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代无线网络连接技术——蓝牙(论文文献综述)
杨剑铭[1](2021)在《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缝装备作为现代服装加工的关键设备,为提高缝制加工作业效率和质量,对运行过程的速度、位置控制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提高运转速度前提下缩短缝制过程启动和制动停车时间,同时需要保证制动过程位置控制精度;同时由于传统缝制设备相互孤立,设备状态与数据难以获取,制造厂家难以对设备进行管理和设计优化,为了提高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远程维护,工业互联网模式下的缝制设备的互联、产品运行数据收集、生产信息管理成为新一代工缝装备的功能亮点和缝制设备技术提升热点。论文结合制造企业需求,设计新一代工缝装备控制策略与互联方案,对提高电机伺服控制系统性能和实现传统工业网络化转型有着工程价值。本文在文献调研和工缝装备工程应用新需求基础上,研究并设计新一代工业互联网高速工缝装备若干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无线通讯和工业互联架构的新型工缝装备控制器架构,采用ARM微处理器实现了主轴高速伺服电机的扭矩、速度和位置的三闭环控制,通过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增加设计蓝牙无线通讯实现与Android的多功能网关APP实时数据传输,并实现云端互联,满足工缝装备的工业互联方案。(2)为提高高速缝纫作业的快速启停控制要求,在主轴伺服电机矢量实现对电机电流和速度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随机停车指令下三步缓冲法高实时停车位置控制策略,解决了电机高速停车中的位置控制不准或者抖动问题,缩短了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制动过程的时间。(3)结合工业互联的需求,分析了工缝装备传统工业模式与升级需求,设计了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研究了实现工业互联的若干技术,开发了移动端网关与操控一体化软件,实现了基于传统工业设备的互联通讯链路,解决了传统工业中设备孤立的问题。分析了互联系统中的网络与数据风险,设计了软件安全与权限控制机制,提高了互联通讯过程的安全性,满足工业互联方案的安全需求。本文完成了基于ARM处理器的工缝装备电控系统和无线网关的样机研发,搭建了测试平台,详细测试了工缝装备位置控制策略控制效果,以及工业互联方案的功能与性能指标,并通过实际部署在浙江某工缝装备厂商验证了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策略实现了工缝装备伺服电机高速制动下的高实时精准停车,优化了工缝装备伺服控制系统性能,实现了在250ms内完成4000RPM转速下的快速精准停车,位置偏差角±1°,符合预期性能指标;互联方案建立了传统工缝装备与移动端软件、云端服务器的信息通道,实现了移动控制与在线管理功能,提高了工厂人员的生产及管理效率,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石瑛[2](2019)在《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融入着越来越多网络化、数字化的行为方式。物联网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便是智能家居,这一分支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近些年来,消费者对家居的舒适性、便捷性有了一定的要求。针对现阶段已有的智能家居系统成本高、功耗大、集成度低等缺陷,分析并选取合适的平台、传感器和无线组网方式,设计了一款成本低、功耗低、集成度高的智能家居系统,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和参考价值。本系统采用STM32微型单片机为处理中枢核心,综合Zig Bee、蓝牙与Wi Fi通信组网技术,以及传感器的应用技术,实现家居环境的智能联网。首先,根据需要设置了一系列用于传感和控制的终端设备,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和控制电路通断的继电器等设备;其次,通过Zig Bee无线组网将各个终端设备与STM32微型单片机组网,实现对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上传。再利用蓝牙模块实现用户对系统的智能控制;最后,通过Wi Fi连接至One NET云平台,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在客户端上。本系统在实现多参量传感、数据实时分析以及人机互联等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功率和损耗低、成本小、稳定可靠的目标,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能够安全稳定地实现相关功能。其模块化设计设计的思路满足了不同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不仅可用于智能家居,也可在智能安防、智能监测等领域大显身手。
魏陈成[3](2020)在《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目前,舰船上大多数安保监控系统采用专用嵌入式设备及有线传输方式,这种组合系统在日常维护和应急使用上存在较大局限性,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易于实现和维护,且扩展性较好的新型舰船安保监控系统。随着现代智能电子设备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普及应用,以及无线网络技术和传输速率的不断升级,使得采用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移动客户端对远程环境信息进行监测的实现条件越来越成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的舰船安保监控系统架构,设计并实现了利用移动客户端实时显示由温度、湿度、电流、压力、液位等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以及简单交互操作功能。本设计方案基于STC89C52单片机最小系统,选择DHT11数字温湿度传感器、CS1237芯片模数转换模块、HC-05蓝牙模块作为主要硬件构成。本方案设计将一路由压力、液位、流量等传感器输出4~20m A电流的标准信号,再经过以CS1237芯片为核心的模数转换电路输出24位数字信号,另一路由DHT11温湿度传感器输出40位温湿度数字信号,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板将两路数据信号进行处理后,由串口上HC-05蓝牙模块发送到无线网络,而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通过连接无线网络获得实时温度、湿度、电流、压力、液位等信息。同时,方案设计通过在客户端向单片机发送控制信号来实现监控系统的交互功能。本文详细介绍了单片机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显示子系统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设计与实现过程。