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

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

一、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良[1](2021)在《建党100年以来的中国移动通信》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中国移动通信从研制第一部收发报机起步,走过了90多年,从一穷二白飞跃成全球引领。回顾这个历程,感觉千头万绪,艰难曲折,唯有鸿篇巨制方能包容,今限于篇幅,只能择要概述周恩来创建中国军政机要移动通信、抗美援朝培育中国战术通信工业、新中国电子工业与时俱进、周恩来开辟中国民用专业移动通信、联通促进中国公众移动通信、3G突破、4G同步、5G引领,这八个章节。其中疏漏难免,但从中可看出自立更生、自主创新乃是中国移动通信成长壮大的主线。希望通过本文让后人了解今日成绩来之不易,更激励青年学人继续奋发图强。

李泽群[2](2020)在《基于差分编码的水声SC-FDMA多用户通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对海洋资源需求激增,发展水声多用户通信技术迫在眉睫。水声信道复杂多变,具有带宽窄、传输速率低、码间干扰强等特性。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技术凭借抗多途和频带利用率高等特性成为近年来水声多用户通信的研究热点,但OFDMA技术存在高峰均功率比(Peak Average Power Ratio,PAPR)问题,使得水声多用户通信系统性能降低甚至失效。如何设计出低PAPR的水声多用户通信技术和系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基于OFDMA技术的低PAPR水声多用户通信的研究。将差分编码技术应用于OFDMA水声多用户通信,提出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OFDMA(Phase Difference Adjustment bas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OFDMA)技术,通过改变参考相位得到不同相位差值,计算不同相位差值对应信号的PAPR,选取使接收信号PAPR值最小的参考相位作为实际使用的相位,在22阶信道下进行仿真实验,良好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2)进行基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ccess,SC-FDMA)技术的低PAPR水声多用户通信的研究。将差分编码技术应用于SC-FDMA水声多用户通信,提出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SC-FDMA(Phase Difference Adjustment based 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PDSC-FDMA)技术。通过改变参考相位,选取使接收信号PAPR值最小的参考相位作为实际使用的相位,该技术以单载波的形式传送数据,具有更低的峰均功率比。在22阶信道下进行仿真实验,良好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3)进行基于PD-SC-FDMA技术的多水域实测信道仿真实验,分别在水箱、水池、南海和胶州湾实测信道下进行多水域仿真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PD-SCFDMA技术在多水域信道下均可实现低PAPR下的水声多用户通信。本文应用差分编码技术,以OFDMA技术为基础,提出了PD-OFDMA水声多用户通信算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PD-SC-FDMA水声多用户通信算法。多水域仿真实验验证了PD-SC-FDMA技术可有效实现低PAPR下的水声多用户通信。

刘宁[3](2020)在《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ZGYD是基于GSM、TD-SCDMA、TDD-LTE、FDD-LTE及5G网络制式的国有移动通信运营商,从1G到4G时代,ZGYD保持快速发展,占据移动通信行业主导地位。但随着电信运营改革和提速降费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外部竞争加剧,运营商的收入增长放缓,特别是ZGYD在5G时代到来后面临的增收压力更明显,凸显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为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思考ZGYD当前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原因及解决方向。在借鉴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竞争优势、运营战略、共享经济以及创新理论等理论分析,总结出5G时代竞争在本质上的变化、组织理论的新特点,以及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围绕5G时代特点和组织发展特点的运营管理新思路贯穿全文,通过文献调查、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对ZGYD从1G到5G各发展阶段的运营管理情况作了系统总结,归纳出ZGYD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四个问题并逐项分析问题原因。问题一运营战略未能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是因为未充分认识三网互联、业务融合、产业融合的趋势和实质;未能充分融合价值链并掌握提供业务的核心环节。问题二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是因为网络建设模式固化,不适应共同建设网络发展业务的需求;业务服务固化且普遍服务义务重,网络架构缺少灵活服务接口。问题三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是因为融合建设5G网络机制未建立;运营商间合作机制范围小,未形成产业合力;商业模式及交易模式未形成以客户为中心。问题四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是因为网络建设扩容部署困难准确性低;多网并存运营,无法灵活协调服务;网络控制管理集中,不适应业务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出ZGYD在5G时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即如何建设优质网络?如何改变商业模式?如何营造5G生态圈?以及如何低成本运营?在总结问题分析根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方法,针对性提出了 5G时代ZGYD技术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三方面系统组合的运营管理新思路。然后详细分析了 ZGYD运营管理新策略组合的具体措施。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的措施包括更强的网络技术、更灵活的网络建设和更灵活的网络运维等策略;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措施包括选准创新重点业务领域、创新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等策略;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的措施包括提升ZGYD组织存在价值、把握组织发展周期性机遇、优化组织结构及发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等策略。

