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明[1](2019)在《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第一部分:低、中、高剂量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ERCP术中的随机双盲比较,探索羟考酮在ERCP手术镇静中的合适配伍剂量。第二部分:探索联合羟考酮时抑制ERCP手术入镜反应的丙泊酚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方法第一部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我院诊断为胰胆管疾病拟择期行内镜下手术的非老年受试者120人,计算机随机分为四组(n=30),即舒芬太尼组(S组)、低剂量羟考酮组(L组)、中剂量羟考酮组(M组)、高剂量羟考酮组(H组)。所有受试者均实施丙泊酚TCI镇静。镇静开始前5分钟,L、M、H组受试者分别静脉注射0.08 mg/kg、0.1 mg/kg、0.12 mg/kg羟考酮;S组受试者静脉注射0.1μg/kg舒芬太尼。观察指标:丙泊酚Ce、MAP、HR、丙泊酚消耗量、手术持续时间、受试者意识恢复时间。观察时间点:镇静开始前(O1)、内镜入镜前(O2)、内镜入镜时(O3)、内镜进入oddi括约肌时(O4)。记录试验全程:低氧血症、低心率、低血压、非自主体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第二部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我院诊断为胰胆管疾病拟择期行内镜下手术受试者120人,根据年龄段分为四组(n=30),分别为青年组(A组)、中年组(B组)、低剂量老年组(C组)、中剂量老年组(D组)。所有受试者均实施丙泊酚TCI镇静。在镇静开始前5分钟,A、B、D组受试者均静脉注射0.1 mg/kg羟考酮,C组受试者静脉注射0.08 mg/kg羟考酮。丙泊酚Ce从1.0μg/ml开始增加,以0.2μg/ml的固定梯度递增滴定每位受试者的丙泊酚致意识消失时效应室浓度(Ce1)和致入镜反应阴性时效应室浓度(Ce2),并记录术中镇静相关不良事件:低血压、低心率、低氧血症。结果第一部分:在O2O4观察时间点L组的丙泊酚Ce高于其它三组,在O3和O4观察时间点L组的MAP和HR高于其它三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L组丙泊酚消耗量大于其它三组,H组的丙泊酚消耗量小于其它三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H组受试者意识恢复时间大于其它三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四组受试者ERCP手术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A、B、C、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95%CI)分别为:3.50(3.423.57)、3.41(3.333.45)、3.12(3.043.19)和3.09(3.013.16)μg/ml。与A组或B组比,C和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均显着下降。A组和B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无显着性差异;C组和D组致入镜反应阴性的丙泊酚EC50也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受试者Ce2与Ce1均成正相关,A、B、C、D组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86、0.81、0.77。四组受试者术中低血压、低心率、低氧血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静脉注射0.1 mg/kg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非老年患者ERCP手术中镇静效果满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2.对比非老年人,老年人ERCP术中所需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显着降低。3.联合0.1mg/kg羟考酮时青年人、中年人的抑制入镜反应的丙泊酚效应室EC50(95%CI)分别为:3.50(3.423.57)μg/ml、3.41(3.333.45)μg/ml。4.在ERCP手术中老年人羟考酮推荐剂量为0.08mg/kg,对应丙泊酚抑制入镜反应的效应室EC50(95%CI)为3.12(3.043.19)μg/ml。5.联合羟考酮时,丙泊酚在致意识消失和致入镜反应阴性这两个效应上,所需的效应室浓度存在正相关。
王袁[2](2016)在《异丙酚对mPFC神经递质影响与GABAA受体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全麻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虽然目前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但仍未阐明。研究发现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参与全麻药物的致意识消失作用,且神经递质是神经元、甚至核团间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全身麻醉可影响中枢神经递质水平。静脉全麻药物异丙酚主要作用于GABAA受体,但异丙酚是否可直接通过作用于mPFC的GABAA受体而调控其局部脑区神经递质水平,影响意识,未见报道。研究目的:1.探讨mPFC的GABAA型受体在异丙酚致大鼠意识消失过程中扮演的角色;2.明确异丙酚致大鼠意识消失和恢复过程中,mPFC不同神经递质的变化;3.进一步研究GABAA受体在异丙酚对mPFC不同神经递质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行为学实验,以LORR和RORR为实验指标,随机选取150只大鼠,采用尾静脉穿刺给药法,以异丙酚7 mg/kg开始诱导,8 s推完,以1 mg/kg递增,直至15 mg/kg,确定异丙酚致意识消失的最低有效诱导剂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20 mg/kg/h为基础,以10 mg/kg/h递增,直至60 mg/kg/h,明确最低有效维持剂量,再增加其中间值进行观察,每个浓度n=10。第二部分:随机选取5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异丙酚组和异丙酚+GABAzine组。各组进一步分为单胺类、氨基酸类和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组。每组n=6。通过脑区植入微透析探针,应用微透析-电化学高效液相检测技术,结合行为学指标LORR和RORR,连续每30 min采集一次透析样品,观察异丙酚对mPFC以上三大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与GABAA受体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单次给予大鼠异丙酚诱导剂量711 mg/kg,呈浓度依赖性增加大鼠LORR的发生率(P<0.05)。