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应变法与静压法的矛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孙帅生[1](2020)在《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一带一路”的初心是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寻求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进行国内外基础建设的排头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促使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显得日益重要。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因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术语较多,对于译员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较高。术语和长难句子翻译,是做好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报告以《预制桩施工方法》文稿为翻译素材,基于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运用交际翻译方法,对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旨在解决该领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实践表明,顺译、倒置、拆分等翻译方法对于日后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孙乐宁[2](2019)在《某工业项目桩基设计方案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某工业项目需投入建设,如何找到一种桩基比选方法或比选体系来为工程项目选择既经济合理,质量过硬,又施工方便,且对周边环境影响最小的桩基形式,一直是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不断努力,不断追寻的目标。本文结合该工业项目桩基设计,通过现场调查,获得场地勘察报告,根据现场地质条件、建筑物承载力要求、桩基特性等实际情况,进行桩基初选。再通过文献研究,确定桩型比选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估法,建立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对建设参与各方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比选结果选出两种较适宜桩型,进而对两种桩型进行试打桩试验。结合试桩成果,通过专家论证会,总结经验,最终选出最合适桩型。既满足工程进度需要,也实现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桩基选型方法,更贴合工程实际,操作简便,针对普通桩基选型方案利用经验选型的片面性,提出在普通选型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估法结合工程试桩和专家论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辅以专家丰富的经验,来二次择优选择桩型,对工程项目的桩型选择提供更有说服力的参考。
杨峰[3](2019)在《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经济快速发展,楼房越盖越高基坑朝着大而深的方向发展,使得桩基工程成为建筑工程中重要一环,于此同时也带动了桩基检测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桩基检测的手段有很多,但对管桩倾斜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的管桩倾斜监测技术研究工作,正是基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根据应变电测技术设计出了一种新的静压管桩倾斜监测装置,利用应变仪器对监测装置的倾斜变化进行了实验数据采集,并应用于工程实例中,最终根据相关数据处理软件,得出了管桩倾斜度的变化情况,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2)利用Pro/E软件构建管桩倾斜监测装置模型,把构建好的两种模型导入ABAQU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受弯应变测量要比受压应变测量更加灵敏。(3)利用小波去噪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小波阈值去噪算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软、硬阈值折衷函数改进方案,并利用Matlab软件对各类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小波去噪具有较好的数据处理能力。(4)利用BP神经网络对预处理的数据进行建模,构建出了管桩倾斜角度与测得应变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原始数据和去噪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去噪后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李秋实[4](2018)在《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载荷试验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为减少城市建筑占地面积,缓解地面交通压力,高层建筑应运而生。但由于高层荷载较大,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地基处理技术面临新的挑战。CFG桩复合地基因其工程造价低、施工工期短、环境污染小、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渐渐受到工程建设人员的青睐,近年来迅速发展,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地基处理方法之一。本论文以淮北市某高层住宅楼为背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工程应用: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初步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并从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进行了方案比选,最终选择了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并进行了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使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达到相关规范允许的标准。