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多层公用建筑消防给水方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肖天[1](2021)在《基于概率法的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给水设计秒流量直接决定着室内给水管网管径的大小及水泵的流量、扬程。若给水设计秒流量大于实际所需流量,则会造成整体管径过大、水泵流量过大,能耗因此而增加;若给水设计秒流量过小,则会造成供水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居民正常用水需求,造成供水安全事故。因此,探寻更接近实际用水规律的给水设计秒流量值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在何时使用何种卫生器具具有不确定性,属于概率事件。因此,以概率理论切入给水设计秒流量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结合卫生器具的使用特点,本研究以二项分布理论为基础建立给水设计秒流量公式计算模型。同时,对建立的计算模型采用Python语言编写求解程序,最终将计算结果以Qg~Ng曲线的形式输出。(2)分析我国居民用水特点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住宅建筑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出流概率p的计算公式。结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中对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的相关规定对住宅建筑p值进行计算,其结果主要集中于1.0~4.0%。根据工程实际,选取p=1.0%、1.5%、2.0%、2.5%、3.0%、3.5%、4.0%分别带入计算程序进行计算,得到与p相对应的Qg~Ng曲线。为方便使用,综合标准中关于给水分区的规定、Qg~Ng曲线的变化趋势及曲线拟合原理,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段拟合得到形式统一、结构简单的、使用方便的计算公式。(3)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中规定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之前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中规定方法计算所得秒流量偏大,会造成管网管径过大,导致工程造价升高,同时也会造成所选供水设备的流量大于实际所需要的流量;在两条曲线的交点之后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中规定方法计算所得秒流量偏小,会导致供水能力不足,供水安全性低,不能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4)分别选取我国南部、中部、北方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监测其用水量变化情况获得长期用水量资料。根据人数、实测用水定额、实测时变化系数、卫生器具配置数量资料计算出p值,并分别代入本文研究所得计算公式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中所规定的计算公式中进行计算,经对比得知本文方法所得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测秒流量。
刘晓晨[2](2020)在《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展开研究。针对目前天津租界研究中历史研究较多而城市建设研究较少的问题,旨在通过可视化的分析,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梳理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的建设过程,进而探索近代天津英租界的城市发展脉络,为理解天津租界历史、评价天津历史遗产的价值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首先阐述了英租界的市政管理制度与管理机构。接下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在历史地图配准与重绘的基础上,从土地、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五个方面,复原英租界的市政建设过程,探讨驻津英国工部局主导下天津英租界的市政建设策略。随后分析了在土地交易与房地产开发的利益驱动下,英租界市政设施与土地价格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与同时期的天津其他租界和天津华界的对比研究,总结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的主要特征及其积极影响。本文立足于天津城市规划建设和租界遗产保护面临问题的现状。希望通过本研究提供的视角,对近代天津租界的研究进行补充,为天津租界遗产的整体保护以及天津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刘冬梅[3](2020)在《全过程工程咨询在XX综合楼建设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工程咨询是围绕投资项目展开的一种专业技术服务,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及其他各类客户的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咨询活动的智力服务,包括前期立项阶段咨询、勘察设计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评价等工作。它可以保障资金合理使用,资源被合理配置,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能被切实采用,并且对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等都有明显作用[1]。本论文对工程咨询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指出了它在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的具体控制措施。随后介绍了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并指出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之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介绍了工程咨询在工程实例中的运用,从企业发展前景、实际需求等角度对项目建设进行调研、分析,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完善项目建设需求,提高了项目建设的合理性;项目启动后,进行多方案设计,从功能分区、立面、平面布局、公用设备方案及技术经济等角度,对两方案进行对比,从中选取了性价比更高的方案,为该项目建设提高了方案合理性及投资效益。