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调整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等12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检测业务范围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邱若莲[1](2020)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作为大气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然而我们国家对它的立法研究工作的进程仍旧非常缓慢,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机动车排放标准、油品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理论与实务界的视野。目前,在中央层面,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中;在地方层面,西安、成都、佛山等多地出台法规规章,全国有13部地方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专项立法。通过探究我国现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发现它们规定了备案登记、排放标准、划定禁用区域、新能源燃料的规范使用等污染防治具体制度、划分了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以及各主体的法律责任,指导了目前的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但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状况的分析,发现了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行政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不健全、法律制度规定不细致、法律责任惩罚力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应该立足于现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上,并且在借鉴国外优秀防治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首先,建议修改并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规定;然后,建议由国务院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为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提供统一而全面的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体系。
杨钰坤[2](2020)在《多数据融合的道路普通货运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安全、环保、健康等社会风险问题愈发严重。由于道路运输业务的广泛性和流通性,道路运输业尤其是道路普通货运行业的社会风险问题吸引了社会群众的大量关注,因此社会和国家对道路普通货运行业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而在现实管制过程中,管理部门因缺乏有效技术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风险评估,难以识别出风险企业,无法有效结合行政措施改善风险状况,造成某种程度上财政资源的浪费。为应对管理部门的技术需求,促进道路普通货运行业的风险规制发展,本文通过创建风险评估系统对道路普通货运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首先梳理风险规制与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相关概念和联系建立理论基础,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数据挖掘,分析道路普通货运行业的社会风险现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与道路运输业务特性进行风险识别及因素分析;然后按照科学原则与技术需求确定风险指标体系,在参考国外评估系统和动态综合评价等方法的基础上构建评估系统,创新性采用企业在行业中随时间变化的风险因素名次频率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水平;最后运用Visual Basic和My SQL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工具。风险分析结果显示道路普通货运企业存在的主要社会责任风险为交通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税务风险以及特定群体风险。通过风险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识别出研究地区的风险企业,以管理部门和风险企业的反馈情况证明了风险评估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此外根据评估结果还发现,研究地区的大型、中型企业比小微型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水平高,社会责任履行差,表明社会责任风险水平在不同企业规模上确实存在差异性;独资企业性质会提高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产生的可能;研究地区的特定群体风险最为严重,且风险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对特定群体的社会责任履行更差。
刘阳[3](2020)在《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随之上升,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管控好在用车的排放污染是削减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及机动车车主等引起重视。通过借鉴国外机动车排污治理的立法经验及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多种治理手段,其中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公认的控制在用车辆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经定期检验、抽检,对筛查出的高排放车辆进行维护,规定超标机动车经复检合格才能再上路,形成对在用车排放管控的闭环管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我国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中早有体现,并且和国内早期汽车维护制度中的“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有很大相似性。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污染法律法规中,也一直都有规定。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也逐渐成为我国在用车排放监管的主要法律手段。但一直以来,我国在用车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践中也面临了不少问题,如立法依据不足、监管体制多元等影响了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作为治理在用车排放污染的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分析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在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通过完善我国现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来更好的削减我国在用车的排气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实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简要论述了涉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及理论依据。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法律规范及制度体系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现有实施情况,借鉴并总结域外立法经验。第四章分析了我国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立法、监管、机构建设等问题。第五章,根据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及问题,从完善法律体系、监管体制、检验维护单位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建设的对策。
李倩[4](2020)在《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文中提出机动车尾气污染主要指机动车尾气排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机动车尾气污染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汽车尾气污染的影响下,造成了雾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环境污染,对人们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张家港市的经济发展,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也逐年增长,2019年数据显示张家港市机动车总量达到48万辆,年均增长15%。其中小型客车42万辆,占总数的87.5%。根据张家港市金港检测站统计数据,全市约有20%的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机动车污染约占大气污染的20%30%,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想通过研究提出完善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保护大气环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在收集和查阅张家港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列举了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各项措施。