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和成功双向阻滞的定量标志物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和成功双向阻滞的定量标志物

一、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及其成功的双向阻滞定量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王克鑫[1](2021)在《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由于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LsPeAF)的药物治疗有效性不足,因此通过射频消融转复窦性心律已成为近年治疗房颤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关于于LsPeAF的射频消融危险因素分析,目前相关研究仍是缺乏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常见化验检查结果的分析结合经长期随访后患者的复发情况,寻找此类患者复发的预测因子。方法:纳入大连医科大学心血管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临床确诊为LsPeAF并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共计100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均规律抗凝至少3周以上,并完善经食道心脏超声除外心房血栓等手术禁忌。采集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包含:性别、年龄、房颤术式、吸烟饮酒史、冠心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CHA2DS2-VASc评分;心功能指标包含: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BNP;生化指标包含: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尿酸、肌酐、血脂。术中采用新型压力导管,Carto3系统建模后标测指引下行双侧环肺静脉隔离,根据术中情况加做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其他消融策略。随访情况:手术后3个月内为空白期,不纳入随访数据中,术后3、6、12个月指导患者门诊随访,12个月以上通过我院随访中心电话随访。复发标准定义为:心电检查记录到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持续时间大于30秒的房性心动过速),随访终点为记录到复发事件或达到随访时间,按随访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次行射频消融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共100例,平均随访时间569.18±244.49天,随访结果显示失访7例,死亡2例,最终入选91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63.20±10.57岁,环肺静脉消融33例(36.26%),递进式消融58例(63.74%),高血压37例(40.66%),糖尿病13例(14.29%),冠心病24例(26.37%),基线资料见表1。按照随访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的不同,分为复发组44例(男性25例,平均年龄64.61±11.91岁),复发情况随访后显示:再发心房颤动者30例,心房扑动者11例,房性心动过速者3例。未复发组共计47例(男性34例,平均年龄61.82±8.90岁)。两组临床特征对比显示,术前左房直径(LAD)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41.51±4.79 vs 44.08±3.92 p=0.009),CHA2DS2-VAS评分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1.81±1.60 vs 2.81±1.66 p=0.005)。针对手术方式,采用递进式消融的分组中,未复发组共39例(72.2%),复发组19例(51.4%),术式与房颤复发与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42)。将全部入组患者进行COX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LAD、CHA2DS2-VASc评分、NLR、肌酐、尿酸、血脂等因素,CHA2DS2-VASc评分大于2分的患者的生存率显着降低(p=0.028,95%可信区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发现,LAD、CHA2DS2-VASc评分高低可作为长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针对不同患者行个体化的递进式消融更有利于提高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的手术成功率。

李嘉诚[2](2021)在《两种不同消融术式治疗阵发性房颤术后房早负荷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最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疾病,影响全世界约3000万以上病人的健康,总患病率约为0.7%[1],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房颤主要诊断依据心电图特点:P波消失、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QRS间期通常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出现QRS波增宽)。房颤除可引起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更可并发体循环动脉栓塞疾病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表现为房颤持续时间≤7天(通常≤8小时),常可自行转复。阵发性房颤目前治疗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及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为主。经过射频导管消融术不断发展,发现阵发性房颤发生维持机制与肺静脉肌袖电位有重要关系,随后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成为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的主流术式。在CPVI基础上发展有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ombine With Left Atrium Roofline Ablation,CPVI+LARA)以及补充消融左房后壁、二尖瓣环峡部、左房碎裂电位等。然而,经统计,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平均70%,相当一部分患者仍面临患者复发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射频术后复发风险主要与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性别、左房内径等因素相。新近有研究表明,房颤术后早期房性早搏可作为房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目的:拟探讨经典肺静脉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与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ombine With Left Atrium Roofline Ablation,CPVI+LAR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房性早搏负荷是否有显着差异,及术后频发房性早搏对早期房颤复发有无影响,优化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策略,减少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药物保守治疗无效而愿意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1名,拟术式分经典肺静脉隔离术式组(CPVI组)46例;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顶部线消融组(CPVI+LARA组)45例,各组依术式进行治疗。术后三天内行动态心电图统计患者房性早搏负荷量,术后1年内进行随访,评估两组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频发房性早搏的出现率,及频发房性早搏对房颤晚期复发是否有影响,其次观察两组术式射频消融总时长、射线曝光总量、射线曝光总时间等基线资料的差异。结果:A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720次/分)12例(26.09%),B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720次/24h)17例(37.78%),两组术后频发房性早搏出现率无统计学意义。频发房性早搏与非频发房性早搏的早期房颤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术前术中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频发房性早搏与非频发房性早搏的晚期房颤复发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PVI与CPVI+LARA两种术式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性早搏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相比之下CPVI平均手术时间、射频消融时间更短,射线曝光总时间、射线曝光总量更少。阵发性心房颤动术后频发房性早搏与否与房颤晚期复发无明显关联。

