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券商业绩有望好转

美国券商业绩有望好转

一、美证券公司业绩有望好转(论文文献综述)

胡亚静[1](2021)在《方正证券盈利模式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9年股票市场的复苏、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得持续推进,原本证券业应当迎来新的一轮业绩增长,但是方正证券却在市场行情一片大好的情况下,2019年总资产同比下降7.84%,与券商营业收入同比平均增长率41.4%相比仅增长了15.24%。与此同时,方正证券的第一大股东方正集团还宣布了破产重整,方正证券的股权也将面临着调整,对方正证券的影响尚未可知。在内部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外部环境也不甚乐观,面临着被头部券商加剧挤压生存空间、被中小券商在互联网加持下细分业务赶超的态势。在此情况下,如果方正证券可以主动探索调整盈利模式,率先回归资本中介本源,主动优化结构,谋求经营转型以适应市场环境,那么便可打破当前的营业收入增长缓慢、净利润增长率不足等问题。笔者以方正证券作为分析案例,试着以盈利模式四要素理论对其盈利模式做一个系统地分析。本文首先梳理了方正证券盈利模式的演变历程,随后重点对方正证券的盈利模式以四大构成要素为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以分析所得数据得出方正证券盈利模式存在客户选择错误、成长期业务发展不畅、盈利结构失衡和盈利屏障能力不足四个问题。究其原因,外有监管严格、头部效应挤压,内有违规事件频出、业务布局难以匹配公司发展。就此,笔者也提出了五点建议:应当优化网点布局、平衡收入来源来稳定盈利结构、加速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以形成特色经营模式、建立有效合规风险管理和合理控制企业成本。作为非头部券商的大型券商,方正证券目前的盈利模式困境更具代表意义。通过对方正证券盈利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对行业多数证券企业的盈利模式有所了解,而对其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更有助于中小券商实现盈利模式新发展。最终转型成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新型券商。

张艳君[2](2020)在《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分析与盈利模式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证券行业进入供给侧改革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带来业务增量,同时也对证券公司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凭借独有的准入资格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用,将来证券公司更多依靠资本实力、风险定价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和金融科技能力来实现盈利。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双向开放,头部券商将直面外资机构的挑战,外资机构在中国展业必然对本土券商形成业务挤压。中国证券市场长久以来面临盈利模式单一,严重依赖通道业务等问题,各大券商通过降低佣金率来拓展客户,围绕开户和佣金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仅依靠佣金收入和区域优势建立的盈利模式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如何持续盈利将会是券商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文以中型券商H证券公司作为研究主体,根据公司最新的年报数据和相关官方数据,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业环境。运用PEST和五力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H证券在当今市场环境下谋求转型的案例。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论文中所包含的相关证券经纪业务及盈利模式的基本概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理顺经纪业务的发展和盈利模式的研究思路,为研究H证券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资料查找和数据比较等方式,全面了解H证券的发展历程与组织架构形式,指出现阶段H证券在经纪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H证券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改进做准备。再次,本文结合证券行业现实背景客观阐述了 H证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及发展现状,指出H证券目前在盈利方式上的短板,以此为H证券盈利模式的优化提供现实依据。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H证券经纪业务的盈利模式提出优化对策和保障措施。本文提出H证券作为排名中等的券商,未来规划应以特色化经营为目标。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入高端投顾人才,丰富投顾服务产品形式,推进线上投顾服务变现,从而向有区域特色的财富管理业务方向发展。坚定向财富管理转型升级打造财富管理生态圈,升级客户金融服务体验;把传统客户逐渐转换成产品客户,不断扩大产品池规模,脚踏实地向以客户、资产组合为中心的财富管理3.0时代稳步迈进。

韦顺[3](2019)在《电动车2019策略(中):“三电”投资看格局》文中提出杂志49期中我们梳理了电动车上游资源和材料2019年的投资思路,本期将侧重谈中游的"三电",尤其是锂电池。中游锂电池是过去几年中电动车产业链中最为悲催的环节。2019年这一现状边际改善的预期很强,一方面上游原材料降价后盈利能力恢复将成为行业共性;另一方面,无论国内还

郭娇娇[4](2014)在《业务创新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在当今激烈的竞争角逐中,求生存、谋发展是企业界的共同关注,要想做大做强,在“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下具有强有力的盈利能力作保障,无非两种经营战略:一是专业化经营,整合内部资源,在行业内占据绝对优势;二是多元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盈利来源。我国证券公司的实践现状已证实,传统专业化经营模式不适应证券公司生存发展的需要,盈利模式转型,实现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然而,并非多元化战略适应于所有公司,一些公司随着多元化业务的开展,反而盈利能力下降,出现了多元化与盈利能力相背离的现象。当前,证券业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纪元,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业务创新成为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监管层将希望寄托于创新,通过多元化、差异化的经营模式转变证券公司“靠天吃饭”的现状。因此,在证券业监管层和业内界人士都大力倡导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我国公司出现的不同多元化经营绩效实际情况和学术界研究争议,业务创新能否提高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的。基于此,本文以93家证券公司2006—2012年数据为样本,通过面板模型将业务创新和盈利能力结合起来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与创新业务有较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使盈利能力提高0.06个百分点。同时,本文还得出证券公司盈利能力与总资产规模正相关,与营业部规模负相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不显着的负相关,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不显着的正相关,与股市年收益率有较高的相关性。最后笔者根据实证分析,对我国证券公司转型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打造创新业务蓝海,摆脱对股市的依赖,夯实盈利能力;走集约式发展道路,扩大资产规模,不盲目增设营业部;改善“一股独大”局面,使股权结构“适度分散”。

