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视角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视角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视野(论文文献综述)

薛诗雯[1](2021)在《《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文中认为美国社会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历史为核心的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而历史教育集中体现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是社会科课程体系“十大主题轴”中的极为重要的,也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题轴。通过“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来考察美国社会科教育现状。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为2010—2019年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社会科教育》是由全美社会科协会自主发行的学术期刊。刊文都是经由相应领域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精心筛选,每篇刊文的作者也都是在社会科教育研究领域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杂志刊文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显示了美国社会科教育不断改革演进的实际状态。通过对2010年-2019年这十年的杂志刊文的梳理,笔者归纳了美国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三大具体表现:第一,建构时空观念;第二,培育国家意识;第三,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并且每个方面配合1-2个实例进行解释阐述。本文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在论文论证分析过程中,将美国与中国、日本两国社会科教育进行比较,考察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特点。虽然中、日、美三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有不同,但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科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有责任感的公民的中小学人文素养学科综合课程,备受各国重视。通过三国社会科在课程演变、课程目标、教科书三方面的比较,笔者总结出了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三方面的特点:第一,以历史为核心;第二,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第三,开放性、实践性强。美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的经验值得我国中小学社会科教育借鉴。然而,由于国情不同,我们要选择性地借鉴这些经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科教育道路。

叶加加[2](2021)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尼莱坞电影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已经不是梦了,互联网的传播带动着世界各地的信息飞速交换。在全球化的漩涡里,各国电影都在积极面对,其中包括非洲大陆上的尼日利亚的电影。它是复苏于1992年,最初以手持摄影机拍摄,私人电脑剪辑,直接刻录在DVD或VCD上销售的“小屏幕”电影,到如今只经过短短二十多年努力发展其规模和生产力已经反超好莱坞电影,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一直以来的高产出、低质量的风评,让尼莱坞电影饱受各界影评人的批判,于是在2009年,崛起一批以昆勒·阿福莱恩为代表的专业电影人,带领尼莱坞电影积极转型。本片论文主要从叙事的角度切入,探讨尼日利亚电影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积极转型,还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梳理尼莱坞电影发展历程、研究新尼莱坞与旧尼莱坞在电影叙事上的区别。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了五章,第一章节主要是对尼日利亚电影整个发展历程的回顾,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对电影影响的分析;第二章主要从电影叙事题材上的转变来分析,尼日利亚电影人积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把边缘的魔幻巫术电影慢慢去神秘化,转而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内涵,以及把传统的父权色情的电影题材转向现实批判题材,积极反映当下的时代矛盾;第三章主要从电影叙事主体的转变进行论述,新尼莱坞电影的叙事主体从底层变成精英,把女性当成主要的叙事主体,以及更多展现都市精英生活,避开乡村生活。第四章从叙事手法的转变来讲诉,电影人为了打破粗制、低质量、电视化的标签,努力提升电影的质量,制作符合国际电影标准的电影,“电视化”向“电影化”转变,只重视故事向既重视故事又重视质量转变;第五章从全球化背景下新尼莱坞电影对非洲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好莱坞电影的模仿和突破角度出发,论述新尼莱坞电影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依旧保留自己的特色。总结来说,新尼莱坞电影是尼日利亚电影人对全球化浪潮的积极举措,希望在世界电影的舞台上获得了一隅之地。

张家雯[3](2020)在《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世界各民族国家都纷纷把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审视。民族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都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将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民族国家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其目的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自觉的形成,使文化传统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文化修养,培育由文化传统凝聚的国民素养。作为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是国民共享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认同、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场所。本研究根植于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比较研究对象,围绕两国通过文化传统教育来培育有着文化传统底蕴的国民这一主题展开具体探究,力求推动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前三章分别从历史演变、课程与教科书、教学三个方面分析和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两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具体表现。历史演变部分是对日本战后和新加坡独立后的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展开历史溯源。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战后教育的文化转向,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逐步发展,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四个阶段。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经历了生存驱动、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课程与教科书部分以日本和新加坡两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和小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化传统教育的内容进行分析。两国均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教科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元素;内容编制上统一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做到有效契合课标中文化传统教育的要求。教学研究部分探究两国实施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特色,并辅以具体案例介绍。两国学校均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种教学途径。