其次,进行了基坑降水井设计,现场采用完整承压井降水方法,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降水效果。再次,进行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准备、施工设备、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安全施工保证措施等内容。为验证CFG桩复合地基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现场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基桩低应变检测等,取得了大量实测数据,经认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安全可行。最后,综合全文,将CFG桩复合地基理论设计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肯定了规范法对于该工程复合地基承载力初步估算的可行性,也指出了复合模量法作为该工程初步设计时复合地基沉降量控制方法的不足,并建设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该论文可为今后淮北地区类似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现场施工、载荷试验提供了一定参考。
杨敏[5](2015)在《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拼接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我国的汽车拥有量越来越大,因而交通量的增长远远超过预期,这造成当前的高速公路无法适应现状的问题。相对于新建公路而言,改扩建工程节约占地,而且由于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路网地位突出,基本上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干线,因此,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需要改建或扩建来提高其通行能力。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是我国公路建设所面临的新的课题,而时至今日也没有发展出相应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所以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很有意义。本文的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现场勘测试验以及查阅文献、进行模型计算等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室内试验主要为轻质土填料的相关性能试验,验证泡沫轻质土的工程性质,确认依托工程使用的泡沫轻质土填料的生产工艺及施工方法。室外试验主要为软基处置采用的试桩试验,以验证采用的软基处理的施工方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参考国内外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实例,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对差异沉降的机理和改扩建高速公路模型的分析有更科学的研究,并提出对依托工程针对性的合理方案。因此,本文通过相关的试验情况、资料总结分析和建模计算,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改扩建公路的沉降机理进行了相对较为全面的整理与分析,整理了详细全面路基沉降的影响因素,整合并从理论公式、数值分析、预测计算这三个方面对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对选择。结合荷载分布特点,总结出了差异沉降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标准。并得出本课题针对性的沉降控制标准。(2)对改扩建公路拼接方案及常见的拼接技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采用的拼接方案和拼接技术,得出现有路基拼接方案及技术的优劣势,并确定依托工程的拼接方案和拼接技术。(3)整合了目前改扩建公路中路基拼接的主要施工措施,从施工要求、技术要点和措施的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4)在填筑和软基处治这两个高速公路的改扩建路基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证分析。
杨仁浩[6](2015)在《模型试验在基桩低应变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模型桩试验可对桩基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精度提供全面有效的鉴证,从而确保桩基检测水平和检测质量,应充分考虑到低应变检测的现状和局限性,本着科学、客观和慎重的态度进行考核。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具体工程做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评价桩基础的质量。
孔令波[7](2012)在《桩基检测技术》文中认为结合桩基检测的重要性,阐述了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介绍了桩基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分类,列举每一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进行对比,通过各种方法互相结合在桩基检测中的应用,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雷亮亮[8](2012)在《PHC管桩应用于基坑支护的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是近些年来应用最为广泛的混凝土桩之一,它具有单桩承载力高,安装运输方便、接桩快捷、成桩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泛等优点,最重要的是在施工时干净整洁,对环境没有什么污染,造价也比较合理,这些有利的条件使得PHC管桩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而大部分的PHC管桩都是作为基础桩用来承受竖向承载力的。将PHC管桩应用在基坑工程中是其应用的一个推广本文在抗弯试验的基础上对管桩的抗弯性能做了分析,可以看出管桩具有良好的抗弯性能。通过在管桩空心部分灌注钢筋混凝土形成填芯管桩将大大增加了管桩的抗弯和抗剪性能,这对于管桩应用在基坑工程中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了PHC管桩应用在基坑工程中的模型。通过模型模拟出基坑支护开挖的全过程,得出土体的应力位移云图,可以看出在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土体的变化情况;PHC管桩的内力分析和变形分析,对比分析有无锚杆和通过对锚杆设立不同的预应力来分析其支护体系的影响。通过武汉地区的一个工程实例,结合理正深基坑岩土设计分析软件对其整体分析,,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可以更加准确验证PHC管桩+锚杆这一支护方式的可行性。它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在工期、环保和造价上的优势尽显无疑,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方法。
