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科医生在SARS防治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1)在《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患者忠诚是指患者对某一特定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情感偏爱及重复购买行为。培育忠诚的患者不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以及促进患者健康结局的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开展对于提高居民就医公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分级诊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患者,与患者建立一种持久、牢固的关系,建立患者对机构的忠诚,从而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调查,了解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现状,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分析个体(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和信任)、组织机构(机构的举办主体、机构辖区每万服务人口的业务用房面积、药品种类、人力资源配置、培训情况、患者参与的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以及政策环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三方面因素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影响;以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为理论框架,构建内部刺激(患者健康素养)、组织机构刺激(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政策环境刺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支持)以及情感有机体(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影响患者忠诚中的作用路径;探讨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从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患者忠诚培育机制,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第一阶段:综合考虑吉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分布等因素,在吉林省选取4个市州;第二阶段:每个市州中随机选取2个区/县级市/县;第三阶段:每个区/县级市/县由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家根据基层卫生机构门诊量立意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乡镇卫生院,全省共计选取16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第四阶段:由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调查员于2019年8月到9月在抽中的每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就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询问,并由调查员进行电子问卷填写。定量研究的调查对象为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在所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1225名患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①机构调查的内容:机构举办主体、业务用房面积、辖区服务人口数、药品种类、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数;接受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人数、家庭医生签约总人口数以及家庭医生团队数量;②患者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健康素养、患者感知参与、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患者忠诚、社会支持、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等信息。本研究使用IBM SPSS24.0及Amos21.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单因素t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定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8月,选取22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和27名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对访谈中的录音和笔录资料手工转为文字形式,以Word文档进行保存,然后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的总体评分为3.30±0.96分(得分范围为1-5分),其中口碑宣传意愿评分为3.45±1.08分,高于推荐意愿(3.38±1.08)、再诊意愿(3.33±1.12)及首诊意愿(3.06±1.14)。(2)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已婚患者(3.33±0.97)的忠诚得分高于未婚/离婚/丧偶患者(3.19±0.89)(P<0.05)。自评健康状况较差患者(3.49±0.93)的忠诚得分高于健康状况好(3.24±0.98)的患者和健康状况一般(3.18±0.94)的患者(P<0.05)。患者健康素养(B=0.681)、感知价值(B=0.695)、满意度(B=0.840)以及信任(B=0.499)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3)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在举办主体为公立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3.42±0.92)的忠诚得分高于在举办主体为政府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8)(P<0.05)。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多(≥240)机构就诊患者(3.42±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药品种类相对较少(<240)机构就诊患者(3.25±0.96)(P<0.05)。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医生与护士比例≥1的机构就诊患者(3.22±0.94)(P<0.05)。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50±0.95)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50%的机构就诊患者(3.25±0.95)(P<0.001)。患者感知参与(B=0.086)和感知服务质量(B=0.734)的评分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P<0.001)。(4)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分析表明: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47±0.99)的忠诚得分高于未签约家庭医生患者(3.04±0.86)(P<0.001)。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38±0.97)的忠诚得分高于在每个签约服务团队平均服务人口数>2000的机构就诊患者(3.23±0.94)(P<0.05)。患者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得分越高(B=0.027,P<0.001)。(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2409(95%CI=[0.1776,0.3071])/0.2990(95%CI=[0.2315,0.3702])/0.1798(95%CI=[0.1187,0.2430])。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健康素养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健康素养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信任→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42,P<0.05)和路径“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178,P<0.05)。(6)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323(95%CI=[0.0226,0.0430])/0.0369(95%CI=[0.0270,0.0479])/0.0301(95%CI=[0.0202,0.040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参与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参与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30,P<0.001)。(7)患者感知价值/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 0.5066(95%CI=[0.3331,0.6838])/0.2557(95%CI=[0.1548,0.3688]);患者满意度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6352(95%CI=[0.4778,0.8062])。