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家族制进行“到底”──茅理翔董事长谈淡化家族制(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1](2016)在《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文中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企业形态,历史悠远却又基业常青。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世界企业总数中有65%的企业为家族性质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更是占据近40%的份额。1这一切都在说明,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学术题域,对于商法学研究而言更是如此。然而,当前学界有关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法学界尤其是商法学界对此问题鲜有着述。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之逻辑架构主要依据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或者说封闭公司与公众公司之二元界分展开,并未对家族公司治理问题作针对性规定。然而,从实证层面来看,家族企业、家族公司与普通公司在产权结构、代理成本、治理规则等众多方面有所差异。这就意味着家族企业治理规则应当被法律予以特殊关照。笔者选取“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一题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即希望通过专门化研究,找寻到家族企业尤其是家族公司治理中的特殊性问题,并为相关法律规范之进一步完善以及实践中的家族企业治理提供可资借鉴之认识。除引言与结语之外,正文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是总括性的、前提性的介绍与分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最后一章主要涉及家族企业外部治理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家族的定义引出对家族企业、家族公司的定位,提出家族企业是与家族有不可分割关系的企业组织,家族公司则是公司化的家族企业。然后,笔者从实证视角分析了文化、道德、观念、政治体制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家族企业的三个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高度集中、企业主绝对权威和家族与企业价值同一,以保障后续研究能够侧重于中国家族企业本土性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其次,笔者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借助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家族企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家族企业;1987年到1992年对私营企业的关注使家族企业有了发展空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家族企业步入正轨,开始有序发展;1999年和2004年两次修改宪法之后,最终确立了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地位,家族企业得到飞速发展。在梳理了家族企业发展历程之后,笔者通过家族企业上市困境与传承困境的分析提出我国当前家族企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最后,笔者通过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家族还是公司,将家族企业治理划分为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以厘清本文的研究主线,并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双重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家族企业的首要挑战,家族势力对企业的涉入,导致家族关系矛盾影响企业发展,企业利益冲突破坏家庭和谐的局面。第二章——“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产权结构是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在本章中笔者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我国家族企业产权方面当前存在的三个特征:股权高度集中于家庭成员、股权结构呈现超稳定状态以及产权归属模糊。同时分析了家长式权威的强弱、企业家个人素质的高低、初始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需求的强弱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因素对我国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影响。其次,在分析了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的基础之上,笔者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业主型治理模式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更适宜采用折衷型治理模式。第三章——“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家族企业治理中最为核心的命题当属家族企业控制权问题。本章中,笔者指出家族企业控制权治理是家族通过一系列机制,委任家族成员担任管理职位,限制非家族成员权利,制造投票权不同的多级股份等措施以维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的治理方式。其次,笔者分析说明了特殊性资产与企业制度稳定性对家族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影响。最后笔者对家族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经理人之间的控制权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治理暂不宜采用“董事会中心主义”控制权配置模式,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考虑到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特殊性,对家族企业股东大会的控制地位做特殊性关照。第四章——“上市家族企业股东利益平衡”。上市家族企业治理是家族企业治理中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家族企业多面临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上市融资是很多家族企业所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上市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家族成员股东与资本市场分散投资者的利益平衡问题。在本章中,笔者认为未来《公司法》修改应当对上市家族企业采取双重股权结构的问题予以规定,即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以避免家族控制权因企业上市融资而被严重稀释或掠夺。同时,在对家族企业主及其家族的控制权进行倾斜性保护的基础上,再对中小股东的利润分配权进行倾斜性保护。并且,还要辅之以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保障中小股东权益。第五章——“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7个年头,中国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者已经普遍都过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纪,家族企业传承问题即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亟待应对与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本章中笔者通过对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及障碍因素的分析,提出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家族企业可以通过编制传承规制或者设立家族基金会的方式实现传承。最后,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家族信托是未来中国众多家族企业实现传承的重要路径。家族信托在避税、风险隔离、遗嘱执行、子女保障以及控制权集中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其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笔者建议从健全信托法律法规、丰富家族信托类型、保障债权人知情权三方面入手为我国家族信托的发展提供保障。第六章——“家族企业治理外部环境”。制约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原因有多种,首先,国家的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从19世纪80年代到当下,宪法对私营企业地位的界定成为影响家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家族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变迁也有着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底蕴凝聚在企业中,成为企业的价值追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信仰与激励。