最后又指出了后续施工阶段需要重点把控的方面。体现了工程咨询的优越性,也进一步证明了工程咨询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工程咨询是工程建设的先行者,充当着项目投资决策把关人的角色。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它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控制工程造价、保证投资建设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曹遥威[4](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王如钰[5](2020)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管道的不断扩容、维护、更新,导致道路开挖随处可见,为地面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运而生,国家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综合管廊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不少地方对其发展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但是综合管廊的巨大建设成本、各参与方的不同需求使得收费定价成为阻碍管廊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双层规划模型对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收费定价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研究现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已建成的综合管廊项目的收费定价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问题现状,最终对综合管廊的经济属性、各参与主体的目标需求及决策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管廊项目收费定价大多采取直埋成本和费用分摊的方式,但管廊项目参与方众多,目标各不相同且相互矛盾,具有层次决策的特点,现有的研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此建立收费定价基本原则,明确双层多目标决策的定价特点,并通过比较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定价方法,确定使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研究。然后对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的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刨析,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方及管线单位的目标需求转化为模型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建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最后,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通过KKT条件算法及模糊规划算法测算入廊费及日常维护费,并与传统分摊模型及各城市指导价格标准对比,验证双层规划模型测算结果的可行性。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及测算结果对比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收费定价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制度的完善。
郭骏[6](2019)在《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聚酯工业规模稳步扩大,对上游产品乙二醇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原材料石油价格不断升高,乙二醇的出厂价格也在持续攀升;因政府项目支持与长远发展考虑,A公司决定建立乙二醇生产基地,借助最新的工艺技术,生产满足市场要求的乙二醇。此项目可以提高国内乙二醇生产技艺,扩大生产规模及盈利能力,有效减少乙二醇的进口数量。因此,A公司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可行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手段对A公司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从市场现状、流程选择、生产设备、节能安全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开展分析。通过对乙二醇下游市场进行分析确立项目规模;进而确定了项目建设目标与总体建设方案。根据我国能源情况选取适合的工艺流程以及工艺设施,并对该工艺与设备进行分析,以满足项目的技术与成本需求;对辅助设施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表明目前辅助设施满足施工以及生产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环保与安全可行性,通过前期环保与安全设置来保障项目启动后对环境影响较小,并能保证工人与环境的安全。经济可行性分析系统的分析了项目的投资成本、资金筹措、收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确定了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最后对本文的进行总结,并对该项目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仝少鹏[7](2019)在《BIM技术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工业厂房是生产制造电子产品的场所,在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产品技术不断革新,电子产品的生产对电子工业厂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电子工业厂房功能复杂,管线众多,又包含了不同等级的洁净区,它的设计难度很高。在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下,经常出现专业间管道交叉碰撞、各设计专业之间协同效率低、项目设计周期长、出错率高等问题。