李贵军[5](2013)在《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生态位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互相融合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创新理论,由Hutchinson提出的“n维超体积”在生态位的研究中具有深远影响。产业生态位理论将生态位理论引入到产业经济学中,据此提出产业组织生态位理论、产业生态位理论等。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可以将证券行业的发展看作一个产业种群生态系统,该种群生态系统包含了种群数量、种群生态环境、种群竞争格局、种群生命周期等相关内容,每一项内容都是影响生态系统优化与变革的生态因子。盈利模式则是综合反映该种群利用资源环境输出产品和服务,以及随之形成的业务模式、业务结构、收入规模、利润增长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随着生态系统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生态因子必须通过不断调整(内部优化与外部关系整合)才能获取更多的发展能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券商行业和个体不断适应内外生态因子变化,寻求资源获取和产品输出路径改变的过程。盈利模式创新的本质是在特定资源维度和规模形态的空间结构中,内部各行为主体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和矛盾冲突,不断打破自身发展限制、努力获取最佳战略位置的过程和状态。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对券商行业转型和产业,研究盈利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既面临内部生态位错乱,竞争无序的压力,又面临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的挑战。券商行业总体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加剧,业务单一,资金效率低下、行业周期性强、融资渠道窄的现实特征,盈利模式面临严重挑战。券商行业生态位水平较同为金融行业的银行、保险和信托低,且近年来出现继续下行趋势。在产业生态多维影响因素中,盈利模式是一个能够影响行业升级和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生态因子,因此利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行业现状、解释产生各种现实情况产生的原因,并在此方向下深入研究行业和企业发展战略、业务规划,和解决证券行业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拟解决三个主要问题:(1)为什么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分析券商行业,以及本文分析券商行业问题着眼点;(2)基于产业生态位理论视角,券商盈利模式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即对比资产收益率低下,收入周期性特征明显、收入模式单一;(3)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改变现状的政策建议,即基于存在的3大主要问题如何进行券商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带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目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范式,进行了7个部分的研究。第一章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针对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单说明,并根据研究的主要内容,来描述文章整体研究框架。通过对文章研究内容的总体介绍,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研究思路和脉络。第二章是理论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该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及应用状况进行综述分析,从而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部分,可以发现产业生态位理论作为一种产业经济学的衍生性理论,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并在现实的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迄今为止,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应用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还属于一个全新课题。如何从本质上分析产业生态位理论以及理解该理论与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从深层次上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现实意义、探寻到具有前瞻性的券商盈利模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文章对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作了相应的介绍,明确了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及特征,盈利模式的本质。文章认为盈利模式是构成价值获得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以客户和利润为导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本质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是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再次,文章对券商发展和创新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现有文献总体认为,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业务过于同质化,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且恶性竞争严重,这样的盈利模式造成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严重依赖于市场行情周期,使证券行业很难持续发展壮大。相关的研究多立足于行业竞争和收入结构,对于更深层次的机理分析,以及扭转行业盈利模式的着力点和具体措施相对缺乏。第三章是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盈利模式现状研究和实证分析。首先,该部分从产业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券商盈利模式转型的宏观环境,即经济发展趋势、产业政策调整、资产证券化、产业转型和升级对盈利模式的积极影响。其次,文章接着分析行业内部生态环境,从行业当前盈利模式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经纪业务现状和佣金率下滑等方面作了相应的分析。再次,文章在分析内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再利用相关的量化理论对前文研究作相应的实证分析。文章利用基于生态位时空分异测度的相关理论,利用行业集中度、行业结构定量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格局,实证分析券商行业当前过度竞争,行业集中度度过低,产业绩效低下的判断。最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位值测度的数量模式,分别对金融行业内券商生态位水平,以及行业内券商之间的生态位水平的差异,研究行业生态环境所处的态势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券商行业与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其生态位值偏低,且仍处于下滑趋势。通过该部分的理论实证得出结论,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三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性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狭窄。针对以上三大问题,后文将分别从逆周期调节机制研究、券商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研究和功能定位三个方面分别予以分析。第四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逆周期调节机制的研究。券商行业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市场行情的波动直接决定着券商行业收入曲线。盈利模式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一大显着特征。发达资本市场投资银行收入曲线并未呈现如此大的波动。文章第四部分就证券行业顺周期性特征以及逆周期调节机制作相关分析,以促进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第五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资金使用效率研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杠杆率低是我国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主要特征。该部分对国内券商融资和资金使用特点,对券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责等作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发达资本市场资金效率情况后,提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是关于券商盈利模式与功能定位的研究。券商业务收入来源单一业务结构过于集中是行业的又一弊端。证券行业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广泛参与投资融资业务、证券发行承销、资产管理、财务咨询业务,但经纪业务仍是收入结构的主体。券商盈利模式的创新必须明确业务功能和定位,拓宽业务范围,深化券商作为金融中介和资本服务职能。该部分通过梳理发达市场券商功能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与成熟市场的差距,提出完善我国券商行业功能定位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结论与建议。主要对文章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1)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当中,以产业生态位的视角研究券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对产业生态位理论运用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视角创新。文章通过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寻找新的注脚和依据,对于推动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基于产业生态位的视角得出券商行业三大根源性痹症,在此基础上将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归纳为分析了三大痹症,即券商行业盈利模式的三大症结在于盈利周期波动严重、行业资产收益率低、行业收入结构过窄造成竞争过度。这一分析有别于行业盈利模式痼疾在于竞争加剧、佣金率下滑的普遍认识。(3)文章结合行业规制和盈利模式现状,分别针对三大弊病提出与之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这为监管部门改善行业生态外部环境,券商个体转变企业经营思路,构架新的盈利模式具有现实参考意义。本文研究不足主要表现在:(1)理论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生态位理论属于一种产业经济学理论与生态位理论结合式的创新。产业生态位理论既融合了产业经济学一些基本的理论(诸如产业制度理论、组织理论、交易理论等),也吸纳了生态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产业生态位理论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鉴于本人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产业生态位的理解的层次还需要提高,因此本文针对产业生态位的一些论述以及尝试性创新,可能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因此进一步提高本文研究的理论深度,是日后仍然需要完善的课题。(2)定量研究不足。定量研究是为理论研究提供现实论据的主要研究手段,鉴于本文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变量比较复杂,因果关系难以进行单线条式的梳理,因此模型构建显然十分困然,从而造成本文定量研究只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作为研究论据,导致本文定量研究不足。这些对于本文得出的一些结论合理性以及说服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将产业生态位理论引入到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中,是采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解决券商盈利模式问题的一种全新尝试。从理论来看,这种尝试对于丰富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提高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实战价值、拓展产业经济学理论应用边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因素,使用产业生态位理论去系统研究券商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有助于我们从现实的角度,站在战略高度去认识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内在迫切性,同时有助于从比较凌乱的现实中,寻求到正确的方向,不再局限于细枝末节问题处理,而是着眼于未来战略性方向,从根本上为券商盈利模式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皮六一[6](2013)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的功能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证券交易活动,相应地,证券交易制度始终是证券市场的关键制度之一。