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感知服务质量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感知服务质量通过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间接影响。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245,P<0.05)。(8)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061(95%CI=[0.0040,0.0085])/0.0074(95%CI=[0.0051,0.0099])/0.0037(95%CI=[0.0021,0.0055])。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和患者信任在患者社会支持影响患者忠诚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患者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的直接效应、以患者感知价值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患者满意度为中介的间接效应以及以患者信任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检验链式中介模型在签约和未签约群体中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调节了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15,P<0.05)和路径“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忠诚”(效应值差异为0.003,P<0.05)。(9)高忠诚得分患者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卫生服务来源(OR=10.693)、去年一年来该机构就诊次数≥13次(OR=5.725)、在该机构持续就诊时间>1年(OR=1.818)、接受过预约服务(OR=2.997)、接受过随访服务(OR=2.900)、接受过转诊服务(OR=6.209)、接受过上门诊疗服务(OR=5.207)、接受过健康教育服务(OR=1.762)、接受过康复护理服务(OR=10.114)、接受过优先就诊服务(OR=17.372)、接受过用药长处方服务(OR=13.987)以及接受过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服务(OR=3.133)的比例高于低忠诚得分患者(P<0.05)。(10)定性访谈结果显示,影响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行为意向的因素有个体因素(患者的固有就医观念),组织机构因素(医生的年龄、医生的数量、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医疗卫生费用、药品供给、医疗技术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薄弱)以及政策环境因素(同伴支持、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希望从政府加大财政支持,提高服务的宣传力度和服务态度,完善体检项目,建设专科特色科室,增加药品供给、提高报销比例,加强医疗团队建设、改善设施配置短板,强化医防结合工作以及基层与上级医院的纵向合作等多方面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而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意向。结论:(1)患者忠诚可以促进其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利用,并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常规医疗机构来源,但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的忠诚得分尚处于中等水平。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状况,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2)随着患者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素养、感知价值、满意度以及信任对患者忠诚的驱动作用,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以及信任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价值的感知以及对服务的满意程度。(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药品种类、医生与护士的比例、接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师数所占比例以及全科医生的数量会影响患者对机构的忠诚情况,提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药品配置、加强护理以及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患者的忠诚。此外,随着患者感知参与以及感知服务质量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机构的忠诚越高。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重视改善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参与行为以及就诊体验,通过普及“医患共同决策”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等措施,提高患者的参与程度,强化患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4)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具有一定的影响,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应通过宣传激励引导政策提高居民的签约积极性和服务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医患互动服务体系。(5)社会支持对患者忠诚具有积极正向的预测作用,提高患者家属和医疗卫生人员对就诊患者的支持度以及加强同伴情感互助支持可以强化患者对机构的忠诚。(6)本研究通过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有调节的中介效应以及多群组路径分析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患者忠诚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以及患者忠诚对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为患者忠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和实证基础。也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了解患者就诊过程的认知心理和购买服务的内在驱动因素,培育忠诚患者策略、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王鑫宇[2](2021)在《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对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掌握和适宜技术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全科医生能力以及推广适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防治理论知识测验试卷》了解该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本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自行设计的《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相关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了解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相关适宜技术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依托问卷星平台进行试卷及问卷的电子化,藉由微信平台发放并回收试卷及问卷,其中试卷有效回收率77.3%(58/75),问卷有效回收率98.7%(74/75)。结果:1、该县级市城乡全科医生年龄均在60岁以下,其中,41~50岁年龄组全科医生占比最多,为60.8%(45/74)。78.4%(58/74)的全科医生任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95.9%(71/74)的全科医生从事全科医疗相关工作,41.9%(31/74)的全科医生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初级职称占比77%(57/74),54.1%(40/74)全科医生从业时间超过20年。2、该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防治理论知识测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为22.3±10.4分,最高和最低分数分别为:54分和6.2分,说明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整体掌握情况有较大提升空间。在13个考核知识点中,全科医生平均成绩与满分比排在后五位的是:心血管病分级管理、戒烟、心血管病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急症处理。不同年龄组成绩分析显示,18~30岁组全科医生成绩高于其他年龄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组成绩分析显示副高级职称组成绩高于其他职称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血管病防治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有45.95%的基层全科医生可能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了最新指南推荐的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生认为患者对该类技术接受情况(OR=13.816)、是否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OR=10.506)和医生是否具有积极态度推广适宜技术(OR=19.370)。问卷调研还显示基层全科医生认为医生平均技术水平不足是相关适宜技术推广的最主要限制因素。结论:1、辽宁省某县级市城乡基层全科医生对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总体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心血管病分级管理、戒烟、心血管病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急症处理掌握程度较差。2、最新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的相关适宜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推广,进一步面向基层加强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和技术培训并赋能患者是加快推进适宜技术应用的有效措施。
