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压催化加氢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

常压催化加氢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

一、常压催化氢化法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彦[1](2021)在《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精细化学中间体在化学相关行业及领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染料、活性产品的原料。21世纪初,我国将精细化工等化学相关领域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有力促进了精细化学中间体质量、品种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研究硝基芳烃的还原甲酰化制备芳香甲酰胺的新工艺,并应用于重要的邻苯二胺类中间体3,4-二氨基苯甲酸及4-甲氧基-1,2-苯二胺的合成中,发展两个中间体简单、有效和低成本的合成新工艺。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重要的中间体芳香甲酰胺,开发了一种方便且价廉易得的催化反应体系,即在以醋酸铜为催化剂,在甲酸-乙酸铵缓冲体系中,一锅法直接还原和甲酰化硝基芳烃合成芳香甲酰胺的新方法。优化得到该合成反应较佳的工艺条件是:使用20 mol%用量的醋酸铜为催化剂,以DMF为溶剂、摩尔配比为10:1甲酸/醋酸铵为还原体系,其用量为底物硝基芳烃的9倍,在温度140 ℃下,反应6 h,目标产物的收率最高达到91%。该工艺提供一种简便、绿色和经济的途径合成各种芳香甲酰胺类化合物,而且,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活性几乎没有明显的降低。经过原料的普适性考察、原料放大及催化剂循环使用实验说明,该合成工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芳香甲酰胺的制备提供一种简便、绿色和经济的途径。(2)将芳香甲酰胺的合成新工艺应用于3,4-二氨基苯甲酸的制备中,发展了中间体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新工艺,并优化得到了本工艺中关键硝化反应步骤的工艺条件。以4-硝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一锅法直接还原甲酰化反应,得到4-甲酰胺基苯甲酸;再经过较为关键的硝化反应步骤产生3-硝基-4-甲酰氨基苯甲酸;然后水解脱甲酰基形成3-硝基-4-氨基苯甲酸,最后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3,4-二氨基苯甲酸,四步反应的总收率为65.7%。该合成工艺具有原材料便宜易得、反应步骤少、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以及产物的总收率较高等优点。(3)将芳香甲酰胺的合成新工艺应用于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制备中,发展了中间体4-甲氧基邻苯二胺合成的新工艺。以4-硝基苯甲醚为原料,经过还原甲酰化、硝化、水解和还原四步合成反应,得到4-甲氧基邻苯二胺中间体,产物的总收率为68.9%。还分析讨论了硝化反应步骤的工艺条件和产物的选择性。与常用的合成方法相比,该合成工艺的原材料便宜易得、反应步骤少、工艺简单及产物的总收率较高。

刘艳[2](2021)在《盐稳定的回收纳米贵金属溶液的制备及催化性能探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属纳米颗粒的尺寸小,比表面积大、活性位点丰富,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极具催化价价值。水作为反应溶剂,无毒、易获取、可以提高选择性并加速反应,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反应介质。一般用于水相中催化有机物反应的主要有金属胶体类、负载型、Pickering乳液等催化体系。目前金属胶体类中大多是用高分子和离子液体用作稳定剂,而盐类稳定的胶体用于水相催化的研究较少。用盐代替高分子和离子液体,用于稳定纳米贵金属并用于水体系中催化反应,更加经济环保。首先通过蒸馏还原结晶法制备盐稳定的回收纳米贵金属溶液并进行表征。汽车尾气催化剂废酸通过减压蒸馏去除多余的盐酸,通过控制蒸出酸的多少控制余液的p H值,可以回收浓度最高为3-4mol/L的盐酸。然后加入过量还原剂和适量的蒸馏水搅拌使其充分反应,放置结晶,分离晶体,就得到了一系列盐稳定的回收纳米贵金属溶液。对得到的晶体进行单晶X射线衍射发现,晶体Al H27S2O21属于立方晶系,是一种新型晶体,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电镜和ICP-MS结果表明,贵金属的颗粒粒径在10-20nm左右,分散盐溶液中,每份不同的催化剂中贵金属(Pt、Rh、Pd)的总含量在1mg左右。将制备的纳米贵金属溶液用于硝酸根离子和对氯硝基苯的加氢和不加氢研究。硝酸根离子在不加氢和加氢条件下均会发生反应,一部分生成了铵根离子,另一部分可能生成了氮气。而对氯硝基苯在不加氢的条件下不发生反应,在加氢的条件下会发生还原反应。但对氯硝基苯在加氢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很慢,产物只能通过液质联用的办法检测。因此,硝酸根和对氯硝基苯都不适合用作该催化剂的反应底物。将制备的纳米贵金属溶液用于硝基苯的加氢和不加氢研究。硝基苯在不加氢的条件下不发生反应,而在加氢的条件下会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苯胺。在加氢条件下,苯胺1h的产率可达47.53%,但苯胺的产率并不会完全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产物的质谱图中可以看到,除了苯胺的特征峰以外,还存在偶氮苯和氧化偶氮苯的特征峰以及其他的杂峰。根据质谱结果推测可能出可能的反应机理:硝基苯首先还原成亚硝基苯,然后可能通过直接途径被还原成苯胺,也可能通过间接途径生成氧化偶氮苯,然后进一步被还原成苯胺。首先将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用于研究硝基苯的催化氢化,铁粉还原制备的催化剂催化氢化能力最好,苯胺的产率1h可达47.53%。接下来用效果最好的催化剂探究了溶剂、温度、p H以催化剂用量对硝基苯催化氢化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苯胺的生成速率逐渐加快,产率最高可达98%。但是,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苯胺的量不会继续增加,可能是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了偶氮苯或者氧化偶氮苯等别的产物的原因。在纯水溶剂中的反应速率明显快于水/乙醇体系中的,这是由于硝基苯在水体系中由于纳米贵金属颗粒以及盐的存在形成了水包油的乳液,催化反应发生在水油界面,反应速率较均相系统明显加快。p H较小(p H为0.00/0.15)的条件下,由于产物苯胺更容易形成铵盐溶解于水相中,反应速率更快。反应体系中贵金属的总含量越多,催化氢化反应速率越快,含量在0.5mg时,苯胺的产率可达37.14%。

张东旭[3](2020)在《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手性是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手性化合物合成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生物制药的热点问题,而不对称催化反应则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经济、高效和绿色的方法。本论文选取了三种可用于构建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分子中手性中心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展开研究,它们分别是: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还原反应以及非环状芳基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并将此类反应应用于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合成,考察了部分化合物的抗氧化生物活性。α-羟基羧酸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化学结构,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之中,其中芳基乳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可用于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我们首次成功开发了一种以Ru Cl(p-cymene)(Ts-DPEN)为催化剂,以甲醇为溶剂,以三乙胺和甲酸为氢源通过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合成芳基乳酸类化合物的化学催化体系。底物拓展发现通过该催化体系可高效(99%)、高对映选择性(最高94%ee)获得芳基乳酸类化合物,对于杂环取代的乳酸类化合物的制备也能够保持高效(99%)和高对映选择性(最高92%ee)。我们还将该不对称催化反应体系应用到了丹参素的合成中,建立了一种用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合成光学纯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利用该路线合成了3种丹参素的衍生物,以丹参素作为对照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下3种丹参素衍生物在t-BHP诱导的细胞损伤中都能减少细胞中ROS和MDA的含量,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并且该抗氧化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中化合物187q的抗氧化活性与丹参素最为接近。最后我们研究不对称氢转移反应的原理,确定了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还原是底物分子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先发生烯醇式与酮式的互变异构,酮式分子再与催化剂相互作用发生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从而完成还原过程生成α-羟基取代的羧酸化合物。