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肠黏膜下错构瘤致肠穿孔1例(论文文献综述)
付建,曹伟,姜晓峰[1](2021)在《小肠错构瘤致肠梗阻1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错构瘤是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错误的组合、排列,引起的瘤样增生,错构瘤常发生于肺、肾、肝等部位[1],发生于胃肠道的错构瘤很少见,自1982年FERNANDO等首次提出小肠错构瘤的报道以来[2],至今少有文献报道,本院收治1例小肠错构瘤致肠梗阻患者,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32岁,以"腹痛1天伴恶心呕吐3小时"为主诉入院,腹部查体:全腹压痛,伴反跳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约1次/分。
黄园莉,黄雨晨,武侠,吴礼高[2](2021)在《小儿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工作中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小儿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例1,男,4岁,以"阵发性腹痛10天,加重1天"收入本院。急诊复查腹部彩超提示:右下腹低回声包块(考虑肠套叠可能)。急诊拟"肠套叠"收入本院。病例2,女,1岁1个月,以"呕吐6小时余"为主诉入院。行腹部彩超示:中腹部腹腔内见实质性低回声包块,肠套叠图像。拟"肠套叠"收入我院。两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结论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临床非常少见,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该病通过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相关检查很难确诊,临床确诊需依赖于病理学镜下观察。
李丽龙[3](2020)在《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无痛结肠镜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对儿童结直肠息肉的诊治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无痛结肠镜检查的59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711岁)及青春期(1216岁),并进行比较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本研究共590例患儿,实施608次无痛结肠镜检查,男428例、女162例,男:女=2.64:1,中位年龄为5.63岁(8个月16岁),中位病程为6个月(1天10年),其中婴幼儿期77例、学龄前期295例、学龄期161例及青春期57例。590例患儿症状分别为便血511例(86.61%)、腹痛37例(6.27%)、腹泻11例(1.86%)、便秘6例(1.02%)及其他症状25例(4.24%)。385例(65.25%)患儿检出肠道病变,分别为结直肠息肉302例(78.44%)、慢性结肠炎47例(12.21%)、克罗恩病8例(2.08%)、溃疡性结肠炎5例(1.30%)及其他下消化道疾病23例(5.97%)。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结直肠息肉、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及其他消化道疾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结直肠息肉在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慢性结肠炎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所占比例较高,炎症性肠病在学龄期及青春期所占比例较高。盲肠插镜率为82.40%(501/608)。302例息肉中单发息肉占88.41%、多发息肉11.59%。息肉主要位于直肠及乙状结肠,共占81.46%。病理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占98.53%、黑斑息肉综合征占1.10%和炎性息肉占0.37%。590例患儿均未出现麻醉相关意外(如心跳呼吸骤停),检查结束后2例患儿出现麻醉后寒颤;302例结直肠息肉患儿其中除外9例自行脱落息肉外,293例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圈套凝切除术,其中5例出现术中出血,2例出现术后出血,术后出现肠穿孔有2例。结论无痛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同年龄段儿童下消化道疾病分布不同;儿童结直肠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单发多见;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申思敏[4](2020)在《甲基苯丙胺调控microRNA-181c/Tnf-α/紧密连接轴损伤肠黏膜屏障》文中指出[目 的]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已经取代传统毒品海洛因成为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毒品。METH可导致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损害。目前大部分METH损伤研究主要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损伤研究极少。据临床病案报道,METH导致消化道炎症、溃疡、穿孔、出血、梗阻,并发肠源性感染等疾病。我们前期构建了 METH依赖的恒河猴模型,肠道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示肠壁变薄,结构不清,炎性细胞浸润,肠黏膜糜烂伴溃疡形,弥漫性绒毛变性、坏死,提示METH导致肠道损伤。有研究表明,METH通过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减少血管内皮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对血脑屏障产生毒性作用。然而,METH导致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研究却寥寥无几。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检测METH依赖者的临床特征和外周血肠损伤标记物、促炎因子TNF-α的表达,结合TNF-α在肠上皮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明确METH对肠道的损伤及损伤机制。研究促炎因子TNF-α在METH导致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TNF-α上游的调控机制,为METH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研究提供证据和新的思路。[方 法]1.在临床研究上,筛选了强制戒毒所中METH依赖者207人,其中男性193名,女性14名。