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一、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李国庆[2](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王文倩[3](2020)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年上升,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给高校艾滋病防治带来诸多挑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途径,并逐渐影响着学生对事情的看法及观点。同时,政府对于互联网发展新时期下的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亦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基于健康传播理论,将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结合,定量研究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对于探索有效的网络途径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查阅及梳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9-10月,以线上问卷星形式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11份,在剔除空白、缺答、胡乱填写、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收集有效问卷1189份,有效回收率98.18%。其次,基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均值检验等方法研究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需求、利用及评价等,从而了解现阶段国内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及网络媒体利用的真实情况及存在问题。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艾滋病知信行人群分化,对艾滋病整体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潜伏期与窗口期等知识点认识模糊,性观念较为开放,艾滋病风险意识薄弱,同性性行为(14.29%)、临时性行为(12.18%)和商业性行为(9.66%)依然存在。既有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质量层次不齐,大学生对信息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评价不高。再次,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多重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平台类型、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及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性,初步了解网络媒体因素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百度百科、政府或官方组织网站、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信息全面、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文章观点独特、权威性高、贴近生活,实用性高等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论坛或贴吧等互动网站平台、对信息内容评价则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行具有显着负向作用。接着,将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构建多因素分析模型,深入探讨网络媒体因素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媒体平台及所传播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与行为,提示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行水平同步提升,为高校艾滋病网络途径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黄丽娟[4](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李宝研[5](2020)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主义前途和命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组合必然引发新一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的脉络以创新为导向,探讨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发展可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理念创新方面,用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在教育方法创新方面,用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在教育内容创新方面,助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助推党团和班级建设、助推学风建设、助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助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助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助推思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找出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有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根源在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机制保障等难以适应新条件、新要求和新技术。因此,本文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在对平台模块完成创新设置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成具有综合性、快速性、便捷性、精准性特点的平台,实现对大学生个体或整体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功能。本文还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管理,提出实现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完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合起来”“强起来”“控起来”的目标任务,用高质量思政数据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珍[6](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许皓铭[8](2020)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江苏省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社团是按照高校社团规定组织的,由志趣相投、无专业年级之分的大学生自愿组成的一个群众性、互益性和非营利性的体育活动组织”[1]。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校园体育文化,联系社团成员情感纽带的重要平台。人际关系是影响体育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高效开展、成员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及组织管理模式等。本研究以高校篮球社团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为研究视角,积极获取高校篮球社团成员间的关系数据,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高校篮球社团成员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借助Ucinet软件剖析高校篮球社团内部多维关系的结构特征,描述成员间的关系及特点,分析成员在社团中所处的位置和影响力等,从整体上把握高校篮球社团成员的社会网络关系结构,为篮球社团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情感网络结构较为密集,信息网络和咨询网络较稀疏,权力在信息和咨询网络方面存在集中的现象。2、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的各维度人际关系网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性。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篮球社团成员信息网络与咨询网络重叠性较高,南京财经大学篮球社团成员情感网络与信息网络重叠性较高,南京体育学院篮球社团成员情感网络与信息网络和咨询网络的重叠性较低。3、社团干部、社交能力较强以及篮球技能水平较高的成员常位于网络核心位置,成员的“度数中心性”与出勤率呈正相关。在日后的社团关系优化中要注意发挥核心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在情感网络中,三所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都存在派系且数量各异,同一派系的成员具有同质性(如专业、性别等)。需重视派系的凝聚力,要建立起派系内部成员与外部成员的沟通机制。5、三所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的五类中间人在数量上存在差异,江苏师范大学篮球社团的“联络人”较少,南京财经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都是“代理人”最多,“顾问”最少。成员需在社团中承担不同角色以促进社团内的信息交流。6、在三所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比较中,南京体育学院篮球社团的派系最多,三个篮球社团成员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隔离现象,南京财经大学篮球社团成员的活跃度较低。

陈永峰[9](2019)在《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针对未来警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警察院校学生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胜任未来警察职业的实践需要;对于警察院校来说,其目的是为了以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即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为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着力点,本文中称之为“一个着力点”。警察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决定着警察院校学生对于网络素养具有特殊需要,只有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继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才能确保警察院校能够为公安队伍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然而,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并不乐观,在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两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在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几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素养教育研究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就更为缺乏,亟需启动相关研究。一方面从当前国内普通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紧扣公安实践对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期待,从职业化与特色化方向来努力实现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依据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为视角来分析问题,试图明确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特殊时代价值,厘清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从而解决提升网络素养必须解答的几个问题,即警察院校学生为什么提升网络素养,朝着什么方向提升,提升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提升等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网络素养的功能与价值、问题表现与问题成因;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本文中称之为“两个方向”;从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角度给出了实施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有:第一,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必然需要从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内涵、分类与功能开始着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来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内容来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分类与功能。