证券交易所历来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核心,在经济发展和竞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证券交易制度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证券市场的竞争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不但是中国证券市场研究的核心课题,更是中国如何建设一个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强大的证券市场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采用了形式逻辑、数理模型、几何分析、计量分析、比较制度分析、博弈论、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法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分析工具。本文试图通过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比较分析,由此来分析和验证国内外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关键因素、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从中抽象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经济理论,从而逐步建立一个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整体研究框架。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无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多少,其核心功能始终是证券交易,证券交易制度也因此成为证券交易所的核心制度。世界证券市场20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无论哪个市场在设计与变革证券交易制度时都必须认识规律、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现行的中国证券交易制度适应封闭条件下新兴加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但不适应人民币国际化时代的全面开放和走向成熟的中国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在组织证券交易的能力上与国际一流交易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致命弱点之一。为此,本文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进行系统研究,逐一分析证券交易制度怎么做的、现在怎么样、谁来变、将来怎么变等重大问题。本文首先专题研究海外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实践,回答全球证券交易制度到底是“怎么做的”。交易制度是为交易业务服务的,因此服从于业务发展,受制于实现模式。考察证券交易制度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两条主线:一是交易机制,二是交易组织体系。交易机制旨在解决使用什么交易方式去交易证券,以及如何控制交易进程的问题。交易组织体系旨在解决证券与机制的搭配问题和市场定位问题。不同的证券市场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复杂型和简单型的交易组织体系。本文比较研究了海外主要证券交易所的具体实践,专门分析证券交易所交易组织体系的范例、成因及发展趋势,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重点剖析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创新策略与发展趋势。其次,本文把中国证券交易制度放在国际视野中进行比较分析,回答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现在怎么样”。如何客观地评估一个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是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横向的国际比较与纵向的历史分析两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一是根据证券交易制度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建立了证券交易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从横向上基于国际视野对我国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现状进行评估。二是从纵向角度,通过建立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为计算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同一证券市场证券交易制度的质量提供了定量分析工具。基于上述工作,本文设计了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相配套的一整套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分析工具。本文重点研究了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的主要影响因素,回答“谁来变”的问题,通过分析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证券交易所历来在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随着从会员制向公司制的演变,证券交易所的决定权也不断扩大,交易制度的设计目标也逐步由注重公平转向强调效率。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沪深证券交易所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揭示出了隐藏在中国证券交易制度中的“监管之手”,提出监管者的意志嵌入是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与变革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异化现象以及在国际比较中处于落后地位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提出证券交易制度位于证券市场制度体系的基础部位,对证券交易制度的研究与变革能起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即通过改革在制度中位于最基础部位的制度结构,像推倒多米诺骨牌那样地对相互关联的制度结构进行改革。本文重点了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回答了未来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将来怎么变”的问题。本文认为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必须真正把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监管体系必须具有高度的透明性。因此,中国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差异化的目标,处理好创新、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产品创新与投资者保护之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处理好现货产品与衍生品平衡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创新参与各方利益均衡的关系。本文专门设计了证券交易制度变革的三维空间战略,即市场变革战略、交易方式变革战略、产品变革战略。本文具体设计了五类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品市场和柜台市场)根据各自产品类型和交易方式两维度结合后的系列创新矩阵,作为今后交易制度变革发展的指导框架。本文提出了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建立做市商制度、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等五项证券交易基础制度变革的具体措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从一个完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程度日益深化的经济体,随着人民币海外化进程的深入,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保护程度最高的部分之一也正面临全面的开放。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基于美元本位制度之上的动荡不安的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把持国际组织、联合制定国际标准并强制其他市场采用等方式事实上垄断着国际证券交易制度,因此,深入研究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积极推进其变革完善,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赵显亮[7](2010)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走过二十余年,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从证券市场总市值,上市公司数目,证券化率等可见一般。我们用较短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资本市场发展阶段,既带给我们繁荣,也留下了诸多问题。所以,我国证券市场曾出现多次较为集中的并购重组浪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面临的是生与死的较量。通过总结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在90年代主要存在证券公司定位不清晰,监管机制不健全,相关法规不足的问题。当市场行情偏好的时候,有些证券公司为寻求高收益往往会从事违规经营,或投资高风险产品;当行情转向后,证券公司前期的违规问题,高风险投资问题逐渐暴露,甚至发生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直接面临目标重组的危险。当然,除了证券公司自身问题导致的并购重组外,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更是直接引发了证券行业的并购重组,如90年代中期的银证分离,21世纪初期的信证分离,2004年—2007年证券公司综合治理以及2009年“一参一控”政策的实施等等。本文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个视角研究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问题,探讨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影响因素、模式及两种模式的绩效,通过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应采取何种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符合我国的国情。首先我们从影响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因素出发,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发现宏观因素,如国家经济政策改变,监管政策改变等,对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产生显着影响,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并购重组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证券公司自身的品牌,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三章有详尽的论述。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我们进一步探讨了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在本文的第四章,我们主要运用模型分析法,对政府主导证券公司重组并购的三种不同类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析。其中,通过对危机救助模型的分析发现征收惩罚性的再贷款利率是政府救助问题证券公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中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在第五章的市场主导部分,我们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并购重组中的经理人行为、政府行为、股东行为,并从动态博弈的角度,观察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机理。其分析认为,如果利用含机会成本的每股收益率衡量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能更有效的反映成本因素在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中的影响。同时,我们针对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些许建议。另外,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我们分别通过具体案例,一个从政府主导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出政府行政接管、央行再贷款、中央投资公司注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等四种实施路径;另一个从市场主导模式实践中总结出整体收购、部分业务收购、新设合并、吸收合并四种方式。在进行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的理论研究后,运用具体数据对二者的区别做进一步比较则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第六章我们主要运用财务分析法,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并购重组模式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的相关指标,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并购重组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长期效果更好。这符合部分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案例的现实情况,政府行为具有短视性。当然,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样本不多,而且财务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所以,不排除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的可能。最后,我们对全篇的研究情况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收获以下结论: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市场主导的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如果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结论及建议中的任何一部分能对证券业从业人员,证券业监管人员,或相关研究人员有所启发,笔者将深感欣慰。。