采集患者一般信息和全血,血液样本用于血细胞分析、生化、肠黏膜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促炎因子TNF-α表达情况检测。分析METH依赖者肠黏膜屏障损伤标志物与METH依赖史、TNF-α之间的相关性。2.在细胞实验方面2.1构建细胞模型:METH处理正常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跨膜电阻(TEER)测量仪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METH对肠上皮屏障的影响,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2.2 METH造成肠屏障损伤:流式细胞仪检测METH导致细胞凋亡情况;RT-qPCR、ELISA 法及 western blotting 技术检测 METH 对上皮细胞 TNF-α,MLCK,ZO-1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2.3验证TNF-α在METH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构建TNF-α(GenBank序列NM012675)过表达/干扰质粒并转染细胞。考查TNF-α基因过表达及沉默对METH损伤肠上皮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检测TNF-α、MLCK、ZO-1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2.4 TNF-α上游的调控机制:在TargetScan,miRDB和microRNA数据库中筛选靶向TNF的mircoRNAs。RT-qPCR检测相关mircoRNA在METH处理的IEC-6细胞中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RT-q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miR-181c-5p与TNF-α的靶向关系。2.5阐明miR-181c-5p在METH导致的肠上皮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在METH细胞模型上检测肠屏障损伤的表型(TEER、CCK8)。流式细胞仪、RT-qPCR、ELISA法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miR-181 c-5p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miR-181c-5p对常见的炎症因子IFN-γ、IL-1β、IL-8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METH依赖者血清肠黏膜屏障损伤生物标志物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C)和内毒素(BT)较健康对照人群显着升高,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ETH依赖者血清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人群明显增高。TNF-α水平增高与DLA水平(P=0.001)正相关。同时,我们发现METH依赖者出现厌食(12.56%vs 1%)、腹痛(18.84%vs 3%)、腹胀(7.25%vs 0.5%)、便秘(17.39%vs 5.5%)、腹泻(7.25%vs 2%)、消化道出血(2.89%vs 0%)的症状和肠鸣音异常(30.43%vs2.5%)的表现显着增多;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降低;炎症指标中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全血免疫指标中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多,流式细胞仪检测到NK细胞占总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也降低。METH依赖者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正常对照组。2.细胞实验结果2.1随着METH浓度增高和METH处理IEC-6细胞时间延长,肠上皮屏障跨膜电阻和细胞增殖活力逐渐降低。METH 0.25mM/L处理细胞48小时,TEER显着降低,细胞增殖活力亦明显降低;2.2 METH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促炎因子TNF-α、肌动蛋白激酶MLCK和减少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导致肠上皮屏障的损坏;2.3过表达TNF-α使肠上皮屏障跨膜电阻降低,MLCK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ZO-1表达下降;干扰TNF-α具有相反的作用。TNF-α参与了 METH致肠上皮黏膜屏障损伤的过程;2.4从数据库中筛选到8个microRNAs靶向调控TNF-α。其中,mo-miR-181c-5p在METH细胞模型中表达降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和过表达miR-181c-5p使TNF-α基因及蛋白表达均降低,证实了miR-181c-5p和TNF-α的靶向关系。2.5过表达miR-181c-5p部分拮抗METH导致的肠屏障跨膜电阻的降低和细胞增殖活力的下降;减少肠上皮细胞的凋亡,降低TNF-α、MLCK的表达,增加ZO-1的表达;并且降低了炎症因子IFN-γ、IL-1β、IL-8的释放。miR-181c-5p参与调控TNF-α介导的METH所导致的肠上皮黏膜屏障损伤。[结论]1.METH依赖者消化道症状较正常人显着增多,血清肠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指标显着升高;2.METH依赖者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的释放增加,并与DLA水平呈正相关;3.TNF-α参与了 METH导致的肠损伤,其机制是通过TNF-α/MLCK/ZO-1轴破坏肠上皮黏膜屏障;4.miR-181c-5p靶向调节TNF-α并参与细胞凋亡、紧密连接破坏过程,是引起METH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原因之一。
李艳乐[5](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吴玉娇[6](2019)在《疑诊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报道1例疑诊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病的熟悉程度,以便对其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病情进展并避免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总结1例我院疑诊CMUS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特征和诊疗经过。结果:男性,22岁,主因“间断黑便5年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4天”入院。患者以反复黑便、腹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曾以“缺铁性贫血”及“不完全性肠梗阻”进行相关对症治疗,效果欠佳,症状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低蛋白血症,血沉等炎性指标正常。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提示小肠肠壁明显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小肠镜提示小肠多发溃疡。组织病理学示粘膜慢性炎症伴局灶性炎性渗出。疑诊为CMUSE和小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数月后再次入院复查小肠镜,仍提示小肠多发环形溃疡,管腔略狭窄。最终疑诊CMUSE。结论:当患者发生原因不明的反复黑便、贫血伴小肠多发溃疡和狭窄性病变时需考虑CMUSE。小肠镜等内镜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比较高。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易产生激素依赖。内镜下及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但易反复发作。
