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IGNIFICANCE OF INSPECTING SERUM VEGF DURING THERAPY OF TUMOR(论文文献综述)
金金[1](2021)在《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采用陈氏评分法[1]对舌下络脉进行量化,分析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中医证型、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凝血指标、肿瘤标记物的关系。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分析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中医证型、舌下络脉的关系,探讨VEGF是否可作为肺癌血瘀证辨证的微观指标,并从新生血管的角度,初步分析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是否为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方法通过已建立的舌诊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我院120例肺癌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舌下络脉图片,采用自行设计的病例调查表,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等临床信息及凝血、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指标数值,根据陈氏舌下络脉评分法将舌下络脉的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等项目进行量化,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中医证型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舌下络脉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探索肺癌患者舌下络脉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男女比例为1.61:1;患者年龄在36~90岁之间,其中<60岁患者19例;≥60岁101例;病理类型中腺癌54例,鳞癌24例,小细胞癌16例;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1例;临床分期属Ⅰ、Ⅱ期者27例,Ⅲ、Ⅳ期者93例;肺癌远处转移者74例,无远处转移者46例。120例肺癌患者中,舌色为淡红舌者21例,淡白舌16例,红绛舌21例,青紫舌62例;舌苔中薄苔者19例,白腻苔63例,黄腻苔22例,少苔者16例;中医证型中,肺癌患者中属气血瘀滞证者53例,气阴两虚证者35例,痰湿蕴肺证者19例,阳虚水泛型者13例。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正常组舌下络脉评分(P<0.05);肺癌组患者主干形态、长度、充盈度、色泽、宽径及其外带各项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各项评分(P<0.05);不同舌色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P<0.0001),青紫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淡红舌(P<0.05)及红绛舌(P<0.0001);不同舌苔患者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中气血瘀滞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患者(P<0.0001),气阴两虚证舌下络脉评分高于痰湿蕴肺型及阳虚水泛证(P<0.05),痰湿蕴肺型与阳虚水泛证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非血瘀证组(P<0.0001)。舌下络脉评分在肺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舌下络脉评分高于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临床分期为Ⅰ-Ⅱ期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P<0.05);APTT、TT、D-二聚体含量在舌下络脉不同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下络脉分级为4级的患者PT含量低于分级为3级的患者(P<0.05),FIB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舌下络脉2级>3级>4级(P<0.05);肿瘤标志物CYFRA21-1、NSE、SCC值在各舌下络脉分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在舌下络脉4级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分级为2级(P<0.05)和3级的患者(P<0.00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172.5(pg/mL);正常人血清VEGF水平中位数为59.86(pg/mL),肺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P<0.0001)。肺癌中属气血瘀滞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阳虚水泛证血清VEGF水平(P<0.05),痰湿蕴肺证、气阴两虚证及阳虚水泛证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血瘀证血清VEGF水平高于非血瘀证VEGF水平;不同舌下络脉分级中患者血清VEGF水平差异显着(P<0.0001),4级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别高于3级(P<0.0001)和2级患者(P<0.001),而2级和3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舌下络脉评分与血清VEGF水平结果显示,rs=0.661(P<0.05),表明舌下络脉评分与VEGF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显着高于正常组,且在主干形态、主干长度、主干充盈度、色泽、宽径及舌下络脉外带方面评分均较正常人高,表明肺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舌下络脉异常。2.瘀血证与非瘀血证患者的舌下络脉评分差异显着,进一步证实舌下络脉为辨证瘀血证候的重要参考依据。3.肺癌患者舌下络脉评分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学类型无关,与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凝血指标PT及FIB含量、肿瘤标志物CEA有关。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则舌下络脉评分越高,舌下络脉诊察有助于判断肺癌患者的病情。4.肺癌患者血清VEGF高于正常人,且与中医血瘀证候明显相关,血清VEGF的异常可作为肺癌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5.血清VEGF表达量与舌下络脉评分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积分越高,血清VEGF表达量越高,推断VEGF诱导的血管生成可能是参与肺癌患者异常舌下络脉形成的重要过程。
肖婷[2](2021)在《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对LACC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LACC)的疗效及其对血细胞分析指标、血生化指标、人乳头瘤病毒(HP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Ki67、CA125、CEA、GPX4、SLC7A7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LACC患者40例为LACC组,给予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并收集同期病理检查为良性疾病患者36例为BCD组。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宫颈分泌物HPV感染情况,采用RT-q PCR法检测GPX4、SLC7A7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VEGF、CEA、SCC、CA125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活检组织P53、Ki67、VEGF表达情况,分析SIB-IMRT联合顺铂在LACC中的疗效,以及血清CA125、CEA、SCC、VEGF与宫颈分泌物HPV阳性率以及癌组织p53、Ki67、VEGF表达水平与LACC患者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1、治疗前LACC组RBC、MCV、MPV、LDL-C、HDL-C水平均显着低于BCD组(P<0.05),LACC组血清VEGF、CEA、SCC、CA125及宫颈分泌物HPV阳性率均显着高于BCD组(P<0.05);两组WBC、PLT、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C组活检组织VEGF、p53、Ki67阳性率均显着高于BCD组(P<0.05);LACC组血清VEGF阳性率为55.00%(22/40);IHC法检测LACC组癌组织VEGF阳性率为62.50%(25/40);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χ2=0.464,P=0.496,kappa=0.641)。