教学特色上,日本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开发地域文化素材,重视体验教学的作用,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发挥教师课程研制组织的力量;新加坡方面强化国家认同,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建设学校文化,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于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并以此为参考,借鉴和探索我国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实践路径。在探究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文化传统教育已被嵌入到国民教育中。两国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定共性,总结为: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日本旨在培育传承和创新传统与文化,对国家和家乡怀有热爱之心,且具有丰富人性的日本人;新加坡旨在培育能够认同母族文化传统,且有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国家意识和共同价值观的新加坡人。在文化传统教育实施中,政府是主导,进行顶层规划,指导文化传统教育的有序开展。面对多重文化价值关系,两国都强调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同时凸显本土文化,面向世界,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推进课程的具体落实中,重视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教学活动采取知行结合、显隐结合、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方式。但由于各自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两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又呈现出不同的目标内涵和施教内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文化传统教育问题。因此,在以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为经验参考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现实需求,探索适合我国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发展路径。在厘清我国文化传统价值的基础上,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围绕此目标,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创设有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教学实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加强文化传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人骏[5](2020)在《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是英国颇具影响力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同时他还兼有英国议会上议院议员、工党党员的身份。面对当今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德赛回到古典马克思主义,在挖掘马克思的市场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动力”理论,并通过全球化视阈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德赛的经济思想在国内译介甚少,鲜为人知,通过深入研究和解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有助于了解西方新左派的经济思潮,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动向。德赛的经济思想兼容并蓄,内容丰富。他将自己的学说、理论置于全球化的宏观视阈中,通过对德赛全球化视野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把握全球化历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和非资本主义的演进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价值,赋予了市场动力理论动态的、历史的、现实的意义。在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微观生成中,他不仅继承了英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传统,还批判地吸收了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学术思潮,同时结合个人经历,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理路。德赛通过历史批判、整体思维、时空视角、逻辑解释构建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市场动力理论作为德赛经济思想的核心具有三重维度,三者之间是一个递进关系。首先,自由是市场的动力。自由逻辑下调节着阶级关系、形成了经济关系,自由市场还创造了社会财富。德赛指出,阶级关系的演变透射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但阶级矛盾可以通过阶级合作和共生来缓解;经济关系的形成反映出对市场客观规律的遵循,但市场规律随着市场的时空转换暂时难以超越;自由市场创造的所谓公平和富裕则是德赛对不平等社会的一种妥协式解答。其次,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活动场域,在市场关系下,资本主义围绕利润率周期性运动,围绕价值规律均衡增长,并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下不断开拓空间。德赛认为,围绕利润率周期性增长是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周期性增长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之中;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是资本主义的存在方式,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具有长期存在的可能;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则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在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下反而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持续存在与发展。最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全球化重新复活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经济学思想,德赛指出,世界市场中存在着空间极限,既是地理空间的界限,也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极限,市场的空间极限回答了“社会何以跃迁”的问题;自由市场也存在着时间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危机中发展递进,新的社会关系也将在危机中孕育生成,市场的时间危机回答了“社会转型何时实现”的问题;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了条件,市场中酝酿着社会转型的契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中回答了“社会理想如何实现”的问题,社会转型发生在资本主义充分成熟,市场动力发挥最大优势、达到最大极限之时。从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德赛总结了资本主义三种发展模式的经验,并对社会主义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思,资本主义模式并没有完全拒绝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方案最终发展趋向于市场机制,德赛认为不同的体制在对抗中不是变得不同,而是变得更加相似。在对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体制的批判反思中,德赛构建了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认为社会主义因素蕴含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蕴含在自由市场机制当中,社会跃迁的契机要到资本主义内部去寻找,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繁荣之上,等到资本主义将世界整合为一个整体,市场动力机制没有潜力可以释放时,资本主义将在否定与自我否定之中走向新的社会跃迁。在德赛看来,这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社会自觉的共同体,市场与政府相互协调,全球实现了理性治理。德赛认为社会主义要等到资本主义完全成熟时才能实现是马克思的本意,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全球化兴起与发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覆灭,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复活。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展现了空间在场的逻辑,丰富了经济学人文主义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赛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现实解释力,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描绘了现实色彩。