人员、过程管理和有形展示方面的策略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形成适应实际的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并通过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简要预测,得出制订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可以满足Z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结论。本文有以下创新点:一是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从服务营销的角度研究国际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这一研究视角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较为少见;二是通过对典型外贸产品的不同组合物流服务价格及时效进行研究,运用7Ps制订的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可以将客户最关注的物流服务产品中的经济性、时效性和安全性这三大重要因素囊括其中,本文提出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希望能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同类企业服务营销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图26幅,表15个,参考文献56篇。
何德明[3](2019)在《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预测及其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冷链交易的流通过程作为联通消费者与市场的枢纽,不仅能够拉动市场经济快速增长,而且还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青岛市周边区域冷链交易流通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冷链产业的发展。为加快青岛市区域冷链交易流通体系建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降低流通成本,本文提出搭建一个促进青岛冷链交易发展的平台,从而提高冷链相关环节的经济价值,并为今后冷链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策略支撑。本文以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建设中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问题为研究对象,从背景与规划、市场环境及竞争强度分析等角度分析了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需求,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需求进行预测。从平台的建设方案、盈利能力分析、风险识别与管控以及敏感性分析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基于市场分析与预测和经济效益分析,结合平台实际情况提出实施建议与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与结论:(1)通过市场环境与竞争强度分析,认为目前青岛市无论消费群体还是企业实体均对冷链物流及冷链交易平台存在广阔的市场需求,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具一定的竞争优势。通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对交易平台的主要产品肉类、水产品类、果蔬类等产品分别进行了市场预测,得出未来六年三类产品需求量均呈显着上升的趋势,需求量的上升必将直接带动冷链物流需求的上升,进而为平台的可持续运营与后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从平台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盈利能力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风险识别与管控等方面入手对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得出该平台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一定的抗风险能力。(3)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本文从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以新技术及人才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发展模式创新为关键等四个方面给出实施建议及对策,为后续冷链交易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策略支撑。
祝修盛[4](2013)在《2012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2011年相比,2012年钨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变化,从需求大于供应转为供大于求,致使国内外钨品价格下降。由于钨的供应量仍将继续增长,大量的钨精矿和APT库存将拖累需求好转对价格的拉动。2013年国内钨市场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保持平稳。概况2012年我国钨品出口21719.4吨(钨金属量,不含硬质合金,以下同),较上年的27524.1吨减少5804.7吨,减幅为21.1%;出口额为118473.0万美元,较上年的154361.7万美元减少35888.7万美元,减幅为23.2%。进口量5451.9吨,较上年的5589.1吨减少137.2吨,减幅为
任超群[5](2011)在《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地价和房价不断上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关切点。地价和房价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土地价格的上涨提升了住房成本,由此导致了房价的上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价占房价的比例有限,地价不是导致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社会各界的争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们对地价房价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引致需求论”、“成本驱动论”和“互动论”等观点。这些研究大多基于城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关注地价与房价在长期均衡水平上的关系。但是现实中,房地产市场是不均衡的,当土地出让价格偏高或者偏低时,土地出让事件对房价造成瞬时的冲击,引起房价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在土地出让事件发生前后,市场的经济基本面几乎没有变化,但是房价却有了较大的波动。基于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价格发现理论认为,除了经济基本面因素以外,信号等非经济基本面因素也带来了房价的变化。土地市场中偏高或者偏低的价格蕴含了新的信息和信号,传递到房地产市场,引起房价的变化。本文从价格发现视角出发,研究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单向影响作用。