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英语名词从句中的“that”(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煜[1](2021)在《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英语中,句子结构包含一个或多个主从结构,从句充当句子成分或短语成分的句子称为复杂从句。从构成来看,任何复杂从句都是在简单从句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组合形式而形成的。通过关注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进一步理解英语复杂从句的结构,有利于英语复杂从句的理解与翻译。基于此,本文从英语复杂从句的相关理论界说入手,基于《翻译与全球化》(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的翻译实践,分析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并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突出的翻译困难体现在从句层面。结合具体的章节,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翻译问题体现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主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从句成分杂糅、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其次是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并列成分过多、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从句的结构过长。第三是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具体包括: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冗长、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针对上述翻译问题,结合翻译中的译例分析,本报告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名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衔接显化法、成分明晰法、语态转换法。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从句融合法、语序重组法、结构拆分法。针对副词性从句的翻译问题,采取逻辑显化法、结构换序法、和从句转换法。希望本报告所讨论的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能够为同类文本的复杂从句翻译提供一些借鉴。
侯美羽[2](2021)在《《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基于《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而成。这是一本兼具研究和实用性质的语法调查工具书,以客观、全面、包容性强的语法框架来调查语法事实。截止目前,该手册在国内外暂无英文译本。在本次实践中,笔者选取了手册中1.1.2从属句关系这一部分进行汉英翻译。该部分主要是通过举例对语法中各种从句的概念及其应用进行的详细阐述与具体分析。为使译文忠实准确且易于读者理解,作者选取文本类型理论作为本次翻译的理论指导,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妥善处理不同的汉语句式。最终,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获得总结,文本类型理论及其翻译策略在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报告主要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本次翻译任务的背景并对源文本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具体翻译过程以及译后校对,并探讨了本次翻译过程遇到的问题。第三章为理论框架,概述了文本类型理论并分析了其理论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此次实践过程中的应用。第四章为本报告的核心部分,笔者在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归纳了为实现文本功能可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中收获的经验和教训。
李川,James P.Allen[3](2020)在《遇难的水手》文中研究说明《遇难的水手》为古埃及文学史上的名篇,其重要性仅次于《辛努海的故事》和《能言善辩的农民》。就世界文学史而论,它结构完整、叙事婉曲、情感真挚、形象丰满,为人类上古史屈指可数的文学珍品。其价值约而言之有三端。第一,此乃最早的海洋文学作品之一。西人论海洋文学,恒首推希腊史诗之《奥德赛》,虽然叙事之富赡、情感之细腻、架构之恢宏,《遇难的水手》不及《奥德赛》,而论海洋文学题材的草创之功,则不能不首推此篇。其所塑造的孤独的遇难者形象,以及开拓的海洋文学叙事舞台(孤岛)及结构(遇难、获救、返乡)与晚出的《奥德赛》《鲁滨孙漂流记》以及蒲松龄《罗刹海市》《夜叉国》等相比,亦不遑多让。第二,此篇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亦是文学史上的特异现象,在同时期甚或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皆罕有与其匹敌者,第一人称的手法虽见之于荷马、赫西俄德等希腊作家,却仅限于局部使用,阿普里乌斯、但丁等通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远远晚于《遇难的水手》,由此亦可窥见它在叙述学上的价值之一斑。第三,此篇在结构上亦独具匠心,通篇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在希腊史诗、印度史诗中常见,尤为着名者则为印度的《五卷书》及阿拉伯的《天方夜谭》,而埃及在四千年前则有这等创作,不能不赞叹是一个奇迹。