杨燕青[3](2020)在《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及应对能力现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培训效果评价,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以2018年上海市某区部分全科医疗团队成员研究对象,纳入未培训375人与培训后71人,通过自行设计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五部分,以对未培训对象的现况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培训后对象的培训效果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三、研究结果:现况调查纳入375名未培训社区全科医疗团队成员,总分按执业范围依次为精防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护士(P<0.01);调查问卷的四个模块标化得分后进行分析比较,基本概念>临床应对>临床认知>培训框架(P<0.01);团队主体之间(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得分比较,总分、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均有统计学差异,按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护士(P<0.05);全科医师的中医、西医相比较,总分及临床认知方面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P<0.05);全科医师各模块及格率比较,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P<0.05)。将375名未培训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后对象比较,总分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临床认知得分和临床应对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对全体对象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只有执业范围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对全科医师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工作年限、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四、研究结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中的主体“全科医师”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低于“精神卫生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临床认知和临床应对是存在不足的主要部分,提示了今后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西医全科医师的总体水平高于中医全科医师,提示中医对现代心身医学知识较为匮乏,培训可在中西医相关知识上进行融合与提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执业范围和培训,提示针对不同执业范围的培训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需精细化知识点;培训是提高社区全科医疗团队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西结合、拓宽视野以及政策引导提升全科医师心身疾病诊疗水平。以全科医学与心身医学相融合,同时关注了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吴淑进[4](2020)在《海口市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全科医疗管理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海口市居民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海口市T2DM的防治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2、探讨专科常规医疗+全科医疗管理模式在海口市T2DM管理中的效果。方法:1、从海口市四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280名居民,收集每名居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体重指数(BMI)、是否患T2DM、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血脂异常等数据,分析海口市居民T2DM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2、从海口市四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200名T2DM患者并随机分组,其中10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专科常规医疗+自我管理模式管理;另外100名作为实验组,采用专科常规医疗+全科医疗管理模式管理。两组均随访1年,收集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BMI、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能否改善糖尿病足(D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能否提高治疗依从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1、抽取的1280名居民中T2DM患者为119名,患病率为9.3%。根据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海口市居民患T2DM与年龄、BMI、日常锻炼情况、糖尿病家族史、合并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异常相关(P<0.05),与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蔬菜摄入情况、红肉摄入情况无显着相关性(P>0.05)。2、随访1年后,实验组对T2DM患者的FPG、2h PG、Hb A1c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T2DM相关危险因素BMI、TC的控制,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两组患者ACR值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对DF的自我管理水平比较,实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海口市T2DM患病率大致为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4%。2、海口市居民患T2DM的危险因素有老年、高BMI、少锻炼、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糖尿病家族史,与性别、文化程度、是否蔬菜摄入不足、是否红肉摄入过多、吸烟和饮酒无明显相关性。3、采用专科常规医疗+全科医疗管理模式对T2DM患者进行管理能更好的控制FPG、2h PG、Hb A1c、TC、BMI、ACR等指标;能够提高DF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4、专科常规医疗+全科医疗管理模式对T2DM患者管理值得广泛推广。
高志霞,孙琳,范俊杰,周健[5](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中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文中指出2019年12月以来,我国自湖北开始,暴发了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简称新冠),遏制社区疫情传播变成了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国家在短时间内制定了大量社区防控工作方案和要求,凸显社区卫生在疫情防控的重要地位。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及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社区卫生职能以及新冠防控相关方案就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展开探讨。结果发现,社区卫生服务对象广泛,内容全面,可及性高,能快速识别可疑传染源头,及时有效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但目前基层传染病预警监测系统不完善,全科医生队伍人员不足及设备短缺,在疫情防控中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结合新冠疫情防控,健全传染病预警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及职能,增大社区卫生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投入,切实发挥社区卫生在疾病防控中前哨阵地和守门人作用。