2、疗效评价结果显示,CR 23例(57.50%),PR 12例(30.00%),SD 5例(12.50%),PD 0例(0.00),总有效率为87.50%(35/40);LACC患者化疗后GPX4、SLC7A7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化疗前(P<0.05)。3、将CR患者归为敏感组(23例),PR+SD+PD患者归为抵抗组(17例),敏感组血清VEGF、宫颈分泌物HPV及活检组织VEGF、p53、Ki67阳性率均显着低于抵抗组(P<0.05)。敏感组血清CA125、CEA、SCC阳性率与抵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VEGF与IHC法检测活检组织VEGF一致性较好,LACC患者血清VEGF、分泌物HPV阳性率及活检组织VEGF、p53、Ki67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治疗LACC疗效较好,化疗后GPX4、SLC7A7 m 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血清VEGF、宫颈分泌物HPV及活检组织VEGF、p53、Ki67表达水平与LACC患者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敏感性有关。
詹惠萍[3](2021)在《脉管胶囊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脉管胶囊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总体疗效、临床症状及体征(麻木、发凉、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脉管胶囊在治疗ASO血脉瘀阻证的疗效及VEGF表达与血管再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脉管胶囊应用于治疗ASO血脉瘀阻证提供可靠理论依据。方法: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疮疡蛇伤脉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口服贝前列素钠片联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脉管胶囊。对比治疗前、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比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ABI值、血清VEGF表达水平、总体疗效、证候评分,分析脉管胶囊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结果:本课题共完成病例研究6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与分析如下:(1)在肢体麻木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14天、21天、28天肢体麻木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8天后,在改善肢体麻木方面,无明显差异。(2)在肢体发凉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14天肢体发凉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1天、28天肢体发凉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1天后,在改善肢体发凉方面,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3)在间歇性跛行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14天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1天、28天间歇性跛行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1天后,在改善间歇性跛行方面,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4)在ABI值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AB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8天ABI值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8天之后,在改善肢ABI方面,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5)在VEGF表达水平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VEGF表达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28天VEGF表达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用药28天之后,在提高VEGF表达水平方面,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脉管胶囊能够有效改善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ABI值、血清VEGF表达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在研究期间,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纪利娇[4](2021)在《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与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两组患者放化疗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热疗增加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鳞癌疗效以及缓解放化疗副反应的作用,并分析讨论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中晚期宫颈鳞癌临床诊疗、疗效评估及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本研究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放疗科收治的经病例诊断的60例中晚期(2018版FIGO分期为II~IVA期)宫颈鳞癌患者(年龄为35~82岁,且均为初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对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KPS评分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抽取空腹时肘静脉血5ml,室温自然凝固后分离血清标本,以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冻存待测。治疗时,实验组给予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仅给予同步放化疗,放疗采用盆腔三维适形调强外照射联合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化疗采用顺铂单药周方案,热疗采用HOKAI HG-2000I体外高频热疗机进行全盆腔热疗,辐射器直径前极板及后极板均为20cm,温度为40~43℃,加热时间为60min,2次/周,共行5周,于外照射开始1周后开始加热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一周内再次抽取空腹时肘静脉血5ml,离心后取上清液保存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血清VEGF表达水平,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变化情况及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及白细胞降低等放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后血清VEGF表达水平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表达水平变化程度的比较:两组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0.05);而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3.两组患者治疗后放化疗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实验组宫颈癌患者治疗后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及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在热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可以作为宫颈癌疗效评价的又一项指标。2.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鳞癌比同步放化疗更能降低患者血清VEGF表达水平,表明热疗可以增加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鳞癌的疗效。3.热疗可以降低中晚期宫颈鳞癌患者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及白细胞降低等同步放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
