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力旋流器在泗洲选矿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芬,谢捷敏,刘日新,陈建文[1](2019)在《德兴铜矿优化旋流器参数提升磨矿分级效率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磨矿分级工艺的要求,开展了Φ838mm分级旋流器工艺参数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沉砂嘴直径146mm、溢流管直径343mm、溢流管插入深度490mm、旋流器工作压力0.50kg/cm2时,Φ838mm分级旋流器分级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旋流器的分级产品质量及分级效率均得到明显提升,其中溢流中-0.074mm粒级含量为67.97%,比对比组旋流器提高了8.05个百分点;分级效率为58.30%,比对比组旋流器提高了6.89个百分点。
张亭[2](2017)在《双级串联旋流器电石渣纯化技术及CFD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电石渣是工业水解电石制备C2H2、C2H4O、PVC等化学物质后产生的一种碱性废弃物,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Ca(OH)2,pH值约为14,具有强碱性。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C2H2、C2H4O、PVC等化学物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产生大量的电石渣导致周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公认的电石渣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其进行煅烧成石灰作为生产电石的原材料,但该方法要求电石渣中有较高含量的Ca(OH)2,为了实现电石渣煅烧后再加工成电石循环利用,电石渣的纯化技术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电石渣中Ca(OH)2的纯化,设计了双级串联水力旋流器,通过试验研究和流场分析,验证了电石渣中Ca(OH)2纯化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XRD(X射线衍)和化学滴定方法研究电石渣的理化性质,测得电石渣组成成分、粒径分布区间以及Ca(OH)2分布规律,分析发现电石渣中Ca(OH)2含量随着电石渣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加,综合考虑采用双级串联旋流器对电石渣中Ca(OH)2进行纯化,纯化的目标粒径为75μm。(2)根据电石渣中Ca(OH)2的分布规律,结合水力旋流器分离理论,优选最大切线速度轨迹面分离粒度模型,在现有水力旋流器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参数之间的约束条件,计算出双级水力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一级水力旋流器:直径50 mm、进料口直径25 mm、溢流管直径15 mm、底流口直径8 mm、柱段高度85mm、溢流管插入深度48mm、锥角6°;二级水力旋流器:直径40 mm、进料口直径14 mm、溢流管直径12 mm、底流口直径8 mm、柱段高度42 mm、溢流管插入深度38 mm、锥角6°。(3)搭建试验平台,依照实际试验情况,使用响应曲面法设计两因素混合水平的中心复合试验方案。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电石渣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进料浓度A=16%,进料速度B=1.0 m/s,此时对应的响应指标分别为:溢流分离极限d95=45.33μm,分离效率E=93%,分离精度H=0.45,分股比S=0.42,电石渣处理量Q=356.4 Kg/h。(4)采用Fluent软件对电石渣纯化用双级串联水力旋流器的工作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进料浓度A=16%,进料速度B=1.0 m/s为基础设定边界条件,从压力场、切向速度场、速度矢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流场特性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级串联旋流器的压力场和切向速度场基本符合常规水力旋流器流场的变化规律,速度矢量图显示流场中出现了严重的短路流,将溢流管改变为锥形溢流管,短路流现象有所改善。
谭明,冯天然,韩志彬,史帅星,武涛[3](2017)在《YXⅡ-4闪速浮选机在磨矿分级回路的工业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YXⅡ-4闪速浮选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工艺配置的特点,并利用该设备在某金矿进行了工业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二段磨矿水力旋流器的部分沉砂给入单槽YXⅡ-4闪速浮选机进行选别,入选沉砂平均品位约5.42 g/t时,精矿平均品位可达77.28 g/t,平均作业回收率约40.78%;对比试验前后,在磨矿分级回路中增加闪速浮选机后浮选流程的总回收率约提高2%。这表明,YXⅡ-4闪速浮选机在磨矿分级回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肖庆飞,康怀斌,肖珲,詹信顺,吴启明,洪建华,张红华[4](2016)在《碎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传统碎矿磨矿设备的改进升级及高效磨碎设备的最新进展,如高压辊磨机、旋盘式破碎机、立磨机和艾萨磨机的应用。