古津[4](2020)在《浅析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文中指出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营造愉悦轻松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科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十分必要,可解决教师"教"与学生"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凸显学生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本文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分析,提出了几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可行策略,以供参考。
刘坤伦[5](2018)在《从属连词在英语作文里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里的连词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二者在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其作用却很大,尤其是从属连词。从属连词对于理解英语句子结构特别是英文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本文拟从从属连词的分析入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怎样正确理解和应用从属连词,从而提高英文写作的质量。
薛曦[6](2018)在《名词性从句在大学英语四级应试写作中的使用》文中研究说明名词性从句在英语语言中从结构上划分为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形式。本文论述名词性从句的两种形式:That引导的从句与Wh-词引导的从句。解析这两种从句的句式结构及其发挥的特殊语法作用,为大学生英语四级应试作文提供思维和使用借鉴作用。
余承法[7](2013)在《全译求化机制论》文中研究指明全译求化机制论,以考察全译及其属性为起点,以解读钱钟书的“化(境)”为切入点,以小句中枢说和小句中枢全译说为理论基点,以汉英对比为参照点,以几个大型语料库和自建的全译语料库中为支撑点,尝试建立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全文遵循“三个充分”(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的研究要求,按照两个三角(“表—里—值”小三角和“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思路,通过论证全译的本质——化,揭示全译的核心——求化,探究全译求化的关键——求化机制,着重阐述7种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类型及其组合能力和概率,挖掘57种组合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倾向性规律。全译求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将丰富钱钟书的“化境”翻译思想,推动全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深化翻译共性问题的探讨,指导译学方法论建设,为全译实践、全译教学(包括外语专业的汉外互译教学和对外汉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译文评估、机器翻译提供理论帮助和语料支撑。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四章为正文,第二章为第三、四章作铺垫,第三章为全文的核心,第四章为次重点,第五章为结论。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国内“化(境)”研究、国内外全译转换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并对整个研究框架作出说明。第二章阐述全译的本质及核心。先从全译的定义入手,在阐明全译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目的和属性之后,指出全译求似律决定全译行为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即:语用价值第一、语里意义第二、语表形式第三。然后考察全译微观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原语理解、语际转化、译语表达,提出全译活动操作于以小句为中轴,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和语篇为脉络的全译单位体系。通过“化”的文字学原解、哲学通解、美学专解和钱钟书自解,赋予译学新解,详论“化”体现为全译本质的五大特征,进而指出全译的核心是求化,求化的关键是建立求化机制体系。第三章考察全译求化7种单一机制。全译求化单一机制的建立和运用必须遵循全译的三大原则,以完整再现原文的语用价值和准确传达其语里意义为目的,力图改变或保留原文的语表形式。