为了揭示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作用范围、扩散效应和楼盘差异性,本文利用杭州市的相关数据,在第四章至第七章中,分别从城市层面、城区层面和项目层面实证检验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第四章在城市层面,运用杭州主城区2006年1月~2010年12月199宗住宅用地交易数据和在此期间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数据,构建ARMA模型,检验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整个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作用。第五章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城区层面,借鉴事件研究法的思想,运用杭州主城区2006年1月~2010年3月177宗住宅用地交易数据和在此期间7个城区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数据,检验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城区房价水平的影响作用。第五章还检验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不对称性和市场形势对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调节作用。第六章进一步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土地周边的项目层面,运用杭州主城区2006年1月~2010年3月177宗住宅用地交易数据和251个新建住宅楼盘的销售数据,分别检验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距离地块1km以内的楼盘、1km~2km的楼盘和2km~3km的楼盘的影响作用,揭示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周边楼盘价格的扩散效应。第七章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杭州主城区2006年1月~2010年3月177宗住宅用地交易数据和251个新建商品住宅楼盘的销售数据,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了楼盘特征及其他因素对楼盘价格波动的影响模型,分析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楼盘差异性。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土地市场中的价格信号对房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土地是房地产的原材料,土地的价格是住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价反映了开发商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偏低或者偏高的地价被认为蕴含了新的信息,这一信号传递到房地产市场中,会影响购房者的预期和决策,从而导致了房价的波动。第二,在影响范围上,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出让地块所在城区的房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对整个城市房价的影响不显着。土地和房地产区域性强,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具有区域性。某城区的地块出让后,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该地块所在城区的房价水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但是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范围有限,对整个城市的房价影响不显着。第三,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具有不对称性:负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大于正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在平稳的市场形势下,偏低的土地出让价格传递了负向信号,引起房价下跌。但是,偏高的土地出让价格被认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并不一定表示开发商对未来房价有乐观的预期,因此,正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影响不明显。第四,在好的市场形势下,正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有显着推动作用。当房价连续多期持续上涨时,市场参与者容易形成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这时,正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正好印证了人们的这一预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信念,影响其购买决策,导致房价上涨。第五,在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扩散效应上,土地出让价格信号以出让地块为中心,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往外扩散影响周边楼盘。第六,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存在楼盘差异性。在负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下,高品质楼盘价格下降幅度比一般品质楼盘价格下降幅度小;销售后期的楼盘比销售前期的楼盘价格下降幅度小,大规模的楼盘比小规模的楼盘价格下降幅度小。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揭示中国大陆背景下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以往基于市场均衡理论城市层面的地价房价研究无法很好地解释土地出让事件对房价的冲击作用;而且,城市层面的数据掩盖了地块和楼盘的异质性,无法揭示地价对房价影响的楼盘差异性。本文从价格发现的视角出发,利用杭州城市、城区和项目层面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大陆背景下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作用,深化和丰富了已有的相关研究。第二,检验了房地产市场中市场形势对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调节作用。价格发现理论认为投资者厌恶风险的态度使得他们在好的市场形势下对负向信号的反应程度大于对正向信号的反应程度。本文在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中,检验市场形势对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调节作用,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市场形势对正向信号影响房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大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依赖,导致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信心充足,风险偏好大。他们倾向于接受符合房价上涨预期的信号,这使得好的市场形势与正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共同推动了房价的上涨。第三,揭示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在空间范围内的扩散效应。很多学者对土地和房地产的空间性展开了研究,他们大多关注地价和房价的空间分布特征等问题,对房地产市场中信号的扩散效应研究较少。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并发现土地出让价格信号以出让地块为中心,随时间推移不断往外扩散影响周边楼盘。为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了有益的探索。