1115 mg/kg,LOR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选取11 mg/kg作为诱导剂量,观察发现40 mg/kg/h异丙酚可维持LORR发生率达100%;与40 mg/kg/h组相比,继续增加异丙酚维持剂量,LORR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部分:1.观察异丙酚致意识消失过程中,mPFC的GABAA型受体是否参与,发现GABAzine可使异丙酚致大鼠LORR时间明显延长,停药后RORR时间缩短(P<0.001);2.阻断GABAA受体,可明显增加大鼠mPFC细胞外液DOPAC、Gly、GABA的基础水平(P<0.05);而对DA、HVA、5-HIAA、ACh、Glu基础水平没有影响(P>0.05);3.给予异丙酚后,明显增加mPFC细胞外液DA代谢产物DOPAC以及Glu水平,降低mPFC细胞外液DA、ACh、5-HIAA、Gly、GABA递质水平(P<0.05),而不影响DA代谢产物HVA水平。1h后停止输入异丙酚,以上神经递质均恢复至基础水平,但Glu递质水平继续增加;4.阻断GABAA受体,给予异丙酚仍可降低细胞外液DA和ACh水平,但增加DA代谢生成HVA,降低DOPAC水平,减弱对mPFC细胞外液GABA神经递质水平的抑制作用(P<0.05),对5-HIAA、Glu、Gly递质水平没有影响(P>0.05);停止输注异丙酚后,与基础值相比较,局部Glu和Gly水平增加(P<0.05),GABA恢复至基础水平(P>0.05)。结论:1.大鼠意识消失并维持1h的异丙酚最低有效诱导剂量为11 mg/kg,维持剂量为40 mg/kg/h;2.mPFC的GABAA受体参与异丙酚的致意识消失机制;3.异丙酚可影响mPFC细胞外液DA、5-HIAA、ACh、Glu、Gly、GABA神经递质水平;4.异丙酚可通过直接作用于mPFC的GABAA受体调控mPFC局部5-HIAA、GABA、Glu、Gly递质水平,这可能是异丙酚致意识消失机制之一。而对mPFC细胞外液DA、ACh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其他神经通路。
赵玉国,陈树斌,徐树生,李文波[3](2014)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外科手术患者orexin A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麻外科手术患者血浆中orexin A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研究全麻是否会引起血浆中ORX-A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发生变化。方法选取大庆龙南医院30例ASAIII级择期外科手术患者,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分别于诱导前、诱导后1 h、诱导后2 h及拔管后15 min采桡动脉血测定血浆中ORX-A、丙泊酚及儿茶酚胺浓度。结果麻醉期间血浆ORX-A无明显变化,拔管后15 min后明显增加。麻醉期间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无明显变化,拔管后15 min后显着增加。与麻醉前比较,血浆肾上腺素浓度在麻醉期间及麻醉后无显着变化。血浆ORX-A浓度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浆中丙泊酚浓度与血浆中ORX-A浓度也明显相关联(P<0.05),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着相关(P<0.01)。BIS值随丙泊酚浓度增加而降低(P<0.01),而随ORX-A浓度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而升高(P<0.05)和(P<0.01)。血糖浓度在麻醉前(113±6)mg/dL及拔管后15 min(121±7)mg/dL无明显改变。结论血浆中ORX-A和去甲肾上腺素在丙泊酚-芬太尼全麻拔管后15 min明显增加。
林春水[4](2008)在《异丙酚单次剂量和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文中研究指明静脉麻醉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ICU镇静催眠和门诊特殊诊疗等方方面面,但至今其麻醉机制尚未阐明。脑作为静脉麻醉药的效应器官,脑内药物浓度决定了药效,了解静脉麻醉药脑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规律对于探索全麻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人脑内静脉麻醉药浓度还无法直接测定,需要一种间接的测量手段,以满足对效应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探索,静脉麻醉药的脑摄取研究即由此发展而来。异丙酚作为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全身麻醉药,成为静脉麻醉药脑摄取研究的主要对象。Upton等首先提出和论述了脑摄取研究的基本设想—质量平衡法则(massbalance principles),并进行异丙酚脑摄取的研究:通过对出入脑循环的动、静脉血浆中异丙酚浓度的测定和计算,可间接反映异丙酚全脑摄取情况。由于实验方法的限制和脑功能的特殊性,此法则的异丙酚脑摄取研究不能反映脑组织对异丙酚的实际摄取和不同脑区的分布情况,也难以明确反映异丙酚脑摄取过程中某一时间点异丙酚实际摄取量。解剖异丙酚麻醉状态下的动物脑并直接测量脑组织中异丙酚浓度,此方案是对基于质量平衡法则的脑摄取间接研究的改进,但研究极少。Shyr和Larsson先后通过解剖异丙酚麻醉状态下的鼠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萃取法(HPLC-UV-萃取法)测定不同脑组织中异丙酚的浓度。实验结果揭示了异丙酚全麻状态下鼠脑组织中的异丙酚浓度及其分布情况,但Shyr的实验认为异丙酚在鼠脑内分布均衡,而Larsson的实验指出异丙酚在脑内分布情况与注射速度和鼠龄有关。二者的实验均采用SD大鼠为实验动物,由于其脑结构和功能与人脑差别较大,难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推广,因此有必要对更高等的动物加以研究。另外,使用萃取法异丙酚提取量与异丙酚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够理想,使用内标物作为结构参照可降低对低浓度异丙酚的测量精度;而沉淀法结合使用外标物(异丙酚标准品)测量异丙酚,线性关系良好,可提高异丙酚提取率。本研究探索了HPLC-UV-沉淀法测量异丙酚脑组织浓度和血浆浓度的可行性。临床上异丙酚通常与麻醉性镇痛药联合应用。