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电机水平使用时的安装方法

立式电机水平使用时的安装方法

一、立式电机横向使用时的安装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祥月[1](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卫尤澜[2](2019)在《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与雨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城市雨水排水系统问题多发,国内多个地区面临着城市内涝问题的困扰,并且,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都加剧了雨水排水系统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科学有效地解决雨水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为保证居民的出行安全以及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本文针对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以及雨水泵站优化运行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合肥市某路段雨水管道为例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以合肥市红旗排涝泵站及其服务范围内的雨水管网为例进行泵站优化,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首先,对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过研究城市雨水管道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主要的风险指标,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此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利用属性AHM赋权法(Attribute Hierarchical Model)计算各指标权重,再根据可拓评价法对待评估管段进行科学评价。以合肥市某路段雨水管道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其次,以泵站总启停次数最少、能耗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了雨水泵站优化运行模型。然后,利用SWMM软件建立城市雨水泵站及相关雨水管网模型。以红旗排涝泵站为例,模拟其在设计降雨过程下的运行状况作为泵站优化的初始情况,经过模拟后的红旗泵站符合实际情况。最后,通过MATLAB进行编程实现雨水泵站的粒子群优化过程。以泵站现行的运行方式作为初始状态,根据粒子群算法中优化粒子速度与位置的方法,最终得到优化后的水泵启停方式以及水泵并联运行时的流量负荷分配。优化模型计算得到两种优化方案:优化方案一的泵站启停总次数为12次,泵站运行总能耗为278.85kW·h;优化方案二的泵站总启停次数为15次,泵站运行总能耗为262.96kW·h。通过优化后的运行方式与初始运行方式的对比,可以发现,优化后的运行方案对泵站水泵机组启停次数的减少以及能耗的降低有着显着作用。

周耀斌[3](2017)在《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实验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瀑布式振动光饰机是一种针对异型盘类、壳体类零件的光整设备,可以去除零件的毛刺、锐边,改善零件的表面力学性能,但是在对盘类零件进行滚磨光整加工时,工件存在加工不均匀的问题,本文提出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的工艺,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关键部件的结构分析,最后以法兰盘为工件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计算法兰盘端面任意一点的运动轨迹,通过EDEM仿真得出工件上方区域内磨料对工件的作用力和磨料的速度都相对较小。2.基于Solidworks进行了三维装置的总体设计,说明了装置各部件结构细节和作用,设计了装置的电气控制线路。计算弹簧各类尺寸参数,对弹簧、减震器、螺栓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证明可以满足使用要求,对装置整体进行了模态分析。3.建立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动力学模型,运用ADAMS/Vibration模块对设备工作时的振幅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基本上符合装置的设计要求。对法兰盘的加工结果进行有根据的预测,分区域测量其表面粗糙度,预测四个区域内的表面粗糙度均值基本接近,进而验证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工艺可以解决盘类零件加工不均匀的问题。综上,本文所研制的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可以用于盘类零件、壳体类零件的光整加工,实现很好的加工均匀性,同时改善工件表面力学性能,为我国光整加工产品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曹胜彬[4](2017)在《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特性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每年在石油开采与加工运输、机械制造、纺织染整等工业化生产领域都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含油污水的产生,如厨房油烟、厕所污水、人体油脂等,其中工业化所产生的油污染程度尤为严重,有些已造成了环境的不可逆破坏。有些天然纤维材料具有吸油能力、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吸油领域的关注,其中蒲绒纤维就属于这类资源,但目前大部分蒲绒纤维自生自灭,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很大浪费。本论文以蒲绒纤维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蒲绒单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基础研究着手,阐述纤维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特点,对比几种天然纤维集合体对油液吸附性能;然后通过气流法与热粘法对蒲绒纤维进行三维滤芯的制作,设计与搭建基于蒲绒滤芯的油水分离装置,通过结合蒲绒纤维三维结构成型设计,最终同步实现油水分离、蒲绒滤芯离心脱油后循环利用和油液再回收功能,为蒲绒纤维在油水分离领域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与结论包括:1.蒲绒纤维的形态结构与性能利用扫描电镜和三维视频显微镜观测蒲绒纤维表面和截面结构;红外光谱仪测定蒲绒红外吸收光谱,测定其主要基团和组成物质;用索氏提取法测试其表面蜡质含量等。采用oca15ec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试评价油液在蒲绒纤维表面浸润性能,以几何平均接触角法计算纤维的表面自由能及其极性和非极性分量,分析蒲绒纤维的浸润性能。结果发现:蒲绒纤维形态结构与羽绒相似为朵状纤维,每一朵内所含单根纤维的根数范围在3080根,平均长度为7.9mm,平均径向宽度为14.3μm;分叉出的线形纤维具有类似竹子的纵向形状结构有若干个开放式空腔,构成蒲绒纤维独特的结构,可以帮助其保持大量静止的空气,增加蒲绒纤维比表面积,有利于油液的吸附和储存,也增强了蒲绒的浮力性能;蒲绒纤维与木棉纤维有相近的成分,同为纤维素纤维的一种,脂蜡质超过10%。蒲绒纤维与水的接触角约为130°,与植物油的接触角约为60°,说明蒲绒纤维是亲油疏水性纤维。