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ERCP的X线体征分析

治疗性ERCP的X线体征分析

一、治疗性ERCP的X线征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月[1](2021)在《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胆石症是胆道外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在胆囊、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形成结石的疾病。由于其成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故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胆石症的治疗方面,由于非手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故多采用手术治疗。在胆囊结石的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中,单纯行LC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常需结合内镜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技术,是目前众多外科医师的首选治疗方法。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案中,ERCP联合LC具有临床效果好、创伤小等特点,有较高的联合应用价值,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策略。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无疑会对患者的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诱导局部炎症、损伤Oddi括约肌(Sphincter of Oddi,SO)等,而这些影响对后续施行的LC是否会造成影响。本研究通过探究ERCP对LC的影响,从而为不同个体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提高治疗效益提供全面系统的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术前ERCP是否增加LC手术难度、是否增加LC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是否影响胆道系统的菌群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评价在治疗胆石症中ERCP对LC的影响。为临床在使用内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石症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实验依据。方法:根据患者疾病诊断和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自2018.11-2020.11行LC的胆石症患者共计279例。根据患者实际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ERCP+LC,96例)和对照组(单纯LC,183例)。在96例观察组患者中,有51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有45例患者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在183例对照组中,根据患者胆囊术后病理,排除11例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的患者,得出对照组172例,其中无急性胆囊炎的患者93例;79例患者有急性胆囊炎。1.在51例诊断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无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征象的观察组患者中和93例诊断为胆囊结石无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A组:观察组46例,对照组46例。2.在45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的观察组患者中和79例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的对照组患者中,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匹配,以消除年龄、性别及BMI、CCI方面的差异,最终得出B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在清醒镇痛下接受ERCP,根据患者ERCP术后恢复情况,尽早在全麻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则单纯接受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所有患者中,若行LC时胆囊周围粘连致密,解剖胆囊三角困难,不能明确胆总管位置和周围组织关系时,则行腹腔镜下胆囊次全切除代替中转开腹,避免胆管损伤等并发症。记录指标:1.手术持续时间;2.术中出血量;3.粘连程度;4.炎症程度;5.技术难度;6.胆囊次全切除率;7.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8.胆汁细菌培养。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所有分析中,当P<0.05表示差异显着,在统计学上视为有意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麻醉意外及术中副损伤。在A组中,两组患者在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的对比中,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施行ERCP会增加胆囊周围的粘连程度、炎症程度,从而增加后续LC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难度;而在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方面对比后,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无胆道急性感染的情况下,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几方面无显着差异。在B组中,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粘连程度、炎症程度、技术难度、胆囊次全切除率、术后胆道相关并发症及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对比后,所有项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合并胆道急性感染的患者中,ECRP+LC组与单纯LC组在这些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1.在无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会通过诱发局部炎症增加LC的手术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需要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外科医生进行操作,以避免胆道损伤等并发症。2.在有急性胆道感染的患者中,术前ERCP大多数情况下在解除胆道梗阻减轻炎症方面相对于诱导局部炎症方面作用更强,所以通常不会增加后续LC的手术难度。

王宇路[2](2021)在《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显示胰胆管系统改变在鉴别肿块型胰腺炎(MFCP)和胰腺癌(PC)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2月-2020年5月我院23例MFCP患者与49例PC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横断面T1WI、T2WI序列及MRCP扫描,比较两组患者主胰管、分支胰管及胆总管的变化,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二者鉴别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将独立预测因子联合建立一个联合诊断模型,并比较联合诊断模型和任一单独鉴别方法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MFCP组的胰胆管特征包括:(1)胰管可贯通病灶区(73.91%);(2)钩突部分支胰管扩张(78.26%),分支胰管呈囊状扩张较PC组多见(34.78%vs10.20%,P<0.05);(3)胆总管远端多呈锥形狭窄(52.17%)或正常(39.13%),突然截断者较少(8.70%)。PC组的胰胆管特征包括:(1)“双管征”多见(63.27%);(2)胰管多在肿块处突然截断(61.22%);(3)胆总管远端常突然截断(65.31%);(4)主胰管管径/胰腺实质宽度大于MFCP组(0.36±0.16 vs 0.27±0.17,P<0.05),且比值≥0.32有助于PC的诊断。两组主胰管及分支胰管扩张程度、主胰管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双管征、病灶处主胰管截断、主胰管管径/胰腺实质宽度、钩突部分支胰管扩张及胆总管远端截断等五个指标是鉴别MFCP和PC的独立预测因子。将此五个最具特征性的鉴别点联合建立一个联合诊断模型,并绘制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其95%的可信区间为(0.844~0.983),联合诊断模型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1.3%,大于余下五种独立指标,该联合诊断模型对MFCP和PC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能力。Hosmer-Lemeshow统计值(P=0.751)显示预测值与观测值无显着性差异,因此该模型拟合度较好。结论MRI显示胰胆管改变对鉴别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有重要作用,联合胰胆管系统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提高二者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意义。