田雨欣[4](2020)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与技术演进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经不再单单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市场与企业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获得技术标准优势地位,各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行动者积极利用资源采取行动,配置、协调资源以改变现有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19年发表于技术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关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已有文献划分为规制理论、技术管理、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四个理论视角。经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如政府、市场、标准委员会的影响,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献相对较少。制度创业视角关注行动者如何利用资源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尤其适合弥补移动通信行业现有理论视角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TD-SCDMA与TD-LTE技术发展与标准竞争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在对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回顾了制度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性、制度创业行为和制度创业模型。通过将大唐电信公司推动TD-SCDMA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之一所采取的制度创业行为及策略进行阶段性划分,选取了推动制度创业进程的关键事件,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大唐电信的制度创业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及制度再生阶段。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TD-LTE合法性确立验证了该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最后,上述案例分析证实了制度创业理论可以适用于分析技术标准这一特殊“制度”的产生。本研究经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得出以下结论:(1)制度创业动因与情境影响制度创业者行为方式;(2)新制度产生是不同行动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新制度不一定代表行业效率最优解,而且制度创业者也并不一定是新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及企业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黄苏宁[5](2020)在《美国刑法之紧急避险及其启示》文中提出紧急避险是各个国家及地区普遍承认的抗辩事由。在美国刑法中,紧急避险作为犯罪抗辩、正当化事由,立法上体系地位凸显、特性鲜明,是一项被常用且重要的犯罪抗辩事由。在我国,理论对紧急避险制度正当化依据以及限度标准等问题争议较大,立法规定的笼统与开放性造成司法实践对实际问题处理过于严苛,如自招危险中的避险是否应当一律否定,不得已情状的刻板判断以及当前司法人员对紧急避险理念的固化认识导致“重度慎用”或“适而不用”现象已不再鲜见。美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制度可能启示我国上述疑难问题的解决。故此,本文将从概念、发展史、构成要件、特性等方面全面考察美国刑法中的紧急避险,进而比较研究我国与美国紧急避险制度的差异,为我国刑法第21条的司法认定困境探寻新思路,以期发展与完善我国紧急避险认定规则。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对美国紧急避险制度进行概述,确立其起源与发展,从立法上明析美国刑法中紧急避险辩护的正当化依据。第二部分,介绍美国诸州紧急避险辩护的立法概况及其成立要件,并对其共通的成立要件进行阐释。第三部分,首先概括性的分析美国紧急避险辩护的特性,再从立法、学理、司法三方面总结我国紧急避险制度现状,进而提出我国借鉴美国紧急避险辩护的构想。

巫兵[6](2020)在《基于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的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由空间光(Free space optical,FSO)通信又称大气无线光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灵活性强、无需频率申请等优点。然而,大气湍流效应会严重损害FSO通信系统的性能,降低FSO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当系统存在外部窃听用户时,由于光束半径的扩展,FSO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同时提高FSO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与可靠性,本文采用光码分多址(Optical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CDMA)技术,研究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模型,利用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diode,APD)光子计数模型,考虑了大气湍流、APD噪声、背景光噪声和不同延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基于二进制非对称信道模型,利用保密容量评估了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的物理层安全。对合法用户和窃听用户的误码率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讨论和Opti System仿真,并通过二者的误码率进一步计算得到了系统的保密容量。结果表明,通过设置适当的延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时间分集FSO/CDMA系统的误码率性能。随着分集数的增加,FSO/CDMA搭线信道的误码率性能和安全性能都得到了提高。然而,系统的复杂度会随着分集数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分集数的增加,因为码字容量的约束导致用户数量受到限制。因此,在设计时间分集FSO/CDMA系统时,应综合考量选择一个折中方案。2)首次设计并实现了10Gb/s的基于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实验系统,深入探究了在强湍流与弱湍流下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其中,二维光编/解码器由波长选择开关(Wavelength Selective Switches,WSS)和光纤延时线(Optical Delay Line,ODL)构成,一维光编/解码器由耦合器和可调光纤延时线构成。首先测量在背靠背情况下时间分集系统与未分集系统的眼图和误码率,通过比较二者的性能,量化分析由于多址干扰产生的影响。进而比较在不同湍流情况下,采用时间分集和不采用时间分集对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影响,并且还比较了时间分集下两个编码信号之间的延时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测量窃听用户的误码率和眼图,并通过二进制对称信道得到了系统的保密容量,定量的分析了时间分集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时间分集不仅可以提高FSO/CDMA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而且还可以提高FSO/CDMA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

