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发展散装水泥的思考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郭自卫[1](2021)在《双轴向移动式干灰散装机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来源于孝感市四维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维公司)的新型散装机研发项目。四维公司鉴于目前干灰散装机的散装头中心线不能移动或只能单轴向移动的问题,特地要开发一款散装头可双轴向移动的散装机。这种散装机的散装头中心线可双轴向移动去对准汽车槽罐车的进料口,如此则可以节约槽罐车去对准散装机的散装头的时间。本文采用理论计算、CAD、CAE的研究方法。为了实现散装机散装头的双轴向移动,设计了旋转接头、初级转臂、次级转臂、横向移动平台和纵向移动平台。旋转接头起通过水泥(或粉煤灰等物料)、密封、连接的作用,它含有滚珠减小摩擦,还含有羊毛毡起密封的作用。初级转臂和次级转臂是带有圆法兰、圆弯头的倾斜的圆钢管,它的下方有透气布和气室。初级转臂和次级转臂的作用类似空气输送斜槽,作用就是将流态化水泥输送到槽罐车中。散装机是由伺服电机驱动齿轮齿条来实现双轴向的精确移动的。为了增强散装机转臂的传力性能和增加转臂中水泥(或粉煤灰等物料)的流动性,文中还对转臂尺寸、散装机的横向和纵向移动距离进行了MATLAB仿真实验,归纳和总结了一般情况下和有偏置角的情况下散装机的优化设计方案供参考。文中还对散装机移动平台的伺服电机、减速机等进行选型,对齿轮齿条进行了设计和校核。通过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实验表明,这种散装机是可以实现双轴向移动且水泥(或粉煤灰等其他物料)的流动性是很好的,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双轴向移动式散装机为将来把激光雷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散装机上实现全自动化散装装车作业打下基础。
武俊伟[2](2020)在《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宝鸡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拉动经济的大幅增长。在此浪潮中,各个产业都在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自身规模,其中我国的水泥产业也在不断地调整运营结构,形成了新的运营格局,企业规模不断地增大,尤其是我国的集团型水泥企业的发展较为突显。所以随着水泥企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趋势,市场的竞争力也会越加激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形成一套独特的运营方式,成为了当今社会水泥企业的热点讨论之一。本文通过对JD水泥公司宝鸡地区的相关市场营销分析,结合PEST理论对JD水泥公司的运营方式,销售方式,市场营销方式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首先,引出本文需要研究的话题,并且介绍了该话题的相关研究以及需要运用到的研究理论。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理论:PEST模型、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4P理论等。其次,对JD水泥公司宝鸡地区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总结该套策略的优缺点,并且找出问题的原因。根据对JD水泥公司的营销策略分析以及结合对JD水泥企业的营销环境的实地考察,并且使用SWOT分析JD水泥公司的营销策略状况,得到现阶段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最终,为解决该公司存在的问题,使用了STP理论和4P理论,选择了该公司的目标市场的和完善该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以理论手段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指导。研究结论表明:JD水泥公司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生产,避免积压过度的情况的出现,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调整价格策略,保持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占领市场的绝对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的体系和制度,并进行对经销商的管理分级,制定完善相关奖励及处罚制度,以此增加雇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活力;致力于精进相关的服务环节,将服务的质量推向更高水准;另外也要重视企业对外的宣传,提高自身知名度与美誉度,建设企业文化,适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本研究可以突出该公司的优势,扩大JD水泥公司宝鸡地区的经营规模,为其他类似企业提供可供借鉴的市场营销案例。
贺丽[3](2020)在《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作为第一大高耗能领域,持续推广绿色建筑对促进建筑业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政策对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影响重大。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但2017年我国新增绿色建筑面积仅2亿平方米,且建设绿色建筑项目比例超过60%的建筑企业仅有9%,因此政策的引导力度和准确性还需进一步加强,找出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不足进行完善,才能提升政策作用效果。目前对于绿色建筑政策的研究偏向于对政策进行定性分析,鲜有文章探讨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关系,即针对各项政策目标,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协同使用。本文筛选出1980年-2018年我国颁布的303条绿色建筑政策作为研究基础,选取1980年-2003年、2004年-2008年、2009年-2018年三个时间段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阶段。首先,基于绿色建筑政策的政策措施、政策目标两个维度建立绿色建筑内容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了三个阶段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政策目标的使用情况;其次,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呈现了三个阶段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措施、政策措施-目标的协同网络及演变规律;最后,构建绿色建筑政策量化手册,逐条对绿色建筑政策的政策措施和政策目标进行量化处理,分别建立单一、双项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对绿色建筑发展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其协同的有效性深入讨论。研究表明:(1)绿色建筑政策措施-措施协同网络中,鼓励引导措施扮演主导角色,协同频次最高的政策措施-措施组合为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建筑政策措施-目标协同网络中,与政策措施协同程度最高的政策目标为绿色运营,与政策目标协同程度最高的政策措施为行政强制,协同频次最高的政策措施-目标组合为行政强制-绿色运营。(2)单项政策措施与各政策目标协同时,财政税收-绿色开发、行政强制-绿色开发、行政强制-绿色设计、行政强制-绿色采购、组织人事-绿色运营、其他经济-绿色运营六项政策措施-政策目标协同组合对绿色建筑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3)双项政策措施与各政策目标协同时,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开发、财政税收-行政强制-绿色开发、组织人事-行政强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行政强制-绿色设计、财政税收-行政强制-绿色设计、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采购、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采购、财政税收-鼓励引导-绿色采购、财政税收-其他经济-绿色采购、组织人事-财政税收-绿色施工、组织人事-鼓励引导-绿色施工、财政税收-鼓励引导-绿色施工十三项双项政策措施-政策目标协同组合对绿色建筑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就提升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之间的有效协同、提高绿色建筑政策的效果提出对策建议。
冯兰洲[4](2018)在《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文中认为水泥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泥生产企业具有“两高一资”的鲜明特点,所以资源环境对它的发展约束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资源节约以及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可以帮助水泥企业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降低环境负荷等多个目标。实现水泥企业生态化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我国水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生态效率以降低资源投入和减少污染排放去创造高品质的产品为研究思想,为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法。本文首先归纳整理了国内外与水泥行业生态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文献,以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为研究背景,将生态效率作为主线,探讨水泥生态效率的内涵,建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定量化评价模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分析相关模型数据,进而对我国水泥企业的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对我国水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和评价。最后,针对水泥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近几年水泥工业发展的状况,从推进先进技术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协同处置力度以及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这四个方面对水泥行业改善生态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对策和建议。
