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1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崔慧琴[1](2021)在《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中的护理作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分析。方法 选取2019年5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我院治疗的17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内科保守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尿量、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水平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尿量、意识障碍、体温、心率、血糖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障碍、尿量、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水平均得到显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尿量、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指标。
李哲,韩明锋,单南冰,黄继峥[2](2020)在《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征,为临床治疗和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外科ICU收治的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因素,并分析VAP病原菌特征。结果年龄(OR=1.037,95%CI 1.006~1.069)、GCS评分(OR=0.848,95%CI 0.732~0.982)和VAP(OR=1.591,95%CI 1.237~1.843)是影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因素。61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VAP发生40例,发生率为65.6%;分离致病菌83株,前三位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和铜绿假单胞菌(15株),构成比分别为21.7%、21.7%和18.1%。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分别为100.0%、27.8%和53.3%。结论 1)年龄、GCS评分和VAP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VAP具有感染率高、多重感染、致病菌耐药性高等特点。
潘伟明,程彦,乔智灏[3](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9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离院时的生存状态将患者化分成死亡组(18例)和生存组(80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病症、收缩压、血糖、白细胞计数、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及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受伤至治疗时间、治疗方法以及是否并发休克、癫痫、感染,进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存在基础病症、收缩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GCS评分3~5分、ISS>25分、受伤至治疗时间>6 h、并发休克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础病症、收缩压、GCS和ISS评分、救治周期、并发休克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韦刚[4](2020)在《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4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分为两组,单号为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急诊救治,双号为研究组(52例),采用急诊一体化救治,对比两组救治前后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合并器官损伤数,送诊时间、到手术时间及救治结局情况。结果:救治前两组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合并器官损伤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送诊时间、到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从而能减轻其器官损伤和改善其预后。
钟波[5](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吕京波,常娟[6](2019)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收缩压、血糖、白细胞计数、GCS评分、ISS评分、受伤至治疗时间、治疗方式、是否并发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基础疾病、收缩压≤60mmHg、GCS评分3~5分、ISS评分>25分、受伤至治疗时间>6h、合并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基础疾病、收缩压≤60mmHg、GCS评分≤8分、ISS评分>25分、受伤至治疗时间>6h及合并休克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来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罗鹏,费舟[7](2016)在《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救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伤情复杂,救治难度大,残死率高,是严重危及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国内外对其救治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具有临床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致伤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对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进行分析和总结,为降低残死率、改善伤员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李煜环,翟卫东,袁俊,王涛,钟建卫[8](2014)在《20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07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方法,总结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经验以及疗效。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0例(33.8%),轻残42例(20.2%),重残29例(14%),植物生存10例(4.8%),死亡56例(27.2%)。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判断伤情,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重视术后的综合治疗,则可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芦晓溪,赵文[9](2011)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诊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颅脑损伤是急诊科常见的颅脑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其病残率及病死率较高,急救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在颅脑损伤的急救中,由于西医外科手术和现代化的各种医疗仪器的使用,使传统中医的急救方法逐渐演变到辅助和次要地位。中医在社会上一直有"慢郎中"的形象,人们认
霍家聪,龙怡,李洪义,郭文龙,王小兰[10](2010)在《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文中提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方法与经验。观察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部受伤情况,合并伤以及受伤到入院期间的病情变化。临床治愈113例,其中能生活自理者87例,留有后遗症者26例,死亡15例,病死率为11.72%。重型颅脑损伤病死率高,入院后重点合理的检查,积极有效的救治以及规范的康复护理是降低病死率、提高临床治愈率的关键。
二、11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1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中的护理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尿量、意识障碍水平对比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对比 |
3 讨论 |
(2)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结 果 |
一、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
二、VAP病原菌分布特征 |
讨 论 |
(3)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3.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的应对方法 |
(4)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救治前后GCS评分及合并器官损伤数对比 |
2.2 两组送诊时间及到手术时间对比 |
2.3 两组救治结局对比 |
3 讨论 |
(5)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3.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的处理措施 |
(7)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定义及致伤机制 |
2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
3 开放性颅脑损伤的处置 |
3.1 急救处置 |
3.2 手术治疗 |
3.3 并发症的处置 |
3.3.1 抗感染治疗 |
3.3.2 抗癫痫治疗 |
3.3.3 处理脑脊液漏 |
3.3.4 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置 |
4 问题和展望 |
(8)20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损伤分类 |
1.2.1 颅脑损伤情况 |
1.2.2 合并伤类型 |
1.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疗效判定 |
2 结果 |
2.1 预后 |
2.2 死亡原因 |
3 讨论 |
3.1 院前急救处置的重要性 |
3.2 早期诊断以及伤情判断是关键 |
3.3 处理多发伤的顺序原则 |
3.4 注重围手术期处理 |
(10)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11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中的护理作用分析[J]. 崔慧琴. 智慧健康, 2021(29)
- [2]6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征[J]. 李哲,韩明锋,单南冰,黄继峥. 临床肺科杂志, 2020(12)
- [3]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潘伟明,程彦,乔智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0)
- [4]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韦刚.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1)
- [5]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J]. 吕京波,常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2)
- [7]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救治[J]. 罗鹏,费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04)
- [8]20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分析[J]. 李煜环,翟卫东,袁俊,王涛,钟建卫.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04)
- [9]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诊颅脑损伤中的应用[J]. 芦晓溪,赵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3)
- [10]1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 霍家聪,龙怡,李洪义,郭文龙,王小兰.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