郑静[3](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陈琦[4](2020)在《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高频肌骨超声,观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关节超声声像图随时间的变化,探寻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溶解、消失的时间,分析关节内尿酸盐沉积征象变化与患者临床特征、依从性、血尿酸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痛风患者中,严格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痛风的诊断标准、参照本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选取90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第一次来诊确诊为痛风的时间为观察起点,即随访基线,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基线调查收集,实验室血尿酸生化检查及高频肌骨超声检查(包括双侧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超声下观察关节内“双轨征”、痛风石、滑膜周围血流信号等超声征象。由风湿免疫科资深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在降尿酸过程中,即随访过程中,每隔一个月复查一次血尿酸,每隔两个月复查一次高频肌骨超声,并于每次超声检查时,依照问卷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随访时间14个月,以末次超声检查为观察终点。“双轨征”消失组与未消失组临床特征、血尿酸水平等资料的比较以及随访终点不同血尿酸水平组“双轨征”消失率、痛风石减小程度的比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多个相关样本血流分级的比较采用Friedman M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ioni校正;降尿酸过程中痛风石大小随时间的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检验了解痛风石大小变化程度与血尿酸水平变化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检验水准α=0.05。结果90例患者中排除治疗过程中合并其他关节炎、骨折以及失访的病例,最终8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基线关节区内存在“双轨征”的患者有71例,随访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的患者22例,未消失的患者49例。基线32例患者38个关节内存在痛风石,随访14个月后,痛风石体积减小。1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双轨征”消失组(22例)与未消失组(49例)在体重指数、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轨征”消失组较未消失组病程短、基线血尿酸水平低、随访终点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大、患者依从性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3降尿酸治疗后,痛风石体积在随访第2、4、6、8、10个月测量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2个月测量与基线测量相比明显减小,在第14个月进一步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降尿酸治疗后14个月,痛风石体积的减小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降低程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P<0.05);痛风石体积的减少程度与最终的血尿酸达标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98,P<0.05)。5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最终血尿酸极低水平组(<300μmol/L)、低水平组(300-360μmol/L)与高水平组(>360μmol/L)在超声征象的改变(包括痛风石体积减小、“双轨征”消失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极低的患者痛风石体积最大程度的减小(P<0.05),“双轨征”消失率最高(P<0.05)。6患者在基线、降尿酸治疗2个月、12个月的关节血流信号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7.440,P<0.05),降尿酸治疗2个月后患者关节滑膜周围血流信号明显增多,14个月时血流信号较2个月及基线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降尿酸14个月时,依然有超过一半(53/80)的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没有消失,48.8%(39/80)的患者关节内呈现1级血流信号,即星点样血流。仅仅只有33.8%(27/80)患者关节周围血流信号消失。结论1高频肌骨超声可以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观察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的溶解甚至消失(包括超声下“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可以为痛风患者的疗效评估以及随访提供一种安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应进一步推广应用。2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程度与血尿酸基线水平、达标水平以及下降情况有关,与患者病程、依从性有关。病程短、血尿酸达标水平越低、患者依从性越好,越有利于“双轨征”的消失及痛风石的减小。3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溶解存在一定时间依赖性。痛风患者降尿酸过程中,患者血尿酸维持在360μmol/L左右,“双轨征”消失的中位数时间为8个月,痛风石体积明显减小时间为第12个月。4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开始时预防痛风复发是必要的,关节内血流信号在降尿酸过程中存在先增多后减少的现象。5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存在长时间潜在的亚临床滑膜炎,对患者预后有一定提示作用。降尿酸治疗14个月后,大部分患者关节内血流信号依然存在。图4幅;表8个;参127篇。