王旭[5](2014)在《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水泥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但水泥工业技术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部分差距。由于产量巨大,水泥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基于此,本文选择对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我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改变水泥工业现状,为水泥工业发展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归纳和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生态效率、水泥工业状况、以及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有了详细的论述。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经验,本文选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对中国水泥工业近年来的生态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具体工作完成如下:(1)总结了前人对于生态效率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根据生态效率评价体系的建立方法,结合水泥工业的特点,选择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构建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本文分析了目前生态效率评价的相关方法,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和分析了我国2000年到2008年的水泥工业生态效率状况。为使评价结果更加精确,方便对比分析,本文运用超效率分析方法对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我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准确值。(3)结合水泥工业单个评价指标变化情况,对比2000年到2008年水泥工业的生态效率,对我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探讨水泥工业生态效率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2000年至2008年,我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先降低后升高,2004年生态效率最低,之后生态效率开始不断提高,生态效率受技术、政策和产量影响较大。(4)本文针对水泥工业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从加强环境保护、创新生产技术和优化组织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水泥工业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应用生态效率理论、运用DEA方法对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研究成果为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技术支撑。
徐健[6](2013)在《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临环境的压力与市场的激烈竞争,D物流公司为提升公司竞争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认识到使用LNG车辆具有比其它燃料清洁、安全、成本低廉、管理方便、维修费用低等明显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如何制定发展LNG业务拓展战略成为D物流公司目前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考察分析D物流公司管理现状以及发展LNG业务面临的内外部情况,提出LNG业务拓展战略方向与思路,通过SWOT分析,构建以LNG为核心的拓展产业链和拓展物流服务价值链的业务拓展战略,制定LNG业务拓展战略保障措施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D物流公司LNG业务现状分析、业务拓展策略和内外部环境分析。通过对D物流公司管理机构设置和物流业务内容,D物流公司发展LNG业务现状、业务拓展策略和存在问题等相关内容的分析,然后从物流业务和LNG业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发展LNG业务拓展内外部环境,得出需要对D物流公司的LNG业务拓展进行战略规划和研究,提升企业竞争力。(2)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的战略选择。通过识别D物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SWOT分析为基础,通过D物流公司发展LNG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D物流公司应进行增长型结合多元化经营战略,结合D物流公司发展实际,确定D物流公司业务拓展的战略目标。(3)LNG业务拓展的战略实施保证措施。从LNG业务拓展战略保障条件、实施对策构建战略实施保证措施,以重点分析支撑LNG战略拓展的运力资源配置、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方面的重点任务。
马晓利[7](2012)在《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碳发展已成为未来全球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2009年底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CO2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产业低碳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将低碳发展目标融入我国的产业政策SEA体系,有效地将控制CO2排放纳入各类型与各层次的产业政策当中,既是SEA技术发展和社会功能拓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需要。低碳发展是一个较新的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低碳发展、产业低碳化和产业政策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点,以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础。回顾了我国产业政策发展历程,论述了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低碳发展中产业政策作用和意义以及产业政策低碳化转型的含义和途径,以此说明以产业政策SEA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分析产业政策SEA的内涵,明确其评价对象,论述了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SEA的功能与作用。通过梳理国内外SEA在落实发展理念方面的社会功能和已取得的成效,从SEA评价的制度保障与技术优势,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政策制度保障与低碳产业技术优势以及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机遇和迫切性三方面论述了以产业政策SEA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可行性。在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是产业政策,其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的转移、产业规模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以此作为开展产业政策SEA的工作基础。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根本前提,可持续发展包涵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内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系统整体。产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系统地论述了可持续发展与产业政策SEA的关系基础之上,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产业政策SEA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比较了产业政策SEA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与区别的基础之上。本文系统构建了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SEA技术框架,围绕产业政策如何分析、评价目标如何确定、评价重点如何识别、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评价标准如何设定以及产业低碳化发展目标是否可达等问题而展开。特别是对产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通过PEST模型框架从制度、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方面因素分析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潜力。此外还建议通过DPSIR框架模型来构建产业政策SEA指标体系。为了验证提出的技术框架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最后选取了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SEA作为实证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案例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技术路线和内容框架在实践中切实可行。
