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变化与药物干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艳花[1](2021)在《君迁子叶对N-亚硝胺形成与诱导癌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癌症已成为当今全球第二大致死病因。N-亚硝胺(N-nitrosamines,NAs)是世界公认的致癌物质,NAs不仅广泛存在于饮用水、土壤、烟草烟雾、食品、化妆品和部分工业用品中,且可在人体内形成。亚硝酸盐(NIT)和生物胺是形成NAs的前体物。NIT广泛存在于各种食品原料和生活环境中,同时也是肉制品常用的添加剂。生物胺是氨基酸的分解产物。由于NAs及其前体物NIT和生物胺的普遍存在性,人体无法避免与NAs接触。如何预防NAs对人体的危害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抑制NAs形成或阻断NAs诱导癌变的通路是预防NAs危害的有效途径。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并制备抑制NAs形成或阻断NAs诱导癌变通路的有效成分,深入探究其作用机理,继而研究其在药品和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地的柿树科柿属植物君迁子(黑枣)(Diospyros lotus L.)的叶为研究对象,制备和筛选了抑制NAs形成的主要活性组分;分析鉴定了活性组分中抑制NAs形成的活性成分;分离并制备了主要活性成分杨梅苷(Mytr);研究了Mytr对NAs致L-02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理;探究了Mytr抑制内源性NAs形成以及阻断NAs诱导癌变的机理;考查了Mytr作为添加剂对蒸煮肠中NAs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制备并筛选了君迁子叶中抑制NAs形成的主要活性组分。采用醇沉和D101大孔树脂柱对君迁子叶水提液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7个样品组分(A,Z,Fr1~Fr5)。比较了7个组分的多酚含量,对DPPH·和NIT的清除活性,对模拟胃液条件形成NAs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君迁子叶水提液中的多酚主要被富集在Fr2(38.37 g/100g)和Fr3(49.79 g/100g)中。其中Fr3对DPPH·和NIT的清除作用,对N-二甲基亚硝胺(NDMA)和N-二乙基亚硝胺(NDEA)形成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其它组分(p<0.05)。表明君迁子叶中抑制NAs形成的主要活性组分为Fr3。2.分析鉴定和制备了Fr3中抑制NAs形成的主要活性成分。首先,通过对比Fr3抑制亚硝化反应前后的色谱图,推测出Fr3中抑制NAs形成的活性成分峰,并利用质谱等分析方法,确定出Fr3中抑制NAs形成的4种活性成分:杨梅酮(Myt),Mytr,杨梅酮-3-O-β-D-半乳糖苷(Myt-Gal)和杨梅酮-3-O-β-D-葡萄糖苷(Myt-Glc)。其次,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并测定4种活性成分在君迁子叶和Fr3中的含量,结果表明Mytr在君迁子叶(2107.49 mg/100g)和Fr3(28240.69mg/100g)中的含量显着高于其它3种成分,分别是Myt的164.39和33.61倍。继而进一步比较了4种活性成分的抗氧化、清除NIT和抑制NDMA形成的活性,Mytr的活性显着强于Fr3、Myt-Gal和Myt-Glc(p<0.05),微弱于Myt。最后,采用凝胶色谱对Fr3进行进一步分离和纯化,得到纯度为95.18%的Mytr。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君迁子叶中抑制NAs形成的主要活性成分为Mytr。3.Mytr对NAs致L-02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理。通过观察和比较样品组和NDEA模型组的细胞形态、细胞存活率、细胞内ROS水平、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研究了Mytr对NDEA致L-02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50~200μM的Mytr对正常肝L-02细胞无损伤;NDEA可诱导L-02细胞损伤,导致细胞凋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EA模型组的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p<0.05),凋亡率及胞内ROS水平显着升高(p<0.05),G0/G1期细胞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Mytr各剂量组均可有效逆转模型组的各项指标水平,与模型组相比,Mytr高剂量组(200μM)细胞存活率提升49.80%,凋亡率下降47.40%,胞内ROS水平降为模型组的38.68%,G0/G1期细胞减少、S期和G2/M期细胞增加。表明Mytr可有效抑制NAs诱导L-02细胞损伤,其机制与阻断细胞凋亡通路、调节细胞周期、降低细胞内ROS水平有关。4.Mytr抑制内源性NAs形成与阻断NAs诱导癌变的机理。给实验大鼠长期同时灌胃亚硝酸钠(S-NIT)和氨基比林诱损剂8周造模;样品组大鼠在摄入诱损剂前,先灌胃不同剂量的样品。实验结束后,比较各实验组大鼠的肝脏形态、结节产生情况、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等,探究Mytr抑制大鼠体内NAs形成以及阻断NAs诱导癌变的机理。结果如下:(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缓慢,相对肝重明显增大,肝颜色发暗,表面粗糙,光泽度差,3例表面出现瘤块;肝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肝小叶结构破坏,出现多核等细胞异型性变化,纤维化明显,天狼猩红及PCNA染色阳性区域明显增加;血清ALB及A/G水平显着降低(p<0.05),AFP、ALP、ALT、TP、GLB、TBIL和AST水平显着升高(p<0.05),尤其AFP水平为正常对照组的7.61倍;肝组织MDA及8-OHd G含量明显升高(p<0.05),GSH含量、CAT和SOD酶的活性显着下降(p<0.05);肝Ⅰ相代谢酶CYP1A1和Ⅱ相代谢酶GST-pi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Ⅰ相代谢酶CYP1A2、CYP2E1和Ⅱ相代谢酶GST-mu、GST-alpha、UGT1A1和UGT1A6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Mytr中、高剂量组显着逆转了模型组的各项指标水平。与模型组相比,Mytr高剂量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相对肝重显着降低,肝色泽、光滑度及光泽度明显好转,未出现瘤块;肝小叶结构较好,纤维化、空泡、细胞异型性变化、天狼猩红及PCNA染色阳性区域明显减少;血清ALB及A/G水平显着升高(p<0.05),AFP、ALP、ALT、TP、GLB、TBIL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尤其AFP水平仅为模型组的29.41%;MDA及8-OHd G含量分别降为模型组的79.64%和73.85%,GSH含量及CAT和SOD的活性分别升为模型组的1.80、1.42和1.80倍;CYP1A1和GST-pi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CYP1A2、CYP2E1、GST-mu、GST-alpha、UGT1A1和UGT1A6的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长期给实验大鼠摄入高剂量S-NIT和氨基比林,可由于形成内源性NAs导致肝脏发生癌变;Mytr可有效抑制S-NIT和氨基比林内源形成NAs所致的肝脏癌变,其抑癌机理与减轻大鼠肝脏脂质氧化和DNA损伤、提升肝脏抗氧化物(酶)的活性和调节肝脏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表达水平有关。5.Mytr作为添加剂对蒸煮肠中NAs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通过比较各实验组蒸煮肠在储藏过程中(0~28 d)的p H值、细菌总数、脂质过氧化物(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挥发性盐基氮(TVB-N)、NIT及9种NAs的含量,探究Mytr对蒸煮肠中NAs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Mytr可有效抑制蒸煮肠在储藏过程中形成NAs,其机理与抑菌、延缓蛋白质和脂肪腐败以及清除NIT有关。