胡洋[5](2019)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常常在行钡餐或胃镜检查时发现,多无任何症状。但其会机械性压迫胆管,使胆汁流出不畅,增加逆行感染机会,导致胆汁淤积及胆管感染;憩室还可能会导致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异常,而引起胆道感染及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结石;憩室内残留的食物易滋长细菌,也会造成乳头水肿而导致胆石排出困难。故其存在会增加胆胰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诊治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ERCP也和许多手术操作一样,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有时也会引起一些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穿孔、术后胰腺炎、胆道感染等。尽管如此,ERCP仍是治疗CBD结石的首选方法。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存在是否会增加ERCP取石手术难度,降低手术成功率,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治疗CBD结石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ERCP治疗的CBD结石患者病例,根据是否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将病例分为憩室组、非憩室组,比较两组之间的ERCP一次性取石成功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收集因CBD结石于我院行ERCP取石的病例183例,包括憩室组72例,非憩室组111例。憩室组男性有42名,女性有30名,非憩室组男性有57名,女性有54名,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组年龄分布于28岁至9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岁;非憩室组年龄分布于23岁至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岁。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组ERCP一次性取石成功59例(81.9%),非憩室组ERCP一次性取石成功102例(91.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憩室组并发消化道出血0例(0%)、消化道穿孔0例(0%)、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3例(18.1%)、术后胰腺炎3例(4.2%)、胆道感染4例(5.6%);非憩室组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0.9%)、消化道穿孔0例(0%)、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8例(16.2%)、术后胰腺炎5例(4.5%)、胆道感染11例(9.9%),各并发症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因CBD结石行ERCP取石的病例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发病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存在会降低ERCP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但对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胰腺炎、胆道感染。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6](2018)在《ERCP诊治指南(2018版)》文中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ERCP已不再局限于"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我国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

何顺辉[7](2015)在《无X线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胆石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其发生率可高达10%-20%,而胆总管结石在胆石症中占达30%,胆管结石传统治疗是外科开腹手术,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对于单纯性胆总管结石,并经术前检查或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无胆管系统狭窄和肝内胆管多发结石的,可行腹腔镜下取石,但传统外科开腹手术,患者创伤较大、恢复较慢、住院费用高等缺点,对于胆管结石复发、反复、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外科二次开腹手术依从性差且二次开腹困难。ERCP: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首写字母(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其图像清晰,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具备连续、动态、直视、不易受到肠道气体干扰等一系列优点,X线下观察整个胆胰管形态,清晰显示胆胰管管腔有否扩张、狭窄、充盈缺损、受压等改变,可直接观察胆石的大小、部位、数目等,同时尚可进行内镜下胆管直视下病理组织活检、刷检及脱落细胞检查等,因此ERCP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最初主要是应用于胆道及胰腺系统的疾病诊断。随着内镜设备的改善和内镜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ERCP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诊断为主的ERCP逐渐过渡到治疗性ERCP, ERCP诊断的同时可进行同步治疗性ERCP(即具备诊断与治疗双重作用的技术),这是B超、CT、MRCP等单纯检查、诊断不能比拟的。随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以及一系列ERCP附件、设备的发明、应用,一系歹ERCP治疗随即陆续诞生并应用于临床,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osalbiliary drainage, ENBD)、梗阻性黄疸胆管支架放置术(金属支架放置、塑料支架放置)、十二指肠镜下胰管取石术、胰管支架放置术等等。ERCP的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及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术(EPBD)已成为治疗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而ERCP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ERCP治疗胆管结石,具备无须开腹,创伤少、病人恢复快、高效、安全、并发症少而轻、病人住院费用少,尤其对于胆管结石反复、复发、年老体弱伴有其他脏器疾病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则更具临床实用价值,二次ERCP胆管取石患者具备良好依从性,同时不受既往有否ERCP手术史的影响。但常规的ERCP需要在X线的辅助下完成,X线照射对人体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长期频繁接触X线,引起人体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再障、白内障、脱发、致癌、致胎儿畸形、不育等。为减少对医护人员、患者、孕产妇的胎儿的损害,我院我科开始B超引导下ERCP,随着传统ERCP及B超引导性ERCP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我科逐渐研究无X线十二指肠镜。同时某些特殊情况:如危重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或危重病人在手术室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情况下不能离开重症监护室或手术室行传统ERCP,因此紧急床边无X线十二指肠镜治疗就这样产生。另一方面无X线十二指肠镜治疗可降低医院、科室投资成本,对电力条件要求低,便于县乡级医院开展。当然,ERCP属于消化科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及要求较高,风险也较大,并发症多且可严重,如: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胰腺炎等等,严重的并发症会产生严重后遗症、危及患者生命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我们不主张县乡级医院一开始就开展无X线十二指肠镜,而需在传统ERCP技术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尝试进行。而我院消化科前辈们是在十多年大量传统ERCP基础上,ERCP技术、经验十分丰富的情况下探索、研究,挑选一些相对非复杂的病例尝试脱离X线引导下进行无X线十二指肠镜。总的来说,无X线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应该由经验丰富的ERCP内镜医师用于相对简单的病例。本研究通过收集无X线引导下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管结石的病例,探讨在无X线引导下ERCP治疗胆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213例性别、年龄不限于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行治疗性ERCP的患者,经B超和(或)CT和(或)MR确诊为胆总管结石,且胆总管内结石数目少于3个,最大结石直径<2.0 cm。