尚无证据表明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是否受到这些药物的影响,而这一问题对指导异丙酚的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包括舒芬太尼影响异丙酚TCI效应室浓度,影响异丙酚的清除和分布;舒芬太尼在脑内分布不一致,在脑内的作用有区域选择性,舒芬太尼对脑代谢和脑血流有显着的影响;异丙酚脑摄取受区域脑血流等脑功能状况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观察舒芬太尼对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的影响。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多用于全麻诱导和门诊小手术或腔镜检查等门诊检查或治疗,恒速静脉注射常用于全麻维持和ICU病人的镇静和催眠。本研究观察异丙酚上述两种不同全麻状态下,解剖并测量犬脑不同组织中异丙酚浓度,探索基于解剖和直接测量技术的异丙酚脑摄取研究的可行性,以了解不同脑组织对异丙酚的摄取和分布规律。同时,根据异丙酚脑分布特征结合其它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异丙酚可能的全麻作用机制。选择舒芬太尼为干扰药物,观察舒芬太尼作用下犬脑不同组织中异丙酚的浓度变化,对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受其它麻醉药物的影响程度作初步探索。第一部分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目的观察异丙酚7mg·kg-1静脉注射和伍用舒芬太尼1μg·kg-1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准备与分组:12只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雄性健康犬,随机分为A组(异丙酚组)和B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组)。实验均安排在白昼,实验前禁食、禁饮8小时,实验时由右后肢大隐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麻醉实施:A组异丙酚7mg·kg-1静脉注射;B组舒芬太尼1μg·kg-1静脉注射后,立即注入异丙酚7mg·kg-1。A、B组异丙酚注射时间均为15s,预定麻醉状态均为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标本采集: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后解剖犬右侧颈内动、静脉,各取血2ml快速注入抗凝管中,4℃冰箱中保存。断头法处死实验犬。无菌条件下去除颅盖等组织,专人解剖获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和小脑组织,分别置于无菌干燥培养皿中,-17℃低温冰箱中保存。标本处理:血标本在4℃低温离心机中离心30min(10000r·min-1)。取血浆200μl置于EP管中,加入乙腈400μl,涡旋器震荡2min后再离心10min(10000r·min-1),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脑组织样品精确称量后置于匀浆器中,加入乙腈(2ml·g-1)充分匀浆,匀浆液离心4min(10000r·min-1)后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异丙酚色谱分析:采用HPLC-UV-沉淀法测量异丙酚浓度,外标物为异丙酚标准品。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 C18柱(200mm×4.6mm,5μm),柱温4℃。流动相A为乙酸胺(1mmol·L-1)和乙酸(1g·L-1),流动相B为甲醇,A:B为25:75。自动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PLC-UV-沉淀法:异丙酚在2.5~80μg·ml-1间,异丙酚提取量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974,P<0.0001;血浆和脑组织样品异丙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5%和92.3%。异丙酚血浆浓度:A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11.711±1.634、5.424±0.802μg·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6.287±0.878,t=17.545,P=0.000)。B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11.700±1.585、5.444±0.780μg·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6.256±0.840,t=18.244,P=0.000)。A组和B组颈内动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P=0.991),两组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044,P=0.996)。统计表明异丙酚的剂量多少和颈内动静脉无交互效应(F=0.001,P=0.976)。异丙酚脑组织浓度:A组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分别为:8.007±0.987、8.015±1.010、8.182±1.051、5.593±0.747、8.232±1.029、10.644±1.660、8.558±1.052、8.389±1.070、7.836±0.964μg·g-1。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6,P=0.000),丘脑异丙酚浓度高于其它脑组织(P<0.05),海马低于其它脑组织(P<0.05)。B组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分别为:8.154±1.542、8.125±1.572、8.340±1.544、5.605±0.729、8.351±1.738、11.240±2.111、8.434±1.586、8.567±1.687、7.968±1.323μg·g-1,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3,P=0.000),丘脑异丙酚浓度高于其它脑组织,海马低于其它脑组织(P<0.05)。A组和B组各相应部位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异丙酚单次静脉注射达到犬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即刻,异丙酚脑摄取尚未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异丙酚在犬脑内的分布不均衡,丘脑最高,海马最低。2.舒芬太尼(1μg·kg-1)对上述麻醉状态异丙酚脑摄取和分布的影响不明显。3.HPLC-UV-沉淀法使用异丙酚标准品为外标物、纯乙腈为提取剂,测量的线性关系好,回收率高,适用于对脑组织和血浆异丙酚浓度的测定。第二部分异丙酚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目的观察异丙酚恒速泵注至脑摄取平衡状态时,异丙酚在犬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的分布。