通过实验测试,本文提出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远程环境的实时监控,而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经济性。本设计方案具有维护方便、应用灵活、操作简便、兼容性强等特点,在舰船安保监控领域将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王慕雪[4](2020)在《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从物联网概念出现至今,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物联网的发展,发展物联网已成为落实创新、推动供给侧改革、实现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学习借鉴国外物联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对我国物联网研究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以《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The Internet of Things:Enabling Technologies,Platforms,and Use Cases)为翻译素材,重点对科技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总结。物联网英语术语作为科技英语术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强、语义严谨等特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将原文中出现的术语分为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和未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两类,继而开展调查分析工作。对已有规范译文的术语,重点是甄别行业领域,选取规范译文,并从缩略词、复合词和半技术词三个方面总结术语的翻译方法,为术语翻译提供指导;对尚未有规范译文的术语,基于术语特征和已有术语翻译方法,提出直译法、拆译组合法、不译法以及多种译法结合等翻译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希望本实践报告能够为从事科技类文献翻译工作的译者提供一定参考。
徐常新[5](2020)在《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冷轧管性能优越、精度高,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许多领域。新型冷轧管机采用三个直流电机实现轧辊和回转、送进驱动,其性能和运行状态直接决定了冷轧管的质量。已有的冷轧管机现场监控器通过采集驱动电机的电压电流信号实现了对生产过程中冷轧管机运行状态的监控,并能够连接上位机实现监控数据存贮和管理。随着新型冷轧管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应用,轧管厂和制造商在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故障维修、质量跟踪等方面都面临挑战,需要能够跨地域全方位提供运行监控、数据管理、信息交互的技术手段,满足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针对以上情况,本文研究和设计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以期提高冷轧管机在安装、使用、维护、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为轧管厂和制造商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分析了轧管厂和制造商在现场安装调试、正常生产、设备维护计划与管理、故障维修、售后服务、设计质量反馈等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并针对调试维修、监控管理、质量管理等三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了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总价体设计方案,提出了系统各部分的设计要求。接着,将系统的设计开发分为系统通信、服务器软件、客户端软件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系统通信设计包括现场监控器硬件设计、通信模块(蓝牙4.0、GPRS、RS485)软硬件设计、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协议;后台远程服务器设计主要由应用服务器设计和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组成,应用服务器实现与PC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和现场监控器终端的网络通信以及数据库读写事务的处理。数据库负责存储冷轧管机现场监测数据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数据;移动客户端基于Android平台进行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BLE通信以及借助于后台服务器与远程移动客户端的双向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数据监测、数据上传等功能;PC客户端基于Qt平台开发,实现与现场监控器设备的RS485通信以及与后台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同时为用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监测等功能。整个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基于C/S架构进行开发,用户通过各类客户端实现与服务器端的网络通信。为了验证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是否满足设计指标,在系统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通信测试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设计工作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今后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包淳溢[6](2020)在《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5G通信时代即将到来,智能家居正在国内日益兴起,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然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主流销售产品仍是各自成体系的、缺乏统一标准的智能单品,而非完整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在已有的家居控制系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足,比如通讯方式单一、数据安全性缺乏等,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开发一套结合多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嵌入式硬件设计、Wi