不合并有肝总管、肝内胆管及胆囊结石,无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B超或CT检查未提示肝脏、胆道及胆囊病变,肝功能、胆红素及血淀粉酶指标正常;无长期慢性疾病病史,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及其它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1:1配对研究,分为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与普通ERCP组,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103例患者进行无X线十二指肠镜胆管取石治疗,普通ERCP组110例在传统X线下行ERCP胆管取石治疗。无X线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的原理:传统ERCP操作需使用X线的透视功能(C臂)以观察造影剂的注射过程,用于胰胆管疾病的诊断,以及决定下一步的内镜下相应治疗,同时X线透视以观察内镜附件在胰胆管内的操作,在X线监视下越过胆管结石,张开网篮,下拉并抖动网篮使结石进入网篮内并取出结石,网篮不能套住的小结石可用取石球囊清除等。而无x线十二指肠镜术前作B超、腹部CT或MRCP作诊断,挑选一些相对简单的病例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进行无X线十二指肠镜,操作熟练、轻柔,按轴线插管成功后回抽出胆汁,然后置入导丝,利于导丝交换技术放置一弓形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刀,将十二指肠乳头作一中小切开,胆管结石较大者在小切开基础上行球囊扩张术,然后用取石网蓝或取石球囊取石,术后常规放置鼻胆管,择期行鼻胆管造影,了解胆管结石有否残留及其他病变,若胆管残留较小的泥沙样结石,可通过鼻胆管反复冲洗将其冲出,若较大的胆管结石,则需择期二次ERCP取石。比较2组在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取石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附:ERCP成功标准: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胆管结石部分或全部取出,胆管通畅。ERCP失败标准:胆管插管失败,胆管结石未能取出。结果1、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取石成功95例,成功率92.2%,失败8例,其中有5例因乳头旁巨大憩室,3例因导丝插入困难,后经造影示胆总管下段狭窄改手术治疗;而普通ERCP组成功103例,取石成功率为93.6%,失败7例,取石失败7例,其中有4例因乳头旁巨大憩室,3例经造影示胆总管下段狭窄改手术治疗。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出现相关并发症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7%,其中9例有相关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7%,分别为胰腺炎5例(占4.8%),胆管炎2例(占1.9%),出血2例(占1.9%),经内科治疗均痊愈。普通ERCP组出现相关并发症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2%,分别为胰腺炎5例(占4.5%),胆管炎2例(占1.8%),出血1例(占0.9%),经内科治疗均痊愈。两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平均取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0.76±0.17h,5.70±0.89d)与普通ERCP组(分别为0.77±0.19h,5.63±1.06d)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与普通ERCP组相比(9115±699:9011±86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X线十二指肠镜取石术治疗部分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数目少于3个,最大直径<2cm)具有安全、可行性。2、无X线十二指肠镜取石术避免了X线对医患的损害;3、对于在入选范围内的胆管结石,无X线十二指肠镜取石术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与普通ERCP取石术无明显差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4、无X线十二指肠镜可在床边、手术室等地方进行,适用对象:(ICU)重症、危重患者等。5、无X线十二指肠镜应该由经验丰富的ERCP内镜医师用于相对简单的病例。

巫北海[8](1999)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文中提出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 简称为连接区) ,顾名思义,即是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连接的区域,包括胆管下端,胰管下端与十二指肠乳头及周围( 一般指以乳头开口为中心,直径2cm 的区域) 。在连接区疾病,常用的影像诊断检查方法包括无创性CT 扫描,有创性的ERCP、PTC,以及以往曾用过的生理性胆系造影( 即静脉法胆系造影) 、口服胆囊造影、常规( 单对比或气钡双对比) 钡餐检查及低张十二指肠造影等,临床还常用十二指肠内镜检查等。本文将有关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影像诊断的下述诸问题:一、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的解剖与生理;二、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正常影像学表现;三、胆胰管异常连接;四、胆胰管括约肌段狭窄;五、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六、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结石;七、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以及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的比较影像学等,就手边的文献资料结合我们近年工作中的经验体会详细进行讨论,力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我国影像诊断界同仁重视研究该连接区疾病的早期征象,争取作到早诊早治。

靳开星[9](2019)在《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老年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的安全性、有效性,并评估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收集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行治疗性ERCP的胆胰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年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75岁以上为老年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为A组(年轻组),年龄大于等于75岁的患者为B组(老年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结石清除情况、支架植入情况、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急性胆管炎),明确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使用GIQLI量表调查问卷,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的GIQLI量表得分,比较并评估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共有203例患者入组,其中A组105例患者,B组98例患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术后2周A组有3例患者失访,共随访到102例患者,B组有5例患者失访,共随访到93例患者,术后1个月A组有4例患者失访,共随访到98例患者,B组有3例患者失访,共随访到90例患者。