但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也还有一些缺陷,比如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拒绝了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制度充满幻象和同情,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等等。在新一轮全球化趋势下,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挖掘德赛这一批新左派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从德赛的市场动力理论出发,尊重市场力量,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协调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思想观点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能从中汲取诸多的有益元素,这也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赵军[6](2020)在《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与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彰显着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色,还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民族之魂。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多元文化、多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和理论认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文化、文化自信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重要性,概括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凝聚文化价值共识、培育健康文化心理、促进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功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西方学者文化决定论等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对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的基本要求;归纳了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为培育内容;阐发了培育过程中关于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五个”逻辑关系。通过对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的调研,看到了当前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但也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在培育对象、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上的不足,并对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提升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即提高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拓展多样化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传播力度展现文化魅力,着力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曹忠[7](2020)在《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文中指出在视觉文化滥觞的当下时代,文学改编电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去关注并富有探讨意义的话题。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始终与时代文化紧密相连,捕捉时代的变化,记录社会的变迁,展现生活的万千气象,在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与鲜明的时代印记。因此,从文化语境层面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研究,就找到了这四十余年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发展的文化根脉与灵魂。同时,对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审视,也对我们梳理这一时期文学改编电影的规律和问题,廓清文化语境在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起到了积极作用。论文除了绪论、参考文献、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致谢和附录外,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从精英文化语境出发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论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凸显着鲜明的精英文化意识。不仅精英群体取代革命英雄和“工农兵”群体成为荧幕展现的主体,而且精英文化语境下人性的复归使爱情与青春题材成为改编热门。而文化寻根思潮下的乡土地域也成为导演们热衷表达的影像空间,这一时期的电影人还在启蒙思潮召唤下将“五四”时期的经典文学文本改编为影像。而这时期政治语境从未在影视领域离去,它的力量通过一大批“主旋律”改编电影或明或暗的显现出来。第二章主要论述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影响下的文学改编电影。论文指出,大众文化的流行,使得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在90年代乡土文化转向都市文化后,都市少男少女的青春迷惘与小市民的都市空间焦虑成为电影表达的重点;在市场倒逼之下,这时期的文学改编电影都打上了深刻的商业文化烙印。第三章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来论述文学改编电影。21世纪以来,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改编电影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态:一是基于后现代文化的文学改编电影呈现出颠覆权威、远离崇高和戏仿历史的影像风格。二是文学改编电影中出现了大批仿制“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华语改编大片。三是网络文化的勃兴促使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四是消费文化的流行,使这一时期电影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不断迎合观众审美需求。第四章主要是立足理论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电影改编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再审视。这一章共有两节,第一节主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两种不同媒介的媒介偏重。第二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地域空间美学流变进行分析。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从文化语境视角全方位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文学改编电影进行考察和研究,不仅从文化的宏观层面系统连贯地对这四十余年文学改编电影的历史架构和改编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从微观文化层面针对每一时期改编中体现出的文化美学进行详细而具体的解读与分析,并在总结改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为中国内地当前和未来的文学改编电影提供改编参考与借鉴。

谢鹏云[8](2020)在《跨文化视野下MSW专业实践的行动模式研究 ——基于X大学MSW的专业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使跨越边界和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社会工作专业应在跨文化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是培养MSW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契机。以案例研究法对X大学MSW专业实践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跨文化背景下专业实践的细节及其复杂性。X大学的MSW专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去”,通过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和情境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但当前专业实践的发展突出强调它的路径建设和专业方法的运用,却忽略了“走出去”的专业实践也存在跨文化交流,多元文化融合等问题。通过对9名学生的访谈,了解到他们在专业实践中的文化理解,包括跨区域带来的文化碰撞、跨民族带来的文化边界以及专业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交互作用,将其中呈现的现实情况及实践反思进行总结,归纳出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几大文化困境,包括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文化识盲、文化震惊、文化纠结、文化偏见以及文化堕距。通过对专业实践进行反思发现,文化困境影响专业实践效果,影响专业认同,也影响专业方法的运用。由此,提出构建“跨越边界与文化浸入”的MSW专业实践行动模式,积极探索跨文化专业实践的路径。