BIM技术,具有可视化、模拟性、碰撞检测、三维协同等功能,它的出现,为解决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旨在研究适用于电子工业厂房的BIM设计方法,以改变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电子工业厂房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为该类型的项目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首先对BIM技术与工业厂房设计研究现状水平进行分析,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然后对电子工业厂房的设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电子工业厂房的特点及设计流程等相关内容,总结了目前设计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对BIM技术在国内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BIM在工业厂房设计中不同方面的应用相对传统设计模式具有多种优势。然后结合电子工业厂房特点及其设计理论,研究适宜电子工业厂房的BIM设计方法,分析出适用于电子工业厂房设计的BIM的设计流程、工艺设计、设计分析、专业协同等方式。再通过真实的案例实践,验证了BIM技术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对不足进行归纳,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邹正[8](2019)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解决家庭养老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的关键举措。如何有效地解决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广加装电梯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实地踏勘——工程记录——问题探源——策略构想为逻辑路线对天津市首例开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天津A居住小区25号楼4单元加装电梯工程开展调查与研究。首先,系统地了解和总结国内外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例,通过调研住宅现状、加装电梯发起人、加装电梯建设单位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针对加装电梯的申请、审批和建设等阶段展开深入研究;然后,结合本工程调研和全国多地加装电梯的实践经验,分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业主意愿问题、实施模式问题和设计施工问题。其中,针对业主意愿统一难问题,提出了基于分歧管理理论的资金分摊方案,同时,提出了经济补偿和面积补偿两种针对低层业主的利益补偿措施;针对实施模式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加装电梯市场主导型;实行加装电梯委托代理人制度;优化加装电梯审批程序。针对加装方案受限制问题,提出了业主利益最大化原则、平层入户优先原则和最低影响度原则三大加装原则,以此减少对加装方案平面尺寸的限制,同时作为规划审查依据。针对管线改造复杂问题,提出应成立加装电梯综合管线改造部门,明确了管线改造实施办法、收费标准及改造期限,以此提升管线改造效率。本文基于天津市首例开工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针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涵盖意愿统一、审批报建和设计建设等环节的措施方法,以期为天津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夏欣欣[9](2019)在《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防水泵系统是消防灭火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的消防规范中,仅对消防水泵的性能要求及其控制方式有一些条文规定和要求;在国内外文献中也大都针对某一项功能进行分析和创新,缺少对消防水泵系统中个体与整体之间影响或关联及整个系统的研究。本文对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及相关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按消防水泵系统的运行工艺流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分析规范建议数据与实际计算设计参数之间的差异,特别是高层建筑消火栓系统,在高层和低层同时使用消火栓灭火时,影响高层水压,提出选泵时应注意的问题,保证满足消防水泵系统流量及扬程要求。2.分析计算水龙带的褶皱的水头损失,引入“局部阻力相邻影响系数”确定总阻力系数。在消火栓口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对水龙带及内部水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迭代方法计算求解水龙带沿程截面椭圆形状、沿程水头损失及流量,分析水压对水龙带截面形状、单位长水头损失沿程变化规律及流量的影响。3.消防水泵选型、备用泵设置与多泵组合。提出应优先采用比转速较低的水泵,大中型建筑等场所不同系统用水差异较大时应分别设置消防水泵机组。多级多出口水泵适用于多个出口消防用水量差异不大,或多个出口非同时消防供水的情况。消防主泵设置备用泵比稳压泵设置备用泵更为重要。采用“比较年综合价格计算法”确定多泵组合与稳压泵系统最优组合方案。4.吸水管和供水管优化分析。为保证消防水泵装置气蚀余量(NPSH)始终大于必需气蚀余量(NPSH),,吸水管除了按规范常规设计外,还应充分了解管件、阀门特性,减少水头损失;归纳出“价格比较差值计算法”用于确定供水管与管网连接方式,并总结了布管要点,以降低维护难度,保证系统安全。5.从环境要求、控制方式与维护管理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保证消防水泵系统运行可靠性。消防水池温度不能过低(防结冰)、消防控制柜环境温度不能过高(小大30℃)、环境湿度不能过大(防结露);消火栓旁按钮应能直接启动水泵;维护管理应有可行的制度保证,宜采用互联网技术远程监控。确保消防灭火时消防水泵系统安全可靠。6.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消防水泵系统小型化,自动灭火系统应用更广泛。超高层建筑的消防水系统设计尽可能采用常高压方式(例如高位水池)更为安全可靠。利用互联网技用术,智能技术,采用远程监控等方式作为消防水泵系统管理手段。本文结论和成果可为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与改造及相关标准、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徐宁[10](2019)在《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建设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武汉的自来水系统产生于清末民初,是城市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基于对武汉20世纪30年代自来水系统分布状况的研究,探讨近代武汉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关联性。