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应型不抽出防老剂NAPM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开强[1](2020)在《防老剂及其改性对橡胶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防护: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作为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有的高弹特性及其他优异的综合性能而被广泛用于国防、军工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中。然而,分子链中含有大量孤立双键(-C=C-)和活泼烯丙基氢结构的橡胶材料在热、氧气(O2)、光、臭氧(O3)以及应力条件下极其容易发生老化。特别是热氧老化,作为一种最普遍的老化方式,能够显着破坏橡胶材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能,使橡胶制品在服役过程中过早失效,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入防老剂是延缓橡胶老化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但是大部分防老剂分子量较低,在高温或液体环境中容易从橡胶基体中迁移出来。防老剂的迁出不仅降低了防老剂的防护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毒害作用。因此,深入认识橡胶老化机理、防老剂防护机理以及采取一定措施抑制防老剂的迁出对提高橡胶的耐老化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课题中,选取用量较大的丁苯橡胶(SBR)和天然橡胶(NR)为基材,采用实验与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将围绕橡胶老化与防老化机理、防老剂改性以及防老剂迁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防老剂对橡胶老化性能的影响规律,为橡胶材料的老化研究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新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1)将防老剂N-(4-苯胺苯基)马来酰亚胺(MC)通过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90)接枝到白炭黑(SiO2)表面,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防老化功能型白炭黑填料(SiO2-g-MC)。通过实验和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SiO2-g-MC对溶聚丁苯橡胶(SSBR)的补强和老化性能的影响。与SiO2相比,SiO2-g-MC在SSBR基体中具有更好的分散状态和较强界面相互作用,因而对SSBR的补强效果更出色。与KH590改性的白炭黑(SiO2-KH590)或SiO2相比,SiO2-g-MC填充的SSBR混炼胶表现出更加理想的硫化加工特性。量子力学(QM)模拟结果表明MC中N-H键的解离能(333.1 kJ·mol-1)低于 SSBR 中 C-H键的最低解离能(338.4 kJ·mol-1),所以防老剂MC可以优先解离氢原子去终止过氧自由基(ROO·),从而延缓了 SSB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过程。另外,将MC接枝到白炭黑表面上不仅可以抑制MC的迁移,而且还能减弱MC对SSBR硫化反应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热氧老化过程中,SiO2-g-MC/SSBR复合材料比SiO2-KH590/MC/SSBR复合材料呈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表明SiO2-g-MC可作为一种功能型填料用于高性能SSBR复合材料的制备。(2)将主防老剂MC与辅防老剂2-巯基苯并咪唑(MB)通过巯基-烯点击反应成功合成了一种较大分子量的新型键合主-辅防老剂(MBC)。通过实验和分子模拟方法,探究了 MBC在SBR基体中的抗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合成的MBC改善了 MC在SBR中的硫化延迟效应,有利于提高SBR复合材料的硫化加工速率以及力学性能;与结晶型MB或MC相比,具有无定型结构、较低溶解度参数和较高分子量的MBC在SBR基体中表现出较好的分散性和较低的迁移性;另外,含有芳氨基和硫醚基结构的MBC不仅可以终止过氧自由基,而且还能分解氢过氧化物(ROOH),二者共同作用提高了 SBR的耐热氧老化性能。因此,与MB/SBR或MB/MC/SBR复合材料相比,MBC/SBR复合材料在热氧老化过程中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和较高的氧化放热峰温度。(3)采用巯基-烯点击反应方法,使促进剂2-巯基苯并噻唑(MBT)与防老剂MC反应合成了另一种较大分子量的促进功能型防老剂(BTC)。结合实验和模拟方法,全面研究了 BTC对SBR复合材料硫化和老化性能的影响。发现BTC不仅减少了 MC对SBR复合材料硫化反应的负面影响,而且仍然具有促进剂加速硫化反应的功效。与结晶型MBT或MC相比,具有较高分子量、无定型结构和较低溶解度参数的BTC在SBR基体中呈现出较低的迁移性和更好的分散性。此外,BTC中的芳氨基和硫醚基结构可共同提高SBR复合材料热氧老化稳定性。因此,与MBT/SBR或MBT/MC/SBR复合材料相比,BTC/SBR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综合性能,即高的硫化反应速率、出色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热氧稳定性,表明BTC有望成为一种高性能SBR复合材料用的多功能助剂。(4)通过力学性能和化学结构的变化评估了防老剂N-异丙基-N’-苯基-对苯二胺(4010NA)/SiO2/N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稳定性。然后,通过实验与分子模拟分析了 4010NA和SiO2对NR热氧老化性能的物理和化学影响。结果表明:(a)白炭黑的加入不仅能够减弱O2在NR复合材料中的渗透,而且还能抑制4010NA的迁移,从而提高了 NR的热氧稳定性以及4010NA的长期防护效果;(b)与NR相比,4010NA具有较低氢解离能和过渡态反应能垒,因而可快速捕获过氧自由基,极大地延缓了NR的热氧老化进程;(c)4010NA的硫化促进作用使4010NA/SiO2/NR复合材料具有适宜的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提高有益。因此,在热氧老化过程中,4010NA/SiO2/N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着高于4010NA/NR或4010NA/CB/NR 复合材料。