Fi通讯、蓝牙通讯、Android开发等技术设计了结合Wi Fi与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完成了基于两种通讯方式的家居设备通讯协议的制定和Android客户端软件的开发,设计完成了一个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对整体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具体如下:(1)基于智能家居网关需求分析,完成了结合两种通讯方式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其主体架构由主控制器CPU,Wi Fi通信模块,蓝牙5.0通信模块,Android客户端软件四部分组成。该架构设计具有中心化与模块化的特点,帮助系统达到控制逻辑集中,数据流向界限清晰,硬件分布明确的目标。(2)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在主控芯片STM32编程方面的工作是开发了系统的主要控制逻辑程序,包含与两个通讯模块之间的数据收发与数据协议解析,传感器的控制等。Wi Fi通信模块软件采用串口RS232透传方案,实现数据透传和控制协议解析功能。蓝牙5.0通信模块采用TI-RTOS协议栈编程方式,编写蓝牙广播嵌入式软件并烧写至蓝牙芯片,实现与智能手机的蓝牙数据收发,与主控芯片的IO口通信协议编解码。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开发,其主要功能是显示设备状态与发送协议指令控制家居设备。(3)完成了系统的各项实验测试。针对已有需求设计了智能窗帘机系统,根据指定的控制逻辑进行了手机控制功能测试实验。完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其他模块系统性能测试,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说明,本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实现两种不同通信方式从客户端对设备的有效控制,设备的状态也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通讯方式在客户端界面显示,同时传感器或设备可以执行指定通讯协议命令。本系统具有一定功能性、操作便捷、传输路径安全等优势,相较于已有方案具有更高的控制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岳欢欢[7](2020)在《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职业教育应紧扣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所开发的课程内容能够与职业标准相契合,教学实施能够按照真实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满足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当前,在新兴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面,开设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不多,已开设此课程的学校,其课程内容设置整体上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当前快速发展的企业工作岗位需求。针对这一状况,本研究采用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项目式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能力,结合当前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和学校特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选择典型的工作任务,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对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对知识结构按照项目任务需求构建重组,确定培养目标,建立能力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且设计项目任务书、项目工单、项目评价表,以项目为载体,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快速上岗,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智能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另外,本研究开展了教学效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对基于项目式教学法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验证了本课程研发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可为智能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
周秩宇[8](2020)在《基于低功耗蓝牙的优化RBF神经网络室内定位算法研究》文中认为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室内定位技术和无线信号、智能算法的紧密结合。人们对位置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常需获得物体的位置信息。因此,低成本、高性能的室内定位算法成为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在低功耗蓝牙的基础上进行室内定位算法的优化研究,并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和实验分析。文章首先分析几种常用室内定位算法的优缺点,选择采用位置指纹算法进行位置估计,并使用径向基(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作为其在线定位阶段的匹配算法。通过RBF神经网络优秀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快速转化为简单的线性问题,最终拟合出“指纹”对应的函数关系模型。并根据RBF神经网络的原理公式引出需要优化的参数——扩展速度(spread)。接下来文章选择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ition,PSO),利用其结构简单、寻优机制可维持群体多样性的优势,结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优秀的全局寻优能力,提出使用混合粒子群算法(PSO-GA)经过有限次迭代后,搜索出spread最优值。由此避免粒子寻优过程中陷入局部极值,进而提高RBF神经网络模型的估计能力和泛化能力。