马俊[6](2020)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健康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更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端口,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不仅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而且被看作是提高老年群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亟需优化当前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模式,从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能力入手,促进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建立综合连续的社区健康管理体系,促进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从而保障老年人口健康。首先,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政策分析法,从社会保障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结构与实施状况,并根据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的满足情况和管理方式提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20位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素与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构建以老年人口健康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框架,并通过实地访谈法评估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供需匹配情况与管理效果。接着,借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优化思路,并基于健康管理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重新构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提出优化路径。最后,文章围绕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社区老年人口健康与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心理健康、居住环境和医疗环境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营造老年健康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帮助老年群体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社会以及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积极性,从而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三是,家庭医生制度能够有效推动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发展,大大提高老年人口健康服务的可及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从而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促进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升社区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
刘秀革[7](2020)在《分析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具体作用。方法: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自我控制管理;观察组采取在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的综合治疗模式。比较两组血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和治疗时,采取全科医生管理下的防治工作,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刘晓宇,赵婧宇,李兵,王留义[8](2020)在《我国全科医生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中的作用探讨》文中认为心脏性猝死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我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危险因素预防、急诊处置、转诊、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管理等方面探讨全科医生在整个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王莹[9](2019)在《全科医生在社区慢病控制三级预防体系中的作用和优势》文中认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控制率却相对较低,严重威胁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社区慢病管理刻不容缓。全科医生在基层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安全经济、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综合性和融合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细化性和人文性的全科医学诊疗管理的优势,这将有助于持续提升慢性疾病防控效率。全科医生在社区慢性疾病控制三级预防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杨丽[10](2019)在《研究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社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与观察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社区治疗,观察组采用全科医生社区防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指标分别为(8.93±1.11)mmol/L、(10.25±0.94)mmol/L,观察组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指标分别为(7.51±1.20)mmol/L、(6.29±1.07)mmol/L,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对比差异明差,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防治糖尿病采用全科医生治疗方式效果较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治疗有效率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二、全科医生在SARS防治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科医生在SARS防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患者忠诚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患者忠诚的概念 |
1.2.2 患者忠诚的测量维度 |
1.2.3 患者忠诚的作用 |
1.2.4 患者忠诚的现状研究 |
1.2.5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理论框架构建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生态学理论 |
2.1.2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 |
2.1.3 价值共创理论 |
2.1.4 期望失验理论 |
2.1.5 社会交换理论 |
2.1.6 计划行为理论 |
2.2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
2.2.1 理论框架 |
2.2.2 研究假设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计算 |
3.2.3 调查方法 |
3.2.4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3.2.6 质量控制 |
3.3 深入访谈法 |
3.3.1 访谈对象 |
3.3.2 访谈资料收集 |
3.3.3 访谈资料分析 |
3.3.4 质量控制 |
第4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现状及影响因素 |
4.1 预调研 |
4.1.1 预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1.2 患者忠诚测量条款的优化 |
4.2 正式调研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3 患者忠诚的现状 |
4.3.1 患者忠诚的信效度检验 |
4.3.2 患者忠诚得分情况 |
4.4 患者忠诚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个体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2 组织机构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3 政策环境因素对患者忠诚的影响 |
4.4.4 患者忠诚的多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