再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选择空间,尤其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的背景下,融资难导致我国家族企业物质资本变迁困难,使家族企业至今仍保持着以自有资本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复次,职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家族企业难以公司化的重要原因。在不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家族企业难以融合社会人力资本,由此形成了中国家族企业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相重叠的治理模式。最后,家族企业的信息化与国际化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家族企业信息化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分割的局限,另一方面,国际化又对家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实现交易规则的国际化,组织结构的分散化,还要发挥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作用,这对家族企业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黎冲森[2](2015)在《茅理翔:退休时不要给下一代埋下“地雷”!》文中提出接班时最忌讳出现两代人的分歧变成两代人的矛盾,最后变成两个中心。所以,父辈既然退了,就要退得干脆,尽量做到不留"后遗症",目千万不要去公司干预接班人的事情。因为你干预,就容易让职业经理人感觉企业有老董事长和新董事长两个中心,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郑飞虎,常磊,葛玉良[3](2015)在《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能力——基于方太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冲突与调整为主线,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方太成功融合职业经理人的案例为样本,利用动态视角,探讨了家族企业能力资源结构与信任机制相互演化与交相影响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家族企业从创立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其能力资源结构经历了自主性到相互依赖再到相互融合的转变;与此相适应,层级信任的桥联机制也由基于家族声誉向算计性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方向发展。能力资源结构与层级信任的匹配正是现代家族企业得以消除分歧偏误、实现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专用性资产投入有机融合的重要内在机理。本研究提出了双层信任模型,揭示了层级信任的桥联机制及其与家族企业能力资源结构的交相联系,并探讨了产权控制在信任演化过程中的保障效应。本文的上述结论对于完善中国现代家族企业发展理论体系和指导中国家族企业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关淞元[4](2014)在《继承人推动的家族企业转型分析与运用研究 ——以B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家族企业作为我国具有活力的私营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创建初期的家族企业在股权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势,使之很快立足于市场中。但随着家族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劣势便逐步凸显出来。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竞争,许多家族企业正在面临转型。如何克服障碍,如何应对新挑战、新机遇以及所要承担的风险,是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也是每个家族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家族企业的涵义、类型、发展现状和家族企业转型的初步了解,以及借鉴美国福特公司、国美电器和方太集团成功转型的经验,总结出家族企业转型的三种模式。从家族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方式和子(女)承父业的视角出发,对三种转型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其利弊。论文以B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司的创建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股权分配与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指出其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等方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家族企业与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差异与对B公司进行评估提出转型思路;从多元化产权结构、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及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体系提出具体的转型方案。根据B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转型的切入点为前提,提出了确保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措施以及转型的基本路径,力求对公司成功转型提供理论支持,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从而完成继承人内部革命推动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型。
张健[5](2014)在《产业政策对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从全球范围来看,家族企业的发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家族企业存在巨大的生命力。目前,不仅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也占不小的比例。中国的家族企业发展历程并不长,但其发展势头以及社会贡献力却不容小觑。在家族企业强劲发展的势头下,同时也暴露出大量问题。例如:家族内讧、代际传承问题引发的企业“地震”,波及到企业正常运营,给企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家族大股东通过违规担保、非法占用资金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侵占社会股东利益的事件频发,屡被媒体曝光。以上问题引起理论界对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诸多质疑和批评,相关研究也出现较大分歧。依据传统代理理论,大股东参与管理能够减轻第一重代理冲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厚企业价值。但有学者提出,在家族管理模式下,家族内部亲情关系可能会加重代理冲突,带来效率低下问题。此外,家族企业普遍采用了金字塔控股结构,这既可能是家族缓解集团企业资金压力的一种做法,也可能是家族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企业问题离不开外部特定的制度环境,其中政府强干预是我国重要的制度背景特征之一。产业政策是一项具有弹性的重要政策,也是常用的政府干预手段,对经济生活发挥了重大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融资与投资环境。那么长期受到融资歧视的家族企业,能否从产业政策鼓励中受益?融资约束改善对家族企业投资效率又产生何种影响?面对以上研究分歧和问题,本文从家族企业代理问题分析入手,深入研究家族涉入影响公司财务行为的内在机理,主要从投资、融资视角上探讨家族涉入企业的经济后果。并进一步结合外部产业政策研究异质家族企业的投融资效率。论文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问题,阐述研究目的,介绍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本论文的研究特色与贡献。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围绕国内外关于家族涉入企业的治理特征、家族企业投资和家族企业融资这几个方面进行文献阐述;其二是围绕政府干预、产业政策的微观效应进行文献阐述。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分析。首先介绍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以及桥接两者的利他主义理论。文章深入分析了家族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层级,并具体阐述管家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而分析了利他主义理论如何实现管家理论和代理理论的桥接。其次,论文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详细阐述了企业投资理论与融资理论。第三,在中国转轨经济制度背景下,分析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演进过程、资本配置状况和我国产业政策制定实施历程。最后,构建了产业政策对家族企业代理冲突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第四章研究了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的投资效率。本章首先根据家族涉入企业的程度,将家族企业划分为高涉入与低涉入两类家族企业。研究发现虽然创始人任职CEO削弱了第一重代理冲突,继而提高投资效率,但家族利他主义却增加了第一重代理冲突,显着降低了投资效率;总之,我国制度背景下,家族高涉入企业主要面对第一重代理冲突。另一方面,家族低涉入企业主要存在第二重代理冲突,而家族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度加重了代理冲突,降低了投资效率。