A、B两组患者无论在手术操作时间、结石清除情况、平均住院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支架植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较术前生活质量无论在自觉症状、生理功能状态、心理状态、社交活动状态及总分五个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自觉症状和各个时间点(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生理功能状态、社交活动状态及总分方面较A组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个月的自觉症状和各个时间点(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的心理状态上无差异(P>0.05);术后2周A、B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值组间对比,B组患者在自觉症状和生理功能状态方面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心理状态、社交活动状态及总分上无差异(P>0.05);术后1个月A、B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值组间对比,B组患者在生理功能状态、社交活动状态及总分评估方面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自觉症状、心理状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同样是安全有效的;2.胆胰疾病患者行治疗性ERCP后,术后早期生活质量较术前均可得到改善,且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王翔[10](2019)在《胰管支架预防高危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管支架植入预防高危病人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统计分析胰管引流是否可以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是否可降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从而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预防提供新依据,为降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道微创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行ERC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挑选患者资料,其术前均完善相关术前准备,术中按照患者合并的胆胰疾病情况给予相关的治疗,术后处理根据其疾病情况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统计术中放置胰管支架患者和未放置胰管支架患者资料,比较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淀粉酶水平,分析其发生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探讨ERCP术中应用胰管引流支架预防PEP是否有效,胰管支架能否降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结果根据严格的筛选标准及统计发现,术中放入胰管支架的患者共有110例,未放入胰管支架的有8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的基础疾病、术前淀粉酶、术前合并急性胆道炎症、疾病的构成等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胰管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后对比,胰管支架组术后12h、24h、48h血淀粉酶数值明显低于未放置胰管支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标准按照Cotton诊断标准PEP的发生,统计分析高淀粉酶血症患者及PEP患者的概率,胰管支架组对比未放置胰管支架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未见明显降低(P=0.71,>0.05),轻度、中度、重度PE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胰管支架组有6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6/110,5.4%)、4例发生轻度PEP(4/110,3.6%),无中重度胰腺炎的发生;未放置胰管支架组有7例发生高淀粉酶血症(7/84,8.3%)、11例发生PEP(11/84,13%),3例发生中度PEP(3/84,3.5%),其中1例发展为重症胰腺炎(1/84,1.1%)。胰管支架组术后发生腹部疼痛的患者有5例(5/110,4.5%),未放置胰管支架组患者术后发生腹部疼痛的患者18例(18/84,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管支架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为(6.86±1.40)天,未放置胰管支架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50±4.08)天,胰管支架组ERCP术后住院日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术后胰管支架组的患者均顺利取出胰管支架,且观察发现未出现支架移位、消化道穿孔、出血等并发症。支架取出后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结论胰管支架置入通畅引流可减少伴有危险因素病人PE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所以可作为一项措施来预防高危患者PEP,行内镜胰胆管造影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未明显降低,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治疗性ERCP的X线征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性ERCP的X线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影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T和MRI鉴别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技术路线
        1.1.3 基线基本资料调查
        1.1.4 高频肌骨超声检查方法
        1.1.5 血尿酸实验室检查方法
        1.1.6 患者依从性检查方法
        1.1.7 治疗方法
        1.1.8 随访观察
        1.1.9 统计学方法
        1.1.10 质量控制方法
    1.2 结果
        1.2.1 临床资料
        1.2.2 基线高频肌骨超声表现
        1.2.3 随访结果
    1.3 讨论
        1.3.1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的变化
        1.3.2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研究
        1.3.3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血尿酸水平的相关研究
        1.3.4 痛风患者治疗后关节尿酸盐沉积图像变化与其依从性相关研究.
        1.3.5 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后关节周围血流信号变化的分析
        1.3.6 本研究局限性和不足
        1.3.7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评估领域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及应用前景
    2.1 痛风概述
    2.2 痛风的诊断
    2.3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4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
    2.5 高频肌骨超声在痛风疗效观察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2.5.1 超声可以作为痛风患者疗效监测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2.5.2 超声观察尿酸盐结晶溶解、消失时点以及其重大意义
        2.5.3 降尿酸治疗后超声下亚临床滑膜炎对预后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5年ACR/ERCP痛风分类标准
附录B 调查表
附录C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
附录E 痛风患者随访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对象来源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2.1.3 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资料
    2.4 手术器械
    2.5 围手术期处理
        2.5.1 术前准备
        2.5.2 术中操作
        2.5.3 术后处理
    2.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ERCP治疗CBD结石的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关系