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准备:6只年龄12-18个月、体重10-12kg雄性健康犬,实验前禁食、禁饮8小时。实验均安排在白昼,实验时由右后肢大隐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麻醉实施:各犬以异丙酚7mg·kg-1静脉注射,续以70mg·kg-1·h-1恒速静脉泵注。标本采集:达到麻醉状态后解剖犬右侧颈内动、静脉,泵注30min(T30)、50min(T50)时分别取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2ml,快速注入抗凝管中,4℃冰箱中保存。。T50时断头法处死实验犬,无菌条件下去除颅盖等组织,专人解剖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组织。分别置于无菌干燥培养皿中,-17℃低温冰箱中保存。标本处理:血标本在4℃低温离心机中离心30min(10000r·min-1)。取血浆200μl置于EP管中,加入乙腈400μl,涡旋器震荡2min后再离心10min(10000r·min-1),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脑组织样品精确称量后置于匀浆器中,加入乙腈(2ml·g-1)充分匀浆,匀浆液离心4min(10000r·min-1)后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异丙酚色谱分析:采用HPLC-UV-沉淀法测量异丙酚浓度,外标物为异丙酚标准品。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 C18柱(200mm×4.6mm,5μm),柱温4℃。流动相A为乙酸胺(1mmol·L-1)和乙酸(1g·L-1),流动相B为甲醇,A:B为25:75。自动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内动脉、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在T30时分别为3.107±1.067、3.095±1.085μg·ml-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9,P=0.985);T50时分别为3.090±1.101、3.117±1.091μg·ml-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2,P=0.967)。T50时,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分别为:3.086±1.123、3.116±1.125、3.073±1.158、3.117±1.090、3.075±1.178、3.073±1.146、3.075±1.151、3.102±1.174、3.072±1.192μg·g-1,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1.000)。结论1.犬脑对异丙酚的摄取在恒速泵注30、50min时均处于平衡状态;2.脑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呈均衡分布。通过对异丙酚单次剂量和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的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异丙酚单次静脉注射达到犬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即刻,异丙酚脑摄取尚未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异丙酚在犬脑内的分布不均衡,丘脑最高,海马最低。2.舒芬太尼(1μg·kg-1)对上述麻醉状态异丙酚脑摄取和分布的影响不明显。3.犬脑对异丙酚的摄取在恒速泵注30、50min时均处于平衡状态;脑摄取平衡时,异丙酚在犬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呈均衡分布。4.异丙酚恒速静脉注射至脑摄取达到平衡时的脑分布,与单次静脉注射达到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即刻的分布特征不同(前者在犬脑组织呈均衡分布,后者分布不均衡)。5.HPLC-UV-沉淀法使用异丙酚标准品为外标物、纯乙腈为提取剂,测量的线性关系好,回收率高,适用于对脑组织和血浆异丙酚浓度的测定。
卢刚[5](2007)在《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文中指出脑是静脉麻醉药的效应器官,了解静脉麻醉药脑内药动学和药效学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的意义,静脉麻醉药脑摄取研究即由此发展而来。异丙酚为临床重要的静脉麻醉药,是当前脑摄取研究的主要对象。Upton等首先明确提出了脑摄取概念,论述了研究的基本设想—质量平衡法则(mass balance principles):即通过对脑循环动、静脉血中异丙酚浓度的测定和计算,间接反映异丙酚全脑摄取情况。目前的异丙酚脑摄取研究主要基于质量平衡法则,这些研究揭示了脑内异丙酚药动学和药效学的部分规律,指导了以效应室为目标的异丙酚TCI等临床应用。由于实验方法的限制和脑功能的特殊性,基于质量平衡法则的异丙酚脑摄取研究不能反映脑组织对异丙酚的实际摄取和异丙酚脑分布情况,难以明确地反映异丙酚脑摄取随时间变化的具体过程。为克服这些不足,必须改变现有的实验方法。解剖异丙酚麻醉状态下的动物脑并直接测量脑组织中异丙酚浓度,此方法是对既往基于质量平衡法则的脑摄取问接研究的改进。此类研究极少,目前仅由Shyr和Larsson分别以SD大鼠脑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首次展示了脑中异丙酚的真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Shyr实验中异丙酚在鼠脑内分布均衡,而Larsson实验指出异丙酚在脑内分布情况与注射速度和鼠龄有关。二者实验关于异丙酚脑分布的结论相异,异丙酚脑分布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鼠脑结构和功能与人脑差别较大,难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推广,有必要对更高等的动物加以研究。对异丙酚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目前仍不能阐明其全麻作用机制。相当多的研究表明中枢GABAA受体可能在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掘此,人们提出了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的中枢GABAA受体学说,然而受当前受体研究水平的限制,对此学说的论证基本陷于停滞。异丙酚PET脑功能研究表明在异丙酚作用下不同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区域脑血流变化有显着的差异,说明异丙酚不同脑区的作用不一致。