在我国当前制度背景下,相对于家族低涉入企业,家族高涉入企业总体上代理问题比较严重,投资效率较低。文章进一步研究了产业政策对高低涉入两类家族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鼓励显着改善了家族企业的融资环境,提高了低涉入家族公司投资效率,但却明显降低了高涉入家族公司的投资效率。第五章研究了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研发投资效率。本章在深入细致地研究高低涉入两类家族公司不同代理问题基础上,从影响家族企业研发投资的两个基本因素:风险规避和长期投资视域出发展开研究。首先分别研究了利他主义、创始人效应以及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对高低涉入两类家族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影响。其次比较了两类家族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差异。更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外部国家产业政策与家族企业涉入程度如何对上市公司研发投资价值创造产生交互影响。研究认为,相对家族低涉入公司,家族高涉入公司的研发投资强度较小;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放松了家族企业融资环境,却降低了家族企业研发投资的价值创造效应,并且对家族高涉入企业的影响更为显着。第六章研究了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债务融资效率。在将家族企业划分为高涉入与低涉入两类家族企业基础上,本章研究了不同的代理问题特征下,家族涉入对企业负债融资效率的影响。本章进一步研究了企业外部国家产业政策与家族企业涉入程度如何对上市公司负债融资效率产生交互影响。结果发现家族高涉入公司负债融资效率较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放松了家族企业融资环境,给家族企业带来更多资金,但降低了高涉入公司负债融资效率,提高家族低涉入公司负债融资效率。第七章结论与启示。概括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启示建议,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文炳洲[6](2013)在《家族企业信任困境溯源:以力帆和国美为例》文中认为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信任问题是困扰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难题之一,这一难题在工业化后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不复存在。本文通过"力帆经理人背叛"和"国美控制权之争"两桩案例,揭示雇主与职业经理人信任缺失的社会历史根源:一方面,受"家文化"主宰不相信外人;另一方面,频繁发生的职业经理人背叛行为,强化了企业主对经理人的戒备心理。此外,不愿曝露企业的制度秘密,也妨碍企业主对经理人的接纳。
刘兴旺[7](2012)在《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已经成为企业组织类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家族企业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如何实现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以避免短命现象,如何成功实现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以确保做成百年老店,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为此,自19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纷纷运用案例归纳提炼或理论文献演绎等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大量探索,推动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现有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研究重点集中在代际传承要素、过程、模式及绩效影响因素等方面。这些理论成果还显得比较分散,有的结论还存在较大的不一致甚至冲突矛盾,缺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停类型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比较研究,缺乏从新的视角进行深入挖掘的创新性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将家族企业内部新业务开发及孵化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进行有机结合的整合研究几乎被完全忽视,而国内已经出现了通过新业务创建推动代际传承活动的典型案例,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此,本文拟大胆挑战这一创新性的研究命题,围绕实现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有哪些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才能确保此类代际传承模式能否顺利、成功的开展等研究目标,基于案例研究法、深入访谈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精选的三家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产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但却具有显着的基于新业务创建实现代际传承的家族企业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索性研究。论文共分八章来呈现研究过程以及每一过程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主要结论。其中,第4、5、6、7章是本文的重点,这些章节体现了对案例实地资料的具体分析过程,以及研究结论的逐步得出和重点聚焦。同时,第1章的研究意义、第2章的文献回顾、第3章的研究设计对整个研究具有支撑性和基础性作用。就具体研究思路而言,首先,论文围绕新业务创建和代际传承这一主线展开案例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接着,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分析技术,分别对三家案例进行独立分析,分别得出了相应的核心范畴,即“基于共识承诺的新业务开拓型代际传承”(AAA)、“基于理解认同的互补业务开设型代际传承”(BBB)、“基于互动沟通的相关业务延展型代际传承”(CCC)。然后,在对三家案例企业实地资料进行独立的扎根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开展了案例之间的比较研究,比较的对象是各案例中提炼出的范畴、主范畴和核心范畴。基于比较研究归纳出多重案例共有的核心要素,即“沟通、契合、前置、共识、新业务、代际支持、授权、成长、代际传承、环境优化”等。这些共有要素反映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活动所包含的主要方面。最终,论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的典范模型分析工具,对以上10个共同范畴的内在关系进行识别,分析了这一独特传承模式蕴含的因果关系、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并最终提出“新业务创建与经验积累式代际传承:沟通、共识、授权、成长”这一涵盖三重案例的核心范畴及相应的理论模型。最后,论文提出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发展主线及理论框架。传承主线体现在裂变创业、公司复兴和二元组织三个方面,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在现象上表现为裂变型创业,在目的上表现为公司复兴,在支撑上表现为构建二元型组织结构。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在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中,传承双方在多项事宜上达成共识、理解、信任和承诺,这是确保传承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与既有业务具有互补关系或其他关系的新业务,是为继承者构建和谐友好的能力展示平台和素质打造机遇的重要条件;继承者管理新业务的前置条件,是其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已经预先有所积累;这一传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表现为代际支持,创业者会从资金投入、业务选择、业务合作和发展指导等方面给予帮助;该传承的发展主线和主要特征表现为裂变创业、公司复兴和二元组织,三者作为行动、目的和支撑,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因果连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首先,选题方面比较新颖,以往国内外学者几乎鲜有从新业务创建角度开展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的成果,但我们却发现我国有这样的案例出现,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其次,得出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或核心要素,本文基于多重案例比较得出的“沟通、契合、前置、共识、新业务、代际支持、授权、成长、代际传承、环境优化”等10个要素,是这一传承模式的核心要素;第三,识别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一些基本规律,基于对10个核心要素关系的识别,本文最终提出了这一传承模式蕴含的因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等方而的初步结论,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基于代际传承主线的理论框架。