蒋云霞[2](2021)在《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大鼠肝星状细胞T6细胞株(HSC-T6)为受试对象,探讨并完善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from Litchi Seed,TFL)拮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常规培养HSC-T6,分别观察TFL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对HSC生长增殖率的影响,从中选择最佳的TFL药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将HSC-T6分为细胞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细胞对照组的HSC-T6常规培养,TFL实验组采用上述最佳的TFL药物浓度干预HSC-T6,分别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ELISA方法检测各组HSC-T6的超微结构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含量的变化。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在大鼠腹部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橄榄油混悬液0.3 ml/100 g,2次/周,共8周。造模完成后,行肝组织病理染色检测,证实造模成功。将肝纤维化造模完成的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大鼠在肝纤维化造模完成后常规饲养,TFL实验组大鼠予灌胃TFL 100 mg/(kg·d),4周后收集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大鼠血清。检测各组血清对HSC-T6的最大无毒浓度,以最大无毒浓度为最佳诱导剂量孵育HSC-T6,诱导分化14天后提取全蛋白,通过DDA/DIA技术筛选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血清干预后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KOG、PPI、PATHWAY和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透射电镜结果显示TFL干预后HSC-T6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间隙变大,胞膜四周纤毛脱落,多角伪足减少,膜表面不平整,细胞浆内线粒体明显变形,线粒体嵴断裂或消失,粗面内质网扁池扩张,核糖体脱落,核内染色质浓缩或边聚,核膜皱缩,可见凋亡小体形成。2.ELISA 结果显示,TFL 干预后 HSC-T6 的 MMP-2、Col Ⅰ、Col Ⅲ含量下降。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和TFL实验组的差异蛋白共177个,其中上调蛋白84个,下调蛋白93个。GO分析显示,差异蛋白参与分子功能共10个条目,主要为分子结合和催化活性;细胞组分共18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质和细胞器;生物过程共24个条目,主要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等。4.KOG注释分析显示,差异蛋白比对到KOG数据库共有23个子类和192条蛋白注释信息,其中细胞过程和信号传递是获得注释信息最多的分类,其次为信息存储与处理、新陈代谢作用和缺乏注释的蛋白等。5.PPI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互作关系的上调蛋白28个:SELENOH、C1QC、C1QB、APOE、ANGPTL4、NF1、GPX3、CLU、DMAP1、VTN、MYH14、SELENOM、HRG、PF4、HMOX1、IGH1A、IGG2A、IGHG、PGK2、PLIN2、KDM4C、ITIH4、BAZ2A、C9、ADH7、MGST1、GSTA1、ATP9B等。存在互作关系的下调蛋白42个:RAD51、HELZ2、PBK/TOPK、HMGCS1、UBE2T、UBE2C、DLGAP5、LOC100911660、PTEN、BLM、CYP51A1、MDC1、LRRK1、MVD、NSDHL、IDI1、SPC24、CDCA8、KNSTRN、CCNB2、FAM83D、HMGXB4、STARD4、HLTF、LIPG、UHRF1、KAT8、PCSK9、UBE2S、AMMECR1L、WDR76、ZNRD2、DDX10、MAP3K3、PIMREG、SMAD1、MCL1、MPRIP、FIGNL1、RPAP1、STMN1、SPP1 等。6.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显示,KEGG代谢通路分为6个分支,共注释38项条目,分支包括细胞过程、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代谢和有机系统等,其中差异蛋白占比前三的分支为人类疾病、新陈代谢和有机系统。代谢通路主要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产生IgA的肠道免疫网络、免疫系统、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同种异体移植排斥、范可尼贫血途径、造血细胞谱系、非洲锥虫病、胆固醇代谢、类风湿关节炎、矿物质吸收、细胞色素P450对异生物的代谢、病毒性心肌炎、利什曼病、阿米巴病、癌症中的转录失调、扩张型心肌病、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FcεRI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酮体的合成与降解、PI3K-Akt信号通路、肝细胞癌、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等。7.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这些差异蛋白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外,其余则较平均散布于胞质内膜、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内质网、胞质网丝以及细胞骨架上。结论:1.荔枝核总黄酮(TFL)可下调HSC-T6的MMP-2、ColⅠ和ColⅢ的表达水平,对HSC-T6的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2.本实验基于DDA/DIA模式并通过GO、KOG、PPI、PATHWAY以及亚细胞定位等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后发现C1QC、C1QB、C9、SELENOH、SELENOM、GPX3、APOE、CLU、ANGPTL4、NF1、HRG、PF4、ITIH4、ADH7、RAD51、BLM、FIGNL1、MDC1、SPC24、KNSTRN、CDCA8、HELZ2、HMGCS1、MVD、IDI1、CYP51A1、NSDHL、LIPG、PBK/TOPK、FAM83D、DLGAP5、UBE2T、UBE2C、UBE2S、UHRF1、MAP3K3、LRRK1、SMAD、、MCL、等差异蛋白与肝纤维化疾病具有密切相关性;PI3K/Akt通路、NF-κB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色素P450可能是TFL抑制HSC-T6生长增殖并诱导HSC-T6死亡的主要信号转导途径。3.TFL可能通过调控多个蛋白和参与多种信号传导通路抑制ECM的形成和诱导HSC-T6死亡,发挥拮抗肝纤维化的生物学效应。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脏作为机体代谢和解毒的重要器官,病毒感染、药物滥用、过度饮酒等都会给肝脏带来负担导致肝脏损害,肝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大多数肝损伤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深入研究保肝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肝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将中药用于肝损伤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相比西药,中药具有不良反应小、整体调节等特点,在肝损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中药保肝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代谢组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体系代谢途径的新兴学科,在中药保肝研究中表现出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代谢组学能全面了解中药多靶点、多途径的保肝作用机制,并筛选保肝的生物标志物,为中药治疗肝损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笔者对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及中药单体治疗四氯化碳,二甲基亚硝胺,α-萘异硫氰酸酯和遗传诱导的不同类型化学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总结了中药干预各类型肝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旨在为中药治疗不同类型肝损伤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蔡碧莲[4](2020)在《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荔枝核总黄酮(total flavone of Litchi chinensis Sonn,TFL)对体外HSC-T6细胞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干预HSC-T6 14d后,提取细胞的蛋白,利用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技术筛选出表达的差异蛋白,并且利用GO数据库对差异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和注释、Pathway数据库进行信号转导通路分析、蛋白互作分析、亚细胞定位;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L的有效成分,在STRING10.5数据库构建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Gene Cards数据库获得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质谱数据检索鉴定出荔枝核总黄酮组与模型对照组共有6011个差异蛋白,上调蛋白有168个,下调蛋白有203个。