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术前术后TCD表现1例报告

脑动静脉畸形术前术后TCD表现1例报告

一、脑动静脉畸形术前及术后TCD表现1例(论文文献综述)

庄宗,那世杰,刘涛,凌海平,张玉华,鲁悦,杭春华,张庆荣[1](2021)在《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李辉[2](2020)在《基于正常灌注压突破理论,DSC-PWI、DCE-MRI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正常灌注压突破是脑动静脉畸形(AVM)外科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通过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对脑动静脉畸形周围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及微血管渗透性的评估,探索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后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的发病机制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正常灌注压突破理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临床资料和方法:以收集纳入的2014年3月-2019年8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72小时内均分别行DSC-PWI、DCE-MRI检查,通过使用相关专业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取相应DCE-MRI、DSC-PWI定量参数,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各项参数指标,同时定性分析核磁图像资料差异,从而统计分析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后病灶周围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及微血管渗透性变化。结果:1、病灶最大径≤6cm的AVM组中,通过对比分析DCE-MRI、DSC-PWI各参数,手术治疗前病灶周围脑组织及镜像区域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改变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定性观察图像资料无明显变化。2、病灶最大径≤6cm的AVM组中,通过对比分析DCE-MRI、DSC-PWI手术前后各参数改变,病灶切除前后AVM周围脑组织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改变在本组病例资料中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定性观察图像资料亦无明显变化。3、通过对病灶大于6cm的巨大型脑AVM病例定性分析可见病灶周围脑组织MTT及TTP延长,病灶切除后周围脑组织MTT及TTP进一步延长;术后与术前DCE-MRI伪彩图像相比较两入组病例均未见血管渗透性增加迹象。结论:1.正常灌注压突破是脑动静脉手术切除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罕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发生难以预测;2.畸形病灶小于6cm的脑AVM,通过DSC-PWI检测技术未发现AVM周围脑组织在病灶切除前有因畸形团盗血所产生的的低灌注现象,DCE-MRI检查也未发现病灶周围脑组织在手术前有微血管渗透改变现象;3.畸形病灶小于6cm的脑AVM,通过DSC-PWI、DCE-MRI检测技术在病灶切除后未观察到出现病灶周围脑组织灌注增高及血管渗透性增高迹象;4.病灶大于6cm的巨大型脑AVM病例可能存在术前病灶周围区域脑组织低灌注及术后高灌注现象,这一结论需待大宗病例的进一步分析。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3](2020)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增强MRI、CTA、MRA或DSA)确诊的1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儿接受开颅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复合手术)治疗,并于术中实时DSA确认畸形团切除范围,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结果19例患儿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5例;致密度分型为致密型4例、中间型4例、弥散型11例。平均手术时间(307.21±115.64)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60)ml。术中实时DSA显示3例畸形团残留,继续手术切除,影像学治愈率达100%(19/19)。术后并发症包括命名性失语(1例)、肢体偏瘫(1例)、肺部感染(1例)和癫发作(1例)。平均住院时间(15.74±5.04)d,随访时间32(20,40)个月。预后良好率为84.21%(16/19),无再出血或复发病例。结论与单一手术治疗相比,复合手术治疗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具有安全、有效且治愈率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Spetzler-Martin分级较高、位于功能区、结构复杂或弥散型脑动静脉畸形,既往接受过外科治疗的患儿亦为适应证范围。

乔宗容[4](2020)在《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研究如何才能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进行有效地辨识并施加保护,进而避免动脉的损伤,保留神经组织的结构功能完整性,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纳入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手术中均常规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MEP/SEP/EEG等监测手段。依据疾病类型,主要以脑肿瘤,脑动静脉畸形与脑血管病等3类分别进行分析。根据术前影像手段来初步判定豆纹动脉与占位的关系。以豆纹动脉的解剖学基础为根本,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的结果,对不同病理条件下的术中情况与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与评价。结果:在49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电生理监测异常反应者共22例,约占44.8%。其中出现MEP异常报警者共15例,发生率为68.1%;SEP异常报警者共10例,发生率为45.4%;EEG异常报警者共9例,发生率为40.1%。在电生理监测结果出现异常变化的病例中,经过术中干预与处理后,共有12例患者的异常变化得以逆转,比例为45.5%。其中MEP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9例,占69.2%;SEP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7例,占70%;EEG异常报警后恢复者有8例,占88.9%。在27例未发现电生理异常报警的病例中,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有2例,发生率约7.4%。结论:豆纹动脉的显微解剖与影像解剖特点仍是脑神经科学需不懈探索的领域。保护血管的完整性,规避脑组织的缺血损伤,是神经外科医师执着追求的目标。