张治军[8](2011)在《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家族企业成长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门学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学对企业这个“黑箱”的研究也是不断深入的。近年来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分析家族企业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资本概念从社会学引入经济学领域之后,很多学者将其作为存在于关系网络中的一种资源,它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减少交易成本,从而为网络内个体达成某种交易提供便利。本文认为,这只是为我们用社会资本分析经济现象打开了第一道大门。由于表面上相似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互不相同的经济伦理结合起来,就会按照各自的特点产生出极不相同的历史作用,所以,本文关心的问题是,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理是什么?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家族企业的成长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家族企业成长问题。社会资本理论最初来源于社会学领域对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的研究,近年来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日渐增多,尤其在研究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但社会资本理论对家族企业研究还处于理论的引进阶段,主要是对一些概念和现象进行理论阐释,真正用社会资本理论的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得不多。本文在经济人假定和“弱嵌入性”假定前提下,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家族企业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企业的性质视角看,家族企业是建立在家族基础之上,通过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来拓展市场网络和节约内部交易费用的经济组织。家族企业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总是不断利用社会资本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发展的过程来巩固和培育社会资本。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存在于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之中,通过两个网络、两种机制发挥作用,存在于这两个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又相互融合,因此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总体效用要大于这两类社会资本各自作用的总和。这是家族企业有效发挥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优势,通过复制、移植、交叉、借用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资本存在的网络空间和作用范围的结果。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成长要素(企业融资、组织演进和盈利能力提高)的分析来看,家族企业的成长既以关系网络的拓展为前提,也以新的关系网络的形成为特征和标志,是通过社会资本不断动用新的资源、获取新的信息的过程。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的,既有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也有规范化的制度网络;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成长的作用是多维度的,从不同方面促进家族企业成长。本文还分析了转轨经济时期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新变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家族企业建立在家族关系网络之上的社会资本将维持甚至降低原有规模,基于市场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有了较大增长,随着泛家族关系网络的扩展,建立在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将进一步融合,这些都为家族企业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转轨经济时期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变化对家族企业的影响,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表现和效果,总的趋势是家族企业社会资本依存的网络主体将由家族网络向泛家族网络和市场网络演变,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成长的影响趋势由家族化逐渐向网络化发展,或者演变成公众上市公司。通过家族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实证分析,本文提出的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影响的模型和作用机理得到印证,但作用的强度略有差异。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家族关系网络正在逐步弱化,新兴的市场网络正在深入扩展,家族企业的成长应当不失时机地实现其社会资本从家族关系网络向泛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的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既是家族企业原有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新的社会资本不断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成长的过程。随着经济转轨的深入,家族企业结构维度社会资本和认知维度社会资本增长将会是个自然的过程,但要在关系维度社会资本重构上下功夫,通过法治进步、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塑造等方式,逐渐改进个体之间的关系运作方式,逐步向市场化的“非人格”关系模式转变,以此促进家族企业成长。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点:(1)在经济人假定和“弱嵌入性”假定下,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家族企业社会资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从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的特殊关系网络、家族企业社会资本最优存量模型、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融合效应、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这是对已有研究的丰富和发展。(2)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出发,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和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分析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要素的影响,分别从企业融资、组织演进、盈利能力提高三个方面展开,这是对已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3)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转轨对家族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及其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别从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具体分析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新变化,笔者认为这是研究当前中国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研究的空白。(4)对社会资本与山东省家族企业成长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在不同方面、不同企业(一般性家族企业和成长性好的家族企业)之间作用的效果有所不同,得出在经济转轨经济条件下传统家族关系网络正在逐步弱化,而新兴市场网络正在深入扩展,家族企业应当实现社会资本从家族关系网络向泛家族关系网络和市场关系网络转移的结论,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鲍红梅[9](2010)在《我国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研究 ——基于信任的视角》文中指出我国家族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已经面临管理瓶颈,但是仍然有很多家族企业主迟迟不愿引入职业经理人,又或者是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之后出现了很多矛盾以至合作失败。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从信任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受阻原因是合作成本过高,而其根源则是两者之间的信任不足。针对信任不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私人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建立与融合来促进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合作演进。私人信任包括初始信任的形成以及双方长期交往对私人信任的动态影响。制度信任包括家族企业内部制度信任和外部制度信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进行案例研究。从私人信任与制度信任两个角度对方太与职业经理人之间信任的建立进行分析,总结出方太与职业经理人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可以进一步改善之处,以供其他家族企业参考与借鉴。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家族企业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以增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信任,促进两者合作:让职业经理人持股、淡化创业元老与家族成员、提高企业主自身素质和能力、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内部培养职业经理人。