油液在蒲绒纤维层上动态铺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01000ms为快速铺展阶段,10002000ms为缓慢铺展阶段,2000ms以后趋于平稳阶段。蒲绒纤维表面自由能为45.64mn/m,其中极性分量为2.69mn/m,色散分量为42.94mn/m,色散与极性比值15.96,也表明蒲绒纤维有很好的疏水亲油性能。2.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性能采用吸油、保油和吸油浮力性能指标评价了蒲绒散纤维的吸油性能,并与木棉散纤维的吸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气流成网与热粘法制作的蓬松蒲绒纤维絮片进行了吸油性能测试,并与木棉纤维絮片的吸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蒲绒散纤维吸油倍率11.91g/g,为自身质量的近12倍,但低于木棉和棉散纤维,木棉纤维25.79g/g,棉纤维14.98g/g。而通过气流成网与热粘法制作的蒲绒蓬松絮片吸油倍率为48.40g/g,吸油倍率增加了3倍;木棉蓬松絮片为72.30g/g,吸油倍率增加了2倍。蒲绒散纤维与木棉纤维保油率均在90%左右,棉纤维保油率为80%以上,说明这三种纤维均具有良好的保油性能。蒲绒、木棉和棉散纤维团油液浮力性能:在相同条件下三种纤维体积被浸没一半的时间均为30s左右;而全部浸没时间相差比较大,蒲绒和棉纤维团分别为90s和94s,比较接近,而木棉纤维需要147s;完全浸没在油液中蒲绒和木棉散纤维呈悬浮状态,棉纤维团沉底。3.油水分离装置与滤材制备提出了一种集油水分离、纤维滤芯离心脱油后循环利用和油液再回收功能于一体的油水分离装置,其中锥形内筒是分离器的核心部件,它使得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着锥形内壁逆流至顶端有均匀对称的槽口处,从而进入内筒与外筒之间的储油区,实现了油液收集。采用soildworks软件设计了油水分离器的各零件和全部装配关系,试制和搭建出平稳运行、可以实现三大功能的油水分离试验机。通过气流成网法制备出蒲绒纤维与热熔粘结纤维混合均匀并三维随机分布的纤网,放入三维模具进行干热处理制造出结构性能稳定、高孔隙率的圆台形油水分离滤芯。蒲绒滤芯与上述设计试制机械装置结合实现对油水混合物的有效过滤。利用柴油、植物油反复试验,确定三维滤芯体积密度、流速、装置转速以及离心时间等试验参数。4.蒲绒滤芯油水分离效果评价采用离心率、油液回收率、吸油倍率、吸水倍率、残油倍率、过滤效率来评价三维蒲绒滤芯油液分离效果,油液和水分别以7.5ml/min和750ml/min的流速进入三通管混合,通过细孔喷头喷进锥形内筒里,蒲绒三维滤芯采用0.01g/cm3、0.02g/cm3和0.03g/cm3等3个不同的体积密度。结果发现:在蒲绒三维滤芯相同体积密度条件下,植物油突破时间较柴油长,且随着滤芯的体积密度的增加,两种油液的突破时间差距增大,在0.01g/cm3时植物油突破时间为40min比柴油多10min,对植物油吸油倍率高于柴油的吸油倍率,在0.01g/cm3时植物油最高达到22.21g/g,而柴油为18.12g/g。随着纤维体积密度增加对两种油液吸油倍率均呈减小趋势,吸水倍率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自身重量的3倍左右。在油液回收方面,在体积密度0.01g/cm3、0.02g/cm3和0.03g/cm3条件下植物油回收率分别为92.56%,90.18%和89.42%,柴油回收率分别为90.51%,86.90%和83.71%,两种油液的回收率都达到83%以上,残存的油液仅相当于所吸收油液的植物油不超过10%,柴油最大约为16%。蒲绒纤维滤芯对于植物油来讲可以至少3次,柴油至少4次循环使用。蒲绒三维滤芯和木棉三维滤芯都是优良的天然油液吸附材料,蒲绒纤维的首次收集到油液量大于木棉,但随着循环次数增加,蒲绒纤维的收集量均低于木棉。5.影响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因素纤维与油液性质、集合体结构与密度、混合液浓度与流速等因素,都会对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效果产生影响。通过采用不同油液浓度、不同材料及油水混合流速度,优化设计参数,实现吸油量和分离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实现不同纤维滤芯多次利用。

薛雪[5](2016)在《轮胎试验台结构改进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使用已逐渐普遍,而道路表面的质量和轮胎性能的好坏对行驶安全性、舒适性、燃料经济性以及环境噪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质的轮胎配合良好的路面可以促进汽车工业发展、提高道路交通质量、发展国民经济。因此,对轮胎-路面相互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权衡各种轮胎-地面性能测试机的优缺点,针对传统试验机的缺点提出改进方法,使轮胎-地面试验台最大程度地模拟实际路况,确保试验结果更加精确。本文主要就对建立轮胎、路面的耐久性进行检测的试验装置进行研究,该装置也可用于检测轮胎、路面的噪音。本试验台的环形路面可完全模拟实际路面,且安置在隔音室内,便于轮胎性能的测试。运转时可同时测试四个轮胎,缩短试验周期。通过计算分析确定传动系统由变频器、电动机、减速机以及两级皮带传动组成。由于试验轮胎做高速旋转运动,对工作装置的各构件进行强度校核及稳定性分析,特别考虑了离心力的影响。对试验台工作装置进行动力学分析,依次研究路面的不平度对轮胎垂直运动、转臂受力以及轮胎负载的影响,得出了试验台工作时固有频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试验台工作时可能发生共振的条件并提出了处理意见。确定试验台的测试系统,设计了轮胎负载测试传感器,确定了轮胎实际速度的测试方法。设计了信号的传输与调理电路。

任钦贵[6](2014)在《锌空电池正极片成型装备开发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效性也变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各种类型锌空电池由于其高效性也得到了一定推广,但制备工艺的缺陷不能使其真正进入市场。本文设计了一种极片制备方案。锌空气电池的制备中极片制造是其关键技术。极片制备中极片的拉纤成型和极片内部纤维束的形成以及极片厚度的控制是极片制造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所以本文以这三方面为重点,给出了相关原理及解决方案。首先整体介绍了极片制备的整体工艺流程及相关原理,简单介绍了各个部分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其次对极片制备过程中的均化成型部分进行结构及相关动力学分析。建立均化机构的抽象数学模型,之后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 Work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最后进行仿真结果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找到其影响均化质量和整机运动性能的关键,使得均化成型装置得到验证及优化。再次对拉纤机构的结构及优化设计。拉纤工艺的最终目的是使极片内部得到均匀的纤维束结构,根据优化设计方法建立拉纤结构的目标函数,并根据技术参数和功能参数,确定边界条件,得出最优解。最后提出轧制过程的厚度一致性方案。极片厚度要求对锌空电池使用效率及使用寿命有着很大作用。提出用激光检测仪进行检测厚度的方案,并设计用闭环控制系统对轧制厚度进行反馈控制,并验证其可控的收敛性。为极片轧制厚度一致性奠定了基础。