运用访谈法走访张家港市交警大队和张家港市环保局,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了张家港市在机动车污染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研究表明:现阶段张家港市机动车排放管理队伍及体制建设存在问题,机动车排放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规章制度不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宣传不到位;治理机构能力不足,治理手段落后。另外,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张家港市要进一步治理机动车污染,需要政府进行管控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具体对策建议如下:一是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明确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结合公共治理理论,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联合执法。二是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的提升治理的手段,改进目前治理的具体措施。另外要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强制淘汰黄标车;还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政府需要对各类环保民间组织实行相关的扶持和教育,并对进行引导。为环保民间组织营造一系列良好的生存条件,更要重视宣传,动员公众参与机动车污染治理,更积极的去面对环保问题。最后还要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把智慧交通建设和机动车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智慧交通”系统,建立一个集“环保、舒适、髙效”为一体的智慧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同时提升通行和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有效缓解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现状。
刘茜[5](2019)在《河北省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研究报告》文中指出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是依照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要求,对机动车生产企业批量生产、销售的机动车产品进行排放达标考核的环境管理制度。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监督检查力度。作为机动车生产、销售大省,河北省在相关立法中细化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规定,不仅符合国家加强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要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应对机动车污染防治较大压力的必要举措。建议河北省相关立法应当明确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双方主体,明确各方主体的基本义务或职责,明确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方式和标准,建立京津冀在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方面的合作机制。
刘晓妍[6](2019)在《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空气质量与人体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形势严峻,由雾霾等极端天气引发的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讨论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重点。据《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8)》显示,2017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1亿辆,我国已连续九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尾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中汽车是占比最大的一类机动车,汽车超标排放尾气污染物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尾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为防治汽车排放尾气污染,我国一方面通过提高燃油质量、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途径,如制定并实施新燃油标准、加速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大力提倡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从源头制止汽车排放尾气污染物;另一方面完善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如实施新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新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检测方法等,通过提高行业检测与维护技术达到在污染物排放环节进一步缩减排放量的目的。本文旨在从完善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角度,从简介我国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及防治现状切入,分析当前我国现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论证新型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优越性,对比不同制度之间的优劣,由此引出本文的写作重点: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英文简称I/M制度,I是英文单词Inspection的缩写,M是英文单词Maintenance的缩写。根据使用状态可将汽车划分为新车和在用车。通过论证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在治理在用车尾气污染排放方面的优越性,研究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保障途径,使这一制度上升到法律规范层面,而不仅局限于以行业制度或行业规范的形式存在,最终达到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同时注重不仅赋予这一制度实施的保障途径,而且要进行法律约束,完善相关准入与退出机制,落实法律责任、健全制度体系。
张虎[7](2019)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01年,我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列为国家“863”重点项目。2009年,政府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升成为国家战略。18年来,政府运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持续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第一的国家。但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产业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工具运用不恰当、政策落实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探索发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存在的不足,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政策工具理论、政府干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政策工具运用、政策实施成效、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鉴于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较高,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北京市为例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运用的实证分析。经研究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与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密切相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分为以科技研发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以发挥市场作用和创新驱动为引领等3个阶段,截至2018年底政府共运用了 11项供给型政策工具、37项环境型政策工具和17项需求型政策工具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供给型政策工具涵盖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环境型政策工具涵盖目标规划、金融支持、法规规范、标准管理和税收优惠等方面;需求型政策工具涵盖政府采购、贸易政策、用户补贴、应用示范和价格指导等方面。通过上述政策工具的应用,政府较大幅度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力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了市场失灵的不足、高质量建成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一定程度缓解了化石能源消费需求。但是,政府在运用政策工具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逐渐淡化了以市场为核心的政策制定理念,没有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产业政策意见和建议,政策制定和更新滞后于市场变化,政策实施监管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不平衡不充分、政策缺乏配套协调作用有待提高、政策出台滞后缺乏前瞻性、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骗取新能源补贴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本文基于大量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合理运用政策工具,强化政策实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二是持续增补和优化配套政策,发挥政策协调作用;三是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政策制定理念,加强政策制定的意见收集,提高政策前瞻性;四是加强对政策实施情况的监督及反馈,多渠道建立政策信息发布平台,加强政策信息解读,加强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建立通畅的政策工具应用效果反馈机制,提升政策工具应用效果。