手性胺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在许多活性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中,是合成多种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我们成功将一类新型的含有轴手性联萘砌块的手性P,P-配体用于铱催化的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通过与经典的同类型Josiphos配体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对映选择性与配体磷原子上连接的基团有关,联萘的轴手性在不对称诱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铱催化的非环状芳族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加氢反应中,经过筛选和条件优化,确定以L2作为优势配体,[Ir(COD)Cl]2为金属前体,在TFA和TBAI存在下,在50℃和50 atm H2的甲苯中的反应条件是最佳的反应条件。该催化体系可应用于多种非环状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以获得相应的手性胺,具有优异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99%ee)。我们将该催化体系应用于制备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催化体系下可以克级规模进行高效及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非环状手性芳基胺中间体。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可用于构建多种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中的手性中心,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新型的亚胺手性N,P-配体(共10种),结构经NMR和HRMS确认。探讨了它们的钯配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确定了室温下,以2 mol%[Pd(C3H5)Cl]2与5 mol%手性配体配合物为催化剂,干燥甲苯为反应溶剂,以K2CO3为添加剂的最优反应条件。在该反应条件下,在多种实例中获得高达99%的收率和优秀的立体选择性(最高达98%ee)。通过反应机理研究,我们发现这类手性N,P-配体磷原子上的取代基和亚胺上的取代基之间的空间作用决定了配体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中配体L12、L14和L15具有优秀的立体选择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还会对这类配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合成中获得实际应用。通过发展三种可用于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合成的不对称催化体系,将优秀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丹参素及衍生物,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合成,并对获得的丹参素衍生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拓展了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获得途径,为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支持。

赵玉辉[4](2020)在《纳米多孔金属催化溴代芳烃、酰胺和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纳米多孔金属因具备独特的多孔结构和催化性能,成为了纳米材料及多相催化领域引人关注的研究对象。与传统纳米金属粒子相比,纳米多孔金属材料的制备简单,不需额外配体或添加剂,从而避免了其它有机物或离子在纳米材料表面的残留。纳米多孔金属材料自身具有稳定的特殊三维孔道结构,易于回收利用。此外,纳米多孔金属材料表层上存在着大量低配位原子,这些低配位原子使得纳米多孔金属催化剂比传统纳米金属粒子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以上特点,决定了纳米多孔金属材料作为催化剂在催化领域的突出性能。采用纳米多孔金作为催化剂,催化溴代芳烃选择性氢化脱溴反应。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各种溴代芳烃均能顺利发生脱溴反应,生成相应的脱溴产物,收率在70%-93%之间。该催化体系对酰基、羧基和缩醛等官能团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并且在溴原子和氯原子同时存在时,可选择性脱除溴原子、保留氯原子。研究结果表明,该催化体系可应用于含溴农药和阻燃剂的脱溴降解反应和有机合成中的脱保护基反应。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反应过程中未发现有金原子浸出。通过氢氘交换实验,验证了 H-H键在纳米多孔金表面发生了异裂。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溶剂甲醇在该反应过程中也起到氢供体作用。采用纳米多孔金作为催化剂,催化酰胺的还原反应。研究表明,在催化N,N-二取代酰胺的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金是一种绿色、高效且可多次重复利用的多相催化剂。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多种N,N-二取代酰胺均能顺利被还原为相应的叔胺,目标产物收率在55%-94%之间。酰胺中氮原子所连烃基为吸电子基时不利于反应进行,目标产物收率低;酰胺羰基所连取代基的电子性质对还原反应的影响较小。对于催化酰胺的还原反应,纳米多孔金催化剂重复利用十一次,仍以较好收率获得目标产物。此外,将该催化体系应用于亚砜和N-氧化物的还原反应,也得到了理想结果。采用纳米多孔钯作为催化剂,催化硝基化合物的选择性加氢还原反应,探讨了纳米多孔钯组成和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多孔钯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低与其比表面积大小顺序基本一致,在所制备的六种纳米多孔钯催化剂中,组成为Pd86Al14的纳米多孔钯比表面积最大,为40.8 m2/g,呈现最高催化活性。该催化体系对酰基、酯基、酰胺和氰基官能团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与商品化的钯碳催化剂和雷尼镍催化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纳米多孔钯催化剂的结构稳定、反应过程中活性组分无流失,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张龙康[5](2020)在《高分散金属纳米多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高分散金属纳米多相催化剂由于其较高的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备高分散、高活性且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催化剂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硬模板牺牲法制备了系列高分散金属钴催化剂,以氮化碳和石墨烯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高分散金属钯催化剂。考察了制备的系列高分散金属催化剂对木质素衍生物的脱氧加氢、硝基化合物的氢化和转移氢化反应的催化活性。1、采用硬模板牺牲法,以不同孔径(MCM-41,SBA-15和FDU-12)SiO2为模板,以六水合硝酸钴-甘氨酸为配体,探究了不同孔径的SiO2对金属Co分散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孔径的模板制备的催化剂呈现出不同的Co分散度,相较于MCM-41和FDU-12为模板制备的催化剂,通过SBA-15为模板制备的催化剂Co1@NC-(SBA)中的Co以单原子形式存在,对系列木质素衍生物的脱氧加氢和硝基化合物的氢化展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Co1@NC-(SBA)对香草醛的脱氧加氢和硝基化合物的氢化的催化活性超过了目前报道的绝大多数非贵金属催化剂。在重复利用十次后,催化剂仍然对4-硝基氯苯的氢化有着较高的催化活性。Co的原子级别分散,独特的Co-Nx结构以及优异的孔道结构造就了催化剂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2、以商业SBA-15为硬模板,1,10-邻菲罗啉为配体,将硝酸钴六水合物与1,10-邻菲罗啉的配合物通过浸渍法浸渍到SBA-15孔道中,用硬模板牺牲法制得高分散的钴负载在氮掺杂碳上催化剂CoN@PCN,以氨硼烷为氢源以硝基化合物为模型底物探究该催化剂的催化氢化活性,CoN@PCN展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研究表明,Co与载体上的吡啶氮形成了 Co-Nx位点,催化剂的高活性和稳定性归因于高分散的Co-Nx活性位点,催化剂对氨硼烷的高吸附能力,优异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结构。3、以C3N4纳米片(CNNS)和还原氧化石墨烯为原材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片状C3N4纳米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CNNS/rGO20,以其为载体负载Pd制备了高分散Pd的非均相催化剂,以甲酸为氢源,用于催化系列硝基化合物的转移氢化反应。相比于C3N4纳米片和还原氧化石墨烯载体,含有异质结结构的CNNS/rGO20复合材料有着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丰富的孔道结构,金属Pd有着更高的分散性,从而有着更高的催化活性。实验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对系列芳香类硝基化合物的催化转移氢化有着良好的催化活性,在温和的条件下(25℃,乙醇/水:1:1),系列硝基化合物能以较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转化为对应的芳香胺类化合物。