徐飞[2](2020)在《埃洛石纳米管接枝橡胶防老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橡胶制品在当今世界使用量大、应用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中内外因素的影响会发生橡胶的老化现象造成机械性能降低,严重则影响使用寿命造成隐患。在橡胶加工中,传统配方通常添加小分子防老剂来延缓橡胶的老化,但小分子防老剂使用不当容易在橡胶表面形成“喷霜”现象,影响橡胶制品外观,使防老剂提前失效以无法起到防老作用。天然一维无机纳米管——埃洛石纳米管是一种自然界中天然的纳米粘土材料,埃洛石内外表面均具有活泼羟基结构,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易进行改性和功能化,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采取了将防老剂与表面活泼羟基进行化学接枝,使埃洛石纳米管具有防老功能化的路线,制备了新型埃洛石纳米管接枝防老剂产物。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化学接枝的方法研究了埃洛石纳米管表面接枝防老剂中间体的反应路线,制备了一种新型埃洛石纳米管接枝防老剂产物(HNTs-M),并探究了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在最适条件下,通过TGA热分析测试接枝防老剂最高接枝率可以达到2%左右。(2)将埃洛石纳米管表面进行改性方法处理埃洛石后再进行接枝反应,由于改性活化后埃洛石表面有着更多羟基活性基团位点,可以有效进一步提高接枝率。纳米管经过60℃短时酸处理后接枝率可提高至7%左右,经短时碱处理后接枝率可大幅度提高至21%左右,提升了埃洛石纳米管的防老效率,具有了在橡胶配方中应用的可能性。(3)研究了 HNTs-M对丁苯橡胶老化性能的影响。经过与单独使用小分子防老剂的原始配方对比表明,接枝防老剂不仅加工性能方面得到了提升,而且橡胶复合材料其机械性能保持的更好有着高于原始配方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通过RPA与扫描电镜观察分散性能小幅下降。在100℃热氧老化条件下老化7天之后,相比等含量小分子防老剂,橡胶的抗“喷霜”性能优异,防老剂迁移表面的含量更少。
董兰[3](2020)在《新型耐迁移型防老剂的制备及其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常用的防老剂多为小分子防老剂,在加工或制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从基体中迁移出去,缩短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挥发到空气中甚至会造成污染环境。这种易挥发、易迁出和不耐溶剂抽提的弊端是目前橡胶制品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提出本论文的思路:提高防老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同时尽可能引入其他活性基团,使其能够于橡胶基体中活性基团反应。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通过将对氨基二苯胺PPDA接枝到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上,制备了防老剂GMA-g-PPDA,并将其与其他加工助剂一同加入到丁苯橡胶中制备了丁苯橡胶硫化胶。通过FT-IR、H-NMR和MS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分析了混炼胶的硫化特性、动态粘弹性RPA、力学性能、耐热氧性能以及防老剂GMA-g-PPDA的耐溶剂性能。研究发现,两者在95℃下反应更完全,反应产物以一个PPDA分子开环两个GMA分子的形成二取代产物为主,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68。防老剂GMA-g-PPDA可以缩短SBR胶料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降低SBR胶料硫化过程中的最低转矩和最高转矩,降低交联密度,并增大硫化胶的断裂伸长率。添加防老剂GMA-g-PPDA的SBR硫化胶其耐热氧老化性能较添加防老剂4010NA和4020的SBR硫化胶有一定优势。通过测试浸泡过硫化胶的乙醇溶液中的防老剂的浓度,表征防老剂的迁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浸泡8天后,乙醇溶液中防老剂4010NA的浓度为0.0196g/L,防老剂GMA-g-PPDA的浓度为0.01785g/L,发现相对于传统防老剂4010NA和4020,防老剂GMA-g-PPDA更耐溶剂抽提,不易迁出。通过腰果酚缩水甘油醚(CGE)和对氨基二苯胺PPDA的环氧胺化反应制备了防老剂CGE-g-PPDA,并将CGE-g-PPDA应用到SBR中,制备了 SBR硫化胶。通过FT-IR、H-NMR、MS等手段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测试分析了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动态粘弹性、力学性能、耐热氧性能,以及防老剂CGE-g-PPDA的耐溶剂抽提性能。研究发现,反应产物以一个PPDA分子开环一个CGE分子,形成一取代接枝产物为主,其相对分子质量在539-543之间。防老剂CGE-g-PPDA可以缩短SBR胶料的焦烧时间和正硫化时间,降低SBR胶料硫化过程中的最低转矩和最高转矩,降低交联密度,并增大硫化胶的断裂伸长率。添加防老剂CGE-g-PPDA的SBR硫化胶其耐热氧老化性能较添加防老剂4010NA和4020的SBR硫化胶有一定优势。将硫化胶浸泡在乙醇中15天后,一段时间后防老剂会迁移到乙醇溶液中,结果发现迁移到乙醇中的防老剂4010NA的浓度为0.02911g/L,防老剂CGE-g-PPDA的浓度0.01562g/L,说明防老剂CGE-g-PPDA更耐溶剂抽提。
李思敏[4](2019)在《环保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橡胶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橡胶加工工艺和综合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研制高性能复合材料所需的环保、高效、低成本的橡胶助剂是当前橡胶工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多功能橡胶加工助剂既可降低橡胶加工能耗、改善加工性能,又可提高产品质量,是一种重要的橡胶助剂。然而,传统的加工助剂往往在性能或成本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且小分子加工助剂易迁移挥发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的改善,会降低助剂的使用效率、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白炭黑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补强填料,由于其表面特性存在着难以均匀分散、易团聚的问题。因此,选用合适的表面改性技术改善白炭黑的分散问题,达到更好的补强效果也是橡胶工业的一大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性能轮胎(“绿色轮胎”)发展的需要,本论文从研制高性能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所需的新型环保的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的制备及白炭黑表面改性出发,选取了几种脂肪酸加工助剂如硬脂酸(SA)、油酸(OA)和亚油酸(LA)对白炭黑进行表面改性,从而制备了反应性负载型的加工助剂SiO2-s-SA、SiO2-s-OA、SiO2-s-LA,并深入研究了它们对丁苯橡胶(SBR)的加工性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它们与橡胶间的界面相互作用,探讨了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选取了6种典型的加工助剂,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加工助剂对丁苯橡胶/白炭黑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助剂的加入能有效地减小混炼胶的储能模量和复合转矩,改善胶料的加工性能,其中,添加不饱和的亚油酸的胶料具有更优的加工性能及填料分散状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削弱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2)为了克服传统的加工助剂易逸出迁移及在补强性能上的不足,同时对白炭黑表面进行改性。