在神经外科手术中,联合MEP/SEP/EEG的电生理监测技术的辅助应用,对有效地辨识并保护处于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吕忠中[5](2019)在《介入栓塞结合显微手术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一站式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和手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使用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的33例高级别动静脉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指征和治疗结果;并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估结果。结果19名患者(57.6%)存在出血,7名(21.2%)存在癫痫发作,6名(18.2%)存在头痛,1名(3.0%)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SMG),Ⅲ+级7例(21.2%)、Ⅳ级22例(66.7%)、Ⅴ级4例(12.1%)。全部患者一次完成术前栓塞,并立即行畸形团切除术;术后即时造影复查,32例(97.0%)患者实现了完全闭塞,1例脑干背侧少量畸形团残留,无神经功能障碍,转行放射治疗。无死亡患者。术后共7例(21.2%)患者出现治疗相并发症。平均随访9.6个月(3-36个月),31例患者m RS≤2分(93.9%),1例患者m RS4分(3.0%),1例患者m RS5分(3.0%)。32例(97.0%)患者术后造影显示畸形团完全闭塞。无死亡患者。结论介入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可结合2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抵消单一治疗方案的缺陷,获得了较高的即时闭塞率和相对较低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许敏[6](2019)在《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常见原因为医源性、外伤性及自发性动脉破裂出血。病情轻微情况下可进行保守治疗以期自愈,但在动脉破裂出血等较为严重情况下,建议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往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切开修补、结扎出血动脉及甚至脏器切除,但其创伤大、风险高、损伤严重,不为广大医患所接受。动脉出血栓塞因其微创、效果良好及最大程度保护组织脏器功能等特点,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发展成为动脉出血的首选治疗方式。栓塞材料的选择对于是否可成功止血至关重要,其一般根据病因、血管解剖、科室所具有的栓塞材料种类以及术者的操作习惯等因素决定。弹簧圈与明胶海绵颗粒是动脉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中常用固体栓塞剂,但弹簧圈的栓塞止血效果受凝血功能影响较大且往往需多枚,费用较贵,而明胶海绵可控性不强、可再吸收,同时也受凝血功能影响。NBCA作为液体性栓塞剂具有不受凝血功能影响、可控性强、血管适形性良好、即刻永久栓塞等特点,弥补了固体栓塞在动脉出血栓塞治疗中的不足。然而NBCA作为进口医用胶,价格昂贵且需专用导管,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国产医用胶具有NBCA相似的特性,作为国产医用胶易于获取,不仅无毒,无需专用导管,而且价格低廉。但其使用说明并未说明在介入治疗中的效用与安全性。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的方法,探讨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目的:以健康大白兔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剂行兔肾动脉的栓塞,探讨其栓塞效能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120只健康大白兔,电脑编号,按照每组40只随机分入3组。3组按照碘油与国产医用胶的配比,分为3:1、4:1、5:1三组,分别对实验兔进行肾动脉栓塞。以乌拉坦对实验兔进行全麻并以水合氯醛腹腔注射维持麻醉,右侧股动脉插管区常规备皮、消毒,行右侧股动脉分离并穿刺插管,在微导丝引导下以2.7F微导管插管兔肾动脉主干并造影证实,后以流控技术实时显像下推注栓塞剂至肾动脉远端铸形到管尖为止。栓塞结束后再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根据观察时间分为3组:术后1天组、术后1周组、术后1月组,按术后时间分别复查造影后处死实验兔,首先解剖取肾行标本外观观察,后予以10%福尔马林浸泡并组织切片后HE染色行光镜观察。肾动脉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天、1周复查检测兔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结果:实验过程中5只实验兔死亡(实验中再补充了 5只),其死亡原因分别为麻醉过度、股动脉分离插管失败及栓塞剂返流、异位栓塞、粘管等手术操作相关性死亡,经改进实验技巧后再未发生上述情况。栓塞剂在透视下显影清晰,经导管注射顺利,无堵管情况且易于控制,可经微导管行反复栓塞,安全有效。术后实验兔肾功能呈一过性损害,白细胞一过性升高,1周后均恢复术前水平,术后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后1周和术后1月复查造影示栓塞可靠,均未见血管再通形成和造影剂的外溢。术后病理HE染色后光镜下栓塞剂呈不规则形或分支状折光性透亮物质,其中5:1、4:1组以细动脉及小动脉栓塞为主,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3:1组以中型动脉栓塞为主,与5:1组、4:1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天肾组织内血管扩张充血,动脉内可见栓塞剂填充,肾组织变性,见轻度炎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周和术后1月血管内栓塞剂仍然存在,相应节段肾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钙化,坏死周边见广泛炎性细胞浸润带并有纤维组织增生,3组间肾组织变性坏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医用胶栓塞实验兔肾动脉安全可行、有效,不同浓度的国产医用胶可以选择性栓塞肾动脉各级分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配合超选择插管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内科及胃镜治疗无效消化系出血,探讨其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2019-05内科或胃镜治疗无效,血管造影明确为消化道血管出血的25例患者,均运用1:1的碘油与国产医用胶混合物栓塞出血血管。以屈氏韧带划分,上消化道出血19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病因构成:上消化道溃疡出血12例,肿瘤性出血6例,外科手术后出血4例,胰腺炎1例,2例患者病因不明。在随访期内,对手术操作时间、国产医用胶用量、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23例单独运用国产医用胶医用胶,2例微弹簧圈+国产医用胶医用胶,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100%.30天内2例栓塞后患者再发出血,均予以国产医用胶补充栓塞并成功止血;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死亡,3例为肿瘤晚期进展至恶病质衰竭死亡,1例为重症坏死性胰腺炎致重症感染死亡.术后3例患者出现肠道缺血症状,2例患者自行缓解,1例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外科手术切除证实为结肠肿瘤,外科术中可见肿瘤附近局部正常肠管缺血明显,术后康复出院.