陈婷[7](2020)在《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专利池是为了便于专利权人相互交叉许可或对外统一许可而通过协议安排形成的必要专利的集合体,起初作为解决“专利丛林”问题的有效手段而诞生。如今随着“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专利池俨然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有力手段。LED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是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然而,LED产业分布范围广、技术链长、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各国产业扩张的脚步。如何利用专利池这一战略工具汇集分散的专利、促进标准的推广和技术应用成为产业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便在于专利池的构建模式和运行机理。本文以LED产业专利池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案例分析、专利检索与分析、比较研究、博弈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影响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我国参与LED产业专利池构建提供对策建议。首先,在辨析国内外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patent pool”定义基础之上,将本文的研究对象LED产业专利池界定为“为了便于LED专利权人相互交叉许可或对外统一许可而通过协议安排形成的LED必要专利的集合体”。其次,通过国内外专利池构建实践对比得出我国专利池更多是“专利权人之间的联合”而非国外强调的“必要专利的集合体”,故称其为专利联盟更为合适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国外专利池构建规则进行剖析和归纳,总结出技术、法律、经济是影响专利池构建的三个主要因素。其中,技术是专利池构建的基础条件,法律是专利池运行的根本保障,经济是专利池运作的内在支撑。进一步地,本文分别对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技术、法律、经济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技术因素方面,主要从专利和技术标准两个方面论述了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法律因素方面,通过对比美国、欧盟、日本以及我国的专利池反垄断规制实践总结出各国专利池反垄断规制的一般规则及特色制度;经济因素方面,运用博弈分析方法研究专利池许可费率对不同类型专利权人入池意愿的影响。最后,在研究表明我国具有构建LED产业专利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LED专利质量相对较低、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给出提升我国LED产业专利实力的建议,具体包括提高LED专利质量和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两个方面;针对我国尚未形成专利池规制体系的问题,给出构建我国LED产业专利池反垄断规制体系的建议,具体包括明确专利池行为适用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设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专利池反垄断规制细则;针对我国专利池构建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借鉴国外专利池构建实践经验,给出形成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具体规则的建议,包括具体许可规则的设定、第三方管理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专利池许可费的收取与分配、专利池的动态管理与维护。

胡小芬[8](2019)在《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恐惧。在全球反恐浪潮之下,国际恐怖主义势力并未得到全面遏制。面对国际恐怖分子的猖獗肆虐,如何有效防范和惩治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切实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安全成为各国现实而紧迫的任务。“9·11”事件发生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采取单边武力行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预防性自卫理论和实践逐渐进入国际反恐领域。人们对预防性自卫的评价褒贬不一,一方面因能够及时制止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而获得人们的赞许,另一方面又因存在较大的滥用风险而被广泛诟病,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运用成为最受争议的国际法问题之一。国际恐怖主义既是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人类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肆意践踏。面对凶暴残忍的国际恐怖分子,国际社会的应对措施显得捉襟见肘,单纯的事后惩治模式不足以有效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安全。有鉴于此,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需要被重新审视和甄别。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是针对国际恐怖分子紧迫的武力攻击威胁而率先使用武力的行为。在当前国际反恐大背景之下,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有着明显的必要性,恐怖袭击的瞬时性与毁灭性使它成为国际反恐的现实需要,它既可以弥补法律事后惩治的不足,又可以弥补国际反恐合作的局限,还可以弥补国家自卫和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的局限,是一种有效的事前防御措施。国家恐怖主义行为和国际恐怖组织的恐怖主义犯罪是它的实施对象。就法律正当性而言,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既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也具备法律经济学上的正当性。从法理视角来看,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通过及时制止迫在眉睫的恐怖袭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和民众的安全,可以有效阻止国际恐怖分子对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肆意践踏,还可以有效遏制国际恐怖分子对社会秩序的蓄意破坏,因而符合法的安全价值、人权价值和秩序价值。与此同时,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也符合法的正义价值:一方面,在安全价值与平等价值相冲突时,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为保障多数人的安全而降低平等的重要性符合国家的理性选择,因为在安全与平等不可兼顾的极端情形下,先天的心理特性或占支配地位的文化氛围会使人们在两者之间更倾向于安全;另一方面,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所保护的公共利益大于其所损害的个人利益,符合利益衡量中的比例原则,是国家权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后的合理选择。