由于技术手段尚不成熟,目前PET全麻机制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所得出的脑功能抑制区域分布与中枢GABAA受体的分布规律有出入,不能对异丙酚GABAA受体学说提供有力佐证。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研究思路,探索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柿特征对于其全麻作用机制研究可能有所助益。如果不同脑区对异丙酚的摄取不同,则可以对异丙酚在脑内的作用差异现象作出部分解释。如果某些脑组织对异丙酚的摄取显着高于其它脑组织,则这些区域可能是异丙酚作用的主要部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异丙酚全麻作用机制。异丙酚在临床中通常与镇痛药等麻醉药物联合应用,尚无证据表明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是否受到这些药物的影响,这一问题对于指导异丙酚临床应用有意义。研究表明舒芬太尼能影响异丙酚TCI效应室浓度及其清除、分布规律。舒芬太尼在脑内分布不一致,PET研究表明舒芬太尼在脑内作用有区域选择性,其它研究也显示舒芬太尼对脑代谢和脑血流有显着的影响。异丙酚脑摄取受区域脑血流等脑功能状况的影响,因此推测舒芬太尼对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有影响,目前还没有研究涉及于此。本研究解剖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全麻状态下的犬脑,测量犬脑不同组织中异丙酚浓度,探索基于解剖、直接测量技术的异丙酚脑摄取研究的可行性,希望了解不同脑组织对异丙酚摄取的规律是否一致。同时根据异丙酚脑分布特征结合其它研究的成果探讨异丙酚可能的全麻作用机制。选择舒芬太尼为干扰药物,观察在小剂量舒芬太尼作用下犬脑不同组织中异丙酚的浓度变化,以对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受其它麻醉药物影响的规律进行初步探索。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改进了异丙酚脑组织浓度和血浆浓度的测量方法,建立了HPLC-UV-沉淀法。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准备与分组:12只周岁雄性健康犬,体重10-12kg。随机分为两组:A组(异丙酚组)和B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组)。实验时由右后肢大隐静脉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2麻醉实施:A组:异丙酚7mg·kg-1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5s。预定麻醉状态为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B组:舒芬太尼1μg·kg-1静脉注射后,立即注入异丙酚7mg·kg-1,注射时间为15s。预定麻醉状态为眼睑反射和踏板反射消失。3标本采集: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后解剖犬右侧颈内动、静脉,各取血2ml快速注入抗凝管中,4℃冰箱中保存。断头法处死实验犬。无菌条件下去除颅盖等组织,专人解剖获取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和小脑组织,-17℃低温冰箱中保存。4标本处理:血标本在4℃低温离心机中离心30min(10000r·min-1)。取血浆200μl置于EP管中,加入乙睛400μl,涡旋器震荡2min后再离心10min(10000r·min-1),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脑组织样品精确称量后置于匀浆器中,加入乙睛(2ml·g-1)充分匀浆,匀浆液离心4min(10000r·min-1)后取上清液于EP管中保存。5异丙酚色谱分析:采用HPLC-UV-沉淀法测量异丙酚浓度,外标物为异丙酚标准品。色谱柱为Dikma Diamonsil C18柱(200mm×4.6mm,5μm),柱温4℃。流动相A为乙酸胺(1mmol·L-1)和乙酸(1g·L-1),流动相B为甲醇,A:B为25:75。自动进样量20μl,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270nm。6数据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颈内动脉和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异丙酚血浆浓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脑组织异丙酚浓度比较采用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NK法。A组和B组相应脑组织异丙酚浓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麻醉状况:所有实验动物均安全迅速地达到预定麻醉状态并维持稳定,无呕吐、窒息、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2异丙酚血浆浓度:A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11.711±1.634、5.424±0.802μg·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6.287±0.878,t=17.545,P<0.001)。B组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分别为11.700±1.585、5.444±0.780μg·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值=6.256±0.840,t=18.244,P<0.001)。A组和B组颈内动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P=0.991),两组颈内静脉血浆异丙酚浓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044,P=0.996)。3异丙酚脑组织浓度:A组犬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分别为:8.102±1.238、8.076±1.316、8.296±1.853、5.596±0.747、8.344±1.871、10.977±2.998、8.555±1.464、8.488±1.353、7.931±1.104μg·g-1。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75,P<0.001),丘脑异丙酚浓度高于其它脑组织(P<0.05),海马低于其它脑组织(P<0.05)。B组犬脑额叶、顶叶、颞叶、海马、扣带回、丘脑、中脑、桥脑、小脑异丙酚浓度分别为:8.154±1.542、8.125±1.572、8.330±1.906、5.605±0.729、8.351±1.738、11.055±3.325、8.634±1.944、8.574±1.902、7.968±1.323μg·g-1。各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41,P<0.001),丘脑异丙酚浓度高于其它脑组织(P<0.05),海马低于其它脑组织(P<0.05)。A组和B组间各个相应脑组织异丙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LC-UV-沉淀法可成功用于对脑组织和血浆中异丙酚浓度的测定。2.异丙酚单次静脉注射达到全麻状态即刻,异丙酚犬脑摄取未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异丙酚在犬脑内分布不均衡,丘脑最高,海马最低。3.小剂量舒芬太尼不影响犬异丙酚脑摄取和脑分布。
