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头内陷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祺,亓发芝[1](2021)在《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理》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置方法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5例乳头内陷术后乳头坏死女性患者,年龄19~37岁,平均24.4岁。13例为乳头部分坏死后内陷复发,12例为乳头完全坏死;行碟形皮瓣法乳头再造术。结果 25例患者手术修复后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皮瓣生长良好,无切口感染,外观满意,无乳头坏死。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准确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处理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重要因素。
赖瑞[2](2021)在《托里透脓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及对病灶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是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一种非哺乳期乳腺炎症性疾病,虽不会对生命造成致死性危险,却为患者带来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抗生素、激素、抗结核药物、免疫抑制剂等都是能够用来治疗GLM的药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指导以及大量本的临床研究,研究者们对于GLM的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很大争议。相比药物治疗,手术能够更快缓解临床症状、大大缩短病程。但同时,手术也面临着术后乳房外形改变、切口愈合不良、瘢痕增生、术后复发等一系列问题。而祖国传统医学在认识及治疗本病上有着独特优势,尽管没有GLM这个名词,但大部分中医学者们将GLM归为粉刺性乳痈,将其分成初起期、脓肿期、溃后期三期来进行治疗。托里透脓汤是益气解毒、托里透脓之代表方,对于痈疽脓熟不溃或溃后排脓不畅均有很好疗效。但关于其具体作用效果如何,尚需客观量化的资料来进一步论证,关于其具体发挥作用的机制更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课题组前期基础研究已表明托里透脓汤能够有效降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水平。现将从临床方面,研究托里透脓汤对GLM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对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托里透脓汤治疗GLM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些炎症因子与GLM发病之间关系进而发现GLM发病机制提供一定基础。研究目的:探究托里透脓汤内服联合切开引流与单纯切开引流相比,GLM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病灶内炎症因子TLR4、NF-κB、caspase1、IL-1β、IL-18的蛋白表达是否有差异。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住院治疗的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期,中医辩证为气虚痰凝的女性患者,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切开引流组,以及实验组托里透脓汤内服联合切开引流组。所有纳入患者于入组第1天行脓肿切开引流,之后每日常规换药。实验组患者同时于入组第1天开始,每日早晚口服托里透脓汤颗粒制剂1袋。两组治疗疗程均设定为7天,治疗期间如达到二期手术治疗标准,或创面和窦道完全愈合,统计治疗时间,停止治疗,统计疗效指标。研究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共74例,其中对照组30例,实验组44例。托里透脓汤内服联合切开引流在临床证候方面,总体有效率为59.1%,明显优于单纯切开引流组的33.3%,p<0.05;而两组患者病灶内炎症因子 TLR4、NF-κB、caspase1、IL-1β、IL-18表达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相较于单纯的切开引流,加服托里透脓汤能够有效改善GLM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在疼痛、患者情绪以及病灶乳房皮肤的改善方面,实验组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托里透脓汤内服对GLM患者病灶炎症因子caspase1、IL-1β、IL-18、TLR4、NF-κB表达的影响尚需研究进一步探索。
杨振[3](2021)在《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mastitis,NPM)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良性疾病,主要包括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mastitis,GLM),导管周围乳腺炎又称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或浆细胞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近年来NPM发病率逐年上升,病程长,易复发,尤其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反复,以至于切除乳房,不仅影响患者乳房美观,并且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目前NPM发病机制仍不明确,PDM可能的病因包括先天性乳头内陷、吸烟史、细菌感染等,其中较为公认的是“导管阻塞”学说,Haagensen认为导管周围乳腺炎中导管上皮细胞分泌类脂质物质导致导管扩张,导管上皮细胞变扁平,最终导管破裂引起导管周围炎症反应;GLM的可能致病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免疫系统紊乱、性激素分泌紊乱、吸烟、α1-抗胰蛋白酶缺乏、长期口服避孕药等,Ogura等在2例GLM中发现大量IgG4+浆细胞和CD4+或CD8+浸润,1例GLM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IgG4,提示GLM可能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PDM和GLM临床表现相似,难以鉴别,但二者治疗方法有所不同,预后有别,分类诊断不明确,二者的鉴别诊断亟待研究。PDM和GLM均可表现为乳房肿块、乳房脓肿、窦道或溃疡,二者的影像学检查与乳腺癌相似,不易鉴别,病理检查是鉴别诊断的关键。PDM和GLM镜下均表现为乳腺急慢性炎症,伴或不伴微脓肿形成,且两种疾病中均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目前少有系统研究二者的差异。PDM和GLM缺乏统一的分类诊断标准,本研究拟通过归纳总结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差异,进一步鉴别两种疾病,并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带来一些参考。研究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总结病例特征、复习病理切片和进行相关免疫组化研究:1.总结分析PDM和GLM临床病理特征差异;2.对比PDM和GLM病灶中浸润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观察肌上皮细胞连续性在PDM中的变化,初步探讨PDM和GLM的病因差异。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178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导管周围乳腺炎121例,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57例。