通过GO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剂、转录调节活性等10种分子功能,细胞组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细胞器、细胞外、细胞膜上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节、调节生物过程等27种生物过程;通过KEGG分析,发现其主要涉及代谢途径、补体和凝血级联、肿瘤中的转录失调、NF-κB(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PP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HIF-1(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等30条信号通路;通过对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上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外、线粒体、过氧化物酶、内质网、细胞质溶胶-过氧化物酶中,下调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细胞质溶胶-核中。从TFL中筛选得到2个活性成分:分别为表儿茶素和槲皮素,共有72个潜在作用靶点,经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靶点进行核查对比,得出TFL与肝纤维化相关发病机制的15个作用靶点基因,其中包括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CCL2(趋化因子CC亚家族)、TP53(肿瘤抑制蛋白)、HMOX1(血红素加氧酶1)、IFNG(干扰素γ基因)等。上述靶点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质、分泌颗粒、蛋白质细胞外基质中,且主要通过免疫反应、趋化因子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T细胞增殖的正调控、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分子功能来发挥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上述靶点共涉及32条信号通路,其中基于目前研究显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有9条,分别为肿瘤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TNF(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癌症中的Micro RNA、PI3K-Akt信号通路、NOD(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TFL治疗肝纤维化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中IL1B(重组人白介素1beta)、IL6(白细胞介素6)、IFNG等基因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网络中的核心靶点(节点度值≥15,介数中心性>0.8);肿瘤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是TFL有效成分治疗肝纤维化核心作用通路(节点度值≥5,介数中心性>0.001)。结论:蛋白DDA建库和定量DIA能快速筛选出差异蛋白,结合GO分析、KEGG分析能够以整体观阐释TFL体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HMOX1、NQO1,ACACA、CDK1蛋白发生异常表达时,能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由此可推测TFL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这4个差异蛋白的表达有关,这4个蛋白有可能是TFL抗肝纤维化的靶点蛋白。
葸博婷[5](2020)在《滨蒿内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滨蒿内酯(Scoparone,SCO)体内外抗肝纤维化作用,讨论TLR-4/NF-κB在SCO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求治疗肝纤维化新的作用靶点与思路。方法:采用CC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成功建立肝纤维化的大鼠体内和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T6,HSC-T6)体外模型。在体内实验中,我们选用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12mg/kg),SCO高,中,低剂量组(200,100,50 mg/kg)。HE染色观察肝损伤及纤维化程度,生化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水平;微板法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胶原沉积因子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III型前胶原(Procollagen-III,PC-III)和IV型胶原(Collagen type IV,IV-C)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TLR-4/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和mi RNA表达情况。在体外实验中,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被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GF-β1 10 ng/m L)和SCO高,中,低剂量组(80,60,40μM),免疫荧光实验观察HSC-T6经TGF-β1诱导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划痕检测给药后细胞迁移状况;WB和Q-PCR检测给药后HSC-T6细胞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和mi RNA表达情况。结果:(1)SCO对CCl4导致的肝纤维化SD大鼠有保护作用,当给药浓度为200 mg/kg时,保护作用最佳。(2)SCO可降低肝纤维化大鼠TLR-4/NF-κB通路中的TLR-4,My D88、p-NF-κB蛋白表达,并且显着减少该通路下游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3)SCO可以抑制由TGF-β1活化的HSC-T6细胞增殖,其IC50为60.12μM。(4)SCO可降低HSC-T6细胞中TLR-4/NF-κB通路的TLR-4,My D88、p-NF-κB蛋白表达,并且显着降低该通路下游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5)SCO抑制体内外TLR-4/NF-κB通路后,肝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TGF-β1表达显着降低。结论:SCO能够阻断体内外TLR-4/NF-κB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周荃[6](2020)在《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文中认为背景:针对于肝脏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及筛选合适护肝药物的研究中,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现有的动物模型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建立更稳定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1.应用甜蜜素建立稳定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2.探讨甜蜜素致急性肝脏、心脏、肾脏损伤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甜蜜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24只,空白组予0.9%生理盐水以0.04ml/g/d腹腔注射,甜蜜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3000mg/kg/d、6000mg/kg/d、12000mg/kg/d甜蜜素腹腔注射,每24小时给药一次,第1、3、5、7天末采血及取肝脏、心脏、肾脏标本一次,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的水平;肉眼观察肝脏、心脏、肾脏组织改变及HE染色变化;电镜下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心脏、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结果:1.