网络素养是网络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四个类别。网络素养具有引领网络思想行为、规范网络生活方式、提升网络文化价值与促进网络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新时代警察院校学生有两种现实需要:一种是网络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是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社会生活需要网络素养最终以网络文明素养的层次来满足,而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素养以提升“四类素养”促进“四大战略”实施来满足。即以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的提升来促进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与人才兴警战略的实施。从而确立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两个提升方向:网络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此为本文创新观点中的“两个方向”。从意识与能力向度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学生的意识与能力发展路径,了解网络素养在提升学生意识与能力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从职业发展向度进行分析即是从警察职业能力向度分析,不仅是警察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而且也是警察院校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归属。两个向度下的时代价值分析,不仅是本文着力的观点创新,也为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核心价值与特色价值研究,更为当前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第三,当前全国警察院校已经普遍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在学生的网络技能与网络认知方面也取得显着成绩。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仍然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社会中警察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等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确保警察院校政治建校的特色,确保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社会中不能放松。即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生网络素养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安工作对于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问题的分析中,突出了网络环境下的警察院校学生在思想阵地意识、网络生活方式、网络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但是无论是学生个体、警察院校、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全员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因素。第四,警察院校的特殊办学定位与公安实践对于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职业发展向度要求,这两点要求使得警察院校不能简单借鉴普通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警察院校厘清教育定位、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特色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既要完善制度体系、教学体系,又要建立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为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第五,从意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四项核心内容。即加强未来警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方式教育、网络科技知识教育与网络执法创新教育。围绕四项核心内容,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核心内容中的要点与重点。第六,从制度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个体系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设计实施路径。四个体系着重突出警察院校的主体作用,同时兼顾学生、政府与社会全员等多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构建起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完善体系。

张勇[10](2018)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防范心理危机行为发生,帮助大学生从危机中成长,不仅是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普遍又极为重要的问题,还是关乎学生家庭幸福、高校人才培养、社会和谐稳定的十分必要而紧迫的现实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环境愈发复杂不确定,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呈现新的特点和规律,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理念和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内容广泛,在其预防与干预方面形成了自己特定的领域,在其健康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在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空间。近些年来,随着自组织理论、脆弱性理论、粗糙集理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应用领域由自然科学领域不断拓宽于人文社科领域,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切入点和独特方法。基于这样背景,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特质,诠释了大学生危机脆弱性的多状态表现及其转化的自组织过程;提出大学生“麻绳”脆弱性理论模型,跨学科整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机制;提出获取危机预警关键指标的一种获取方法,以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方法为数据分析“增值”;在预警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的应用研究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健康管理措施,对心理危机行为预警与防控进行了实操层面的系统思考。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是:(1)在界定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的概念内涵基础上,从系统自组织理论视角解读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特质,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脆弱性主要表现为潜化状态和显化状态,其脆弱性转化是一个自组织过程。针对普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承受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脆弱性状态表现,得出多数大学生表面上看是正常健康的,但大学生脆弱性处于中间过渡的不确定状态。(2)通过建立“麻绳”脆弱性理论概念模型,依据系统崩溃机理提出3种不同脆弱驱动效应,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发生机理;通过界定“麻绳”脆弱性分析维度,全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因子。(3)针对心理危机行为防控面临的信息不确定性与数据不完备性,构建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模型,运用了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获取预警关键指标,客观识别、有效预警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4)对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进行预警要素分析,识别了该校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脆弱性的14个关键的要素指标,并选取3个大学生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脆弱性在不同大学生身上有不同表现,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演变的始终。(5)对防范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进行实操层面系统思考,提出了建立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多层次危机防控网络、智能化危机预警系统、全方位危机干预模式等措施,实现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早期预警与有效防控,让不确定的危机脆弱性成为大学生成长的生机。

二、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
        1.3.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干预研究
        1.3.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媒体应用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方法
        2.2.2 统计分析方法
    2.3 理论基础及概念操作化
        2.3.1 理论基础
        2.3.2 概念操作化
第三章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
    3.1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
        3.1.1 大学生对艾滋病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知识掌握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潜伏期与窗口期知识掌握
        3.1.3 大学生对艾滋病治疗与预防知识掌握
        3.1.4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总体情况
    3.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3.2.1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态度
        3.2.2 大学生对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态度
        3.2.3 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及防治态度
        3.2.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总体情况
    3.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3.3.1 大学生最近一次性行为情况
        3.3.2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
        3.3.3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原因
        3.3.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总体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需求、利用与评价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利用现状
        4.1.1 大学生选择的获取艾滋病信息的网络媒体
        4.1.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选择标准
    4.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评价
        4.2.1 对网络媒体的整体评价
        4.2.2 对不同网络媒体的评价差异