首次采用负载加工助剂的方法制备了环保的负载型加工助剂SiO2-s-OA,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并系统地分析了其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s-OA不仅能有效改善混炼胶的加工性能,而且克服了传统的加工助剂易迁移逸出的不足。与偶联剂改性的白炭黑(m-SiO2)相比,SiO2-s-OA在SBR中具有更好的分散状态,对橡胶分子链束缚作用更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交联密度、更强的物理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分析表明,SBR/SiO2-s-OA既能减小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滚动阻力,还能有效提高抗湿滑性能。(3)为了进一步研究加工助剂的反应性对于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选取了三种不同反应性的脂肪酸加工助剂硬脂酸(SA)、油酸(OA)、亚油酸(LA)进行比较,并制备了三种环保的负载型橡胶加工助剂:SiO2-s-SA、SiO2-s-OA、SiO2-s-LA。研究表明,与饱和的SiO2-s-SA相比,不饱和的SiO2-s-LA、SiO2-s-OA更能有效改善填料的分散状态,降低混炼胶的payne效应,有效改善加工性能。由于二者均能参与丁苯橡胶的硫化交联反应,可进一步增强填料-橡胶界面作用,改善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与SBR/SiO2-s-OA相比,不饱和程度较高的SBR/SiO2-s-LA的具有更高的受限分子层分数,白炭黑与SBR的界面作用更强,复合材料力学强度更高。
刘振钢,钱艺华,熊壮,赵耀洪,龚淑玲,苏伟,罗运柏[5](2017)在《耐油密封橡胶防老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认为通过硅烷偶联剂与对氨基二苯胺反应合成了2种耐油密封橡胶防老剂,并将2种防老剂改性白炭黑分别添加于丁腈橡胶(NBR)中,研究了N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并与防老剂4020和偶联剂KH 550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种防老剂的偶联效果与偶联剂KH 550相当,添加2种防老剂的NBR硫化胶的耐热空气老化和耐热油老化性能均优于添加防老剂4020的NBR硫化胶;经防老剂改性的白炭黑在橡胶基体中分散均匀。
刘振钢[6](2017)在《耐油橡胶防老剂的合成及其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产油浸式变压器的漏、渗油问题一直比较严重,给我国的供电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统计结果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橡胶密封材料的老化。变压器密封材料大多采用丁腈橡胶,尽管相对于其他常用的合成橡胶,丁腈橡胶性能优异,现有的橡胶配方和助剂也已经能够满足基本使用,但对于变压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不可避免的发生老化。因此对变压器用丁腈橡胶材料的改性尤为重要,通过改性可以在提高橡胶力学性能同时改善其耐老化性能。防老剂可以改善橡胶老化的现象,但对于高温或溶剂等恶劣的工作环境,普通防老剂往往因为挥发和抽出失去原有的防护效果。相比之下,大分子防老剂具有更加稳定的性能,这种防老剂不挥发、不迁移、不被抽出。大量的研究表明,将橡胶助剂与橡胶主体或者其它载体结合可以获得这种高效的橡胶助剂。本文通过硅烷偶联剂和对氨基二苯胺的反应合成了两种耐油密封橡胶防老剂,并使用两种防老剂改性白炭黑,通过相关表征考察了两种防老剂对白炭黑分散、表面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反应使白炭黑表面接枝上了对苯二胺基团,白炭黑表面羟基明显减少,同时对苯二胺类大分子使白炭黑具有了明显的疏水性质,接触角明显提高。本文将防老剂改性后的白炭黑添加于丁腈橡胶中,研究了 N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老化性能,并与防老剂4020和偶联剂KH 550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防老剂的偶联效果接近KH 550;相比于添加防老剂4020的NBR硫化胶,添加两种防老剂的NBR硫化胶耐空气老化性能和耐油老化性能明显提高,接枝防老剂的白炭黑在丁腈橡胶中的团聚现象明显改善。本文还考察了防老剂改性白炭黑的添加量对NBR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白炭黑用量的增加会使硫化胶拉伸强度和硬度提高,使断裂伸长率和加工性能下降;硫化胶的耐空气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也随着白炭黑用量增加而提高;但是随着白炭黑用量超过50份,用量对性能的影响不再明显。综合考虑下改性白炭黑的用量在40-50份左右最为合适。
卢勇,张佳亮,武克锋,杨慧明[7](2016)在《用紫外线分光法测定丁腈橡胶中反应型防老剂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建立了丁腈橡胶中反应型防老剂含量的检测方法,通过最合适测量波长的确定,最后建立防老剂含量与吸光度关系标准曲线,用于测定丁腈橡胶中防老剂含量。该方法简单、易操作,防老剂含量与吸光度线性相关系数R2=0.993,测样重复性RSD≤1%,能够满足分析要求。
武广瑞[8](2016)在《丁腈橡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了丁腈橡胶的微观结构、配合加工体系以及加工工艺。选取了市场上较为畅销的丁腈橡胶系列产品牌号进行性能研究,采用IR、DSC、TG、GPC等方法表征了12个牌号丁腈橡胶产品的微观结构组成、分子量大小以及分子量分布,并且进行了硫化特性、物理机械性能、压缩永久变形以及老化性能等方面的对比实验,找出了12个牌号丁腈橡胶的性能差异。重点研究了兰州石化公司研发的环保型系列丁腈橡胶NBR2907E与NBR3305E的加工应用技术:配合体系(硫化、软化、补强、防老化)发泡工艺以及加工工艺对丁腈橡胶性能的影响。配合体系的探究:采用低硫化高促进体系,可明显提高NBR的耐热性,降低其压缩永久变形性;采用过氧化物硫化体系,DCP、TAIC用量分别为1.5-2.0份和0.5-1.5份时,硫化胶的硫化效果较佳;加入增塑剂和软化剂可以改善NBR的加工工艺,但胶料的机械性能变差。古马隆在溶剂中不易被抽出,对增加胶料粘性有效果,使NBR耐寒性变差。炭黑的粒径和用量,影响混炼胶料的硬度、定伸应力以及弹性。白色填充剂对NBR补强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白炭黑的补强效果仅次于炭黑。防老剂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并用,污染型防老剂的防护效果较好,但在白色或浅色制品中,要使用非污染型防老剂。防老剂加入太多容易喷霜,一般用量在1.5-2.0份,与石蜡配合效果更好。发泡NBR的性能与胶料的硫化速率与发泡速率相关,2907E发泡样品泡孔较大,表面较为光滑,而2907的泡孔分布较均匀。3305E发泡样品的闭孔率大,泡孔小且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加工工艺条件的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讨了硫化压力、温度、时间等对NBR硫化胶性能的影响。单一变量时,随着硫化温度、压力、时间的分别增大,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定伸应力、硬度都逐渐增大,拉断伸长率逐渐降低。