余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生存良好。结论:对于内科及内镜保守治疗无效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国产医用胶栓塞止血成功率高,术后再出血与并发症发生率低,性价比高。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栓塞中的运用,评估其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统计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明确为创伤性动脉破裂出血并接受国产医用胶栓塞治疗的患者共44例。其中肝动脉破裂出血17例,肾动脉出血14例,股动脉与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肝动脉破裂出血中医源性损伤7例:2例为PTCD(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置管引流)术后,2例为肝穿刺活检术后,3例为外科术后;外伤性损伤10例:6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1例为刀刺伤。肾动脉破裂出血中肾穿刺活检5例、肾挫裂伤5例、肾脏碎石损伤3例、肾造瘘术后1例。股肱动脉损伤出血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9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其中2例为吸毒导致,其余11例均为介入术后所致。所有病灶均以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按1:1比例混合形成的栓塞剂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栓塞,术后对栓塞技术成功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发现1 7例患者中3例为造影剂外溢,6例为假性动脉瘤,6例为肝动静脉瘘,2例肝动静脉瘘合并假性动脉瘤。所有17例患者均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100%,国产医用胶与超液化碘油混合物用量0.3-1.1ml,平均0.6ml,栓塞所用时间11-23min,平均15.5min,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79±174。无患者复发出血,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肾动脉破裂出血:所有病灶均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后一次性有效栓塞,栓塞剂平均用量0.5ml(0.2-0.8ml),术中未见栓塞剂反流,术后未见异位栓塞。栓塞所用医用胶平均费用¥414±123。术后临床随访未见再发血尿、血肿进展等复发出血迹象,术后患者白细胞、肌酐与血压较术前无明显升高(P>0.05)。13名患者进行超声复查未见肾脓肿、肾实质梗死及肾动脉异常栓塞情况。股动脉及肱动脉损伤出血:13例患者共13处假性动脉瘤,均采用国产医用胶-碘油混合乳剂成功栓塞,1 1例患者一次性栓塞成功,2例患者行补充栓塞并完全填充瘤腔,医用胶平均用量1.46ml(0.5-5.5ml)。栓塞后造影发现1例患者出现轻微异位栓塞,但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情况。3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产生。结论:运用国产医用胶对创伤性动脉出血栓塞安全、有效,较其他栓塞剂具有快速、成功率高及费用低廉等特点。

蔡顺然[7](2019)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合并动脉瘤疗效的影响因素,帮助制定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9例BAVM合并动脉瘤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以Redekop分型对合并有单个动脉瘤的47例患者进行分型,分析不同分型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术后格拉斯哥转归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观察病灶有无复发。[结果]BAVM合并动脉瘤的患者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合并供血动脉远端型及团内型动脉瘤的患者。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Redekop分型、动脉瘤最大径及BAVM位置与GO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Spetzler-Martin(SM)分级、动脉瘤形态及BAVM栓塞体积与GOS评分明显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BAVM栓塞体积与GOS评分呈正相关,SM分级、动脉瘤形态与GOS评分呈负相关。49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有多发动脉瘤。除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两个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未予治疗,其余动脉瘤均给予栓塞治疗;畸形血管团给予不同程度栓塞。所有患者中,视力受损患者1例,肢体活动障碍患者2例,死亡患者1例。其余48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未见复发。[结论]BAVM合并动脉瘤的患者出血风险高,合并团内型和供血动脉远端型动脉瘤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而Redekop分型对术后GOS评分无明显影响,因此患者应尽早治疗。对于GCS评分较高、SM分级较低、动脉瘤形态较规则的患者一般疗效较好,可积极栓塞治疗。通过回归模型可以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预评估,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可减少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治疗BAVM合并动脉瘤时应优先处理其相关动脉瘤,以降低术后压力增高导致相关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且治愈性栓塞BAVM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

杨李霞[8](2019)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探讨其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并以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检验标准检测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的准确性。方法:108例TIA患者均给予TCCS及CTA或DSA检查,其中93例患者行CTA检查,15例患者行DSA检查。