血清学结果:(1)与平行空白组相比,第1、3天末低剂量组ALT水平上升(P<0.05),第1、3天末中、高剂量组,第5天末各模型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ALT水平明显上升(P<0.01),第1天末中、高剂量组,第3、5天末各模型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AST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该组第1天末相比,低剂量组第5、7天末,中剂量组第3、5、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ALT水平明显上升(P<0.01),低、中剂量组第3、5、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AST水平明显上升(P<0.01)。各模型组ALT、AST水平与甜蜜素剂量及给药时间呈极强正相关(P<0.01,r=0.830.97)。各组TBIL、DBI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与平行空白组相比,第1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低剂量组CK、CK-MB水平上升(P<0.05),第3、5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中剂量组CK、CK-MB水平明显上升(P<0.01),第1天末高剂量组cTnT水平上升(P<0.05),第3、5天末高剂量组及第7天末低、中剂量组cTnT水平明显上升(P<0.01);与该组第1天末相比,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CK、CK-MB、cTnT水平明显上升(P<0.01)。(3)各组Scr、BUN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光镜下观察:(1)各模型组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排列紊乱、气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肝窦淤血扩张。且随着甜蜜素剂量增大、给药时间增加,肝细胞破坏加重。(2)低、中剂量组第5天末个别肌纤维出现极少量变性,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1、3、5天末整条肌束出现不同程度的颗粒样变性和水样变性。(3)低、中剂量组第5天末及高剂量组第1天末个别肾小管管腔扩张,低、中剂量组第7天末及高剂量组第3、5天末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刷状缘脱落、坏死,肾小管管腔扩张、基底膜裸露。3.电镜下观察:空白组小鼠肝细胞各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中剂量组第5天末肝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染色质明显受损。4.ELISA结果:在第5天末,相较于空白组,低、中、高剂量组肝脏组织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剂量组小鼠心脏组织TNF-α及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中剂量组小鼠肾脏组织IL-1β水平升高(P<0.05),高剂量组小鼠肾脏组织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1)。5.免疫组化结果:在第5天末,相较于空白组,肝脏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在低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心脏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在高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肾脏组织TNF-α蛋白在高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IL-1β蛋白在中剂量组表达升高(P<0.05),高剂量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1.应用甜蜜素6000mg/kg/d连续腹腔注射5天可成功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甜蜜素对肝脏损伤显示出毒性量-效、时-效关系。3.甜蜜素致急性肝脏、心脏、肾脏损伤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IL-1β介导的炎症反应相关。
张石蕾[7](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姑丽巴哈尔·艾木都拉[8](2020)在《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睡莲花总黄酮(NCE)及其成分烟花苷(NCE-1)和睡莲酚(NCE-2)对H2O2致正常肝细胞(LO2)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活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TGF-β1诱导的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通过MTT法检测NCE及其成分NCE-1和NCE-2对LO2细胞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的毒性。0.6 mmol·L-1H2O2处理LO2细胞4 h构建H2O2损伤LO2细胞模型。用含不同浓度样品的培养液干预损伤肝细胞并通过MTT法测定细胞活力,检测细胞上清液AST、ALT、MDA、SOD和NO水平,评价NCE、NCE-1和NCE-2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2)通过MTT法检测NCE(终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m L)、NCE-1(终浓度分别为6.25、12.5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终浓度分别为2.0、4.0、8.0、16.0、32.0、64.0、128.0μg/m L)对HSC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率(IC50);生化法检测细胞上清液LDH、Hyp含量;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Ⅰ-Col、?-SM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变化。3)通过MTT法检测NCE、NCE-1和NCE-2对TGF-β1诱导HSC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Ⅰ-Col、?-SMA含量及Smad2、Smad3、Smad7蛋白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其对TGF-β1刺激HSC后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结果:1)给药24、48和72 h后,NCE、NCE-1和NCE-2分别在6.25~12.50μg/m L、6.25~100.00μg/m L、6.25~25.00μg/m L的浓度范围内对正常人肝细胞(LO2)无毒性作用,细胞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且在该范围内可显着抑制H2O2对LO2细胞造成的损伤,细胞活力得到了明显提高(P<0.05),并能显着降低H2O2致急性损伤肝细胞的ALT、AST、MDA和NO水平,提高SOD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TT实验结果表明,NCE、NCE-1和NCE-2可显着抑制HSC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不同剂量的NCE(3.125、6.25、12.50μg/m L)、NCE-1(12.5.0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5.00、10.00、20.00μg/m L)对细胞分泌Hyp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对HSC细胞内Col-1、α-SMA的表达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高剂量的NCE-1(100.00μg/m L)还对HSC细胞的凋亡具有较为显着的诱导作用(P<0.05)。3)实验结果表明,NCE(3.125、6.25、12.50μg/m L)、NCE-1(12.5.00、25.00、50.00、100.00μg/m L)和NCE-2(5.00、10.00、20.00μg/m L)可显着抑制TGF-β1诱导HSC的增殖,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NCE、NCE-1和NCE-2对TGF-β1诱导HSC细胞的Col-1、α-SMA、Smad2及Smad3的蛋白表达也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能上调smad7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烟花苷和睡莲酚体外给药对氧化应激致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HSC的活化增殖及TGF-β1诱导HSC的增殖,对肝纤维化有潜在的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及干预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同时也揭示了烟花苷和睡莲酚是睡莲花总黄酮发挥抗肝纤维化药效的物质基础。