从法律经济学角度来看,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预期法律收益大于预期法律成本,即其所带来的利益大于其所造成的损害,因而既具有经济合理性,又符合法的效率价值。就合法性来讲,国际习惯法为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提供了合法性依据。首先,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国家实践可以证明预防性自卫在现代国际法中的合法性。1837年的“卡罗林号”事件、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以及2015年法国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的轰炸等,均是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国家实践,且均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认可。其次,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国际组织决议可以证实预防性自卫的合法性。从安理会对1967年以色列武力进攻埃及等阿拉伯国家、1981年以色列偷袭伊拉克核反应堆以及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所作决议来看,预防性自卫被当时的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有关行动也仅因不符合预防性自卫权的行使条件而遭到拒绝。再次,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司法判例可以佐证预防性自卫的合法存在。1946年东京军事法庭明确认可荷兰对日宣战是在行使预防性自卫权;1946年纽伦堡军事法庭以德国军事行动不符合预防性自卫权的行使条件为由否认德国对挪威的军事进攻构成合法的预防性自卫,并重申预防性自卫权的行使要件。最后,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公法学家之学说也证明了国际社会对预防性自卫的认可。着名法学家西塞罗、格老秀斯、瓦特尔等均认为预防性自卫是合法的,联合国改革问题高级别名人小组、奥本海、麦克杜格尔,以及我国部分国际法学家也认为国家在面临紧迫的武力攻击威胁时有权采取预防性自卫行动。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国际社会尚未形成有关预防性自卫的普遍实践,然而根据速成国际习惯法理论,只要国际社会就预防性自卫形成了比较明确和一致的共同法律观念,预防性自卫就可以构成国际习惯法。然而,考虑到国际法限制国家单边使用武力的总体发展方向,必须对预防性自卫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制,笔者认为应在一般性禁止预防性自卫的前提下,准许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作为一种例外情况合法存在。为防止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被滥用,须对其课以严格的限制条件,将其实施范围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之内。国际恐怖袭击威胁构成“武力攻击”威胁、恐怖袭击威胁真实存在、恐怖袭击威胁具有紧迫性、符合相称性标准是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实施的实质要件;及时向安理会报告则是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实施的程序要件。另外,针对国际恐怖组织的恐怖主义犯罪而实施的预防性自卫还必须征得所在国的同意。一般而言,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合法实施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虽然自卫国违反程序要件并不必然导致自卫行动不合法,但自卫行动的合法性将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卫行为违反国际法的初步证据。现实中,国家滥施预防性自卫的案例客观存在。然而,由于预防性自卫缺乏完备的法律责任制度,受害国难以追究滥施预防性自卫的国家和个人的法律责任,滥施预防性自卫的行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构建预防性自卫滥用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以“必要性”和“相称性”为判定标准,由安理会作为判定机构来判断国家武力反恐行为是否构成预防性自卫的滥用,并追究滥用国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国际法律责任。滥用国承担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是停止不法行为和赔偿损失,滥用国拒不承担责任的,将面临安理会的经济、政治或军事制裁。代表国家的个人滥用预防性自卫构成国际犯罪的,可以通过国际刑事法院追究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此外,为防止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用否决权逃避法律责任,国际社会可以通过联合国改革,如采用“被动弃权”方式排除当事国的否决权,从而使所有国家和个人滥用预防性自卫的行为均受到应有的惩罚。

谢欣芳[9](2019)在《面向极化SAR影像分类的降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极化SAR通过观测不同通道下的不同收发组合的极化回波信号,可为地物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是雷达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变换和分解等方式可获取复杂多样的极化特征,但过多的特征组合会带来计算负担和分类性能下降等问题,因此降维成为有效解决“维数灾难”问题的方案之一。本文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以极化特征为中心,研究有效减少标签使用量以及实现训练样本和训练模型迁移应用的降维方法,并将研究成果落脚在极化SAR影像分类的实际应用中。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在于:(1)针对极化SAR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特征冗余以及标记样本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等问题,提出半监督局部判别分析(Semi-supervised Lo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SLDA)算法,并搭建以SLDA为基础的特征降维与极化SAR影像分类框架。在三景极SAR影像的特征降维以及多地物分类任务中,在1‰-2‰标记样本的条件下,SLDA能够快速提取出具有“类内紧聚,类间分离”特性的低维特征,并取得90%左右分类精度,解决了具有少量训练样本、极少量标签和需要快速准确分类的应用问题。(2)针对极化SAR应用中存在的特征冗余以及标记样本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等问题,引入非监督降维算法--堆叠去噪自编码器(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SDAE)。SDAE的多层非线性网络可对原始据进行抽象得到更容易表述其自身性质的特征并进行分类,在来自AIRSAR和高分3号卫星真实场景的极化数据上取得的分类精度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3)针对SAR影像分类中降维方法训练出的映射矩阵不具备可迁移性,训练样本和训练模型不可复用等问题,搭建以SDAE为基础的迁移降维与极化SAR影像分类框架。在多景真实极化SAR场景的实验结果表明:SDAE在RadarSat-2卫星Flevoland场景的极化数据中抽象出的映射矩阵具备较强的泛化能力,可迁移应用到跨卫星源跨场景的降维任务中,并取得可观的分类效果,可实现训练样本和训练模型的复用,减少人工标注的工作量和模型训练的成本。

