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理解动物检疫监督与食品卫生监督对动物产品的管辖范围(论文文献综述)
江虹[1](2017)在《《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国际社会各国存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拥有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由此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原本局限于一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了国际影响。各国政府为保障本国国内居民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而采取安全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逐渐异化为自由贸易壁垒。WTO框架下《SPS协定》既允许各成员国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要求这些措施对自由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不构成对自由贸易的变相限制,这二者如何协调始终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是关于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阐述。首先概述自由贸易理论与食品安全含义的演变与基本内涵,进而阐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产生与表现。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之间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此,分析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协调的可能性。第二章是关于《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规则与实践的阐述。《SPS协定》的目的在于实现贸易自由化与食品安全、公共健康之间的平衡与协调。《SPS协定》制定了一整套规则规范各国食品安全措施的合理运用,核心规则包括第2条科学证据规则、第3条国际协调规则、第5条风险评估与适当保护水平规则。基于此,分析(WTO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成员国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实践总体概况与典型案例,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反映了协定协调规则的适用与实效。第三章是关于《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SPS协定》协调规则自身存在模糊性,一些关键性概念与规则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科技发展带来预防原则能否在协定下适用的问题;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协调作用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与《SPS协定》缔结时成员国的认识局限有关,同时也折射出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与成员国国家主权间的冲突以及成员国间贸易利益与食品安全管制权的冲突。此外,法典标准制定中逐渐显现出的问题导致其可信度受到质疑从而限制其协调基准作用的发挥。第四章是关于促进《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对策与启示。《SPS协定》对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协调应坚持“以人为本”、食品安全优先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符合WTO宗旨、GATT1994例外条款以及《SPS协定》的基本定位与价值。协调冲突需要明确的协调规则,通过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司法”解释澄清协定中的模糊规则,通过部长会议及总理事会的“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与适用条件,从而更加明确成员国的权利义务内容、化解分歧与纠纷。同时,完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法典标准的制定与监督,更加充分有效发挥国际标准的协调作用。《SPS协定》下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表明科学证据与风险评估规则、预防原则的重要性,基于此,中国既要善用例外条款、保障食品安全,又要善用协调规则,挑战绿色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促进食品安全与自由贸易更好的协调。
廖祺[2](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王薇[3](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培培[4](2014)在《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实现“依法治疫”?——权威解读“动物防疫”相关法律》文中认为在10月份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依法治国"首次作为主题被提上了议程。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对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将产生十分重大的意义":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使公权力的使用进一步得到监督和约束,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将成为政治生活领域的一种新常态;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得到进一步的维护和彰显,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权大于法等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在兽医作为执法主体的领域,最为重要的法律就是《中华人民