张凯莉[6](2020)在《生物质基5-羟甲基糠醛催化氢化制备呋喃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物质被认为是自然界中唯一可代替化石资源用于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可再生资源。因此,生物质衍生碳水化合物转化为5-羟甲基糠醛,进一步制备高价值呋喃类化合物2,5-二羟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吸引了科研工作者们极大的关注。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从绿色化学和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探究合成绿色、高效、低成本和稳定的催化剂体系,用于生物质衍生物5-羟甲基糠醛的原位氢化反应。在本论文中,针对5-羟甲基糠醛催化氢化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的反应,采用炭化-浸渍法成功制备了炭化蔗渣负载铜、锌催化剂(Cu、Zn/CSD)。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结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效果。结果显示:活性金属Cu、Zn很好地负载在炭化蔗渣(CSD)载体表面,且分布较为均匀。在乙醇溶剂为氢供体,Cu:Zn比为2:1,反应温度为160°C,反应时间为1.5 h的条件下,5-羟甲基糠醛的转化率为86.5%,2,5-二羟甲基呋喃的得率为82.5%。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重复使用5次后,Cu、Zn的分散度下降,出现团聚现象,产物的得率有所下降。为了进一步探究5-羟甲基糠醛的原位氢化反应,本论文以水热合成-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在催化5-羟甲基糠醛(HMF)加氢制备2,5-二甲基呋喃(DMF)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在还原前金属Ni以Ni O的形式负载在分子筛的表面,且分散较为均匀;且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较MCM-41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在甲醇溶剂为氢供体,反应温度为190°C,反应时间为5 h,Ni负载量为10%的反应条件下,5-羟甲基糠醛的转化率为98.1%,2,5-二甲基呋喃的得率为64.4%,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较好,重复使用5次后,活性金属Ni出现部分团聚现象,产物的得率有所下降。另外,论文以原位合成法制备了Ni-MCM-41催化剂,对比考察了原位合成型Ni-MCM-41与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在催化5-羟甲基糠醛(HMF)加氢制备2,5-二甲基呋喃(DMF)的反应活性。结果显示:Ni离子已经成功进入了分子筛内部且并未对载体结构产生较大影响,且原位合成型Ni-MCM-41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均高于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催化剂在该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在甲醇溶剂为氢供体和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190°C,反应时间为5 h,Ni负载量为10%的最佳反应条件下,HMF的转化率为98.5%,DMF的得率为65.1%。而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重复使用7次后,HMF转化率和DMF得率也基本保持不变。综上所述,本研究为5-羟甲基糠醛原位氢化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提供了一条较为经济安全的工艺路线,为生物质转化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刘鑫[7](2020)在《CDMB、CDMA和DMAn在12种有机溶剂中固液相平衡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2,5-二甲氧基-4-氯苯胺(缩写CDMA)是一种制备红色和黄色偶氮类有机染料的重要中间体。CDMA的产物中通常存在的未反应完全的2,5-二甲氧基-4-氯硝基苯(缩写CDMB)以及脱卤产物2,5-二甲氧基苯胺(缩写DMAn),极大地降低了下游产品色酚AS-LC和色酚AS-IRG的质量。本研究根据两种色酚的不同生产要求,分类讨论适合用做提纯CDMA的重结晶的有机溶剂,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思路。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本文采用动态法测定常压下275-340 K三种溶质在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乙醚、丙二醇甲醚、二乙二醇、二乙二醇单甲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二乙二醇乙醚、苯甲醚、二乙二醇二乙醚、乙二醇正丙醚、苯甲醇和苯乙酮中的溶解度。通过Wilson、NRTL、Apelblat和λh模型进行关联。利用单纯形法的多次优化,计算得到模型参数和均方根偏差。Wilson和NRTL模型的准确性更高,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1.35 K和0-1.83 K。结果显示,三种溶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DMAn的溶解度变化影响较大,而对CDMB的影响较小。从溶剂的分子结构的角度分析,碳链加长不利于溶质的溶解,醚基或者羰基的引入有利于溶质的溶解。对于生产色酚AS-LC,苯乙酮更加适合作为提纯溶剂,在295-340 K这一范围内,CDMA的溶解度恰好为CDMB的2倍,并且两种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成规律的线性变化。对于生产色酚AS-IRG,二乙二醇适合作提纯溶剂,温度低于305 K时,DMAn基本不溶,当温度高于305 K时,DMAn溶解度迅速增大。这一特点更有利于分离DMAn以及后续生产。

霍翔宇[8](2020)在《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并咪唑是一类具有两个氮原子的苯并杂环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和良好的配位能力赋予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多种生物和生理活性。因此,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无论是在医药领域还是农药行业,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在抑菌、消炎、杀虫、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它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新药创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以1,4:3,6-二缩水-D-果糖和取代邻苯二胺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恶嗪稠苯并咪唑和醌并咪唑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生物活性评价,发现了一些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化合物。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优化了 1,4:3,6-二缩水-D-果糖和邻苯二胺的反应条件,通过一锅多步合成呋喃并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并且在芳环和脂肪环的羟基位置进行系统地结构修饰,合成两个系列衍生物。2、以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为基础,探索呋喃环的开环反应,发现了一种用四氢锂铝为开环试剂的合成方法,合成一系列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3、以8-甲氧基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为原料,经过硝化、还原、氧化和取代等多步反应,合成一系列呋喃并恶嗪稠合醌并咪唑衍生物。4、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TE1、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乳腺癌细胞MCF-7等八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醌并咪唑衍生物和个别苯并咪唑衍生物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如化合物d6对TE1的抑制活性(IC50)达到了 4.245 μM。5、分别测定了目标化合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乙肝病毒(HBV)的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弱,部分化合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优于或相当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化合物a21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本论文共合成了 73个化合物,其中6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得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等分析手段得到确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苯并咪唑衍生物取代基位置。