叶红柔[7](2019)在《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y,DBE)与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88例经病理学确诊为小肠肿瘤并于同时期行DBE和MDCT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评估DBE和MD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88例小肠肿瘤中经病理证实为57例恶性肿瘤及31例良性肿瘤。DBE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92.0%(81/88),MDCT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为75.0%(6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BE和MDCT对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均为91.1%(51/57),但DBE 检查的定性准确率高于MDCT(94.1%与 76.5%,χ2=6.331,P<0.05);DBE和MDCT对小肠良性肿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6.8%(30/31)和48.4%(1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5,P<0.01)。对于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小肠肿瘤,DBE较MDCT有更高的检出率(97.2%与77.8%,χ2=6.222,P<0.05)。对于不同部位的小肠肿瘤,DBE与MDCT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直径小于3cm的小肠肿瘤,DBE较MDCT有更高的检出率(88.2%与 47.1%,χ2=13.170,P<0.01)。结论:DBE对小肠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率均高于MDCT,主要表现在DBE对良性小肠肿瘤及直径<3cm的小肠肿瘤具有更高的检出率,而在恶性小肠肿瘤的检出率方面,两者无差异。同时DBE能通过组织活检对肿瘤进行组织学分型,而MDCT则能显示肿瘤的腔外浸润及转移情况,并指导DBE的进镜方式。综合考虑DBE和MDCT的优缺点,在以后的诊断中选择一种合适的检查方法或联合检查,可以提高小肠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侯晓婷[8](2017)在《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及气囊辅助小肠镜对小肠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应用回顾性分析,探讨小肠肿瘤(Small bowel tumors,SBT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和气囊辅助小肠镜(Balloon-assisted enteroscopy,BAE)在SB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确诊并完成随访的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s)患者,探讨影响其术后无病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1.SBTs临床特点分析收集2008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于我院行BAE检查的9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病理学确诊SBTs 369例,总结确诊的SBT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2.BAE对SBTs诊断价值的研究经BAE检查及病理学确诊SBTs369例。369例SBTs患者中146例同时接受腹部CT检查,67例接受CE检查,比较三种不同检查方法对SBTs的检出率,及BAE和CT、BAE和CE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以评价BAE在SB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3.SISTs术后无病生存率及危险因素分析对BAE检出及病理学确诊的SISTs患者进行随访,共47例完成随访。收集47例SIST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无病生存率和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4.统计方法采用SPSS Version 21.0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数值变量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CE和BAE、CT和BAE对SBTs的检出率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mcnemar检验),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系数表示。sists复发转移的累积发生率采用kaplan—meier法,危险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BTs临床特点分析952例行BAE检查患者中,经BAE检出和病理学确诊SBTs患者369例。其中男性216例(58.5%),女性153例(41.5%),平均年龄48.6±14.8岁(6-75岁)。临床最常见症状为腹痛64.0%(236/369)和ogib58.5%(216/369)。病理学结果显示,良性SBTs以错构瘤多见,恶性SBTs以腺癌多见。恶性SBTs好发于50岁以后,男性多见,多以腹痛就诊。SBTs好发位置以空肠最多见。2.BAE对SBTs诊断价值的研究BAE对SBTs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CT和CE,BAE、CT和CE三种检查方法对非PJS的SBTs的检出率分别为97.9%、55.3%、65.4%,对PJS患者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4.3%、87.8%,BAE和CT对SBTs诊断的符合率为69.9%(p<0.001,kappa=0.038),BAE和ce对SBTs诊断的符合率为79.1%,(p<0.001,kappa=0.14)。