陈琪[7](2013)在《热轧在线数据记录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热轧工艺的不断发展,其生产中的过程控制精度已经成为影响产品性能及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线数据记录系统是将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存储及显示的工具,为整个热轧生产过程的分析优化、质量数据的溯源等提供了关键信息。然而现有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设计出一套具有更好适应性的数据记录系统。在对当前国内外在线数据记录系统发展现状以及其基本原理和功能的研究基础上,本论文对记录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及设计。针对专用工控网络的封闭性问题,采用了高速以太网的通讯方式,设计和实现了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包括通讯的建立、数据的发送及接收等功能;针对各采样数据在产品采样点上一一对应关系无法体现的问题,采用了基础自动化侧预先判断数据有效性、按照统一采样点间距发送数据,数据记录服务器根据有效性标志位,按照对应关系将数据写入结构体的方法,解决了数据一致性的问题;针对存储文件的信息读取依赖专用软件,不利于检索及后续分析利用的问题,采用了以PDA数据文件格式存储,并经过压缩处理后的数据文件存储方式,设计了系统的数据存储功能,为数据的再分析利用创造了条件,并提高了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新系统经过上线测试,运行稳定,月均异常次数较老系统大幅降低,功能基本满足现场需求。可逐步向同类热轧厂推广使用。但在全流程监控及通讯接口集成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裴蓓[8](2011)在《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贯流泵机组在机、电、水等方面均有可能发生故障,如叶片调节机构失效、绝缘击穿和轴承失效等,影响泵机组可靠性。因此,研究和提高贯流泵机组关键部件可靠性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等资助下,开展对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的研究。贯流泵机组系统复杂,其可靠性主要由关键易磨易损部件的可靠性决定。本文分析比较了贯流泵机组结构形式、支撑受力特性与水力特性,提出了贯流泵机组支撑的设计原则;研究确定关键部件失效的判断标准;计算了叶轮进口的汽蚀余量并判断了叶片易汽蚀部位,考虑叶片表面粗糙度、材料的抗汽蚀强度及泵机组年运行时间,求出了叶片最易汽蚀部位基于可靠度的汽蚀寿命;计算了闭式齿轮箱的轮齿磨损模糊可靠度;比较了不同轴承特点,采用指数分布失效密度函数计算了单个滚动轴承与轴承系统的可靠度;从起停机特性、可靠性、管理性、经济运行等方面综合比较了泵机组的工况调节方式,根据故障树法计算了液压叶片调节系统的失效概率,求解基于可靠度的液压调节机构寿命。影响贯流泵机组维修性的因素有关键部件安装检修步骤、泵机组结构,本文分析计算了年运行5000h贯流泵机组的故障及相应检修时间,维修度为95%时,15种贯流泵机组大修时间范围为148.67h-203.23h,比较了不同贯流泵机组维修性的优劣。算例贯流泵机组运行3.25a时的可靠性为90.35%,此时轴承系统的可靠度91.04%,修复轴承后泵机组的可靠度提高到99.24%;继续运行3.25a泵机组可靠性为89.7%,此时轴承系统、叶片调节机构、齿轮箱、叶片与电机的可靠性分别为91.04%、98.59%、99.92%、100%、100%,再次修复轴承后泵机组的可靠度提高到98.52%;继续使用1.5a,贯流泵机组的可靠性降为90.35%,叶轮运转9年后可靠性会快速降低,因此机组运行8年时需修复叶轮,修复轴承系统、齿轮箱与叶片后,泵机组的可靠性提高到98.29%。为提高贯流泵机组可用度,提出了提高电机与齿轮箱可靠性的措施、选择泵机组传动方式、导轴承与推力轴承选用、工况调节方式选择原则。由于轴承易失效,应提高其固有可靠性或其结构便于拆装检修。确定了导轴承座安装高程以保证泵机组运行时电机空气间隙与水泵叶片间隙均匀,控制各部件的安装要素以提高泵机组整体安装质量。

胡丰收[9](2009)在《多功能排肥性能检测试验台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是农业的重要资源,肥料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排肥器是影响施肥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排肥器质量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排肥器的性能作为影响施肥机械性能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引起了高度重视,排肥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施肥机械的可靠性、排肥量稳定均匀性、耐久性等性能指标。因此,排肥器的性能对施肥机械施肥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实现精确施肥这一目标,课题设计完成了一台智能多功能排肥器性能检测试验台,该试验台的设计主要包括控制部分的设计与机械部分的设计,本文主要是完成机械部分。机械部分设计的实施主要包括机架设计、传动部分选型、升降部分选型和设计、肥箱设计、检测部分选型、以及排肥自动控制机构的设计。确定试验台的设计方案。阐述了排肥器的分类、性能检测指标;着重分析了试验台的机械部分的原理和机构设计。所选的流量传感器、扭矩传感器、称重传感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阐述了其控制原理和特性;根据检测指标选定传感器、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然后选择传动形式,确定设计尺寸。对于设计尺寸进行校核,按照确定的方案和尺寸进行三维模型虚拟设计设计。对已建立的设计进行论证,修改和优化设计,完成虚拟设计。生成二维图纸,对二维图纸进行规范,整理生产图纸。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先有的排肥器和排肥器排肥性能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有关排肥器和排肥器排肥性能评价指标,为设计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参数。(2)根据排肥器的评价指标要求,对设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使设计从理论上满足各种参数的要求。(3)通过参照实验室现有的播种试验台,确定了3种方案,经指导论证最后对所有方案进行总结,汇总改进。最终确定设计方案。(4)对设备进行虚拟设计、优化设计。绘制零件的三维图纸,并进行装配,对机构进行改进优化,最后形成完备的、规范的生产设计图纸。(5)最后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凸轮式穴播排肥器。用于烟叶等种植机械。该设计结构简单、传动可靠,能够满足穴播施肥的农艺要求。

马广君[10](2009)在《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极板制备工艺理论研究与装备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镍氢动力电池的研究开发一直是国际上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计划的热点之一,而电池极板制备技术及其装备的开发是制约镍氢动力电池发展的关键,针对这一关键问题,东北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及自动化研究所与沈阳东鹏电池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板制备的自动化生产线,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个电池行业的水平,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介绍了镍氢动力电池极板制备技术、选题背景及其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状况。阐述了镍氢动力电池极板制备技术及其装备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对镍氢动力电池极板制备关键技术及其装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正极基板分类的研究表明,卷状发泡镍适合于连续自动化生产;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化学镀、真空溅射的发泡镍都具有光滑的表面,而采用浸渍石墨涂层发泡镍的表面很粗糙,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封闭孔,这些孔对极板涂布有不利的影响。