刘成[8](2011)在《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水泥产业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十分突出。在当前提倡低碳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形势下,水泥产业最可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长期以来,水泥产业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疆迎来了新的发展和建设机遇,在大力提倡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进行反思,研究存在的问题,找出一条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助于保证新疆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在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和价值链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通过实施循环经济促使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具体措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新疆水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参考建议,并研究了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本文主体内容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3章,对西方主要国家水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研究了中国水泥产业的行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与市场容量、竞争格局、区域竞争态势和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等,探讨了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本章的研究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借鉴和研究背景。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4章,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章的研究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为基础,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实例,是对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的一个系统的总结,并研究了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包括第5章和第6章,认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是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第四部分包括第7、8、9三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对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组织优化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研究,提出了新疆水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在借鉴发达国家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认为寡头垄断是当前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最为合理的选择,并提出了新疆水泥工业实现寡头垄断的路径、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优化途径,及其配套的产业政策设计。第五部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研究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及其政策安排建议,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具体战略,包括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集团化发展战略、产业链延伸战略、竞合共赢战略和服务创新战略;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安排思路,认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常新[9](2011)在《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是传统发展观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省一直以来就是我国的水泥生产大省,包括着众多的水泥企业。本世纪以来,水泥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泥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为山东省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以高能耗、高污染的代表的传统水泥工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内涵,深入分析山东省水泥工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山东省水泥工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依然严峻、资源的保障程度低与消耗浪费大并存等。本文还阐述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客观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对了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根据山东省做出的实绩,通过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了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在水泥工业发展贯穿四条主线的前提下,政策上做到认真落实产业政策、严格投资项目管理,加大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机构调整升级等;在企业发展对策上做好节能升级工作,延伸产业链提高水泥附加价值等。
黄明元[10](201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文中认为企业采用何种模式发展经济,取决于这种模式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循环经济模式能否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直接影响企业是否有动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实践问题。传统经济学注重经济活动的价值分析,而循环经济则注重经济活动的物质循环,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就需要理论创新。本研究试图从推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主流经济学融合的视角,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价值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物质流和价值流的联动分析,以促进利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研究与实践。其主要结论如下:1、集成出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基本理论循环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此,本研究对循环经济基本理论进行集成,提出了“二根基一准则”的循环经济基本理论框架,即: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由生态学理论根基、经济学理论根基和循环经济基本准则构成。其中生态学理论根基由循环再生原理、生态阈限原理、共存共生及协调发展原理、整体性层级原理和生态位原理组成;经济学理论根基由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本理论组成;循环经济基本准则包括减量化准则、再使用准则和再循环准则。目前循环经济学仍然处于经济学的边缘与从属地位,其诸多结论与观点并没有得到主流经济学的认同,深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循环经济理论导致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危机;二是循环经济学研究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吸收不够;三是循环经济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2、拓展了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传统企业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传统经济学,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缺陷,其缺陷表现为:以利润为中心或利润最大化假设、以法定产权来界定现代企业组织边界、“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等。以企业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探讨企业本质的结果表明,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之中的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又要顾及系统整体的优化,企业没有明显的边界,其边界相对模糊,人们可以视所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主观地划定企业的边界,对企业人性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理性经济人”假设,而应具有“生态经济人”属性。