5.1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患者信任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者忠诚的影响路径 |
5.6 患者忠诚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1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现状 |
6.2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人口社会学特征对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2.2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6.2.3 患者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多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定性研究结果 |
7.1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
7.2 主题分析框架 |
7.3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的行为意向 |
7.4 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
7.5 提高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意向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8章 讨论 |
8.1 患者忠诚状况及影响因素 |
8.2 患者健康素养、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3 患者感知参与、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4 患者感知服务质量、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5 患者社会支持、患者感知价值、患者满意度及患者信任对患者忠诚的作用路径 |
8.6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患者忠诚提升路径中的调节作用 |
8.7 患者忠诚对基层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第9章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患者忠诚的对策建议 |
9.1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者应加强培养忠诚患者的意识 |
9.2 重点关注健康状况较差患者的忠诚,逐步培养其他患者忠诚 |
9.3 完善药品配置和药物使用目录,减少药品供应限制 |
9.4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的数量,优化医护配比 |
9.5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数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9.6 提高患者健康素养,转变不合理的就医观念 |
9.7 提高患者参与程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
9.8 关注患者医疗卫生需求,提高患者感知服务质量 |
9.9 重视患者感知价值,维持长期患者忠诚 |
9.10 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
9.11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患者信任 |
9.12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稳定的长期互动服务体系 |
9.13 建立多方支持环境,扩大患者社会支持网络 |
第10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0.1 结论 |
10.2 创新性 |
10.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知识测试与问卷调查的质量控制 |
2.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基层全科医生基本情况 |
3.2 对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研究 |
3.2.1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总体及各知识点掌握情况 |
3.2.2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的影响分析 |
3.3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信效度检验 |
3.3.2 问卷调查内容概况 |
3.3.3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初筛 |
3.3.4 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基层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
4.2 年龄与职称是影响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 加强培训并赋能患者有助于加快推进心血管病综合防治适宜技术应用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理论知识测验试卷 |
附录二 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调查 |
综述 卫生适宜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及推广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线路 |
六、基本概念 |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调查 |
三、专家咨询 |
四、问卷信、效度检验 |
五、质量控制 |
六、问卷统计 |
七、半结构式访谈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二、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三、现况调查结果 |
四、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技能培训效果对比 |
五、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六、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
七、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不同岗位差异明显 |
二、不同知识模块存在差异 |
三、培训与否存在差异 |
四、主要影响因素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
一、政策扶持,加快进程 |
二、精准培训,提升能力 |
三、开拓视野,丰富技巧 |
四、中国特色,中医全科 |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海口市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全科医疗管理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海口市居民T2DM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2 海口市T2DM患者专科医疗+全科医疗管理的效果研究 |
3.讨论 |
3.1 海口市居民T2DM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2 专科医疗结合全科医疗管理能较好地控制包括血糖在内的多项重要指标 |
3.3 专科医疗结合全科医疗管理能较好地干预T2DM部分并发症 |
3.4 全科医疗管理能增加T2DM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
4.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社区 2 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中全科医疗服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突发疫情中优势 |
1.1“全人”医疗服务理念 |
1.2 服务特征 |
1.3 团队协作工作模式 |
2 在防疫中采取的管控措施 |
2.1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
2.2 快速鉴别传染源,安全隔离疑似患者 |
2.3 做好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保护重点人群 |
3 在抗疫过程中存留问题 |
4 在以后工作中建议 |
4.1 建立健全基层人才培养模式 |
4.2 完善基层卫生体系应急预案 |
4.3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指标和报告机制 |
结语与展望 |
(6)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理论分析 |
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区 |
2.1.2 老年人口 |
2.1.3 健康管理 |
2.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相关理论 |
2.2.1 健康管理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机制设计理论 |
2.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
2.3.1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内在需要 |
2.3.2 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在动力 |
2.3.3 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提升要求 |
2.3.4 健康管理技术手段的应用方向 |
第三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发展状况 |
3.1 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历史沿革 |