吴艳芳[3](2021)在《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导管消融结局不良。肺静脉电隔离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基石。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肺静脉电隔离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房颤终止并转复为窦性心律。伊布利特是一种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常用于房颤终止以辅助消融。本研究拟评估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心律反应和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138例首次行导管消融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被给予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n=86),房颤未终止者定义为无反应者(n=52)。研究的主要终点是首次导管消融后出现持续时间>30s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平均年龄(61±10)岁,男性占73.6%,长程持续性房颤占32.6%。在伊布利特输注后,62.3%患者的房颤直接地或者经转为心房扑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较长的房颤病程与房颤终止失败相关(优势比1.009,95%可信区间1.002~1.007,P=0.011)。在首次导管消融后中位随访610天(四分位距:475~1106),伊布利特无反应者(n=24,46.2%)比伊布利特反应者(n=26,30.2%)有更多的房性心律失常复发(log-rank,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明显相关(风险比1.994,95%可信区间1.117~3.561,P=0.020)。结论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中,对伊布利特输注的心律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这可能有助于房颤的复发风险分层和个体化的心房颤动管理。背景一些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常难以终止,尤其是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伊布利特常用于终止心房颤动以辅助消融。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可以预测导管消融后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但尚不明确其与左房重构的关系。本研究拟通过评估房颤患者的左房低电压区,以研究其与对伊布利特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纳入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均未终止,并且接受了静脉输注伊布利特(1.Omg)。在伊布利特输注后心房颤动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反应者,心房颤动未终止者定义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所有入组者在肺静脉电隔离后窦性心律下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低电压区(low voltage zones,LVZ)定义为双极电压振幅<0.5mV。LVZ存在定义为低LVZ面积>5%的左房表面面积。结果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10)岁。所有患者中,37例(68.5%)为男性,46例(85.2%)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16例(29.6%)为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与伊布利特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无反应者中LVZ%≥9%的患者比例更高(56.3%比21.1%,P=0.011)。在LVZ分期上,伊布利特反应者中Ⅰ期24例(63.2%),Ⅱ期10例(26.3%),Ⅲ期2例(5.3%),Ⅳ期2例(5.3%);而伊布利特无反应者Ⅰ期 6 例(37.5%),Ⅱ 期 5 例(31.3%),Ⅲ 期 1 例(6.3%),Ⅳ期 4 例(25%)。伊布利特无反应者LVZ程度明显高于伊布利特反应者(P=0.043)。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左房后壁LVZ的分布明显高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81.3%比34.2%,P=0.002)。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左房后壁LVZ与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的疗效相关(优势比6.653,95%可信区间 1.495~29.603,P=0.013)。结论肺静脉电隔离后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LVZ的程度和左房后壁LVZ相关,伊布利特输注后房颤持续者的左房LVZ程度更高,这可能解释在导管消融后其长期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更多。背景对于消融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的患者,肺静脉电隔离会终止少部分患者的房颤。对于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持续的患者,伊布利特和(或)直流电复律被用于终止房颤。前期研究发现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程度相关。本研究拟分析房颤终止的不同方式与其他电生理基质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消融前为房颤心律且首次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根据消融术中房颤终止的方式,将入组者分为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时房颤终止者(PVI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反应者)、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和导管消融联合伊布利特及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伊布利特无反应者),其中后3组定义为PVI无反应者。所有入组患者分别在消融前和转复后进行双极电压标测以评估肺静脉肌袖和左房的电压。在消融前、转复前和伊布利特用药前后测量房颤的周长。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患者,平均年龄(62±10)岁,其中男性24例(72.7%),持续性房颤21例(63.6%)。所有患者中,PVI反应者4例(12.1%),伊布利特反应者18例(54.5%),导管消融联合电复律的房颤终止者2例(6.1%),伊布利特无反应者9例(27.3%)。与PVI反应者相比,PVI无反应者的左房容积(98.9±24.2 ml比71.0±11.0 ml,P=0.005)和左房面积(101.4±19.3 cm2比74.8±7.5 cm2,P=0.015)更大,左上肺静脉(32.4±7.7 mm 比 19.0±3.8 mm,P=0.003)和左下肺静脉肌袖(15.6±4.3 mm比8.1±5.9 mm,P=0.004)更长。与伊布利特无反应者相比,伊布利特反应者中基线房颤周长更长(173±20 ms 比 148±14 ms,P=0.003),由伊布利特引起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更大(96±52 ms 比 49±28 ms,P=0.019)。各组间左房低电压面积和百分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消融术前为房颤心律的患者中,PVI时房颤终止者的肺静脉肌袖较短,这为这部分患者仅需行肺静脉电隔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PVI后房颤持续者,基线房颤周长和房颤周长的延长幅度可能是影响伊布利特终止房颤疗效的重要因素。

任艳霞[4](2021)在《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高血压患者286名,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分为高血压伴房颤组(HTN+AF组,n=135例)和高血压不伴房颤组(HTN组,n=151例)。另外纳入同期就诊,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例正常对照组。使用IBM 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实验室资料、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指标差异;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有无合并房颤作为因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评估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另外根据患者的房颤类型,将135例高血压伴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61例)和持续性房颤组(n=74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差异,进一步评估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1)HTN+AF组的心脏结构指标(LAD、LVDs、LVDd、RV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BNP、动态心电图指标(24小时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HTN组和正常对照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LVFS)小于其他两组(P<0.05)。HTN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指标,在IVST、LVPWT、LAD、MPAP、三尖瓣反流方面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以286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OR=3.728,95%CI:(1.278,10.872),P=0.016]、LAD[OR=1.194,95%CI:(1.065,1.338),P=0.002]、RVD[OR=1.161,95%CI:(1.055,1.277),P=0.002]、BNP[OR=9.146,95%CI:(3.169,26.398),P=0.000]、24小时总心搏数[OR=1.000,95%CI:(1.000,1.000),P=0.002]、平均心率[OR=1.109,95%CI:(1.002,1.226),P=0.045]、最快心率[OR=1.067,95%CI:(1.032,1.103),P=0.000]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危险因素(P<0.05)。