3、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四元主体系统模型一般认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组成循环经济的三元主体系统。由于没有技术因素的支持,三元主体系统明显动力不足,也没有真正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实际,三元主体系统具有明显的缺陷。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四元主体系统模型,即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企业、政府、消费者和社会独立的R&D机构等四元主体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经济运行体系。通过对四元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同分析表明,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主体之间表现为不合作博弈;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主体之间体现为合作博弈;四元主体系统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政府策动力、技术支持力、需求拉动力以及生态文化推动力等共同作用,四元主体系统具有优于三元主体系统的动力优势。4、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框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存在仅讨论企业自身而忽视企业生态系统的倾向,作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为企业生态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自身与所在的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对循环型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来看,我们得出循环型企业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结论,但单一循环型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与基础:一是加强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完善的绿色认证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三是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包括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完善社会独立的R&D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制度建设等。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合作,但并没排斥相互之间的竞争,但竞争必须保持在合作共生共存的前提下进行。循环型生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合作共存的、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5、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体系目前,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设计上仅考虑企业自身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而不考虑企业所在企业生态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作者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价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企业生态系统的因素,从企业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管理、环境与技术等六方面的指标来综合评价企业竞争优势,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实际,也有利于指导企业的实践。6、在探讨循环经济制度变迁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设计的建议循环经济的制度变迁具有其自身规律,其制度变迁的需求诱致主要有:一是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需求;二是建立绿色认证制度的需求;三是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的需求。其制度变迁的供给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的成本——收益预期制约;二是路径依赖的制约,包括文化因素等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制约、现有法律、法规、政策等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制约等。基于循环经济制度变迁的规律,作者提出了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的建议,主要包括:一是营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文化;二是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三是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四是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与行政手段;五是强化发展循环经济的执法监督。
二、对发展散装水泥的思考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发展散装水泥的思考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双轴向移动式干灰散装机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散装机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散装机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背景 |
1.5 研究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双轴向移动式干灰散装机总体设计 |
2.1 散装机的概述 |
2.2 散装机的工作过程 |
2.3 散装机转臂系统 |
2.3.1 散装机旋转接头 |
2.3.2 散装机初级转臂 |
2.3.3 散装机次级转臂 |
2.4 散装机双轴向移动平台 |
2.4.1 散装机的纵向和横向移动距离 |
2.4.2 散装机横向移动车架 |
2.4.3 散装机纵向移动车架 |
2.5 散装机其他系统 |
2.5.1 收尘器 |
2.5.2 手动螺旋闸门 |
2.5.3 气动开关阀 |
2.5.4 电动流量调节阀 |
2.5.5 充气系统 |
2.5.6 料位探测系统 |
2.5.7 卷扬装置 |
2.5.8 散装机控制系统 |
2.6 小结 |
第3章 散装机转臂系统的研究 |
3.1 散装机转臂及双轴向移动平台的机械组成原理 |
3.2 散装机旋转接头的研究 |
3.2.1 散装机旋转接头的分析 |
3.2.2 散装机旋转接头的设计与研究 |
3.3 散装机转臂长度的数值仿真研究 |
3.3.1 散装机转臂的结构尺寸研究 |
3.3.2 较复杂条件下散装机转臂的结构尺寸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散装机双轴向移动平台的设计 |
4.1 移动平台传动方式 |
4.1.1 现代传动技术简介 |
4.1.2 移动平台传动方式选择 |
4.2 伺服电机的计算 |
4.2.1 交流永磁同步电机的简介 |
4.2.2 伺服电机的选型 |
4.3 移动平台机械传动设计与计算 |
4.3.1 移动平台机械传动方式选择 |
4.3.2 移动平台机械传动设计计算 |
4.4 齿轮齿条的设计计算与校核 |
4.4.1 齿轮齿条的设计计算 |
4.4.2 齿轮齿条的布置 |
4.4.3 齿轮齿条传动的校核 |
4.4.4 对伺服电机的校核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宝鸡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市场营销策略 |
2.1.2 营销渠道 |
2.2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 |
2.2.1 4P理论 |
2.2.2 STP理论 |
2.2.3 PEST分析 |
2.2.4 波特五力模型 |
2.2.5 SWOT分析法 |
第三章 JD 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JD水泥公司简介及营销组织结构 |
3.1.1 JD水泥公司现状 |
3.1.2 营销组织结构 |
3.2 JD水泥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3.2.1 产品策略 |
3.2.2 价格策略 |
3.2.3 营销渠道策略 |
3.2.4 促销策略 |
3.3 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问题分析 |
3.3.1 产品组合不合理 |
3.3.2 产品定价不科学 |
3.3.3 分销渠道受限制 |
3.3.4 促销手段不合理 |
第四章 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营销环境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竞争环境分析 |
4.2.1 新加入者的威胁 |
4.2.2 替代者的威胁 |
4.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5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
4.3 SWOT分析 |
4.3.1 JD水泥市场营销优势 |
4.3.2 JD水泥市场营销劣势 |
4.3.3 JD水泥市场营销机会 |
4.3.4 JD水泥市场营销威胁 |
第五章 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
5.1 JD水泥公司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确定 |
5.1.3 产品市场定位 |