张梦尧[10](2018)在《OFDM/CDMA叠加信号解调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机器类通信的发展使得接入通信系统的终端数量急剧增加,为了应对终端大量连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本文在现有通信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OFDM信号和CDMA信号叠加起来共享同一段时频域资源的方案。这样的叠加方式使得同一时域单元上所能承载的终端数目增加,因此OFDM/CDMA叠加信号有着更强的信息传输能力,可以有效的提升系统容量。本文主要对OFDM/CDMA叠加信号的解调方法进行研究。为了提高OFDM/CDMA叠加信号的解调性能,首先研究确定了OFDM/CDMA叠加信号的串行干扰消除解调方案。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串行干扰消除方案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迭代的串行干扰消除方案。改进思路在于将利用干扰消除算法解出来的CDMA信号反馈给上一级的接收信号再次进行干扰消除,之后重新对OFDM信号进行解调,此过程可以进行多次迭代。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迭代的串行干扰消除方案具有更优越的性能,更适合于OFDM/CDMA叠加信号的解调。其次,为了消除频偏对OFDM/CDMA叠加信号解调性能的影响,在Moose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了针对OFDM/CDMA叠加信号的频偏估计算法。现有的Moose算法是利用发送信号中序列的重复性,在接收端计算这两段重复序列的相位差,得到频偏估计值,但是在OFDM/CDMA叠加信号中这两段重复序列会受到CDMA信号的干扰影响估计的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在OFDM/CDMA叠加信号之前放置两组完全相同的导频序列,然后Moose算法利用这两段导频序列进行频偏估计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当OFDM/CDMA叠加信号的信噪比为10dB时,改进频偏估计算法估计的频偏值的均方误差值与原算法相比有一个数量级的提升,且用户数越多改进算法的估计性能越准确。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工作给出总体解调方法,即在OFDM/CDMA叠加信号的接收端首先进行频偏估计和补偿,之后利用信道估计算法和迭代串行干扰消除技术,进行叠加信号的解调。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和多径信道条件下,本文给出的解调方案对OFDM信号和CDMA信号均具有良好的误码率性能,从而证明OFDM/CDMA叠加信号传输方法具有实际可行性。

二、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差分编码的水声SC-FDMA多用户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水声信道特性及研究问题描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声OFDMA通信研究现状
        1.4.2 水声CDMA通信研究现状
    1.5 OFDMA和 SC-FDMA技术
    1.6 论文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OFDMA技术
    2.1 OFDMA技术基本原理
    2.2 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OFDMA技术基本原理
    2.3 系统结构
    2.4 仿真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SC-FDMA技术
    3.1 SC-FDMA技术基本原理
    3.2 基于相位差值可调的SC-FDMA技术基本原理
    3.3 系统结构
    3.4 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水域实测信道下的仿真实验
    4.1 水箱实测信道下的仿真实验
    4.2 水池实测信道下的仿真实验
    4.3 南海实测信道下的仿真实验
    4.4 胶州湾实测信道下的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竞争优势理论
        2.2.2 运营战略理论
        2.2.3 共享经济理论
        2.2.4 创新理论
第3章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现状分析
    3.1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概况
        3.1.1 4G前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3.1.2 5G时代ZGYD的运营管理
    3.2 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存在问题
        3.2.1 运营战略未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
        3.2.2 运营业务未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及用户需求
        3.2.3 运营组织未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3.2.4 网络结构未具备动态灵活管理能力
第4章 5G给ZGYD运营管理带来挑战与应对思路
    4.1 5G时代引领社会变革
    4.2 5G变革对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的挑战
        4.2.1 如何建设一个优质的网络
        4.2.2 如何改变商业模式
        4.2.3 如何营造5G生态圈
        4.2.4 如何低成本运营
    4.3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管理新思路
第5章 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
    5.1 技术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
        5.1.1 采用适配能力更强的网络新技术
        5.1.2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建设模式
        5.1.3 选择更灵活的网络运维模式
    5.2 业务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
        5.2.1 选准创新重点领域
        5.2.2 创新多样商业模式
    5.3 组织创新共享合作新资源
        5.3.1 体现ZGYD作为一个组织存在的价值
        5.3.2 把握ZGYD组织发展的周期性机遇
        5.3.3 优化ZGYD的组织结构
        5.3.4 发挥ZGYD员工个人在组织中的力量
第6章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数据
    2.2 描述性统计: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文献的全景图
        2.2.1 发文数量与发文机构分析
        2.2.2 发文期刊分析
        2.2.3 发文作者和合着网络分析
    2.3 共词分析
    2.4 不同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的文献梳理
        2.4.1 基于规制理论视角的研究
        2.4.2 基于技术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4.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