全章七节在逐一考察7种求化单一机制的内涵、外延、理据之后,以语料库中的全译事实为依据,着重阐述每种机制及其次类的操作过程和方式。等化机制的运用理据主要是:原语和译语具有极强的文化互文性和兼容性,原语和译语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思维方式,原语和译语的表达顺序与思维顺序同构,符合语言表达中的像似性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对形等义同值,多操作于小句及以下语言单位,主要包括五种类型:词等化、短语等化、小句等化、复句等化和句群等化。繁化机制的理据在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语言文字系统的差异,后者又体现在:运用语言形式的差异,传达语里意义的差异,反映语用价值的差异。等化机制的操作原则是繁形不添义不增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增添,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繁化、词繁化、短语繁化和小句繁化。简化机制的理据跟繁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方式相反,其操作原则是简形不损义不贬值,主要操作手段是删减,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语素简化、词简化、短语简化和小句简化。移化机制是因译语结构和表达规范之需而对原语单位进行位置移动,其操作原则是移形不易意不变值,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原形移化即零翻译,主要是指原语中词和缩略语的移化;有形移化即移位,其理据是中西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导致两种语言在语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包括语素移位、词移位、成分移位、复句的分句移位四个次类;无形移化即引中,运用理据在于:人类思维的相通,人类语言的共性,原语和译语的词语处于相同或近似的语言环境,译语的表达习惯和规范,包括四个次类:专业化引申、普通化引申、具体化引申和抽象化引中。换化机制是应语值再现和语里传达之需而进行的双语语表形式的互相交换,操作原则是换形不改意不动值,按照双语单位互换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可分为六种类型:词类换化、成分换化、句类换化、动静换化、正反换化和主被换化。每种换化类型的内涵、外延和理据不同,在次级类型上有所不同,有时存在交叉或重叠,如词类换化和成分换化、动静换化和主被换化。分化机制的理据在于:汉英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及其体现在句法结构上的区别、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其操作原则是分形不断义不损值,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段和拆分的策略,倾向多用于英译汉,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词分化、短语分化、小句分化和复句分化。合化机制的理据与分化机制相同,但操作手段相反,原则是合形不漏义不变值,采取化零为整的手段和融合的策略,倾向多用于汉译英,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短语合化、小句合化、复句合化和句群合化。第四章考察全译求化组合机制。采用个案研究的形式,通过对四篇公共演讲稿口译实例的调查和统计,逐一阐述57种组合机制的具体操作。通过统计与分析发现:1)五类组合机制按照类型数量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20种)>二合机制=四合机制(15种)>五合机制(6种)>六合机制(1种),按照运用频率依次排序为:三合机制(148例)>四合机制(122例)>二合机制(73例)>五合机制(53例)>六合机制(18例)。可见,机制组合的数量越多,要求越高,难度越大,频率就低;2)由于每种单一机制的运用频率和组合能力不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有别,各种组合机制在相应类别中的运用频率呈现不平衡性。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五个基本观点,指出现存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杨大磊[8](2011)在《汉语标句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句词(Complementizer)是一种占有重要地位的功能语类。我们以汉语中的标句词为研究对象,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了汉语中存在的标句词,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描写分析。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当前国内外标句词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确立研究对象。第二部分包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对汉语中的标句词进行了分时期、分类研究。第一章主要研究古代汉语中的标句词“之、者、所”,并依次讨论这三个标句词所在的句法结构。“N之V”,“VP者1”和“所VP”中的“之、者、所”分别使其所在的结构名词化,并引导所在结构做谓语的论元。第二章讨论标句词“道”,从历时角度对“道”从言说动词虚化为标句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梳理。“道”最初作为一个实义言说动词,与其他动词搭配使用后言说义弱化。随着“V道”中的V多为思维心理类动词,“道”逐渐虚化为标句词。第三章研究标句词“的”,现代汉语标句词“的”存在于三种结构中,分别是“N的V”、表转指的“VP的”和“NP+VP+的”结构中。标句词“的”与古代汉语标句词“之”之间有继承关系,具体体现在“N的V”对“N之V”的继承上,在“NP+VP+的”结构中的“的”引导假设关系小句。第四章讨论标句词“到”,在“V到+小句”结构中,“到”引导内容宾语小句。随着“到”后介引成分的变化,“到”的意义也逐渐虚化,当“到”后介引小句时发展为一个从句标记。第三部分是结语。这部分主要是对汉语中的标句词进行总结,从是否承担论元角色,是否具有前置性等方面对其进行分类。