翁崇鹏[5](2014)在《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及兽医人员立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兽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动物疾病诊疗方面,而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已成为兽医卫生工作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兽医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对提高动物疫病整体防控水平效果显着。但在兽医法制建设中,仍存在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执法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何适应兽医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设计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框架,更好地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遵循法学研究的路线,以新形势下兽医工作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我国兽医法律立法进程为研究基础,以国外兽医法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参考,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聚类分析、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方法,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就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建设原则、体系模式、立法框架以及主要法律内容提出建议,为完善我国兽医法律制度建设提供法理支持,为提高我国依法治疫能力作出贡献。同时,按照本研究提出的兽医法律体系框架,结合兽医人员管理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兽医人员立法制度,提出我国兽医人员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并提出具体法律条文结构,推动兽医人员立法进程。在兽医法律体系建设方面,探讨兽医法律体系的基本含义、主要特征、法律关系、地位渊源,以及兽医法律体系的立法主体和原则、实施执行。研究我国与国外兽医法律体系建设在立法动议、草案提出、立法重点、立法过程、行为模式、制裁对象、法律关系、守法状况、修订周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重点提出围绕“人”(兽医人员)、“事”(疫病防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物”(兽医药品、兽医生物制品、兽医器械)三个方面,构建兽医人员管理、兽医行为管理和兽医药品药械管理三大法律主干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兽医法律体系。在体系模式上,提出疫病防治、兽医工具、兽医人员等方面平行立法,形成“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规程或标准”等多层次的树状模式。在立法技术上,坚持法规规章和技术性标准相结合,提高规章的操作性和标准的执行力。在立法内容上,提出兽医法律体系应当包括3部专门的兽医法律、4部专门的兽医行政法规、39件农业部规章和一系列农业部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以及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立法重点上,要推动《动物卫生法》《兽医法》《兽医药品法》《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兽医器械管理条例》的制订或修订,加快地方兽医立法进程,健全完善兽医法律配套规章。在兽医人员立法方面,提出我国在兽医人员管理方面应推行包括资格准入、资格考试、执业注册、执业管理、兽医实习和继续教育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执业兽医制度和包括官方兽医准入、资格考试、以及公开平等择优竞争的聘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官方兽医制度。建议我国兽医人员立法基本框架包括总则、执业兽医认证与管理、动物诊疗机构管理、乡村兽医与兽医辅助人员、官方兽医准入与管理、兽医协会组织功能、兽医人员的教育制度以及罚则等内容。属性不符
李鹏[6](2014)在《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全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问题倍受关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以及风险评估正逐步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背景下开展的。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体系的研究,旨在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风险管理工作,降低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水平提供全新的、科学的、可靠的、可行途径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分析、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战略对策等五个部分:1、理论基础在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总结后,本研究认为: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是基于风险评估理念,着眼于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饲养、生产、运输消费的监管、检疫以及动物疫病控制等环节,以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为因变量,设定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内的动物疫病状况影响因素为变量,从而对相应时期和相应区域的重大动物疫病状况水平进行的的宏观评判。2、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分析了国际组织、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现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典型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把重大动物疫病状况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区域特征、疫病状况、兽医基础、实验能力、疫病预防、疫病监测、检疫监管、应急响应等八个大类。3、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首先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的理想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前期制定的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内容以及我国现阶段动物疫病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就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和各指标内容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调查。最终,通过德尔菲法综合专家组意见得到评估指标权重,构建起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评估模型,是着眼于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以某一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为因变量(Y),以所有可以影响该疫病状况的因素为自变量(X)的函数。