刘莉[10](2010)在《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企业是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企业(Drucker,1974)。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研究了大量美国家族企业实证的基础上,美国着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Chandler,1977)界定了家族企业:“企业创始人及其最亲密的合伙人(和家族)一直掌有大部分股权,他们与经理人维持紧密的私人关系,且保留高阶层管理的主要决策权,特别是在有关财务政策、资源分配和高阶层人员的选拔方面”。钱德勒将这种“现代工商企业”称为“企业家式或家族式的企业”,他认为家族企业具有不同于公众企业的典型的社会特征,是与公众企业相对应的概念。Lansberg(1983)认为,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分会导致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同于非家族企业,如家族成员将家族企业看作是个人或家族的事业,家族企业的结构、经营发展对家族的价值观影响等,家族企业与家族自身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家族企业是民营经济中较为瞩目的主体。《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300多万家民营企业,其中家族企业占到90%以上,还不包括采用家族式管理的部分民营企业,家族企业已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因此,国内家族企业传承的研究,自然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从时间角度来说,中国的家族企业产生于近代社会,其间由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曾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间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阶段中国家族企业产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创业的第一代家族企业掌权者,如今大多数都已人过半百,相当一部分更已年届退休之龄。在未来10年至15年,国内家族企业将面临权力交接的高峰时期,家族企业传承问题显得比任何时期都更为紧急和重要。家族企业作为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国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外家族企业的案例分析及影响国内家族企业传承因素。本文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应用历史的分析方法、中外比较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家族企业传承进行研究。文章正文部分先对家族企业及其传承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其次对西方及亚洲国家的家族企业传承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再剖析了我国家族企业继承问题的现状和矛盾。最后,通过“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继承人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研究选择家族企业继承人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在采用传统“子承父业”的基础模式上,初步引入职业经理人担任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使其掌握部分经营权,并通过泛家族化来扩大现有继承人选择范围,进而组建一个平稳过渡的企业组织结构,该结论可以看作是现阶段较适宜我国家族企业传承的一种方式。本文所做的探索性研究在于充分认识到家族企业的不同类型以及所处的不同阶段,从而对其有不同的传承方式选择。笔者认为一味的否定“子承父业”或一味的强调“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传承毫无益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家族企业传承模式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二、将家族制进行“到底”──茅理翔董事长谈淡化家族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将家族制进行“到底”──茅理翔董事长谈淡化家族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本选题研究现状阐述与评判 |
三、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家族企业公司化治理概述 |
第一节 家族、家族企业与家族公司的范畴界定 |
一、家族 |
二、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
三、家族公司 |
第二节 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
一、我国家族企业特殊影响因素 |
二、我国家族企业的特征 |
第三节 家族企业发展历程回顾 |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二、我国家族企业发展历程 |
第四节 家族企业治理问题 |
一、企业治理的内涵界定 |
二、家族治理与公司治理 |
三、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
四、家族企业治理现状与困境 |
第二章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与治理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分析 |
一、家族企业产权结构特征 |
二、家族企业产权结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 |
一、业主型治理模式 |
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
三、折中型治理模式 |
第三章 家族控制权治理 |
第一节 家族控制权的概念与特征 |
一、家族控制权的概念 |
二、家族控制权的特征 |
第二节 控制权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
第三节 家族控制权分配及影响因素 |
一、家族控制权分配 |
二、控制权影响因素 |
第四节 董事会控制 |
一、家族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
二、董事会对家族企业的控制权 |
第五节 经理层控制 |
一、家族对经理层的控制权 |
二、经理层对家族的控制 |
第六节 家族控制权的争夺 |
一、案例 1:国美控制权之争 |
二、案例 2: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 |
第七节 上市公司家族控制的增强机制 |
一、同股不同权 |
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 |
三、设立家族信托基金 |
第四章 上市家族公司股东的利益平衡 |
第一节 上市家族公司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 |
一、上市家族公司股东间的代理问题 |
二、上市家族公司股东出资再认识 |
第二节 家族股东控制权的倾斜性保护 |
一、一股一权原则 |
二、双重股权结构契合了家族股东控制权倾斜性保护的规则诉求 |
第三节 双重股权结构在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具体适用 |
一、限定可适用双重股权结构的家族企业范围 |
二、限定多重表决权的适用范围 |
三、限制多重表决权的幅度 |
第四节 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 |
一、专业化机构投资者 |
二、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 |
三、完善股东权益救济机制 |
第五章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法律构造 |
第一节 家族企业的长青模式 |
第二节 家族企业传承的内容 |
一、家族企业产权的传承 |
二、家族控制权的传承 |
三、家族企业文化资本的传承 |
第三节 传承障碍因素分析 |
一、企业主的交班意愿 |
二、价值观多元化 |
三、传承计划的缺失 |
四、传承中的家族矛盾 |
第四节 家族企业传承之道 |
一、公司治理是传承的保障 |
二、编制传承规则 |
三、家族基金会 |
第五节 完善家族信托相关法律制度 |
第六章 家族企业治理的外部环境 |
第一节 家族企业私有产权的保护 |
一、个体经济阶段 |
二、私营经济补充阶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阶段 |
第二节 家族企业文化的构建 |
第三节 资本市场的发展障碍 |
第四节 经理人市场 |
一、经理人职业化 |
二、经理人市场对家族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 |
第五节 家族企业的信息化 |