3.SISTs术后无病生存率及危险因素分析47例SISTs患者完成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33.5(2-102)个月。9例(19.15%)复发,7例(14.90%)死亡,术后复发及死亡平均间隔时间分别为18个月、33.8个月。术后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1%、82.4%、73.2%,1、3、5年总生存率为91.0%、85.3%、76.3%。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肿瘤破裂、核分裂象、肿瘤部位(p<0.05)为SISTs术后复发转移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报道的SBTs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OGIB,以中年男性多见。通过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熟知其临床特点,合理运用内镜等检查方法,提高对SBTs的警惕性,减少误诊漏诊。2.BAE对SBTs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确诊率,同时可对部分SBTs行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CE对SBTs的阳性检出率亦较高,由于其非侵袭性、操作简便等特点,可作为SBTs的筛查手段,对筛查的可疑SBTs或阴性病变可再行BAE检查以明确诊断。3.肿瘤破裂、肿瘤核分裂象多及空肠部位的SISTs更易复发,预后较差。
黄和庆[9](2016)在《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伴胃癌治疗体会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波伊茨-耶格综合征(Peutz-Jeghers symdrome,以下简称P-J综合征)伴发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探讨P-J综合征并发胃癌时的治疗原则以及手术方式选择,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P-J综合征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P-J综合征伴胃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原则进行提炼和总结。结果:患者女性,24岁,以“口周、指端色素沉着20余年,上腹闷痛1年”入院。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口周、指端、趾端见黑色素沉着,全身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5次/分。查电子胃镜:1、胃窦新生物待查(MT可能);2、十二指肠、胃体多发息肉。病理:符合高中分化管状腺癌。腹部CT:1、小肠多发息肉并小肠套叠及回结肠型肠套叠。肿瘤标志物正常。诊断:1.胃窦癌2.P-J综合征3.肠套叠。于2011年06月03在全麻下行“胃窦癌根治术(D2,Billtoth II式)+肠套叠复位+肠息肉切除术”。先行肠套叠复位见血运正常后行胃窦癌根治术,后行回肠息肉的切除,再行空肠息肉切除。术后病理:胃中分化管状腺癌。病理分期:p T3N1M0(III期),术后至今无反酸、上腹痛等不适。2015年09月02日患者因“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小时”再次就诊我院。入院诊断:急性肠梗阻。遂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肠套叠复位+小肠病损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P-J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皮肤粘膜黑色素沉着、肿瘤易感性和显着家族史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主要是是LKBl(Liver Kinase B1)基因突变引起m 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哺乳动物的雷帕霉素靶蛋白)、Hedgehog、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异常,使细胞的复制、分化、凋亡发生异常,从而导致胃肠道发生息肉,甚至恶性肿瘤。加强P-J综合征随访,及时切除胃肠道息肉,是预防肠梗阻、肠套叠、恶变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P-J综合征伴胃癌患者较少见,治疗原则需要兼顾胃癌根治术、肠道息肉的切除和治疗黑色素沉着三方面,胃癌早期可选用腹腔镜手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根据胃切除范围和吻合口张力大小行Billroth I式(毕氏I式)或Billroth II式(毕氏II式),Roux-en-Y术式不作为首选。P-J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仍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张卓超[10](2016)在《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小肠息肉内镜治疗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eutz-Jeghers syndrome(PJS)又称皮肤黏膜色素斑—肠道多发息肉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口唇和四肢末端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以及消化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为特征,消化道息肉尤其是小肠息肉容易引起肠梗阻、肠套叠、消化道出血以及息肉癌变等严重并发症。气囊辅助内镜(Balloon assisted enteroscopy,BAE)面世之前,PJS患者胃息肉及大肠息肉可通过胃镜及结肠镜切除,但位于深部小肠的息肉只能通过影像学及外科手术等方式检出及切除,多数患者一生中不得不接受多次开腹手术,反复开腹手术不仅造成较大创伤,而且易引起术后肠粘连、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并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BAE自面世以来为小肠息肉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国外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成人PJS患者小肠息肉切除中的应用价值。