其次,为获得实验的样本数据,文章在低功耗蓝牙协议栈的基础上,选择TI公司的CC2640芯片为核心,搭建iBeacon基站作为发射蓝牙信号的模块。并且利用Android开发智能手机端应用程序,实现接收显示蓝牙信号强度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的功能。同时在室内定位空间中建立坐标系,划分网格点,实地测试RSSI值接收情况并选择相对较强的位置部署iBeacon基站,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后获取样本数据。针对环境因素对信号造成的干扰,将RSSI值中的奇异值剔除,随后使用卡尔曼滤波处理余下的数据,达到削减信号噪声、平滑RSSI值的目的。最后,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对涉及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分析。分别使用PSO和PSO-GA算法搜寻spread因子最优值建立相应定位模型。从定位模型的定位精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出发,重点分析RBF神经网络模型、PSO-RBF神经网络模型和PSO-GA-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定位性能,得出PSO-GA-RBF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定位精度更高,误差波动更小的优点。
郭子轩[9](2020)在《基于EasyMesh技术的无线Mesh异构融合组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WLAN技术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无线接入的要求,因此发展出了无线Mesh网络技术,相对传统无线Wi Fi技术而言,它拥有稳定、灵活、高效的优势,但是在网络需求日益膨胀的今天,单纯的Mesh网络技术在很多大范围、多用户、高负载、强干扰的应用环境下往往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面临着兼容性差、传输质量低、抗干扰性弱等问题,因此在许多场合,我们希望能够将无线Mesh网络与其他类型网络融合使用,以满足需求。基于上述无线Mesh技术的缺憾,本文将提出有线网络与无线Mesh网络融合的方案,并在Linux内核系统环境下予以软件实现,完成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的设计、实现与测试,实现在维持网络稳定之余提升整体传输质量的目标。另一方面,IEEE在无线Mesh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EasyMesh标准,该标准基于IEEE 1905.1的思想,将Mesh与多种其他网络类型进行异构融合,但当前该技术仍处于协议研究阶段,本文便基于对EasyMesh技术的研究,设计Mesh异构融合组网组网方案,在弥补Mesh网络缺陷的同时发扬其兼容性好、健壮性强、可扩展性强的优势,通过异构融合组网提升网络的整体传输质量。本文首先对无线Mesh技术协议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不足提出Mesh网络与有线网络组网的需求,经过需求分析给出技术路线,根据关键技术划分功能模块,并设计整个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的框架;然后对Linux系统内核与方案相关的模块与结构进行简单研究,在Linux平台上对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进行软件实现;之后在给定的软硬件环境下对实现的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进行测试,以验证各模块和系统整体功能是否符合预期;最后,基于对EasyMesh技术的研究,提出基于EasyMesh的无线Mesh异构融合组网方案,从多方面给出其技术路线,并进行性能分析。
张云翔[10](2020)在《基于ZigBee智慧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人民过着安康富绕生活,大家共同期盼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美好的城市环境中。而在城市中,街道上路灯照明存在的问题有许多,这些问题可能给车辆与行人通行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路灯照明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样能使其达到较好的观赏性、安全性、节能性等,进而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而随着物联网的时代到来,无线控制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ZigBee作为无线通信技术一种,其技术发展的比较成熟,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组网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对路灯进行管理与设计。因此本文选用ZigBee无线通信技术来对路灯照明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本文对路灯系统开发中使用到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特性进行了对比,深化了对ZigBee、GPRS等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研讨与学习,确立使用ZigBee技术作为系统研发平台。系统的工作流程是利用传感器采集道路上的环境数据,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将采集的数据传递给协调器节点,然后通过串口将收集的数据在上位机界面上进行显示,这样我们能够通过界面实时了解路灯照明的情况,并根据这些实时的情况发送相应的控制命令。如对路灯进行开关灯、光照强度随环境的变化,系统模式转换等控制命令。本系统着重围绕软硬件进行设计与分析。系统核心硬件模块的设计包括研究分析各种主流芯片的特点,最终确认选择使用CC2530芯片为系统核心芯片;利用该芯片进行设计能够以较小的代价组建一个功能完善的无线网络系统;系统开发选择使用的下载和调试工具;功能传感器模块及其电路设计等。对于路灯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是在IAR集成开发平台上进行的。这些功能模块程序编写主要有:协调器模块的程序设计;路由器模块程序设计;终端模块程序设计;传感器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完成了对系统上位机控制界面的设计等。最后完成对整个系统的测试。通过测试,该路灯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长时间运行,并且能通过上位机对路灯照明进行实时的管理与控制。
二、新一代无线网络连接技术——蓝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代无线网络连接技术——蓝牙(论文提纲范文)
(1)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 |
1.2.2 工业互联网 |