本研究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既是民国“黄金十年”的尾声,又是中日战争的前夕。一方面,武汉在这此期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1936年的《湖口宜昌间兵要地志》详细并真实地记载了这一时期武汉的供水状况,是本文的研究依据,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将志书中的统计数据标记至历史地图上,结合相关史料、图片,本研究旨在还原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供水状况。通过回顾自来水系统的建设过程,本研究发现自来水系统的建设顺应其出现之前的城市空间格局,并对其出现之后的城市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本研究从城市空间建设、市政建设、建筑营建三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的关联性。首先,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历史地图并结合相关史料,研究武汉城市空间建设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包括: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城市取水、用水功能空间的变迁,道路系统的兴建与改造,城市公园中水上活动项目与水景的建设。其次,结合地方志与档案资料,研究武汉市政建设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包括:供水设施的普及、排水系统的兴建与改造、城市卫生环境的改善、城市消防系统的提升、相关法规的设立与调整。最后,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法规条例,研究武汉建筑营建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包括:建筑类型、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以及建筑排水系统与建筑形态、建筑构造的关系。本研究以自来水系统作为切入点研究城市发展,不仅补充了自来水研究体系,为近代武汉城市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还为当今的武汉城市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关于多层公用建筑消防给水方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多层公用建筑消防给水方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概率法的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
1.2.1 经验法 |
1.2.2 平方根法 |
1.2.3 概率法 |
1.3 国内外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
1.3.2 我国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理论 |
2.1 建筑内部给水系统 |
2.1.1 给水系统分类 |
2.1.2 给水方式及管网布置形式 |
2.1.3 给水系统水力计算 |
2.2 居民生活用水量及影响因素 |
2.2.1 居民生活用水量 |
2.2.2 居民生活用水量影响因素 |
2.3 概率法理论基础 |
2.3.1 随机变量 |
2.3.2 离散性随机变量 |
2.3.3 二项分布 |
2.4 曲线拟合原理 |
2.4.1 最小二乘法 |
2.4.2 常见非线性函数拟合模型 |
2.5 本章小节 |
3 给水设计秒流量公式模型及计算 |
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1 理论模型 |
3.1.2 卫生器具给水当量出流概率p的分析研究 |
3.2 秒流量计算程序编写 |
3.2.1 计算框图 |
3.2.2 计算界面 |
3.3 计算结果及公式拟合 |
3.3.1 计算结果 |
3.3.2 秒流量公式的拟合 |
3.4 与现行标准对比分析 |
3.5 对管径及成本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工程实例与验证 |
4.1 中部地区工程实例验证 |
4.1.1 小区资料 |
4.1.2 对比计算 |
4.1.3 对比分析 |
4.2 北方某家属区现场监测与验证 |
4.2.1 监测对象 |
4.2.2 供水设备及参数 |
4.2.3 监测方法及原理 |
4.2.4 每月日用水量数据 |
4.2.5 对比计算 |
4.2.6 对比分析 |
4.3 南方地区工程实例验证 |
4.3.1 小区资料 |
4.3.2 对比计算 |
4.3.3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2)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2.1 近代天津英租界(British Concession in Tientsin/Tianjin) |
1.2.2 城市(镇)市政设施 |
1.3 档案史料概况 |
1.3.1 官方档案 |
1.3.2 志书、报刊、游记杂记 |
1.3.3 历史地图 |
1.4 既有研究综述 |
1.4.1 天津租界与城市史研究 |
1.4.2 天津英租界研究 |
1.4.3 租界市政设施研究 |
1.4.4 既有研究的不足 |
1.5 研究问题与创新 |
1.5.1 研究问题 |
1.5.2 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与架构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在市政建设分析中的应用 |
1.6.3 研究架构 |
第2章 市政建设机构与管理制度 |
2.1 土地制度建立:租地条约 |
2.2 市政建设管理机构 |
2.2.1 租界选举人常年大会(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Electors of the British Municipal Area,Tientsin) |
2.2.2 驻津英国工部局(British Municipal Council) |
2.2.3 保管团、海河工程局(Hai-Ho Conservancy Board) |
2.3 市政建设管理法规 |
2.3.1 土地章程(Land Regulations) |
2.3.2 条例(Bye-laws) |
2.4 决策流程与执行制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部局主导下的市政设施建设过程 |
3.1 土地建设 |
3.1.1 土地范围拓展 |
3.1.2 土地整理:吹填洼地工程 |
3.2 道路建设 |