本研究已经通过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2.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和辅助检查资料,HE切片由本院2名病理科医师重新进行复核,填写自行设计的病理特征描述问卷,使用ImageJ软件进行炎症细胞计数,录入数据并核查数据保证准确。3.免疫组化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进行CD3、CD4、CD8、CD20、CD138和Calponin阳性细胞的分布比例评价。病理科医师以“背靠背”方式对染色结果进行评定;根据Calponin染色结果观察PDM组织样本中肌上皮细胞的连续性。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描述性分析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炎的临床病理特征,使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之间的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分析连续性变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M和GL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差异:PDM和GLM临床特征相似,但PDM发病年龄较GLM范围广,PDM平均发病年龄37.9±10.4岁,GLM平均发病年龄32±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DM发病时间至末次生育时间长于GL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妊娠史、哺乳史、吸烟史、二手烟暴露史、避孕药服用史、高泌乳素血症和垂体微腺瘤病史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M患者病变多发生在乳晕区(n=68,56.2%),GLM患者多发生在乳腺外周象限(n=43,79.6%)(χ2=21.2,p<0.001)。GLM病变范围明显大于PDM(p<0.001),但PDM常合并乳房肿痛(χ2=26.6,p<0.001)。PDM镜下病变主要在导管周围(χ2=109.3,p<0.001),GLM病变则以小叶为中心(χ2=118.7,p<0.001),PDM较GLM更多出现导管扩张、导管破裂、管壁周围纤维化和管壁增厚(p<0.001),且导管腔内分泌物更多(χ2=23.0,p<0.001)。GLM最显着的特征即肉芽肿结构的形成增加(χ2=116.5,p<0.001),包括其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均多于PD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脂质空泡和微脓肿的形成在GLM中显着多于PDM(χ2=26.4,χ2=23.0,p<0.001)。2.“导管破裂”现象的观察导管破裂时,断裂的导管周围上皮细胞变扁平,导管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断裂、坏死,导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PDM中30例(62.5%)观察到肌上皮细胞连续性消失。3.PDM和GLM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比例差异:PDM和GLM均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以CD20+B淋巴细胞为主,PD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5.4%,GLM中CD20+细胞的平均比例为41.6%(p=0.015);GLM中CD138+细胞的分布比例显着多于PDM组(p<0.001)。GLM中多核巨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D8+T细胞浸润数量高于PDM。结论:1.PDM和GLM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表现相似的两类疾病,病理诊断仍是其鉴别诊断的“金标准”。现归纳两种疾病的鉴别点如下:PDM诊断特征:(1)PDM各年龄段均可起病,多在生育4年后发病;(2)单侧乳晕区肿块为初诊临床表现,红、肿、热、痛的急性期病程较长,可伴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房疼痛或脓肿形成;(3)病理主要表现为导管扩张,导管内粉染脂质分泌物和胆固醇结晶形成,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病变后期导管上皮连续性消失,导管内容物溢出,导管内外泡沫细胞形成,肉芽肿结构少见,肉芽肿内很少伴微脓肿形成;导管周围纤维化,脓肿区形成,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GLM诊断特征:(1)GLM年龄多在30-40岁,于生育4年内发病;(2)单侧乳腺外周区肿块发病,肿块长径较大,部分可伴乳房脓肿或窦道形成;(3)病理表现主要为以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伴或不伴微脓肿,微脓肿中央多见脂质空泡,周围大量聚集中性粒细胞,肉芽肿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2.导管阻塞假说可能是PDM的病因之一;PDM和GLM与免疫系统紊乱相关,其中PDM可能和Th2/Tfh辅助的体液免疫反应有关,Th1/Th17参与的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介导了 GLM的发生发展。
彭佳佳[4](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经产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形态。局限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目前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定论。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该病的治疗周期长,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类型。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在临床诊断上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GLM的发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呈现发病率较前上升。故临床将该病误诊为乳腺癌的情况亦时有发生。临床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临床中有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手术直接切除乳房病灶为主。偶尔兼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大多医生认为手术治疗能达到临床有效治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式。可将本病根据病程的进展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溃后期。若脓肿形成,则临床多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充分引流。其余较为常见的术式则有单纯病灶切除术和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及分散,则可能采取乳房全切术。为了术后美观效果可采取皮瓣转移或进行假体植入。乳腺手术多根据乳腺生理特点采取放射状切口,减少对乳管的损伤。若病灶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旁弧形切口,若病灶在乳房下部则沿着乳房下皱襞行弧形切口。脓肿期是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的时期。部分患者局部甚至可触及波动感,大多伴有疼痛。