        2.4.4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2.5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
第三章 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代际更迭
    3.2 中国政府与企业支持本土3G技术的原因
        3.2.1 经济原因
        3.2.2 政治原因
    3.3 大唐电信开发TD-SCDMA技术标准面临的挑战
        3.3.1 来自内部技术资源的挑战
        3.3.2 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第四章 大唐电信制度创业行为与TD-SCDMA合法性确立
    4.1 TD-SCDMA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4.2 制度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4.2.1 制度创业与制度创业者
        4.2.2 合法性
        4.2.3 制度创业行为
        4.2.4 制度创业模型
    4.3 数据来源
    4.4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变化、标准构建及寻求技术可行性
        4.4.1 直接参与策略与代言人策略
        4.4.2 协作R&D
        4.4.3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4.5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标准的理论化与扩散
        4.5.1 产业联盟
        4.5.2 开放型标准战略
        4.5.3 调动社会力量
        4.5.4 信息咨询策略
    4.6 制度再生阶段——TD-SCDMA合法性确立
    4.7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构建
第五章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验证:TD-LTE合法性确立案例
    5.1 数据来源
    5.2 TD-LTE发展概述
    5.3 制度创业阶段划分及模型构建
        5.3.1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
        5.3.2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
        5.3.3 制度再生阶段
    5.4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TD-LTE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与启示
        6.1.1 结论
        6.1.2 启示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美国刑法之紧急避险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美国紧急避险制度的概述
    1.1 紧急避险的概念
        1.1.1 学理概念
        1.1.2 .立法概念
    1.2 紧急避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2.1 .紧急避险制度的源起
        1.2.2 .紧急避险制度的发展
    1.3 紧急避险制度的性质
        1.3.1 .正当化事由(Justification)
        1.3.2 可宽恕事由/免责事由(Excuse)
2.美国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
    2.1 紧急避险之成立条件梳理
        2.1.1 .学理上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
        2.1.2 .诸州立法中紧急避险的成立要件
    2.2 诸州紧急避险共通成立条件阐释
        2.2.1 .威胁的紧迫性
        2.2.2 .避险意思
        2.2.3 .法益衡量
        2.2.4 .迫不得已而为之
        2.2.5 .因果关系
3.美国紧急避险制度之评析及其于我国的启示
    3.1 美国紧急避险的特性
        3.1.1 立法详实明确
        3.1.2 以避险人为导向的偏主观模式立法
        3.1.3 非纯粹的功利主义观
    3.2 美国紧急避险制度于我国的启示
        3.2.1 我国紧急避险制度的现状
        3.2.1.1 立法上的缺憾
        3.2.1.2 学理上的争鸣
        3.2.1.3 司法适用现状
    3.3 中国借鉴美国紧急避险制度的构想
        3.3.1 .关于避险意思的独立判断
        3.3.2 .对“不得已”情状的判断进行主客观兼具的思维转换
        3.3.3 .关于自招危险类案件的细化及区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研究与意义
    1.2 FSO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3 OCDMA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4 FSO/CDMA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第2章 FSO/CDMA通信系统及其性能评估
    2.1 FSO信道介绍
        2.1.1 大气信道衰减
        2.1.2 大气湍流
    2.2 分集接收
        2.2.1 分集接收的分类
        2.2.2 分集接收合并方式
    2.3 FSO/CDMA通信系统主要结构
        2.3.1 FSO系统的安全性
        2.3.2 FSO/CDMA系统安全性评估方法
        2.3.3 FSO/CDMA主要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的数值分析与仿真
    3.1 引言
    3.2 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模型
    3.3 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性能分析
        3.3.1 合法用户误码率分析
        3.3.2 窃听用户误码率分析
        3.3.3 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安全性分析
        3.3.4 数值分析与讨论
    3.4 Opti System仿真模拟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时间分集的FSO/CDMA搭线信道实验系统
    4.3 可靠性分析
    4.4 物理层安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创新之处
2 现有专利池构建的实践分析
    2.1 专利池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2 国外专利池构建的实践分析
        2.2.1 现代专利池的兴起——MPEG-2 专利池
        2.2.2 事实标准型专利池的建立——DVD6C专利池
        2.2.3 平台型专利池的出现——W-CDMA专利池
    2.3 我国专利池构建的实践分析
        2.3.1 我国专利池的出现——AVS专利池
        2.3.2 LED产业专利池的构建——深圳LED专利池
    2.4 本章小结
3 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技术因素分析
    3.1 LED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产业分布范围广