程正载,周雪,龚凯,张卫星,陶胜杰,李瑞雪,李明,唐文[9](2014)在《几类常用防老剂的合成路线及工业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介绍了胺类、酚类及其衍生物防老剂的特点,综述了几类性能优良的常用防老剂的合成路线、工业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防老剂应向高效、多功能和无污染方向发展。
席航[10](2014)在《SiC/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船舶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船舶综合技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船舶的减振防噪技术发展还相对缓慢,阻尼减振材料已经成为船舶性能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复杂的船体结构和多变的海洋服役环境下,不但要求阻尼材料具有高阻尼的特性,还必须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老化的特点。传统的橡胶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工况的实际应用的要求,因此需要改善和提高橡胶的性能。本文以丁腈橡胶(NBR)为基体,用经过KH550硅烷偶联剂改性后的三种粒径(0.5μm、5μm、10μm)SiC作为增强填料,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三种粒径不同添加量的SiC/NBR复合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硫化性能、基本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及耐热、氧老化等性能的综合测试,重点考察了不同粒径和添加量下各项性能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微观断口和物相分析,获得了三种粒径下的最优粒径和添加量配比,初步探讨了 SiC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iC无机填料的加入促进了胶料硫化反应的进行,改善了丁腈橡胶的硫化加工性能,同时提高了丁腈橡胶的硬度和拉伸强度。SiC颗粒的分散均匀性及其表面活性基团与丁腈橡胶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增强的主要原因。当SiC添加量为15%、粒径为0.5μm时,其硫化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优异。SiC/NBR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构振动阻尼效应和粘弹性阻尼效应,能够有效地发挥减振降噪性能;当SiC填量为15%、粒径为0.5μm时,其损耗因子达到0.8493,有效阻尼温域为30.71℃,且在一阶固有频率下的阻尼比达到了 0.244,拥有最佳阻尼性能。在热氧老化作用下,SiC/NBR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下降,小粒径SiC可以改善其热氧老化性能。在150℃高温耐油试验时,SiC填量为15%、粒径为0.5μm的SiC/NBR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耐油性能,1号油中的体积变化率和质量变化率分别为6.24%和5.01%,3号油中的体积变化率和质量变化率分别9.85%和5.41%。
二、反应型不抽出防老剂NAPM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应型不抽出防老剂NAPM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防老剂及其改性对橡胶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防护: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橡胶老化概述 |
1.2.1 橡胶老化及特征 |
1.2.2 橡胶老化机理与防护 |
1.3 防老剂的防迁移研究 |
1.3.1 填料表面接枝防老剂 |
1.3.2 加工型反应性防老剂 |
1.3.3 增大防老剂相对分子质量 |
1.3.4 防老剂的缓慢释放 |
1.4 分子模拟方法的发展及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1.4.1 分子模拟技术的发展 |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1.4.3 蒙特卡洛模拟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1.4.4 量子力学模拟及其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1.5 论文选题的立论、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 本课题的立论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子模拟方法概述 |
2.1 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 |
2.1.1 力场选取 |
2.1.2 模型构建与结构优化 |
2.1.3 结构弛豫过程 |
2.1.4 物理量参数计算 |
2.2 蒙特卡洛(MC)模拟方法 |
2.3 量子力学(QM)模拟方法 |
2.3.1 氢解离能 |
2.3.2 过渡态反应能垒(E_(barrier))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防老化功能型白炭黑对溶聚丁苯橡胶补强与老化影响的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3.2.2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
3.2.3 SSBR复合材料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分子模拟部分 |
3.3.1 量子力学(QM)模拟 |
3.3.2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
3.4 防老化功能型偶联剂(KH590-MC)的结构表征 |
3.5 偶联剂接枝改性白炭黑表征 |
3.5.1 偶联剂接枝改性白炭黑FTIR测试 |
3.5.2 偶联剂接枝改性白炭黑亲/疏水性 |
3.5.3 偶联剂接枝改性白炭黑TGA测试 |
3.6 SSBR混炼胶硫化特性参数 |