临床医者针对此期采取的治疗方式各不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切除坏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对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破坏,术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留可逆腺体。西医对于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寻求保守治疗,但是多篇文献报道激素会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早期对GLM患者行手术切除时,只切除乳腺病变部位的肿物及周围0.5cm正常组织。结果行这种术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甚至高达50%。除此之外,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手术联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能达到显着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自身意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手术方式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脓肿期GLM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脓肿期GLM患者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治疗、脓肿切开引流置入封闭负压引流(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以上三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探求一种能清除坏死病灶,同时对乳房外形损伤较小,复发率较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的治疗方法。为GLM脓肿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脓肿期且于门诊或住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治疗组:(1)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2)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3)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及乳房外形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联合中药治疗GLM脓肿期的效果。以下简称为(1)、(2)、(3)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脓肿期经病理证实为GLM患者共计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6~41岁,中位年龄32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21~30岁者21例(28%),31~40岁者52例(69.3%),41~50岁者2例(2.7%)。75例患者中有4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产后经历哺乳者60例(80.0%)。乳头内陷者14例(18.7%),双侧乳头内陷者3例(4.0%),无乳头内陷者61例(81.3%)。乳房外伤史6例(8%)。4例(5.3%)有近期流产史。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41例(54.7%)。教师次之,共计10例(13.3%)。无业人员9例(12%),专业技术人员5例(6.7%),自由职业者4例(5.3%),个体经营者2例(2.7%),工人2例(2.7%),医生1例(1.3%),农民1例(1.3%)。。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的GLM患者中,初期大多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临床可见部分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大。部分发病之前或有被幼儿无意间撞击的病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伴随乳头溢液者10例(13.3%),无乳头溢液者65例(86.7%)。肿块伴疼痛者65例(86.7%)。皮肤出现红肿者62例(82.7%)。皮肤温度偏高者51例(68%)。肿块可及明显波动感的有53例(70.7%)。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4.0%)。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的45例(60.0%)。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2~5年内居多,为46例(61.3%),4例患者已婚未生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46例(61.3%),位于右乳者28例(37.3%),双乳均发病者1例(1.3%)。对患者初诊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5cm,最短直径5cm。中位数为8cm。其中肿块直径为5~10cm者64例(85.3%),11~15cm者11例(14.7%)。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45例(60.0%)。位于外下象限者32例(42.7%)。位于内上象限者24例(32.0%)。位于内下象限者12例(16.0%)。75例患者乳房肿块并非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或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7例(9.3%)。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7例(49.3%),2个象限者31例(41.3%),3个象限者7例(9.3%)。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75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38例,泌乳素升高者13例,菌培养阳性者21例。送检的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纹带棒杆菌较为少见。4.疗效评价:(1)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88天,最短为15天,中位数为72天。(2)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5天,最短为40天,中位数为85天。(3)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8天,最短为50天,中位数为85天。(1)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2)组、(3)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组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分别为6,3,2例。出现新发的分别为2,2,3例。(1)、(2)、(3)组中乳房外形优秀者分别为12,17,16例。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房外形评价达到良好或一般的分别为13,8,9例。三组的乳房外形评价对比,P>0.05。研究结论:1.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GL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和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需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3.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脓肿期GLM疗效确切。