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采用Kappa检验比较TCCS与CTA或DSA检出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一致性情况;并采用ABCD3I评分量表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处于不同危险层次的TIA患者7天内脑卒中的发生率及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情况,探讨TCCS阳性结果中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分析TCCS联合ABCD3I分层模型及ABCD3I分层模型对TIA后卒中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TCCS与CTA或DSA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最低的为大脑后动脉,Kappa值为0.622>0.6;TIA患者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7天内脑卒中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组间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7,p=0.000);低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ABCD3I评分越高,患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风险更大。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三组间发生脑卒中风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1.4334,p=0.0033),其中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说明高危组TIA后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ABCD3I分层模型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预测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907,后者面积大于前者。结论:1.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卒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2.病灶侧的颅内大血管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可作为独立于ABCD3I评分的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赖凌峰[9](2017)在《特殊部位及类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第二章)后颅窝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性血管内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背景:后颅窝脑动静脉畸形(Posterior fossa 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PFbAVMs)是一种少见畸形,且具有高出血风险。而辅助性血管内栓塞该类畸形,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14.1%)PFbAV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再出血率、畸形消除率以及改良的mRS(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用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54例(85.7%)表现出血。多因素分析深静脉引流(P=0.012)及小脑(P=0.007)为出血危险因素。20例(31.7%)接受血管内栓塞,畸形平均消除率为46.9%。随访后有12例(67%)畸形团完全消失,2例(5.7%)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3年后再出血(再出血率4.6%)。对比术前mRS评分(P=0.039),20例行辅助性血管内栓塞的PFbAVMs预后良好(mRS≤2)。结论:小脑及深静脉引流为PFbAVMs的出血危险因素,辅助性血管内栓塞治疗PFbAVMs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方法。第二部分(第三章)脑动静脉畸形的责任特征与相关性动脉瘤形成的研究背景:相关性动脉瘤(Associated Aneurysm,AA)形成与bAVMs的基本特征认识仍不足。方法:分析1999-2013收入我院的bAVMs合并AA患者的基本特征,并采用复发AA及畸形团残留大小评估bAVMs合并AA的临床结果。同时,ROC曲线衡量畸形团残留大小与复发AA的关系。结果:50/472例(15.0%)患者为bAVMs合并AA。该类畸形出血风险是单纯bAVMs的2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幕下畸形团(P<0.001)以及瘘口(P=0.002)为AA形成的危险因素。平均随访22.7个月,具有幕下畸形团或者瘘口特征的bAVMs合并AA的患者治疗后,2例发生AA复发,其AA平均复发率为17.6%(7.2%在50例患者内)。ROC曲线显示具有幕下畸形团或者瘘口特征的bAVMs合并AA患者,其残留畸形团体积与AA的复发相关(P=0.023)。结论:bAVMs的幕下畸形团或瘘口是AA形成的危险因素,而畸形团体积减少80%以上,可预防AA复发并降低再出血风险。第三部分(第四章)综合性治疗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相关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背景:未破裂bAVMs合并症状性头痛(Symptomatic Headache,SH)较常见,但综合性治疗未破裂bAVMs是否缓解SH,未见相关报道。方法:分析综合性治疗未破裂bAVMs患者的SH特征及其缓解情况,探讨其自然病史;采用11级疼痛评分评估SH术前、中、后情况,而死亡或卒中及不良结果(modified Rankin Scale,mRS≥2)用于衡量该类畸形的自然病史。结果:23/41例(56.1%)偏头痛样头痛患者的畸形团位于枕叶(P<0.001);40/63例(63.5%)紧张性头痛样头痛患者的畸形团位于额颞叶(P<0.001)。综合治疗组在治疗紧张性头痛样头痛(87.8%)及所有类型的头痛(85.7%),SH缓解情况好于药物治疗组(31.8%,P<0.001;40.7%,P<0.001)。在死亡及卒中风险上,综合性治疗组与药物性治疗组无差异(P=0.393),而综合性治疗组(23.0%)在不良结果(mRS≥2)发生风险上较药物组(10.0%,P=0.022)高。结论:未破裂的枕叶bAVMs更趋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而未破裂的额颞叶bAVMs更趋表现为紧张性头痛样头痛。综合性治疗未破裂bAVMs有助于缓解或解除畸形相关的SH,但对于未破裂bAVMs的自然病史仍未明。

於新军[10](2016)在《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到目前为止,临床上尚无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且有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时间窗及对脑功能的保护机制亦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氢气可作为一种新型选择性抗氧化剂在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性疾病等疾病中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抗氧化等有关。另外研究发现氢气饱和生理盐水(Hydrogen saturated saline,HS)腹腔注射大鼠可以明显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改善脑功能,但是HS治疗血管痉挛的时间窗及其疗效尚未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利用大鼠动物模型上,腹腔注射HS,观察HS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及对脑功能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HS治疗的时间窗及其疗效。方法:选取SD大鼠55只,通过建立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三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SAH+HS)治疗组(n=25)、生理盐水(SAH+NS)治疗组(n=25)、正常(Normal)对照组(n=5)。