3.7 SS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3.7.1 SSB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3.7.2 SSBR复合材料断面SEM分析 |
3.7.3 SSBR混炼胶RPA测试 |
3.7.4 白炭黑与SSBR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 |
3.8 SSBR复合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试 |
3.9 SSBR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
3.10 SSBR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能研究 |
3.10.1 SSBR复合材料老化系数K |
3.10.2 SSBR与MC氢解离能 |
3.10.3 防老剂MC在SSBR中的迁移特性 |
3.10.4 SSBR与MC的溶解度参数 |
3.11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键合主-辅防老剂/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热氧老化行为的实验和分子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4.2.2 键合主-辅抗防老剂(MBC)的合成 |
4.2.3 防老剂/SBR复合材料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分子模拟部分 |
4.3.1 量子力学(QM)模拟 |
4.3.2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
4.4 键合主-辅防老剂MBC化学结构表征 |
4.5 防老剂的结晶特性 |
4.6 防老剂/SBR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4.7 防老剂/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8 SB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性能 |
4.8.1 力学性能变化 |
4.8.2 氧化放热峰温度(TO) |
4.9 SBR基体中防老剂的抗氧化机理分析 |
4.9.1 氢离解能和过渡态反应能垒 |
4.9.2 防老剂在SBR基体中的分散性 |
4.9.3 防老剂在SBR基体中的迁移性 |
4.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促进功能型防老剂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硫化和老化影响的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5.2.2 促进功能型防老剂(BTC)的合成 |
5.2.3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4 测试与表征 |
5.3 分子模拟部分 |
5.3.1 量子力学(QM)模拟 |
5.3.2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
5.4 BTC的化学结构表征 |
5.5 MBT、MC和BTC结晶特性 |
5.6 SB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
5.7 SB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5.8 SB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性能测试 |
5.8.1 力学性能变化 |
5.8.2 氧化放热峰温度T_O |
5.9 SBR基体中防老剂的抗氧化行为 |
5.9.1 氢离解能和过渡态反应能垒 |
5.9.2 防老剂在SBR基体中的迁移性 |
5.9.3 防老剂在SBR基体中的分散性 |
5.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防老剂与白炭黑对天然橡胶热氧老化影响的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6.2.2 NR复合材料制备 |
6.2.3 测试与表征 |
6.3 分子模拟部分 |
6.3.1 量子力学(QM)模拟 |
6.3.2 分子动力学(MD)模拟 |
6.3.3 蒙特卡洛(MC)模拟 |
6.4 NR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性能 |
6.4.1 N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化 |
6.4.2 NR复合材料化学结构变化 |
6.5 NR复合材料氧气渗透性分析 |
6.5.1 NR复合材料气密性 |
6.5.2 白炭黑对NR自由体积分数与空穴尺寸分布影响 |
6.5.3 NR复合材料热空气失重分析 |
6.6 防老剂4010NA分析 |
6.6.1 氢解离能与过渡态反应能垒 |
6.6.2 白炭黑对4010NA迁移性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2)埃洛石纳米管接枝橡胶防老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引言 |
1.3 橡胶老化现象概述 |
1.3.1 橡胶老化现象产生原因 |
1.3.2 如何预防橡胶老化现象 |
1.4 橡胶防老剂概述 |
1.4.1 橡胶防老剂种类介绍 |
1.4.2 防老剂作用机理简述 |
1.4.3 防老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4.4 新型防老剂研究进展 |
1.5 埃洛石纳米管概述 |
1.5.1 埃洛石纳米管的基本结构与特性 |
1.5.2 埃洛石纳米管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
1.5.3 埃洛石纳米管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1.5.4 埃洛石纳米管的主要改性方法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7.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测试设备 |
2.3 实验步骤 |
2.3.1 埃洛石纳米管对防老剂的化学接枝过程 |
2.3.2 埃洛石纳米管的改性与活化 |
2.3.3 SBR/HNTs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橡胶配方 |
2.4.1 无CB补强组丁苯橡胶混炼配方 |
2.4.2 添加CB补强组丁苯橡胶混炼配方 |
2.5 实验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埃洛石纳米管接枝橡胶防老剂的合成 |
3.1 引言 |
3.2 埃洛石纳米管的纯化 |
3.3 防老偶联剂的合成 |
3.4 防老偶联剂与埃洛石纳米管的化学接枝 |
3.5 接枝率的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性活化埃洛石纳米管对接枝率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酸处理埃洛石纳米管对接枝率的影响 |
4.3 碱处理埃洛石纳米管对接枝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接枝防老剂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无CB补强组SBR/HNTs复合材料 |
5.2.1 SB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