陈建[8](2010)在《证券利益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发表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讲话之后,我国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大幕,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演化和变革的结果缺乏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或者说局限于表面现象来指导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的误判。因此,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认识证券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证券利益研究,或者说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市场,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从“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个历史和现实前提出发,从多视角对我国证券利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业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公司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公司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仅仅就利益研究利益,而是理清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与利益关联方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机理。第二、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我们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第三、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可持续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改制、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存在的上述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很好解决,证券市场也难以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总体上,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占有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收集到有关方面的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工具匮乏,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中进一步完善。

史明坤[9](2009)在《分类监管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公司面临资本市场及外部条件与自身行为能力两方面风险的共同作用,所有风险都与各主体行为密切相关,既要分析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又要分析主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等产生的风险。现有理论方法侧重研究外部不确定变化事物的风险的产生和防范等风险控制管理技术,本博士学位论文则用博弈论、行为金融等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针对所处的现实环境,着重分析论证中国证券公司的行为风险和提升风险监控水平的途径,主要探讨以下几点:(1)推广和深化对风险类型与成因的分析,明确界定行为风险的含义和特征,考察偏离理性和规范的行为导致的资本市场不确定性等影响因素和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行为原因;(2)利用分离均衡、信号显示、投资行为偏离等动态博弈和行为金融理论的有关概念和模型方法,重点探讨分类监管条件下证券公司行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和风险监控的博弈均衡策略选择;(3)对证券公司总体的风险监控水平与关键影响因素、行为变量的相互关系等进行案例研究、计算模拟和经济计量相结合的综合实证分析,进一步从提高行为能力角度提出有效监控和防范风险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所得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的证券公司必须增强内部风险监控意识,重视合规管理工作,全方位地加强自身行为能力建设,并与合理选择应用风险控制管理的技术方法相结合,这是符合当前分类监管要求和长远发展目标、提高风险监控水平必要的有效的可行途径。