4、实证分析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及其下辖的甲区、乙区和丙区等三个行政区域的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评等级划分,并就评估结果进行差距分析,提出相应的重大动物疫病状况防控投入建议和区域间布鲁菌易感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移动控制策略等内容,同时表明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提升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宏观管理水平和拓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新领域做出贡献。5、战略对策结合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风险管理现状和国外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大研究力度、成立权威评估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专项投入、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等宏观战略对策,对于推进我国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贾皓[7](2013)在《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文中指出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兽医体系运行质量水平及业绩、效率和能力的依据,适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是我国兽医体系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维护兽医公共安全的一项重大举措。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系统研究PVS的建立背景、用途、适用情况、主要内容、评估理念、形成基础,以及PVS评价结果的使用与OIE兽医体系效能提升程序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我国兽医体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比较我国兽医工作机构与PVS中要求的兽医机构标准的主要差别,分析现行的机构考评方法与PVS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所在,着重分析构建目前适用于我国的兽医体系效能体系应当设立的要素和指标,最终提出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深入分析了OIE PVS的内容与结构和运行原理PVS是OIE推荐给成员国的一个全面评价兽医体系运行效能和质量水平的标准与工具。经初步研究该PVS工具是科学的、全面的、适用的。因此,本文系统的对OIE PVS的内容、结构、作用、依据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PVS的关键要素、指标和等级设置的基本要求,分析总结了OIE PVS的评估理念、形成基础和特点。(二)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本文在兽医体系运行的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兽医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关键原因,借鉴和参照PVS的理念与原理,提出了我国兽医体系运作效能评估框架建立的基本理念、基本用途和难点。(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评价指标和标准框架本文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我国兽医体系运行过程中及其现行评价制度与OIE的规则及其PVS评估存在的主要差异,并借鉴PVS的理念、基本原则、工作原理及其指标体系,提出了构建我国兽医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指标和标准的框架,以及实施评价的建议和意见。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8](2012)在《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文中认为通过对我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阶段性划分和深入解读、评价,我们可以从宏观上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进程、现有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把握。但是,这些仅仅是理论上的论述与总结,时至今日,全国各地现已公布实施、现行有效的立法到底有哪些?每一部立法又有哪些具体条文涉及动物保护的哪些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国相关着述或法律汇编中并未有所展示。为了弥补这个缺失,本课题组再一次对我国现行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全面梳理,
李滋睿[9](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于海峰[10](2010)在《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受到发达国家贸易壁垒的限制,导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屡屡受阻,加之近年来重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动物及其产品卫生质量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关注度日益增加。随着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的动物检疫监管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差距。为改善这种现状,必须对有关国际组织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动物卫生监管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以及国内实地调研,对国际组织的相关规定进行了研究,并从检疫监管机构设置、职能设置、人员、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检疫监管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分析出我国检疫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其先进经验完善我国的检疫监管制度,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规范化、过程监管模式。该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我国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对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提高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理解动物检疫监督与食品卫生监督对动物产品的管辖范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理解动物检疫监督与食品卫生监督对动物产品的管辖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冲突 |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产生 |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基本内涵 |
二、食品安全含义的变迁与基本内涵 |
三、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缘起 |