刘光辉[9](2020)在《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褐煤储量丰富,且富含芳环和杂原子单元,具有从中获取增值产品的天然优势。围绕这一特性,深入了解褐煤中有机氧的赋存形式,并开发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技术,对于实现其高效利用至关重要。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褐煤有机质转化为衍生可溶组分,并根据组成结构特征差异进行定向提质是关键环节。在本论文中,基于“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分级定向利用”的思路,共设计了3种催化剂,包括Ni/M(金属—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和NiFe2O4(双金属氧化物)。以新疆大黄山褐煤(DL)为研究对象,共提出了3种催化解聚策略,包括DL的催化乙醇解、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和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此外,对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的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并根据特征差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相关萃取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1)对于DL的催化乙醇解体系:Ni/M可以有效活化乙醇,并促进包括质子氢(H+)、氢自由基(H·)、乙基自由基(·CH2CH3)和乙氧基自由基(·OCH2CH3)在内的多种活性物种的转移。Ni/M的引入显着提高了DL衍生可溶组分的收率,包括轻质组分(ESPC,32.4 wt%)和重质组分(34.1 wt%)。在ESPC中检测到了更丰富的链烷烃和芳烃,表明Ni/M可以有效促进可溶物,尤其是轻质组分中氧原子的原位脱除。对于ESPC的催化加氢转化(CHC),Ni/M可以将H2活化成双原子活性氢(H···H)。之后H2和H···H均可在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协同作用下进一步被活化成H·。因此,这期间存在H+、H·和H···H共3种活性氢物种的协同转移。氢化油中含芳环和含杂原子物种显着减少,而链烷烃和环烷烃占比显着提高。此外,酸性催化剂可以诱导氢化产物发生重排,生成双环环烷烃;石油醚、甲醇和水组成的三元混合溶液(含水量5%)可用于从轻质组分中快速富集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van der Waals、H-π和H-H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石油醚相和甲醇/水相中烃类和芳醇的快速富集。而水的引入,提高了甲醇/水相对芳醇,尤其是酚类物种的萃取选择性。(2)对于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体系:通过原位共热解以及预硫化策略设计了一种新型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双金属高度分散且具有丰富多级孔的CoMoSxOy@C可以在不同体系中有效活化H2和乙醇,并促进包括>C-O-在内的多种桥键裂解而无需氢化芳环。催化加氢裂解和催化乙醇解的两步串联,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显着提高可溶组分收率(从42.7 wt%增加到70.0 wt%)。其中,轻质组分的总收率从17.5 wt%增加至27.0 wt%;通过对两阶段轻质组分的CHC,进一步证实了芳环的氢化较杂原子的脱除更容易进行。在CHC期间,杂原子的脱除是控速步骤之一。综合分析和评估后,第一阶段(热溶/催化加氢裂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CHC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而富含杂原子化合物的第二阶段(乙醇解/催化乙醇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快速富集、柱层析分离提纯等手段从中获取增值化学品。(3)对于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体系:设计了一种快速制备NiFe2O4纳米球的一锅水热法。可磁回收的NiFe2O4具有优异的>C-O-桥键裂解活性,这与其有效活化H2和H···H以及促进H·转移的特性有关。升高温度和降低初始H2压力可以有效减少氢化产物和重排产物的生成,提高芳烃的选择性和收率。此外,NiFe2O4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引入NiFe2O4后,可溶组分的收率从13.6 wt%提高至17.7 wt%。其中,轻质组分和重质组分收率的增幅分别为9.8%和46.7%。催化加氢裂解衍生轻质组分(SPC)中芳烃的收率显着提高,进一步证实了NiFe2O4具有原位脱除可溶组分中杂原子的能力;相比于乙醇解衍生轻质组分,萃取物(EP)和SPC中杂原子物种含量相对较低,因此CHC程序所需的时间更短。此外,脱氧较脱氮/硫更容易进行,加氢催化剂对氧原子的耐受性要强于氮/硫原子。EP和SPC的组成具有差异,且均可高效转化为富含链烷烃和环烷烃的衍生氢化油,具有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的潜力。(4)对于重质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分析:对DL环己烷热溶(APC)、乙醇解(APE)和环己烷—乙醇两步顺序热溶(APCE)共3种不同策略获取的衍生重质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APC与APE/APCE的微观结构特征显着不同。此外,APC中可能含有更丰富的-OH、>C=O和>C-O-官能团,并且仍可能含有部分中/小分子以及含弱/中等强度共价键单元,包括桥键结构。而APE和APCE主要以大/超大分子基团为主,且APCE的芳香度可能比APE高。CPP-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惰性溶剂热溶,烷醇解对大分子基团中的含氮和含硫桥键有更好的裂解效果;基于钌离子催化氧化分析,APCE中可能以渺位缩合芳香族和聚芳基单元为主,其次还包含少量的迫位缩合芳香族单元、长侧链的饱和环单元、具有较长脂肪族侧链的芳环单元以及聚亚甲基桥键单元。(5)对于DL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分析:DL的嵌套基团中可能存在烷基取代的萘和苯酚。随着解聚程度的加深,衍生残渣有机质的芳香度增加。此外,含>C-OH和>C-O-键物种在所有DL衍生残渣的表面占主导,而吡咯氮和硫酸根/亚硫酸根取代物分别是最丰富的含氮和含硫物种。弱/中等强度共价键的裂解应该是DL萃取和解聚期间发生的主要反应。基于不同特性,衍生残渣可分别应用于不同工艺,包括热解、分级热溶/醇解、催化加氢裂解以及制备碳材料等。(6)基于DFT计算:在抑制H···H的转移并有效获取H·的前提下,降低温度有利于>Car-O-键的裂解。适当提高载体酸性,以保证足够H+的释放,有利于>Cal-O-键,尤其是>Cal-OH键的裂解。引入这三种催化剂之一可能会降低*Cal-O-键裂解的能垒。此外,乙醇解也可以诱导>Cal-O-桥键裂解,这期间涉及H·和·OCH2CH3的转移,而非·OH。该论文有135幅图、141个表和355篇参考文献。

孙澍雨[10](2020)在《新型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Cadensin G全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结构复杂且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植物根,茎及愈伤组织中。该类木脂素骨架结构中活性官能团众多,因而具有独特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及杀虫等生理活性。从植物中直接提取此类木脂素存在着提取困难、分离复杂等难题。但是其反应位点多,易于进行结构修饰等优势深受药物开发研究员的关注,因而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了全合成研究。现如今该类化合物骨架结构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生物偶联法、仿生偶联法及化学合成法。本论文采用仿生偶联法实现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Cadensin G的全合成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详尽地综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分类、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生理活性及合成方法研究,并对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合成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在对选题背景及意义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析现有该类木脂素合成研究方法,设计出了Cadensin G全合成路线。第二部分为实验部分,介绍了Cadensin G最佳合成路线。对于Cadensin G的合成,以丁香醛为原料,经Knoevenagal缩合反应、酯基还原获得中间体(E)-芥子醇。2,3,4-三羟基苯甲酸经Friedel–Crafts反应获得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后者经酚羟基的选择性保护获得5,6-二羟基-3-(甲氧基甲氧基)-9-氧代-9H-氧杂蒽-1-乙酸酯。二者经K3[Fe(CN)6]偶联实现Cadensin G的全合成研究。第三部分为结果与分析。该部分对整个合成路线中关键反应步骤所涉及的反应机理、反应副反应及所用试剂进行分析讨论。分别从(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的合成、还原反应、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的合成、酚羟基的选择性保护基及仿生氧化偶联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常压催化氢化法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压催化氢化法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论文提纲范文)

(1)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细化学品简介
    1.2 精细化学中间体
    1.3 芳胺类中间体
        1.3.1 芳胺的制备
        1.3.2 硝基芳烃还原的机理
        1.3.3 硝基芳烃的还原方法
    1.4 几个重要的芳胺中间体
        1.4.1 芳香甲酰胺
        1.4.2 邻苯二胺类中间体
    1.5 论文的选题
        1.5.1 芳香甲酰胺的制备新工艺研究
        1.5.2 邻苯二胺中间体的制备新工艺研究
第二章 硝基芳烃的还原甲酰化工艺研究
    2.1 研究背景简介
        2.1.1 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