秦祖伟[8](2017)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检讨和应对。作为人类文明迄今最为高级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特征。城市交通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在保障城市交通良性发展进程中,立法发挥着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面临的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法规,历史悠久,但发展较为缓慢。一些观念对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到了近代,随着汽车的进口,开始进入现代交通,迫使当局制定法规来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加以管理,但对资源环境等关注较少。新中国建立之后,交通立法进程大致经历了奠基、徘徊、曲折、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城市交通所关涉的资源、环境和拥堵方面生态问题,城市交通立法理念还限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物本主义)的窠臼,交通制度设计上过于重视机动车方利益的维护,距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产生了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关生态交通的立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生态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通畅等方面,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从法律起源,发展历程,还是法律体系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建设均具有较多有益启示。城市交通立法的理念应当实现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扩展至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要求城市交通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为理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无论是标准,还是特征,都缺乏研究。为了体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应由“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交通环境民主”、“共同责任”和“合法性”等五个原则共同构成。这些理念和原则,为城市交通具体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模式选择,应该遵循从部门主导立法到问题导向立法、从地方各自立法到区域协作立法、从传统立法到生态立法的转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之法律体系,应该由国际条约、宪法、交通基本法、交通专门法、交通相关法有机统一进行建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具体制度构建上,形成土地和能源节约的交通资源节约制度,噪声改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完善、废旧机动车回收健全的交通环境友好制度,需求约束、供给保障、管理优化的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上述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治化提供制度基础和前提。
杨帆[9](2016)在《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重庆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增加,机动车已完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为市民生活提供了方便。但高速增加的机动车保有量,给重庆市带来了城市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尾气排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尾气排放对重庆市的空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市民的身体健康,制约着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管理政策和采取措施,采用比较分析法将重庆市与北京市、美国加州在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上的政策及措施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现阶段重庆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提出重庆市进一步管理机动车排放污染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现阶段重庆市在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方面:一是排放管理队伍建设滞后与管理体制不顺畅,导致机动车排放污染监管力量薄弱;二是开展新生产汽车排放管理滞后,导致部分新车排放无法达到国家标准;三是在用车排放管理存在不足,导致机动车排放污染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居高不下;四是未对非道路移动污染源的排放进行管理,监管缺失导致大量污染物直排入大气。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重庆市要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需要政府同时进行管控以及政策引导,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机动车排放污染在环保部门统一管理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更加有效地推进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工作;二是加强新生产汽车环保达标监管,严厉地打击生产、销售不达标车型的行为;三是加强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管理,切实降低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四是重视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非道路移动污染是机动车排放污染重要一环,其高排放量需要得到有效的管控;五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推动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推进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二、关于调整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等12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检测业务范围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调整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等12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检测业务范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念 |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概念 |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二节 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法律防治的意义 |
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 |
二、有利于健全良好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
三、有利于规范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一、中央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二、地方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
第二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体系不完整 |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不完善 |
第三章 完善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
第一节 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 |
一、理顺管理体制 |
二、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具体制度 |
三、强化法律责任 |
第二节 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
一、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必要性 |
二、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可行性 |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体例 |