李玉红,田婕,杨建军,孙杰,徐建国[6](2006)在《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丙酚麻醉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意识状态,镇静深度与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良好。但药物效应取决于效应室浓度。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王增寿[7](2006)在《异丙酚体内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具有麻醉诱导迅速、平稳、无积蓄等优点,但也具有抑制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副作用。目前,3岁以下儿童还没有完整的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参数,而异丙酚脑脊液浓度研究的报道也很少见。为此,本实验研究了3岁以下儿童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成人异丙酚血液和脑脊液浓度变化的相关性。 本实验采用Hypersil ODS—C18柱为分析柱,甲醇:水:β—环糊精(68∶32∶0.01)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为270nm(测定血清样品),荧光激发波长为276nm、发射波长为310nm(测定脑脊液样品):选择3岁以下手术儿童12例和颅面创伤手术患者9例作为受试者,儿童单次静脉注射异丙酚3mg·kg-1麻醉诱导;成人以异丙酚2mg·kg-1麻醉诱导5min后用异丙酚维持麻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用3P87实用药代动力学程序计算儿童药动学参数;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血清、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变化相关性。 实验结果表明,异丙酚与血清、脑脊液中其它成分分离良好;血清中异丙酚平均回收率为99.62%,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脑脊液中异丙酚平均回收率为104.98%,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3岁以下儿童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γ=416.591±97.184min、Vc=0.557+0.180L·kg-1、Vd=7.98±1.86L·kg-1、CL=0.015±0.007L·kg-1·min-1。成人患者在异丙酚麻醉诱导2.5min时,异丙酚脑脊液浓度达到18.44±8.97ng·mL-1;在麻醉诱导后20-80min期间,异丙酚脑脊液平均浓度为59.10±22.36ng·mL-1,而异丙酚血液平均浓度为3.39±0.87μg·mL-1;并且在60~80min期间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随着其血药浓度的下降而下降。 本实验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用于血清、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的测定。3岁以下儿童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药代动力学符合开放性三室模型特征,其药动学参数与成人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异丙酚静脉麻醉时异丙酚脑摄取个体之间差异明显,其动态平衡滞后于异丙酚在动脉血中的平衡。在麻醉诱导17min后,异丙酚脑摄取达到动态平衡,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是其在同一时间血清中浓度的1.74+0.46%,两者呈良好的正相关。
张鸿炼,吴海新,李才明,李楚云,朱伟燕[8](2004)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异丙酚的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测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异丙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麝香草酚为内标;样品用环己烷提取,40℃氮气吹干,流动相复溶,进样。色谱柱为Nova-PakC18(3.9mm×150mm,4μm),流动相为乙腈-水(70∶30,含0.1%三氟乙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76nm。结果异丙酚与内标分离良好,无干扰。线性方程为Y=0.03957X-0.007355(r=0.9993),线性范围为0.5~5mg/L,检测限为50μg/L,平均回收率为92.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异丙酚的浓度较高,约为血浆的10%。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简便、灵敏、准确地测定脑脊液中异丙酚的方法,可用于异丙酚的治疗监测和临床药动学研究。