研究了发泡镍抗拉强度与其面密度的关系;通过对发泡镍的镀层厚度分布系数(TDR)的研究得知,如果TDR值大,表明发泡镍内部较脆弱。在极板卷绕时,容易断裂,在极板轧制过程中,发泡镍也容易断筋,而且还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加。(2)通过对正极基板在预压过程中变形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三类基板中,发泡镍的延伸率最大,复合材料次之,纤维镍最小。针对动力电池极板广泛使用的发泡镍在预压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和变形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预压辊直径变化对正极基板延伸率的影响很小。(3)对动力电池正极基板预留集流体焊道的各种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高压水流冲洗与真空吸附技术清理焊道活性物质的机理。(4)通过对正极极板涂布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发泡镍的孔型和孔率对极板涂布的影响很小;Ni(OH)2粒度和形状对极板涂布的影响较大;浆料的黏度和流动性对极板涂布的影响很大,若浆料黏度太低或者太高,将导致极板上浆量不足。(5)通过对正极极板的各种涂布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恒压力涂布与精密刮涂技术复合的工艺方法,彻底解决了极板表面浮粉问题;解决了如何检测极板涂布活性物质密度均匀性的问题。(6)通过对正极极板在轧制过程中变形机理研究表明,轧辊直径变化对极板延伸率的影响很大;并建立了轧辊半径与极板轧制前和轧制后的厚度关系方程式;压力变化对极板延伸率的影响很小。极板的压比对其延展率的影响,二者是指数关系,一般,压比m越大,延伸率δ也越大。(7)针对合浆工艺过程,建立了模糊控制模型,并建立了最佳转速和最佳混合搅拌时间的模糊全自动浆料混合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对极板涂布烘干这个非常复杂而又难以控制的过程,采用专家智能控制,并确立了极板生产过程的知识库结构;对极板轧制厚度的控制,采用了非线性神经网络控制系统。(8)通过生产装备的实际运行证明了,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极板制备工艺原理是正确的,设备结构合理,其性能稳定可靠。

二、立式电机横向使用时的安装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式电机横向使用时的安装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1.2.1 压力机分类
        1.2.2 发展概况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1.4.2 本文结构思路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2.1.3 工艺流程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2.3 系统设计原则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2.4.1 横梁部件
        2.4.2 滑块部件
        2.4.3 移动工作台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3.2.1 PLC控制器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3.2.3 触摸屏选型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3.3.1 立柱操作站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3.3.3 横梁分站
        3.3.4 地坑分站
        3.3.5 左工作台分站
        3.3.6 滑块分站模块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5.1.1 设计原理
        5.1.2 设计重点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5.3.2 机床状态画面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6.3.2 基本功能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6.3.5 行程运行控制
    6.4 故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与雨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2 城市雨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
    2.1 雨水管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1 结构性安全
        2.1.2 排水能力
        2.1.3 环境影响
        2.1.4 重要程度
    2.2 管道风险评估方法
        2.2.1 建立风险评估因素集
        2.2.2 管道风险评估等级的取值范围
        2.2.3 进行指标权重计算
        2.2.4 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
        2.2.5 待评项目P各指标关于各评估等级的关联度
        2.2.6 待评项目P关于各评估等级的关联度
    2.3 案例分析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雨水泵站优化模型
    3.1 优化运行的目的及内容
        3.1.1 优化运行的目的
        3.1.2 优化运行的内容
    3.2 优化运行的准则
        3.2.1 以泵站效率最高为准则
        3.2.2 以泵站能耗最低为准则
        3.2.3 以泵站流量最大准则
    3.3 优化运行的数学模型
        3.3.1 目标函数
        3.3.2 约束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的泵站优化模型求解
    4.1 泵站优化运行的方法
        4.1.1 常规优化方法
        4.1.2 智能优化方法
        4.1.3 计算机模型/软件辅助优化方法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
        4.2.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原理
        4.2.2 粒子群算法参数的选定
        4.2.3 多目标数学模型的求解
    4.3 数学模型的求解原理
    4.4 优化模型求解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SWMM模型进行雨水泵站运行模拟
    5.1 SWMM简介
    5.2 SWMM模型基础数据
        5.2.1 降雨模型的建立
        5.2.2 产流、汇流过程介绍
        5.2.3 其他基础数据
        5.2.4 径流模拟总结
    5.3 SWMM在该研究课题中的适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区域概况
        6.1.2 地形地貌及地质
        6.1.3 水文、气象
        6.1.4 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SWMM模型参数设置
        6.2.1 研究区域概化
        6.2.2 基本参数设置
        6.2.3 雨量计参数设置
        6.2.4 红旗排涝泵站简介
        6.2.5 水泵特性曲线拟合
        6.2.6 红旗排涝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6.3 SWMM模型模拟结果
        6.3.1 SWMM基础模型校核
        6.3.2 泵站前池入流过程线