(3)高血压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LAD、LVDs、LVDd、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MPAP、总心搏数、平均心率、最快心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LVEF、LVFS低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LAD增大[OR=1.163,95%CI:(1.032,1.311),P=0.013]、三尖瓣反流增加[OR=7.152,95%CI:(1.329,38.498),P=0.022]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结论:(1)左房内径增大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右室内径增大、BNP升高可能是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3)心率增快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形成。(4)高血压房颤患者的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更明显。

喻红[5](2020)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首次经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01例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被纳入研究。术中由术者决定是否在肺静脉隔离基础上加用其它消融方式及是否复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0例)和未复发组(7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和手术相关资料等,使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例患者在平均随访23.3±14.7个月后发生心房颤动复发或出现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非单纯肺静脉隔离、术中复律、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早期复发与心房颤动复发相关,将以上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6.141,95%CI:1.769-21.320,P=0.004)、非单纯肺静脉隔离(OR=3.376,95%CI:1.101-11.273,P=0.048)、早期复发(OR=6.671,95%CI:1.814-24.531,P=0.004)为预测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非单纯肺静脉隔离、术后早期复发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房怡菲[6](2020)在《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简称心衰)是当前心脏疾病领域两种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和心衰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这两种疾病明显增加了全球疾病负担和医疗卫生支出。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新发房颤患者中超过1/3存在心衰,新发心衰患者中超过半数合并房颤,二者同时存在时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积极寻找并控制原发病和诱因、控制患者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控制心室率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患者使用传统药物治疗的目的。在现行的指南中,对于已充分接受控制心室率治疗但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的房颤患者推荐行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由于房颤伴心衰患者常伴器质性心脏病,多合并使用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的禁忌证,同时AADs带来的不良反应可能会抵消其维持窦性心律的益处,导致当前尚无最佳策略治疗该类患者。由于AADs应用的诸多局限性,临床医师将注意力转向以射频导管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为代表的非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治疗。目的研究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入选了 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共计157例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其中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75例(消融组),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82例(药物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与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复查随访资料。分析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s,MLHFQ)、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NYHA心功能分级的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所有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房颤复发、心衰再住院、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疗效的差别。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房颤持续时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卒中/TIA/血栓栓塞病史、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各指标、血清学指标、MLHFQ、静息心率、用药、CHA2DS2-VASc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 LVEF、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 较基线数据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消融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LVEF较基线数据有所升高,LVESV、NT-pro BNP、MLHFQ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DV、LAD较基线数据有所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LVEF、LVEDV、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SV、NT-pro BNP、LAD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LVEF、LVESV、LVEDV、NT-pro BNP、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 12 个月,消融组 LVEF、LVESV、LVEDV、LAD、NT-pro BNP、MLHFQ、NYHA心功能分级较药物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出院后3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72,96.00%)vs(45,54.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68,90.67%)vs(33,4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2个月,消融组中维持窦性心律人数多于药物组[(56,74.67%)vs(17,20.73%)],心衰再住院人数低于药物组[(14,18.67%)vs(31,37.80%)],发生脑卒中/TIA 人数低于药物组[(2,2.67%)vs(9,10.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分析两组12个月无心律失常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χ2=54.609,p<0.05);两组12个月无心衰再住院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检验:χ2=5.708,p<0.05)。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HR=1.075,95%CI(1.007-1.148),p=0.031]、LAD[HR=1.148,95%CI(1.024-1.287),p=0.018]、房颤持续时间[HR=1.676,95%CI(1.228-2.287),p=0.001]是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2.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程度更大。3.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相比,射频消融治疗能更有效地恢复和维持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窦性心律,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及脑卒中/TIA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4.