5.2 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
5.2.1 产品策略 |
5.2.2 产品价格策略 |
5.2.3 营销渠道策略 |
5.2.4 促销策略 |
第六章 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优化组织结构 |
6.2 构建科学运营体制 |
6.2.1 强化营销管理制度 |
6.2.2 建立有效的投诉反馈,完善用户满意度机制 |
6.3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
6.3.1 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
6.3.2 建立职工培训学习机制 |
6.4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
6.4.1 提高技术实力 |
6.4.2 加强技术服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绿色建筑市场研究 |
1.2.2 绿色建筑政策研究 |
1.2.3 政策协同相关研究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2.绿色建筑政策内容分析 |
2.1 绿色建筑政策来源及统计分析 |
2.2 绿色建筑政策内容分析框架 |
2.3 基于政策措施的政策内容分析 |
2.3.1 各阶段政策措施使用情况分析 |
2.3.2 政策措施演变规律 |
2.4 基于政策目标的政策内容分析 |
2.4.1 各阶段政策目标使用情况分析 |
2.4.2 政策目标演变规律 |
2.5 本章小结 |
3.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网络分析 |
3.1 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网络分析 |
3.1.1 各阶段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网络图 |
3.1.2 政策措施与措施协同指标统计及变化规律 |
3.2 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网络分析 |
3.2.1 各阶段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网络图 |
3.2.2 政策措施与目标协同指标统计及变化规律 |
3.3 本章小结 |
4.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有效性分析 |
4.1 政策量化 |
4.2 变量选取 |
4.2.1 自变量 |
4.2.2 因变量 |
4.3 模型构建 |
4.4 数据分析 |
4.4.1 数据平稳性检验 |
4.4.2 单项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效果 |
4.4.3 双项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Ⅰ 政策文献统计表 |
附录Ⅱ 政策量化数据表 |
附录Ⅲ 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协同度平均值数据表 |
致谢 |
(4)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 循环经济及生态效率的研究现状 |
1.3.1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3.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概述 |
2.1 水泥行业概况 |
2.1.1 水泥生产概况 |
2.1.2 水泥生产工艺概述 |
2.2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
2.2.1 循环经济基本概念 |
2.2.2 循环经济的特征 |
2.2.3 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架构 |
2.3 生态效率理论概述 |
2.3.1 生态效率基本概念 |
2.3.2 我国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现状 |
2.3.3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和生态效率的关系 |
第3章 使用DEA对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水平评价 |
3.1 DEA原理及模型 |
3.1.1 DEA模型的优势 |
3.1.2 DEA模型计算方法 |
3.1.3 超效率DEA模型介绍 |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的目标 |
3.2.2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3.2.3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 |
3.2.4 水泥行业生态效率指标的处理方法 |
3.3 数据来源与统计 |
3.4 数据的计算和处理 |
3.4.1 DEAP2.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
3.4.2 LINDO6.1 软件的计算和处理 |
3.5 计算结果的分析和评价 |
3.5.1 总体结果分析 |
3.5.2 分项结果分析 |
第4章 提高生态效率开展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
4.1 推进先进技术使用,促进节能减排 |
4.1.1 新型干法水泥技术 |
4.1.2 余热发电技术 |
4.1.3 智能制造技术 |
4.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4.2.1 扩大水泥原材料范围、合理开采 |
4.2.2 提高水泥质量 |
4.2.3 提倡散装水泥 |
4.3 加大协同处置力度 |
4.4 完善制度和政策创新并优化组织管理 |
4.4.1 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
4.4.2 循环经济政策创新 |
4.4.3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优化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工作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丰富生态效率研究领域 |
1.2.2 提高水泥工业生态效率 |
1.2.3 为水泥工业发展和管理提供指导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3.1 生态效率的概念 |
1.3.2 生态效率的应用 |
1.3.3 生态效率指标及测度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与方法 |
2.1 水泥工业概况 |
2.1.1 水泥生产概述 |
2.1.2 水泥生产工艺 |
2.1.3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 |
2.2 水泥工业的生态效率 |
2.2.1 水泥工业生态效率定义 |
2.2.2 水泥生态效率现状 |
2.3 传统经济指标体系 |
2.3.1 传统经济指标体系概述 |
2.3.2 传统经济指标体系局限性 |
2.4 水泥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
2.4.1 评价目标 |
2.4.2 构建原则 |
2.4.3 选择指标构建体系 |
2.5 数据包络分析 |
2.5.1 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简介 |
2.5.2 环境指标的处理方法 |
2.5.3 超效率评价方法 |
3 基于DEA的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 |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2 数据的来源与统计 |
3.3 数据的处理 |
3.4 数据的分析与评价 |
3.4.1 单项指标分析 |
3.4.2 综合评价 |
4 提高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的对策与建议 |
4.1 加强环境保护 |
4.1.1 制定生态补偿法规 |
4.1.2 完善准入和环保机制 |
4.2 创新生产技术 |
4.2.1 加大社会科技投入 |
4.2.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4.3 优化组织管理 |
4.3.1 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 |
4.3.2 优化产业结构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实践综述 |
1.2.1 物流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拓展现状 |
1.2.2 水泥物流与LNG车辆与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D物流公司LNG业务现状分析 |
2.1 物流业务拓展基本理论分析 |
2.1.1 业务拓展以及战略规划 |
2.1.2 物流企业LNG业务拓展 |
2.2 D物流公司概况 |
2.2.1 公司发展概要 |
2.2.2 公司机构设置 |
2.3 D物流公司的主要业务现状 |
2.3.1 主要业务分析 |
2.3.2 LNG业务现状分析 |
2.3.3 LNG业务拓展策略 |
2.3.4 LNG业务存在的问题 |
3 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物流业务的内外部环境 |
3.1.1 物流主营业务的内外部环境 |
3.1.2 企业发展其他物流业务的内外部环境 |
3.2 LNG业务的内外部环境 |
3.2.1 LNG业务的外部环境 |
3.2.2 LNG业务的内部环境 |
3.2.3 发展LNG不确定性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的战略选择 |
4.1 D物流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1.1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4.1.2 D物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4.1.3 核心竞争力与LNG业务拓展战略的关系 |
4.2 基于SWOT模型LNG业务拓展战略选择模型 |
4.2.1 D物流公司的SWOT分析 |
4.2.2 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战略选择 |
4.3 LNG业务拓展的战略目标 |
4.3.1 指导思想 |
4.3.2 战略核心目标 |
4.3.3 分阶段目标 |
5 LNG业务拓展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1 LNG业务拓展保障条件 |
5.1.1 组织保障 |
5.1.2 体制机制保障 |
5.1.3 资金保障 |
5.1.4 技术保障 |
5.2 LNG业务拓展实施对策 |
5.2.1 物流组织建设 |
5.2.2 内部资源整合 |