        6.3.3 设计状态下水泵运行状况
    6.4 MATLAB与 SWMM数据交互
        6.4.1 建立SWMM动态链接库
        6.4.2 调用动态链接库的方式
    6.5 数学模型模拟结果
        6.5.1 优化运行约束条件
        6.5.2 目标函数优化结果
        6.5.3 设计状态与优化结果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实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盘类工件表面质量对其使用性能的影响
        1.2.1 盘类工件表面粗糙度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1.2.2 盘类工件表面纹理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1.2.3 盘类工件表面物理力学性能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1.3 盘类工件光整加工的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盘类工件光整加工的方法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光整加工技术的发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机理及EDEM仿真
    2.1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工艺及装置方案的提出
    2.2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运动分析
    2.3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EDEM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1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
        3.1.1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设计要求
        3.1.2 料箱的设计及料箱大小的调整
        3.1.3 工件夹持装置的选择
        3.1.4 前背板与后背板的联结部分
        3.1.5 后背板的结构设计
        3.1.6 侧背板的结构设计
        3.1.7 装置支承结构的设计
    3.2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动力及电气控制部分
    3.3 弹簧的选择计算
    3.4 两端收口螺旋压缩弹簧的有限元分析
        3.4.1 前处理
        3.4.2 求解与结果分析
        3.4.3 试验验证
    3.5 橡胶减震器的有限元分析
        3.5.1 前处理
        3.5.2 求解与结果分析
    3.6 高强度螺栓的有限元分析
        3.6.1 前处理
        3.6.2 求解与结果分析
    3.7 整机的模态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振幅的仿真与实验结果预测
    4.1 虚拟样机技术与ADAMS
    4.2 基于ADAMS的装置动力学仿真
        4.2.1 ADAMS模型中的基本假设
        4.2.2 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实验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特性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2.1 油污水处理方法
        1.2.2 常用的吸油材料
        1.2.3 纤维润湿机理
    1.3 蒲绒纤维概述
        1.3.1 蒲绒植物简介
        1.3.2 蒲绒纤维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蒲绒纤维结构、性能测试与评价
        1.4.2 蒲绒纤维集合体的吸油性能评价
        1.4.3 油水分离试验装置和滤材制备
        1.4.4 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第2章 蒲绒纤维结构与性能
    2.1 蒲绒纤维
    2.2 纤维结构形态
    2.3 蒲绒纤维基本性能
        2.3.1 蒲绒纤维长度与细度
        2.3.2 化学成分分析
    2.4 蒲绒纤维润湿性能
        2.4.1 蒲绒纤维静态浸润性能
        2.4.2 蒲绒纤维动态吸油性能
        2.4.3 蒲绒纤维表面自由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性能
    3.1 蒲绒散纤维吸油性能
        3.1.1 试验
        3.1.2 吸油倍率和保油率
        3.1.3 吸油浮力性能评价
    3.2 蒲绒纤维絮片吸油性能
        3.2.1 纤维絮片的制备
        3.2.2 吸油倍率和保油率
        3.2.3 不同纤维集合体形态吸油性能比较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油水分离装置设计与滤材制备
    4.1 油水分离装置现状
    4.2 油水分离装置设计与实现
        4.2.1 油水分离原理与思路
        4.2.2 装置设计
        4.2.3 制作与装配
    4.3 滤材制备
        4.3.1 滤材设计方案
        4.3.2 滤材制备
        4.3.3 滤材结构参数测定
    4.4 滤材装配与装置调试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效果
    5.1 蒲绒三维滤芯油水分离效果评价
        5.1.1 油水分离评价指标
        5.1.2 蒲绒三维滤芯油水分离性能
        5.1.3 蒲绒三维滤芯重复使用性能
    5.2 蒲绒与木棉滤芯油液过滤效果比较
        5.2.1 同种体积密度下不同滤芯的过滤效果比较
        5.2.2 重复使用过滤效果比较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影响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因素
    6.1 纤维表面与油液性质
        6.1.1 纤维表面性质
        6.1.2 油液物理性能
    6.2 混合液浓度与流速
    6.3 集合体结构与密度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蒲绒纤维结构与性能
        7.1.2 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性能
        7.1.3 油水分离装置设计与滤材制备
        7.1.4 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过滤效果
        7.1.5 影响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水分离因素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致谢

(5)轮胎试验台结构改进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对轮胎-地面相互之间的作用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的意义
    1.2 目前关于轮胎磨损研究简介
        1.2.1 轮胎磨损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1.2.2 轮胎耐磨耗性的影响因素
    1.3 轮胎试验台的发展以及现有轮胎试验台的优缺点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台总体方案
    2.1 试验台传动方案介绍