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闫炳荃[5](2021)在《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哺乳期乳腺炎(Lactation mastitis,LM)和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的相关致病因素,明确致病因素后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可有效降低乳腺炎发病率,以及为乳腺炎的病因、诊断、预防措施和临床治疗等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5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排除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选取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问卷调查,哺乳期间未患乳腺炎的女性50例作为哺乳期乳腺炎对照组;经过乳腺外科专科查体及乳腺影像学检查提示乳腺无异常结节及明显导管扩张的健康女性50例,作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对照组。收集患者和体检中心女性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哺乳喂养史、月经史、生育史和既往疾病史等。纳入相关研究因素,明确观察指标,哺乳期乳腺炎组纳入的临床因素为:生产年龄、哺乳时间、哺乳期间是否反复发生乳汁淤积、哺乳后乳头清洗情况、乳头有无破损、乳房有无外伤手术史、有无焦虑和吸烟史等。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纳入的临床研究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生育次数、初育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吸烟、饮酒和乳头内陷等。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LM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乳汁淤积、乳头破裂、乳房外伤手术史、哺乳时间和哺乳后清洗乳头等方面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产年龄、吸烟和焦虑不良情绪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哺乳期间反复发生乳汁淤积、乳头破裂、乳房外伤手术史为哺乳期乳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哺乳后清洗乳头和哺乳时间>6个月为保护性因素。NPM组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体重指数、生育次数、月经初潮年龄、初育年龄和乳头内陷等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主动吸烟、被动吸烟和饮酒史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头内陷、超重肥胖、生育次数多和初潮延迟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初育年龄晚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有乳头破裂、哺乳期间反复乳汁淤积和乳房外伤手术史;哺乳后清洗乳头和哺乳时间>6个月可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超重肥胖、多产、初潮延迟和乳头内陷;初次生育年龄晚可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高洋,崔建春,李立[6](2021)在《乳头内陷诱发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乳头内陷是一种较常见的女性乳房畸形,在我国女性乳头内陷发生率为2%[1],在国外其发生率约为10%[2]。我院为辽宁省征兵体检指定单位,通过对2020年7月来我院进行征兵体检的300名年轻女性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分析乳头内陷发生率、诱发乳头内陷的相关因素以及并发症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李晶晶,游传华[7](2020)在《三角形翻转真皮瓣在乳头内陷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三角形翻转真皮瓣在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海南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门诊就诊的先天性乳头内陷患者10例(17侧),均为女性。设计三角形去表皮真皮复合组织瓣,松解牵拉短缩的乳头,形成贯通隧道,将真皮复合组织瓣翻转折叠固定于乳头下方,矫正乳头内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乳头坏死,随访12个月,术后外观满意,无回缩复发。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矫正乳头内陷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左鑫[8](2020)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评估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以便针对不同特点的浆细胞性乳腺炎采取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第一部分: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I-II度乳头内陷患者的55个乳房行牵引式乳头内陷矫正术,观察其临床疗效、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第二部分:对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50例PCM(单侧242例,双侧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综合治疗组和直接手术组,综合治疗组予以包含抗感染、抗结核、穿刺抽脓、切开引流、手术切除病灶的综合治疗;直接手术组患者入院时予以抗感染治疗,然后根据病变范围行手术切除病灶治疗。两组中合并有乳头内陷的患者,I-II度和III度内陷分别予以牵引式乳头内陷矫正术和切开法乳头内陷矫正术纠正乳头内陷。结果:第一部分:对于I-II度乳头内陷的患者,牵引式乳头内陷效果显着(有效率94.5%),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生率为0%,患者满意度好(95%);第二部分:乳头内陷的程度与PCM的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综合治疗组与直接手术组患者在乳头内陷(p>0.05),PCM类型(P>0.05),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100%),直接手术组的治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87.3%vs 73.4%,p<0.05),复发率显着低于综合治疗组(6.0%vs 10.5%,p<0.05),但综合治疗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着高于直接手术治疗组(95.2%vs 78.4%,p<0.05)。结论:1.牵引式乳头内陷矫正术可以在I-II度乳头内陷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操作简便、损伤小、美观度高,值得推广,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作用;2.浆细胞性乳腺炎病情复杂,综合治疗组中抗感染、抗结核治疗联合牵引式乳头矫形可以取得与直接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美容效果显着,但复发率有高于手术组的趋势,需要把握好适应证;3.对于PCM患者,应根据有无乳头内陷、不同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等,予以包含乳头矫形、抗感染、抗结核、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及美容效果。