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年龄、LAD、房颤持续时间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朱殊殊[7](2020)在《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且具有临床适用性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流程,为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安全实施与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确定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通过检索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科学研究进展,筛选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提取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应用的具体环节并分析归纳。结合临床实践操作及内容分析结果拟定流程初稿,采用德尔菲法对流程初稿进行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完善流程并确立关键操作环节。在培训班中使用该流程并以理论、操作及案例反馈的方式进行考核,学员对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临床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共纳入44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经分析单元选择、分析维度确认及分析内容的量化处理后,确定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腔内心电定位相关的用物、患者及环境准备、腔内心电定位PICC尖端位置、心电图记录、影像学定位共7个环节12项条目的内容。2.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第一轮与第二轮函询参与的专家数分别为35名和33名,问卷回收率分别为76.1%和94.3%,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54和0.958。第一轮函询中一级与二级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48和0.168,提出建议的专家占比57.1%;第二轮函询中一级与二级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245和0.210,提出建议的专家占比为63.6%。函询后修订形成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共包含12个一级条目和32个二级条目。3.68名学员共提交置管案例196例,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准确率97.45%,流程临床适用性总体得分(8.57±0.60)分。结论1.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发现不同研究中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操作方法在适用范围、用物准备、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位置、心电图记录等环节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推进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操作中的规范化实施与管理,亟需探索一套科学、规范且临床适用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2.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专家意见一致性高、完整可靠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3.本研究构建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经初步地教学、实施、反馈与评价,流程应用状况良好、质量水平较高,能用于临床操作的指导。

朱世杰[8](2020)在《左心耳封堵术对毗邻结构、左心房容积及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章左心耳封堵术对房颤患者疗效的观察性研究研究背景: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人群的5倍,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虽然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手段,但因房颤的高复发率,术后停用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尚未被证实,故建议高卒中风险的患者,即使进行了导管消融术,也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卒中。90%NVAF患者的血栓起源于左心耳。对于具有口服抗凝药物禁忌症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是可选的预防卒中手段。临床实验一证实LAA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导管消融联合LAAC(—站式手术)能同时达到控制心律及预防卒中的目的。目的:双向性观察一站式手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南方医院行一站式手术/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并观察两组的围术期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心包积液/填塞等)、血栓栓塞事件(缺血性卒中/TIA/循环栓塞)、心功能(NT-pro BNP、LVEF、LAD)、再住院率和残余分流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行一站式的患者56例,行LAAC的患者31例。一站式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 7.9%,左心耳封堵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5%。一站式组和LAAC组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3.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1.000),与相应的CHA2DS2-VASc评分预估的发生率相比分别下降了77.8%和74.7%。一站式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T-pro BNP:945.34±1401.55pg/ml vs.1520.69±2089.12pg/ml,P=0.010;LVEF:60.84±6.99%vs.58.63±7.84%,P=0.044;LAD:43.87±7.52mm vs.45.59±6.28mm,P=0.076),在成功复律的患者中尤为明显;LAAC术后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变化(NT-pro BNP:3140.09±5225.40pg/ml vs.1856.81±1927.27pg/ml,P=0.157;LVEF:55.13±8.10%vs.57.53±8.62%,P=0.168;LAD:47.79±5.88mm vs.47.92±8.54mm,P=0.925)。一站式术后成功复律的患者因心衰/房颤而住院的风险小于LAAC组(31.7%vs.54.8%P=0.049),两组封堵器周围残余分流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44.1%vs.50.0%,P=0.675)。结论: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一站式手术及左心耳封堵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术式,有利于降低中远期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本研究为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结论还需要更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第二章左心耳封堵术对毗邻结构及左心房容积的影响研究背景:左心耳具有多种形态及不确定的延伸方向,加上房颤患者LAA收缩功能的丧失及左心房的不规则运动,导致左心耳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左心耳封堵术造成毗邻结构损伤的可能性虽小,但均为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故建议行LAAC前个体化评估LAA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心脏CTA具有多层次性和高分辨率,是合适的评估手段。我们假设只要左心耳封堵器和毗邻结构之间存在距离,就不会损伤毗邻结构。LAAC术后左心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e,LAV)较术前增大;而房颤消融术后左心房容积较前缩小。LAV预示着左心房的重构程度并且是评估左心房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仅有较少文献研究了一站式对LAV的影响,且采用的测量手段均为2D/3D心脏超声。本研究将利用心脏CTA测量LAV并探讨影响术后LAV的因素。目的:利用心脏CTA评估封堵器与毗邻结构(左上肺静脉(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LSPV)、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PA)、二尖瓣环(Mitral annulus,MA)、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eft coronary circumflex branch,LCX)的最短距离(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device and adjacent structures,DDAS),探讨影响DDAS的因素;对比手术前后的LAV,并探讨影响术后LAV的因素;评估封堵器对肺静脉内径及角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南方医院行一站式/LAAC且手术前后均行心脏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应用Phillips图像软件工作站测定LAA与毗邻结构的最短距离(Shortest distance betwe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and adjacent structures,DLAS)、DDAS、手术前后LAV和肺静脉内径及角度,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心律、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并比较,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DDAS及术后LAV的因素。