1.2.3 边缘网关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整体方案设计 |
2.1 工缝装备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
2.1.1 工业缝纫场景及控制需求 |
2.1.2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需求 |
2.2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控制系统分析 |
2.3.1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结构 |
2.3.2 主轴伺服电机三环控制模型 |
2.3.3 主轴伺服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
2.3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总体架构设计 |
2.4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方案设计 |
2.4.1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分析与设计 |
2.4.2 工缝装备边缘无线网关分析 |
2.4.3 网关与操控一体化互联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工缝装备快速制动的位置控制方法 |
3.1 工缝装备主轴伺服电机建模 |
3.2 工缝装备主轴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研究 |
3.2.1 主轴电机矢量控制过程分析 |
3.2.2 Clark变换分析 |
3.2.3 Park变换分析 |
3.2.4 主轴电机逆变器SVPWM调制 |
3.3 工缝装备速度与位置实时检测 |
3.3.1 工缝装备控制要求及处理器选型 |
3.3.2 光电编码器检测原理分析 |
3.4 工缝装备主轴电机制动过程分析 |
3.5 随机指令下速度规划与位置控制策略分析 |
3.6 三步缓冲法高实时停车策略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技术方案设计 |
4.1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设计 |
4.1.1 工缝装备通讯协议制定 |
4.1.2 工缝装备互联模块设计 |
4.2 无线网关边缘互联设计 |
4.2.1 边缘互联通讯协议分析 |
4.2.2 GATT属性及通讯机制研究 |
4.2.3 无线网关边缘互联实现 |
4.2.4 BLE短包通讯机制分析 |
4.3 无线网关云端互联设计 |
4.3.1 无线网关云端请求设计 |
4.3.2 无线网关云端通讯实现 |
4.4 无线网关并发互联分析 |
4.4.1 无线网关并发通讯管理 |
4.4.2 并发互联异步通讯机制分析 |
4.4.3 并发互联同步通讯机制分析 |
4.5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风险分析 |
4.6 工缝装备工业互联安全机制设计 |
4.6.1 无线网关云端互联加密 |
4.6.2 工缝装备边缘互联校验 |
4.6.3 用户登录与动态token认证 |
4.6.4 工缝装备互联权限分级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三步缓冲控制策略验证 |
5.3 无线网关功能测试 |
5.3.1 边缘互联操控测试 |
5.3.2 云端互联功能测试 |
5.3.3 互联与控制结合测试 |
5.4 无线网关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2)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智能家居概述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相关技术方案介绍 |
2.1 通信组网技术 |
2.2 ZigBee无线通信 |
2.3 WiFi技术简介 |
2.4 蓝牙技术简介 |
2.5 STM32单片机控制平台 |
2.6 One NET云平台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实现 |
3.1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 |
3.2 传感器模块设计方案 |
3.3 系统整合与数据交互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性能测试 |
4.1 传感性能测试 |
4.2 无线开关性能测试 |
4.3 数据云同步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程序清单 |
致谢 |
(3)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应用前景 |
1.3 课题设计所做主要工作 |
第2章 相关技术及船用传感器介绍 |
2.1 WiFi、ZigBee、Bluetooth主流无线技术介绍 |
2.1.1 WiFi技术简介 |
2.1.2 ZigBee技术简介 |
2.1.3 Bluetooth技术简介 |
2.2 舰船常用传感器介绍 |
2.2.1 温度传感器 |
2.2.2 压力传感器 |
2.2.3 液位传感器 |
2.2.4 流量传感器 |
2.2.5 传感器的简要归纳 |
第3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需求 |
3.2 系统设计思路 |
3.3 系统方案的主要特点 |
第4章 采集端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概述 |
4.2 控制系统模块电路设计 |
4.2.1 STC89C52 单片机的简介 |
4.2.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电路 |
4.3 温湿度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4.3.1 DHT11 模块简介 |
4.3.2 DHT11 模块典型电路 |
4.4 0~20m A电流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4.4.1 概述 |
4.4.2 CS1237 芯片简介 |
4.4.3 CS1237 芯片典型应用电路 |
4.5 蓝牙通信电路设计 |
4.5.1 HC-05 蓝牙模块简介 |
4.5.2 模块配置调试 |
4.5.3 模块与单片机连接电路 |
4.5.4 Socket技术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5.1 DHT11 模块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5.1.1 数据格式及处理 |
5.1.2 DHT11 模块复位信号和响应信号 |
5.1.3 DHT11 模块数据信号及发送数据 |
5.2 CS1237 模块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5.2.1 SPI串口通信 |
5.2.2 CS1237 模块配置及读取数据程序 |
5.3 客户端应用软件设计 |
5.3.1 E4A开发工具简介 |
5.3.2 应用软件程序设计 |
第6章 系统实验测试 |
6.1 前期机舱环境测试 |
6.2 后期室内环境测试 |
6.3 系统测试结果和分析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与过程描述 |
1.1 翻译任务介绍 |