唐日益[9](2019)在《牛磺酸对大鼠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毒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AF)之一,广泛存在于发霉的花生、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及饲料中,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动物的健康。AFB1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生成有毒代谢产物以及氧自由基(ROS),造成肝脏结构及功能的损伤;同时,AFB1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出体外,可使肾脏发生不可逆损害;AFB1毒性作用也可累及脾脏,引发机体发生炎症反应,降低免疫力。牛磺酸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条件性必需氨基酸,在多种原因导致的组织损伤中发挥着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力等生物学功能,但其对AFB1中毒引起的肝、肾及脾脏功能损伤的作用尚不明确。本试验通过制备AFB1中毒大鼠模型,同时饮水中添加牛磺酸,探讨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以期为应用牛磺酸预防AFB1中毒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250μg/kg B.W AFB1灌胃的方式制备动物模型,分别以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和AFB1溶剂(DMSO)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40天试验结束后,采集大鼠的肝脏、肾脏和脾脏,石蜡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大鼠肝脏、肾脏及脾脏结构正常;AFB1中毒大鼠肝细胞索紊乱,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及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呈颗粒变性;脾脏红髓充血,白髓萎缩,红髓、白髓分界不清。对照组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结构未见显着病理改变。说明40d连续灌胃AFB1造成了大鼠的肝脏、肾脏和脾脏损伤,成功制备了AFB1中毒大鼠模型,而单独添加溶剂DMSO对脏器结构无显着影响。试验二将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制备方法参照试验一进行,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牛磺酸对照组大鼠分别灌胃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DMSO以及2%牛磺酸,牛磺酸干预组大鼠在制备AFB1中毒模型的基础上,饮水中分别添加1%、2%、3%牛磺酸。40d试验结束后,收集大鼠血液、尿液,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液免疫球蛋白水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采食量逐渐减少,从20d开始,较对照组下降显着(P<0.05);体重较对照组增长缓慢,从第10d开始,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肝脏、肾脏指数显着增加,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尿素氮(BUN)、肌酐(CRE)、尿酸(UA)、胱抑素(Cys-c)水平,尿液ALP、微量白蛋白(m ALB)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或P<0.01);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牛磺酸干预组大鼠食欲增加,从30d开始,与模型组相比,采食量增加显着(P<0.05);牛磺酸干预组体增重从试验第10d开始较模型组显着增加<0.05);肝脏、肾脏指数较AFB1中毒大鼠明显降低,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5);血清ALT、AST、ALP活性、LDH活性、BUN、CRE、UA、Cys-c水平、尿液ALP、m ALB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血清Ig A、Ig M、Ig G含量显着降低(P<0.05或P<0.01),其中2%和3%牛磺酸干预效果优于1%牛磺酸;牛磺酸对照组、DMSO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不显着。上述结果说明牛磺酸能缓解大鼠的AFB1中毒症状,改善AFB1导致的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的病理损伤,提高大鼠的肝、肾功能及体液免疫机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大鼠免受AFB1导致的毒性损伤。试验三在前期结果的基础上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牛磺酸干预组选择2%牛磺酸添加到饮水中,其余各组大鼠处理同试验二。40d试验结束后,采集肝脏、肾脏和脾脏,检测抗氧化能力,肝脏线粒体功能,肝脏、肾脏细胞凋亡情况,肝脏、肾脏Nrf2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相关因子m RNA表达水平,肝脏、脾脏炎性因子水平及TLR4及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试验结果表明:AFB1中毒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GSH)活性/含量显着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显着增加(P<0.05或P<0.01);肝脏、肾脏信号Nrf2通路关键因子Nrf2、NQO1、HO-1、GCLC、GSH-Px、SOD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或P<0.01);肝脏线粒体膜电位(MMP)、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1)、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NCR)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肝脏、肾脏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Bax、Bak-1、Apaf-1、Caspase 9、Caspase 3 m RNA表达显着升高,Bcl-2 m RNA表达量下降(P<0.05或P<0.01);肝脏、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显着升高,TLR4信号通路关键因子TLR4、CD14、My D88、NF-κB p65 m 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AFB1中毒大鼠相比,2%牛磺酸干预组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SOD、T-AOC、CAT、GSH-Px、GSH活性/含量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降低(P<0.05或P<0.01);肝脏、肾脏Nrf2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 RNA表达显着增加;肝脏MMP、UCP2、CPT-1、COX、NCR水平显着升高(P<0.05或P<0.01);肝脏、肾脏细胞凋亡率显着减少,Bax、Bak-1、Apaf-1、Caspase 9、Caspase 3 m RNA表达量显着降低,Bcl-2 m RNA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或P<0.01);肝脏、脾脏TNF-α,IL-1β,IL-6水平显着降低,TLR4、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 RNA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或P<0.01)。以上结果说明:(1)牛磺酸可通过上调Nrf2信号通路,促进抗氧化酶的转录和翻译,增强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过量的ROS,从而保护大鼠免受AFB1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2)牛磺酸可保护线粒体的结构,维持正常的线粒体功能,进而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减少AFB1诱导的肝脏、肾脏细胞凋亡;(3)牛磺酸可下调AFB1中毒大鼠TLR4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的转录及翻译,进而抑制AFB1引起的肝脏、脾脏的炎性损伤。