    3.3 憩室旁乳头组与憩室内乳头组的CBD结石情况
讨论
    4.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4.2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治疗CBD结石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ERCP诊治指南(2018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1.1 疗效与风险
    1.2 条件与准入
    1.3 术前准备
        1.3.1 知情同意
        1.3.2 凝血功能检查
        1.3.3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1.3.4 预防胰腺炎
        1.3.5镇静与监护
        1.3.6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1.3.7 术前讨论
    1.4 术后处理
        1.4.1 操作报告以及相应影像资料
        1.4.2恢复与病情观察
        1.4.3 鼻胆管的管理
    1.5 小儿ERCP
        1.5.1 小儿不是ERCP的禁忌,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并加强防护 (B1)
        1.5.2 小儿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A1)
        1.5.3小儿行ERCP应尽量保留括约肌功能 (B1)
        1.5.4 小儿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成人, 最常见的是ERCP术后胰腺炎 (B1)
    1.6 妊娠期ERCP
        1.6.1
        1.6.2 妊娠期间胆管结石引起胆管炎、胰腺炎等时, 应优选ERCP (B1)
        1.6.3 妊娠期ERCP应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操作, 并尽量推迟至妊娠中后期 (B1)
        1.6.4 ERCP期间孕妇应采取平卧位, 以避免操作期间胎盘血流减少, 同时应尽量减少孕妇及胎儿的放射线暴露 (B1)
        1.6.5 妊娠是ERCP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之一, 妊娠并发症是ERCP的禁忌证 (B1)
2 胆总管结石的ERCP诊治
    2.1 胆总管结石的诊断
        2.1.1 怀疑存在胆总管结石者推荐首先进行肝脏生化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 但结果正常者不可完全排除, 如临床仍高度怀疑可行进一步检查 (C1)
        2.1.2 不推荐将CT作为检测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但对疑诊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推荐CT检查 (B1)
        2.1.3 推荐MRCP和EUS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精确检查方法, 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所在中心的检查条件具体选择 (B1)
        2.1.4不建议实施单纯诊断性ERCP (C1)
        2.1.5胆管腔内超声对ERCP阴性的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具有补充意义 (C2)
        2.1.6 胆管结石的诊断流程
    2.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2.2.1 单纯胆总管结石
        2.2.1. 1 无论有无症状, 胆总管结石都应治疗 (B1)
        2.2.1. 2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经皮经肝治疗 (A2)
        2.2.1. 3 胆总管结石可使用球囊和网篮取石 (A1)
        2.2.1. 4 单纯肝外胆管结石且胆囊已经摘除的患者, 如无特殊禁忌一般首先考虑ERCP和 (或) EST胆管取石 (C2)
        2.2.1. 5 胆管引流可应用于急性胆管炎患者、胆管穿孔或胆漏以及防止等待取石的患者出现胆管炎 (B2)
        2.2.1. 6 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患者, 需行内镜下胆管引流或取石治疗 (B1)
        2.2.2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2.2.2. 1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优选ERCP胆管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分别取石的方法治疗 (B1)
        2.2.2. 2 所有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均可行胆囊切除术, 除非存在手术禁忌证 (A1)
        2.2.2. 3 若外科手术风险高, 单纯行括约肌切开后内镜下取石可作为替代手段, 但是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胆总管结石清除后仍存在胆囊炎和结石脱落的风险 (C2)
        2.2.3 处置困难胆管结石的处理意见
        2.2.3. 1 对于困难结石, EST联合EPLBD可作为EST单独处置的一项替代手段 (B1)
        2.2.3. 2 结石直径大于15 mm是处置“困难”结石的重要因素, 当结石直径大于15 mm时, 取石成功率明显下降, 推荐应用各种碎石技术协助完成取石 (A1)
        2.2.3. 3 对于高龄或者存在多种合并症, 不能耐受其他内镜或手术操作的患者, 胆管支架可作为其替代手段 (B1)
        2.2.3. 4 因特殊原因内镜下取石无法进行时, 建议短期使用胆管支架保证胆汁引流, 后期再进行内镜检查或手术 (B1)
        2.2.3. 5 推荐意见
        2.2.4 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取石
        2.2.4. 1 对于消化道重建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首先推荐内镜下治疗 (B1)
        2.2.4. 2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建议使用标准ERCP导管、反式括约肌切开刀等进行胆管插管, 可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EPBD) 联合或不联合EST (B1)
        2.2.4. 3 对于毕Ⅱ式胃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推荐侧视镜作为首选, 前视镜作为侧视镜失败病例的备选方案 (B2
        2.2.4.4对于Roux-en-Y吻合等解剖结构较复杂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 气囊小肠镜辅助的ERCP应作为一线干预方式 (B1)
        2.2.4. 5 腹腔镜辅助ERCP在治疗消化道重建术后需行胆总管取石的患者方面有潜在优势, 但目前不作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 (B1)
        2.2.5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结石
        2.2.5. 1 ERCP可协助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A1)
        2.2.5.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易发生胆管炎 (B1)
        2.2.5. 3
        2.2.5. 4 经保守治疗未缓解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管炎患者可考虑行ERCP术 (B1)
3 胆管良恶性狭窄的ERCP诊治
    3.1 胆管狭窄的ERCP诊断
        3.1.1
        3.1.2ERCP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绝大多数良、恶性狭窄通过其特征性表现均能获得诊断 (B1)
        3.1.3 ERCP可以获得组织和 (或) 细胞学证据, 对于恶性胆管狭窄的诊断很重要 (B1)
        3.1.4 ERCP下实施经口胆管镜检查, 有助于鉴别难以确诊的良恶性胆管狭窄 (B1)
        3.1.5 IDUS可用于难以确诊的狭窄病变的辅助诊断及恶性肿瘤的分期 (B1)
        3.1.6 可疑恶性胆管狭窄采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 也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部分患者在ERCP前行EUS或者EUS-FNA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B1)