王艺[5](2021)在《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与血清Endocan、VEGF-C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常见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如今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糖尿病肾脏病起病隐匿,治疗上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传统实验室检查指标对于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敏感性低。Endocan(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ESM-1)作为一种新型内皮细胞分子,主要在肺、肾内皮细胞中表达。VEGF-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是与肾病相关的血管生长因子,对肾脏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ndocan、VEGF-C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和病程相关,其中发现endocan与CKD的分期、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微量蛋白表现出相关性。故推测二者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病情评价与预测的生物标志物。目的:1.探究血清endocan和VEGF-C在DKD早、中、晚期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并观察endocan和VEGF-C与肾脏相关指标的关系,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以期说明其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评估价值。2.观察DKD不同证候组间endocan和VEGF-C的分布规律,探究endocan和VEGF-C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内皮细胞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第一部分共收集了 215例患者,其中正常健康组18例,糖尿病组21例,糖尿病肾脏病组17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其中血清endocan、VEGF-C采用Luminex抗体芯片检测。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观察各组间血清endocan、VEGF-C的变化规律。第二部分共收集了 164例DKD患者,其中早期组48例,中期组67例,晚期组49例,根据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评定,分析D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endocan和VEGF-C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虚证总体上以阴虚证为主,其次为阳虚证、气虚证、血虚证。其中早期以阴虚证为主,中、晚期阴虚证和气虚证比例下降,晚期则以阳虚证为主。邪实证总体上以火热证为主,其次为湿热证、痰湿证、气郁证、血瘀证。早期以火热证为主,中、晚期火热证和气郁证的比例下降;晚期则以湿热证为主,中、晚期血瘀证的比例高于早期。湿热证的血清endocan水平明显高于非湿热证组(P<0.05)。血清endocan与湿热证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64)。湿热证与非湿热证相比,收缩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尿酸均较高(P<0.05)。2.血清endocan在DKD早、中、晚三期中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经两两比较,DKD早期和晚期、DKD中期和晚期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血清endocan与eGFR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8;endocan与Scr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5。血清endocan与24小时尿蛋白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73;与血清白蛋白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5。3.血清VEGF-C在DKD早、中、晚三期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P<0.05),经两两比较,可见DKD早期和晚期、DKD中期和晚期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VEGF-C与eGFR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为0.239;与Scr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95。VEGF-C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33;与血清白蛋白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80。4.对eGFR的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将其分成eGFR≥90 ml/min·1.73 m2、60 ml/min.1.73 m2 ≤ eGFR<90 ml/min·1.73 m2 和 15ml/min.1.73 m2 ≤ eGFR<60 ml/min·1.73 m2三组,发现血清endocan在三组中依次升高(P<0.05),经两两比较发现,15 ml/min·1.73 m2 ≤ eGFR<60 ml/min·1.73 m2与 eGFR≥90ml/(min·1.73 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C在eGFR≥90ml/min·1.73 m2和15 ml/min·1.73 m2 ≤ eGFR<60 ml/min·1.73 m2、60 ml/min·1.73 m2≤eGFR<90 ml/min·1.73 m2和 15 ml/min·1.73 m2≤eGFR<60 ml/min·1.73 m2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将其分成24hUTP<500 mg/24h、500 mg/24h ≤24hUTP<1000 mg/24h 和 24hUTP≥1000 mg/24h 三组,其中 endocan 在 24hUTP<500 mg/24h 和 24hUTP≥1000 mg/24h、500 mg/24h<24hUTP<1000 mg/24h 和 24hUTP≥1000 mg/24h中发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血清VEGF-C在24hUTP<500 mg/24h 和 24hUTP≥1000 mg/24h 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清endocan随着DKD病程的进展而升高,而血清VEGF-C则随着病程的进展而降低;血清endocan、VEGF-C与肾功能评价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eGFR)存在相关性,血清endocan与VEGF-C可以较好地评估糖尿病肾脏病的疾病进展并有可能成为新的疗效评价指标。2.湿热证与血清endocan存在相关性,endocan是炎症及内皮功能障碍的标志物,也有可能成为“热证”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脏病内皮细胞损伤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杨小颖[6](2021)在《T2DM患者血清VEGF-B与肾功能及其与痰湿证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T2DM患者中,血清VEGF-B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探讨其能否成为T2DM患者肾功能的血清标志物。同时分析血清VEGF-B与痰湿证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特异性指标。