杨华蕊[10](2019)在《基于酶解技术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获得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部位的提取纯化工艺,但提取率较低。本课题以美洲大蠊粗提物为原料,采用酶解技术拟制备高得率、高活性的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为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蛋白酶的筛选采用福林酚法和BCA法测定美洲大蠊粗提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以美洲大蠊粗提物的水解度、各洗脱组分得率和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抑制率为评价指标,同时以原工艺作为对照,评价胰蛋白酶(Trypsin,TR),胃蛋白酶(Pepsin,PE),碱性蛋白酶(Alkaline,AL),木瓜蛋白酶(Papain,PA),中性蛋白酶(Neutral Protease,NE)对美洲大蠊粗提物的酶解效果。采用N-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硫酸铵-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检测不同蛋白酶酶解前后美洲大蠊粗提物分子量变化。2.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的工艺优化以水解度、活性组分得率和体外活性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考察(酶用量、酶解时间、pH值、酶解温度、底物浓度)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的工艺。结果:1.蛋白酶的筛选美洲大蠊粗提物中蛋白质含量在45%以上,适于用酶解方法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不同蛋白酶对美洲大蠊粗提物的水解度为:NE>PA>AL>TR>PE。以D组分的得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PA>NE>AL>原工艺>PE>TR,PA、NE、AL酶解所得D组分的得率,与原工艺相比分别提高了30.36%、16.07%、14.29%。与原工艺相比,不同蛋白酶酶解后所得A、B、C组分对HSC-T6抑制作用无明显提高,但经TR、AL、NE、PA酶解得到的D组分(活性组分)在24,48,72h对HSC-T6细胞抑制的IC50值相对较小。不同蛋白酶酶解美洲大蠊粗提物前后分子量变化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粗提物的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6-45KDa之间,经不同蛋白酶酶解后,分子量降低。2.中性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水解度与活性组分得率相关性较差,因此主要根据活性组分得率和体外活性确定最佳酶解条件。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活性组分得率影响为:酶用量>酶解pH值>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对其体外活性影响为:酶用量>酶解pH值>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确定中性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为:酶用量0.3%,酶解时间2h,pH值8.5,酶解温度45℃,底物密度1.07。对此工艺进行验证,得美洲大蠊粗提物水解度为15.8%;活性组分得率均值为0.72%,RSD为2.8%;相比原工艺(0.54%),活性组分提高率为33.33%。原工艺所得活性组分24,48,72 h的IC50值为122.10μg·mL-1,122.1μg·mL-1,109.81μg·mL-1;验证所得活性组分24,48,72 h的IC50值在116.02-122.77μg·mL-1,111.75-117.57μg·mL-1,99.62-113.91μg·mL-1之间;相比原工艺,IC50有所降低,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工艺优化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木瓜蛋白酶制备活性组分的酶解工艺为:酶用量0.6%,酶解pH值7.0,酶解时间1 h,酶解温度55℃。对此工艺进行验证,美洲大蠊粗提物水解度为11.49%;活性组分得率均值为0.70%,RSD为2.2%;相比原工艺(0.53%),活性组分提高率为32.16%。原工艺所得活性组分24,48,72 h的IC50值为123.66μg·mL-1,113.46μg·mL-1,108.11μg·mL-1;验证所得活性组分24,48,72 h的IC50值在114.41-118.54μg·mL-1,104.46-114.29μg·mL-1,105.85-107.05μg·mL-1之间;相比原工艺,体外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以水解度、活性组分得率及体外活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的最佳蛋白酶,并得到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的最佳工艺。综合考虑成本问题,中性蛋白酶较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更佳。
二、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变化与药物干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变化与药物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君迁子叶对N-亚硝胺形成与诱导癌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对NAs的研究概况 |
1.2.1 NAs及其危害 |
1.2.2 NAs的来源 |
1.2.3 降低NAs危害的方法 |
1.3 国内外对君迁子叶的研究概况 |
1.3.1 君迁子种属分布及资源 |
1.3.2 君迁子叶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对Mytr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君迁子叶抑制NAs形成及活性组分制备与筛选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2.4 组分的制备及分析 |
2.2.5 PC含量测定 |
2.2.6 DPPH·清除实验 |
2.2.7 NIT清除实验 |
2.2.8 NAs形成抑制实验 |
2.2.9 抑菌活性的测定 |
2.2.10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各组分的分离效果 |
2.3.2 PC含量 |
2.3.3 清除DPPH·活性 |
2.3.4 清除NIT活性 |
2.3.5 抑制NAs形成活性 |
2.3.6 抑菌活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君迁子叶抑制NAs形成的活性成分分析与制备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 |
3.2.3 活性成分分析 |
3.2.4 活性成分确定与含量测定 |
3.2.5 活性成分的活性比较 |
3.2.6 主要活性成分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r_3中抑制NAs形成的活性成分 |
3.3.2 活性成分的含量 |
3.3.3 活性成分的活性 |
3.3.4 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君迁子叶活性成分Mytr对 NAs致 L-02 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2.3 细胞培养和样品制备 |
4.2.4 细胞活力测定 |
4.2.5 细胞内ROS的测定 |
4.2.6 细胞形态观察 |
4.2.7 细胞凋亡率及周期检测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Mytr对正常肝L-0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4.4.2 Mytr和 NDEA对 L-0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4.4.3 Mytr和 NDEA对 L-02 细胞内ROS的影响 |