第四,解释了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楼盘差异性。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楼盘特征及其他因素对楼盘价格波动的影响模型,探索性地研究了在负向土地出让价格信号的影响下,楼盘特征等因素对楼盘价格波动的影响作用。由于时间、精力和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第一,仅关注土地出让价格对房价的单向影响作用,没有研究房价对地价的影响作用。第二,仅选取杭州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相关数据,样本数据不够充足。第三,使用楼盘中各住宅单元价格的平均值衡量楼盘房价的方式不够准确。第四,未能有效控制宏观调控政策事件对房价的影响作用。第五,以杭州市为例展开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其他城市的适用性有待考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后续研究:第一,将房价对土地出让价格的影响作用纳入到研究框架中,构建土地出让价格和房价相互影响的模型。第二,进一步研究土地出让价格信号作用下消费者和开发商的预期和决策行为,揭示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机理和路径。第三,准确测量宏观调控政策事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杨芸芸[6](2010)在《基于ARCH方法对钨矿价格预测分析》文中指出2005年以来,世界钨矿价格出现暴涨,使得钨矿价格问题得到普遍的关注。我国是产钨大国,钨的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钨矿价格的预测对我国钨产业的战略发展布局甚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尚未建立起关于钨价的定量预测系统。有关钨价的分析只是从生产环境、社会背景、政治及外交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的建立在钨价的预测上少见端详。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简称ARCH模型)及其扩展模型能模拟时间序列变量的波动性变化,90年代后在计量金融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论文应用ARCH模型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GARCH(1,1)模型对世界钨矿价格进行分析预测。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最小二乘法尝试建立钨价与其供求的相关关系,探讨仅用最小二乘法预测钨价的可行性。通过分析1978年到2007年这30年钨矿的价格,得出钨矿的价格与其产量是有效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需求没有有效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钨价在世界范围内与供给量的变化一致性比较接近,而需求方面不确定。论文也证明单纯用最小二乘法预测钨矿的价格误差较大,需引入新的模型进行预测。(2)综述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族的产生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了ARCH模型族的相关理论、参数估计与模型的假设检验。论证钨矿的价格存在ARCH效应,建立钨矿价格的时间序列模型,证明ARCH模型用于钨价格的预测能得出较好的结果,并预测2009年钨矿的价格约为21459美元/吨,2010年钨矿的价格约为20756美元/吨。论文将ARCH方法从传统的金融领域应用到工业品领域,进一步拓展了ARCH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也给其他工业产品的价格预测提供了参考。(3)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我国钨矿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出发,提出几点可行的政策建议,并对我国钨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论文选取了近50年的钨价格数据作为预测模型的实证仿真数据,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厂商的投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祝修盛[7](2010)在《2009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文中提出由于2008年、2009年留下的大量的库存以及原料生产线继续增加,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扩大,因此2010年国内钨市场仍然是钨原料供大于求的局面。而欧、美、日的经济在2009年第四季度后陆续从收缩转为增长,国外的库存应该有所减少,需求会有恢复。尽管市场形势仍然严峻,但比2009年会相对好一些。
谭林[8](2010)在《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已经转变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油是国际上和中国的主要食用油来源,而豆粕是目前全球植物蛋白最重要的来源。本研究立足于国际大豆市场和中国供求关系,通过对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定价规则的分析以及中国大豆贸易的依存度研究,提出了通过贸易方式改进解决中国大豆产业困局的政策建议。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也是第四大大豆生产国。但是,中国的大豆生产受到了土地资源稀缺的限制,多年来播种面积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由于单产的缓慢提高,总产量仍然有所增加,但距离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膳食结构改善对肉蛋奶的需求速度的增加还相差很远。供需缺口的巨大差距迫使中国选择了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大豆的贸易政策。进口大豆不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农业生产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豆的进口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植物油,解决了中国食用油短缺的问题;而豆粕则解决了中国畜牧业生产急需的蛋白饲料来源,保证了中国过去十几年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改善中国人民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增加提供了保障。大豆压榨行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创造了就业。而进口大豆为中国农业生产节约了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保证了其他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大豆进口与石油进口据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大豆进口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大豆生产,特别是影响了中国农民的生产和收入。要解决国内大豆生产的问题,就要切断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价格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转基因管理条例实际上可以完全把两个市场分割开来,只要适当减少或停止中国的油用大豆生产,就可以在中国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食用非转基因大豆市场,从而保证中国农民的生产不受国际市场制约,而中困的大豆产业政策也能更加发挥作用。