        3.1.7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胆管良恶性狭窄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价值, 但在临床常规实践中尚未得到公认 (B2)
    3.2 胆管狭窄ERCP治疗的常用方法
        3.2.1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ENBD)
        3.2.1. 1 ENBD是胆管外引流措施, 能有效降低胆管压力、控制感染和缓解梗阻性黄疸 (B1)
        3.2.1. 2 ENBD治疗胆管良恶性狭窄的常见适应证
        3.2.1. 3 以下情况应慎用ENBD
        3.2.2 胆管内塑料支架引流术
        3.2.3 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 (Self-expanding metalic stent, SEMS)
        3.2.4 ERCP失败之后, 其他治疗方法
        3.2.4. 1
        3.2.4. 2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穿刺引流术 (EUS-BD)
        3.2.4. 3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end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3.3 胆管恶性狭窄ERCP治疗
        3.3.1 肝门部胆管恶性肿瘤
        3.3.1. 1 伴有急性胆管炎及存在严重瘙痒症和 (或) 临近肝肾功能衰竭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应使用术前胆管引流, 但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B2)
        3.3.1. 2 进展期BismuthⅢ~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可采用经皮支架植入、PTCD或EUS-BD (B1)
        3.3.1. 3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姑息性支架置入的目标是通畅引流足够体积的肝脏 (50%或更多) , 不论单侧, 双侧或多段支架置入 (B1)
        3.3.1. 4 内镜胆管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应由经验丰富的胆管内镜医师进行, 并提供多学科支持 (C2)
        3.3.2 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3.3.2. 1 可切除的胆总管总下段恶性肿瘤
        3.3.2. 2 不可切除的胆总管中下段恶性肿瘤
    3.4 胆管良性狭窄ERCP治疗
        3.4.1 胆管良性狭窄最常见的病因是外科术后胆管损伤与慢性炎性狭窄 (B1)
        3.4.2 对于内镜可到达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胆管良性狭窄患者, ERCP是首选的介入治疗方法 (B1)
        3.4.3 对于多数胆管良性狭窄, ERCP治疗采用气囊或探条扩张狭窄段胆管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 (A1)
        3.4.4 非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与置入多根塑料支架相比疗效相似, 但所需的治疗次数更少, 支架所需留置的时间更短 (A1)
        3.4.5 ERCP治疗失败后或胃肠改道术后内镜无法到达十二指肠乳头时,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EUS-BD是有效的方法 (B1)
        3.4.6 内镜下胆管扩张加支架置入是治疗外科术后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B1)
        3.4.7 ERCP治疗是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一线治疗方式, 适当延长支架留置时间可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A1)
        3.4.8 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引起的胆总管狭窄可获得较好的缓解率, 但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研究 (A1)
        3.4.9 对有症状且存在大胆管局限性狭窄的PSC患者, 可行ERCP反复扩张治疗或行短期支架置入引流治疗 (B1)
        3.4.1 0 对IgG4相关胆管狭窄的患者, 除非出现严重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 否则可不必进行ERCP相关内镜干预 (B1)
        3.4.1 1 有经验的医师, 气囊小肠镜辅助ERCP使内镜下治疗外科胃肠改道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A1)
4 胰腺疾病的ERCP诊治
    4.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ABP)
        4.1.1 对CT或MRCP未发现结石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 早期EUS可以筛选出需要ERCP治疗的患者 (C1)
        4.1.2 对于单次发作的轻型急性胰腺炎, 不推荐行ERCP (A1)
        4.1.3 除非存在胆管感染或梗阻, 轻型ABP应先行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4.1.4 ABP患者应根据入院时生化结果和超声结果保守治疗, 不推荐行急诊ERCP;当ABP恢复后, 存在胆管结石的患者应行ERCP取石术, 有胆囊结石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B1)
        4.1.5 ABP患者行ERCP治疗时术前和术中应识别可能导致取石困难的风险因素, 并据此选择最合适的取石手段。
    4.2 微结石与胆泥
    4.3胰腺分裂症 (pancreas divisum, PD)
        4.3.1
        4.3.2
        4.3.3
        4.3.4
    4.4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SOD)
        4.4.1
        4.4.2
        4.4.3
    4.5 胰管破裂与胰漏
    4.6 ERCP对慢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
        4.6.1 胰管狭窄
        4.6.2 胰管结石
        4.6.3 胰腺假性囊肿
    4.7 ERCP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诊治作用
5 ERCP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5.1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PEP)
        5.1.1 应充分重视PEP的患者自身相关危险因素如SOD、女性、既往急性胰腺炎病史、年轻患者、肝外胆管无扩张者、血清胆红素水平正常者等 (B2)
        5.1.2 应充分重视PEP的操作相关危险因素, 如预切开、胰管内注入造影剂、5次或更多的插管操作、胰管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乳头球囊扩张、胆管残留结石、乳头切除术 (B2)
        5.1.3
        5.1.4
        5.1.5
        5.1.6
        5.1.7 降钙素原 (PCT) 是评估PEP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但是不建议作为常规检查
        5.1.8 临床怀疑PEP时, 建议行CT检查 (B1)
        5.1.9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降低胰腺脓肿等胰腺感染相关并发症, 可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病死率。
        5.1.1 0
        5.1.1 1
        5.1.1 2
        5.1.1 3 NSAIDs对于PEP有预防作用。
        5.1.1 4
        5.1.1 5
        5.1.1 6对于PEP高风险的患者建议行胰管支架置入术
        5.1.1 7 在胆管深插管时, 导丝辅助插管可以减少PEP发生率 (B2)
    5.2 出血
        5.2.1 凝血功能障碍、ERCP术前3 d内使用抗凝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