刘鑫[9](2020)在《不同干预措施对两种常见病理类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一种良性疾病,其具有病程长、病理类型多样、手术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复发率高等特点,本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临床表现上区分非哺乳期乳腺炎中两种常见的病理类型(导管周围乳腺炎(periductal mastitis,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探讨不同干预措施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以期在今后诊治NPM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入组2017年9月-2019年9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腺体外科门诊的99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行乳腺病灶穿刺病检,穿刺组织行分枝杆菌PCR检测,有脓液者送细菌培养,随机给予50%硫酸镁溶液持续湿敷或如意金黄散一日数次外敷治疗,病灶局限后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不同干预措施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病情变化。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平均年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分布、病灶位置、乳头发育情况、首发临床分期以及临床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99例患者中,其中有66例导管周围乳腺炎,33例肉芽肿乳腺炎。经过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平均发病年龄存在统计学差异(t=-2.020,p<0.05)。PDM组中病灶全部位于乳晕2cm以内占比66.67%(44/66),GM组中位于乳晕2cm以外占比69.70%(23/33),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733,p<0.001)。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随机给予50%硫酸镁或如意黄金散外敷治疗,经干预治疗后2例(2.02%)患者得到治愈,28例(28.28%)患者显效,53例(53.54%)患者有效,16例(16.16%)患者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治疗总有效率83.84%。PDM组中59例(89.39%)有效,GM组中24例(72.72%)有效,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510,p<0.05)。在56例50%硫酸镁和43例如意黄金散治疗的对比中,两组疗效对比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0.001,p>0.05)。硫酸镁组中,PDM患者39例(92.86%)有效;GM患者8例(57.14%)有效;两组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458,p<0.05)。未治愈的患者经手术治疗,随访发现20例(20.20%)患者术后出现同侧或对侧复发或术后感染积液。结论:从临床资料上分析,PD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GM患者,PDM患者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GM发病一般为经产妇。PDM患者中病灶距离乳头更近,GM患者的病灶往往位于乳晕外,且两者均为肿块期常见。50%硫酸镁或如意黄金散外敷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效且效果类似;50%硫酸镁对导管周围乳腺炎更有效,术前干预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缩小手术范围,可以提高患者对美观的要求,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詹璐,庄纬,胡薇[10](2019)在《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认为乳头内陷是一种女性常见疾病,可由先天因素导致,也可由后天因素导致,按照严重程度不同将其分为3级。乳头内陷除影响女性乳房的形态和功能外,还容易诱发浆细胞性乳腺炎。国内外学者为矫治乳头内陷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分为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由于乳头内陷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以及不同术者的手术习惯,虽然经报道的乳头内陷治疗方法很多,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手术方式可以矫正所有类型的乳头内陷。本文总结概括了国内外乳头内陷外科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对真皮瓣法、牵引法和微创及内镜下纤维组织松解法3类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主要优缺点进行了介绍。
二、乳头内陷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头内陷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托里透脓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及对病灶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研究概况 |
一、西医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研究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2.1 自身免疫学说 |
2.2 细菌感染学说 |
2.3 ATT缺乏学说 |
2.4 激素学说 |
3. 诊断现状 |
4. 西医对GLM的治疗现状 |
4.1 药物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二、中医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 |
1. 中医古籍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辩证分治 |
3.1 肝经郁热证 |
3.2 正虚邪滞 |
4. 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诊治经验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托里透脓汤治疗痈证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
一、托里透脓汤的出处 |
二、从托法的定义探寻托里透脓汤的精妙方义 |
三、历代医家对托里透脓汤的临床应用 |
四、现代药理学对托里透脓汤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 |
3.1 统计分析软件 |
3.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结果分析 |
2.1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分析 |
2.3 两组治疗前后情绪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统计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病灶皮肤积分变化 |
3. 两组病灶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分析 |
4. 两组住院天数的比较 |
5. 两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概率的比较 |