张湘瑜[10](2008)在《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盈利模式有助于利用变化因素开发新的战略并把公司引向持续、显着的盈利,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证券公司要想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借鉴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对传统的盈利模式进行转型与创新,建立起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型盈利模式。要构建一个新的盈利模式时,盈利的来源及其结构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盈利模式的内涵主要就是证券公司的盈利来源及其结构。本文在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中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对我国和国外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定量比较分析。文章除选取我国证券公司总体的相关数据外,还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为样本,从微观的角度真实的反映目前券商的盈利模式。通过对美国券商盈利模式的定量比较和定性分析,找出不足和可借鉴的经验,结合我国券商实际构建新的盈利模式。全文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的基本方法,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用数据真实反映现状,通过归纳、综合、类比分析,提出我国证券公司传统盈利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的若干思路和对策。

二、美证券公司业绩有望好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证券公司业绩有望好转(论文提纲范文)

(1)方正证券盈利模式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关于盈利模式定义的研究
        1.2.2 关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1.2.3 关于盈利模式的财务评价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盈利模式的概念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2.2 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理论
        2.2.1 多元化经营理论
        2.2.2 差异化竞争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2.4 协同效应理论
3 国内外券商盈利模式分析及启发
    3.1 美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
        3.1.1 嘉信证券
        3.1.2 摩根士丹利
    3.2 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分析
        3.2.1 华泰证券
        3.2.2 光大证券
    3.3 国内外券商盈利模式的启示
4 方正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
    4.1 方正证券公司简介
    4.2 方正证券盈利模式的演变历程
    4.3 方正证券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4.3.1 方正证券的客户选择
        4.3.2 方正证券的盈利途径
        4.3.3 方正证券的盈利结构
        4.3.4 方正证券的盈利屏障
    4.4 方正证券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4.4.1 客户选择:多数营业网点未盈利
        4.4.2 盈利途径:成长期业务发展不充分
        4.4.3 盈利结构:结构失衡
        4.4.4 盈利屏障:存在能力不足
    4.5 方正证券盈利模式问题的成因
        4.5.1 宏观层面
        4.5.2 公司层面
5 方正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
    5.1 方案设计目标与原则
    5.2 盈利模式的优化方案
        5.2.1 优化网点定位及布局
        5.2.2 平衡收入来源,稳定盈利结构
        5.2.3 加速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形成特色化经营模式
        5.2.4 建立有效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5.2.5 合理控制企业成本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分析与盈利模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工具
    2.1 盈利模式理论
        2.1.1 盈利模式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2.1.3 证券公司创新管理理论
    2.2 相关研究工具
        2.2.1 PEST分析法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第3章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发展现状
    3.1 国内证券行业发展现状
        3.1.1 国内证券公司简介
        3.1.2 国内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分析
        3.1.3 国内证券行业经纪业务存在的问题
    3.2 H证券公司简介
        3.2.1 公司发展历程
        3.2.2 公司组织架构图
        3.2.3 公司业务概况
    3.3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现状分析
        3.3.1 H证券经纪业务收入结构
        3.3.2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现实环境
第4章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PEST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H证券公司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议价水平
        4.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4 其他产品的替代能力
        4.2.5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4.3 H证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盈利模式单一,缺乏综合服务营销能力
        4.3.2 投资顾问模式面临现实困境
        4.3.3 业务模式雷同
        4.3.4 产品与服务附加值低
        4.3.5 受市场牛熊市影响较大
        4.3.6 信息系统建设无法跟上新业务的拓展
第5章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优化对策
    5.1 证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优化面临的新形势
    5.2 证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总体优化方向
        5.2.1 把握市场发展机遇,多元化发展业务
        5.2.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入高端投顾人才
        5.2.3 有效控制营业成本支出
    5.3 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盈利模式优化具体措施
        5.3.1 业务结构转型
        5.3.2 展业营销方式转型
        5.3.3 营业部向综合化网点转型
        5.3.4 构建新型财富管理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电动车2019策略(中):“三电”投资看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盈利存改善预期
新趋势渐起
电机电控:整车厂占大份额