    4.3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防治信息的需求意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1.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1.2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1.3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2.1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2.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2.3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3.1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3.2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3.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4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5.4.1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5.4.2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5.4.3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多因素分析
    6.1 多因素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6.1.1 模型评价指标
        6.1.2 数据准备
    6.2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影响多因素分析
        6.2.1 Logistic回归模型
        6.2.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2.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3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影响多因素分析
        6.3.1 Logistic回归模型
        6.3.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3.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多因素分析
        6.4.1 Logistic回归模型
        6.4.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6.4.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Logistic回归更适用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7.1.2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水平有待提升
        7.1.3 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艾滋病咨询的首要媒体渠道
        7.1.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正向引导更强
        7.1.5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信息的评价差异显着
        7.1.6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健康信息具有需求差异
        7.1.7 网络媒体高度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的知信行
    7.2 对策与建议
        7.2.1 发现重点人群,实行差异化防艾健康教育
        7.2.2 开办网络防艾课程,实现高校资源互通
        7.2.3 提升网络防艾信息质量,加强网络监督
        7.2.4 建设防艾官方网络平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7.2.5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关注网站美化设计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5)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基础理论
    一、大数据的涵义和特征
        (一)大数据的涵义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三)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内涵
        (二)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及其由来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特征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的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大数据传播理论
        (三)大数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由来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起步与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际遇
    二、国外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三)问卷的分析和要点总结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
        (二)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四)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方面
        (二)教育实践方面
        (三)机制保障方面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的创新
        (一)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
        (二)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
        (三)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
        (二)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
        (三)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内容的创新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
        (三)学风建设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六)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七)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八)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特色和结构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特色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模块的结构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功能
        (一)聚类育人功能
        (二)预测育人功能
        (三)决策育人功能
        (四)创新开发功能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网络思政平台实现校内数据的共享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与智慧城市发展的对接
        (三)借鉴国外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经验推动深入发展
        (四)利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的创新
    一、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
        (一)协调整合校内外思政工作全员数据资源
        (二)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过程数据资源
        (三)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方位数据资源
    二、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
        (一)建立大数据主导思维提升数据素养
        (二)创新数据途径有效运用数据点
        (三)运用数据方法做到提前准备处理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数据控
        (二)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数据控
        (三)加强大学生隐私保护数据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8)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江苏省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际关系
        2.1.2 体育社团
        2.1.3 高校体育社团
        2.1.4 社会网络分析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2.2.2 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
        2.2.3 高校篮球社团的相关研究
        2.2.4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应用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人际关系在体育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2.3.2 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
        2.3.3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应用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实地观察法
        3.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的现状
    4.2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网络不同维度的可视化分析
        4.2.1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情感网络
        4.2.2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信息网络
        4.2.3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咨询网络
        4.2.4 社团人际关系矩阵的重叠性检验
    4.3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权力分析
        4.3.1 度数中心性
        4.3.2 中间中心性
    4.4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小群体特征
        4.4.1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派系分布
        4.4.2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核心—边缘情况
    4.5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整体结构模式
    4.6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结构洞与中间人分析
        4.6.1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结构洞
        4.6.2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中间人分布
    4.7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网络的性别和年级特征
        4.7.1 社团成员不同性别人际关系网络的差异性
        4.7.2 社团成员不同年级人际关系网络的差异性
    4.8 三所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比较
        4.8.1 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的派系比较
        4.8.2 社团成员活跃程度的差异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江苏省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研究 专家问卷
    附录2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问卷