3.1.1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阶段 |
3.1.2 公共卫生体系快速发展阶段 |
3.1.3 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政策全面融入阶段 |
3.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结构与实施现状 |
3.2.1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
3.2.2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 |
3.2.3 基于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管理 |
3.2.4 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
3.2.5 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管理 |
3.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
3.3.1 老年人口健康需求迫切 |
3.3.2 人口健康管理理念滞后 |
3.3.3 人口健康管理流程碎片化 |
3.3.4 人口健康管理手段单一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证研究 |
4.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基线调查 |
4.1.1 社区老年人口问卷及调查设计 |
4.1.2 社区老年人口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3 基于SEM模型的社区老年人口健康因子分析 |
4.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实地访谈案例分析 |
4.2.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需求 |
4.2.2 社区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供给 |
4.2.3 社区人口健康管理供需匹配 |
4.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
4.3.1 基础设备与专业医护人员紧缺 |
4.3.2 老年人口健康宣传教育不到位 |
4.3.3 老年人口慢性病管理率不达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国家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主要做法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加拿大 |
5.2 典型国家经验 |
5.2.1 强调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
5.2.2 注重健康服务资源整合 |
5.2.3 借助健康管理技术嵌入 |
5.3 对我国的启示 |
5.3.1 构建政府主导型健康管理体系 |
5.3.2 发展医养护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
5.3.3 逐步覆盖智能化健康管理手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优化 |
6.1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优化思路 |
6.1.1 培育大众健康文化是基础 |
6.1.2 促进服务体系融合是保证 |
6.1.3 推动工作精准落实是关键 |
6.2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体系构建 |
6.2.1 构建原则 |
6.2.2 要素分析 |
6.2.3 逻辑结构与功能 |
6.3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的实施路径 |
6.3.1 确立健康社区为政府人口健康管理抓手 |
6.3.2 做好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提升健康社区氛围 |
6.3.3 联合社会力量打造社区人口健康服务平台 |
6.3.4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 |
6.3.5 夯实家庭医生签约落实初级首诊分级诊疗 |
6.3.6 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监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实施的建议 |
7.1 将健康社区项目纳入政府规划 |
7.1.1 规划目标设计 |
7.1.2 规划内容安排 |
7.1.3 规划执行评估 |
7.2 加大社区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 |
7.2.1 设立健康教育专项基金 |
7.2.2 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
7.2.3 整合健康教育平台资源 |
7.3 加强社区人口健康管理服务监管 |
7.3.1 明确供给主体权力与职责定位 |
7.3.2 建立服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 |
7.3.3 发挥医保制度的制约监督功能 |
7.4 强化家庭医生制度基础 |
7.4.1 加大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
7.4.2 增加家庭医生服务范围 |
7.4.3 提升家庭医生激励水平 |
7.4.4 构建家庭医生信任关系 |
7.5 推进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7.5.1 加快新兴科技产品研发 |
7.5.2 推动智能居家装备普及 |
7.5.3 促进健康管理智慧化发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分析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8)我国全科医生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科医生是SCD预防和高风险人群识别中的“第一道防线” |
2 全科医生在SCD急诊救治中的优势 |
3 全科医生在SCD社区健康教育中的“辐射”作用 |
4 全科医生对SCD患者的社区综合管理 |
5 总结 |
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
(9)全科医生在社区慢病控制三级预防体系中的作用和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特点 |
2 全科医生在社区慢病控制三级预防体系中的作用和优势 |
2.1 慢性病的二、三级预防,提高慢性疾病的控制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
2.1.1 为患者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 |
2.1.2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和监测反馈、细化管理,提高慢性病控制率 |
2.1.3 人文化的非药物治疗,辅助慢性疾病指标达标 |
2.1.4 防治慢性病的并发症,康复治疗,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
2.1.5 慢性病的双向转诊 |
2.2 慢性病的一级预防,预防疾病的发生 |
3 提高全科医生慢病防治管理的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
3.1 规范全科医生诊疗行为,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
3.2 加强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建立并完善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医学模式 |
(10)研究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判定标准[3]。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比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指标。 |
2.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
3 讨论 |
四、全科医生在SARS防治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基层卫生机构就诊患者忠诚状况、影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辽宁省某县级市基层全科医生心血管病综合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及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研究[D]. 王鑫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燕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4]海口市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全科医疗管理的效果研究[D]. 吴淑进.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中全科医疗服务模式[J]. 高志霞,孙琳,范俊杰,周健. 社区医学杂志, 2020(08)
- [6]社区老年人口健康管理路径研究[D]. 马俊.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7]分析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J]. 刘秀革. 中国社区医师, 2020(08)
- [8]我国全科医生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体系中的作用探讨[J]. 刘晓宇,赵婧宇,李兵,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02)
- [9]全科医生在社区慢病控制三级预防体系中的作用和优势[J]. 王莹. 中国卫生产业, 2019(32)
- [10]研究全科医生在糖尿病社区防治中的作用[J]. 杨丽.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