第二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表现 |
一、自由贸易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全球化 |
二、异化的食品安全措施阻碍贸易自由化 |
第三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协调的可能性 |
一、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理论基础 |
二、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现实基础 |
第二章 《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规则与实践 |
第一节 《SPS协定》的产生与目的 |
一、《SPS协定》的产生 |
二、《SPS协定》的目的 |
第二节 《SPS协定》协调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核心规则 |
一、科学证据规则 |
二、国际协调规则 |
三、风险评估与适当保护水平规则 |
第三节 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 |
一、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概况 |
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典型案件 |
三、食品安全贸易争端争议焦点 |
第三章 《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SPS协定》协调规则模糊 |
一、风险评估概念不清晰 |
二、风险评估审查标准不具体 |
三、国际协调规则不明确 |
第二节 科技发展带来预防原则适用的难题 |
一、科技发展引发预防原则的适用问题 |
二、成员国对适用预防原则的分歧 |
三、争端解决机构对适用预防原则的回避 |
第三节 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协调作用有限 |
一、食品安全国际标准法律地位的变化 |
二、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约束力不强 |
三、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缺乏有效监督 |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SPS协定》缔结时成员国的认识局限 |
二、贸易自由化与食品安全管制主权之间的冲突 |
三、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消费文化的差异 |
四、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可信度不断受到质疑 |
第四章 促进《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对策与启示. |
第一节 明确《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理念 |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
二、人权优于贸易的价值理念 |
三、WTO/SPS协定下食品安全优先的理念 |
第二节 通过“司法”解释澄清《SPS协定》中的模糊规则 |
一、“司法”解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司法”解释澄清国际协调规则 |
三、“司法”解释明确风险评估审查标准 |
第三节 通过“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与适用 |
一、“立法”解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二、“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 |
三、“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
第四节 完善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制定 |
一、国际标准的协调作用 |
二、完善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制定程序 |
三、加强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的监督 |
第五节 对中国的启示 |
一、明确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
二、善用例外条款保障食品安全 |
三、善用协调规则挑战绿色壁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实现“依法治疫”?——权威解读“动物防疫”相关法律(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一:疫病防控的责任划分 |
(一) 法律规定的主要“责任人” |
(二) 防控疫病的责任界定 |
(三) 防控策略误区形成原因 |
(四) 如何正确看待动物疫病 |
(五) 需要重新确立的理念 |
(六) 综合防控的基本思路 |
问题二:动物卫生执法人员渎职罪划定 |
(一) 涉嫌滥用职权罪 |
(二) 涉嫌玩忽职守罪 |
(三) 涉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 |
(四) 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 |
(五) 动植物检疫失职罪 |
(六) 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 |
(七)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
(八) 食品监管渎职罪 |
问题三:屠宰监管中与食药监部门执法的边界 |
一、屠宰监管执法中的常见问题处置 |
(一) |
1. 注意病死动物宰杀加工行为涉刑的问题。 |
2. 在技术鉴定方面要慎重。 |
3. 注意由政府牵头, 多部门联合执法。 |
(二) 处对屠宰动物的注水行为在查处此类案件中, 需要注意的是: |
(三) 查处非法屠宰场对于未经定点从事动物屠宰活动的,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有明确的处罚措施。 |
(四) |
(五) |
二、关于兽医部门与食药监部门的监管边界问题 |
(一) |
(二) 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涉及相关职能的规定 |
1. |
2.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市场和冻库的监管有较为明确的要求。 |
3. 国家有关食药监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对此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
(三) 案例 |
1. 吉林长春案例。 |
2. 上海黄浦案例。 |
3. 四川成都案例。 |
(四) |
1. 要防止兽医部门彻底地退出对市场和冻库监管, 至少现在不能这样做。 |
2. 要防止出现兽医部门对市场和冻库监管大包大揽, 而食药监部门对此不予插手的情形。 |
(五) |
(5)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及兽医人员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兽医法律体系法理研究 |
1 兽医法律体系的含义 |
1.1 兽医的概念 |
1.2 法律体系的概念 |
1.3 兽医法律体系的概念 |
2 兽医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 |
3 兽医法律体系的法律关系 |
3.1 兽医法律关系的概念 |
3.2 兽医法律关系的构成 |
4 兽医法律体系的渊源 |
4.1 宪法 |
4.2 法律 |
4.3 法规 |