6. 安全性分析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1.1 一般资料的讨论 |
1.2 观察指标的分析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讨论 |
3. 探索更优化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和必要性 |
5. Caspase1、IL-1β、IL-18、TLR4、NF-κB的研究进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与受试者声明 |
附录2 资料记录表 |
附录3 Barthle指数(BI)评定量表 |
附录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与附表 |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分组方案 |
3.2 治疗方案 |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分布 |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 |
6 治疗评价 |
6.1 基线比较 |
6.2 效果评价 |
讨论 |
1 一般情况讨论 |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
4 基线分析 |
5 疗效评价 |
6 治疗探讨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参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哺乳期乳腺炎组 |
2.2.2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 |
3.1.1 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3.1.2 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2 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研究结果 |
3.2.1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3.2.2 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临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对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相关分析 |
4.2 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相关分析 |
4.3 对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致病因素的差异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综述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6)乳头内陷诱发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乳头内陷发生率 |
2.2 乳头内陷与婴儿时期挤乳头、平时束胸、俯卧睡眠的关系 |
2.3 乳头内陷与并发症的关系 |
2.4 乳头内陷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
3 讨论 |
(7)三角形翻转真皮瓣在乳头内陷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切口设计 |
1.2.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情况 |
2.2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8)浆细胞性乳腺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情况 |
1.2 分组 |
1.2.1 第一部分研究 |
1.2.2 第二部分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 |
1.3.2 第二部分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第一部分研究内容 |
1.4.2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
2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第一部分研究结果 |
3.2 第二部分研究结果 |
3.2.1 综合治疗组和直接手术组临床表现的比较 |
3.2.2 乳头内陷与PCM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
3.2.3 不同治疗方法对疗效的影响分析 |
3.2.4 并发症 |
4 讨论 |
4.1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的分析 |
4.1.1 乳头内陷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的关系 |
4.1.2 细菌感染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的关系 |
4.2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综合治疗分析 |
5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不同干预措施对两种常见病理类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选择 |
1.2. 方法 |
1.3 疗效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1.1 PDM与 GM患者中发病年龄比较 |
2.1.2 PDM与 GM患者中病灶情况比较 |
2.1.3 PDM与 GM患者中乳头发育情况比较 |
2.1.4 PDM与 GM患者中首发临床分期比较 |
2.2. 治疗疗效 |
3. 讨论 |
3.1 病因学 |
3.2 临床鉴别 |
3.3 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疾病概述 |
2 乳头内陷外科治疗方法及进展 |
2.1 真皮瓣法 |
2.2 牵引法 |
2.3 微创及内镜下纤维组织松解法 |
3 小结 |
四、乳头内陷的手术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理[J]. 刘家祺,亓发芝.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04)
- [2]托里透脓汤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疗效及对病灶炎症因子的影响[D]. 赖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研究[D]. 杨振. 山东大学, 2021(09)
- [4]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佳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相关致病因素的分析[D]. 闫炳荃. 青海大学, 2021(01)
- [6]乳头内陷诱发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J]. 高洋,崔建春,李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04)
- [7]三角形翻转真皮瓣在乳头内陷中的临床应用[J]. 李晶晶,游传华. 海南医学, 2020(17)
- [8]浆细胞性乳腺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 左鑫.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不同干预措施对两种常见病理类型的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分析[D]. 刘鑫.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10]乳头内陷的外科治疗进展[J]. 詹璐,庄纬,胡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