方法:本研究按纳入标准,收集了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病房T2DM患者共603例,严格按照排除标准,排除病例共389例,最终纳入T2DM组共214例。并将门诊体检健康人群31例,纳入健康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清VEGF-B水平的差异。在T2DM组,分别根据性别,胱抑素、eGFR1、eGFR2、U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临床资料,禁食10小时后收集空腹血清,分别检测 HbA1c、FPG、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TC、TG、HDL-C、LDL-C、血清 VEGF-B。留取清洁中段尿,测定UACR;血糖控制、无剧烈运动、无发热、无精神压力、无高蛋白饮食后收集24h尿标本,测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根据身高、体重计算BMI;根据年龄、性别、胱抑素、血肌酐计算eGFR。比较VEGF-B及其他指标在两组中的差异,分析VEGF-B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人群中,血清VEGF-B与胱抑素、eGFR、U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关系。再根据痰湿证诊断标准,将T2DM组分为痰湿证组148例,非痰湿证组64例。研究两组一般指标及血清VEGF-B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EGF-B是否是T2DM患者痰湿证的影响因素。结果:(1)T2DM组血清VEGF-B、年龄高于健康组,两组性别构成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2)T2DM组中,按VEGF-B四分位分组后,各组用药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B与TG、LDL-C、肌酐、胱抑素呈正相关(p<0.05),与eGFR1、eGFR2呈负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血清VEGF-B与TG、胱抑素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4)回归分析:以胱抑素是否升高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VEGF-B四分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是T2DM患者胱抑素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 for trend<0.05),且随着血清VEGF-B的升高,胱抑素升高的危险上升;以eGFR1是否低于90 ml/min/1.73m2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VEGF-B四分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是T2DM患者eGFR1低于90 ml/min/1.73m2的独立影响因素(p.for trend<0.05),且随着血清 VEGF-B 的升高,eGFR1低于90 ml/min/1.73m2的危险上升;以eGFR2是否低于90 ml/min/1.73m2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VEGF-B四分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不是T2DM患者eGFR2低于90 ml/min/1.73m2的独立影响因素(pfortrend>0.05);以UACR是否高于30mg/g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VEGF-B四分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不是T2DM患者UACR升高的影响因素(pfor trend>0.05);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否高于150mg/24h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VEGF-B四分位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不是T2DM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的的独立影响因素(p for trend>0.05);(5)组间比较:和非痰湿证组相比,痰湿证组的TG、LDL-C更高,年龄更大,HDL-C、eGFR1、eGFR2、UACR 更低(p<0.05);(6)回归分析:以是否是痰湿证为因变量,以血清VEGF-B及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EGF-B是T2DM患者痰湿证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T2DM患者中,血清VEGF-B水平与胱抑素呈正相关,与eGFR1呈负相关,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血清VEGF-B仍是胱抑素升高的危险因素,是eGFR1低于90 ml/min/1.73m2的影响因素,血清VEGF-B可能是T2DM早期肾功能监测和干预的新指标。2.T2DM患者中,血清VEGF-B与eGFR2、U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相关,血清VEGF-B不是eGFR2、U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影响因素。3.T2DM患者中,血清VEGF-B与痰湿证密切相关,是痰湿证的影响因素,血清VEGF-B可能是T2DM痰湿证的特异性指标。
杨露露[7](2021)在《外周血清VEGF水平在食管鳞癌患者TP方案化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食管癌居常见恶性肿瘤前列,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0%[1]。化疗是目前晚期ESC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研究表明[2-6],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广泛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上调的VEGF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激活相关通路促进肿瘤进展。且研究表明[7],紫杉醇联合顺铂(TP)方案化疗能降低ESCC患者血清VEGF水平,但其变化水平与近期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目的探讨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观察ESCC患者TP方案化疗期间外周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以期为动态评估TP方案近期疗效提供可参的检测指标。方法筛选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经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检查诊断为ESCC的87例初治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清VEGF水平。分析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血清VEGF对ESCC的诊断效能。试验组中有62例患者接受TP方案化疗,比较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分析其变化水平与近期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1.试验组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260.23(160.68-422.49)pg/m L高于健康对照组96.49(73.90-151.21)pg/m L(P<0.05)。根据试验组ESCC患者的中位VEGF水平,将其分为VEGF高水平组(≥260.23 pg/m L)及低水平组(260.23 pg/m L)。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T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应用ROC评估血清VEGF水平对ESCC的诊断效能。血清VEGF水平诊断ESC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63,最佳诊断界值为229.74 pg/m L。3.试验组87例ESCC患者中有62例接受TP方案全身化疗,2周期化疗后ESCC患者的外周血清VEGF水平217.38(127.16-354.26)pg/m L低于化疗前259.84(157.43-433.17)p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组定义为无效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CR)组、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组及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组定义为有效组,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与近期化疗疗效无相关性(P>0.05)。5.有效组患者化疗2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较化疗前降低(P<0.05);无效组患者化疗2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较化疗前升高(P<0.05)。结论1.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高于健康人;ESCC患者外周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呈正相关。2.ESCC患者TP方案化疗期间,血清VEGF变化水平与近期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VEGF变化水平可能是动态评估TP方案近期疗效的指标之一。