4.4 规章 |
5 兽医法律体系的立法主体和原则 |
5.1 立法主体 |
5.2 立法目的和指导思想 |
5.3 立法原则 |
5.4 立法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6 兽医法律体系的地位 |
7 兽医法律体系的实施 |
7.1 执法主体 |
7.2 执法原则 |
第二章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研究 |
1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 |
1.1 空白缺失阶段 |
1.2 稳步推进阶段 |
1.3 快速发展阶段 |
1.4 全面发展阶段 |
2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
2.1 兽医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
2.2 依法防疫治疫局面初步形成 |
2.3 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
2.4 兽医机构队伍建设显着增强 |
2.5 兽医行业依法行政意识显着增强 |
2.6 兽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
3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建设的启示 |
3.1 立法特点 |
3.2 基本经验 |
第三章 国内外兽医法律体系比较研究 |
1 国外兽医法律体系概况 |
1.1 基本情况 |
1.2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 |
1.3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 |
1.4 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方面 |
1.5 兽药管理方面 |
1.6 兽医组织机构设置方面 |
1.7 兽医管理方面 |
2 国外兽医法律体系的特点 |
2.1 法国 |
2.2 德国 |
2.3 美国 |
2.4 英国 |
3 我国与国外兽医立法和法律体系的主要区别 |
3.1 立法动议及法律草案的提出方式不同 |
3.2 立法的着眼重点不同 |
3.3 法律的制定过程不同 |
3.4 法律的行为模式重点不同 |
3.5 守法状态不同 |
3.6 法律体系状况不同 |
3.7 修订周期不同 |
第四章 构建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研究 |
1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1.1 结构不完善 |
1.2 制度不健全 |
1.3 操作性不强 |
2 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构建思路 |
2.1 立法目标 |
2.2 指导思想 |
2.3 基本原则 |
2.4 法律体系 |
2.5 立法规划 |
2.6 立法重点 |
2.7 实施方法 |
2.8 具体措施 |
第五章 兽医人员立法研究 |
1 兽医人员的定义及范畴 |
1.1 兽医人员 |
1.2 官方兽医 |
1.3 执业兽医 |
1.4 兽医行政人员 |
1.5 动物卫生技术人员 |
2 我国兽医发展管理现状 |
2.1 我国兽医队伍发展概况 |
2.2 现行兽医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兽医法立法概述 |
3.1 立法调整范围及对象 |
3.2 兽医人员法定管理机构 |
3.3 兽医学院认证 |
3.4 兽医资格准入 |
3.5 执业注册、执业证书更新和执业资质互认 |
3.6 继续教育 |
3.7 兽医人员认证 |
3.8 国际兽医人员立法的特点 |
4 兽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1 立法的必要性 |
4.2 立法的可行性 |
5 我国兽医人员立法设想 |
5.1 《兽医法》定位 |
5.2 兽医人员立法的基本原则 |
5.3 我国《兽医法》的基本内容 |
5.4 我国在兽医管理方面应推行的制度 |
6 我国《兽医法》的基本框架 |
6.1 总则 |
6.2 官方兽医 |
6.3 执业兽医 |
6.4 乡村兽医及兽医辅助人员 |
6.5 动物诊疗机构管理 |
6.6 兽医教育 |
6.7 兽医协会组织功能 |
6.8 法律责任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严峻 |
1.1.2 我国动物出口遭遇贸易壁垒 |
1.1.3 我国立法明确建立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
1.1.4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中长期规划的需要 |
1.1.5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成功实践 |
1.1.6 风险评估是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有效手段 |
1.1.7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亟待研究 |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相关定义 |
第二章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理论基础 |
2.1 重大动物疫病 |
2.2 风险评估理论 |
2.2.1 风险评估基础理论 |
2.2.2 OIE有关进口风险分析的相关内容 |
2.3 区域 |
第三章 国内外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成果 |
3.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1.1 OIE自我声明及OIE官方认证程序 |
3.1.2 OIE-PCP-FMD手册对疫病状况的评级 |
3.2 美国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2.1 美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及控制法案 |
3.2.2 美国动物卫生检疫局(APHIS)区域认可 |
3.2.3 美国《联邦纪事》就区域区划中的风险级别进行了定性说明 |
3.3 我国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3.1 《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 |
3.3.2 《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 |
3.4 讨论 |
3.4.1 研究概述 |
3.4.2 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及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 区域特征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现状 |
4.3 兽医基础问题——兽医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 技术体系 |
4.4.1 兽医技术研发体系 |
4.4.2 兽医体系实验室能力建设参差不齐 |
4.5 疫病预防——强制免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 疫病监测存在的问题 |
4.6.1 法律制度不健全 |
4.6.2 监测体系不科学 |
4.6.3 监测工作保障力度不足 |
4.7 检疫监管 |
4.7.1 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7.2 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检疫监督管理体系 |
4.7.3 尚未建立完善的检疫监督工作机制 |
4.7.4 尚未建立检疫监督工作、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 |