田踊,周小涵[9](2009)在《英语名词从句的语义语法特征及翻译》文中研究指明英语名词从句是英语语法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从转换生成的语法角度分析英语名词从句的语义语法特征,以便更好地理解、应用及翻译名词从句。
姚婷[10](2008)在《现代汉语标句词“的”的结构形式与句法特点、句法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拟运用句法学相关知识、三维语法理论以及语法研究中的印证法、对比法、比较法,从句法层面对名词化标记“的”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和挖掘,首先对“N的V”、“VP的”中的“的”是一个现代汉语标句词进行论证,然后对“的”的句法特点和句法功能进行分析,最后解释汉英标句词之间存在的位置差异。本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旨在论证“的”可以是一个汉语标句词。首先,本文认为汉语里也有如同英语从句一样的从句存在,并预先假定位于汉语名词从句里的“的”是一个汉语标句词;其次,运用三维语法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论证“的”具有标句词性质,并且将标句词“的”与PRO区分开来;然后,本文对标句词“的”出现的结构作了限定,指出“N的V”、“VP的”中的“的”才是标句词;最后,通过印证,明确肯定“N的V”、“VP的”中的“的”确实是一个现代汉语标句词。二、重点分析标句词“的”的句法特点和句法功能。认为“的”是一个不承担题元角色的非前置性标句词,具有标句功能和降级功能。三、通过汉英标句词之间的位置比较,阐明汉语标句词与英语标句词的内在差异,深化对汉语标句词“的”的认识。
二、浅谈英语名词从句中的“th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名词从句中的“that”(论文提纲范文)
(1)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英语复杂从句相关理论界说 |
(一)英语复杂从句的定义与结构分析 |
(二)本次翻译实践中从句的分类及其特点 |
三、《翻译与全球化》翻译案例概述 |
(一)任务简介 |
(二)任务过程 |
四、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 |
(一)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衔接关系不明显 |
2.从句成分杂糅 |
3.从句中被动句式频发 |
(二)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并列成分过多 |
2.从句中存在多层嵌套 |
3.从句的结构过长 |
(三)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 |
1.从句中逻辑关系复杂 |
2.从句中心语后置结构复杂 |
3.从句中关联项功能多样 |
五、针对复杂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一)针对名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衔接显化法 |
2.成分明晰法 |
3.语态转换法 |
(二)针对形容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从句融合法 |
2.语序重组法 |
3.结构拆分法 |
(三)针对副词性从句翻译问题的解决方案 |
1.逻辑显化法 |
2.结构换序法 |
3.从句转换法 |
六、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二)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翻译术语对照表 |
附录Ⅱ 原文和译文 |
致谢 |
(2)《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Quality Assurance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Theory |
3.2 Application of Text Typology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4.1.1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
4.1.2 Omission |
4.1.3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
4.2 Translation at Syntactic Level |
4.2.1 Paraphrase |
4.2.2 Conversion of Voice |
4.2.3 Sequential Translation |
4.2.4 Combination |
4.3 Translation at Discourse Level |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
4.3.2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A Chinese Version |
Appendix B English Version |