    2.2 试验台动力设计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验台结构设计
    3.1 车轮轴设计计算
    3.2 轮毂轴承选型计算
    3.3 导向装置强度计算
        3.3.1 安装架强度计算
        3.3.2 导向杆强度计算
        3.3.3 导向套筒强度计算
        3.3.4 安装座强度计算
        3.3.5 导向套筒螺栓计算
        3.3.6 加载弹簧设计
        3.3.7 螺杆设计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轮胎试验台工作装置动力学分析
    4.1 建立动力学方程
    4.2 固有频率及影响因素
    4.3 运动稳定性分析
    4.4 动力学分析
        4.4.1 转臂的负荷特性
        4.4.2 轮胎的负载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台的测试系统
    5.1 测试系统简介
    5.2 轮胎实际速度的测量
    5.3 轮胎负载的测量
        5.3.1 销轴传感器的设计
        5.3.2 信号的调理与传输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锌空电池正极片成型装备开发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课题意义
        1.1.1 问题背景
        1.1.2 课题的工程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虚拟样机技术概念
        1.3.1 虚拟样机技术的定义
        1.3.2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1.3.3 虚拟样机技术理论形成和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锌空电池正极片制造工艺及总体结构设计
    2.1 极片制造的工艺流程
        2.1.1 极片的材料组成
        2.1.2 成型极片的技术参数
        2.1.3 极片成型的工艺流程
        2.1.3.1 现有手工工艺流程分析
        2.1.3.2 基于创新方法的工艺流程分析
        2.1.3.3 厂方要求
        2.1.4 极片制备的新型工艺流程
    2.2 锌空电池正极片制造装备的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
        2.2.1 总体结构示意图
        2.2.2 工作原理
第三章 均化成型机构设计
    3.1 极片制造的技术难题
    3.2 新工艺的提出及其要达到的目的
    3.3 成型机构的提出
        3.3.1 上料称重装置
        3.3.2 搅拌装置
        3.3.3 均化成型装置
    3.4 均化成型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4.1 连杆机构及其计算理论模型
        3.4.2 均化成型模型建立
        3.4.2.1 均化成型机构的模块特征及其简化
        3.4.2.2 零部件建模
        3.4.2.3 装配体
        3.4.3 ADAMS 仿真过程
        3.4.4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纤成型机构设计
    4.1 拉纤的必要性
        4.1.1 锌空电池极片的结构及极片的作用
        4.1.2 锌空电池的关键技术及技术难点
        4.1.3 拉纤工艺解决的问题
    4.2 拉纤的参数要求
    4.3 拉纤机械结构
        4.3.1 拉纤系统的结构形式
        4.3.2 拉纤机构工作原理
    4.4 拉纤工艺分析
        4.4.1 拉纤模型的提出
        4.4.2 拉纤模型 I 分析计算
        4.4.3 拉纤过程模型 II 分析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成型质量控制
    5.1 厚度一致性对锌空电池的影响
        5.1.1 厚度对电池自身放电的影响
        5.1.2 厚度自身的标准化对生产装配的影响
    5.2 厚度一致性的技术参数确定
    5.3 调节厚度方案
        5.3.1 产品需求分析
        5.3.2 关键部件检测器的选择
        5.3.3 方案拟定
        5.3.4 测厚硬件配置及安装方案
        5.3.5 基本功能的提出
        5.3.6 测厚系统的软件设计
        5.3.7 PID 控制过程
        5.3.7.1 PID 控制算法
        5.3.7.2 PID 控制数学模型
        5.3.7.3 PID 控制程序编制
    5.4 调试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热轧在线数据记录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热轧工艺简介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及其主要的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第二章 CRRS 系统
    2.1 原理分析
    2.2 功能分析
    2.3 缺陷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在线数据记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3.1 总体结构设计
        3.1.1 新系统总体功能概述
        3.1.2 系统整体架构
    3.2 基础自动化以太网通信原理
    3.3 通信接口的实现
        3.3.1 通讯方式测试及选择
        3.3.2 通讯接口的实现
    3.4 通信内容
    3.5 新在线数据记录系统服务器与客户端间的通信
    3.6 数据一致性的分析及实现
    3.7 数据存储及使用方式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实例及效果
    4.1 应用实例
    4.2 应用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回顾
    5.2 成果及意义
    5.3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8)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贯流泵机组关键部件
        1.2.2 贯流泵机组结构受力与振动
        1.2.3 运行环境对电机可靠性的影响
        1.2.4 贯流泵机组维修性
    1.3 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大型贯流泵机组结构受力分析
    2.1 贯流泵机组支撑结构
        2.1.1 混凝土流道灯泡贯流泵机组
        2.1.2 金属管段流道灯泡贯流泵机组
        2.1.3 竖井贯流泵机组
        2.1.4 轴伸贯流泵机组
        2.1.5 贯流泵机组主轴系受力分析
        2.1.6 主轴系变形
    2.2 贯流泵机组轴系振动分析
        2.2.1 机组振动原因
        2.2.2 振动对轴承可靠性的影响
    2.3 贯流泵机组支撑形式比较分析
        2.3.1 支撑形式对机组可靠稳定性的影响
        2.3.2 支撑形式对泵装置水力性能的影响
3 贯流泵机组关键部件的可靠性
    3.1 贯流泵配套电机绝缘可靠性
        3.1.1 电机绝缘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3.1.2 空气湿度对电机可靠性的影响
    3.2 贯流泵叶轮可靠性
        3.2.1 贯流泵汽蚀余量
        3.2.2 基于可靠度的水泵叶片汽蚀寿命
    3.3 贯流泵机组传动机构可靠性
        3.3.1 灯泡贯流泵机组传动方式