(4)业务创新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写作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业务创新
        1.2.2 盈利能力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写作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业务多元化与绩效相关性研究
    2.2 证券公司业务创新与盈利模式转型研究
    2.3 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与业务创新状况分析
    3.1 我国证券业发展历程
    3.2 当前创新业务概述及现状
        3.2.1 集合资产管理业务
        3.2.2 融资融券
        3.2.3 其他创新业务发展现状
    3.3 对证券公司经营状况的分析
        3.3.1 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经营状况
        3.3.2 业务结构与盈利现状
4 业务创新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4.1 创新业务收入与盈利能力关系
        4.1.1 金融创新理论
        4.1.2 业务多元化理论
    4.2 公司规模与盈利能力关系
    4.3 股权结构与盈利能力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业务创新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与变量设定
    5.2 样本数据说明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打造创新业务蓝海,摆脱对市场的依赖,夯实盈利能力
        6.2.2 走集约式发展道路
        6.2.3 改善“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使股权结构“适度分散”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和应用
        2.1.1 产业生态位理论形成与发展
        2.1.2 产业生态位理论运用与拓展
    2.2 券商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2.2.1 关于盈利模式文献和理论研究
        2.2.2 券商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3 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现状及实证研究
    3.1 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3.1.1 券商盈利模式的规制变迁
        3.1.2 经济发展带来我国证券业发展机遇
        3.1.3 中国经济的证券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3.1.4 济转型带来我国证券业发展机遇
    3.2 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的内部生态环境分析
        3.2.1 我国券商盈利模式特点
        3.2.2 经纪业务竞争现状分析
    3.3 券商产业生态位的时空分异测度
        3.3.1 行业结构与集中度的理论研究方法
        3.3.2 我国证券行业结构分析
    3.4 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竞争力实证分析
        3.4.1 券商行业生态位评价
        3.4.2 券商行业和券商之间生态位实证分析
    3.5 小结
4 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一:建立逆周期调节机制
    4.1 券商行业盈利周期性
        4.1.1 金融行业的顺周期性
        4.1.2 定义顺周期性
        4.1.3 金融行业顺周期性的影响
        4.1.4 金融行业逆周期调节
    4.2 券商行业的顺周期盈利模式形成机理
        4.2.1 外部信用机构导致证券行业顺周期性
        4.2.2 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引致的顺周期性
        4.2.3 证券公司主要证券业务的顺周期
        4.2.4 投资基金的顺周期性形成
    4.3 证券行业的逆周期调节
        4.3.1 证券行业管理的逆周期调节机制
        4.3.2 证券公司业务发展逆周期调节机制
        4.3.3 证券投资基金逆周期调节机制
        4.3.4 券商盈利模式逆周期调节机制
    4.4 小结
5 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二:提高资金效率
    5.1 我国券商的资金运用
        5.1.1 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
        5.1.2 证券公司资金运用和发展阶段
    5.2 我国券商的资金运用效率
        5.2.1 券商整体资金效率低下
        5.2.2 券商资金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
    5.3 证券公司资产负债与风险管理
        5.3.1 美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分析
        5.3.2 中美证券公司资本配置结构的差异
    5.4 美国投行资金管理经验对我国券商行业发展的启示
        5.4.1 坚守中介业务
        5.4.2 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5.4.3 增加单一业务的价值链
        5.4.4 债券市场业务占据核心地位
        5.4.5 合理利用资产杠杆
    5.5 小结
6 券商盈利模式创新之三:拓宽业务功能定位
    6.1 现代投资银行盈利模式及演变
        6.1.1 现代投行功能定位和业务发展的演变历程
        6.1.2 现代投行金融中介的核心定位
    6.2 我国券商功能定位及业务类型与国际投行差距
        6.2.1 我国券商功能定位和业务类型现状
        6.2.2 与国际券商功能和业务的差距:以高盛为例
    6.3 金融危机对国际投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6.3.1 由现代分业向现代混业转变
        6.3.2 缩小杠杆回归金融中介本源
    6.4 我国证券公司功能方向和业务发展方向
        6.4.1 提供分业经营下的综合金融服务
        6.4.2 发挥投资中介职能优势
        6.4.3 挖掘服务实体经济的潜力
    6.5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S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国际市场证券交易制度概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实践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具体组合方式
    第三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创新策略
    第五节 证券交易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评价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一节 证券交易制度的效率评估
    第二节 研究数据与方法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效率指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体制与证券交易制度
    第二节 交易所合并趋势下的证券交易制度
    第三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一节 中国特色的前端控制制度
    第二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前端控制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变革战略
    第一节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的主要不足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亟待深层次变革
    第三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战略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证券交易制度变革三维空间战略
    第五节 香港证券交易制度变革剖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沪深证券交易制度变革方案设计
    第一节 建立差异化交易制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大宗交易市场
    第三节 尽快建立基础衍生品市场
    第四节 建立做市商制度
    第五节 逐步实施日内回转交易制度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清单
    附录2 国际市场代表性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制度比较
    附录3 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4 香港证券交易所2007年以来交易制度变革大事记
    附录5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
        1.2.3 国内关于并购重组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结构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
    2.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与类型
        2.1.1 境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基本情况
        2.1.2 国外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
        2.1.3 启示和借鉴
    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特征、动因、模式
        2.2.1 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及并购重组的重要阶段
        2.2.2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重要特征
        2.2.3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
        2.2.4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类型
        2.2.5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主要模式
        2.2.6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整合
    2.3 本章小结
3.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影响因素分析
    3.1 宏观影响因素
        3.1.1 宏观经济政策
        3.1.2 监管政策变化
        3.1.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3.2 中观影响因素
        3.2.1 证券市场运行环境
        3.2.2 券商行业状况
        3.2.3 行业技术进步
    3.3 微观影响因素
        3.3.1 公司治理结构
        3.3.2 公司规模及品牌声誉
        3.3.3 经营状况及发展战略
        3.3.4 公司的风险程度
    3.4 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3.4.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3.4.2 数据获取与问卷设计
        3.4.3 因素分析
        3.4.4 主成分分析结论
    3.5 影响因素与并购重组模式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政府主导模式
    4.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与模型分析
        4.1.1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4.1.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理论分析模型
    4.2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与路径
        4.2.1 政府行政接管
        4.2.2 央行再贷款
        4.2.3 中央投资公司注资
        4.2.4 投资者保护基金重组
    4.3 政府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改进措施和建议
    4.4 本章小结
5.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市场主导模式
    5.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历史背景及现状
        5.1.1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历史背景
        5.1.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的现实状况
    5.2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博弈模型分析
        5.2.1 微观机理
        5.2.2 经理人行为博弈分析
        5.2.3 股东行为博弈分析
        5.2.4 政府行为博弈分析
    5.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的主要方式及案例
        5.3.1 整体收购
        5.3.2 部分业务收购
        5.3.3 新设合并
        5.3.4 吸收合并
    5.4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改进措施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6.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绩效比较分析
    6.1 并购重组绩效分析指标选取
        6.1.1 财务状况
        6.1.2 治理结构
        6.1.3 风险管控能力
        6.1.4 创新能力
    6.2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财务状况实证比较分析
        6.2.1 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6.2.2 运营能力比较分析
        6.2.3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6.3 两种并购重组模式其他方面比较分析
        6.3.1 治理结构比较分析
        6.3.2 险管控能力比较分析
        6.3.3 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6.4 本章小结
7.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1.1 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动因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7.1.2 特定条件下政府应对危机证券公司进行选择性救助
        7.1.3 市场主导并购重组模式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7.1.4 并购重组是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的必然选择
    7.2 建议
        7.2.1 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及风险证券公司救助和退出机制
        7.2.2 优化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和完善证券公司治理机制
        7.2.3 构建证券公司市场主导并购重组监管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
        7.2.4 优质证券公司应通过市场主导模式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致谢