4.8 应急响应——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9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 |
5.1.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本质 |
5.1.2 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意义 |
5.1.3 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目标 |
5.1.4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过程 |
5.2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2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3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4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值的计算 |
5.3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制度 |
5.3.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制度基础 |
5.3.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 |
第六章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实例 |
6.1 评估疫病的选择 |
6.1.1 病原学 |
6.1.2 流行病学特点 |
6.2 内蒙古某市动物间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评估 |
6.2.1 评估材料来源 |
6.2.2 某市重大动物疫病状况指数特征分析 |
6.2.3 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
6.3 总结 |
第七章 我国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现实目的与突破口 |
7.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现实目的 |
7.1.1 防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卫生及公众健康水平 |
7.1.2 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7.1.3 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
7.1.4 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国际贸易 |
7.1.5 为制定动物卫生法规和标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
7.2 我国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体系的突破口 |
7.2.1 加大研究力度 |
7.2.2 成立权威评估机构 |
7.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7.2.4 增加专项投入 |
7.2.5 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讨论 |
8.2 研究成果 |
8.2.1 研究创新点 |
8.2.2 主要结论 |
8.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2.1 深入研究细致分析 PVS 的内容与结构和运行原理 |
1.2.2 掌握我国兽医体系运行现状和主要问题 |
1.2.3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评价指标和标准框架建议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OIE PVS 介绍 |
2.1 OIE PVS 产生背景 |
2.1.1 泛美洲农业合作组织(IICA)的 PVS |
2.1.2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PVS 产生背景 |
2.2 PVS 的内容 |
2.2.1 PVS 的要素内容 |
2.2.2 PVS 的指标内容 |
2.2.3 PVS 的等级标准 |
2.3 PVS 的评估基础 |
2.4 PVS 的更新 |
2.4.1 PVS 更新程序 |
2.4.2 OIE PVS 发展趋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PVS 评估的实施程序 |
3.1 评估前准备 |
3.1.1 评估申请 |
3.1.2 确定评估小组 |
3.1.3 评估准备 |
3.2 实施评估 |
3.2.1 书面评估 |
3.2.2 实地评估 |
3.3 评估后处理 |
3.3.1 撰写报告初稿 |
3.3.2 同行评议 |
3.3.3 与被评估国沟通 |
3.3.4 最终评估报告 |
3.4 本章小结 |
4 OIE PVS 指标体系的实用 |
4.1 OIE PVS 指标等级的实际应用 |
4.1.1 收集信息 |
4.1.2 辨别相关信息 |
4.1.3 确定指标等级 |
4.2 PVS 的适用 |
4.2.1 OIE PVS 适用现状 |
4.2.2 申请评估的划分 |
4.2.3 评估状况分析 |
5 OIE 兽医机构效能提升程序 |
5.1 概述 |
5.1.1 提升程序的意义 |
5.1.2 提升程序的本质要求 |
5.1.3 提升程序形成过程 |
5.1.4 提升程序的基本构架 |
5.1.5 提升程序本质探讨 |
5.2 兽医机构效能提升程序的内容 |
5.2.1 “诊断”——PVS 评估 |
5.2.2 “处方”──差距分析 |
5.2.3 “治疗”——OIE 兽医体系相关服务项目 |
5.3 后续跟进 |
6 对 OIE PVS 的研究分析 |
6.1 理论依据: |
6.1.1 木桶理论 |
6.1.2 质量管理理论 |
6.1.3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健康理论 |
6.2 PVS 的形成基础 |
6.2.1 法律制度完善 |
6.2.2 普遍实行官方兽医制度 |
6.2.3 动物疫病基本扑灭 |
6.2.4 兽医工作机构健全完善 |
6.2.5 兽医体系和利益相关方人员素质较高 |
6.3 PVS 的功能 |
6.3.1 内部评价 |
6.3.2 国际贸易 |
6.3.3 外部评价 |
6.4 PVS 的特点分析 |
6.4.1 科学性 |
6.4.2 系统性 |
6.4.3 全面性 |
6.4.4 合理性 |
6.4.5 PVS 即是方法标准工具,又是指标标准工具 |
6.5 小结 |
7 我国兽医体系比较研究 |
7.1 我国兽医体系分类研究 |
7.1.1 法律法规体系 |
7.1.2 工作体系 |
7.1.3 兽医队伍 |
7.1.4 保障体系 |
7.1.5 技术体系 |
7.1.6 兽医教育 |
7.2 我国主要兽医机构职能分析 |
7.2.1 我国兽医机构职能介绍 |
7.2.2 我国主要兽医机构职能分析 |
7.3 OIE PVS 中的兽医体系 |
7.3.1 OIE 中的有关定义 |
7.3.2 兽医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
7.3.3 职能 |
7.3.4 OIE 新的发展 |
7.4 我国与 OIE 兽医体系比较研究 |
7.4.1 未形成过程管理 |
7.4.2 没有实施个人负责制度 |
7.4.3 机构建设缺少标准 |
7.4.4 疫情报告不畅 |
7.4.5 缺乏与管理相对人的协调 |
7.4.6 没有形成风险管理机制 |
7.4.7 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 |
7.5 我国兽医体系存在的问题 |