        5.2.2使用混合电切模式较单纯电切模式出血风险降低 (C2)
        5.2.3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 推荐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代替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B2)
        5.2.4. ERCP操作中发现的出血可使用电凝止血、氩离子凝固术、局部球囊压迫或金属夹夹闭 (A1)
        5.2.5 对于胆总管中部及远端的出血或难治性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出血, 可采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 (C1)
        5.2.6 内镜下难以控制的出血可采用血管介入止血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 (B2)
    5.3 穿孔
        5.3.1 穿孔一旦发生应迅速处理, 否则将会引起脓毒症和多器官衰竭 (B2)
        5.3.2 引起穿孔的高危因素
        5.3.3口服造影剂后的腹部CT检查对于诊断ERCP相关穿孔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B2)
        5.3.4 新发腹腔游离气体高度提示存在穿孔, 但气体的多少只与操作中的充气有关, 并不能说明穿孔面积的大小, 也与患者的预后无关 (B2)
        5.3.5 建议患者恢复饮食前应行口服造影剂检查评估是否闭合 (C2)
        5.3.6 在ERCP操作中使用CO2作为气源可减少气胸或气腹的发生 (B1)
        5.3.7 对于迟发型穿孔 (ERCP术后6 h以上) 且无明显腹部体征及炎症反应的患者, 可予内科保守治疗 (B2)
        5.3.8 对于十二指肠壁穿孔, 可直接行内镜下闭合。可使用金属夹、内镜下缝合器械, 困难时可使用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 (B2)
        5.3.9 壶腹周围部穿孔时应立即行内镜下闭合, 可使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封闭穿孔部位 (B2)
        5.3.1 0 在送入导丝的过程中应时刻监测导丝位置, 并在X线引导下送入导丝 (A1)
        5.3.1 1 对于金属及塑料支架移位发生穿孔的患者, 无明显腹膜炎征象时可行内镜下支架移除及金属夹封闭术, 若出现腹膜炎及腹膜后积液者应及时行外科手术 (B2)
    5.4 感染
        5.4.1 急性胆管炎
        5.4.1. 1 肝移植术后及有可能无法进行充分胆汁引流的病人, 应在ERCP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B1)
        5.4.1. 2 正确的ERCP操作技术能够减少术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 (A1)
        5.4.2 胆囊炎
        5.4.3 十二指肠镜相关的感染
    5.5 造影剂相关并发症

(7)无X线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与分组
    2、方法
结果
    1、两组(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普通ERCP组、)取石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无X线十二指肠镜组与普通ERCP组手术取石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讨论
    1、我国ERCP的应用现状
    2、回顾ERCP历史
    3、ERCP的应用范围
    4、胆道系统生理解剖及EST术式选择
    5、ERCP适应症与禁忌症
    6、ERCP步骤(普通ERCP与无X线十二指肠镜)
    7、ERCP难度分级及其意义
    8、克服无X线十二指肠镜治疗的不足而采取的措施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图
致谢

(8)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一、检查方法
二、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的解剖与生理
    (一) 解剖学:
        1.解剖学分型:
        2.粘膜:
        3.括约肌:
    (二) 生理学:
        1.胆汁与胰液的排出:
        2.胆管与胰管的压力:
三、肝外胆管括约肌段与胆胰共同管
    (一) 肝外胆管的分段:
    (二) 肝外胆管括约肌段与胆胰共同管的长度和宽度:
    (三) 胆胰共同管的形状:
四、胆胰管异常连接[1]
    (一) 概述:
    (二) 病理:
    (三) 临床概要:
    (四) 影像学表现:
五、胆胰管括约肌段狭窄
    (一) 概述:
    (二) 病理:
    (三) 临床概要:
    (四) 影像学表现:
    (五) 对纤维性与功能性括约肌段狭窄的讨论:
        1.纤维括约肌段狭窄:
        2.功能性括约肌段狭窄的诊断:
    (六) 鉴别诊断:
        1.肝外胆管下端假性梗阻:
        2.肝外胆管下端恶性梗阻:
六、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肿瘤
七、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结石
    (一) 概述:
    (二) 病理:
    (三) 临床概要:
    (四) 影像诊断:
        1、超声成象:
        2、CT扫描:
        3、静脉胆系造影:
        4、低张十二指肠造影:
        5、直接法胆系造影:
八、十二指肠乳头区憩室[9-13]
    (一) 概述:
    (二) 病理学:
    (三) 临床概要:
    (四) 影像诊断:
        1.钡餐检查:
        2.内镜检查与ERCP:
    (五) 鉴别诊断:
    (六) 一点粗浅的看法:
九、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9)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胰管支架预防高危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般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治疗方法
        2.1 手术设备及操作器械
        2.2 术前准备
        2.3 操作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PEP 诊断和严重程度
        2.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治疗性ERCP的X线征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前ERCP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影响的对比研究[D]. 李明月.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磁共振显示胰胆管改变对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D]. 王宇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4]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关节超声声像图关系研究[D]. 陈琦.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影响[D]. 胡洋.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ERCP诊治指南(2018版)[J]. 李鹏,王拥军,王文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8(11)
  • [7]无X线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管结石回顾性研究[D]. 何顺辉.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8]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疾病[J]. 巫北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1999(04)
  • [9]治疗性ERCP在老年胆胰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靳开星. 承德医学院, 2019(03)
  • [10]胰管支架预防高危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效果分析[D]. 王翔.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治疗性ERCP的X线体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