    2.2 研究思路设计
    2.3 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2.3.1 催化剂优选
        2.3.2 反应溶剂考察
        2.3.3 反应温度的考察
        2.3.4 反应时间考察
        2.3.5 还原剂配比考察
    2.4 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5.2 一般实验程序
        2.5.3 产物结构确定
    2.6 放大实验
    2.7 催化剂循环使用实验
    2.8 可能的反应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3.1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制备
        3.1.1 酰化水解法
        3.1.2 氨解还原法
        3.1.3 霍夫曼重排法
        3.1.4 微波辅助合成法
        3.1.5 其它制备方法
    3.2 研究思路
    3.3 合成工艺研究
        3.3.1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设计
        3.3.2 4-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合成
        3.3.3 3-硝基-4-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制备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3.4.2 实验步骤
    3.5 3-硝基-4-氨基苯甲酸制备的放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研究
    4.1 中间体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制备方法
        4.1.1 4-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合成方法
        4.1.2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方法
    4.2 研究思路设计
    4.3 合成工艺研究
        4.3.1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工艺设计
        4.3.2 甲酰胺苯甲醚的制备
        4.3.3 4-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4.3.4 硝化反应机理探讨
        4.3.5 硝化反应其它工艺条件的优化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4.4.2 实验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
    附录A、部分化合物的波谱分析图

(2)盐稳定的回收纳米贵金属溶液的制备及催化性能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胶体类催化剂
    1.3 负载型催化剂
    1.4 Pickering乳液催化剂
        1.4.1 碳材料型
        1.4.2 二氧化硅型
        1.4.3 其他类型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盐稳定的纳米贵金属溶液(SSNP)的制备
    2.1 汽车尾气催化剂废酸介
    2.2 实验部分
        2.2.1 蒸馏还原结晶法制备纳米贵金属
        2.2.2 酸的表征
        2.2.3 晶体的表征
        2.2.4 贵金属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的回收结果
        2.3.2 晶体性质分析
        2.3.3 纳米贵金属表征结果
    2.4 本章小结
3.SSNP对硝酸根催化氢化研究
    3.1 硝酸根降解现状
        3.1.1 金属还原法
        3.1.2 催化还原法
    3.2 实验部分
        3.2.1 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3.2.2 催化剂对硝酸根的催化还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
        3.3.2 硝酸根的催化结果
    3.4 本章小结
4.SSNP对硝基苯类催化氢化研究
    4.1 硝基苯类的催化降解
        4.1.1 硝基苯简介
        4.1.2 硝基苯类的催化氢化
    4.2 实验部分
        4.2.1 苯胺测定方法
        4.2.2 液质联用法检测产物
        4.2.3 SSNP对对氯硝基苯的催化氢化研究
        4.2.4 SSNP对硝基苯的催化氢化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苯胺标准曲线
        4.3.2 SSNP-Fe催化对氯硝基苯的研究
        4.3.3 SSNP对硝基苯催化结果
    4.4 小结
5.结论
6.实验的不足和改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药物合成方法的概述
        1.1.1 外消旋体拆分法
        1.1.2 化学计量不对称合成法
        1.1.3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2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C键
        1.2.1 C=C双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1.2.2 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1.2.3 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
        1.2.4 不对称烷基化/芳基化反应
    1.3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O键
        1.3.1 C=O双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1.3.2 酮或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1.3.3 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1.4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N键
        1.4.1 亚胺及烯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
        1.4.2 亚胺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
        1.4.3 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第二章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及丹参素类药物合成
    2.1 背景介绍
    2.2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类化合物不对称还原催化体系的建立
        2.2.1 催化剂的选择
        2.2.2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制备
        2.2.3 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催化条件的筛选
        2.2.4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拓展
    2.3 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
        2.3.1 文献回顾
        2.3.2 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
    2.4 丹参素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4.1 细胞培养及分组给药
        2.4.2 细胞内ROS含量检测
        2.4.3 细胞内MDA含量检测
    2.5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氢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方法
        2.7.1 仪器设备
        2.7.2 化学试剂
        2.7.3 溶剂处理
        2.7.4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合成
        2.7.5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
第三章 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和手性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合成
    3.1 背景介绍
    3.2 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体系的建立
        3.2.1 催化剂的选择
        3.2.2 手性配体的合成
        3.2.3 手性配体的筛选
        3.2.4 催化条件的筛选
        3.2.5 底物的拓展
    3.3 手性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不对称合成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方法
        3.5.1 仪器设备
        3.5.2 化学试剂
        3.5.3 溶剂处理
        3.5.4 手性配体的制备
        3.5.5 亚胺底物的制备
        3.5.6 亚胺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第四章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4.1 研究背景
    4.2 手性配体的设计及合成
        4.2.1 手性配体的设计