(8)证券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证券、证券利益与证券利益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证券利益的观点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沿革及相关的法律关系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1.3.2 证券利益相关者分析
    1.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相关论述
        1.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1.4.2 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证券利益的基本属性分析
    2.1 虚拟性
    2.2 信用性
    2.3 分利性
    2.4 风险性
    2.5 垄断性
    2.6 多元性
    2.7 增益性
第三章 我国证券利益关系的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市场(1870-1949)
    3.2 改革开放前的证券市场(1950-1978)
    3.3 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1979-至今)
        3.3.1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3.3.2 迅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3.3.3 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
    3.4 当前证券利益关系的格局
第四章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4.1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4.1.1 上市公司的利益动机
        4.1.2 证券公司的利益动机
    4.2 一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2.1 利益博弈主体的目标分析
        4.2.2 股票发行前利益博弈主体的行为分析
        4.2.3 股票一级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4.3 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3.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目标分析
        4.3.2 博弈分析
第五章 证券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5.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关系
        5.1.1 现代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
        5.1.2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利益机制
    5.2 证券公司内部横向利益关系
        5.2.1 卖方业务
        5.2.2 买方业务
    5.3 证券公司内部纵向利益关系
        5.3.1 证券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制衡关系
        5.3.2 证券公司管理层与中层的利益关系
        5.3.3 证券公司中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5.4 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5.4.1 证券公司利益来源模式的主要观点
        5.4.2 证券公司竞争对效率的影响
        5.4.3 证券公司并购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第六章 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6.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
        6.1.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互相依存
        6.1.2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争夺利益主导
        6.1.3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走向联盟
    6.2 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关系
        6.2.1 证券公司获得基金公司的佣金
        6.2.2 基金公司获得证券公司的交换利益
    6.3 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6.3.1 保险公司涉足投行业务
        6.3.2 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共同发展
    6.4 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利益博弈
        6.4.1 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4.2 证券公司应对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策略
第七章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的利益关系
    7.1 证券业的虚拟本质及其发展
        7.1.1 证券业的虚拟性:起源的视角
        7.1.2 证券业的虚拟性:历史的视角
        7.1.3 证券业的市场结构
    7.2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促进作用
        7.2.1 证券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利益
        7.2.2 证券业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7.2.3 证券业促进了GDP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7.2.4 证券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7.3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损害作用
        7.3.1 证券业的发展增加了实体产业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7.3.2 衍生证券扩张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
        7.3.3 证券市场过度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7.3.4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促使国际经济陷于动荡与危机之中
第八章 证券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8.1 证券业与政府财税部门的利益关系
        8.1.1 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税种与税率
        8.1.2 证券业与政府税收部门的利益失衡
        8.1.3 证券税收利益失衡的影响
    8.2 证券业与央行的利益关系
    8.3 证券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博弈
        8.3.1 我国证券业监管的演变
        8.3.2 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与证券业利益博弈
        8.3.3 构建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第九章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
    9.1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主要问题
        9.1.1 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利益失衡
        9.1.2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利益差距扩大
        9.1.3 证券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利益不协调
        9.1.4 证券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
        9.1.5 证券市场非法利益畸形膨胀
    9.2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建议
        9.2.1 通过立法、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证券业的垄断性利益
        9.2.2 多管齐下保护和提高中小投资者利益
        9.2.3 规范和限制不合理的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高管利益
        9.2.4 渐进、稳步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严格限制中间过程利益
        9.2.5 保护正当合法的投资利益,打击非法投机暴利
参考文献
后记