7.5.1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2 工作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3 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4 物力财力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5 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6 行政管理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7 技术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5.8 兽医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7.6 OIE PVS 与我国传统考核评价制度的差异 |
7.6.1 理念差异 |
7.6.2 评估目标的差别 |
7.6.3 评估依托的区别 |
7.6.4 追求目标比较 |
7.6.5 评估结果适用各异 |
7.6.6 产生的后果不同 |
7.6.7 小结 |
8 我国行政执法机构和技术支持机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8.1 机构组织现状 |
8.1.1 名称 |
8.1.2 级别 |
8.1.3 法定职责 |
8.1.4 编制 |
8.1.5 内设机构 |
8.1.6 岗位设置 |
8.2 人力资源 |
8.2.1 工作人员学历情况 |
8.2.2 人员年龄构成 |
8.2.3 人员能力和素质 |
8.3 物资资源 |
8.4 经费保障 |
8.4.1 人头经费 |
8.4.2 办公经费 |
8.4.3 专项经费 |
8.4.4 培训经费 |
8.4.5 小结 |
8.5 行政管理 |
8.5.1 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
8.5.2 机构协调能力 |
8.6 机构法定职责履行 |
8.7 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 |
8.7.1 地方性法律规范制定情况 |
8.7.2 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及相关问题 |
9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思路 |
9.1 在我国实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分析 |
9.1.1 难点分析 |
9.1.2 基本思路 |
9.2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原则、依据和用途 |
9.2.1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原则 |
9.2.2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依据 |
9.2.3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用途 |
9.3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理念、对象和内容 |
9.3.1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基本理念 |
9.3.2 确定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的对象 |
9.3.3 制订我国兽医体系建设标准 |
9.4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的基本步骤 |
9.4.1 提炼 |
9.4.2 消化吸收 |
9.4.3 整理、设计 |
9.4.4 延伸和具体化 |
10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10.1 提炼 PVS 中与我国兽医体系相关的指标 |
10.1.1 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
10.1.2 技术权威性及能力 |
10.1.3 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交流 |
10.1.4 进入市场的能力 |
10.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要素 |
10.2.1 兽医机构要求相关要素 |
10.2.2 兽医工作要求相关要素 |
10.2.3 人力资源相关要素 |
10.2.4 物资资源相关要素 |
10.2.5 财力资源相关要素 |
10.2.6 完成法定职责能力相关要素 |
10.2.7 进入市场能力相关要素 |
10.2.8 动物卫生法律支持相关要素 |
10.3 建立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
10.3.1 基本要素 |
10.3.2 指标 |
10.3.3 指标的评估等级 |
10.4 设立我国兽医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
10.4.1 借鉴了 OIE PVS 的理念 |
10.4.2 参考了 OIE PVS 的功能 |
10.4.3 体现了我国兽医机构的特点 |
10.4.4 参考了 OIE 评估工具中的相关要素和指标 |
10.5 拟建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构成 |
10.5.1 兽医机构 |
10.5.2 兽医工作要求 |
10.5.3 人力资源 |
10.5.4 物资资源 |
10.5.5 资金保障 |
10.5.6 完成法定职责能力 |
10.5.7 进入市场能力 |
10.5.8 法制建设 |
11 结论与建议 |
11.1 PVS 是科学合理的 |
11.2 我国目前不宜直接适用 OIE PVS |
11.3 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创新性 |
11.4 尽快制定兽医体系建设标准 |
11.5 继续修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
11.6 适时开展评估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省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省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省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市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县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资金保障调查表 |
作者简介 |
(9)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
5.1.1 口蹄疫概况 |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
5.2.1 疫病基本情况 |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
5.3.1 流行特点 |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4 猪瘟防控区划 |
5.4.1 疫病基本情况 |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
5.5.1 疫病基本情况 |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
(10)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动物产品出口地位 |
1.1.2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
1.1.3 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 |