张思齐[9](2020)在《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研究》文中认为管建华教授是我国当代着名音乐学家,在音乐教育、音乐人类学、东方音乐等多个领域皆有所建树。他将世界音乐与后现代理论进行有机链接,致力于世界音乐教育的推行和研究,同时基于我国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与部分问题展开反思,进而探讨世界音乐教育的观念架构。这些教育设想和学术观点皆值得我们去研究。因此,本文将管建华对世界音乐教育之研究作为选题,归纳其世界音乐教育的特点与理念,以求更好把握其世界音乐教育之观念。本文将从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的基础、核心及意义展开论述。首先对其深厚理论根基、广阔学术视野所造就的世界音乐教育观念进行探索,进而展现出他推崇多元文化、注重交往对话及强调主体间性的主要观点。随之探寻他的世界教育观念于我国音乐教育之意义,并对其人、其观念进行思考与评价。

周也[10](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研究》文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层次完善的学科范式、专业体系、师资队伍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探讨逐渐成熟,基于政治属性开展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研究遇到瓶颈,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新旧转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时代命题。基于时代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契合,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为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考方向。因此,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这一概念展开探讨,尝试剖析其基本框架和基本特点,分析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动因并探求其具体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结合理论历史沿革、时代现实和国情文化背景,总体概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学术界相关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评价,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相关研究的现状,初步提出学说假设,并确定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概念进行界定,从科学共同体、研究图式、方法论体系、研究环境四要素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基本框架,以及这一范式具有的渗透性、开放性和融合性基本特点。第三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传统德育教化思想、西方教育文化观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展要求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内在驱动力,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范式面临的现实挑战,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动因。第五部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基本概念、框架与特点,探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具体路径。提出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文化融入”为理念的科学共同体;形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的稳定认知结构,明确形成思想政治文化范式方法论体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形成稳态的文化载体、制度机制和表达话语场域,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建构。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视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主旨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科
        (二)美国社会科
    三 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美国相关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局限
第一章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及其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 美国社会科的产生
        二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发展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
        一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主要内容
        二 十大主题轴
        三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2010年)的特点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C3框架(2013年)
        一 C3框架的主要内容
        二 C3框架与社会科国家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 《社会科教育》中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权威杂志——《社会科教育》
    第二节 《社会科教育》在“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中的具体表现
        一 建构时空观念
        二 培育国家意识
        三 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章 关于美国社会科教育中“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关于“一战”时期的历史
    第二节 人权、国家意识、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的培养
        一 人权
        二 国家意识
        三 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
    第三节 “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以“国家历史日”为例
        一 国家历史日主题及主题的选择
        二 差异教学
        三 探究型课堂的“做中学”
第四章 美、中、日三国比较看美国社会科教育特点
    第一节 美、中、日三国社会科教育比较
        一 社会科课程演变的比较
        二 社会科课程目标的比较
        三 社会科教科书的比较
    第二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特点
        一 以历史为核心
        二 关注国家意识与全球观念的培育
        三 开放性、实践性强
    第三节 美国社会科教育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建构时空观念刊文概览
附录B:《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育国家意识刊文概览
附录C:《社会科教育》杂志关于培养全球观念与多元文化视野刊文概览
附录D:《世界文化与地理》(World Cultures and Geography)目录
附录E:《历史与社会》目录
附录F:《中学社会》目录
致谢

(2)全球化背景下新尼莱坞电影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全球化下尼莱坞电影概述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尼莱坞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 尼日利亚电影之前的历程回顾
        二 尼日利亚电影发展历程回顾
第二章 从“边缘”到“主流”:电影题材的转变
    第一节 魔幻巫术转向宗教批判的题材
        一 尼莱坞时期魔幻巫术为主基调
        二 对神秘巫术负面化的反思
        三 新尼莱坞代表作《雕塑》对魔幻巫术去神秘化