结果:纳入房颤患者共32例,根据术后心律分为SR组(20例)和AF组(12例),一站式组共25名患者,植入Watchman者共22名,植入Lambre和Lagger者各5名。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DDAS明显小于DLAS,且DLAS是相应的DDAS的独立影响因子(LSPV:OR:0.873,95%CI:0.701-1.045;LCX:0.701,95%CI:0.430-0.973;PA:0.681,95%CI:0.524-0.838;MA:0.901,95%CI:0.635-1.168;P均小于0.001),冠心病及心力衰竭也是封堵器与LSPV距离的影响因素(P<0.05),DDAS与封堵器的类型、手术方式及术后心律均无关(P>0.05)。一站式术后LAV较前减少(127.3±41.2 cc vs.138.0±41.1 cc,P<0.001),LAAC后 LAV 较前明显增大(169.3±30.4 cc vs.156.5±22.4cc,P<0.00I)。术前LAV(OR:0.976,95%CI:0.849-1.103,P<0.001)及一站式手术(OR:-24.000,95%CI:-35.567,-12.434,P<0.001)是术后LAV的独立影响因素。封堵器的植入会减少左侧肺静脉的内径(LSPV:22.8±5.0mm vs.24.0±4.8mm,P<0.001;LIPV:17.6±3.9mmvs.18.6±4.1mm,P=0.013),并增大左上肺静脉的角度(水平面:19.3±31.3°vs.12.2±31.9°,P=0.001;冠状面:51.6±14.9°vs.44.6± 15.6°,P=0.001),左下肺静脉的角度仅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右侧肺静脉的内径及角度无变化。结论:术前通过心脏CTA测定DLAS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诊断,可以预测DDAS,评估封堵器损伤毗邻结构的风险,手术方式、封堵器类型及术后心律对DDAS无影响。手术方式、术前LAV是术后LAV的影响因素,一站式手术具有逆转左心房的重构的作用。封堵器的植入减少左侧肺静脉的内径,增大左上肺静脉的角度,对右侧肺静脉的内径和角度无影响。第三章营养不良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研究背景: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超重/肥胖的房颤患者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更高。但是,关于营养不良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因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简单且易于获得,大多数研究均采用BMI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但BMI在房颤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存在局限性,因为房颤患者易合并心衰,心衰所致的水钠潴留干扰了对体重的评估,而且BMI不能反映机体的构成成分及新陈代谢状态。目的:我们采用三种营养状态评估工具:营养状态控制评分(Controllingnutritional status score,CONUT 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探讨房颤患者的营养状态对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因房颤于南方医院行消融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复查资料。根据术后的心律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平衡混杂因素后,评估营养不良对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并对比不同营养状态患者术后无房颤负荷的时间。结果:本研究纳入246名房颤患者,术后随访11.4个月,共有77名(31.3%)患者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复发组具有更高的CONUT评分(2.3±1.5vs.0.9±1.0,P<0.001),更低的 GNRI(99.9±7.6vs.103.9±5.6,P<0.001)和 PNI(49.2±6.0 vs.52.8±5.0,P<0.001)。根据CONUT评分和GNRI进行分层时,复发组轻、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未复发组(P<0.001),但根据PNI分层时,差异未达统计学差异(P=0.097)。平衡年龄、性别、BMI、房颤类型、病程、NYHA分级、合并症、NT-pro BNP、左心房内径、LVEF、AADs和早期复发的混杂后,CONUT 评分(OR:2.614,95%CI:1.831,3.731)、GNRI(OR:0.884,95%CI:0.828,0.944)和PNI(OR:0.870,95%CI:0.808,0.938)均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均小于0.01)。将营养状态进行分层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也得出相同的结论。CONUT评分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是0.769,最佳截断值为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6.23%和76.92%;GNRI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AUC为0.646,最佳截断值为95.6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2.47%和93.49%;PNI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AUC为0.664,最佳截断值为48.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8.05%和78.11%。:营养不良的患者无房颤负荷时间明显短于营养状态正常的患者(P<0.05)。我们综合了年龄、性别、房颤类型、病程、NYHA分级、合并症、NT-pro BNP、左心房内径、LVEF、AADs和早期复发情况建立了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基础模型(C-index:0.747),分别加入CONUT评分、GNRI、PNI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前升高(P<0.05),而在加入BMI后则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ONUT评分、GNRI和PNI可用于临床评估房颤患者营养状态,营养状态不良的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率更高,术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可能是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治疗靶点。

吴佳欣[9](2020)在《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说可以显着降低房颤复发,但其复发率仍偏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房颤术后复发相关。糜蛋白酶基因(CAM1)编码的糜蛋白酶(chymase)被认为是心脏组织中介导Ang II产生的关键酶。我们前期研究汉族人群中5个CAM1 SNPs(rs1800875、rs1956921、rs5244、rs1800876和rs1885108)和房颤的相关性,已经发现rs1800875 GG基因型可能是房颤的易感因素。因此本研究拟探索这5个CAM1 SNPs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方法1收集2013年05月至2016年08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的74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既往病史、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资料;2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收集其症状、并发症、用药情况、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等资料;3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5个CAM1 SNPs的测序序列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统计;4根据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情况,分成未复发组和复发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各基因模型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房颤消融术后的患者均为汉族,平均随访时间(25.47±13.9)个月,其中39例未复发(52.7%),35例复发(47.3%);2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阵发性房颤比例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较高,左心房增大和右心房增大比例高,左心房直径、左心房上下径和左心房左右径数值高,以及左心房体积和左心房体积指数数值大,均具有显着性差异(all P<0.05)。而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房颤病史持续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ACEI/ARB类药物、血脂、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因素与房颤术后复发无明显相关(all P>0.05)。