        4.2.2 手性N,P配体L6-L11的合成
    4.3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4.3.1 手性配体的筛选
        4.3.2 过渡金属前体的筛选
        4.3.3 过渡金属前体与配体的比例的筛选
        4.3.4 反应溶剂的筛选
        4.3.5 添加剂的筛选
        4.3.6 反应温度的筛选
        4.3.7 反应底物的拓展
    4.4 催化反应机理
    4.5 阶段小结
    4.6 新型配体L12-L15催化烯丙基烷基化反应性能的考察
        4.6.1 配体L12-L15的设计与合成
        4.6.2 配体的筛选
        4.6.3 反应底物的拓展
    4.7 本章小结
    4.8 实验方法
        4.8.1 仪器设备
        4.8.2 化学试剂
        4.8.3 溶剂处理
        4.8.4 配体的合成
        4.8.5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性
    5.1 结论
    5.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纳米多孔金属催化溴代芳烃、酰胺和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金属粒子催化剂
        1.1.1 纳米金属粒子催化剂概述
        1.1.2 纳米金属粒子催化剂在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2 纳米多孔金属催化剂
        1.2.1 纳米多孔金属催化剂概述
        1.2.2 纳米多孔金属催化剂在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3 芳香卤代物选择性脱卤反应
        1.3.1 芳香卤代物选择性脱卤反应概述
        1.3.2 催化卤代芳烃选择性脱卤反应
    1.4 酰胺的还原反应
        1.4.1 酰胺还原反应概述
        1.4.2 催化酰胺选择性还原
    1.5 硝基化合物还原
        1.5.1 硝基化合物还原概述
        1.5.2 催化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还原
    1.6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思路
        1.6.1 论文选题
        1.6.2 主要研究思路
2 纳米多孔金催化溴代芳烃选择性脱溴反应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纳米多孔金催化剂的制备
        2.2.3 纳米多孔金催化溴代芳烃氢化脱溴反应的一般操作步骤
        2.2.4 催化脱溴反应产物的谱图解析数据
        2.2.5 纳米多孔金催化脱溴反应浸出实验步骤
        2.2.6 纳米多孔金催化剂循环利用实验步骤
        2.2.7 催化脱溴反应氢氘交换实验步骤
        2.2.8 动力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多孔金催化剂的表征
        2.3.2 催化脱溴反应条件优化
        2.3.3 催化脱溴反应底物范围的考察
        2.3.4 可乐定中间体的制备
        2.3.5 纳米多孔金催化脱溴反应浸出实验结果
        2.3.6 催化脱溴反应中纳米多孔金循环利用实验结果及循环利用后催化剂的表征
        2.3.7 氢氘交换实验结果
        2.3.8 动力学研究结果
        2.3.9 纳米多孔金催化脱溴反应可能的机理
    2.4 小结
3 纳米多孔金催化酰胺还原反应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纳米多孔金催化剂的制备
        3.2.3 反应底物酰胺的合成及表征
        3.2.4 纳米多孔金催化酰胺还原反应的一般操作步骤
        3.2.5 催化酰胺还原反应产物的谱图解析数据
        3.2.6 纳米多孔金催化剂在酰胺还原反应中的浸出实验步骤
        3.2.7 酰胺的催化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金循环利用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多孔金的结构表征
        3.3.2 催化酰胺还原反应条件优化
        3.3.3 催化酰胺还原反应底物范围的考察
        3.3.4 1,2-还原和1,4-还原反应的研究
        3.3.5 酰胺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金循环利用实验结果及循环利用后催化剂的表征
        3.3.6 催化酰胺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金的浸出实验结果
        3.3.7 纳米多孔金催化酰胺还原反应机理的研究
    3.4 小结
4 纳米多孔钯催化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还原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纳米多孔钯催化剂的制备
        4.2.3 反应底物硝基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2.4 纳米多孔钯催化硝基化合物选择性加氢还原反应的一般操作步骤
        4.2.5 催化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产物的谱图解析数据
        4.2.6 纳米多孔钯催化剂在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中的浸出实验步骤
        4.2.7 催化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钯循环利用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多孔钯的结构表征
        4.3.2 纳米多孔钯PdNPore-1-6催化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活性的考察
        4.3.3 催化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底物范围的考察
        4.3.4 硝基化合物加氢还原反应中纳米多孔钯的浸出实验结果
        4.3.5 4-(三氟甲氧基)硝基苯的克级规模还原反应
        4.3.6 纳米多孔钯催化剂循环利用实验结果及循环利用后的结构表征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注释
附录B 部分代表性化合物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分散金属纳米多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缩写表
1 引言
    1.1 木质素
        1.1.2 生物油
        1.1.3 木质素衍生物(香草醛)的研究现状
    1.2 芳香类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1.2.1 芳香类硝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
        1.2.2 芳香类硝基化合物的催化转移氢化
        1.2.3 芳香类硝基化合物的催化转移氢化反应机理
    1.3 单原子催化剂
        1.3.1 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4 硬模板法制备催化剂
        1.4.1 硬模板法制备单原子催化剂
    1.5 石墨相氮化碳的研究进展
        1.5.1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单原子Co催化剂用于木质素衍生物的脱氧加氢和硝基化合物氢化的高效催化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仪器
        2.1.3 催化剂的制备
        2.1.4 催化氢化反应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催化剂的表征
        2.2.2 香草醛脱氧加氢反应
        2.2.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2.4 硝基芳烃的加氢反应
    2.3 结论
3 超分散钴负载在氮掺杂有序多孔碳上用于硝基化合物的高效的转移氢化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仪器
        3.1.3 催化剂的制备
        3.1.4 硝基化合物的转移氢化反应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催化剂的表征
        3.2.2 硝基化合物的催化转移氢化
        3.2.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 结论
4 石墨烯修饰的g-C_3N_4复合材料负载高分散钯用于硝基芳烃转移氢化的高效催化剂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仪器
        4.1.3 催化剂的制备
        4.1.4 硝基化合物的转移氢化反应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表征
        4.2.2 硝基化合物的催化转移氢化
    4.3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生物质基5-羟甲基糠醛催化氢化制备呋喃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资源概述
        1.2.1 生物质的概念及组分
        1.2.2 生物质的转化利用技术
    1.3 5-羟甲基糠醛的物化性质和制备方法
        1.3.1 5-羟甲基糠醛的物化性质
        1.3.2 5-羟甲基糠醛的制备方法
    1.4 2,5-二羟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概述
    1.5 5-羟甲基糠醛选择性氢化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的研究
        1.5.1 氢供体的选择
        1.5.2 活性金属的选择