然后立足于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对能简化碎磨工艺的"半自磨+立磨"和"破碎+棒磨+球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程作了分析。最后从最佳入磨粒度,磨矿介质的尺寸、级配、形状、材质、充填率、助磨剂及磨矿产品中间易选粒级含量和回收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面阐述了碎磨工艺参数方面取得的系统化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宫振宇,张妍君,鄂承林,刘梦溪,杨斌[5](2014)在《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口直径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的性能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体积法测量并计算了颗粒浓度和分离效率,在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水液固体系内考察了底流口直径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入口浓度不同时,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在低浓度体系(C入≤10%)内,随着底流口直径的增加底流液浓度急剧减小,但溢流液浓度基本不变。在高浓度体系(C入≥15%)内,随底流口直径的增加底流液浓度变化不大,但溢流液浓度显着降低。在本实验范围内,随着底流口直径的增加,分流比显着增加,分离效率明显增加,压降略有降低。
王羕[6](2014)在《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井下油水分离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运行空间小、分离时间短等优点,正逐步成为国内外各大石油企业所采用的油田开采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井下油水分离装置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力旋流器串联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结合我国高含水油田、小尺寸采油套管的开采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该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采用两根单体旋流器在采油套管内部串联排列的分布方式,在原油开采阶段,即采油套管内部完成油、水两相的分离,将处理后的油相举升至地面,水相排入回注水层,实现稳油控水。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进行了整体结构的模拟分析,重点探讨了具有轴向入口的螺旋叶片导流式旋流分离器(预分离旋流器)的流场分布特点,以及过渡连接结构对串联分离装置流场分布、压力损失、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对操作参数的适应能力较强,在特定的操作参数变化范围内,可保持较好的分离状态。通过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技术的研究,设计出适合国内油田使用的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采用CFD软件进行结构参数、操作参数优选,应用实验研究明确优选参数,为井下两级串联旋流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保证。
毛世意[7](2011)在《旋流器串联分级在选矿流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两种形式的旋流器串联分级分别在两个选矿工艺流程中的应用实例,考查了一次分级和串联分级的产品粒度,并利用水力旋流器分级特性曲线研究其分离效果,证明在不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形式的串联分级工艺,可以分别达到其独特的分级效果。对沉砂进行再分级的串联分级用于精矿过滤前的脱泥时,保证了分级沉砂较低的含泥量;对溢流进行再分级的串联分级用于浮选前的脱泥时,既降低含泥量又可以减少可选粒级的有用颗粒在分级溢流中的损失。采用串联分级对于选矿厂强化分级效果具有实践意义。
付琍[8](2010)在《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对我国来说,铜资源更属短缺资源。在我国,铜矿资源以贫铜为主,大型铜矿少,矿产资源日趋贫、细、杂,选别作业难度增加。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品质的矿产原料和金属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供需矛盾也日益加大。要实现复杂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缓解供需矛盾,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技术创新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经过对江西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方案的分析与研究,首先从理论依托、市场分析、工艺指标等方面充分研究改造方案,然后从初期实施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其改造方案的科学性、改造方法的先进性、改造效果的经济性,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改造方案的成功实施走出了一条既提升企业管理绩效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技改之路,其经验值得其它企业学习与推广。