3.2.1 道路规划理念 |
3.2.2 道路系统建设 |
3.2.3 路面结构发展 |
3.3 排水系统建设 |
3.3.1 排水规划方案 |
3.3.2 排水管网布设 |
3.3.3 排水河道治理 |
3.4 给水系统建设 |
3.4.1 给水系统组成 |
3.4.2 城市水源演变 |
3.4.3 自来水厂分布 |
3.4.4 给水管网铺设 |
3.4.5 工部局给水监管与经营 |
3.5 电力系统建设 |
3.5.1 电力系统组成 |
3.5.2 电力网络形成 |
3.5.3 公共照明发展 |
3.5.4 工部局电力监管与经营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市政设施建设与地价空间分布 |
4.1 地价产生的社会条件 |
4.1.1 土地交易产生 |
4.1.2 土地利用控制 |
4.1.3 房地产业经营 |
4.2 地价统计与时空分布 |
4.2.1 1860—1906年租界范围扩张阶段 |
4.2.2 1906—1930年市政设施建设阶段 |
4.2.3 1930—1943年市政设施完善阶段 |
4.3 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政设施建设的特征及影响 |
5.1 与天津其他各国租界相比较 |
5.1.1 租界分布与城市定位 |
5.1.2 建设主体与管理制度 |
5.1.3 市政建设的相互借鉴 |
5.2 与天津华界相比较 |
5.2.1 引入现代化市政管理体制 |
5.2.2 引入现代化市政建设技术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近代天津英租界相关土地章程及条例 |
附录B:驻津英国工部局1918年章程暨修正条文 |
附录C:1918年安德森规划方案译文 |
附录D:驻津大英工部局推广界分区条例(1930年) |
附录E:近代天津英租界路名对照表 |
附录F:近代天津英租界下水管道布设情况列表 |
附录G:文中所用配准地图及GIS底图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全过程工程咨询在XX综合楼建设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际工程咨询的发展 |
1.2.2 工程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工程咨询的定义及分类 |
2.1.1 工程咨询的定义 |
2.1.2 工程咨询的分类 |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模式及特点 |
2.2.1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服务模式 |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的特点 |
2.3 全过程工程咨询在投资、进度及质量方面的控制 |
2.3.1 全过程工程咨询在投资方面的控制 |
2.3.2 全过程工程咨询在进度方面的控制 |
2.3.3 全过程工程咨询在质量方面的控制 |
第3章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3.1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 |
3.2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3.2.1 管理不到位 |
3.2.2 难以总结经验教训 |
3.2.3 项目损失终由业主方承担 |
3.2.4 基于甲方至上的项目组织内耗 |
3.2.5 项目建设周期长 |
3.2.6 管理团队专业性稳定性不足,专业知识不足 |
第4章 工程咨询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
4.1 工程咨询在决策阶段的应用 |
4.1.1 项目前期条件 |
4.1.2 项目必要性的讨论 |
4.1.3 项目方案优选 |
4.1.4 小结 |
4.2 工程咨询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
4.2.1 工艺 |
4.2.2 总图 |
4.2.3 建筑 |
4.2.4 结构 |
4.2.5 给排水 |
4.2.6 暖通 |
4.2.7 电气 |
4.2.8 技术经济 |
4.3 工程咨询施工阶段的应用 |
4.3.1 工程进度控制 |
4.3.2 工程质量控制 |
4.3.3 工程投资控制 |
4.3.4 合同和信息管理 |
4.3.5 安全管理 |
4.3.6 组织协调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成果 |
(4)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
1.3.1 建筑策划理论 |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
1.3.5 启示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
2.5 小结 |
2.5.1 对比分析 |
2.5.2 启示 |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
3.2 调研内容构建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访谈内容设计 |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
3.3.4 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
4.1.1 宜居导向原则 |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3 评价基本步骤 |
4.2 评价方法 |
4.2.1 层级分析方法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4.2.3 专家诊断 |
4.2.4 居民调查 |
4.2.5 AHP层次分析法 |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
4.3.1 计算方法 |
4.3.2 最终总分 |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
5.1 一级指标构建 |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
5.3 性能改造指标 |
5.3.1 安全性 |
5.3.2 耐久性 |
5.3.3 节能性 |
5.4 功能改造指标 |
5.4.1 户型空间改造 |
5.4.2 适老化 |
5.4.3 加装电梯 |
5.4.4 增设停车位 |
5.4.5 公共设施 |
5.5 环境改造指标 |
5.5.1 室内环境改造 |
5.5.2 室外环境改造 |
5.6 改造指标体系 |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现状 |
1.2.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研究现状 |
1.2.3 准公共产品收费定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相关理论 |
2.1 综合管廊基本概念 |
2.2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参与主体及经济属性分析 |