3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的5个SNPs的基因型、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模型、隐性基因模型和共显性基因模型的基因分布均无明显差异(all P>0.05)。4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体积指数是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129,95%CI=1.004-1.269,P=0.042<0.05)。结论CAM1的5个SNPs(rs1800875、rs1956921、rs5244、rs1800876和rs1885108)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联。左心房体积指数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张群辉[10](2020)在《四种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从国外看,2010年数据显示美国房颤患者数将成倍增长;从国内数据看,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从2001年的0.01%升高至2012年的0.2%,升高20倍。发展中国家患者数大于发达国家,且患者日趋年轻化。此外,房颤具有高致死的特点。女性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倍,而男性增加1.5倍[1]。我国每年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治疗成本高达49亿元,形势极其严峻。为改变现状,房颤治疗显得愈发重要,其包括抗凝、控制室率和节律。这种综合治疗方案给患者的预后带来希望。尤其是在节律控制方面,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房颤管理指南》将射频消融术作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我国最新心血管病报告指出2010~2017年射频消融术的年增长率为13.2%~17.5%。但研究显示术后复发率仍高达70%。目前,评估术后房颤复发的方法主要是彩超和磁共振。彩超能识别血栓,但容易受操作者影响;磁共振虽能提供清晰的图像,但价格昂贵、耗时长。此外,还有CHADS2和CHA2DS2-VASc、APPLE、CAAP-AF评分用于评估术后房颤复发。到底采用哪个评分来预测术后房颤复发?哪个评分预测价值最高?亟待探索。目的:探讨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CHADS2、CHA2DS2-VASc、APPLE和CAAP-AF四种评分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的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200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102例房颤患者,剔除12例数据不全或丢失的病历。根据术后3个月后患者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发现房颤、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30秒,将患者划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HADS2和CHA2DS2-VASc、APPLE和CAAP-AF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回顾性分析102例行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8例数据不全,4例数据丢失,最终纳入90例患者。①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在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危险因素方面,复发组合并糖尿病数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在高血压、脑卒中、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吸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血常规方面,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组的淋巴细胞数高于未复发组(P<0.05),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低于未复发组(P<0.05)。④生化指标方面,复发组的白球比和甘油三酯显着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的胱抑素C和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凝血指标方面,复发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显着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超声心动图方面,复发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的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显着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用药情况方面,复发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的人数更少、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人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评分方面,复发组的CHA2DS2-VASc、APPLE和CAAP-AF的积分显着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⑨CHADS2评分0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9例(19.6%)VS 37例(80.4%)];CHADS2评分1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8例(22.9%)VS 27例(77.1%)];CHADS2评分≥2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3例(33.3%)VS 6例(66.7%)];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CHA2DS2-VASc评分0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6例(14.3%)VS 35例(85.7%)];CHA2DS2-VASc评分1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1例(3.8%)VS 25例(96.2%)];CHA2DS2-VASc评分≥2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13例(59.1%)VS 9例(40.9%)];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分组与1分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0分组与≥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分组与≥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PPLE评分0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11例(16.7%)VS 55例(83.3%)];APPLE评分1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4例(22.2%)VS 14例(77.8%)];APPLE评分≥2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5例(83.3%)VS 1例(16.7%)](P=0.001);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分组与1分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0分组与≥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分组与≥2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AP-AF评分01分组的复发率和成功率[1例(2.9%)VS 34例(97.1%)];CAAP-AF评分23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11例(32.4%)VS 14例(67.6%)];CAAP-AF评分≥2分组的复发率和未复发率[6例(35.3%)VS 11例(64.7%)](P<0.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分组与23分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00)。01分组与≥4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分组与≥4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75)。CHA2DS2-VASc评分诊断房颤复发的AUC为0.70(95%CI:0.55-0.84)(P<0.01)。最优截断值为1.5分,灵敏度为65.0%,特异度为52.1%。APPLE评分诊断房颤复发的AUC为0.65(95%CI:0.50-0.80)(P<0.05)。最优截断值为0.5分,灵敏度为45.0%,特异度为25.0%。CAAP-AF评分诊断房颤复发的AUC为 0.75(95%CI:0.67-0.87)(P<0.001)。最优截断值为 2.5 分,灵敏度为 75.0%,特异度为47.9%。结论:①房颤复发与白球比值、甘油三酯、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相关。②CHA2DS2-VASc、APPLE和CAAP-AF评分均能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其中CAAP-AF预测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价值最大。

二、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及其成功的双向阻滞定量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及其成功的双向阻滞定量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1 消融策略的选择对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2 心脏重构对射频消融术后的影响