(4)浅析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设具体生活情境,提升学习适应性 |
二、创设文化差异情境,提高语法应用水平 |
三、营造竞争情境,挖掘学生潜能 |
四、巧设多媒体情境,延伸语法教学时空 |
五、搭建游戏情境,轻松学习语法 |
六、结语 |
(5)从属连词在英语作文里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英语里的从属连词 |
2 从属结构在英文写作里的运用 |
2.1 状语从句 |
2.2 名词从句 |
2.3 定语从句 |
3 结语 |
(6)名词性从句在大学英语四级应试写作中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That引导的从句 |
1. That引导的从句是直接宾语从句。 |
2. That引导的从句是主语从句。 |
3. That引导的从句是表语从句。 |
4. 当名词性从句起到直接宾语和表语的作用时, 从属连词that不需要必须出现, 即可以省略。如下: |
5. 我们可以将主语从句位置移动到句末, 使句子表达结构产生变化, 形成多元性。 |
二、Wh-词引导的从句 |
1. Wh-从属连词与从属连词that的区别。 |
2. Wh-词引导的各种名词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 |
3. Whether引导的名词从句。 |
三、名词性从句在英语四级应试写作中的使用 |
(7)全译求化机制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主要内容 |
二、重点难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第五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全译本质“化”论 |
第一节 全译的概述 |
一、全译定义 |
二、全译原则 |
三、全译过程 |
四、全译单位 |
第二节 全译的本质 |
一、“化”之文字学原解 |
二、“化”之哲学通解 |
三、“化”之美学专解 |
四、“化”之钱钟书自解 |
五、“化”之译学新解 |
第三节 全译的核心 |
一、全译核心之“化” |
二、求化关键之机制体系 |
第三章 全译求化单一机制论 |
第一节 等化机制 |
一、等化机制的界定 |
二、等化机制的理据 |
三、等化机制的限制 |
四、等化机制的类型 |
五、等化机制的价值 |
第二节 繁化机制 |
一、繁化机制的界定 |
二、繁化机制的理据 |
三、繁化机制的类型 |
第三节 简化机制 |
一、简化机制的界定 |
二、简化机制的理据 |
三、简化机制的类型 |
第四节 移化机制 |
一、移化机制的界定 |
二、移化机制的理据 |
三、移化机制的类型 |
第五节 换化机制 |
一、换化机制的界定 |
二、换化机制的理据 |
三、换化机制的类型 |
第六节 分化机制 |
一、分化机制的界定 |
二、分化机制的理据 |
三、分化机制的类型 |
第七节 合化机制 |
一、合化机制的界定 |
二、合化机制的理据 |
三、合化机制的类型 |
第四章 全译求化组合机制论 |
第一节 机制的间性关系 |
一、两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
二、多种机制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二合机制 |
一、繁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
二、简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
三、移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
四、换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
五、分化与其他机制的二合 |
第三节 多合机制 |
一、三合机制 |
二、四合机制 |
三、五合机制 |
四、六合机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前瞻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全译的本质是化 |
二、全译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求化机制 |
三、单一机制的运用具有倾向性 |
四、组合机制的运用存在失衡性 |
五、全译求化机制是一个完整体系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领域有待开拓 |
二、研究方法仍需创新 |
三、研究对象还可细化 |
四、研究语料仍可扩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汉语标句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
0.1.1 研究对象 |
0.1.2 选题意义 |
0.2 标句词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0.2.1 关于标句词的主要研究内容 |
0.2.2 关于古代汉语标句词的研究 |
0.2.3 关于现代汉语标句词的研究 |
0.2.4 本文研究的汉语标句词定义及范畴 |
0.3 拟采用的方法、理论 |
0.4 语料来源 |
第一章 古代汉语标句词研究 |
1.1 关于“自指”和“转指” |
1.2 古代汉语标句词“之、者1、所”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研究 |
1.2.1 标句词“之” |
1.2.2 标句词“者1” |
1.2.3 标句词“所” |
1.3 标句词“之、者1、所”的句法功能分析 |
1.3.1 标句词和论元位置 |
1.3.2 名词化功能和引导性 |
1.3.3 降级功能 |
1.4 从英语角度反观古代汉语标句词 |
1.4.1 英语标句词对“者1”的印证 |
1.4.2 英语标句词对“所”的印证 |