一、打破产品市场分割 |
二、公司法的IT走向 |
第六节 家族企业的国际化 |
一、交易规则国际化 |
二、组织结构分散化 |
三、知识产权成为核心资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茅理翔:退休时不要给下一代埋下“地雷”!(论文提纲范文)
需解决三大关键问题 |
首先,要解决团队问题。 |
其次,要解决股权问题。 |
最后,要解决企业治理结构问题。 |
家族制必须淡化 |
退休最佳时间节点 |
要制定接班人培养计划 |
(3)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能力——基于方太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构建 |
1.1 相关理论回顾 |
1.1.1 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歧偏误 |
1.1.2 两种信任载体:算计性信任与制度信任 |
1.2 案例分析框架 |
2研究设计 |
2.1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
2.2数据收集与分析策略 |
3案例描述 |
3.1 初创期的方太 |
3.2 跳跃式成长期的方太 |
3.2.1 方太的制度建设 |
3.2.2 方太的文化建设 |
(1)企业文化体系的构筑 |
(2)企业文化教育的实施 |
3.3 方太两阶段发展对比:过程模型与成长能力特征 |
4案例讨论 |
4.1 层级信任载体的桥联机制可以动态优化家族企业的能力资源结构 |
4.1.1 初创期的声誉信任:控制家族资源的自主发展 |
4.1.2 成长期的算计性信任:桥联外部资源的相互依赖 |
4.1.3 成熟期的制度信任:桥联外部资源的相互融合 |
4.2 嵌入式的制度信任加上绝对控股模式有利于家族企业应对成长期波动 |
4.3 双层信任模型是家族企业消除分歧偏误、走向成熟期的关键 |
4.3.1 方太的算计性信任建设 |
4.3.2 方太的制度信任建设 |
4.3.3 双层信任模型 |
5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的理论价值 |
(1)家族企业能力资源结构与层级信任之间的交互演化与影响 |
(2)家族企业控制权与层级信任之间的关系 |
5.2 研究的管理启示 |
5.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4)继承人推动的家族企业转型分析与运用研究 ——以B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查阅文献法 |
1.4.2 实地调研观察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5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1.5.1 创新性 |
1.5.2 不足 |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家族企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家族企业的涵义 |
2.1.1 国外学者概述 |
2.1.2 国内学者概述 |
2.2 家族企业的类型 |
2.2.1 纯粹型家族企业 |
2.2.2 传统型家族企业 |
2.2.3 现代型家族企业 |
2.3 家族企业的发展现状 |
2.3.1 家族企业的发展规模 |
2.3.2 家族企业的产权模式 |
2.3.3 家族企业的管理模式 |
第3章 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理论基础 |
3.1.1 艾迪思的家族企业演进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企业治理理论 |
3.2 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类型分析 |
3.2.1 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家族企业转型为现代企业 |
3.2.2 通过治理方式的变化将家族企业转型为现代企业 |
3.2.3 通过子(女)承父业将家族企业转型为现代企业 |
3.3 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的类型利弊之比较 |
3.3.1 股权结构变化之利弊 |
3.3.2 治理方式变化之利弊 |
3.3.3 子(女)承父业之利弊 |
3.4 子(女)承父业的特点 |
3.4.1 家族企业面临权利交接的高峰期 |
3.4.2 家族企业继承的方式仍以子(女)承父业为主 |
3.4.3 子(女)承父业具有一定的亲缘性 |
3.4.4 子(女)承父业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
3.4.5 子(女)承父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
3.5 启示 |
3.5.1 转型中所面临的风险 |
3.5.2 转型中应保障企业创始股东权益 |
3.5.3 转型中需建立职业经理人约束机制 |
3.5.4 转型中需将创始者融合于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中 |
3.5.5 转型中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4章 B公司发展现状 |
4.1 公司的创建与发展历程 |
4.2 公司发展现状 |
4.2.1 企业形式定位 |
4.2.2 公司注册资产与营业收入及资本规模 |
4.2.3 公司人员规模与人员结构 |
4.2.4 公司的组织结构 |
4.2.5 公司的主要产品 |
4.2.6 公司的市场范围与客户类型 |
4.3 公司股权分配与治理结构 |
4.3.1 股权分配 |
4.3.2 治理结构 |
第5章 B公司现存问题 |
5.1 生产管理问题 |
5.1.1 产品研发问题 |
5.1.2 原料采购问题 |
5.1.3 生产流程问题 |
5.1.4 质量管理问题 |
5.1.5 售后服务问题 |
5.2 市场营销问题 |
5.3 财务管理问题 |
5.3.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5.3.2 现金流量表分析 |
5.4 人力资源问题 |
5.4.1 公司未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4.2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
5.4.3 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
5.4.4 缺乏人力资源投资 |
5.5 战略管理问题 |
5.5.1 外部环境分析 |
5.5.2 内部环境分析 |
5.5.3 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
5.5.4 SWOT矩阵分析 |
5.6 企业文化问题 |
5.6.1 领导者文化素质较低 |
5.6.2 决策缺乏科学性 |
5.6.3 对外来员工信任度较低 |
5.6.4 忽视企业文化建设 |
5.6.5 制度形同虚设 |
5.7 管理方式问题 |
5.7.1 封闭式的一元化产权管理 |
5.7.2 家长式的集权化经营管理 |
5.7.3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 |
5.8 领导风格问题 |
5.8.1 影响力 |
5.8.2 包容心 |
5.8.3 学习能力 |
第6章 B公司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思路与方案 |
6.1 B公司转型契机 |
6.2 转型思路 |
6.2.1 家族企业与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差异 |
6.2.2 对B公司进行评估 |
6.3 转型方案 |
6.3.1 实行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
6.3.2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
6.3.3 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体系 |
第7章 B公司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措施与路径 |
7.1 B公司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
7.2 公司转型所处的发展阶段 |
7.3 转型的切入点 |
7.4 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及主要措施 |
7.4.1 构建科学管理 |
7.4.2 构建现代化企业制度 |
7.4.3 构建科学的决策机制 |
7.5 转型的基本路径 |
7.5.1 公司办公地址迁移 |
7.5.2 加强组织建设并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
7.5.3 重塑企业文化 |
7.5.4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体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产业政策对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1 家与家族 |
1.3.2 家族涉入与家族企业 |
1.3.3 资本配置效率 |
1.3.4 产业政策 |
1.4 逻辑分析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逻辑分析框架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特色与研究贡献 |
2 文献综述 |
2.1 家族企业定义 |
2.1.1 家族涉入视角的定义 |
2.1.2 家族企业本质视角的定义 |
2.1.3 融合性定义 |
2.2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 |
2.3 家族企业投融资决策 |
2.3.1 家族涉入与企业资本投资规模和效率 |
2.3.2 家族涉入与企业研发投资 |
2.3.3 家族涉入与企业负债融资 |
2.4 家族涉入与公司价值 |
2.5 政府干预、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源配置影响 |
3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
3.1 研究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的相关理论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3.1.2 管家理论 |
3.1.3 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的桥接:利他主义理论 |