杨志锋[9](2012)在《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研究及工程实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一种新兴的预制桩型,具有单桩承载力高、造价低、检测方便、质量可靠等优点,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特别是软土地基上的各类建筑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在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会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造成不利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其沉桩挤土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人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挤土效应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状况,对挤土效应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尤其对近些年来研究挤土效应的新成果,作者都做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和检测工艺,对其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2.介绍了圆孔扩张理论,并应用圆孔扩张理论来求解饱和软土中沉桩的特殊问题,研究了开口沉桩的土塞率h/L和预钻孔沉桩的预钻孔率R0/Ru对饱和软土中沉桩塑性区半径Rp及圆孔扩张内压力终值pu的影响规律。3.对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区物流加工区16#厂房沉桩过程中实测超孔隙水压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单桩沉入土中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并将实测值与圆孔扩张理论计算的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4.探讨了桩承载力的时效性,研究了时效性产生的机理,通过试验数据得到了承载力随时间的增长曲线,并将双曲线计算的极限承载力与静压桩试验确定的承载力和土性参数确定的承载力进行了对比。
张富英[10](2011)在《基于GA-SVM的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文中认为静压管桩因具有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确定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是桩基础设计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准确、简便、快捷地确定实际工程中每根桩的承载能力是技术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支持向量机理论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寻求学习精度和学习能力之间的最佳折衷,既可以保证算法的精确度,也可以保证算法有较好的推广能力,正适合解决小样本条件下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这类复杂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静压管桩的工作机理,对影响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根据对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从桩体因素、土性因素和设计参数三个方面建立了预测指标体系,针对支持向量机的不足将遗传算法引入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中,对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利用MATLAB 2010b平台编写相应的程序;最后,运用GA-SVM模型对实际工程中的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将其预测结果与SV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GA-SVM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二、低应变法与静压法的矛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应变法与静压法的矛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1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
Chapter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
2.1.1 Participants and Task Assignments |
2.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s |
2.1.3 Parallel Text Analysis |
2.2 Backup Plan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
2.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
3.1 While-translation |
3.1.1 Diction and Collocation |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elected |
3.2 Post-translation |
3.2.1 Self-proofreading |
3.2.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3.2.3 Customer Evaluation |
Chapter4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of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Free Translation |
4.2 Translation of Non-subject Engineering Sentences |
4.2.1 Amplification |
4.2.2 Conversion |