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具体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多数据融合的道路普通货运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性及难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 风险规制相关研究概述 |
2.1.1 规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2 风险规制理论基础 |
2.1.3 国内道路运输业规制研究状况 |
2.2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相关研究概述 |
2.2.1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 |
2.2.2 风险理论基础 |
2.2.3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理论基础 |
2.3 核心相关概念联系 |
2.3.1 风险关系 |
2.3.2 整体联系 |
2.4 道路运输企业风险评估相关研究概述 |
2.4.1 风险评估概念 |
2.4.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2.4.3 企业综合评价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道路普通货运社会责任风险分析 |
3.1 数据概况 |
3.1.1 研究地区及对象 |
3.1.2 数据来源及获取 |
3.1.3 数据处理 |
3.2 行业概况及风险现状 |
3.2.1 行业发展状况 |
3.2.2 现实风险状况 |
3.3 风险分析 |
3.3.1 主要风险识别 |
3.3.2 交通安全风险分析 |
3.3.3 环境风险分析 |
3.3.4 税务风险分析 |
3.3.5 特定群体风险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风险评估系统构建 |
4.1 科学原则与技术需求 |
4.2 确定风险指标体系 |
4.2.1 风险指标体系层次框架 |
4.2.2 交通安全风险指标 |
4.2.3 环境风险指标 |
4.2.4 税务风险指标 |
4.2.5 特定群体风险指标 |
4.3 确定风险因素严重性权重 |
4.3.1 计算方法 |
4.3.2 权重结果 |
4.4 制定风险评估方法 |
4.4.1 风险评估流程图 |
4.4.2 划分企业规模小组 |
4.4.3 确定风险因素基础分 |
4.4.4 确定风险因素排名比 |
4.4.5 确定时间权重 |
4.4.6 确定企业风险名次频率 |
4.4.7 识别风险企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风险评估系统应用 |
5.1 风险评估系统开发及运行 |
5.2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
5.2.1 风险企业识别概况 |
5.2.2 风险企业规模分析 |
5.2.3 风险企业种类分析 |
5.2.4 风险企业特征分析 |
5.3 严重风险企业分析 |
5.3.1 严重风险企业概念 |
5.3.2 严重风险企业分析 |
5.4 相关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不足与局限性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及检验维护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概念 |
一、机动车 |
二、在用车 |
三、机动车排放污染 |
四、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污染治理手段 |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释义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二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关系 |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关系的主客体内容 |
二、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行政法律关系 |
三、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民事法律关系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制内容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规定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规规章 |
三、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地方性法规 |
第三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车辆维护制度及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体系 |
第三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践情况及域外立法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情况 |
一、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实践背景与现状 |
二、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试点城市的情况 |
第二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 |
一、美国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立法规定 |
二、日本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三节 域外在用车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启示 |
一、美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
二、日本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立法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环境规制问题 |
一、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相关行政执法问题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的主要问题 |
一、法律依据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 |
二、部门职能交叉,协同协作不顺畅 |
三、检验机构经营不规范 |
四、重检测、轻维修 |
五、经济激励尚且不足 |
六、公众参与较少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法律对策 |
第一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立法体系完善 |
一、细化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相关法律法规 |
二、制定专门的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法规 |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中的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法律规范 |
第二节 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管理体制完善 |
一、树立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权威 |
二、完善部门分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
第三节 强化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规范 |
一、加强检验机构监督管理 |
二、强化维修单位建设,健全尾气治理体系 |
第四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经济激励 |
一、提高车辆淘汰补贴,完善机动车污染税费制度 |
二、完善公民投诉举报奖励机制 |
第五节 完善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的公众参与 |
一、完善环保组织参与机制 |
二、强化社会监督员法律规定 |
三、加强车主环保法律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机动车污染 |
2.1.2 黄标车 |
2.1.3 智慧交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三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
3.1 张家港市机动车及其污染排放概况 |
3.1.1 张家港市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
3.1.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物浓度状况 |
3.2 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
3.2.1 制订了机动车尾气定期检验与维护制度(I/M制度) |
3.2.2 对机动车排放进行路检抽查 |
3.2.3 规范燃油市场,提高油品质量 |
3.2.4 鼓励黄标车淘汰 |
第四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
4.1 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
4.2 机动车排放监管不到位 |
4.3 机动车燃油质量监管不严 |
4.4 黄标车治理效率低 |
4.5 机动车污染治理经济激励措施不足 |
4.6 公众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参与度不高 |
第五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问题的成因 |
5.1 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部门建设不健全 |
5.1.1 治理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 |
5.1.2 治理机构能力不足 |
5.2 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不到位 |
5.2.1 宣传渠道单一、力度小 |
5.2.2 环保民间组织发展慢,影响小 |
5.3 治理手段落后 |
5.3.1 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难 |