由于大豆已经由粮食作物转变成为经济作物,因此,增加大豆进口并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保证其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因此,中国完全可以继续扩大目前的大豆进口量,充分利用中国过分闲置的大豆压榨规模,满足中国市场对食用油的巨大需求。同时,过剩的豆粕可以出口到日本等市场。由于进出口国的多元化,国际大豆市场并不是完全垄断的,国际贸易价格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大豆市场贸易,在各个贸易环节中参与大豆的定价机制。在增加大豆进口,扩大豆粕出口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鼓励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食用大豆生产国的品牌,扩大中国高附加值的食用大豆的出口,形成一个良性的、进出口同时发展的贸易格局。该文主要依托大豆主产国的实地生活和科学考察,结合笔者多年的农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以及具体的大豆国际贸易操作,通过国内外生产、贸易、价格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基本贸易理论建立大豆贸易依存度的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有效结合,提出了改变中国目前大豆困局的政策建议,包括从新定位大豆在作物分类和农业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建立中国两个大豆市场的设想、以及减少中国油用大豆播种面积的建议等。该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对中国的大豆贸易和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祝修盛[9](2009)在《钨市:面临严峻考验》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国内外钨市场经历了自2005年以来的最困难时期。改变国内钨市场状况的最好办法是国人加强对矿山开采量的控制,建立钨矿山资源的储备机制,限制钨品冶炼加工生产的投资,采取鼓励深加工产品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我国钨企业应尽快改变钨的出口产品结构。
刘良先[10](2009)在《出口下降 进口增长——2008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并分析了2008年我国钨品进出口总量、总金额、价格、品种及地区分布,展望了2009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市场形势,认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将继续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并影响钨市场的供需格局和钨业经济的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恢复,钨市场价格趋稳回升是必然趋势。
二、2003年钨市场分析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钨市场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2)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STP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市场定位 |
2.2 服务营销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1 服务营销理论 |
2.2.2 服务之花模型 |
2.2.3 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2.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研究 |
2.3.1 运输服务研究 |
2.3.2 运价比价研究 |
2.3.3 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现状与环境分析 |
3.1 Z公司铁海联运服务营销现状 |
3.1.1 Z公司概况 |
3.1.2 服务营销现状 |
3.1.3 服务营销问题 |
3.2 欧美铁海联运服务营销现状与经验借鉴 |
3.2.1 服务营销现状 |
3.2.2 相关经验借鉴 |
3.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影响因素与市场分析 |
4.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1 Z公司因素 |
4.1.2 供应商因素 |
4.1.3 营销中介因素 |
4.1.4 顾客因素 |
4.1.5 竞争者因素 |
4.1.6 公众因素 |
4.2 客户购买需求分析 |
4.2.1 经济性 |
4.2.2 时效性 |
4.2.3 安全稳定性 |
4.3 目标市场选择分析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产品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5 典型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产品研究 |
5.1 典型铁海联运服务产品概况 |
5.2 不同物流服务模式概况 |
5.2.1 公海联运(铁路箱) |
5.2.2 铁海联运(海运箱) |
5.2.3 铁海联运(铁路箱) |
5.3 不同物流服务模式的价格与时效测算 |
5.3.1 公海联运(铁路箱)价格与时效 |
5.3.2 铁海联运(海运箱)价格与时效 |
5.3.3 铁海联运(铁路箱)价格与时效 |
5.4 本章小结 |
6 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6.1 7PS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6.1.1 价格策略 |
6.1.2 产品策略 |
6.1.3 促销策略 |
6.1.4 渠道策略 |
6.1.5 人员管理策略 |
6.1.6 过程管理策略 |
6.1.7 有形展示策略 |
6.2 策略实施保障 |
6.2.1 制度保障 |
6.2.2 财务保障 |
6.2.3 技术保障 |
6.3 不同物流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对比 |
6.4 关于行业未来发展的简要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现状调研及分析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预测及其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分析与预测 |
3.1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背景及其市场环境分析 |
3.2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
3.3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市场预测 |
3.4 本章小结 |
4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经济效益分析 |
4.1 盈利能力分析 |
4.2 敏感性分析 |
4.3 风险识别与管控 |
4.4 本章小结 |
5 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实施建议及对策 |
5.1 以市场需求为基础 |
5.2 以新技术及人才为支撑 |
5.3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 |
5.4 以模式创新为关键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水产品市场预测的计算过程 |