2.2.1 参与主体分析 |
2.2.2 经济属性分析 |
2.3 我国主要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现状 |
2.3.1 我国主要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政策现状 |
2.3.2 我国已建综合管廊项目收费定价现状 |
2.3.3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存在的问题 |
2.4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方法选择 |
2.4.1 收费定价基本原则 |
2.4.2 传统收费定价方法 |
2.4.3 双层规划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建立 |
3.1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 |
3.1.1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用构成 |
3.1.2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影响因素 |
3.2 双层规划模型理论 |
3.3 假设条件 |
3.4 建立下层决策函数 |
3.4.1 建立管线单位决策函数 |
3.4.2 建立社会资本方决策函数 |
3.5 建立上层决策函数 |
3.5.1 目标函数 |
3.5.2 约束条件 |
3.6 收费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建设运营模式 |
4.2 各入廊管线占用管廊空间比例计算 |
4.3 各入廊管线使用强度系数确定 |
4.4 各入廊管线直埋成本c_i测算 |
4.5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目标函数参数取值 |
4.5.1 入廊费分摊系数a_i计算 |
4.5.2 日常维护费分摊系数b_i计算 |
4.5.3 综合管廊外部效益E估算 |
4.5.4 消费者剩余权重ω_1和生产者剩余权重ω_2取值 |
4.5.5 折现系数k_1和k_2计算 |
4.6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约束条件参数取值 |
4.6.1 各入廊管线单位年营业额 |
4.6.2 综合管廊运营单位合理营业利润率OPR取值区间确定 |
4.6.3 社会资本合理投资回报率ROI取值区间确定 |
4.6.4 政府补贴额度W估算 |
4.7 收费定价模型求解 |
4.7.1 KKT条件算法 |
4.7.2 模糊规划算法 |
4.7.3 KKT条件算法和模糊规划算法结果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对比 |
5.1.1 入廊费收费定价对比分析 |
5.1.2 日常维护费分摊模型对比分析 |
5.2 建设成本敏感性分析 |
5.3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对策建议 |
5.3.1 督促综合管廊建设单位进行建设成本优化 |
5.3.2 设置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动态调整制度 |
5.3.3 设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动态调整机制 |
5.3.4 设置综合管廊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
5.3.5 建立综合管廊管线数据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可行性研究基本理论 |
2.1.1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
2.1.2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及问题解决措施 |
2.2 可行性研究国内外发展综述 |
2.2.1 国外可行性研究综述 |
2.2.2 国内可行性研究综述 |
第3章 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概况 |
3.1 项目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项目描述 |
3.2 项目目标 |
3.3 项目规模 |
3.3.1 规模确定的原则 |
3.3.2 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
3.3.3 生产规模确定 |
3.4 项目总体建设方案 |
3.4.1 建厂与选址 |
3.4.2 总图运输 |
3.4.3 公用工程 |
3.4.4 原料、辅助材料与燃料的供应 |
3.5 项目进度实施规划 |
第4章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 工艺可行性 |
4.1.1 工艺选择 |
4.1.2 工艺优势 |
4.1.3 主要应用工艺 |
4.2 主要设备及辅助设施可行性 |
4.2.1 主要设备 |
4.2.2 辅助设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保及安全可行性分析 |
5.1 节能节水可行性 |
5.1.1 主要的节能技术 |
5.1.2 装置节水措施 |
5.2 环境保护可行性 |
5.2.1 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 |
5.2.2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及方案 |
5.2.3 绿化方案 |
5.2.4 清洁生产 |
5.2.5 环境影响分析 |
5.3 安全可行性 |
5.3.1 劳动安全卫生 |
5.3.2 消防 |
5.3.3 园区选址合理性分析 |
5.3.4 公用设备配套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经济可行性分析 |
6.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6.1.1 投资估算 |
6.1.2 资金筹措 |
6.2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
6.2.1 成本费用估算说明 |
6.2.2 总成本费用 |
6.3 经济效益估算 |
6.4 财务评价 |
6.4.1 评价说明 |
6.4.2 财务评价指标 |
6.4.3 财务评价结论 |
6.5 市场风险分析 |
6.5.1 市场风险 |
6.5.2 产品价格风险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可行性分析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7)BIM技术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BIM技术与工业厂房设计研究现状 |
1.3.2 国外BIM技术与工业厂房设计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传统方法视野下的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与分析 |