    第二节 父权色情转向现实批评的题材
        一 现实题材电影的故事选择
        二 个体生命意识的强调
第三章 从“底层”到“精英”:叙事主体的创新
    第一节 “弑父”:女性成为叙事主体
        一 早期电影中“刻板成见”与角色定型
        二 女性叙事过于束缚
        三 女性成为电影中心
    第二节 小人物到精英视角切换
        一 乡土纪实与都市欲望
        二 群体视角与个人意识
第四章 从“粗制”到“精制”:叙事手法的成长
    第一节 从“电视化”转向“电影化”
        一 打破“段落式”叙事
        二 突破闭合式“故事链”
        三 逐步完善电影体系
    第二节 重视台词表达转向重视镜头语言
        一 回归影像本质坚守
        二 创新的仪式叙事
第五章 全球化浪潮下新尼莱坞对好莱坞的模仿与突破
    第一节 全球好莱坞
    第二节 对好莱坞电影的模仿
    第三节 对好莱坞电影的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教育凸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日本和新加坡国别考察的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文化传统
        2.文化传统教育
        3.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
    (四)文献综述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研究现状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现状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战后初期日本教育在文化上的转向
        2.战后文化传统教育的新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
        3.文化传统教育的逐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4.文化传统教育的凸显(2006年以来)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历史演变
        1.生存驱动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65-1978)
        2.效率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79-1996)
        3.能力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1997-2011)
        4.价值导向教育下的文化传统教育(2012年起至未来20年)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为例
        (1)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
        (2)社会课和特别科目道德课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编写方式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与教科书分析
        1.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
        2.小学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内容构成——以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和华文课为例
        (1)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2)华文教科书中的文化传统元素及编写方式
三、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研究
    (一)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日本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扎根文化特色,贯通课程体系
        (2)开发整合地域文化素材
        (3)重视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文化态度和能力
        (4)有效聚合校内外教育资源
        (5)校内教师课程研制组织提供原动力
    (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
        1.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途径
        (1)课堂教学
        (2)实践活动
        2.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教学实践特色
        (1)凸显本土文化积累,强化国家认同
        (2)多元渠道提高文化传统教育的师资力量
        (3)建设学校文化,营造有力的教育氛围
        (4)调动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援学校教育
四、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异同比较
    (一)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共性
        1.确立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
        (1)凝练文化传统价值,明确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2)政府是文化传统教育的主导
        2.处理文化传统教育的多重价值关系
        (1)统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2)在继承中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创新
        (3)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姿态
        3.统筹推进文化传统教育课程的落实
        (1)文化传统与学科课程的融汇
        (2)课程内容设置统一且有层次性
        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知行结合
        (2)显隐结合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
    (二)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的差异性
        1.目标内涵的差异性
        2.实施内容的差异性
        3.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五、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确立由文化传统凝聚的现代中国人为文化传统教育目标
    (二)系统设计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
        1.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课程内容的逻辑和衔接
        2.系统设计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内容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资源
    (三)重视教学中对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的挖掘
        1.面向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2.以文化传统创新的视角设计教学
        3.基于多元文化视野深化对文化传统的认识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间的协同合作
        1.家庭方面
        2.社会方面
    (五)提升教师文化传统底蕴
        1.积累文化传统知识,构建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
        2.重视以传统德性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3.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传统教育专业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宏观俯瞰: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全球化背景
    2.1 德赛对全球化历史“三个时代”的划分
        2.1.1 以亚洲为中心的古典时代
        2.1.2 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时代
        2.1.3 世界多极格局的多元时代
    2.2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脉络的梳理
        2.2.1 自由市场的兴起与发展
        2.2.2 战争与危机下自由秩序的衰退
        2.2.3 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2.2.4 自由市场的回归
    2.3 德赛对全球化背景下非资本主义演进阶段的洞识
        2.3.1 殖民统治下的被动融入
        2.3.2 民族主义下的平衡对抗
        2.3.3 全球趋势下的主动参与
    2.4 德赛全球化理论的空间在场
        2.4.1 世界体系的空间拓展
        2.4.2 空间生产的动态不均衡
        2.4.3 全球化下空间的整合与重构