5.3.2 缺乏市场调节机制 |
5.4 交通规划不合理,通行效率低 |
5.4.1 道路基础设施不足 |
5.4.2 道路限行措施较不够多元 |
5.4.3 交通信号灯配时不够科学 |
第六章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 |
6.1.1 明确治理机构职责分工 |
6.1.2 完善机动车污染治理的规章制度 |
6.1.3 强化政府协调治理,开展区域联合防治 |
6.1.4 提升治理能力 |
6.2 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手段 |
6.2.1 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 |
6.2.2 加强市场调节,利用经济手段治消除负外部效应 |
6.3 加强油品质量监管 |
6.4 强制淘汰黄标车 |
6.5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防治 |
6.5.1 拓宽机动车污染治理宣传渠道,扩大普及面 |
6.5.2 增加宣传力度,增强市民污染防治意识 |
6.5.3 扶持环保NGO(中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吸引公众参与 |
6.6 合理规划交通体系,实施畅通工程 |
6.6.1 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缓解交通压力 |
6.6.2 优化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
6.6.3 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搭建综合智慧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河北省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立法及执法现状 |
二、河北省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立法及执法现状 |
三、河北省相关立法细化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规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河北省相关立法细化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规定的必要性 |
1. 国家加强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要求 |
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 |
3. 河北省机动车污染严重 |
4. 河北省地方立法中尚无直接具体规定 |
(二)河北省相关立法细化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规定的可行性 |
四、河北省相关立法细化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规定的建议 |
(一)明确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双方主体 |
(二)明确各方主体的基本义务或职责 |
(三)明确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方式 |
(四)明确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的标准 |
(五)建立京津冀协同检验机制 |
(6)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概述 |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四)写作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必要性 |
(一)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现状 |
(二)国内在用车尾气污染防治现状 |
(三)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环境法基础 |
(四)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分析 |
(一)实施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依据 |
(二)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现状 |
(三)制度施行效果简述 |
(四)制度施行困境原因分析 |
(五)国外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先进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三、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比较 |
(一)汽车二级维护制度与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并存 |
(二)汽车二级维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
四、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方案设想 |
(一)完善立法、为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
(二)落实处罚措施、明确法律责任 |
(三)落实环境保护税,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全民减排 |
(四)升级排放标准与细化实施细则 |
(五)建立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统一管理机构 |
(六)加强政策支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标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六、可能的创新 |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界定 |
(一)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
(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概念 |
(三) 产业政策的概念 |
(四) 政策工具的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一) 政策工具理论 |
(二) 政府干预理论 |
(三) 产业政策理论 |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现状 |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
(一) 以科技研发为引领的政策制定阶段 |
(二)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引领的政策制定阶段 |
(三) 以发挥市场作用和创新驱动为引领的政策制定阶段 |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
(一) 主要供给型政策工具 |
(二) 主要环境型政策工具 |
(三) 主要需求型政策工具 |
(四) 综合分析 |
三、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的积极影响 |
(一) 较大幅度提高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水平 |
(二) 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了市场失灵的不足 |
(三) 高质量建成了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 |
(四) 一定程度缓解了化石能源消费需求 |
第三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运用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
一、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
二、访谈设计 |
(一) 访谈对象与访谈步骤 |
(二) 访谈内容 |
(三) 访谈信度与效度分析 |
三、访谈调查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运用情况 |
(一) 产业政策运用的目的 |
(二) 产业政策运用的原则 |
(三) 产业政策运用的现状 |
(四) 产业政策运用的问题 |
(五) 产业政策运用的建议 |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运用政策工具不平衡、不充分 |
(二) 政策缺乏配套,协同作用有待提高 |
(三) 政策出台滞后,缺乏前瞻性 |
(四) 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存在骗补现象 |
二、原因分析 |
(一) 以市场为核心的政策制定理念淡化 |
(二) 征求政策意见的方式良莠不齐 |
(三) 政策制定和更新滞后于市场变化 |
(四) 政策实施监管能力不足 |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建议 |
一、合理运用政策工具,提高政策整体性及稳定性 |
二、持续增补优化区域配套政策,提高政策协同作用 |
三、以市场为核心制定政策,提高政策前瞻性 |
四、加强政策实施监管与反馈 |
结论及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附录A: 国家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政策 |
附录B: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政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
三、研究的方法和构想 |
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的基本范畴 |
第一节 生态文明 |
一、生态文明之产生 |
二、生态文明内涵和特征 |
第二节 城市交通立法 |
一、城市交通内涵与特性 |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 |
三、城市交通之立法规制 |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 |
一、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问题之提出 |
二、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 |
三、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
第二章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与现状之生态检视 |