2.1 电子工业厂房的概述 |
2.2 电子工业厂房的特点分析 |
2.3 电子工业厂房设计要求 |
2.4 电子工业厂房设计流程 |
2.4.1 方案设计流程 |
2.4.2 初步设计流程 |
2.4.3 施工图设计流程 |
2.5 电子工业厂房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6 小结 |
3 BIM在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3.1 BIM的概述 |
3.2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设计分析中的应用现状 |
3.2.1 在气候分析中的应用 |
3.2.2 在采光分析中的应用 |
3.3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可视化中的应用现状 |
3.3.1 在工业厂房主体可视化中的应用 |
3.3.2 在工业厂房工艺可视化中的应用 |
3.4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工艺仿真中的应用现状 |
3.5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管道综合及碰撞检测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3.6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协同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3.7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数字化成果交付中的应用现状 |
3.8 BIM技术在工业厂房工程量统计中的应用现状 |
3.9 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电子工业厂房设计方法研究 |
4.1 基于BIM技术的电子工业厂房设计流程 |
4.2 基于BIM技术的电子工业厂房工艺与空间并行的设计方法 |
4.3 基于BIM技术的电子工业厂房设计分析方法 |
4.3.1 场地分析 |
4.3.2 体量分析 |
4.3.3 环境分析 |
4.3.4 物流仿真分析 |
4.3.5 防火及疏散分析 |
4.4 BIM技术在电子工业厂房协同设计方面的应用 |
4.4.1 协同设计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内容 |
4.4.2 协同设计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模式 |
4.5 小结 |
5 BIM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以A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基于BIM技术的电子工业厂房设计应用 |
5.2.1 BIM模型的建立的前期准备 |
5.2.2 BIM模型的构建 |
5.2.3 基于BIM模型的碰撞检查 |
5.3 BIM在 A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协同的应用 |
5.3.1 A电子工业厂房协同设计平台 |
5.3.2 A电子工业厂房协同设计流程 |
5.3.3 A电子工业厂房协同设计的协作方式 |
5.3.4 A电子工业厂房协同设计的管理应用 |
5.4 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目录 |
表目录 |
(8)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概述及发展动态 |
1.2.1 相关研究概述 |
1.2.2 发展动态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可行性分析 |
2.1 加装电梯的业主意愿分析 |
2.1.1 老旧小区选取特性 |
2.1.2 老旧小区选取对象 |
2.1.3 调查结果 |
2.2 加装电梯的经济性分析 |
2.2.1 投资模式 |
2.2.2 资金筹措 |
2.2.3 工程成本 |
2.3 加装电梯的设计方案分析 |
2.3.1 加装方位 |
2.3.2 入户方式 |
2.3.3 电梯选型 |
2.4 加装电梯的实施办法分析 |
2.4.1 实施原则 |
2.4.2 实施条件 |
2.4.3 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申请阶段 |
3.1 住宅单元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住宅现状分析 |
3.1.2 业主基本信息 |
3.2 项目申请 |
3.2.1 申请及实施主体 |
3.2.2 申请办法 |
3.3 方案编制 |
3.3.1 设计原则 |
3.3.2 编制过程 |
3.3.3 施工图方案 |
3.4 协议筹划 |
3.4.1 业主加装意愿协议 |
3.4.2 业主出资协议 |
3.4.3 电梯运营及维保协议 |
3.5 方案公示 |
3.5.1 公示办法 |
3.5.2 异议表达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审批阶段 |
4.1 天津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分析 |
4.2 房屋地质勘察与安全鉴定 |
4.2.1 房屋地质勘察 |
4.2.2 房屋安全鉴定 |
4.3 审批问题及解决措施 |
4.3.1 审批问题 |
4.3.2 解决措施 |
4.4 审批程序 |
4.4.1 施工图审查 |
4.4.2 规划审查 |
4.4.3 工程质量安全登记和施工备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建设阶段 |
5.1 地下工程 |
5.1.1 管线改造 |
5.1.2 基础建设 |
5.1.3 电梯底坑建设 |
5.2 地上工程 |
5.2.1 电梯安装 |
5.2.2 连廊建设 |
5.3 工程验收 |
5.3.1 土建验收 |
5.3.2 电梯验收 |
5.3.3 竣工验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1 业主意愿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1.1 问题分析 |
6.1.2 解决措施 |
6.2 实施模式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2.1 问题分析 |
6.2.2 解决措施 |
6.3 设计施工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 |
6.3.1 问题分析 |
6.3.2 解决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消防水泵系统分类、适用情况与设计规定 |
2.1 消火栓水泵系统 |
2.2 自动喷水灭火水泵系统 |
2.3 消防水炮水泵系统 |
2.4 泡沫水泵系统 |
2.5 其他消防水泵系统 |
3 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 |
3.1 消防水泵基本参数常规确定方法分析 |