5.2.3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 |
5.2.4 人才资源培养 |
5.2.5 运力资源合理配置 |
5.3 支撑LNG业务拓展的重点任务 |
5.3.1 LNG车队运力资源配置 |
5.3.2 LNG业务拓展的物流信息系统 |
5.3.3 LNG人才培养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产业低碳化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1.1.2 产业政策是影响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
1.1.3 开展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是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1.2.1 产业低碳化研究进展 |
1.2.2 政策 SEA 研究进展 |
1.2.3 低碳理念融入产业政策 SEA 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第二章 产业低碳化与产业政策相关基本概念内涵解析 |
第一节 产业低碳化基本概念内涵解析 |
2.1.1 “低碳”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产业低碳化”的相关概念 |
2.1.3 产业低碳化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
第二节 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关概念内涵解析 |
2.2.1 政策的概念及其功能 |
2.2.2 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
2.2.3 产业政策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2.2.4 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三节 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低碳化转型 |
2.3.1 我国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 |
2.3.2 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中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与意义 |
2.3.3 我国产业政策低碳化转型的涵义和途径 |
第三章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第一节 产业政策 SEA 基本概念与功能和作用 |
3.1.1 产业政策 SEA 的基本概念 |
3.1.2 产业政策 SEA 的对象 |
3.1.3 产业政策 SEA 的功能与作用-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目标 |
第二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制度建设保障 |
3.2.1 我国 SEA 制度建设保障 |
3.2.2 我国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政策保障 |
第三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技术优势 |
3.3.1 SEA 技术优势 |
3.3.2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低碳技术优势 |
第四节 以产业政策 SEA 推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机遇 |
3.4.1 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消耗了大量能源和资源 |
3.4.2 能源禀赋的高碳型加大了产业部门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 |
3.4.3 产业发展进程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
3.4.4 产业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3.4.5 面临产业发展阶段与国际气候政策的双重压力 |
第四章 产业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及产业政策 SEA 实施关联性 |
第一节 产业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
4.1.1 产业结构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1.2 产业组织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
4.1.3 产业布局政策对环境的影响 |
4.1.4 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
4.1.5 产业规模政策的环境影响 |
4.1.6 产业技术政策的环境影响 |
第二节 产业政策 SEA 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
4.2.2 产业政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4.2.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
4.2.4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产业政策 SEA 的指导作用 |
第三节 产业政策 SEA 与项目 EIA 的关系 |
4.3.1 项目 EIA 的局限性 |
4.3.2 产业政策 SEA 与项目 EIA 的关系 |
第五章 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 SEA 技术框架 |
第一节 评价原则和与技术路线 |
5.1.1 评价原则与思路 |
5.1.2 评价技术路线 |
第二节 评价程序 |
5.2.1 准备阶段 |
5.2.2 评价分析阶段 |
5.2.3 评价结论与总结阶段 |
5.2.4 产业政策 SEA 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三节 评价内容 |
5.3.1 产业政策筛选 |
5.3.2 产业政策分析 |
5.3.3 现状调查与分析 |
5.3.4 产业低碳发展潜力分析 |
5.3.5 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识别 |
5.3.6 产业低碳发展阶段判定 |
5.3.7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8 基于目标可达性的预测分析 |
5.3.9 综合评价和建议措施 |
第六章 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介绍 |
6.1.1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背景 |
6.1.2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内容概述 |
6.1.3 水泥行业相关产业政策介绍 |
第二节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SEA 的评价内容 |
6.2.1 政策分析 |
6.2.2 我国水泥工业及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化”发展现状 |
6.2.3 发展散装水泥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水泥工业低碳化发展中的作用 |
6.2.4 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5 水泥工业的碳源及资源能耗情况 |
6.2.6 基于 PEST 分析框架的水泥工业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 |
6.2.7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SEA 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8 我国水泥增长预测分析 |
6.2.9 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散装水泥“三位一体化”发展模式创新 |
6.2.10 《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低碳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案例研究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水泥产业及其基本特征 |
1.2.2 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起源和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
2.2.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2.3 市场结构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概述 |
3.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1 国外水泥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
3.1.2 国际水泥产业发展的特点 |
3.2 中国水泥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1 行业管理体制 |
3.2.2 市场结构 |
3.2.3 市场容量 |
3.2.4 竞争格局 |
3.2.5 区域竞争态势 |
3.2.6 进入水泥产业的主要壁垒 |
3.3 中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
第4章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4.2 绿洲经济的产业布局 |
4.3 相对封闭的新疆水泥市场 |
4.4 产业集中度较高 |
4.5 新疆水泥工业的发展趋势 |
第5章 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
5.1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
5.2 有助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疆 |
5.3 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需要 |
5.4 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5.5 有助于实现新疆水泥和建材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 |