        1.5.3 其他影响因素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炭化蔗渣负载金属协同催化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5-羟甲基糠醛原位氢化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
        2.2.5 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
        2.3.2 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羟甲基呋喃的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型NI/MCM-41催化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甲基呋喃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的表征
        3.2.4 5-羟甲基糠醛原位氢化制备2,5-二甲基呋喃
        3.2.5 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负载型Ni/MCM-41催化剂的表征
        3.3.2 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甲基呋喃的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原位合成法制备镍基MCM-41催化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甲基呋喃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原位合成型Ni-MCM-41催化剂的表征
        4.2.4 5-羟甲基糠醛原位氢化制备2,5-二甲基呋喃
        4.2.5 产物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原位合成型Ni-MCM-41催化剂的表征
        4.3.2 5-羟甲基糠醛制备2,5-二甲基呋喃的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全文主要结论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3、对未来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试剂和材料详细信息
    附录2 仪器详细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CDMB、CDMA和DMAn在12种有机溶剂中固液相平衡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物质简介
        1.1.1 2,5-二甲氧基-4-氯苯胺简介
        1.1.2 2,5-二甲氧基苯胺简介
        1.1.3 2,5-二甲氧基-4-氯硝基苯简介
    1.2 物质生产工艺简介
        1.2.1 2,5-二甲氧基-4-氯苯胺生产工艺
        1.2.2 2,5-二甲氧基苯胺生产工艺
    1.3 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1.4 固-液平衡数据的测定、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1.4.1 固-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
        1.4.2 固-液相平衡数据的计算方法
        1.4.3 固-液平衡数据影响因素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2章 CDMA、CDMB和DMAn溶解度数据的测定
    2.1 实验方案
        2.1.1 实验物系的确定
        2.1.2 实验方法的确定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原料
    2.3 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DMA、CDMB和DMAn溶解度数据的结果讨论
    3.1 实验误差分析
    3.2 实验测定结果
    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溶剂对CDMB、CDMA和DMAn溶解度的影响
        3.4.1 不同纯有机溶剂对CDMA溶解度的影响
        3.4.2 不同纯有机溶剂对CDMB溶解度的影响
        3.4.3 不同纯有机溶剂对DMAn溶解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DMA、CDMB和DMAn溶解度数据的关联
    4.1 固液平衡方程与拟合模型选择
    4.2 目标函数与参数回归方法
    4.3 Wilson模型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4.4 NRTL模型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4.5 Apelblat模型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4.6 λh模型方程及其拟合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纯CDMA重结晶溶剂的选择
    5.1 用于生产色酚AS-LC的CDMA的提纯溶剂的选择
    5.2 用于生产色酚AS-IRG的CDMA的提纯溶剂的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A
附录B
致谢

(8)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苯并咪唑的合成
        1.1.1 邻苯二胺与羧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
        1.1.2 邻苯二胺与醛(或酮)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
        1.1.3 以其他原料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
    1.2 苯并咪唑的应用
        1.2.1 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
        1.2.2 苯并咪唑类抗溃疡药
        1.2.3 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的苯并咪唑衍生物
        1.2.4 具有镇痛活性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1.2.5 苯并咪唑类抗菌药
        1.2.6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苯并咪唑衍生物
        1.2.7 苯并咪唑类抗结核化合物
        1.2.8 苯并咪唑类抗病毒化合物
        1.2.9 苯并咪唑类抗高血压药
        1.2.10 苯并咪唑类抗肿瘤活性
    1.3 研究背景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的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条件优化
        2.2.1 反应溶剂的选择
        2.2.2 反应温度的确定
        2.2.3 氧化剂的选择
    2.3 芳环修饰衍生物的合成
        2.3.1 苯环单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3.2 苯环二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3.3 苯环多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4 脂肪环修饰的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1 3-叠氮和3-氨基取代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2 3-肟甲基醚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3 3-O-膦酸酯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3.1 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的加氢还原
    3.2 反应产物结构确定
    3.3 反应机理
    3.4 反应条件探索
    3.5 其它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醌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4.2.1 醌并咪唑合成路线的设计
        4.2.2 硝化产物的结构确证
    4.3 合成条件探索
        4.3.1 苯并咪唑硝化条件的选择
        4.3.2 成醌反应
    4.4 取代醌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活性评价
    5.1 抗肿瘤活性评价
        5.1.1 MTT比色法原理
        5.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3 细胞培养
        5.1.4 实验结果
    5.2 抗病毒活性评价
        5.2.1 抗RSV病毒活性测定方法
        5.2.2 抗RSV活性结果及构效关系讨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全文总结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褐煤结构研究及有机质组成分析
    1.3 褐煤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褐煤衍生物的定向转化和利用现状
    1.5 相关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煤样与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4 DL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提质
    2.5 分析与表征
    2.6 模拟计算
3 DL的催化乙醇解及ESPs的定向提质
    3.1 Ni/M的评价