4.3 Translation of Engineering Long Sentences |
4.3.1 Synchronizing |
4.3.2 Inversion |
4.3.3 Division |
Chapter5 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Implications |
5.3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nd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Letter of Authorization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
(2)某工业项目桩基设计方案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1.4 研究的内容 |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桩基础 |
2.1.2 预制成型桩 |
2.1.3 现场成型桩 |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研究情况 |
2.2.2 国内文献研究情况 |
2.2.3 常见桩基比选情况 |
2.3 借鉴与启示 |
3 某工业工程桩基设计方案比选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设计概况 |
3.1.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
3.2 桩基设计方案初选 |
3.2.1 基本设计参数 |
3.2.2 桩基承载力初步估算 |
3.2.3 适用桩基类型初选 |
3.2.4 初选结论 |
3.3 桩基二次比选 |
3.3.1 多因素综合评估法 |
3.3.2 桩基比选评价因素确定 |
3.3.3 桩型比选问卷调查 |
3.3.4 桩型二次比选 |
3.4 现场试桩核验 |
3.4.1 试打钻孔灌注桩 |
3.4.2 试打预应力管桩 |
3.4.3 试桩检测 |
3.5 最终桩型确定 |
4 实施成效及分析 |
4.1 项目实施成效 |
4.2 与类似项目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3)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压管桩简介 |
1.2.1 管桩分类 |
1.2.2 静压管桩的优缺点 |
1.3 PHC管桩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1 国外PHC管桩发展概况 |
1.3.2 国内PHC管桩发展概况 |
1.4 管桩倾斜监测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系统设计 |
2.1 倾斜监测技术基本原理 |
2.1.1 应变片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2 应变片的主要特性 |
2.1.3 应变片的选择与粘贴工艺 |
2.2 倾斜监测系统测量方案 |
2.2.1 测量电桥原理 |
2.2.2 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
2.2.3 应变测量接线方法 |
2.2.4 构件弯曲应变测量方案 |
2.3 倾斜监测系统设计 |
2.3.1 倾斜监测装置设计 |
2.3.2 倾斜监测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4 数据采集仪 |
2.4.1 静态应变仪 |
2.4.2 动态应变仪 |
2.5 本章小结 |
3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装置有限元仿真分析 |
3.1 模型建立 |
3.1.1 建模软件的选取 |
3.1.2 实体建模过程 |
3.2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及步骤 |
3.3 ABAQUS简介 |
3.4 管桩测斜装置有限元分析 |
3.4.1 几何模型建立 |
3.4.2 设置分析步 |
3.4.3 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 |
3.4.4 划分网格 |
3.4.5 提交分析作业 |
3.4.6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据模型处理 |
4.1 小波去噪简介 |
4.2 小波去噪原理 |
4.3 小波阈值去噪 |
4.3.1 阈值函数选取 |
4.3.2 阈值确定 |
4.3.3 小波去噪效果评价 |
4.4 实验数据预处理 |
4.5 构建应变与倾角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 |
4.5.1 BP神经网络简介 |
4.5.2 BP网络学习算法推导过程 |
4.5.3 BP网络结构设计 |
4.5.4 BP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静压管桩倾斜监测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监测目的、依据和方法 |
5.3.1 监测目的 |
5.3.2 监测依据 |
5.3.3 监测方法 |
5.4 监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载荷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复合地基应用现状 |
1.3 CFG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内容 |
2 工程概况与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简介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水文地质条件 |
2.1.4 地基岩土工程特性 |
2.1.5 场地与地基条件综合评价 |
2.2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 |
3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 |
3.1 土层参数选取 |
3.2 桩径选择 |
3.3 桩端持力层选取 |
3.4 桩间距确定 |
3.5 面积置换率估算 |
3.6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
3.6.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估算 |
3.6.2 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
3.6.3 复合地基承载力修正 |
3.7 CFG桩复合地基变形验算 |
3.7.1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理论基础 |
3.7.2 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划分 |
3.7.3 复合地基变形验算 |
3.8 褥垫层设计 |
3.9 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汇总 |
4 基坑降水井设计及CFG桩基施工 |
4.1 基坑降水井设计 |
4.1.1 基坑概况 |
4.1.2 降水井类型确定 |