第3章 微观积淀: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学理生成
    3.1 德赛生活的时代背景映色
        3.1.1 东西互鉴的个人经历
        3.1.2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
        3.1.3 “第三条道路”的探寻
    3.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理论源流
        3.2.1 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3.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
        3.2.3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继承
        3.2.4 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与吸收
    3.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研究理路
        3.3.1 自下而上的思维路径
        3.3.2 整体主义的理论视角
        3.3.3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运用
第4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一维度:自由是市场的动力
    4.1 自由逻辑下阶级关系的演变——对资本主义矛盾的透视
        4.1.1 阶级对立的出现
        4.1.2 阶级矛盾的激化
        4.1.3 阶级合作与共生的可能
    4.2 自由基础上经济关系的形成——对客观经济规律的遵循
        4.2.1 自由契约下的商品交换
        4.2.2 自由竞争下的价值转形
        4.2.3 自由导向下的市场时空转换
    4.3 自由尺度下的公平与富裕——对不平等社会的妥协式解答
        4.3.1 公平与正义的向往
        4.3.2 饥馑与富裕的平衡
        4.3.3 自由平等社会的终极实现
第5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二维度:市场是社会存在的动力
    5.1 围绕利润率的周期性增长——资本主义运行的机理
        5.1.1 回归利润率的市场关系
        5.1.2 周期性增长与循环
        5.1.3 周期产生于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统一
    5.2 围绕价值规律的均衡增长——资本主义存在的方式
        5.2.1 市场对价值规律的服从
        5.2.2 两大部类模型中的增长趋势
        5.2.3 资本主义长期存在的可能
    5.3 利润率下降的动力激发——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5.3.1 刺激生产力的提高
        5.3.2 驱动资本积累
        5.3.3 空间转移的修复
第6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第三维度: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转型的动力
    6.1 自由市场的空间极限——社会跃迁何以实现
        6.1.1 空间生产的恢复
        6.1.2 非均衡中的空间整合
        6.1.3 世界市场下的空间极限
    6.2 自由市场下的时间危机——社会转型何时实现
        6.2.1 周期性危机中的时间转换
        6.2.2 世界历史中的时间递进
        6.2.3 世界市场下的时间跃迁
    6.3 全球化市场为时空超越准备条件——社会理想如何实现
        6.3.1 自由市场酝酿社会转型的契机
        6.3.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与自我否定
        6.3.3 资本主义的最大优势即是最大极限
第7章 德赛全球化市场语境中的社会理想构建
    7.1 资本主义三种模式的经验
        7.1.1 市场自由放任的英美模式
        7.1.2 国家理性调节的德国模式
        7.1.3 市场与政府联合的亚洲模式
    7.2 社会主义两个方案的反思
        7.2.1 向资本主义的妥协: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
        7.2.2 对资本主义的跨越:资本主义外部的社会主义
    7.3 全球市场中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构想
        7.3.1 市场与政府的协调
        7.3.2 全球理性治理
        7.3.3 社会自觉的共同体
第8章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整体评析及当代棱射
    8.1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价值坐标
        8.1.1 追溯经典文本
        8.1.2 展现空间在场
        8.1.3 驱魅数理实证
    8.2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的内在缺陷
        8.2.1 夸大了自由市场的力量
        8.2.2 放弃了对私有制的批判
        8.2.3 阶级合作的逻辑中拒绝了阶级斗争
        8.2.4 对资本主义充满幻象与同情
        8.2.5 对俄国革命的态度值得商榷
    8.3 德赛市场动力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棱射
        8.3.1 加快发展生产力
        8.3.2 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化
        8.3.3 发挥市场的动力作用
        8.3.4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8.3.5 构建开放型的现代经济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6)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2.1.1 文化
        2.1.2 文化自信
        2.1.3 青年知识分子
        2.1.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
    2.2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2.2.1 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
        2.2.2 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
        2.2.3 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
        2.2.4 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2.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功能
        2.3.1 凝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共识
        2.3.2 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文化心理
        2.3.3 促进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觉
        2.3.4 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
    2.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4.2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
        2.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2.4.4 西方文化决定论及相关理论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分析
    3.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求
        3.1.1 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
        3.1.2 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
        3.1.3 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
    3.2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
        3.2.4 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
        3.2.5 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
    3.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3.3.2 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
        3.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
    3.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理路
        3.4.1 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
        3.4.2 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