    3 CHA2DS2-VASc评分对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4 其他危险因素与房颤复发
(五)研究的局限性
(六)结论
(七)参考文献
综述 长程持续性房颤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两种不同消融术式治疗阵发性房颤术后房早负荷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
    1.2 心房颤动流行病学
    1.3 心房颤动诊断标准
    1.4 心房颤动机制
        1.4.1 局灶激动假说
        1.4.2 多发子波折返学说
        1.4.3 rotor假说
    1.5 心房颤动评估
    1.6 心房颤动治疗原则
        1.6.1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1.6.2 左心耳封堵预防栓塞
        1.6.3 心房颤动复律及控制心室率治疗
    1.7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因素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基线资料整理
    2.3 术中使用物品耗材
        2.3.1 术中使用手术耗材
        2.3.2 术中操作仪器
        2.3.3 术中用药
    2.4 术中操作流程
    2.5 术中术后可能并发症处理
        2.5.1 心包填塞
        2.5.2 迷走反射
        2.5.3 气胸
        2.5.4 血管并发症
        2.5.5 肺栓塞
    2.6 术后处理
    2.7 术后随访
    2.8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术中及术后资料
第四章 结果讨论
    4.1 两种不同消融术式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
    4.2 射频消融术后房性早搏总数对房颤早期复发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和长期消融结局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对伊布利特的反应与左房低电压区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心房颤动消融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电生理基质的相关性
    引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基质的评估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延迟强化核磁共振成像评估心房纤维化的方法学探索和初步结果
个人简历
致谢

(4)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分组
        2.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总体样本描述
    3.2 三组研究对象资料分析
        3.2.1 一般资料分析
        3.2.2 血常规、生化、凝血资料分析
        3.2.3 心脏结构、功能相关指标分析
        3.2.4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3.2.5 超声心动图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2.6 LAD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2.7 RVD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
        3.3.1 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3.3.2 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的ROC曲线
第四章 讨论
    4.1 高血压参与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
    4.2 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4.3 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4.4 不同类型房颤对心脏的影响差异及危险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综述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术前准备
    1.3 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
    1.4 术后监测与随访
    1.5 研究指标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特征
    2.2 术后随访复发情况
    2.3 筛选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无复发生存率曲线函数图
3 讨论
    3.1 复发率
    3.2 高血压病
    3.3 非单纯CPVI
    3.4 术中房扑/房速
    3.5 术中复律
    3.6 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3.7 早期复发
    3.8 其它因素与房颤复发
4 临床期望
5 研究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基于异常电位的基质标测及消融
    1 消融策略
        1.1 晚电位消融
        1.2 LAVA消融
        1.3 瘢痕同质化
        1.4 瘢痕去通道
        1.5 等时晚激动标测指导下消融
    2 与异常电位相关的标测与消融的影响因素
        2.1 导管类型
        2.2 起搏的方法和部位
        2.3 双极标测导管与组织的接触
        2.4 基质部位
        2.5 消融终点的评价
    3 传统标测消融技术与基质指导下消融技术的比较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分组
    2.5 消融组手术过程
    2.6 射频消融术后管理
    2.7 药物治疗组
    2.8 心衰管理
    2.9 各项临床观察指标
        2.9.1 一般资料
        2.9.2 相关评分标准
        2.9.3 心脏彩超指标
        2.9.4 血清学指标
        2.9.5 入院前口服药物情况
        2.9.6 收集随访资料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资料
    3.2 消融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资料
    3.3 两组治疗后随访指标变化情况
    3.4 两组治疗后随访指标比较
    3.5 两组预后比较
    3.6 危险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房颤合并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4.2 射频消融术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4.3 射频消融术改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
    4.4 消融术式对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4.5 消融组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的治疗进展
    1 基因对房颤的影响
    2 房颤抗凝治疗进展
        2.1 血栓栓塞危险评估
        2.2 抗凝出血危险评估
        2.3 抗凝药物选择
        2.4 亚洲籍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5 抗凝治疗出血管理
        2.6 左心耳封堵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预防中的作用
    3 房颤导管消融进展
        3.1 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逐渐拓展
        3.2 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选择
        3.3 导管消融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4 房颤筛查和诊断的新设备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概述
    2.2 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德尔菲法构建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
    4.1 研究人员组成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应用评价
    5.1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 质量控制
    5.3 伦理学考虑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数据库检索策略及结果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函询(第一轮)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函询(第二轮)
    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适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左心耳封堵术对毗邻结构、左心房容积及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房颤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机制
    1.2 房颤的分类及危害
    1.3 左心耳的解剖结构
    1.4 左心耳封堵术(LAAC)