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又进一步平均分为1d组、2d组、3d组、5d组、7d组(每小组5只),动物造模成功后每天分别腹腔注射5ml/kg剂量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及等量的生理盐水,按术前分组于手术后1d、2d、3d、5d、7d处死大鼠,灌注取脑。观察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变、基底动脉(近、中、远端)HE染色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尼氏染色海马区神经元形态及数量的变化。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第1d氢气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及厚度使用单因素ANOVA分析,进一步使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术后第2d、3d、5d、7d氢气生理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及厚度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AH+HS治疗组与SAH+NS治疗组跟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中位数评分,p<0.05),提示SAH后大鼠存在脑功能损害;而SAH+HS治疗组与SAH+NS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相比明显增高(P<0.05),提示HS治疗可以减轻脑功能的损害。术后第1d氢气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实验数据使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存在显着差异(F=3.53,p=0.04),进一步使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提示氢气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的基底动脉直径小于正常对照组(648.35±19.32VS997.41±36.58,p=0.03和621.03 ±40.23VS997.41±36.58,p=0.04);基底动脉厚度大于正常对照组(25.38±0.85VS7.85±0.17,p=0.047和29.16±1.90VS7.85±0.17,p=0.007)。提示建模成功。氢气生理盐水治疗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在术后第3d各项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82±55.68 VS 320.12±10.84,t=2.32,p=0.043),血管壁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9±0.99 VS53.61±2.49,t=2.81,p=0.02)。而建模后第 2d、5d、7d 采用 t 检验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l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胞体较大、胞质蓝染、核圆呈空泡状,胶质细胞呈细小蓝色颗粒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组神经元萎缩深染、细胞间隙增宽、部分神经元消失,坏死区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术后第2d和5d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组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多于生理盐水治疗组,神经元胞质内尼氏体增多,且生理盐水治疗组神经元细胞水肿明显。结论:1.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治疗能减轻蛛网膜下腔出后脑血管痉挛继发的缺血性脑损害,明显提高神经功能评分。2.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注射能显着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血管痉挛,但是对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无明显缓解作用。

二、脑动静脉畸形术前及术后TCD表现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动静脉畸形术前及术后TCD表现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影像学评估
    1.4 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法
        1.4.1 治疗策略:
        1.4.2 手术方法:
    1.5 预后及随访
        1.5.1 手术栓塞程度:
        1.5.2 围手术期并发症:
        1.5.3 随访:
2 结果
    2.1 手术成功率及栓塞程度
    2.2 并发症
    2.3 随访
3 讨论
    3.1 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3.2 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3.3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2)基于正常灌注压突破理论,DSC-PWI、DCE-MRI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核磁扫描方法及其后处理
        2.3.1 核磁扫描设备
        2.3.2 扫描前准备
        2.3.3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
        2.3.4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2.4 相关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结果
    3.2 病灶最大径≤6CM的 AVM组
        3.2.1 手术前脑灌注情况分析
        3.2.2 手术前后脑灌注变化
        3.2.3 手术前血管渗透性情况分析
        3.2.4 手术前后血管渗透性变化
6CM的巨大AVM组'>3.3 病灶最大径>6CM的巨大AVM组
第4章 讨论
    4.1 正常灌注压突破理论及其发病机制
    4.2 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周围脑组织脑灌注量、血管渗透性的评估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奖励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2. 手术方法
        3. 抗癫治疗
        4. 观察指标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4)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解剖基础及术中研究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介入栓塞结合显微手术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手术效果