    3.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3.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3.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3.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3.6 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的快速富集
    3.7 本章小结
4 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及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4.1 CoMoS_xO_y@C的评价
    4.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4.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4.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4.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及两种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5.1 NiFe_2O_4的评价
    5.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5.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5.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5.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三种DL衍生重质组分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6.1 收率和元素分析
    6.2 微观结构特征
    6.3 FTIRS分析
    6.4 TGA分析
    6.5 重质组分的闪速热解
    6.6 重质组分的QPEOTMS分析
    6.7 AP_(CE)的RICO
    6.8 本章小结
7 DL及其四种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
    7.1 收率和元素分析
    7.2 微观结构特征
    7.3 XRPES分析
    7.4 FTIRS分析
    7.5 TGA分析
    7.6 DL和衍生残渣的闪速热解
    7.7 本章小结
8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和CHC机理——基于DFT计算
    8.1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BDE计算
    8.2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Mulliken电荷计算
    8.3 CHC反应的焓变计算
    8.4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的过渡态计算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型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Cadensin G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脂素类化合物概述
    1.3 木脂素类化合物定义
    1.4 木脂素类化合物分类
        1.4.1 木脂素类化合物
        1.4.2 新木脂素类化合物
    1.5 木脂素类化合物分离纯化
        1.5.1 木脂素类化合物分离进展
        1.5.2 木脂素类化合物纯化进展
    1.6 木脂素类化合物生理活性
        1.6.1 抗菌活性
        1.6.2 抗病毒活性
        1.6.3 抗肿瘤活性
        1.6.4 抗氧化活性
        1.6.5 保肝活性
        1.6.6 神经保护活性
        1.6.7 杀虫活性
    1.7 木脂素类化合物合成进展
    1.8 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合成进展
        1.8.1 仿生偶联法
        1.8.2 仿生偶联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1.8.3 1,4-苯并二氧六环的化学合成
        1.8.3.1 α-溴苯酮中的溴取代
        1.8.3.2 1,2-环氧苯乙烷偶联
        1.8.3.3 过渡金属催化法
        1.8.3.4 Mitsunobu反应在偶联中应用
        1.8.3.5 肉桂醇和1,2-苯醌的环合反应
        1.8.3.6 甲苯磺酸酯的分子内环化
    1.9 论文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Cadensin G的全合成
    2.1 引言
    2.2 目标产物的逆合成分析
    2.3 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
        2.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3 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Cadensin G的全合成
        2.4.3.1 丙二酸单乙酯的合成
        2.4.3.2 (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3)的合成
        2.4.3.3 (E)-芥子醇(4)的合成
        2.4.3.4 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7)的合成
        2.4.3.5 7,9-二羟基-2,2-二苯基-6H-[1,3]-二氧杂环戊并[4,5-c]-氧杂蒽-6-酮(8)的合成
        2.4.3.6 7-羟基-9-(甲氧基甲氧基)-2,2-二苯基-6H-[1,3]-二氧杂环戊并[4,5-c]-氧杂蒽-6-酮(9)的合成
        2.4.3.7 8-(甲氧基甲氧基)-6-氧代-2,2-二苯基-6H-[1,3]二氧代[4,5-c]-氧杂蒽-7-乙酸酯(10)的合成
        2.4.3.8 5,6-二羟基-3-(甲氧基甲氧基)-9-氧代-9H-氧杂蒽-1-乙酸酯(11)的合成
        2.4.3.9 (2R,3R)-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2-(羟甲基)-10-(甲氧基甲氧基)-7-氧代-2,3-二氢-7H-[1,4]二氧杂[2,3-c]黄嘌呤-8-乙酸酯(12的合成)
        2.4.3.10 目标化合物Cadensin G(1)的合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的合成讨论
        3.1.1 丙二酸单乙酯合成讨论
        3.1.2 (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2-烯酸乙酯合成讨论
        3.1.3 Knoevenagal缩合反应机理
        3.1.4 无水乙醇及无水吡啶的制备
    3.2 还原反应讨论
        3.2.1 氢化铝锂还原讨论
        3.2.2 Pd/C催化脱保护讨论
        3.2.3 无水四氢呋喃的制备
    3.3 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合成讨论
        3.3.1 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合成方法
        3.3.2 1,3,5,6-四羟基氧杂蒽酮合成机理讨论
    3.4 仿生氧化偶联讨论
        3.4.1 仿生氧化偶联合成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骨架
        3.4.2 K_3[Fe(CN)_6]及Ag_2O催化仿生氧化偶联机理
    3.5 酚羟基保护讨论
        3.5.1 酚羟基保护基团的讨论
        3.5.2 二氯二苯甲烷保护酚羟基的讨论
        3.5.3 氯甲基甲醚保护酚羟基的讨论
        3.5.4 乙酸酐保护酚羟基的讨论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常压催化氢化法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论文参考文献)

  • [1]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D]. 张红彦.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2]盐稳定的回收纳米贵金属溶液的制备及催化性能探索研究[D]. 刘艳. 中北大学, 2021(09)
  • [3]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东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纳米多孔金属催化溴代芳烃、酰胺和硝基化合物还原反应研究[D]. 赵玉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高分散金属纳米多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D]. 张龙康.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生物质基5-羟甲基糠醛催化氢化制备呋喃类化合物的研究[D]. 张凯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CDMB、CDMA和DMAn在12种有机溶剂中固液相平衡研究及其应用[D]. 刘鑫. 天津大学, 2020(02)
  • [8]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 霍翔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9]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D]. 刘光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10]新型1,4-苯并二氧六环类木脂素Cadensin G全合成研究[D]. 孙澍雨.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常压催化加氢制备2,5-二甲氧基苯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