    1.5 心脏CTA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
    1.6 左心耳的内分泌功能
        1.6.1 利钠肽的作用及影响利钠肽分泌的因素
    1.7 LAAC对心功能的影响
        1.7.1 LAAC对心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
        1.7.2 LAAC对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影响
    1.8 房颤的治疗
        1.8.1 导管消融术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及心功能
        1.8.2 一站式手术房颤患者的预后及心功能
第一章 左心耳封堵术对房颤患者疗效的观察性研究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临床资料
        1.2.3 手术方式
        1.2.4 随访资料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临床基线资料
        1.3.2 手术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用药情况
        1.3.3 血栓栓塞事件
        1.3.4 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1.3.5 心功能
        1.3.6 再住院率
        1.3.7 TEE/心脏CTA随访评估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左心耳封堵术对毗邻结构及左心房容积的影响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术前心脏CTA处理步骤
        2.2.2 术后心脏CTA处理步骤
        2.2.3 随访资料及分组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临床基线资料
        2.3.2 DLAS与DDAS的组间对比
        2.3.3 左心房容积的变化及组间对比
        2.3.4 肺静脉内径及角度的变化及组间对比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营养不良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3.1 前言
        3.1.1 营养状态异常的流行现状
        3.1.2 营养状态异常与房颤的发生
        3.1.3 营养状态异常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
        3.1.4 营养状态异常与房颤患者的预后
        3.1.5 营养状态评分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人群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3.2.2 营养状态评分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结果
        3.3.1 临床基线资料
        3.3.2 营养状态评分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
        3.3.3 营养状态评分预测房颤复发的ROC曲线
        3.3.4 不同营养状态患者无房颤负荷生存曲线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9)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3 CAM1 SNPs测序结果
    2.4 射频消融手术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主要随访终点
    2.7 研究分组
    2.8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常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和CAM1 SNPs关系的分析
    3.4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局限性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Ang-(1-12)/Chymase轴:新型胞内分泌机制为治疗开辟新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四种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心房颤动概述
        1.1.1 流行病学概况
        1.1.2 房颤的发生机制
    1.2 射频消融
    1.3 术后复发的概述
第二章 四种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2.1 目的和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 临床资料
        2.2.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2.2 心血管危险因素
        2.2.3 血液学指标
        2.2.4 衍生指标计算
        2.2.5 超声心动图检查
        2.2.6 随访期间药物服用情况
        2.2.7 射频消融成功标准
    2.3 评分
        2.3.1 CHADS_2评分
        2.3.2 CHA_2DS_2-VASc评分
        2.3.3 APPLE评分
        2.3.4 CAAP-AF评分
    2.4 随访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
        3.1 射频消融
        3.2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危险因素比较
        3.4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血常规比较
        3.5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生化指标比较
        3.6 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凝血功能比较
        3.7 复发组与非复发组间超声心动图指标比较
        3.8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用药情况
        3.9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间评分的比较
    4. 与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因素的Spearman相关分析
    5. 各评分对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5.1 CHADS_2评分对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5.2 CHA_2DS_2-VASc评分对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5.3 APPLE评分对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5.4 CAAP-AF评分对房颤复发率的影响
    6. 各评分系统预测房颤复发的能力
        6.1 CHADS_2评分预测房颤复发的能力
        6.2 CHA_2DS_2-VASc评分预测房颤复发的能力
        6.3 APPLE评分预测房颤复发的能力
        6.4 CAAP-AF评分预测AF复发的能力
        6.5 三种评分的ROC曲线比较
    7. 各评分对复发时间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1. 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2. CHADS_2评分的临床意义
    3. CHA_2DS_2-VASc评分的临床意义
    4. APPLE评分的临床意义
    5. CAAP-AF评分的临床意义
    6.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的治疗进展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附件

四、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及其成功的双向阻滞定量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性研究[D]. 王克鑫.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两种不同消融术式治疗阵发性房颤术后房早负荷对比研究[D]. 李嘉诚.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房颤动终止的不同方式与消融结局及左房基质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高血压房颤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 任艳霞. 兰州大学, 2021(12)
  • [5]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 喻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研究[D]. 房怡菲. 郑州大学, 2020(02)
  • [7]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流程的构建与应用评价[D]. 朱殊殊. 山东大学, 2020(11)
  • [8]左心耳封堵术对毗邻结构、左心房容积及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D]. 朱世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糜蛋白酶基因多态性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D]. 吴佳欣.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四种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D]. 张群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方法和成功双向阻滞的定量标志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