4.1.3 参数确定 |
4.1.4 降水井设计 |
4.1.5 降水井布置及构造 |
4.1.6 现场降水效果 |
4.1.7 降水井设计总结分析 |
4.2 CFG桩基施工 |
4.2.1 施工准备 |
4.2.2 CFG桩基施工流程及工艺 |
4.2.3 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
5 CFG桩复合地基的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5.1.1 试验过程叙述 |
5.1.2 试验结果汇总 |
5.1.3 试验结果分析 |
5.1.4 试验结果与理论设计对比分析 |
5.2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
5.2.1 试验过程叙述 |
5.2.2 试验结果汇总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5.2.4 试验结果与理论设计对比分析 |
5.3 基桩低应变法检测 |
5.3.1 检测过程叙述 |
5.3.2 基桩完整性分类判别标准 |
5.3.3 检测结果汇总 |
5.3.4 检测结论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拼接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速公路改扩建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主要存在的难点及问题 |
1.2.4 经验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改扩建公路路基沉降理论分析 |
2.1 路基沉降机理 |
2.1.1 土的压缩固结作用 |
2.1.2 路堤填土压缩沉降 |
2.1.3 排水不畅及填土滑移 |
2.1.4 其他因素 |
2.2 路基沉降分析计算方法 |
2.2.1 理论公式法 |
2.2.2 数值分析法 |
2.2.3 预测方法 |
2.3 改扩建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
2.3.1 荷载分布特点 |
2.3.2 差异沉降的成因分析 |
2.3.3 差异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2.3.4 沉降控制标准 |
第三章 改扩建公路拼接方案及路基拼接技术分析 |
3.1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拼接方案研究 |
3.1.1 扩建方案影响因素 |
3.1.2 高速公路现有基本扩建形式分析 |
3.1.3 依托工程扩建方案选择 |
3.2 改扩建公路路基拼接技术分析 |
3.2.1 路基拼接施工要求 |
3.2.2 施工技术要点 |
3.2.3 改扩建工程主要措施 |
第四章 泡沫轻质土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的应用 |
4.1 泡沫轻质土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
4.1.1 泡沫轻质土的基本构成 |
4.1.2 泡沫轻质土的物理性质 |
4.1.3 泡沫轻质土的力学特性 |
4.1.4 泡沫轻质土的优点 |
4.2 泡沫轻质土生产工艺 |
4.2.1 泡沫轻质土的制造方式 |
4.2.2 泡沫轻质土的生产工艺 |
4.3 泡沫轻质土施工方法及工程应用 |
4.3.1 泡沫轻质土的施工方法 |
4.3.2 泡沫轻质土的主要工程应用 |
第五章 桩处治软基在高速公路改扩建中的应用 |
5.1 软基处理分析 |
5.1.1 改扩建工程与新建工程在软基处治的区别 |
5.1.2 高速公路改扩建软基处治方案 |
5.2 PTC管桩 |
5.2.1 工程概况及说明 |
5.2.2 试桩方案选择及验收标准 |
5.2.3 PTC管桩施工 |
5.3 高压旋喷桩 |
5.3.1 工程概况及说明 |
5.3.2 高压旋喷桩施工 |
5.4 水泥搅拌桩 |
5.4.1 工程概况及说明 |
5.4.2 水泥搅拌桩施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模型试验在基桩低应变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型桩的设计制作 |
1.1材质 |
1.2桩型 |
1.3缺陷设置 |
2模型桩的动测试验 |
3模型桩动测信号的处理 |
4模型桩考核问题探讨 |
5结论与建议 |
(8)PHC管桩应用于基坑支护的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信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基坑工程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
1.1.2 基坑设计与支护类型 |
1.2 PHC管桩应用在基坑支护中的引入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HC管桩的简介及理论分析 |
2.1 PHC管桩的概述 |
2.1.1 国外预应力管桩的发展历史 |
2.1.2 国内预应力管桩的发展历史 |
2.1.3 预应力管桩的简介 |
2.2 PHC管桩的抗弯性能研究 |
2.2.1 PHC管桩抗弯性能理论研究现状 |
2.2.2 PHC管桩抗弯性能实验研究 |
2.2.2.1 实验概况 |
2.2.2.2 实验结果分析 |
2.3 填芯管桩的引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值模拟分析 |
3.1 FLAC~(3D)的简介 |
3.1.1 岩土工程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
3.1.2 FLAC~(3D)软件的简介 |
3.2 有关参数的选取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建模相关的参数选取 |
3.2.2 结构有关单元的选取 |
3.2.3 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 |
3.2.4 模型的建立 |
3.2.5 分析思路 |
3.3 FLAC~(3D)差分软件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3.1 基坑开挖前土体自重作用过程 |
3.3.2 基坑开挖过程水平位移特征分析 |
3.3.3 基坑开挖过程中竖直位移特征分析 |
3.3.4 基坑分步开挖中土体应力应变分析 |
3.3.4.1 土体所受的最大最小主应力变化 |
3.3.4.2 土体所受剪应力变化 |
3.3.4.3 土体剪应变变化率和剪应变增量分析 |
3.3.4.4 基坑位移矢量和速度矢量图 |
3.3.5 PHC管桩分析 |
3.3.6 支护结构中错杆作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应用 |
4.1 工程概况及周边环境 |
4.2 工程场地岩土条件 |
4.3 本基坑特点分析 |
4.4 基坑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
4.5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
4.6 基坑支护结构分析 |
4.6.1 土压力模型及参数设定 |
4.6.2 工况信息 |
4.6.3 结构计算分析 |
4.6.4 结构稳定性分析 |
4.6.5 抗隆起验算 |
4.6.6 承压水及管涌验算 |