1.2 翻译文本描述 |
1.3 翻译工具介绍 |
1.4 翻译过程设计 |
第二章 术语与物联网英语术语 |
2.1 术语及术语翻译方法 |
2.2 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 |
2.3 物联网英语术语翻译方法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已有规范译文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1.1 缩略词术语 |
3.1.2 术语中的复合词 |
3.1.3 术语中的半技术词 |
3.2 未规范的物联网英语术语 |
3.2.1 直译法 |
3.2.2 拆译组合法 |
3.2.3 不译法 |
3.2.4 多种译法结合法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4.1 翻译总结 |
4.2 翻译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原文 |
附录3 译文 |
致谢 |
(5)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轧管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远程监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相关技术 |
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与设计 |
2.3.1 现场监控器模块 |
2.3.2 后台远程服务器模块 |
2.3.3 移动客户端模块 |
2.3.4 PC客户端模块 |
2.3.5 系统通信 |
2.4 相关技术 |
2.4.1 Socket网络通讯技术 |
2.4.2 开发平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的设计 |
3.1 系统通信总体架构 |
3.2 现场监控器 |
3.2.1 现场监控器硬件 |
3.2.2 现场监控器功能 |
3.2.3 监控器监测数据 |
3.3 通信模块硬件电路 |
3.3.1 蓝牙4.0 通信模块 |
3.3.2 GPRS通信模块 |
3.3.3 RS485 通信模块 |
3.4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4.1 蓝牙4.0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4.2 GPRS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3.5 自定义通信协议 |
3.5.1 自定义串口通信协议 |
3.5.2 网络通信协议的制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
4.1 后台远程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
4.2 应用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2.1 应用服务器功能分析 |
4.2.2 应用服务器整体结构设计 |
4.2.3 应用服务器通信模块设计 |
4.2.4 数据库事务处理模块设计 |
4.3 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3 数据库的存储与优化 |
4.4 服务器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客户端软件设计 |
5.1 移动客户端软件设计 |
5.1.1 移动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
5.1.2 蓝牙连接模块设计 |
5.1.3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
5.1.4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
5.1.5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
5.1.6 参数设置模块设计 |
5.2 PC客户端软件设计 |
5.2.1 本地PC客户端整体架构设计 |
5.2.2 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
5.2.3 数据监测模块设计 |
5.2.4 网络通讯模块设计 |
5.2.5 系统设置模块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通信测试 |
6.1.1 串口通信安装调试 |
6.1.2 网络通信测试运行 |
6.2 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6.2.1 移动客户端测试运行 |
6.2.2 PC客户端测试运行 |
6.3 系统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6)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家居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
1.2.2 国内智能家居发展状况 |
1.2.3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技术方案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应用创新点 |
1.4 本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家居关键技术分析 |
2.1 物联网架构与体系 |
2.2 IEEE802.11协议 |
2.2.1 WiFi连接交互过程 |
2.2.2 802.11系列协议标准 |
2.2.3 WiFi体系架构 |
2.3 嵌入式系统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 |
2.3.1 嵌入式系统特点 |
2.3.2 微处理器芯片选型 |
2.3.3 单片机结合传感器 |
2.4 BLE5.0通信技术 |
2.4.1 蓝牙技术特点 |
2.4.2 5.0新核心协议栈特性 |
2.4.3 蓝牙5.0设备应用 |
2.5 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介绍与对比 |
2.6 通讯协议数据校验 |
2.6.1 CRC循环冗余码校验 |
2.6.2 CRC生成多项式计算方式 |
2.6.3 其他数据校验方式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 |
3.1.1 智能家居网关设计需求与目标 |
3.1.2 智能家居网关整体架构设计 |
3.1.3 结合WiFi与蓝牙5.0的必要性分析 |
3.1.4 主控制器芯片选型 |
3.2 WiFi通讯子模块设计 |
3.2.1 ESP-8266EX |
3.2.2 ESP-8266EX模块电路设计 |
3.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设计 |
3.3.1 TI-CC2640R2F模块与电路设计 |
3.3.2 Sensor Controller扩展 |
3.4 传感器模块 |
3.4.1 光照采集模块 |
3.4.2 温度采集模块 |
3.4.3 温湿度采集模块 |
3.4.4 人体红外感应模块 |
3.5 电源管理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网关主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1 开发环境简介 |