刘焕奇[9](2004)在《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及其复合用药对动物进行全身麻醉的分子机理,本课题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 QFM 合剂为受试药物,采用Datex 循环监护仪连续动态监测了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同步采取血样,应用放免法和比色法测定了同时相血液相关细胞因子、神经肽、神经递质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分子学机制;建立大鼠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模型,于不同麻醉阶段剖杀采取不同脑区组织样品,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了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中枢神经突触体,比色法测定了噻拉唑和 QFM合剂对不同脑区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信号跨膜转导的分子学机制;采用放免法和比色法监测了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O-NOS-cGMP 和 AC-cAMP-PDE 两大信息转导通路的影响,系统地研究了其全麻作用产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内信号转导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 QFM 合剂麻醉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学机制 (1)QFM 合剂静脉注射后,犬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具体表现为整个麻醉监测期间内 SBP、DBP、MAP 和 HR 与麻醉前的相应基础值比较显着地降低,但是这些指标的变化都在犬的生理耐受范围之内。 (2)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下降,血浆 ET 和 TXA2水平下降,血清 NO 和血浆 PGI2 水平升高,NO/ET、6-Keto-PGF1α/TXB2 的比值也升高,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SBP、DBP、MAP 和 HR 的改变程度与血浆中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的失衡程度相一致。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 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说明血清 NO、血浆 ET、PGI2和 TXA2参与了 QFM 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控。 (3)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PRA 和 AⅡ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PRA、AⅡ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由此可见,R—A-A-S 参与了 QFM 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4)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PY 水平下降,呈现出一致性变化。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NPY 水平的变化呈现出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这种结果说明,血浆 NPY 的下降是 QFM合剂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5)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随着 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下降,血浆 NT 水平上升,且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变化与血浆 NT 水平的变化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说明血浆 NT是参与调节 QFM合剂麻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重要因素。 (6)犬 QFM 合剂麻醉期间,SBP、DBP、MAP 和 HR 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显着性地降低,而血浆 CGRP 和 ANP 水平基本无变化,结果说明,血浆 CGRP 和 ANP 不是 I<WP=10>东北农业大大学农学博士学位论文QFM 合剂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分子靶位。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中枢神经细胞信号转导机制 (1)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的活性,并且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以上脑区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 -ATP 酶活性的 +抑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以上脑区突触体三种ATP 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和 QFM 合剂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突触体 Na+、K+-ATP 酶、Mg2+-ATP 酶和 Ca2+-ATP 酶是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2)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活性和 NO、cGMP 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趋势,即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生成的抑制程度也增加。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腹腔注射噻拉唑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传递系统参与了噻拉唑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制的调控。 临床相关剂量的 QFM 合剂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脑干 NO、cGMP的生成和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 NOS 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并且其行为学变化与不同脑区 NOS 活性和 NO、cGMP 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NO-NOS-cGMP 信息系统参与了 QFM 合剂全麻作用产生的分子学机理的调控。但 QFM 合剂对小脑 NOS 活性无影响,说明小脑 NOS 不是 QFM 合剂全麻作用的靶酶。 (3)临床相关剂量的噻拉唑和 QFM 合剂能明显地抑制大鼠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cAMP 的生成,并且呈现出显?