附录2 肉类产品市场预测的计算过程 |
附录3 青港物流固定资产管理规定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目标 |
1.2.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2 文献综述 |
2.1 房价及房价波动研究 |
2.1.1 经济基本面因素对房价及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
2.1.2 非经济基本面因素对房价及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
2.2 地价与房价关系研究 |
2.2.1 地价与房价关系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
2.2.2 地价与房价关系的实证研究 |
2.3 价格发现理论及相关研究 |
2.3.1 价格发现的含义 |
2.3.2 价格发现的主要研究问题 |
2.3.3 房地产领域的价格发现研究 |
2.4 小结 3 杭州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历史与现状分析 |
3.1 杭州社会经济情况分析 |
3.2 杭州土地市场分析 |
3.2.1 杭州土地出让方式和出让程序分析 |
3.2.2 杭州土地市场发展历程分析 |
3.2.3 杭州各城区土地市场比较分析 |
3.3 杭州房地产市场分析 |
3.3.1 杭州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分析 |
3.3.2 杭州各城区房地产市场比较分析 |
3.4 小结 4 基于ARMA模型的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城市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
4.1 房价波动相关文献回顾 |
4.1.1 经济基本面因素影响房价波动的研究 |
4.1.2 非经济基本面因素影响房价波动的研究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
4.2.2 变量测量 |
4.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3.1 土地出让事件获取与说明 |
4.3.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4.4 ARMA模型构建 |
4.4.1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4.4.2 ARMA模型构建的基本步骤 |
4.4.3 ARMA模型识别与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5.1 ARMA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
4.5.2 ARMA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
4.6 小结 5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城区房价水平的影响研究 |
5.1 事件研究法相关文献回顾 |
5.1.1 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思想 |
5.1.2 事件研究法的运用步骤 |
5.1.3 事件研究法的应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研究假设 |
5.2.2 模型构建 |
5.2.3 变量测量 |
5.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1 土地出让事件获取与说明 |
5.3.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5.3.3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5.4.1 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城区房价水平的影响作用分析 |
5.4.2 市场形势对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城区房价水平的调节作用分析 |
5.4.3 对未验证假设的讨论 |
5.5 小结 6 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周边楼盘价格的扩散效应研究 |
6.1 信号扩散相关文献回顾 |
6.1.1 金融市场的信号扩散研究 |
6.1.2 房地产市场的信号扩散研究 |
6.2 研究设计 |
6.2.1 研究假设 |
6.2.2 研究思路 |
6.2.3 模型构建 |
6.2.4 变量测量 |
6.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3.1 土地数据库和新建商品住宅楼盘数据库的建立 |
6.3.2 样本的界定与分组 |
6.3.3 各类样本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6.3.4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4 归结果分析 |
6.4.1 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周边楼盘价格的滞后时间分析 |
6.4.2 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周边楼盘房价的扩散效应总结 |
6.5 小结 7 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影响房价的楼盘差异性研究 |
7.1 研究设计 |
7.1.1 研究假设 |
7.1.2 模型构建 |
7.1.3 变量的测量 |
7.1.4 变量影响预期 |
7.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2.1 样本选取与说明 |
7.2.2 各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
7.2.3 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7.3 结果分析 |
7.3.1 回归结果分析 |
7.3.2 对未预期结果的讨论 |
7.4 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学术价值 |
8.3 应用价值 |
8.4 研究不足 |
8.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6)基于ARCH方法对钨矿价格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钨资源简介及其价格波动情况 |
2.1 钨矿资源分布情况 |
2.1.1 我国钨矿资源分布情况及产量 |
2.1.2. 世界钨矿资源分布情况及产量 |
2.2 我国钨矿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的贡献 |
2.3 我国钨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 我国钨资源的特点 |
2.3.2 我国钨矿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2.4 世界钨的价格波动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
2.4.1 近50年来美国钨的价格波动 |
2.4.2 我国钨的价格波动 |
2.4.3 钨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最小二乘法对钨价的实证分析 |
3.1 最小二乘法简介 |
3.1.1 最小二乘法的历史 |
3.1.2 计量经济学最小二乘法原理 |
3.2 基于最小二乘法对钨价建立的模型及分析 |
3.2.1 线性函数模型 |
3.2.2 函数数据 |
3.2.3 基于最小二乘法对钨价建立的模型 |
3.2.4 模型检验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ARCH方法对钨矿价格模型实现 |
4.1 引言 |
4.2 ARCH模型及其扩展 |
4.2.1 ARCH模型的一般形式 |
4.2.2 ARCH模型的扩展 |
4.3 ARCH效应的检验方法 |
4.3.1 拉格朗日乘子检验(LM) |
4.3.2 似然比检验 |