4.1.2 控制方式与逻辑设计 |
4.1.3 主控制器与数据模块的通讯协议 |
4.1.4 拓展使用GPIO端口 |
4.2 WiFi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
4.2.1 WiFi网关设计 |
4.2.2 串口透传模式设计 |
4.2.3 数据转化 |
4.3 蓝牙5.0通讯子模块软件设计 |
4.3.1 蓝牙5.0网关设计 |
4.3.2 IO码流串行协议 |
4.3.3 蓝牙5.0数据转化 |
4.4 数据通讯协议定义与动态安全加密 |
4.5 WiFi与蓝牙5.0通讯协议的兼容性与差别 |
4.6 Android客户端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窗帘机控制系统实践 |
5.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 |
5.1.1 智能窗帘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5.1.2 窗帘硬件选择与电路设计 |
5.1.3 智能窗帘控制数据通讯协议 |
5.1.4 智能窗帘控制的特殊性 |
5.2 控制窗帘系统Android客户端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对比测试 |
5.4 系统安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项目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项目教学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界定 |
1.4.1 课程的对象 |
1.4.2 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第2章 项目教学法的概述 |
2.1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3 情境学习理论 |
2.1.4 布鲁纳的认识-发现理论 |
2.1.5 多元智能理论 |
2.2 项目教学法的典型特征 |
2.2.1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
2.2.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2.2.3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
2.2.4 项目化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分析 |
3.1 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技术体系 |
3.1.1 蓝牙技术 |
3.1.2 NFC技术 |
3.1.3 WIFI技术 |
3.1.4 Zigbee技术 |
3.1.5 4G蜂窝移动通信技术 |
3.1.6 5G蜂窝移动技术 |
3.1.7 RFID技术 |
3.2 汽车控制总线技术 |
3.3 汽车总线的发展趋势—以太网 |
3.4 车外通信 |
3.4.1 主要技术 |
3.4.2 技术对比 |
3.5 汽车无线通信技术在辅助驾驶技术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设计 |
4.1 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项目课程设计理念 |
4.1.1 课程定位 |
4.1.2 学习情境设计 |
4.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
4.2.1 学习领域目标设计 |
4.2.2 学习情景划分 |
4.2.3 项目案例及实训设备 |
4.2.4 项目任务书 |
4.2.5 项目工单 |
4.2.6 项目实施评价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项目式教学课程开发的实施与评价 |
5.1 教学对象 |
5.2 教学效果情况调查与分析 |
5.2.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2.2 访谈结果分析 |
5.2.3 对比实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
附录2 |
(8)基于低功耗蓝牙的优化RBF神经网络室内定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室内定位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室内定位的研究背景 |
1.1.2 室内定位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室内定位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低功耗蓝牙技术与室内定位算法 |
2.1 低功耗蓝牙技术 |
2.1.1 低功耗蓝牙特点 |
2.1.2 低功耗蓝牙协议栈 |
2.1.3 低功耗蓝牙组网 |
2.1.4 iBeacon技术 |
2.2 常用室内定位算法 |
2.2.1 基于测距的室内定位算法 |
2.2.2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算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RBF神经网络算法及其优化研究 |
3.1 位置指纹定位 |
3.1.1 位置指纹定位的原理 |
3.1.2 位置指纹定位的匹配算法 |
3.2 RBF神经网络 |
3.2.1 RBF神经网络主要结构 |
3.2.2 RBF神经网络的优化参数选取 |
3.3 PSO优化算法 |
3.3.1 PSO算法基本理论 |
3.3.2 PSO算法改进分析 |
3.4 混合粒子群算法 |
3.4.1 遗传算法思想 |
3.4.2 混合粒子群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采集平台搭建及数据预处理 |
4.1 iBeacon基站硬件设计 |
4.2 iBeacon基站软件实现 |
4.2.1 iBeacon基站功能开发 |
4.2.2 手机端接收与显示 |
4.3 iBeacon测试及空间划分 |
4.3.1 iBeacon基站测试及使用 |
4.3.2 信号采集空间布置 |
4.4 数据预处理 |
4.4.1 影响因素分析 |
4.4.2 RSSI值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低功耗蓝牙室内定位的仿真验证 |
5.1 等边三角形模型仿真实验 |
5.1.1 等边三角形空间模型 |
5.1.2 仿真实现及结果分析 |
5.2 RBF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实验 |
5.2.1 RBF神经网络自主学习过程 |
5.2.2 RBF神将网络模型仿真分析 |
5.3 PSO-RBF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实验 |
5.3.1 PSO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流程 |
5.3.2 PSO-RBF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分析 |
5.4 混合粒子群优化RBF神经网络spread因子 |
5.4.1 建立PSO-GA-RBF神经网络模型流程 |