        3.4.3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3.4.4 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
        3.4.5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4.1 调研基本情况
        4.1.1 调查方法
        4.1.2 调查过程
    4.2 调研结果与分析
        4.2.1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的调研分析
        4.2.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的调研分析
        4.2.3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积极践行的调研分析
        4.2.4 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比较、接纳、认同的调研分析
    4.3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
        4.3.1 青年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断得到增强
        4.3.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怀有深厚情感
        4.3.3 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文化发展与繁荣充满信心
        4.3.4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积极投身参加社会文化实践
        4.3.5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辩证地接纳和包容西方外来文化
    4.4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4.4.1 培育对象的文化认知迷茫
        4.4.2 培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
        4.4.3 培育方式的创新性不足
        4.4.4 培育环境的营造未能协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5.1 青年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有待提升
        5.1.1 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5.1.2 青年知识分子从众心理导致主体意识缺失
        5.1.3 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阅历不丰富导致社会责任感不足
    5.2 培育力量的整体作用力仍需加强
        5.2.1 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5.2.2 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不够完善
        5.2.3 教育者自身的培育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5.3 融媒体网络载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5.3.1 融媒体网络载体建设的融合力不足
        5.3.2 融媒体网路载体队伍建设薄弱
        5.3.3 融媒体网路载体主流文化价值引领不到位
    5.4 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
        5.4.1 以普世价值为外衣的精神迷惑
        5.4.2 以新干涉主义为内容的文化霸权
        5.4.3 以多种文化形态为手段的价值渗透
    5.5 社会因素的影响
        5.5.1 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5.5.2 社会尚存落后文化及消极文化思维
        5.5.3 家庭教育中文化培育功能的弱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6.1 提高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主体自觉
        6.1.1 在国家民族认同中培养文化根源意识
        6.1.2 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增强文化守护意识
        6.1.3 在文化碰撞与选择中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6.2 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6.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6.2.4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
    6.3 拓展多样性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
        6.3.1 夯实中国文化自信的利益基础
        6.3.2 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思想防线
        6.3.3 探索现代新颖的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6.3.4 形成科学的文化自信培育常态
    6.4 增强传播新时代文化力度展现文化魅力
        6.4.1 正面宣传引导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力
        6.4.2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提高文化吸引力
        6.4.3 创作优秀的精神产品增强文化感染力
        6.4.4 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6.5 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6.5.1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激发联动效应
        6.5.2 发挥社会大众传媒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6.5.3 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6.5.4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和时间范围划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阐释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精英文化意识复归与电影观念革新
    第二节 走向荧幕前台的知识和政治精英群体
    第三节 人性复归思潮下的“精英式”爱情与青春
    第四节 文化重建大旗下的“文化寻根”与“启蒙思潮”改编
第二章 大众与商业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下的日常生活审美与边缘群体展示
    第二节 青春迷惘与空间焦虑:转向都市的大众文化
    第三节 娱乐猎奇、欲望爱情与商业艺术:商业文化下的迎合改编
第三章 多元文化语境下21世纪以来的文学改编电影
    第一节 后现代文化下的文学改编电影新特征
    第二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华语大片改编
    第三节 网络文化视野下网络文学改编电影的文化表征
    第四节 传媒经济视野下《流浪地球》的改编新策略
    第五节 《哪吒之魔童降世》折射的语境化改编理念
第四章 对文学改编影视的再审视
    第一节 文学改编电影过程中文字与影像关系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的空间叙事流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作品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跨文化视野下MSW专业实践的行动模式研究 ——基于X大学MSW的专业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的相关研究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跨文化视野下的X大学MSW专业实践
    第一节 X大学MSW情况简介
        一、X大学MSW专业概况
        二、X大学MSW专业实践情况
    第二节 跨文化专业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专业实践研究的角度出发
        二、从专业实践的构成要素出发
        三、从具体的实践活动角度出发
    第三节 X大学专业实践中MSW学生的文化理解
        一、“跨区域”专业实践中的文化碰撞
        二、“跨民族”专业实践中的文化边界
        三、专业知识与一线实务经验的交互作用
第二章 跨文化视野下MSW专业实践的问题检视
    第一节 跨文化视域下MSW专业实践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文化差异
        二、文化认同
    第二节 X大学MSW专业实践中的文化困境
        一、文化隔阂
        二、文化冲突
        三、文化识盲
        四、文化震惊
        五、文化纠结
        六、文化偏见
        七、文化堕距
    第三节 X大学MSW专业实践效果反思
        一、文化困境影响专业实践效果
        二、文化困境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一大因素