1.1.4 我国现行的动物检疫监管制度难以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1.1.5 基层挂职实习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定义 |
1.3.2 国外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研究 |
1.3.3 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研究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国际组织对动物卫生监管的相关规定研究 |
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对动物检疫的相关规定 |
2.1.1 OIE 的简介 |
2.1.2 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的动物卫生监管规定 |
2.1.3 小结 |
2.2 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的相关规定 |
2.2.1 肉类卫生通则和食品卫生通则 |
2.2.2 国际推荐的加工肉、禽制品的卫生操作规范 |
2.2.3 国际推荐屠宰动物的宰前和宰后检验操作规范 |
2.2.4 国际推荐兽药使用管理操作规范 |
2.2.5 小结 |
3 国外发达国家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研究 |
3.1 美国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
3.1.1 美国动物卫生监管机构及其主要职能 |
3.1.2 动物和动物产品卫生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 |
3.1.3 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1.4 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运行机制 |
3.1.5 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保障体系 |
3.2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制度 |
3.2.1 加拿大食品检验署(CFIA) |
3.2.2 法律法规 |
3.2.3 加拿大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人员 |
3.2.4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制度的运行机制 |
3.2.5 加拿大动物卫生监管保障体系 |
3.3 小结 |
3.3.1 兽医管理体制 |
3.3.2 统一目标的监管理念 |
3.3.3 发达的保障体系 |
3.3.4 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卫生监管 |
3.3.5 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 |
4 我国动物检疫监管制度研究 |
4.1 我国的检疫机构设置情况 |
4.1.1 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
4.1.2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 |
4.2 动物检疫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4.2.1 基本法律法规 |
4.2.2 地方行政法规 |
4.2.3 动物检疫技术法规 |
4.3 动物检疫监管人员 |
4.3.1 官方兽医 |
4.3.2 目前兽医管理体制下的动物检疫员 |
4.4 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运行现状 |
4.4.1 我国检疫工作现状 |
4.4.2 我国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现状 |
5 检疫监管制度的比较研究 |
5.1 检疫监管理念的比较 |
5.2 兽医管理体制比较 |
5.3 动物卫生证书的比较 |
5.3.1 动物卫生证书内容比较 |
5.3.2 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依据比较 |
5.4 动物卫生监管措施比较 |
5.4.1 全过程、规范化动物卫生监管 |
5.4.2 基于风险评估的动物卫生监管 |
5.5 人员素质的比较 |
5.5.1 兽医工作人员的比较 |
5.5.2 管理相对人的比较 |
5.6 检疫监管保障体系比较 |
5.6.1 法律法规体系比较 |
5.6.2 实验室技术支持体系比较 |
5.6.3 培训机制的比较 |
6 完善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
6.1 理顺兽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检疫监管工作机制 |
6.2 进一步完善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6.3 转变动物卫生监管理念,明确监管重点,实行分类监管 |
6.4 继续推进实施风险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措施 |
6.5 实施动物卫生监管的规范化管理 |
6.5.1 饲养环节的监管 |
6.5.2 屠宰环节的监管 |
6.5.3 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 |
6.5.4 运输环节的监管 |
6.5.5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
6.6 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
6.7 建立企业诚信评价体系 |
6.8 建立健全兽医机构工作效能评价体系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正确理解动物检疫监督与食品卫生监督对动物产品的管辖范围(论文参考文献)
- [1]《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D]. 江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2]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实现“依法治疫”?——权威解读“动物防疫”相关法律[J]. 赵培培. 兽医导刊, 2014(15)
- [5]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框架及兽医人员立法研究[D]. 翁崇鹏. 扬州大学, 2014(05)
- [6]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D]. 李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7]我国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指标研究[D]. 贾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8]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第四编 中国动物保护法律法规汇编[A]. 孙江,王利军,李军波. 中国动物保护法制建设白皮书, 2012
- [9]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10]我国检疫监管制度研究[D]. 于海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1)
标签:兽医论文; 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论文; 动物论文; 立法原则论文; 公共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