罗时军[9](2007)在《水力旋流器串联分级在泗洲选矿厂的试验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水力旋流器串联分级在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的试验与应用情况,阐述了磨矿分级流程改造、旋流器参数优化和试验效果,有效提高了球磨机台效,改善了一段浮选给矿粒度特性,提高了回收率。
庞学诗[10](2006)在《水力旋流器综合效率评价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种计算过程简便和定量概念确切的旋流器(含其他按粒度差异的分离设备)综合效率评价法,它具有质量兼顾但较为偏重量效率的特点。工业应用表明,其效率的理论计算值同其现场实际测定数和用汉考克法的计算结果三者相当吻合,可以用作旋流器的分级、脱泥、澄清、浓缩作业的综合效率评价(计算)。
二、水力旋流器在泗洲选矿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力旋流器在泗洲选矿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德兴铜矿优化旋流器参数提升磨矿分级效率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前期准备 |
2 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
2.1 旋流器工作压力试验 |
2.2 旋流器沉砂嘴直径的优化 |
2.3 旋流器溢流管直径试验 |
2.4 溢流管插入深度试验 |
2.5 考查对比溢流细度 |
2.6 生产验证结果 |
3 结论 |
(2)双级串联旋流器电石渣纯化技术及CFD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石渣概况 |
1.2 水力旋流器概况 |
1.2.1 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
1.2.2 国内水力外旋流器发展史 |
1.2.3 水力旋流器的理论研究 |
1.2.4 水力旋流器的工业应用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电石渣理化性质研究及纯化方案的确定 |
2.1 电石渣理化性质的测定 |
2.1.1 电石渣主要成分的测定 |
2.1.2 电石渣粒度分布范围的测定 |
2.1.3 电石渣粒度区间Ca(OH)_2 含量的测定 |
2.2 电石渣纯化方案的确定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级串联旋流器的结构设计 |
3.1 水力旋流器设计理论 |
3.2 水力旋流器结构设计 |
3.3 多级串联旋流器概述 |
3.4 双级串联旋流器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级串联旋流器电石渣纯化试验研究 |
4.1 试验系统简介 |
4.1.1 试验流程 |
4.1.2 试验装置 |
4.1.3 试验设备与仪器 |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1 试验因素选择 |
4.2.2 试验评价指标 |
4.2.3 试验设计 |
4.3 试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4.3.1 试验结果与显着性分析 |
4.3.2 各因素影响规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级串联旋流器流场的数值模拟 |
5.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 |
5.1.1 流体力学基础 |
5.1.2 流体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5.1.3 湍流模型 |
5.1.4 多相流模型 |
5.2 双级串联旋流器数值模拟 |
5.2.1 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化 |
5.2.2 流场边界条件及CFD求解设置 |
5.3 双级串联旋流器内部流场分析 |
5.3.1 内部流场分析 |
5.3.2 结构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溢流管电石渣激光粒度分析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YXⅡ-4闪速浮选机在磨矿分级回路的工业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YXⅡ-4闪速浮选机简介 |
2 YXⅡ-4闪速浮选机的工业试验 |
2.1 原矿性质 |
2.2 沉砂性质 |
2.3 配置特点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清水动力学测试 |
3.2 探索性试验 |
3.3稳定带矿试验结果 |
3.4 试验结果对比 |
3.5 精矿产品检查 |
3.6 矿浆悬浮能力测试 |
3.7 技术经济分析 |
4 结论 |
(4)碎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碎矿磨矿设备 |
2.1 碎矿设备 |
2.1.1 传统碎矿设备的改进升级 |
2.1.2 新型碎矿设备 |
2.2 磨矿设备 |
2.2.1 传统磨矿设备改进升级 |
2.2.2 新型磨矿设备 |
3 碎磨工艺流程 |
3.1 中矿选择性分级再磨工艺 |
3.2 半自磨+ 立磨工艺流程 |
3.3 破碎+ 棒磨+ 球磨工艺流程 |
4 碎磨工艺参数 |
4.1 磨机给矿粒度 |
4.2 磨矿介质尺寸 |
4.3 精确化装补球 |
4.4 磨矿介质形状 |
4.5 磨矿介质材质 |
4.6 磨机充填率 |
4.7 助磨剂 |
4.8 回收率与中间易选粒级含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
5 结论 |
(5)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口直径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装装置及测试试方法 |
1.1 实验装装置及流程 |
1.2 测量方方法 |