5.6 有助于保障新疆水泥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5.7 有助于促进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 |
第6章 实施循环经济,推进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6.1 水泥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产业之一 |
6.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 |
6.3 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 |
6.4 新疆水泥产业实施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6.5 新疆水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 |
第7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布局 |
7.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现状 |
7.1.1 新疆水泥产业布局分析 |
7.1.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
7.2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影响新疆水泥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
7.3.1 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
7.3.2 区域交通运输条件因素分析 |
7.3.3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促使水泥消费走势上升 |
7.3.4 从未来新疆水泥需求量看水泥工业产业布局 |
7.4 新疆水泥产业优化布局的基本思路 |
第8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 |
8.1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理论 |
8.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
8.1.2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
8.1.3 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 |
8.2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借鉴 |
8.2.1 美国、德国和日本水泥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
8.2.2 对我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
8.3 新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
8.3.1 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8.3.2 增量调整,发挥后发优势 |
8.3.3 存量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
8.3.4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优化产业结构 |
第9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疆水泥产业的产业组织优化 |
9.1 水泥产业组织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9.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结构的选择——寡头垄断 |
9.2.1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选择寡头垄断的原因 |
9.2.2 新疆水泥产业市场实现寡头垄断的途径 |
9.3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基本思路 |
9.3.1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 |
9.3.2 组建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实现水泥产业组织优化 |
9.3.3 促进中小水泥企业再发展的建议 |
9.4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途径 |
9.4.1 水泥企业自组织能力成长的途径 |
9.4.2 企业组织能力的培育 |
9.5 新疆水泥产业组织优化的产业政策设计 |
9.5.1 建立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则 |
9.5.2 健全市场退出机制 |
第10章 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 |
10.1 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 |
10.2 集团化发展战略 |
10.3 产业链延伸战略 |
10.3.1 水泥工业产业链的结构 |
10.3.2 以"大水泥"的理念来重构新疆水泥工业的产业链 |
10.3.3 产业链延伸的具体战略 |
10.4 竞合共赢战略 |
10.4.1 企业与合作者的竞合 |
10.4.2 企业与同行竞争者的竞合 |
10.4.3 竞合共赢战略给企业带来的战略优势 |
10.5 服务创新战略 |
第11章 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
11.1 制定科学合理的新疆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
11.2 建立支持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策体系 |
11.3 通过自主创新全面提高水泥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
11.4 构建水泥产业生态工业园区 |
11.5 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与指导职能 |
第12章 结论与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政策方面 |
1.2.2 技术方面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1 研究背景 |
1.3.2 本文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理论创新 |
第二章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2.1.1 传统水泥工业发展观 |
2.1.2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2.2 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 |
2.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2 能减排理论 |
2.2.3 绿色制造理论 |
2.2.4 清洁生产理论 |
2.3 影响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 |
2.3.1 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
2.3.2 水泥工业资源禀赋分析 |
2.3.3 水泥工业技术因素分析 |
2.3.4 水泥工业消费模式分析 |
第三章 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省水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
3.1 山东省水泥工业发展概况简介 |
3.1.1 山东省水泥工业发展现状简介 |
3.1.2 存在的问题 |
3.2 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行动和实绩 |
3.2.1 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调整水泥产业结构 |
3.2.2 节能减排,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 |
3.2.3 战略重组,产业集中度提高 |
3.2.4 尝试绿色制造,推行倡导清洁生产 |
3.3 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
3.3.1 山东省水泥工业发展中的环境约束依然严峻 |
3.3.2 资源的保障程度低与消耗浪费大并存 |
3.3.3 经济全球化对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挑战 |
第四章 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思路与途径 |
4.1 国外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
4.2 实施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
4.3 实现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
4.4 实现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1 实现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
4.4.2 实现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技术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主题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进展 |
3.1 基于传统经济学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进展 |
3.2 基于循环经济学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进展 |
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
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集成 |
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及其本质内涵剖析 |
1.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考察 |
1.2 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提炼 |
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设置 |