1.4.3 英语标句词对“之”的印证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道”的语法化与标句词“道” |
2.1 可接直接引语的“道”的使用情况 |
2.2 “V 道”中“道”的句法语义分析 |
2.3 “道”与英语标句词that 的异同 |
2.4 “道”的语法化过程 |
2.4.1 “道”单独做言说动词 |
2.4.2 “道”与言语类动词搭配使用 |
2.4.3 “道”介引直接引语 |
2.4.4 “道”言说义脱落并虚化为标句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汉语标句词“的” |
3.1 标句词“的”的三种结构形式 |
3.2 “N 的V”结构 |
3.2.1 “N 的V”的功能分析 |
3.2.2 “N 的V”与“N 之V”的继承关系 |
3.2.3 “N 的V”与英语的对应 |
3.3 “VP 的”结构与标句词“的” |
3.4 引导假设关系小句的标句词“的” |
3.4.1 现代汉语中“NP+VP+的”结构 |
3.4.2 与古代汉语的对应考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到”的语法化和标句词“到” |
4.1 现代汉语中“到”的句法环境和标句词“到” |
4.1.1 现代汉语中“到”的句法环境 |
4.1.2 “到”在“V+到+宾语从句”中的性质 |
4.2 “到”的语法化和标句词“到”的句法功能 |
4.2.1 “到”的语法化和标句词“到” |
4.2.2 标句词“到”的句法功能 |
4.3 现代汉语标句词“到”和英语的标句词“that”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英语名词从句的语义语法特征及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名词从句的语法特征 |
二 名词从句的语义特征 |
(一) 主语补语从句的语义特征 |
(二) 宾语补语从句的语义特征 |
1. 宾语补语从句为描述功能, 抽象名词省略。 |
2. 宾语补语从句表达描述功能, 抽象名词没有省略。 |
3. 宾语补语从句可变, 抽象名词可有可无。 |
三 名词从句的翻译 |
(一) 主语补语从句 |
1. 以 |
2. It – that结构。 |
(二) 宾语补语从句 |
1. 以“that”“wh-”词引导的宾语补语从句。 |
2. It…v-ed that结构。 |
四 结语 |
(10)现代汉语标句词“的”的结构形式与句法特点、句法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范围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标句词的研究 |
1.2.2 关于“的”及其功能研究 |
1.2.3 关于“的”与古汉语、英语的对应研究 |
1.2.4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第2章 标句词定义及现代汉语标句词的假设 |
2.1 标句词定义 |
2.1.1 英语标句词定义 |
2.1.2 汉语标句词定义 |
2.2 汉语从句 |
2.3 现代汉语标句词的假设 |
2.3.1 多谓词汉语句的标句词假设 |
2.3.2 英汉对应中的标句词假设 |
第3章 现代汉语标句词“的”及其结构形式 |
3.1 “的”是标句词的三维分析 |
3.2 标句词、论元位置和PRO |
3.2.1 标句词和论元位置 |
3.2.2 标句词的句法特点 |
3.2.3 标句词和PRO |
3.3 标句词“的”的结构形式 |
3.3.1 结构表现综述 |
3.3.2 标句词“的”的表现形式 |
3.3.3 相关问题 |
3.4 小结 |
第4章 汉语标句词的印证 |
4.1 英语标句词对“的”的印证 |
4.2 古汉语标句词对“的”的印证 |
4.2.1 “N的V”、“VP的”的古汉语形式 |
4.2.2 “N之V”、“VP者”和“所VP”中“之、者、所”的词性研究概述 |
4.2.3 “之、者、所”是标句词 |
4.2.4 英语标句词对“之、者、所”的印证 |
4.3 小结 |
第5章 现代汉语标句词“的”的句法特点及句法功能研究 |
5.1 标句词“的”的句法特点 |
5.1.1 不承担题元角色 |
5.1.2 非前置性 |
5.2 汉英标句词位置比较 |
5.2.1 外部因素 |
5.2.2 内部结构 |
5.2.3 “的”的认知结构模式 |
5.3 标句词“的”的句法功能 |
5.3.1 “N的V”、“VP的”中“的”的功能研究概述 |
5.3.2 标句词“的”的句法功能研究 |
5.4 标句词“的”的使用规律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浅谈英语名词从句中的“that”(论文参考文献)
- [1]英语复杂从句的翻译问题与解决方案 ——《翻译与全球化》(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建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侯美羽.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遇难的水手[J]. 李川,James P.Allen. 文学人类学研究, 2020(01)
- [4]浅析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 古津. 校园英语, 2020(37)
- [5]从属连词在英语作文里的运用[J]. 刘坤伦. 电脑迷, 2018(12)
- [6]名词性从句在大学英语四级应试写作中的使用[J]. 薛曦. 文教资料, 2018(23)
- [7]全译求化机制论[D]. 余承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8]汉语标句词研究[D]. 杨大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9]英语名词从句的语义语法特征及翻译[J]. 田踊,周小涵. 长沙大学学报, 2009(03)
- [10]现代汉语标句词“的”的结构形式与句法特点、句法功能研究[D]. 姚婷. 南昌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