2 实验结结果与分析析 |
2.1 底流口口直径对底流流口和溢流口口浓度的影响响 |
2.2 底流口直径对分流比的影响 |
2.3 底流口直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2.4 底流口直径对分离器压降的影响 |
3 结论 |
(6)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井下分离工艺的提出 |
1.3 水力旋流器 |
1.4 水力旋流器串、并联应用 |
1.5 DOWS 技术的现状 |
1.6 现有井下油水分离技术的不足 |
1.7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预分离旋流器的选取 |
2.1 轴流式旋流器结构简介 |
2.2 室内实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器数值模拟 |
3.1 初始串联结构 |
3.1.1 结构设计 |
3.1.2 工作原理 |
3.2 数值模拟参数 |
3.2.1 计算模型的选取 |
3.2.2 物性参数 |
3.2.3 边界条件 |
3.2.4 网格独立性 |
3.3 初始模型流场分析 |
3.3.1 速度分布规律 |
3.3.2 压力分布规律 |
3.3.3 油相分布 |
3.4 初始过渡结构研究 |
3.5 不同过渡结构对比 |
3.5.1 螺旋过渡结构 |
3.5.2 侧向过渡结构 |
3.6 过渡结构优选 |
3.6.1 侧向通道截面积 S |
3.6.2 环形空间长度 L |
3.6.3 侧向通道个数 n |
3.7 操作参数 |
3.7.1 分流比 |
3.7.2 处理量 |
3.7.3 含水率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装置室内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案 |
4.2 实验系统简介 |
4.2.1 实验介质 |
4.2.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数据分析 |
4.3.1 分流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4.3.2 流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4.4 模拟、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2章 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项目概述 |
2.1 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现状及浮选改造项目建设概况 |
2.2 项目建设的条件 |
2.3 项目建设设计依据与原则 |
2.4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
2.5 项目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方案市场分析 |
3.1 国际铜市场经济分析 |
3.2 中国铜市场经济分析 |
3.3 铜价历史走势分析预测和及对浮选改造项目的影响 |
第4章 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
4.1 投资估算分析 |
4.2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
4.3 经济分析 |
第5章 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效果综合评价 |
5.1 德兴铜矿选矿厂浮选改造效果的社会效益 |
5.2 德兴铜矿选矿厂浮选改造效果的经济评价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水力旋流器串联分级在泗洲选矿厂的试验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串联旋流器的工业应用与效果 |
2.1 两段旋流器的结构参数 |
2.2 工业应用效果 |
3 问题剖析与改进措施 |
4 结语 |
四、水力旋流器在泗洲选矿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兴铜矿优化旋流器参数提升磨矿分级效率试验研究[J]. 刘芬,谢捷敏,刘日新,陈建文. 中国矿业, 2019(S2)
- [2]双级串联旋流器电石渣纯化技术及CFD数值模拟[D]. 张亭.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3]YXⅡ-4闪速浮选机在磨矿分级回路的工业试验研究[J]. 谭明,冯天然,韩志彬,史帅星,武涛.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17(01)
- [4]碎磨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 肖庆飞,康怀斌,肖珲,詹信顺,吴启明,洪建华,张红华. 铜业工程, 2016(01)
- [5]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口直径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J]. 宫振宇,张妍君,鄂承林,刘梦溪,杨斌.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4(05)
- [6]井下两级串联旋流分离技术研究[D]. 王羕.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7]旋流器串联分级在选矿流程中的应用[J]. 毛世意. 铜业工程, 2011(06)
- [8]德兴铜矿泗洲选矿厂浮选改造方案研究[D]. 付琍. 南昌大学, 2010(02)
- [9]水力旋流器串联分级在泗洲选矿厂的试验与应用[J]. 罗时军. 铜业工程, 2007(03)
- [10]水力旋流器综合效率评价法[A]. 庞学诗. 第二届旋流分离理论与应用研讨会暨旋流器选择与应用学习班论文集, 2006(总第4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