2.1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架构 |
2.2 循环经济的生态学根基 |
2.3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根基 |
2.4 循环经济的原理准则 |
3. 传统经济学理论指导循环经济的局限性分析 |
3.1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局限 |
3.2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局限 |
4. 已有循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困惑思考 |
4.1 循环经济理论导致了传统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危机 |
4.2 循环经济学研究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吸收不够 |
4.3 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的本质与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分析 |
1. 企业本质理论的演替分析 |
1.1 传统企业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及其缺陷 |
1.2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兴起 |
1.3 传统企业理论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比较 |
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与竞争合作机制分析 |
2.1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特征探讨 |
2.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探讨 |
3.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内涵 |
3.2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 循环型企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经济主体系统及其博弈与协同研究 |
1. 循环经济的主体系统探究 |
1.1 对循环经济主体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
1.2 循环经济的"四元并联动态"主体系统模型 |
2. 循环经济主体之间完全静态博弈探究 |
2.1 企业与企业之间静态博弈剖析 |
2.2 企业与政府间静态博弈剖析 |
2.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静态博弈剖析 |
2.4 企业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之间静态博弈剖析 |
3. 循环经济主体之间的完全动态博弈探究 |
3.1 企业与企业之间动态博弈剖析 |
3.2 企业与政府之间动态博弈剖析 |
3.3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动态博弈剖析 |
3.4 企业与社会独立的R&D机构之间动态博弈剖析 |
4. “四元并联动态”主体系统模型协同动力优势论证 |
4.1 循环经济三元主体系统缺陷分析 |
4.2 四元主体系统的动力及协同优势分析 |
5. 龙须草生态产业链应用主体系统模型协同优势实例分析 |
5.1 龙须草造纸生态产业链结构分析 |
5.2 四元主体系统推进龙须草造纸生态产业链的循环经济优势分析 |
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
1. 价值链与企业竞争优势关联性分析 |
2. 循环经济的企业价值链分析 |
2.1 循环经济价值链内涵界定 |
2.2 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过程剖析 |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3.1 单一循环型企业竞争优势剖析 |
3.2 区域层面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剖析 |
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研究 |
1.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1.1 企业竞争优势评价相关文献研究 |
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1.3 指标体系设计基本原则 |
1.4 指标体系设计 |
2.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2.1 评语集的建立 |
2.2 多级因素集的建立 |
2.3 数据处理方式的设置 |
2.4 各级指标模糊权向量的确定 |
2.5 对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模糊综合评价 |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评价实证研究 |
3.1 样本企业的选择 |
3.2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的竞争优势模糊权向量的确定 |
3.3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竞争优势评价指标值及评价向量的确定 |
3.4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竞争优势模糊综合评价结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循环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制度设计探讨 |
1. 循环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与政府行为分析 |
1.1 循环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认知 |
1.2 循环经济的政府行为认知 |
2. 循环经济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分析 |
2.1 循环经济制度变迁的需求分析 |
2.2 循环经济制度变迁的供给分析 |
3. 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建议 |
3.1 营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文化 |
3.2 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 |
3.3 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
3.4 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与行政手段 |
3.5 强化循环经济的执法监督 |
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循环经济的企业实践与提升竞争优势的对策思考 |
1.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1.1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概括 |
1.2 华中水泥有限公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
2. 辰溪县火马冲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2.1 辰溪县火马冲工业区概括 |
2.2 辰溪县火马冲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
2.3 对辰溪县火马冲工业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改进的探讨 |
3. 基于循环经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对策思考 |
3.1 培育企业生态文化 |
3.2 选择与优化企业生态系统 |
3.3 提升企业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 |
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1. 基本结论 |
2. 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对发展散装水泥的思考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双轴向移动式干灰散装机的设计与研究[D]. 郭自卫.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2]JD水泥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以宝鸡地区为例[D]. 武俊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3]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措施与政策目标的协同研究[D]. 贺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4]循环经济视角下水泥企业生态效率水平特征的评价[D]. 冯兰洲. 天津大学, 2018(06)
- [5]中国水泥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D]. 王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6]D物流公司LNG业务拓展战略研究[D]. 徐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7]基于产业低碳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研究[D]. 马晓利. 南开大学, 2012(06)
- [8]新疆水泥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成.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9]山东省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常新. 青岛大学, 2011(06)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 黄明元.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标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水泥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