5.2.2 SBR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能 |
5.2.3 SBR复合材料的力学与耐老化性能 |
5.2.4 SBR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分析 |
5.3 CB补强组SBR/HNTs复合材料 |
5.3.1 SB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 |
5.3.2 SBR复合材料的分散性能 |
5.3.3 SBR复合材料的力学与耐老化性能 |
5.3.4 SBR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分析 |
5.4 SBR复合材料抗“喷霜”现象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3)新型耐迁移型防老剂的制备及其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橡胶老化 |
1.3 橡胶老化防护 |
1.3.1 物理防护法 |
1.3.2 化学防护法 |
1.4 新型防老剂研究进展 |
1.4.1 高分子量防老剂 |
1.4.2 反应型防老剂 |
1.4.3 无机粒子固载防老剂 |
1.5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过程 |
2.3.1 防老剂GMA-g-PPDA的制备 |
2.3.2 防老剂CGE-g-PPDA的制备 |
2.3.3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表征方法 |
2.4.1 红外光谱测试(FTR) |
2.4.2 核磁共振氢谱测试(H-NMR) |
2.4.3 质谱法(MS) |
2.4.4 硫化性能 |
2.4.5 动态粘弹性能 |
2.4.6 力学性能 |
2.4.7 耐热氧老化性能 |
2.4.8 交联密度 |
2.4.9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vis) |
第三章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对氨基二苯胺防老剂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耐迁移型防老剂的设计结构 |
3.2.2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提纯 |
3.2.3 新型耐迁移防老剂GMA-g-PPDA的合成 |
3.2.4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5 分析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防老剂GMA-g-PPDA的红外谱图 |
3.3.2 防老剂GMA-g-PPDA的核磁谱图分析 |
3.3.3 防老剂GMA-g-PPDA的质谱谱图分析 |
3.3.4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3.3.5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粘弹性能 |
3.3.6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7 防老剂的抗热氧老化性能 |
3.3.8 防老剂的迁移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腰果酚缩水甘油醚接枝对氨基二苯胺防老剂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耐迁移型防老剂的设计结构 |
4.2.2 新型耐迁移防老剂CGE-g-PPDA的制备 |
4.2.3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分析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防老剂CGE-g-PPDA的FTIR谱图 |
4.3.2 防老剂CGE-g-PPDA的质谱分析 |
4.3.3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 |
4.3.4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粘弹性能 |
4.3.5 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6 防老剂的抗热氧化性能 |
4.3.7 防老剂的迁移性能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文章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环保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加工助剂 |
1.2.1 加工助剂概述 |
1.2.2 加工助剂的种类和作用方式 |
1.2.3 加工助剂的研究进展 |
1.2.4 反应性助剂的研究进展 |
1.3 白炭黑在橡胶中的应用 |
1.3.1 白炭黑概述 |
1.3.2 白炭黑改性研究 |
1.3.3 白炭黑/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不同类型加工助剂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 分析与表征 |
2.3.1 硫化特性测试 |
2.3.2 硫化胶受限层分析 |
2.3.3 硫化胶的交联密度测试 |
2.3.4 SBR复合材料填料分散状态 |
2.3.5 橡胶加工分析仪(RPA) |
2.3.6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不同加工助剂种类对SBR/SiO_2混炼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
2.4.2 填料在胶料中的分散状态 |
2.4.3 加工流变特性 |
2.4.4 复合材料受限分子层分析 |
2.4.5 SBR/SiO_2复合材料交联密度 |
2.4.6 物理机械性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白炭黑负载油酸及其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SiO_2-s-OA的制备 |
3.2.4 SBR复合材料的制备 |
3.3 分析与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 |
3.3.2 拉曼光谱分析 |
3.3.3 热失重分析 |
3.3.4 硫化特性测试 |
3.3.5 硫化胶受限层分析 |
3.3.6 硫化胶的溶胀性能测试 |
3.3.7 SBR复合材料填料分散状态 |
3.3.8 橡胶加工分析仪(RPA) |
3.3.9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3.3.10 动态机械热分析(DMA)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SiO_2-s-OA的表征 |
3.4.2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3.4.3 混炼胶的加工性能 |
3.4.4 Payne效应 |
3.4.5 硫化胶动态机械性能 |
3.4.6 硫化胶界面分析和力学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及其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设备 |