    附录3 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访谈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网络素养的基本理论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一) 素养
        (二) 网络素养
        (三) 网络素养与相近概念的异同
    二、网络素养的分类
        (一) 网络素养的一般分类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素养的分类
    三、网络素养的功能
        (一) 引领网络思想行为
        (二) 规范网络生活方式
        (三) 提升网络文化价值
        (四) 有序网络科技发展
第二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内涵
        (一) “网络素养”重视意识与能力
        (二) “警察院校学生”强调职业发展
        (三) “时代价值”提示价值分析向度
    二、意识与能力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 获取网络工具价值
        (二) 实现网络文化价值
        (三) 满足网络文明期待
    三、职业发展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促进政治建警
        (二) 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促进文化育警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促进科技强警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促进人才兴警
第三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总体情况
        (一) 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
        (二) 坚定不移实施网络素养教育
        (三) 努力实现网络素养教育创新
        (四) 强化网络素养警察教育特色
    二、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不强
        (二) 网络生活方式缺乏文明养成
        (三) 网络科技理性应用能力欠缺
        (四) 警察网络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三、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 警察院校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差
        (二) 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缺失
        (三) 政府部门指导与管理的实效乏力
        (四) 社会网络素养现状负面消解作用
第四章 加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坚定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指导思想
        (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二)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
        (三) 以国家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纲领
        (四) 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具体指导
    二、明确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
        (二) 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
    三、坚持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政治引导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二) 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三)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四) 坚持文化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第五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
        (二) 提升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能力
    二、加强网络文化方式教育
        (一) 提升网络文化生活意识
        (二) 提升网络文化参与能力
    三、加强网络科技知识教育
        (一) 提升网络科技安全意识
        (二) 提升网络科技应用能力
    四、加强网络环境执法教育
        (一)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意识
        (二)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能力
第六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制度体系
        (一)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完善制度
        (二) 建立警察网络素养标准体系
        (三) 完善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四) 引入多元教育质量测评工具
    二、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学体系
        (一) 尊重办学定位编制特色教材
        (二) 尊重教学规律打造特色课堂
        (三) 依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四) 构建网络素养教育实践体系
    三、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 建立学生网络行为表现档案
        (二) 启动学生网络行为奖惩机制
        (三) 引入网络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四、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 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管理自主性
        (二) 警察院校完善教育软件与硬件
        (三) 政府加强网络空间建设与治理
        (四) 社会全员合力实现网络强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现状
        2.1.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研究现状
        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2.1.4 研究现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
        2.2.2 脆弱性理论
        2.2.3 粗糙集理论
    2.3 现有研究问题分析与理论借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及其主体脆弱性状态分析
    3.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的概念内涵
        3.1.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
        3.1.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主要特征
    3.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的自组织解读
        3.2.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潜化状态
        3.2.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显化状态
        3.2.3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系统脆弱性转化的自组织过程
    3.3 心理危机行为承受主体大学生脆弱性状态的调查分析
        3.3.1 数据来源及调查工具
        3.3.2 描述性分析
        3.3.3 调查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机制分析
    4.1 “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提出
        4.1.1 “麻绳”脆弱性概念溯源
        4.1.2 脆弱性理论模型
        4.1.3 “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
    4.2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发生机理
        4.2.1 “麻绳”脆弱性驱动的系统崩溃机理
        4.2.2 大学生胁迫式脆弱驱动效应
        4.2.3 大学生结构式脆弱驱动效应
        4.2.4 大学生累积式脆弱驱动效应
    4.3 基于“麻绳”脆弱性概念模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驱动因子
        4.3.1 “麻绳”脆弱性分析维度界定
        4.3.2 大学生暴露度驱动因子
        4.3.3 大学生敏感性驱动因子
        4.3.4 大学生抗逆力驱动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确定方法
    5.1 引言
    5.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2.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知识系统
        5.2.2 单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2.3 双限制优势关系粗糙集模型
    5.3 基于粗糙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约简算法
        5.3.1 单限制优势关系条件属性约简算法
        5.3.2 双限制优势关系条件属性约简算法
    5.4 算例分析
        5.4.1 预警指标选取与量化
        5.4.2 限制优势粗糙集法分析
        5.4.3 两种约简方法的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分析
    6.1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要素体系构建
        6.1.1 体系特点
        6.1.2 体系功能
        6.1.3 体系原则
        6.1.4 体系结构
    6.2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关键要素分析
        6.2.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6.2.2 大学生暴露度指标识别
        6.2.3 大学生敏感性指标识别
        6.2.4 大学生抗逆力指标识别
    6.3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典型案例分析
        6.3.1 典型案例
        6.3.2 案例分析
    6.4 要素分析与案例分析结果综合讨论
        6.4.1 要素分析
        6.4.2 效应识别
        6.4.3 危机转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健康管理措施
    7.1 构建多层次危机防控网络
        7.1.1 推动校院分层预警管理
        7.1.2 畅通心理健康管理渠道
        7.1.3 提升心理健康队伍素养
    7.2 完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
        7.2.1 创新突出主体地位的健康教育模式
        7.2.2 开发突出主体意识的健康教育内容
        7.2.3 设计突出主体能力的健康教育载体
    7.3 建立智能化危机预警系统
        7.3.1 汇聚脆弱属性信息
        7.3.2 构建动态分析体系
        7.3.3 建立预警响应系统
    7.4 开展全方位危机干预模式
        7.4.1 强化健康服务协同
        7.4.2 集成朋辈互助效能
        7.4.3 创新新型干预形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大学生脆弱性状态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D]. 王文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宝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江苏省省属高校篮球社团成员人际关系研究[D]. 许皓铭.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D]. 陈永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10]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行为的系统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D]. 张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信息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