4.4.4 Mytr和 NDEA对 L-02 细胞形态的影响 |
4.4.5 Mytr和 NDEA对 L-02 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4.4.6 Mytr和 NDEA对 L-02 细胞周期的调控 |
4.5 小结 |
第五章 君迁子叶活性成分Mytr对内源性NAs形成与诱导癌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 |
5.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5.2.4 肝脏外观观察 |
5.2.5 血清指标检验 |
5.2.6 组织病理学检验 |
5.2.7 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5.2.8 肝组织Ⅰ相和Ⅱ相代谢酶m RNA表达水平的测定 |
5.2.9 肝Ⅰ相和Ⅱ相代谢酶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5.3 数据处理 |
5.4 实验结果 |
5.4.1 肝脏外观 |
5.4.2 体重、肝重与相对肝重 |
5.4.3 血清生化结果 |
5.4.4 肝组织病理学结果 |
5.4.5 大鼠肝脏PCNA表达 |
5.4.6 肝组织过氧化产物含量及抗氧化酶的活性 |
5.4.7 肝Ⅰ相和Ⅱ相代谢酶m RNA相对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君迁子叶活性成分Mytr对蒸煮肠中NAs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理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主要材料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主要仪器 |
6.2.4 蒸煮肠制作 |
6.2.5 新鲜度检测 |
6.2.6 NIT含量测定 |
6.2.7 NAs含量的测定 |
6.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Mytr对蒸煮肠p H值的影响 |
6.4.2 Mytr对蒸煮肠POV和 TBARS值的影响 |
6.4.3 Mytr对蒸煮肠TVB-N值的影响 |
6.4.4 Mytr对蒸煮肠中细菌总数的影响 |
6.4.5 Mytr对蒸煮肠中NIT含量的影响 |
6.4.6 Mytr对蒸煮肠中NAs含量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实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及传代 |
2.2 检测TFL药物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SC-T6的超微结构 |
2.4 ELISA检测MMP-2、ColⅠ、ColⅢ的含量变化 |
2.5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分组及含药血清的制备 |
2.6 检测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2.7 含药血清干预后蛋白质的收集与提取 |
2.8 DDA检测 |
2.9 DIA检测 |
2.10 主要数据库和数据指标 |
2.10.1 NR数据库和UniProt蛋白数据库 |
2.10.2 STRING蛋白互作数据库 |
2.10.3 GO数据库 |
2.10.4 KOG数据库 |
2.10.5 KEGG数据库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TFL药物对HSC-T6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3.2 TFL药物对HSC-T6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 TFL药物对HSC-T6的MMP-2、ColⅠ、ColⅢ含量的影响 |
3.4 肝纤维化动物造模结果 |
3.5 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 |
3.6 肽段与蛋白的定量质控分析 |
3.7 DDA/DIA检测结果 |
3.8 GO富集分析 |
3.9 KOG注释分析 |
3.10 PPI分析 |
3.11 PATHWAY富集分析 |
3.12 亚细胞定位分析 |
4 讨论 |
4.1 理论基础 |
4.1.1 肝纤维化与肝星状细胞的理论基础 |
4.1.2 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基础 |
4.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认识的理论基础 |
4.1.4 荔枝核总黄酮(TFL)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
4.2 TFL对HSC-T6生长增殖的影响 |
4.3 TFL对HSC-T6的ECM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
4.3.1 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 |
4.3.2 Ⅰ型胶原(ColⅠ) |
4.3.3 Ⅲ型胶原(ColⅢ) |
4.4 TFL对HSC-T6部分差异蛋白功能的讨论 |
4.4.1 上调蛋白 |
4.4.2 下调蛋白 |
4.5 TFL对HSC-T6差异蛋白部分信号通路的分析 |
4.5.1 PI3K/Akt通路 |
4.5.2 NF-κB信号通路 |
4.5.3 胆固醇代谢与合成 |
4.5.4 补体和凝血级联 |
4.5.5 细胞色素P450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荔枝核总黄酮防治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组学在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中的应用 |
1.1 中药治疗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 |
1.2 中药治疗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 |
1.3 中药治疗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的肝纤维化 |
1.4 中药治疗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胆汁淤积型肝损伤 |
1.5 中药治疗乙醇或酒精诱导的ALD |
2 讨论 |
3 总结与展望 |
(4)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主要试剂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
2.1.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2.1.2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鉴定 |
2.2 实验分组及用药 |
2.3 HSC-T6细胞的培养 |
2.3.1 准备工作 |
2.3.2 HSC-T6细胞的传代 |
2.3.3 HSC-T6细胞的换液 |
2.3.4 HSC-T6细胞的冻存 |
2.3.5 HSC-T6细胞的复苏 |
2.4 细胞计数方法 |
2.5 MTT法测定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最大无毒浓度(TC0) |
2.6 各组药物和含药血清对肝星形细胞的干预 |
2.7 肝星形细胞蛋白的提取 |
2.8 肝星形细胞蛋白提取质控 |
2.9 肝星形细胞蛋白酶解 |
2.10 DDA建库和DIA定量检测(Nano-LC-MS/MS) |
2.11 信息分析流程 |
2.12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2.13 TFL化学成分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2.14 TFL与肝纤维化相关靶点的筛选 |
2.15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6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
2.17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肉眼及镜下对大鼠肝纤维化病变观察 |
3.2 荔枝核总黄酮、荔枝核总黄酮含药血清对HSC-T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
3.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蛋白质组学 |
3.4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功能GO分析 |
3.4.1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生物过程(BP)分析 |
3.4.2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细胞组件(CC)分析 |
3.4.3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基因分子功能(MF)分析 |
3.5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差异蛋白Pathway富集分析 |
3.6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蛋白互作分析(PPI) |