        三、文化困境在专业方法中的具体影响
第三章 MSW专业实践的行动模式的内涵及构建
    第一节 “跨越边界与文化浸入”行动模式的意蕴
    第二节 “跨越边界与文化浸入”行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一、以循证实践为逻辑
        二、以过程为导向
        三、实现深层次的“同理”
    第三节 逻辑分析与要素选择
    第四节 模式构建
        一、行动基础
        二、行动核心
        三、行动目标
        四、行动策略
        五、行动机制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四、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第一章 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研究的基础
    第一节 世界音乐教育兴起与发展
        一、从“亚非拉音乐”到“世界音乐”
        二、新史学背景下的世界音乐
        三、多元文化主义与音乐教育
    第二节 世界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与世界音乐教育
        二、音乐人类学与世界音乐教育
        三、现象学范式与世界音乐教育
        四、交往范式与世界音乐教育
    第三节 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之学术实践
        一、世界音乐教育研究译介
        二、多国音乐教育考察
        三、世界音乐教育的实施推介
第二章 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的核心
    第一节 多元文化“融通”的世界音乐教育
        一、母语音乐教育之倡导
        二、跨文化与世界音乐教育
        三、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第二节 对话·交往的世界音乐教育
        一、对话·理解与世界音乐教育
        二、生活世界与世界音乐教育
    第三节 他者——主体间性的世界音乐教育
        一、他者——自我的世界音乐教育观念
        二、主体间性的世界音乐教育观念
第三章 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的意义
    第一节 中国音乐教育的建构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建构
    第二节 全球化语境下世界音乐教育之思
        一、全球化——本土化的世界音乐教育
        二、主体——多元的世界音乐教育
        三、生态文明时代的世界音乐教育
结语: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之思考与评价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多学科研究法
        1.3.3 系统研究法
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概述
    2.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基本内涵
        2.1.1 范式的概念
        2.1.2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概念
        2.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概念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基本框架
        2.2.1 基于共同文化价值取向的科学共同体
        2.2.2 基于文化共识的研究图式
        2.2.3 基于以文化人的方法论体系
        2.2.4 基于文化关照的研究环境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的基本特点
        2.3.1 渗透性
        2.3.2 开放性
        2.3.3 融合性
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3.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3.1.3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中的相关论述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教化思想
    3.3 西方教育文化观
        3.3.1 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文化观
        3.3.2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文化观
        3.3.3 近现代时期的教育文化观
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动因
    4.1 内在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矛盾发展
        4.1.1 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诉求
        4.1.2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诉求
        4.1.3 显性灌输与隐形渗透相结合的诉求
    4.2 外在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变化
        4.2.1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提出挑战
        4.2.2 社会信息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形成冲击
        4.2.3 文化多样化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提出诉求
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的路径
    5.1 建立具有科学文化理念的共同体
        5.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5.1.2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5.1.3 坚持“文化融入”理念
    5.2 搭建稳定的文化认知结构
        5.2.1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奠定稳固根基
        5.2.2 以革命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树立精神标识
        5.2.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丰富内容构架
    5.3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方法论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5.3.1 遵循政治性与文化性统一的原则
        5.3.2 遵循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原则
        5.3.3 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
    5.4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
        5.4.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
        5.4.2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互动机制
        5.4.3 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态文化话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视野(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科教育》中的美国社会科教育 ——以“时间、连续与变迁主题轴”为中心[D]. 薛诗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全球化背景下新尼莱坞电影的探索[D]. 叶加加.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日本和新加坡中小学文化传统教育比较研究[D]. 张家雯.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梅格纳德·德赛全球化视阈下的市场动力理论研究[D]. 王人骏.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赵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7]文化语境下的文字与光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文学改编电影研究[D]. 曹忠.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跨文化视野下MSW专业实践的行动模式研究 ——基于X大学MSW的专业实践[D]. 谢鹏云.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管建华世界音乐教育观念研究[D]. 张思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10]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式建构研究[D]. 周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