3.2 企业投资融资理论 |
3.2.1 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投资理论 |
3.2.2 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融资理论 |
3.3 政府干预与产业政策理论 |
3.3.1 政府干预理论 |
3.3.2 产业政策理论 |
3.4 制度背景分析 |
3.4.1 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回顾 |
3.4.2 我国家族企业资本配置的现状及问题 |
3.4.3 我国产业政策演进历程 |
3.5 产业政策对家族企业代理冲突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 |
3.5.1 家族企业的异质性 |
3.5.2 家族高涉入企业代理冲突与资本配置效率 |
3.5.3 家族低涉入企业代理冲突与资本配置效率 |
3.5.4 产业政策、异质家族企业代理冲突与资本配置效率 |
4 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资本投资效率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家族企业的异质性与代理问题特征 |
4.2.2 利他主义、创始人效应与家族高涉入企业投资效率 |
4.2.3 家族超额控制与家族低涉入公司投资效率 |
4.2.4 家族涉入程度、代理冲突与公司投资效率 |
4.2.5 产业政策、家族涉入程度与家族企业资本投资效率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4.3.2 研究模型与变量描述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研发投资效率 |
5.1 引言 |
5.2 进一步的文献回顾 |
5.2.1 研发投资特征 |
5.2.2 研发投资与公司价值 |
5.2.3 企业外部环境与研发投资 |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3.1 家族企业的异质性与代理问题特征 |
5.3.2 利他主义、创始人效应与高涉入家族企业研发投资强度 |
5.3.3 家族超额控制与家族低涉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 |
5.3.4 家族涉入程度、代理冲突与公司研发投资强度 |
5.3.5 产业政策、家族涉入程度与企业研发投资的价值创造 |
5.4 研究设计 |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5.4.2 研究模型与变量描述 |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5.2 回归结果分析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产业政策、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债务融资效率 |
6.1 引言 |
6.2 进一步的文献回顾 |
6.2.1 负债融资与公司价值 |
6.2.2 负债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 |
6.3 理论分析与假设检验 |
6.3.1 家族企业的异质性与负债融资效率 |
6.3.2 利他主义、创始人效应与家族高涉入企业负债融资效率 |
6.3.3 家族超额控制与家族低涉入企业负债融资效率 |
6.3.4 产业政策、家族涉入程度与企业负债融资效率 |
6.4 研究设计 |
6.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 |
6.4.2 研究模型及变量定义 |
6.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1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6.5.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2012 年部分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中家族关系及家族成员任职情况 |
(6)家族企业信任困境溯源:以力帆和国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家族企业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信任博弈 |
(一) 假设 |
(二) 说明 |
三 家文化影响根深蒂固, 阻挠信任扩展 |
四 经理人背叛时有发生, 加剧信任危机 |
五 雇主心有余悸, 不愿曝露企业“制度秘密” |
(7)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特征 |
1.1.2 家族企业经营环境动态变化 |
1.2 问题提出 |
1.2.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意义深远 |
1.2.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面临挑战 |
1.2.3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独特问题 |
1.2.4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1.3.2 研究信度与效度 |
1.4 框架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家族企业 |
2.1.2 代际传承 |
2.1.3 新业务创建 |
2.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理论回顾 |
2.2.1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早期研究 |
2.2.2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研究 |
2.2.3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绩效研究 |
2.3 家族企业分家理论研究成果梳理 |
2.3.1 家族企业分家的动机与意义 |
2.3.2 家族企业分家的类型与战略 |
2.4 企业新业务孵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
2.4.1 企业孵化器内涵与价值研究 |
2.4.2 孵化器机制推动新业务创建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扎根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结合 |
3.1 模型构建:新业务创建、经验积累与接班人培养 |
3.1.1 接班人基于新业务创建积累经验 |
3.1.2 基于经验积累获取接班胜任能力 |
3.1.3 模型:新业务创建和经验积累视角 |
3.2 案例法与扎根理论法:结合的必要性及各自特点 |
3.2.1 案例法与扎根理论法结合的必要性 |
3.2.2 案例研究方法简介及其适用的主题 |
3.2.3 扎根理论方法及其适用的研究主题 |
3.3 研究对象选取:案例研究法 |
3.3.1 案例研究的类型 |
3.3.2 案例企业的选择 |
3.4 研究资料收集:深入访谈法 |
3.4.1 基于访谈方法收集资料 |
3.4.2 案例资料的检验与呈现 |
3.5 研究资料分析:扎根理论法 |
3.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分析流程 |
3.5.2 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技术与步骤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共识承诺的新业务开拓型代际传承—方太公司的扎根理论分析 |
4.1 方太公司案例简要呈现 |
4.1.1 方太公司发展历史概述 |
4.1.2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简介 |
4.2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
4.2.1 开放性译码的定义现象和初步概念化 |
4.2.2 开放性译码的概念化和范畴化 |
4.3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分析 |
4.3.1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
4.3.2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理解认同的互补业务开设型代际传承—亚细亚公司的扎根理论分析 |
5.1 亚细亚公司案例简要呈现 |
5.1.1 亚细亚公司发展历史概述 |
5.1.2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简介 |
5.2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
5.3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分析 |
5.3.1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
5.3.2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互动沟通的相关业务延展型代际传承—赛飞亚公司的扎根理论分析 |
6.1 赛飞亚公司案例简要呈现 |
6.1.1 赛飞亚公司发展历史概述 |
6.1.2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简介 |
6.2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
6.3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分析 |
6.3.1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
6.3.2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多重个案扎根理论方法的比较研究和整合分析 |
7.1 多重个案代际传承主线梳理及其整合框架模型 |
7.1.1 方太公司代际传承中蕴含公司复兴主线 |
7.1.2 亚细亚公司代际传承中的二元组织主线 |
7.1.3 赛飞亚公司代际传承中的裂变创业主线 |
7.1.4 多重个案代际传承主线的整合理论框架 |
7.2 多重个案范畴比较:共同关键点及其典范模型 |
7.2.1 基于多重个案范畴归类的共同关键点提炼 |
7.2.2 围绕多重个案共同关键点的典范模型分析 |
7.2.3 个案核心共同关键点及代际传承模型修正 |
7.3 多重个案传承核心要素的作用机理和延伸意义 |
7.4 多重个案其他范畴比较:差异性及其原因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建议 |