        3.1.2 产业技术链长
        3.1.3 技术标准不统一
    3.2 专利因素分析
        3.2.1 全球LED专利概况
        3.2.2 LED技术发展状态的测度
        3.2.3 LED专利被引证情况
        3.2.4 LED专利布局情况
        3.2.5 LED专利权利要求数量
    3.3 技术标准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法律因素分析
    4.1 美国对产业专利池的反垄断法规制
        4.1.1 萌芽和相对宽松期(19 世纪50 年代-20 世纪20 年代)
        4.1.2 严格规制时期(20 世纪3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
        4.1.3 理性规制时期(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4.2 欧盟对产业专利池的反垄断法规制
        4.2.1 基本框架的确定(19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70 年代)
        4.2.2 划分限制性条款(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90 年代)
        4.2.3 新时代下的发展(21 世纪初-至今)
    4.3 日本对产业专利池的反垄断法规制
        4.3.1 严厉管制下的事前审批(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
        4.3.2 严厉管制下的事后审核(20 世纪60 年代-20 世纪80 年代)
        4.3.3 宽松规制下的积极扶持(20 世纪90 年代-至今)
    4.4 我国对产业专利池的反垄断规制
        4.4.1 《反垄断法》确立主要规则(2008 年)
        4.4.2 《禁止滥用知识产权规定》明确规制细则(2015 年)
        4.4.3 进一步明确规制细则(2018 年)
    4.5 本章小结
5 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经济因素分析
    5.1 LED产业专利池模型构建
    5.2 由纯授权人组成的专利池
    5.3 由纯授权人和综合制造商组成的专利池
        5.3.1 存在一个纯授权人出现在专利池之外
        5.3.2 存在一个纵向综合制造商出现在专利池之外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对策分析
    6.1 提升我国LED产业的专利技术实力
        6.1.1 提高我国LED产业的专利质量
        6.1.2 完善我国LED技术标准体系
    6.2 构建我国LED产业专利池反垄断规制体系
        6.2.1 明确专利池行为适用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6.2.2 出台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6.2.3 设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专利池反垄断规制细则
    6.3 形成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的具体规则
        6.3.1 具体许可规则设定
        6.3.2 第三方管理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6.3.3 专利池许可费的收取与分配
        6.3.4 专利池的动态管理与维护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8)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基本思路、主要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概述
    第一节 国际恐怖主义概述
        一、国际恐怖主义的定义
        二、国际恐怖主义的特征
        三、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
    第二节 预防性自卫的概念及其辨析
        一、预防性自卫的概念
        二、预防性自卫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三节 预防性自卫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之前的预防性自卫
        二、20世纪至二战结束的预防性自卫
        三、二战后的预防性自卫
    第四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必要性
        一、国际反恐的现实需要
        二、弥补法律事后惩治的不足
        三、弥补国际反恐合作的局限
        四、弥补国家自卫和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的局限
    第五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实施对象
        一、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二、国际恐怖组织的恐怖主义犯罪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正当性
    第一节 法律正当性概述
        一、法律正当性的含义
        二、法律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关系
    第二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正当性争论
        一、肯定说及其理由
        二、否定说及其理由
    第三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法理分析
        一、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符合法的安全价值
        二、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符合法的人权价值
        三、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符合法的秩序价值
        四、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符合法的正义价值
    第四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一、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成本收益与法的效率价值
        二、既具有经济合理性又符合法的效率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合法性
    第一节 国际法权利合法性的主要来源
        一、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法
        二、国际习惯法与国际条约的效力关系
    第二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合法性争论
        一、学界主要观点及其理由
        二、主要观点之评析
    第三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条约法依据
        一、多边条约的规定
        二、双边条约的规定
    第四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国际习惯法依据
        一、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国家实践
        二、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国际组织决议