4.2.3 不同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的制备 |
4.2.4 SBR/S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
4.3 分析与表征 |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 |
4.3.2 拉曼光谱分析 |
4.3.3 热失重分析 |
4.3.4 加工助剂的反应性表征 |
4.3.5 复合材料抽出率表征 |
4.3.6 硫化特性测试 |
4.3.7 硫化胶受限层分析 |
4.3.8 硫化胶的溶胀性能测试 |
4.3.9 SBR复合材料填料分散状态 |
4.3.10 橡胶加工分析仪(RPA) |
4.3.11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的表征 |
4.4.2 SBR混炼胶的硫化性能 |
4.4.3 SBR混炼胶加工性能 |
4.4.4 SBR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
4.4.5 SBR混炼胶储能模量对应变的依赖性 |
4.4.6 SBR/SiO_2复合材料的抽出率 |
4.4.7 SBR/SiO_2复合材料的受限层分析 |
4.4.8 SBR/SiO_2复合材料界面分析和力学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耐油密封橡胶防老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防老剂的合成[13-14] |
白炭黑的改性 |
NBR硫化胶的制备 |
1.3 分析与测试 |
物理机械性能 |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
耐热油老化性能 |
FTIR分析 |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防老剂的微观结构 |
2.2 NBR硫化胶的性能 |
2.2.1 物理机械性能 |
2.2.2 耐热空气老化性能 |
2.2.3 耐热油老化性能 |
2.3 改性白炭黑在NBR硫化胶中的分散状况 |
3 结论 |
(6)耐油橡胶防老剂的合成及其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橡胶用填料白炭黑及其改性 |
1.2.1 橡胶用填料白炭黑 |
1.2.2 白炭黑改性 |
1.2.3 硅烷偶联剂 |
1.3 橡胶老化及防老化机理 |
1.3.1 橡胶老化 |
1.3.2 橡胶老化机理 |
1.3.3 橡胶防老化机理 |
1.3.4 橡胶防老剂简介 |
1.3.5 新型防老剂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 |
1.4.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耐油橡胶防老剂的合成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耐油防老剂的合成及白炭黑的表面改性 |
2.2.3 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红外光谱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 |
2.3.3 接触角分析 |
2.3.4 热重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耐油橡胶防老剂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物理机械性能 |
3.3.2 热空气老化性能 |
3.3.3 热油老化性能 |
3.3.4 防老剂份数对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丁腈橡胶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样制备 |
4.2.3 仪器与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硫化胶门尼粘度的影响 |
4.3.2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NBR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3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NBR硫化胶交联密度的影响 |
4.3.4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NBR硫化胶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 |
4.3.5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NBR硫化胶热油老化性能的影响 |
4.3.6 改性白炭黑用量对NBR硫化胶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用紫外线分光法测定丁腈橡胶中反应型防老剂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溶液配制和键合抗氧剂标准曲线的制作 |
(1) BPO精制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2) NBR标准溶液的配制 |
(3) NAPM标准溶液的配制 |
2 结果与讨论 |
(1)确定抗氧剂最适测量波长 |
(2)标准曲线的绘制 |
(3) NAPM用量与吸光度标准曲线 |
(4)方法重复性的考察 |
3 结论 |
(8)丁腈橡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丁腈橡胶特点 |
1.2.1 丁腈橡胶的特征 |
1.2.2 丁腈橡胶的加工性能 |
1.3 丁腈橡胶发展现状 |
1.3.1 国内丁腈橡胶的生产现状 |
1.3.2 国内丁腈橡胶消费情况 |
1.4 丁腈橡胶发展趋势 |
1.4.1 调整丁腈橡胶通用品种的性能指标 |
1.4.2 丁腈橡胶高功能化 |
1.4.3 丁腈橡胶共混 |
1.4.3.1 橡塑共混 |
1.4.3.2 橡橡共混 |
1.5 丁腈橡胶配合体系 |
1.5.1 硫化体系 |
1.5.2 增塑体系 |
1.5.3 填充体系 |
1.5.4 防老化体系 |
1.6 发泡性能 |
1.6.1 发泡原理 |
1.6.2 常用发泡剂 |
1.6.3 发泡性能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兰州石化NBR产品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性能对比 |
2.1 前言 |
2.2 实验 |
2.2.1 原料 |
2.2.2 配方 |
2.2.3 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微观结构 |
2.3.1.1 红外谱图 |
2.3.1.2 DSC谱图 |
2.3.1.3 TGA谱图 |
2.3.1.4 小结 |
2.3.2 结构组成、分子量及其分布 |
2.3.3 硫化特性 |
2.3.4 物理机械性能 |
2.3.5 压缩永久变形 |
2.3.6 老化性能 |
2.4 结论 |
第3章 丁腈橡胶产品加工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方法 |
3.2.2 试验原料 |
3.2.3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BR2907E的配合技术 |
3.3.1.1 NBR2907E的硫化及促进体系 |
3.3.1.2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 |
3.3.1.3 NBR2907E的增塑体系 |