陈宇彬[8](2021)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患者及对照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DM/PM血清VEGF水平与肌肉病理、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血清VEGF在DM/PM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并符合2004年国际肌病协作组建议的IIM分类诊断标准患者52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人20例为对照组,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VEGF水平,分析两组血清VEGF水平差异,同时收集DM/PM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骨骼肌病理等资料,分析其与血清VEGF升高的相关性。将DM/PM组分为DM与PM亚组,分析两亚组中血清VEGF水平与肌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DM/PM组中血清VEGF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PM组血清CK水平较DM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63,P=0.008);PM组MYO水平较DM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0,P=0.002);3.DM/PM组血清VEGF升高相关因素行卡方检验示:血沉升高、CRP升高、合并ILD、骨骼肌血管炎改变与DM/PM血清VEGF升高密切相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沉升高、CRP升高、合并ILD、骨骼肌血管炎改变是DM/PM血清VEGF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PM组中CK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31,P=0.028);PM组中CKMB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20);PM组中MYO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16,P=0.033)。结论:1.DM/PM患者中血沉升高、CRP升高、合并ILD、骨骼肌血管炎改变是血清VEGF升高独立相关因素,提示血清VEGF有望成为DM/PM评估病情活动的一种血清标志物。2.PM患者中血清VEGF水平可能反映患者骨骼肌损伤严重程度;
岑团[9](2021)在《血清VEGF-A、IL-6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后血清VEGF-A和IL-6的水平变化,明确血清VEGF-A和IL-6在急性心肌梗死及PCI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序贯收集2019年11月~2020年03月因“胸痛、胸闷”至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胸痛中心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行介入治疗患者46例,在PCI术前采血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在PCI术后24小时继续采血作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组(PCI-AMI组)。同期选择我院44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另选我院4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ormal组);(2)收集病例资料,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及饮酒情况、合并症(高血压病、糖尿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3)收集血液样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荧光法(ELISA法)分别测定Normal组、UA组、AMI组和PCI-AMI组的血清VEGF-A、IL-6表达水平;(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绘图使用Graphprism5.0应用软件。结果:(1)各组性别、年龄、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hs CRP、CK、CK-MB、TNT-HS、pro BNP、LVEF、Gensini积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身高、饮酒史、糖尿病、Hcy、TBIL、TC、TG、HDL-C、LDL-C、VLDL-C、BUN、Cr、UA、Cys-C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血清VEGF-A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Normal组和UA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Normal组和AMI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UA组与AMI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MI组与PCI-AMI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各组血清IL-6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并且Normal组和UA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Normal组和AMI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UA组与AMI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MI组与PCI-AMI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4)AMI组的血清VEGF-A和IL-6水平存在正相关(r=0.360,P=0.015),AMI组的血清VEGF-A水平和Gens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331,P=0.043),AMI组的血清IL-6水平和Gensini积分存在正相关(r=0.403,P=0.016);(5)IL-6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与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T-H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与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AMI组的血清VEGF-A水平和LVEF存在正相关(r=0.322,P=0.040),PCI-AMI组的血清VEGF-A水平和LVEF不存在相关性(r=﹣0.222,P=0.180)。结论:(1)血清VEGF-A、IL-6水平与AMI冠脉狭窄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2)血清IL-6水平与AMI发病相关;(3)AMI患者的血清VEGF-A水平与心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PCI术后血清VEGF-A水平与心功能改善不一定没有相关性。