4.3.3 稳健的ARCH效应检验 |
4.3.4 诊断性检验 |
4.4 ARCH模型族的估计与检定 |
4.5 ARCH方法对钨矿价格预测分析 |
4.5.1 钨价格自回归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
4.5.2 模型的检验及进一步预测 |
4.6 结论 |
第五章 政策建议和展望 |
5.1 政策建议 |
5.1.1 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出口配额管理 |
5.1.2 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钨矿工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
5.1.3 转变我国钨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我国钨业的可持续发展…. |
5.1.4 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与企业资格认证制度 |
5.1.5 认真分析形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 |
5.1.6 认真研究资源现状,建议国家迅速采取钨资源储备措施 |
5.1.7 建立良好的钨品价格形成机制 |
5.2 展望 |
5.2.1 钨资源利用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
5.2.2 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潜力大 |
5.2.3 企业联合发展空间大 |
5.2.4 节能减排提升空间大 |
5.2.5 发展循环经济,回收和再利用平台广阔 |
5.2.6 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潜力大 |
5.2.7 产品国际化程度日趋加深 |
5.3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大豆在食用油和蛋白来源中的地位 |
1.1.2 国内大豆生产受到资源察赋的限制 |
1.1.3 中国大豆需求刚性上升 |
1.1.4 国际贸易成为中国明智的选择 |
1.1.5 大豆贸易政策的调整 |
1.2 文献综述 |
1.2.1 大豆供求研究 |
1.2.2 大豆贸易的研究 |
1.2.3 大豆竞争力的研究 |
1.2.4 大豆价格及市场整合的研究 |
1.2.5 大豆生产和贸易相关政策的研究 |
1.2.6 中国大豆产业剧变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大豆生产国考察 |
1.4.2 国际大豆贸易实践 |
1.4.3 贸易理论及计量模型 |
1.4.4 主要数据来源 2 国际大豆市场分析 |
2.1 国际大豆供给分析 |
2.1.1 世界大豆供给状况 |
2.1.2 主产国大豆生产情况 |
2.1.3 其它国家大豆生产 |
2.2 国际大豆需求分析 |
2.2.1 国际大豆总体需求状况 |
2.2.2 主产国大豆需求状况 |
2.2.3 非主产国大豆需求状况 |
2.2.4 生物能源对大豆的影响 |
2.2.5 未来需求预计 |
2.3 本章小结 |
2.3.1 供给方面 |
2.3.2 需求方面 |
2.3.3 供需预测 3 国际大豆贸易 |
3.1 国际大豆贸易方式及产生背景 |
3.1.1 大豆主要国际贸易方式选择 |
3.1.2 大豆出口国贸易方式的选择和影响——以巴西为例 |
3.1.3 大豆进口国贸易方式选择和影响——以中国为例 |
3.1.4 贸易方式与中国大豆进口 |
3.2 大豆贸易定价方式 |
3.2.1 FAS定价方式 |
3.2.2 FOB定价方式 |
3.2.3 CNF定价方式 |
3.3 期货市场对大豆贸易的影响 |
3.3.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3.3.2 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 |
3.3.3 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
3.3.4 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 |
3.4 大豆国际贸易中运输分析成本分析 |
3.4.1 陆地运输 |
3.4.2 国际海运 |
3.4.3 国际大豆运输对中国大豆进口成本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 |
4.1 大豆生产 |
4.1.1 种植分布 |
4.1.2 种植面积 |
4.1.3 产量 |
4.1.4 单产 |
4.1.5 成本收益 |
4.2 大豆生产潜能 |
4.2.1 大豆生产的土地潜能 |
4.2.2 大豆生产的单产潜能 |
4.2.3 玉米需求对大豆生产潜能的影响 |
4.3 大豆进口 |
4.3.1 进口量 |
4.3.2 进口国别结构 |
4.4 中国大豆需求分析 |
4.4.1 总体需求 |
4.4.2 压榨需求 |
4.4.3 出口需求 |
4.5 中国大豆市场供需平衡 |
4.5.1 供需结构 |
4.5.2 供需平衡现状 |
4.5.3 供需平衡趋势 |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大豆的进口需求及对外依存度分析 |
5.1 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 |
5.1.1 总体依存度 |
5.1.2 区域依存度 |
5.2 主产国生产贸易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5.2.3 研究结论 |
5.3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1 研究方法 |
5.3.2 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
5.3.3 研究结论 |
5.4 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与粮食安全 |
5.4.1 大豆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
5.4.2 大豆国际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大豆贸易政策分析与建议 |
6.1 现有主要政策分析 |
6.1.1 与大豆有关的粮食政策分析 |
6.1.2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
6.1.3 国际贸易政策及分析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建议 |
6.2.2 大豆产业政策 |
6.2.3 财政政策 |
6.2.4 外汇管理政策 |
6.2.5 大豆贸易政策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
四、2003年钨市场分析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2]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高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青岛港冷链交易平台的市场预测及其经济效益分析[D]. 何德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2012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J]. 祝修盛. 中国金属通报, 2013(06)
- [5]土地出让价格信号对房价的影响研究[D]. 任超群. 浙江大学, 2011(09)
- [6]基于ARCH方法对钨矿价格预测分析[D]. 杨芸芸. 中南大学, 2010(02)
- [7]2009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J]. 祝修盛. 中国金属通报, 2010(07)
- [8]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 谭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9]钨市:面临严峻考验[J]. 祝修盛. 中国金属通报, 2009(06)
- [10]出口下降 进口增长——2008年我国钨品进出口分析[J]. 刘良先. 中国钨业,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