3.3.1.4 NBR2907E的补强体系 |
3.3.1.5 NBR2907E的防老化体系 |
3.3.1.6 NBR2907E发泡性能 |
3.3.1.7 小结 |
3.3.2 NBR3305E的配合技术 |
3.3.2.1 NBR3305E的硫化体系 |
3.3.2.2 促进体系 |
3.3.2.3 增塑体系 |
3.3.2.4 NBR3305E的补强体系 |
3.3.2.5 NBR3305E的防老化体系 |
3.3.2.6 NBR3305E发泡性能 |
3.3.2.7 小结 |
3.3.3 加工工艺对NBR性能的影响 |
3.3.3.1 硫化温度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2 硫化时间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3 硫化压力对硫化胶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
致谢 |
(9)几类常用防老剂的合成路线及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胺类、酚类防老剂的抗氧化机理 |
2 胺类防老剂 |
2. 1 对苯二胺类防老剂 |
( 1) 还原胺化法 |
( 2) 酚胺缩合法 |
( 3) 用4 - 硝基苯基二苯胺合成防老剂4020 |
2. 2 对苯二胺衍生物防老剂 |
2. 3 酮胺类防老剂 |
( 1) 两步法 |
( 2) 一步法 |
( 3) 改进一步法 |
3 酚类防老剂 |
3. 1 双聚苯酚类防老剂 |
3. 1. 1 邻位桥键烷基酚防老剂 2246 的抗氧化机理 |
3. 1. 2 防老剂 2246 的合成路线 |
( 1) 甲醛法 |
( 2) 甲醛缩二甲醇( 甲缩醛) 法 |
( 3) 多聚甲醛法 |
3. 2 双酚单丙烯酸酯类防老剂 |
4 工业防老剂展望 |
(10)SiC/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丁腈橡胶发展概述 |
1.3 丁腈橡胶结构与性能 |
1.3.1 丁腈橡胶分子结构 |
1.3.2 丁腈橡胶相关性能 |
1.4 丁腈橡胶的补强体系 |
1.4.1 硫化体系 |
1.4.2 防护体系 |
1.4.3 表面化学改性体系 |
1.4.4 补强与增塑体系 |
1.5 丁腈橡胶改性研究现状 |
1.5.1 丁腈橡胶改性方法 |
1.5.2 丁腈橡胶改性国外研究状况 |
1.5.3 丁腈橡胶改性国内研究状况 |
1.6 无机填料改性橡胶的研究历程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材料体系设计 |
2.2 试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
2.3 实验方案设计 |
2.4 SiC/NBR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5.1 硫化性能测试 |
2.5.2 力学性能测试 |
2.5.3 振动阻尼性能测试 |
2.5.4 热氧老化性能测试 |
2.5.5 耐油性能测试 |
2.5.6 物相分析及微观形貌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SiC/NBR复合材料硫化及力学性能分析 |
3.1 SiC/NBR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分析 |
3.1.1 硫化温度对SiC/NBR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
3.1.2 SiC填量对SiC/NBR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
3.1.3 SiC粒径对SiC/NBR复合材料硫化性能的影响 |
3.2 SiC/NBR复合材料基本力学性能 |
3.2.1 SiC填料对硬度的影响 |
3.2.2 SiC填料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3.2.3 增强机理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iC/NBR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研究 |
4.1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4.1.1 粘弹性阻尼机理 |
4.1.2 粘弹性阻尼材料性能评定 |
4.2 SiC/NBR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4.2.1 SiC填量对于SiC/NBR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
4.2.2 SiC粒径对于SiC/NBR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
4.3 振动阻尼特性分析 |
4.3.1 实验原理 |
4.3.2 振动阻尼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
4.4 SiC/NBR复合材料的振动阻尼特性分析 |
4.4.1 SiC/NBR复合材料的固有频率分析 |
4.4.2 SiC/NBR复合材料的阻尼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SiC/NBR复合材料老化耐油性能研究 |
5.1 SiC/NBR复合材料热氧老化性能分析 |
5.1.1 热氧老化对SiC/NBR复合材料的硬度影响 |
5.1.2 热氧老化对于SiC/NBR复合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影响 |
5.2 SiC/NBR复合材料耐油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反应型不抽出防老剂NAPM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防老剂及其改性对橡胶复合材料的热氧老化防护:实验与分子模拟研究[D]. 罗开强.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2]埃洛石纳米管接枝橡胶防老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徐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新型耐迁移型防老剂的制备及其在丁苯橡胶中的应用[D]. 董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环保反应性负载型加工助剂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 李思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耐油密封橡胶防老剂的合成与应用[J]. 刘振钢,钱艺华,熊壮,赵耀洪,龚淑玲,苏伟,罗运柏. 合成橡胶工业, 2017(03)
- [6]耐油橡胶防老剂的合成及其在丁腈橡胶中的应用[D]. 刘振钢. 武汉大学, 2017(08)
- [7]用紫外线分光法测定丁腈橡胶中反应型防老剂的含量[J]. 卢勇,张佳亮,武克锋,杨慧明. 塑料助剂, 2016(04)
- [8]丁腈橡胶应用技术研究[D]. 武广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几类常用防老剂的合成路线及工业应用[J]. 程正载,周雪,龚凯,张卫星,陶胜杰,李瑞雪,李明,唐文. 塑料助剂, 2014(06)
- [10]SiC/丁腈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席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