        3.3.2 灯泡贯流泵机组传动方式比较
        3.3.3 贯流泵机组传动方式应用实例分析
        3.3.4 基于可靠性的齿轮间接传动寿命
    3.4 贯流泵机组轴承可靠性
        3.4.1 贯流泵机组轴承
        3.4.2 贯流泵机组轴承可靠性
    3.5 叶片调节机构可靠耐久性
        3.5.1 变角调节方式
        3.5.2 水泵机组工况调节方式比较
        3.5.3 叶片轴流泵常用叶片全调节机构
        3.5.4 叶片液压调角系统可靠性
4 大型贯流泵机组维修性
    4.1 贯流泵机组维修存在的问题
        4.1.1 贯流泵机组结构对维修性的影响
        4.1.2 贯流泵机组维修存在的问题
    4.2 贯流泵机组主要故障及其检修
        4.2.1 电机
        4.2.2 轴承
        4.2.3 齿轮箱传动机构
        4.2.4 叶片调节机构
    4.3 大型贯流泵机组维修度计算
        4.3.1 典型贯流泵机组维修过程分析
        4.3.2 典型贯流泵机组维修度计算及其比较
    4.4 提高贯流泵机组维修性的措施
5 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
    5.1 可修复系统可用度计算方法
        5.1.1 马尔科夫过程
        5.1.2 贯流泵机组系统的可用度计算方法
    5.2 典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计算
6 提高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的措施
    6.1 提高贯流泵机组关键部件可靠性
        6.1.1 提高电机可靠性措施
        6.1.2 提高灯泡贯流泵机组传动可靠性
        6.1.3 提高贯流泵机组轴承可靠度
        6.1.4 贯流泵装置工况调节方式选择原则
    6.2 提高贯流泵机组结构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要素
    6.3 保证贯流泵机组安装质量
        6.3.1 控制贯流泵机组安装的要素
        6.3.2 导轴承座安装高程确定
    6.4 改善贯流泵机组运行环境
        6.4.1 有效减振减小振动对泵机组可靠性的影响
        6.4.2 改善贯流泵机组关键部件的运行条件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完成的学术论文

(9)多功能排肥性能检测试验台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土壤肥力的概念
    1.2 我国排肥机械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1.3 国内外排肥器的类型及其性能特点
        1.3.1 化肥排肥器
        1.3.2 固态肥的施用机械
    1.4 排肥器性能检测实验设备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4.1 排肥器性能检测实验设备发展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2 本课题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2.1 排肥性能检测试验台结构特点及性能要求
    2.2 排肥器性能检测指标
        2.2.1 排肥器工作阻力检测
        2.2.2 排肥器排肥量性能检测
    2.3 整机方案的确定
        2.3.1 机械部分设计路线
3 试验台整机方案的总体设计
    3.1 机构的组成
    3.2 主要技术参数
    3.3 结构及性能特点
4 机械部分的设计实施
    4.1 机架设计
        4.1.1 机架总体设计
        4.1.2 结构及尺寸的确定
    4.2 传动部分的设计
        4.2.1 排肥轴传动的设计
        4.2.2 传送带传动结构的设计
    4.3 升降部分的设计
        4.3.1 升降台的结构
        4.3.2 升降台部分主要零件的设计
        4.3.3 升降台部分零件的选择
    4.4 肥箱-排肥器安装尺寸的设计
        4.4.1 肥箱安装尺寸的设计
        4.4.2 肥箱的安装机构
5 控制系统方案的确定
    5.1 检测部分的设计
        5.1.1 扭矩传感器的选择
        5.1.2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5.1.3 流量计传感器的选择
    5.2 排肥器的排量的自动控制机构的设计
        5.2.1 PLC 控制的施肥控制滑台结构
        5.2.2 PLC 控制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5.2.3 PLC 控制系统程序的调试
6 穴施机构的设计思路
    6.1 总体结构的设计
        6.1.1 穴施器整体结构
        6.1.2 工作原理
    6.2 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
        6.2.1 排肥管及联结形状与尺寸的设计
        6.2.2 排肥锥形舌形状的确定
        6.2.3 凸轮数目与传动比的确定
        6.2.4 摇臂及凸轮形状尺寸的确定
        6.2.5 链条和链轮的选择
    6.3 实验验证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讨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附图

(10)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极板制备工艺理论研究与装备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镍氢动力电池及其极板制造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3 镍氢动力电池及其极板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正极基板的分类及其性能研究
    2.1 正极基板的分类
        2.1.1 发泡镍的分类
        2.1.2 纤维镍的分类
    2.2 正极基板发泡镍的主要性能
        2.2.1 发泡镍的生产方法
        2.2.3 发泡镍的机械性质
        2.2.4 发泡镍的镀层厚度分布系数
    2.3 正极基板在预压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2.3.1 正极基板在预压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2.3.2 正极基板在预压过程中的变形分析
        2.3.3 预压辊直径变化对正极基板延伸率的影响
        2.3.4 发泡镍的厚度预压量变化对其延伸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正极极板浆料混合过程的研究
    3.1 概述
    3.2 正极极板浆料混合过程
        3.2.1 物料称重
        3.2.2 合胶
        3.2.3 电极浆料混合
    3.3 实验设计
        3.3.1 Ni(OH)_2的选择
        3.3.2 物料加入量
        3.3.3 黏合剂的分散性和其加入量的选择
        3.3.4 去离子水加入量
        3.3.5 桨叶转速的确定
        3.3.6 浆料混合时间
        3.3.7 浆料混合质量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Ni(OH)_2类型对合浆过程的影响
        3.4.2 Ni(OH)_2粒度对合浆过程的影响
        3.4.3 物料加入量对合浆过程的影响
        3.4.4 黏合剂的分散性和其加入量的选择
        3.4.5 去离子水加入量
        3.4.6 桨叶转速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正极极板预留集流体焊道和涂布方法的研究