齐天昊[10](2020)在《榄香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血清MMP-2及VEGF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VEGF和MMP-2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C-TACE组(n=22)、C-TACE+榄香烯组(n=20)、DEB-TACE组(n=20)和DEB-TACE+榄香烯组(n=20)。利用ELISA法检测4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7天血清MMP-2和VEGF水平,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及术前、术后MMP-2、VEGF、AST、ALT、Cr、BUN、WBC、NEUT变化情况。结果:1.各组患者临床特征及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C-TACE组各时间点血清MMP-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MMP-2水平低于术前1天及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MMP-2水平低于C-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各时间点血清MMP-2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MMP-2水平低于术前1天及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MMP-2水平低于DEB-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TACE组术后1天血清VEGF水平高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1天血清VEGF水平高于术前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1天血清VEGF水平高于C-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C-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组术前1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术后1天及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血清VEGF水平高于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榄香烯组术前1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B-TACE+榄香烯组术后7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DEB-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CE+榄香烯组术后1天血清VEGF水平低于DEB-TACE+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术后疼痛、恶心及发热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TACE组术前AST水平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外,各组术前AST、ALT、Cr、BUN、WBC、NEUT水平与术后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短期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榄香烯注射液可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MMP-2及VEGF水平,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DEB-TACE治疗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术后VEGF水平升高的情况,经过缓慢释放药物的过程,持续降低VEGF水平。
二、SIGNIFICANCE OF INSPECTING SERUM VEGF DURING THERAPY OF TUMO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GNIFICANCE OF INSPECTING SERUM VEGF DURING THERAPY OF TUMOR(论文提纲范文)
(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进展 |
综述二 VEGF与肺癌及舌象的关系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一 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六、结果 |
七、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材料与方法 |
四、统计分析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对LACC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病例收集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与材料 |
2.2 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指标检测方法 |
2.3 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对比 |
3.2 治疗前LACC组与BCD组各项指标对比 |
3.3 治疗前LACC组与BCD组活检组织VEGF、P53、KI67表达水平对比 |
3.4 化学发光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的一致性检验 |
3.5 SIB-IMRT联合顺铂在LACC患者中的疗效 |
3.6 LACC患者治疗前后GPX4、SLC7A7 MRNA相对表达水平 |
3.7 HPV、VEGF、P53、KI67与LACC患者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
3.8 随访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本课题的局限性与优势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放射治疗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3)脉管胶囊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索引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4 临床总疗效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病程比较 |
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2.1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麻木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发凉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间歇性跛行距离评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ABI值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表达水平比较 |
3 临床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检验及与不良反应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1.1 瘀及活血化瘀的历史源流 |
1.2 瘀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联系 |
2 现代医学对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2.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
2.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VEGF的关系 |
3 祖国医学对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研究 |
5 脉管胶囊介绍 |
5.1 脉管胶囊方解 |
5.2 脉管胶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机理 |
5.3 脉管胶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现代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一般资料分析 |
6.2 安全性指标分析 |
6.3 疗效性观察指标结果及分析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与血清Endocan、VEGF-C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与内皮细胞损伤 |
1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结构 |
2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功能 |
3 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与DKD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Endocan、VEGF-C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
1 Endocan:一种新型内皮细胞损伤的标记物 |