    病例展示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显微外科手术结合术前栓塞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AVMs)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国产医用胶行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动物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栓塞中的运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部分 国产医用胶在创伤性出血栓塞中的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肾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治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液体栓塞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TCCS检查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标准
    1.4 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
    1.5 ABCD~3I评分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CCS检查与CTA或DSA检查的一致性检验
    2.2 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TCCS对病灶侧颅内不同血管段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2.3 病灶侧颅内血管与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2.4 ABCD~3I危险度分层与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关系
    2.5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2.6 ABCD~3I危险分层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2.7 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预测能力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3.2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3.3 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评分体系的完善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对TIA的预测价值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特殊部位及类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引言
    1.1 PFBAVMs的研究进展
    1.2 BAVMs合并AA的研究进展
    1.3 未破裂BAVMs合并SH的研究进展
    1.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后颅窝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辅助性血管内栓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引言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脑动静脉畸形的责任特征与相关性动脉瘤形成的研究
    引言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综合性治疗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相关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引言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概述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药物治疗
    1.3 氢气生物特性及对脑疾病的治疗作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设备及材料
    2.2 实验对象及分组
    2.3 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次注血模型的制备
    2.4 标本采集及处理
    2.5 实验评估指标
        2.5.1 神经功能评分方法
        2.5.2 病理组织染色法
        2.5.3 海马区尼氏染色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术后大鼠蛛网膜下腔中血块分布情况
    3.3 基底动脉组织形态学变
    3.4 海马区尼氏小体形态及数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自由基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4.2 氢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应用
    4.3 饱和氢气盐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实验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附图
综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药物治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四、脑动静脉畸形术前及术后TCD表现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临床分析[J]. 庄宗,那世杰,刘涛,凌海平,张玉华,鲁悦,杭春华,张庆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0)
  • [2]基于正常灌注压突破理论,DSC-PWI、DCE-MRI的临床应用研究[D]. 李辉. 吉林大学, 2020(08)
  • [3]儿童脑动静脉畸形复合手术应用探讨[J]. 曾高,崔德秋,李静伟,支兴龙,杜建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0(04)
  • [4]IONM对不同病理状态的豆纹动脉辨识与保护的术中研究[D]. 乔宗容.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介入栓塞结合显微手术治疗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D]. 吕忠中.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6]国产医用胶在动脉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许敏. 苏州大学, 2019(06)
  • [7]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疗效分析[D]. 蔡顺然.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D]. 杨李霞. 浙江大学, 2019(03)
  • [9]特殊部位及类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D]. 赖凌峰. 南方医科大学, 2017(11)
  • [10]氢气饱和生理盐水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D]. 於新军. 暨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脑动静脉畸形术前术后TCD表现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