    4.1 各种预留集流体焊道方法的特点
        4.1.1 正极极板涂布前滚焊极耳
        4.1.2 正极极板涂布前贴胶带保护焊道
        4.1.3 正极极板涂布后高压水力清洗焊道
        4.1.4 正极极板涂布烘干后清理焊道
    4.2 分析常规的先焊接集流体与粘贴保护材料技术的利弊
    4.3 探讨高压水流冲洗与真空吸附技术清理焊道的机理
    4.4 正极极板各种涂布方法特点
        4.4.1 表面刮涂
        4.4.2 浸润涂布
        4.4.3 辊轮涂布
        4.4.4 恒压力涂布与精确刮涂复合技术
    4.5 影响恒压力涂布的各种因素分析
        4.5.1 发泡镍的影响
        4.5.1.1 发泡镍孔型的影响
        4.5.1.2 发泡镍孔率和面密度的影响
        4.5.2 Ni(OH)_2的物理性能对正极极板涂布的影响
        4.5.2.1 Ni(OH)_2的表面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对极板涂布影响
        4.5.2.2 Ni(OH)_2的堆积密度对正极极板涂布的影响
        4.5.3 Ni(OH)_2堆的流动性和沉降性对极板涂布的影响
        4.5.4 浆料黏度对正极极板涂布的影响
        4.5.5 涂布头沟道形状对正极极板涂布的影响
        4.5.5.1 矩型沟道
        4.5.5.2 园型沟道
        4.5.5.3 变截面积沟道
        4.5.5.4 流场研究
    4.6 恒压力涂布的实验设计
        4.6.1 发泡镍的选择
        4.6.2 Ni(OH)_2类型和粒径的选择
        4.6.3 浆料黏度的确定
        4.6.4 涂布头沟道截面形状的设计
        4.6.5 涂布头腔体的设计
        4.6.6 正极极板性能测试
        4.6.7 整体电池测试
    4.7 实验结果与讨论
        4.7.1 发泡镍面密度和厚度对极板容量、强度、内阻的影
        4.7.2 Ni(OH)_2对极板容量的影响
        4.7.3 浆料黏度的影响
        4.7.4 涂布头沟道截面的影响
        4.7.5 涂布头腔体形式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极极板轧制工艺及参数选择
    5.1 正极极板轧制工艺过程及工艺原理
        5.1.1 正极极板轧制成型过程
        5.1.2 正极极板轧制工艺原理
    5.2 轧机的操作原理和设备参数
    5.3 轧机的构造
    5.4 正极极板轧制的特点
    5.5 正极极板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规律研究
        5.5.1 正极极板轧制前后的表面和断面形貌分析
        5.5.2 轧制力变化对正极极板厚度和延伸率的影响
        5.5.3 轧辊直径变化对正极极板延伸率的影响
        5.5.4 正极极板的压比与延伸率的关系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正极极板制备过程的智能控制
    6.1 浆料混合过程及性能的模糊控制系统
        6.1.1 浆料的混合系统
        6.1.2 合胶
        6.1.3 合浆
        6.1.4 合浆系统的模糊控制
    6.2 正极极板涂布烘干过程的专家智能控制系统
        6.2.1 正极极板涂布的目的
        6.2.2 正极极板涂布烘干过程
        6.2.3 正极极板涂布烘干过程的专家智能控制
    6.3 正极极板轧制厚度的非线性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6.3.1 正极极板轧制过程的分析与控制
        6.3.2 正极极板轧机建模与控制
        6.3.3 用神经网络进行对象建模
        6.3.4 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控制系统
        6.3.5 仿真结果比较
    6.4 控制系统
        6.4.1 概述
        6.4.2 基本配置
        6.4.3 系统操作过程
        6.4.4 系统故障处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正极极板轧机设计
    7.1 轧机结构设计
        7.1.1 设计要求
        7.1.2 总体方案的设计制定
        7.1.3 选择电机
        7.1.4 分配传动比
        7.1.5 传动装置的运动以及动力参数计算
        7.1.6 传动件的设计
        7.1.7 轴承的选择
        7.1.8 轧辊轴的设计及强度计算
    7.2 PRO/E软件功能特点简介
        7.2.1 Pro/ENGINEER的简单介绍
        7.2.2 常用模块
        7.2.3 Pro/ENGINEER各操作界面的功能特点
    7.3 零件的设计和装配
        7.3.1 零件的设计
        7.3.2 零件的装配
    7.4 工程图的制作
        7.4.1 工程图的功能与模式
        7.4.2 视图的操作
        7.4.3 尺寸的创建与修改
        7.4.4 工程图及视图的比例
        7.4.5 零件工程图的创作
    7.5 轧机系统的运动仿真及其爆炸图的建立
        7.5.1 Mechanism的操作流程及其指令机构
        7.5.2 建立运动模型
        7.5.3 爆炸图的建立及动画演示
    7.6 轧辊的有限元分析
        7.6.1 结构分析的工作流程
        7.6.2 模型的类型及其理想化
        7.6.3 约束和载荷
        7.6.4 建立分析及获取结果
    7.7 正极极板轧机安装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正极极板生产线开发与工艺参数选择
    8.1 正极极板制备工艺过程布局
    8.2 正极极板制造装备
        8.2.1 正极基板预压机
        8.2.2 正极极板涂布机
        8.2.3 正极极板烘干炉
        8.2.4 正极极板轧机
        8.2.5 正极极板剪切机
        8.2.6 纠偏机
    8.3 正极极板制备过程工艺参数选择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四、立式电机横向使用时的安装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城市雨水管道风险评估与雨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D]. 卫尤澜.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振动/回转复合式滚磨光整加工装置的结构分析与实验验证[D]. 周耀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4]蒲绒纤维集合体油液吸附特性与油水分离性能研究[D]. 曹胜彬. 东华大学, 2017(11)
  • [5]轮胎试验台结构改进设计与研究[D]. 薛雪. 长安大学, 2016(02)
  • [6]锌空电池正极片成型装备开发及研究[D]. 任钦贵.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7)
  • [7]热轧在线数据记录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8]大型贯流泵机组可靠性研究[D]. 裴蓓. 扬州大学, 2011(04)
  • [9]多功能排肥性能检测试验台的设计研究[D]. 胡丰收.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极板制备工艺理论研究与装备开发[D]. 马广君. 东北大学, 2009(06)

标签:;  ;  ;  

立式电机水平使用时的安装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