2 VEGF-C在糖尿病肾脏病中的作用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 |
3 中医药防治内皮细胞损伤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Endocan、VEGF-C与糖尿病肾脏病病程及相关指标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西医诊断 |
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4 研究内容 |
5 数据管理 |
6 数据统计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DKD组各期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3 血清endocan、VEGF-C的变化规律 |
三、讨论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一般情况分析 |
2 血清endocan、VEGF-C与糖尿病肾脏病及相关指标 |
第二部分 血清Endocan、VEGF-C与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的关系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 |
3 中医辨证标准 |
4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5 研究内容 |
6 数据管理 |
7 数据统计 |
二、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 |
3 血清endocan、VEGF-C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 |
4 湿热证分组各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 |
三、讨论 |
1 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 |
2 中医证候与血清endocan、VEGF-C的关系 |
3 湿热证分组间各指标的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临床观察表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6)T2DM患者血清VEGF-B与肾功能及其与痰湿证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VEGF-B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作用 |
1.1 VEGF-B的生物学效应 |
1.2 VEGF-B与胰岛素抵抗 |
1.3 VEGF-B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4 VEGF-B与肥胖 |
1.5 VEGF-B与血脂代谢 |
1.6 VEGF-B与心血管疾病 |
1.7 V EGF-B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8 VEGF-B与肿瘤 |
2 中医药对T2DM、痰湿证认识研究进展 |
2.1 祖国医学对T2DM的认识 |
2.2 痰湿证与T2MD密切相关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T2DM诊断标准 |
2.3 痰湿证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临床资料采集 |
3.1 一般资料采集 |
3.2 生化标本采集 |
3.3 VEGF-B的测定 |
3.4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4 统计分析 |
4.1 数据录入 |
4.2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健康组和T2DM组血清VEGF-B水平比较 |
5.2 T2DM组患者男女分组一般特征及临床数据比较 |
5.3 血清VEGF-B与各变量相关及偏相关分析 |
5.4 胱抑素分组分析 |
5.5 eGFR1分组分析 |
5.6 eGFR2分组分析 |
5.7 UACR分组分析 |
5.8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分组分析 |
5.9 血清VEGF-B四分位分组用药情况比较 |
5.10 中医证候分组分析 |
6 讨论 |
6.1 血清VEGF-B在T2DM人群中升高 |
6.2 血清VEGF-B参与肾功能受损机制,可反映早期肾功能损伤 |
6.3 血清VEGF-B是痰湿证的影响因素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外周血清VEGF水平在食管鳞癌患者TP方案化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食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标记物在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血清VEGF-A、IL-6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各组血清VEGF-A水平的比较 |
2.3 各组血清IL-6 水平的比较 |
2.4 血清VEGF-A、IL-6 水平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
2.5 ROC曲线分析 |
2.6 血清VEGF-A水平和LVEF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血清VEGF-A、IL-6 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 |
3.2 血清IL-6 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 |
3.3 血清VEGF-A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榄香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血清MMP-2及VEGF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治疗方法 |
2.4 血清样本采集 |
2.5 检测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不良事件 |
2.8 疗效评价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各组血清MMP-2水平 |
3.3 各组血清VEGF水平 |
3.4 不良事件、生化指标及短期疗效观察 |
第四章 讨论 |
4.1 β-elemene对血清MMP-2及VEGF的影响 |
4.2 C-TACE与DEB-TACE对MMP-2及VEGF水平的影响 |
4.3 不良事件 |
4.4 总结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及榄香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SIGNIFICANCE OF INSPECTING SERUM VEGF DURING THERAPY OF TUMOR(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癌患者舌下络脉特征及与血清VEGF的相关性研究[D]. 金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SIB-IMRT同步顺铂放化疗对LACC的疗效评价[D]. 肖婷. 南昌大学, 2021(01)
- [3]脉管胶囊治疗血脉瘀阻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詹惠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热疗结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宫颈鳞癌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及意义[D]. 纪利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候与血清Endocan、VEGF-C的相关性研究[D]. 王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T2DM患者血清VEGF-B与肾功能及其与痰湿证的相关性分析[D]. 杨小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外周血清VEGF水平在食管鳞癌患者TP方案化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杨露露.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中的临床意义[D]. 陈宇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9]血清VEGF-A、IL-6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的临床研究[D]. 岑团.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2)
- [10]榄香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血清MMP-2及VEGF的影响[D]. 齐天昊. 延边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