3.7 荔枝核总黄酮组和模型对照组的差异表达蛋白亚细胞定位 |
3.8 TFL有效成分及有效成分潜在靶点的筛选 |
3.9 肝纤维化靶点筛选及与TFL靶点的对比分析 |
3.10 TFL对肝纤维化作用靶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1 TFL“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及核心靶点 |
4 讨论 |
4.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
4.2 荔枝核总黄酮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4.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防治 |
4.4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
4.5 蛋白质组学与肝纤维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滨蒿内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滨蒿内酯体内抗肝纤维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SCO改善损伤后肝功能 |
2.2 SCO促进肝脏胶原沉积降解 |
2.3 SCO对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2.4 SCO降低体内炎症因子含量 |
2.5 SCO发挥抗氧化作用 |
2.6 SCO对体内肝纤维化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章 滨蒿内酯体外抗肝纤维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7 SCO体外有效剂量筛选 |
2.8 TGF-β1成功诱导体外肝纤维化 |
2.9 SCO在体外减轻肝纤维化 |
2.10 SCO对体外肝纤维化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及天然产物活性成分通过NF-κB通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实验材料 |
第3章 实验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7)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
1.9 免疫组化 |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
1.11 蛋白免疫印迹 |
1.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_2O_2致LO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讨论 |
2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 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TGF-β1诱导的 HSC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天然活性成分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牛磺酸对大鼠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黄曲霉毒素概述 |
1.1 AFB1的理化性质 |
1.2 AFB1的检测方法 |
1.3 AFB1的危害 |
1.4 AFB1的毒力 |
1.5 AFB1的代谢及致病机理 |
1.6 AFB1的脱毒方法 |
2 牛磺酸概述 |
2.1 牛磺酸的理化性质 |
2.2 牛磺酸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 |
2.3 牛磺酸的生物学作用 |
2.4 牛磺酸的应用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AFB1中毒大鼠模型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试验材料 |
1.1.2 试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
1.2.2 肾脏组织学观察结果 |
1.2.3 大鼠脾脏组织学观察结果 |
1.3 讨论与小结 |
1.3.1 讨论 |
1.3.2 小结 |
第二章 牛磺酸对AFB1致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2.2.2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体重及采食量变化的影响 |
2.2.3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
2.2.4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
2.2.5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脾脏的保护作用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牛磺酸对AFB1致大鼠肝脏、肾脏和脾脏损伤的干预机制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肝脏的保护机制研究 |
3.2.2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肾脏保护的机制研究 |
3.2.3 牛磺酸对AFB1中毒大鼠脾脏保护的机制研究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10)基于酶解技术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2 酶解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美洲大蠊粗提物酶解工艺中蛋白酶的筛选 |
第一节 美洲大蠊粗提物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节 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蛋白酶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三节 美洲大蠊粗提物酶解前后的电泳分析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中性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工艺优化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木瓜蛋白酶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工艺优化 |
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文献综述 天然产物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二甲基亚硝胺致大鼠脂质过氧化变化与药物干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君迁子叶对N-亚硝胺形成与诱导癌变的抑制作用及机理[D]. 田艳花. 山西大学, 2021(01)
- [2]荔枝核总黄酮对HSC-T6的作用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D]. 蒋云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研究进展[J]. 吴琳静,余雪纯,柯佳群,邓思雨,胡聪,熊印华,汤喜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2)
- [4]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荔枝核总黄酮抗大鼠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蔡碧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滨蒿内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肝纤维化机制研究[D]. 葸博婷.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6]甜蜜素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优化与评价[D]. 周荃. 南华大学, 2020(02)
- [7]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睡莲花总黄酮及其成分对HSC细胞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姑丽巴哈尔·艾木都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8)
- [9]牛磺酸对大鼠黄曲霉毒素B1中毒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唐日益.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酶解技术制备美洲大蠊抗肝纤维化活性组分[D]. 杨华蕊. 大理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