5.4.2 混合粒子群优化spread因子过程 |
5.4.3 混合粒子群优化spread因子的仿真实现 |
5.4.4 PSO-GA-RBF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分析 |
5.4.5 定位误差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EasyMesh技术的无线Mesh异构融合组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无线Mesh协议研究 |
2.3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需求分析 |
2.4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技术路线 |
2.5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整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软件实现 |
3.1 引言 |
3.2 Linux内核网络协议栈概述 |
3.3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软件结构分析 |
3.4 系统功能模块软件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Mesh有线无线融合系统功能测试 |
4.1 引言 |
4.2 测试目标分析 |
4.3 测试工具及环境介绍 |
4.4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Easy Mesh的异构融合组网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现有Easy Mesh标准和协议框架 |
5.3 Easy Mesh异构融合组网需求分析 |
5.4 基于Easy Mesh的 Mesh网络融合方案研究 |
5.5 Easy Mesh异构融合网络方案性能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ZigBee智慧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路灯照明技术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路灯照明发展的情况 |
1.2.2 国内路灯照明发展的情况 |
1.3 路灯照明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慧城市路灯系统使用技术的概念与理论 |
2.1 几种无线通讯技术比较 |
2.2 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的概述 |
2.2.1 ZigBee联盟 |
2.2.2 ZigBee技术特点 |
2.2.3 ZigBee设备类型 |
2.2.4 ZigBee的传输方式 |
2.2.5 ZigBee的网络协议架构 |
2.2.6 ZigBee技术抗干扰性能解析 |
2.3 使用手机完成ZigBee的远程管控 |
2.4 GPRS技术 |
第三章 智慧城市路灯系统的硬件选择与电路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
3.2 对核心芯片的选择 |
3.3 系统路灯CC2530模块设计 |
3.3.1 射频模块 |
3.3.2 LED驱动模块的设计 |
3.3.3 天线部分 |
3.4 串口通信与下载调试设计 |
3.4.1 串口通信 |
3.4.2 下载调试工具 |
3.5 路灯系统传感器模块的选取及其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慧城市路灯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 |
4.1.1 IAR Embedded Workbench IDE集成开发环境 |
4.1.2 ZigBee开发平台的构建及其步骤 |
4.1.3 下载软件 |
4.2 ZigBee模块的程序设计 |
4.2.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思路 |
4.2.2 协调器模块程序设计 |
4.2.3 路由器模块程序设计 |
4.2.4 终端模块程序设计 |
4.3 主要功能实现的程序设计 |
4.3.1 传感器采集模块程序设计与实现 |
4.3.2 修改无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以增加通信距离的程序设计 |
4.3.3 灯具故障检测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 |
4.4 PC端上位机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无线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运行常遇见的问题 |
5.2.1 安装遇见的问题 |
5.2.2 编译过程遇见的问题 |
5.3 系统功能测试 |
5.3.1 系统通讯距离测试 |
5.3.2 模拟系统路灯亮度测试 |
5.3.3 模拟系统环境情况测试 |
5.3.4 模拟系统故障报警测试 |
5.4 系统通信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新一代无线网络连接技术——蓝牙(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缝装备控制与互联技术研究及应用[D]. 杨剑铭.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ZigBee与WiFi深度结合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石瑛.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3]基于Android的舰船无线网络监控系统设计[D]. 魏陈成. 汕头大学, 2020(02)
- [4]物联网英语术语特征与汉译方法 ——《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应用案例》(节译)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慕雪. 青岛大学, 2020(02)
- [5]冷轧管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徐常新.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WiFi和蓝牙5.0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包淳溢.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技术》课程开发研究[D]. 岳欢欢.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8]基于低功耗蓝牙的优化RBF神经网络室内定位算法研究[D]. 周秩宇.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EasyMesh技术的无线Mesh异构融合组网研究[D]. 郭子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ZigBee智慧城市路灯控制系统的设计[D]. 张云翔.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