4.6.7 嵌固深度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研究及工程实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概述 |
1.1.1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概况 |
1.1.2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概况 |
1.2 沉桩挤土效应研究的概述 |
1.2.1 沉桩挤土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2 沉桩挤土效应的试验研究 |
1.2.3 沉桩挤土效应的理论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用技术 |
2.1 管桩的技术要求 |
2.2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 |
2.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 |
2.3.1 合理选择施工工艺 |
2.3.2 接桩 |
2.3.3 锤击沉桩收锤标准的确定 |
2.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成桩质量检测 |
第三章 沉桩挤土效应研究 |
3.1 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意义 |
3.2 圆柱孔扩张理论 |
3.3 饱和软粘土中沉桩时的柱形孔扩张问题 |
3.3.1 饱和软粘土中开口沉桩柱形孔扩张问题的解答 |
3.3.2 饱和软粘土中预钻孔沉桩柱形孔扩张问题的解答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 |
4.1 引言 |
4.2 工程概况 |
4.3 监测仪的埋设及测试方法 |
4.4 超孔隙水压力实测分析 |
4.4.1 超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解 |
4.4.2 实测结果与分析 |
4.5 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分析 |
4.6 桩侧土体位移的实测分析 |
第五章 桩基承载力时效性 |
5.1 承载力时效性及其研究意义 |
5.2 静压桩的承载力时效性一些估算公式 |
5.3 承载力随时间增长的原因 |
5.4 桩承载力的估算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基于GA-SVM的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支持向量机的研究现状 |
1.2.2 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静压管桩的工作机理及单桩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 静压管桩的优点与缺点 |
2.2 静压管桩的工作机理 |
2.2.1 桩侧阻力的歇后恢复性能 |
2.2.2 桩端阻力 |
2.3 静压管桩的挤土效应 |
2.3.1 挤土效应的机理 |
2.3.2 挤土效应对侧阻的影响 |
2.4 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的影响因素 |
2.4.1 桩长、桩径以及长径比 |
2.4.2 桩周土的性质 |
2.4.3 桩身的材料强度 |
2.4.4 终压力 |
2.5 目前确定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 |
2.5.1 传统的计算方法 |
2.5.2 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2.5.3 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遗传算法-支持向量机理论 |
3.1 支持向量机理论 |
3.1.1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 |
3.1.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概念 |
3.1.3 支持向量回归机 |
3.2 遗传算法理论 |
3.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3.2.2 遗传算法的相关术语 |
3.2.3 遗传算法的基本计算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A-SVM 的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 |
4.1 GA-SVM 算法设计 |
4.1.1 GA-SVM 算法的基本思路 |
4.1.2 GA-SVM 算法的实现步骤 |
4.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样本的收集和预处理 |
4.4 建立GA-SVM 预测模型 |
4.4.1 核函数的选择 |
4.4.2 GA-SVM 模型的建立 |
4.5 建立SVM 预测模型 |
4.6 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低应变法与静压法的矛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孙帅生. 广西大学, 2020(07)
- [2]某工业项目桩基设计方案比选研究[D]. 孙乐宁. 浙江大学, 2019(01)
- [3]静压管桩施工中倾斜监测技术研究[D]. 杨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4]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及载荷试验分析[D]. 李秋实. 安徽理工大学, 2018(01)
- [5]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拼接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杨敏.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4)
- [6]模型试验在基桩低应变检测中的应用[J]. 杨仁浩. 建筑技术, 2015(06)
- [7]桩基检测技术[A]. 孔令波. 2012年1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2
- [8]PHC管桩应用于基坑支护的模拟分析[D]. 雷亮亮.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9]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研究及工程实测分析[D]. 杨志锋. 天津大学, 2012(08)
- [10]基于GA-SVM的静压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D]. 张富英.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标签:复合地基论文;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文; 低应变检测论文; 静压桩论文; 桩基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