金胜威,徐旭仲,寿红艳,王增寿[10](2000)在《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测定异丙酚静脉麻醉时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8例 ASA( ~ )级择期手术患者。异丙酚 2 m g/ kg、潘库溴铵 0 .1m g/ kg、芬太尼 0 .2 m g诱导 ,以 8mg· kg- 1 · h- 1 异丙酚静注维持麻醉 ,6 0分钟后改为 6 mg· kg- 1 · h- 1 维持。分别于诱导后 2 .5分钟、5分钟、10分钟、2 0分钟、40分钟、6 0分钟、80分钟抽取动脉血和脑脊液 ,用 HP- 110 0高效液相测定血浆和脑脊液异丙酚浓度 ,并做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 :血浆浓度 5分钟达峰值 [(4 .5 2± 1.5 4) μg/ m l],血药浓度在 3.15~ 4.5 2 μg/ m l之间。脑脊液浓度 10分钟达峰值 [(4 6 .38± 11.42 ) ng/ m l],浓度在 31.89~ 46 .38ng/ m l之间 ,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时脑脊液浓度较低 ,为血浆浓度的 1%左右 ,异丙酚在血液和脑脊液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相关性良好
二、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低、中、高剂量羟考酮联合丙泊酚TCI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ERCP术中的随机双盲比较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联合羟考酮时抑制ERCP手术入镜反应的丙泊酚EC50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异丙酚对mPFC神经递质影响与GABAA受体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引言 |
第一部分 异丙酚致大鼠意识消失诱导及维持剂量的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异丙酚对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递质的影响及与GABA_A受体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外科手术患者orexin A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异丙酚单次剂量和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 |
1 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异丙酚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缩略语 |
成果 |
致谢 |
简历 |
(5)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缩略语 |
成果 |
致谢 |
(6)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7)异丙酚体内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正文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和脑脊液中异丙酚浓度测定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定量方法结果 |
第二部分 3岁以下儿童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脑脊液和血清中异丙酚浓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脑脊液和血清浓度变化研究结果 |
讨论 |
一 异丙酚体内浓度测定方法学分析 |
二 儿童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 |
三 异丙酚脑脊液浓度变化研究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全身麻醉的概述 |
1.1.1 古代全身麻醉 |
1.1.2 现代全身麻醉 |
1.2 全麻机理学说的历史沿革 |
1.2.1 全麻机理的脂质学说 |
1.2.2 全麻机理的蛋白质学说 |
1.2.3 全麻机理的突触学说 |
1.3 全麻机理与细胞信号转导 |
1.3.1 ATP 酶的跨膜信号转导与全身麻醉 |
1.3.2 AC-cAMP-PDE 信号系统与全身麻碎 |
1.3.3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与全身麻醉 |
1.4 麻醉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 |
1.4.1 麻醉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 |
1.4.2 麻醉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
1.4.3 麻醉与血浆心钠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1.4.4 麻醉与神经肽 Y |
1.4.5 麻醉与神经降压素 |
1.5 全麻机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
1.6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1 实验研究的意义 |
1.6.2 实验研究的目的 |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2.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1 实验犬麻醉后一般临床体征的变化 |
3.1.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清一氧化氮、血浆内皮素、前列环素及血栓素 |
3.1.3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3.1.4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和血浆 NPY、CGRP、ANP 和 NT 浓度的影响 |
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全麻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3.2.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麻醉大鼠行为学变化 |
3.2.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噻拉唑和 QFM 麻醉合剂对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2.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 AC-cAMP-PDE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 讨论 |
4.1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 |
4.2 QFM 合剂对犬血流动力学影响机制 |
4.2.1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清 NO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2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前列环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3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内皮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4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血栓素 A2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5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间的协调作用与对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 |
4.2.6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7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心钠素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8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CGRP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9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PY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10 QFM 合剂麻醉下犬血浆 NT 与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4.3.1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Na+、K+-ATP 酶的影响 |
4.3.2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Ca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3.3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不同脑区 Mg2+-ATP 酶活性的影响 |
4.3.4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4.3.5 噻拉唑和 QFM 合剂对中枢神经系统 AC-cAMP-PDE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羟考酮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镇静在胰胆管疾病患者内镜手术中的临床研究[D]. 郭晓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2]异丙酚对mPFC神经递质影响与GABAA受体关系的研究[D]. 王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外科手术患者orexin A水平的影响[J]. 赵玉国,陈树斌,徐树生,李文波. 当代医学, 2014(13)
- [4]异丙酚单次剂量和恒速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D]. 林春水. 南方医科大学, 2008(05)
- [5]异丙酚单次剂量静脉注射在犬脑的摄取和分布[D]. 卢刚. 第一军医大学, 2007(09)
- [6]开颅手术患者脑脊液和血浆异丙酚浓度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关系[J]. 李玉红,田婕,杨建军,孙杰,徐建国.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06)
- [7]异丙酚体内浓度测定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增寿. 浙江大学, 2006(09)
- [8]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异丙酚的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J]. 张鸿炼,吴海新,李才明,李楚云,朱伟燕. 中国药业, 2004(07)
- [9]噻拉唑及其复方制剂—QFM合剂全麻分子机理的实验研究[D]. 刘焕奇.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10]异丙酚麻醉血浆和脑脊液浓度变化及相关性[J]. 金胜威,徐旭仲,寿红艳,王增寿. 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