        三、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司法判例
        四、有关预防性自卫的公法学家之学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实施要件
    第一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实施的实质要件
        一、国际恐怖袭击威胁构成“武力攻击”威胁
        二、恐怖袭击威胁真实存在
        三、恐怖袭击威胁具有紧迫性
        四、符合相称性标准
    第二节 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实施的程序要件
        一、实施预防性自卫必须及时向安理会报告
        二、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实施预防性自卫须征得所在国同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滥施预防性自卫的法律责任问题
    第一节 国家滥施预防性自卫的案例
        一、苏芬战争
        二、美国轰炸苏丹药厂
        三、伊拉克战争
    第二节 滥施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判定
        一、滥施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判定机构
        二、滥施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的判定标准
    第三节 滥用国和个人的国际法律责任
        一、国家的国际法律责任
        二、个人的国际刑事责任
    本章小结
结语: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研究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可按国际法要求进行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
    二、中国在预防性自卫制度构建中可作建设性贡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面向极化SAR影像分类的降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降维
        1.2.2 极化SAR影像分类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极化SAR影像基础理论
    2.1 极化SAR数据
        2.1.1 后向散射矩阵
        2.1.2 极化协方差矩阵和极化相干矩阵
    2.2 SAR影像极化特征
        2.2.1 极化数据变换特征
        2.2.2 极化目标分解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SAR影像分类中的半监督降维方法
    3.1 经典的降维方法
        3.1.1 非监督降维
        3.1.2 监督降维
    3.2 极化特征描述
    3.3 SLDA算法描述
        3.3.1 构建判别项
        3.3.2 构建保留项
        3.3.3 目标函数及求解
    3.4 基于SLDA的极化特征降维和分类实验
        3.4.1 实验数据描述
        3.4.2 参数选取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SDAE的迁移降维在SAR影像分类中的应用
    4.1 算法描述
        4.1.1 Autoencoder算法描述
        4.1.2 SDAE算法描述
    4.2 基于SDAE迁移降维的实验框架
    4.3 迁移降维与分类实验
        4.3.1 实验数据描述
        4.3.2 参数选取
        4.3.3 独立实验结果与分析
        4.3.4 同源迁移实验结果与分析
        4.3.5 异源迁移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OFDM/CDMA叠加信号解调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OFDM/CDMA的基本原理
    2.1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
        2.1.1 OFDM系统的系统架构
        2.1.2 OFDM调制与解调
    2.2 码分多址(CDMA)技术
        2.2.1 扩频通信原理
        2.2.2 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
        2.2.3 扩频码
    2.3 OFDM/CDMA叠加信号的基本原理
        2.3.1 发射端整体设计
        2.3.2 接收端整体设计
    2.4 OFDM/CDMA叠加信号解调的关键问题
        2.4.1 频偏估计
        2.4.2 信道估计
        2.4.3 串行干扰消除
    2.5 小结
第三章 OFDM/CDMA信号解调的方法研究
    3.1 SIC解调方案
        3.1.1 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3.1.2 信道估计算法
    3.2 SIC解调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3.2.1 解调方案相关技术仿真分析
        3.2.2 单用户情况下仿真性能分析
        3.2.3 多用户情况下仿真性能分析
    3.3 基于迭代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3.4 基于迭代的SIC解调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3.4.1 单用户情况下仿真性能分析
        3.4.2 多用户情况下仿真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OFDM/CDMA信号的频偏估计分析
    4.1 载波频偏对OFDM/CDMA信号的影响
    4.2 基于重复序列的频偏估计算法
    4.3 改进的频偏估计算法
    4.4 仿真结果分析
        4.4.1 改进的频偏估计算法仿真分析
        4.4.2 叠加信号抗频偏仿真性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100年以来的中国移动通信[J]. 李进良. 移动通信, 2021(04)
  • [2]基于差分编码的水声SC-FDMA多用户通信[D]. 李泽群. 青岛理工大学, 2020
  • [3]5G时代ZGYD移动通信运营策略创新研究[D]. 刘宁. 山东大学, 2020(05)
  • [4]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D]. 田雨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5]美国刑法之紧急避险及其启示[D]. 黄苏宁. 广西大学, 2020(07)
  • [6]基于时间分集FSO/CDMA搭线信道的性能分析[D]. 巫兵. 深圳大学, 2020
  • [7]我国LED产业专利池构建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D]. 陈婷.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8]国际反恐预防性自卫研究[D]. 胡小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9]面向极化SAR影像分类的降维方法研究[D]. 谢欣芳. 武汉大学, 2019(06)
  • [10]OFDM/CDMA叠加信号解调方法研究[D]. 张梦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中国发展CDMA迫在眉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