(9)分类监管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0.3 逻辑框架与结构安排
    0.4 主要创新点与局限
1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理论与实践综述
    1.1 证券公司风险的界定
        1.1.1 风险与证券公司风险
        1.1.2 证券公司的风险特性
        1.1.3 与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的区别
    1.2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理论的演变
        1.2.1 证券公司风险的外部监管与内部监控
        1.2.2 证券监管理论的演变与修正
        1.2.3 风险监控理论的最新进展
    1.3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技术及模式分析
        1.3.1 风险监控技术的发展
        1.3.2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原则
        1.3.3 意外事故计划的制定
        1.3.4 基于全面监控理念的风险系统化管理
        1.3.5 基于全程监控理念的各业务环节控制
        1.3.6 基于动态风险理念的管理—收益机制
        1.3.7 基于监控文化理念的全员风险监控文化
        1.3.8 基于战略管理理念的风险监控制度化
    1.4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与主要监控手段的国际比较
        1.4.1 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1.4.2 流动性风险监控体系的比较
        1.4.3 客户资金安全保障监控模式的演变
        1.4.4 系统性风险监控的方法
2 分类监管下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2.1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的外部监管与内部监控的发展历程
        2.1.1 第一阶段:监管缺位与证券公司发展初期的混乱
        2.1.2 第二阶段:统一的监管体制与证券公司清理整顿
        2.1.3 第三阶段: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2.1.4 第四阶段:以分类监管为导向促使建立公司内部风控机制
    2.2 中国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类型及其特性
        2.2.1 市场风险
        2.2.2 流动性风险
        2.2.3 操作风险
        2.2.4 政策风险
        2.2.5 合规与法律风险
        2.2.6 财务风险
        2.2.7 结算风险
        2.2.8 系统风险
    2.3 以分类监管为核心的证券公司监管政策解析
        2.3.1 分类监管的主要内容
        2.3.2 分类监管的背景和实施基础
        2.3.3 分类监管的发展前瞻
    2.4 分类监管下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现状
        2.4.1 风险监控理念与合规经营意识
        2.4.2 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建设
        2.4.3 风险监控制度与流程
        2.4.4 风险监控技术手段的运用
3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问题成因与影响因素的理论剖析
    3.1 风险监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1.1 内外部风险监控的均衡和非均衡模型
        3.1.2 风险监控与业务创新的博弈
        3.1.3 风险监控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3.1.4 风险监控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3.2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问题的行为视角的考察
        3.2.1 证券公司行为
        3.2.2 上市企业行为
        3.2.3 政府行为
        3.2.4 投资者行为
        3.2.5 市场行为
    3.3 证券公司行为风险监控有效性的内外部作用因素
        3.3.1 分类监管对于证券公司行为风险监控的作用
        3.3.2 证券公司内部结构对行为风险监控的影响
4 分类监管下中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的策略行为模型分析
    4.1 分离均衡与风险监控水平显示
        4.1.1 信号博弈基本模型与分离均衡
        4.1.2 动态声誉博弈
        4.1.3 市场机制自我选择的有效性
    4.2 风险监控激励机制设计的博弈分析
        4.2.1 激励原理与机制设计
        4.2.2 基于代理人的机制设计
        4.2.3 证券公司风险监控机制设计与实施
    4.3 风险监控博弈中均衡策略的现实选择
        4.3.1 逆向选择模型分析
        4.3.2 道德风险模型分析
5 分类监管下中国证券公司提升风险监控水平的实证分析
    5.1 案例分析:全面推行合规管理,提升公司绩效
        5.1.1 全面推行合规管理之前公司风险监控基本情况
        5.1.2 合规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5.1.3 合规管理工作推进情况
        5.1.4 合规管理初显成效
    5.2 经济计量实证分析
        5.2.1 模拟实证
        5.2.2 经济计量分析
    5.3 实证结果的比较分析与结合
        5.3.1 实证结果分析与比较
        5.3.2 实证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
6 结论:分类监管下中国证券公司提升风险监控水平的实现途径
    6.1 概述
    6.2 行为建设基本原则
    6.3 行为建设措施建议
7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证券公司相关数据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10)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2.1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与业务构成
    2.2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
    2.3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历程评析
    2.4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总体状况
3 中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比较分析
    3.1 具有代表性的几家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
    3.2 美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分析
    3.3 中国证券公司传统盈利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我国证券公司传统盈利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
4 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面临挑战与机遇
    4.1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面临的外部挑战
    4.2 全流通将使证券公司传统价值链向上
    4.3 投资者机构化趋于明显
    4.4 金融衍生品将推动证券公司业务创新
5 我国证券公司新型盈利模式的构建
    5.1 盈利结构的优化
    5.2 创新业务的开展
    5.3 完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5.4 增强证券公司资本实力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证券公司业绩有望好转(论文参考文献)

  • [1]方正证券盈利模式优化设计研究[D]. 胡亚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H证券公司经纪业务分析与盈利模式优化[D]. 张艳君. 南昌大学, 2020(01)
  • [3]电动车2019策略(中):“三电”投资看格局[J]. 韦顺. 股市动态分析, 2019(01)
  • [4]业务创新对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D]. 郭娇娇.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5]基于产业生态位视角的券商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 李贵军. 西南财经大学, 2013(12)
  • [6]中国证券交易制度的设计与变革研究[D]. 皮六一.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7]我国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D]. 赵显亮.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6)
  • [8]证券利益关系研究[D]. 陈建. 复旦大学, 2010(11)
  • [9]分类监管下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监控研究[D]. 史明坤. 暨南大学, 2009(10)
  • [10]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D]. 张湘瑜. 暨南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美国券商业绩有望好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