第一节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及生态启示 |
一、我国古代城市交通立法 |
二、我国近代城市交通立法 |
三、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立法 |
四、生态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当代城市交通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
一、交通资源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
二、交通环境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
三、交通通畅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
第三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欧盟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
一、交通资源立法 |
二、交通环境立法 |
三、交通通畅立法 |
第二节 美国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
一、交通资源立法 |
二、交通环境立法 |
三、交通通畅立法 |
第三节 日本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
一、交通资源立法 |
二、交通环境立法 |
三、交通通畅立法 |
第四节 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
一、交通资源立法 |
二、交通环境立法 |
三、交通通畅立法 |
第五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之生态启示 |
一、交通资源立法生态启示 |
二、交通环境立法生态启示 |
三、交通通畅立法生态启示 |
第四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 |
第一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 |
一、人与自然和谐 |
二、以人为本 |
三、权力制约 |
四、公平正义 |
第二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 |
一、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
二、交通便捷原则 |
三、交通环境民主原则 |
四、共同责任原则 |
五、合法性原则 |
第五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与具体制度 |
第一节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 |
一、城市交通立法模式之生态化 |
二、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之生态化 |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资源节约制度 |
一、完善土地节约交通规划制度 |
二、健全交通节能制度 |
第三节 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友好制度 |
一、完善交通噪声控制制度 |
二、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制度 |
三、优化废旧机动车回收制度 |
第四节 改进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 |
一、加大城区交通需求法律控制 |
二、完善城区交通供给法律保障 |
三、优化城区通行效率管理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9)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评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可行性 |
1.4.1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可行性 |
1.5 论文的结构和研究的创新点 |
1.5.1 论文的结构 |
1.5.2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6 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的理论基础 |
1.7 概念的界定 |
1.7.1 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
1.7.2 汽车排放标准 |
1.7.3 黄标车 |
1.7.4 非道路移动机械 |
2 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现状分析 |
2.1 重庆市在用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
2.1.1 全市机动车车型分布 |
2.1.2 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情况现状 |
2.1.3 主城区机动车车型分布情况 |
2.2 重庆市在用机动车排放污染概况 |
2.2.1 重庆市汽车排放量现状 |
2.2.2 按车型划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
2.2.3 按排放标准划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
3 重庆市管理机动车污染依据的法律法规及采取的措施 |
3.1 法律法规 |
3.1.1 大气污染防治法 |
3.1.2 重庆市地方性法规 |
3.1.3 部门规章 |
3.1.4 国家与地方标准 |
3.2 重庆市管理机动车排放污染采取的措施 |
3.2.1 机动车排放污染路检抽查 |
3.2.2 法制建设取得突破 |
3.2.3 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排放标准,控制在用车转入 |
3.2.4 实施黄标车鼓励淘汰 |
3.2.5 划定黄标车禁行区域 |
3.2.6 在用车环保检测维修制度 |
3.2.7 打击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作假 |
3.2.8 提升油品质量 |
4 重庆市与国内外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比较 |
4.1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情况 |
4.1.1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机构 |
4.1.2 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管理政策 |
4.2 美国加州机动车排放管理情况 |
4.2.1 美国加州机动车排放管理机构 |
4.2.2 美国加州机动车排放管理政策 |
4.3 重庆与北京、加州排放管理对比分析 |
4.3.1 重庆市与北京、加州机动车排放管理机构对比分析 |
4.3.2 重庆市与北京、加州机动车排放管理政策对比分析 |
5 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 |
5.1 管理队伍及体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1 机动车污染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
5.1.2 机动车排放管理体制不顺畅 |
5.2 新生产汽车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
5.2.1 新车生产端排放抽检覆盖面少 |
5.2.2 新车销售端排放污染抽查欠缺 |
5.3 在用汽车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
5.3.1 在用车环保检测管理有待加强 |
5.3.2 未对重型柴油车排放采取针对性管理 |
5.3.3 未采取经济手段管理车辆排放 |
5.4 未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开展监管 |
6 重庆市进一步管理机动车污染的建议和对策 |
6.1 总体思路 |
6.2 加强机动车污染管理队伍及管理体制建设 |
6.2.1 加强机动车污染管理队伍建设 |
6.2.2 理顺机动车污染管理体制 |
6.3 开展新生产汽车排放管理 |
6.3.1 开展新车生产端排放管理 |
6.3.2 开展新车销售端排放检查 |
6.4 加强在用汽车排放管理 |
6.4.1 加强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力度和质量 |
6.4.2 鼓励柴油车加装颗粒捕集器,减少微粒排放 |
6.4.3 加强经济手段调控,贯彻污染付费原则 |
6.5 重视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 |
6.5.1 开展生产销售源头管理 |
6.5.2 加强在用机械排放检查 |
6.5.3 划定限制高排放机械使用区域 |
6.6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市民参与机动车污染防治 |
6.7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以后方向 |
6.7.1 本文存在的不足 |
6.7.2 后续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调整北京市汽车研究所等12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单位检测业务范围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邱若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多数据融合的道路普通货运社会责任风险评估研究[D]. 杨钰坤.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3]我国在用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研究[D]. 刘阳. 武汉大学, 2020(04)
- [4]张家港市机动车污染治理研究[D]. 李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河北省新车生产环保一致性检验研究报告[A]. 刘茜. 依法治省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第十届法治河北论坛论文集, 2019
- [6]在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法律研究[D]. 刘晓妍.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D]. 张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D]. 秦祖伟. 东南大学, 2017(12)
- [9]重庆市机动车排放污染管理对策研究[D]. 杨帆. 重庆大学, 2016(12)
- [10]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