3.2 灭火时水龙带局部褶皱的影响 |
3.3 水平水龙带过流断面非圆形的影响 |
3.4 按能量平衡原理计算确定消火栓系统同时高低层供水时的工况点 |
3.5 水泵配置选型的影响 |
3.6 备用泵设置 |
3.7 吸水管设计 |
3.8 供水管设计 |
3.9 消防水泵系统的多泵组合 |
3.10 稳压泵系统(装置)设置确定 |
4 消防水泵系统环境、控制与维护 |
4.1 环境要求 |
4.2 控制方式 |
4.3 维护管理 |
5 消防水泵系统发展趋势探讨 |
5.1 消防水泵系统的独立化和小型化 |
5.2 超高层建筑消防水泵系统设计要点 |
5.3 消防水泵系统远程监控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今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建设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既往研究概述 |
1.4.1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概述 |
1.4.2 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研究概述 |
1.4.3 近代武汉城市微观史研究概述 |
1.4.4 中国近代自来水系统研究概述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框架 |
2 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供水状况 |
2.1 自来水供水方式的出现与普及 |
2.1.1 自来水厂的建设 |
2.1.2 顺应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的自来水系统 |
2.1.3 武汉自来水技术的引进 |
2.2 传统供水方式的存续 |
2.2.1 水井、水池供水方式 |
2.2.2 水井、水池的分布 |
2.2.3 水门与水井、水池的分布关系 |
2.3 自来水供应带来的市井生活变迁 |
2.3.1 传统供水相关的职业 |
2.3.2 自来水供应引起市井生活的改变 |
2.4 本章小结 |
3 武汉城市空间建设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3.1 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及其自来水管网的建设 |
3.1.1 城市建成区的扩张趋势 |
3.1.2 城市建成区与自来水管网的关联 |
3.2 城市取水、用水功能空间的变迁 |
3.2.1 湖泊用水功能的消退 |
3.2.2 滨江空间功能的转变 |
3.3 道路系统与自来水管网的关系 |
3.3.1 兴建道路与自来水管网的敷设同时实施 |
3.3.2 改造道路与自来水管网的敷设同步进行 |
3.4 城市公园中水上活动项目与水景的建设 |
3.5 本章小结 |
4 武汉市政建设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4.1 自来水供水设施的普及 |
4.1.1 设置在道路阴角空间的公共水椿 |
4.1.2 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的公共水椿 |
4.2 排水系统的兴建与改造 |
4.2.1 后于自来水产生的汉口租界排水系统改造 |
4.2.2 后于自来水产生的汉口华界排水系统兴建 |
4.2.3 先于自来水产生的武昌排水系统改造 |
4.3 卫生环境的改善 |
4.3.1 街道卫生的改善 |
4.3.2 公厕的大量兴建 |
4.3.3 垃圾的系统处理 |
4.4 消防系统的提升 |
4.4.1 消防工具的进步 |
4.4.2 消防机构的发展 |
4.5 相关法规的设立与调整 |
4.5.1 汉口华界与武昌相关法规的设立 |
4.5.2 汉口租界相关法规的调整 |
4.6 本章小结 |
5 武汉建筑营建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1 建筑类型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1.1 民用建筑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1.2 工业建筑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2 建筑形态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2.1 建筑高度的控制 |
5.2.2 建筑立面的变化 |
5.3 建筑构造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5.3.1 基本构造的顺应性调整 |
5.3.2 防火构造的系统化升级 |
5.4 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与排水系统的关系 |
5.4.1 建筑形态与排水管的关系 |
5.4.2 建筑构造与排水系统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1.1 自来水系统的建设顺应其出现以前的城市空间格局 |
6.1.2 自来水系统的建设对其出现以后的城市发展产生作用 |
6.1.3 社会生活与自来水系统的关系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录 |
表录 |
四、关于多层公用建筑消防给水方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概率法的建筑给水设计秒流量计算研究[D]. 肖天.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2]近代天津英租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研究[D]. 刘晓晨. 天津大学, 2020(02)
- [3]全过程工程咨询在XX综合楼建设项目决策及设计阶段中的应用[D]. 刘冬梅.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4]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D]. 王如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2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可行性研究[D]. 郭骏.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7]BIM技术在电子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D]. 仝少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调研报告 ——以天津首例开工加装电梯工程为例[D]. 邹正. 天津大学, 2019(01)
- [9]消防水泵系统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夏欣欣. 扬州大学, 2019(06)
- [10]20世纪30年代武汉城市发展与自来水系统建设关联性研究[D]. 徐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