8.1 过程总结与创新点 |
8.1.1 研究过程总结 |
8.1.2 结论与创新点 |
8.2 未来研究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部分 |
一、英文部分 |
附录A:本研究的多重案例调研提纲概要 |
致谢 |
(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家族企业成长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假定 |
1.4 研究体系、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
2.1 社会资本概念及主要研究观点 |
2.2 社会资本的构成 |
2.3 社会资本的特性 |
2.4 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 |
2.5 社会资本的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族企业及其成长 |
3.1 家族企业的定义 |
3.2 家族企业的家族属性 |
3.3 家族企业的企业属性 |
3.4 家族企业成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族企业的社会资本问题 |
4.1 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
4.2 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存在的关系网络 |
4.3 家族企业社会资本最优存量模型 |
4.4 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融合效应 |
4.5 家族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成长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成长要素研究 |
5.1 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融资 |
5.2 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组织演进 |
5.3 社会资本与企业盈利能力提高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转轨经济中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新变化 |
6.1 基于结构维度的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变化 |
6.2 基于关系维度的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变化 |
6.3 基于认知维度的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变化 |
6.4 社会资本变化对家族企业成长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会资本与家族企业成长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的数据 |
7.1 量表设计与数据收集 |
7.2 样本特征及比较分析 |
7.3 变量的相关分析 |
7.4 社会资本对家族企业价值链升级的计量分析 |
7.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家族企业成长问卷调查表(抽样调查) |
附录2 家族企业成长问卷调查表(重点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我国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研究 ——基于信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家族企业的界定 |
2.1.2 职业经理人的界定及分类 |
2.1.3 信任的细分与来源 |
2.2 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 |
2.3 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信任研究综述 |
3 我国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家族企业发展与职业经理人引入 |
3.2 我国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现状 |
3.3 合作受阻的原因分析 |
3.3.1 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
3.3.2 合作受阻的根本原因 |
3.3.3 企业主对经理入的信任不足 |
3.3.4 经理人对企业主的信任不足 |
4 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信任与合作演进 |
4.1 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私人信任管理 |
4.1.1 初始信任形成 |
4.1.2 合作效用评价 |
4.1.3 信任投入调整 |
4.2 家族企业内外部制度信任的建立 |
4.2.1 企业内部制度信任 |
4.2.2 企业外部制度信任 |
4.3 家族企业私人信任与制度信任的关系 |
4.4 信任对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合作的影响 |
5 案例研究——宁波方太集团 |
5.1 企业概况 |
5.2 方太职业经理人的引入 |
5.2.1 企业元老与家族成员的淡化 |
5.2.2 方太职业经理人的选拔 |
5.2.3 方太人才引进历程 |
5.3 方太职业经理人的使用 |
5.4 方太文化与制度 |
5.4.1 企业先进文化 |
5.4.2 企业管理制度 |
5.5 案例分析 |
5.5.1 家族与职业经理的共同治理 |
5.5.2 私人信任与制度信任的融合 |
5.5.3 职业经理外聘与内培的结合 |
5.6 案例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10)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家族企业相关理论综述 |
2.1 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家族企业传承理论研究 |
2.2.1 国外家族企业传承相关理论研究 |
2.2.2 国内家族企业传承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三章 国外家族企业传承模式及经验借鉴 |
3.1 西方国家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1.1 美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1.2 欧洲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2 亚洲国家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2.1 日本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2.2 东南亚国家家族企业传承模式 |
3.3 造成各国传承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及经营借鉴 |
3.3.1 差异原因分析 |
3.3.2 经验借鉴 |
第四章 我国现阶段家族企业的传承特征及对策分析 |
4.1 现阶段我国家族企业传承的主要特征 |
4.2 以子承父业为主的传承模式对策分析 |
4.2.1 制订传承计划 |
4.2.2 重视对继承人的培养 |
4.2.3 处理好两个所有权继承的关系 |
4.2.4 构建新的管理团队 |
4.2.5 建立良好的继承人辅导机制 |
4.3 初步引入职业经理人的传承模式对策分析 |
4.3.1 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努力 |
4.3.2 现代"身股制"激励和约束 |
4.3.3 泛家族化的管理 |
4.3.4 建立以一个人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
第五章 案例: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家族传承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四、将家族制进行“到底”──茅理翔董事长谈淡化家族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家族企业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司化家族企业治理为中心[D]. 吴芳.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2]茅理翔:退休时不要给下一代埋下“地雷”![J]. 黎冲森. 经理人, 2015(08)
- [3]信任与家族企业的成长能力——基于方太的案例分析[J]. 郑飞虎,常磊,葛玉良.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5(02)
- [4]继承人推动的家族企业转型分析与运用研究 ——以B公司为例[D]. 关淞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1)
- [5]产业政策对代理冲突与家族企业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的影响研究[D]. 张健. 重庆大学, 2014(12)
- [6]家族企业信任困境溯源:以力帆和国美为例[J]. 文炳洲. 产经评论, 2013(03)
- [7]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D]. 刘兴旺.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
- [8]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家族企业成长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张治军. 山东大学, 2011(07)
- [9]我国家族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研究 ——基于信任的视角[D]. 鲍红梅. 浙江大学, 2010(09)
- [10]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研究[D]. 刘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