但对少儿PJS患者应用BAE进行小肠息肉诊治尚缺乏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本实验是为了探讨气囊辅助内镜对少儿PJS患者小肠息肉的诊治价值,并对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自2004-04至2015-09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共216例PJ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其分为少儿组(实验组)和成人组(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PJS患者行内镜诊治,收集实验组患者在内镜诊治前临床症状等数据资料,经内镜检出并切除消化道息肉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及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资料,经内镜诊治后患者临床转归情况、送检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等数据资料,并与同期接受内镜诊治的对照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对比研究。56例PJS患儿中53例共行153例次(经口93次,经肛60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及治疗,3例仅接受了胃镜及结肠镜诊治。少儿组中行BAE检查的53例患者中5例(经口2例,经肛3例)患者进镜未达到规定深度,BAE检查成功率为90.6%,其中经口进镜插入小肠的平均深度为239.6cm±72.7cm,经肛进镜插入小肠的平均深度为146.7cm±63.3cm。直径≥10mm小肠息肉检出率为75.3%(593/787)。共切除757枚小肠息肉(经口686枚,经肛71枚),直径≥10mm小肠息肉(584枚)切除率为77.1%。少儿组消化道息肉直径≥10mm切除干净的患者比例为62.5%(35/56)。术中出血率17.0%(9/53),术后出血率7.5%(4/53),穿孔率9.4%(5/53,术中穿孔2例,术后穿孔3例)。160例成人(19-57岁)PJS患者中的150例患者共行418次(经口248次,经肛170次)气囊辅助内镜检查及治疗,10例仅接受了胃镜及结肠镜诊治。成人组中行BAE检查的150例患者中3例(经口1例,经肛2例)患者进镜未达到规定深度,BAE检查成功率为98.0%,其中经口进镜插入小肠的平均深度为220.7cm±76.4cm,经肛进镜插入小肠的平均深度为167.8cm±74.6cm。直径≥10mm小肠息肉检出率为77.9%(1878/2410)。共切除2320枚小肠息肉(经口2036枚,经肛284枚),直径≥10mm小肠息肉(1836枚)切除率为79.1%。消化道息肉直径≥10mm切除干净的患者比例为69.4%(111/160)。术中出血率19.33%(29/150),术后出血率5.33%(8/150),穿孔率2.67%(4/150,均为术后穿孔)。通过统计对比两组PJS患者试验数据资料得出:少儿组与成人组PJS患者经口BAE插入小肠深度、经肛BAE插入小肠深度、直径≥10mm小肠息肉检出率、直径≥10mm息肉切除干净的患者比例、术中出血率及术后出血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少儿组小肠穿孔率高于成人组(P<0.05)。通过本实验得出,气囊辅助内镜是诊治少儿PJS小肠息肉的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具有一定风险,比成人患者更容易并发小肠穿孔,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慎重使用。
二、小肠黏膜下错构瘤致肠穿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黏膜下错构瘤致肠穿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小肠错构瘤致肠梗阻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小儿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2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辅助检查与治疗方法: |
二、结果 |
1.肉眼观: |
2.镜下观: |
(3)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器材 |
2.2.2 药品 |
2.2.3 结肠镜检查术前准备 |
2.2.4 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
2.2.5 结肠镜检查术后 |
2.3 分析指标 |
2.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患儿结肠镜检查结果 |
3.3.1 盲肠插镜率 |
3.3.2 无痛结肠镜检查疾病检出情况 |
3.4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特征 |
3.4.1 结直肠息肉的数量 |
3.4.2 结直肠息肉的部位 |
3.4.3 结直肠息肉的大小 |
3.5 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类型 |
3.6 结直肠息肉的内镜治疗 |
第4章 讨论 |
4.1 临床表现特征 |
4.2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镜下特征 |
4.3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 |
4.4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及相关并发症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4)甲基苯丙胺调控microRNA-181c/Tnf-α/紧密连接轴损伤肠黏膜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临床指标检测 |
引言 |
试剂和材料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甲基苯丙胺导致肠屏障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甲基苯丙胺对胃肠道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
1 引言 |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
1 引言 |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疑诊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资料 |
诊疗经过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研究背景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和药物 |
1.3 DBE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
1.4 MDCT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检查结果 |
2.2 小肠肿瘤DBE与MDCT检出率比较 |
2.3 良恶性小肠肿瘤DBE与MDCT检出率比较 |
2.4 不同临床表现小肠肿瘤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
2.5 不同病变部位小肠肿瘤的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
2.6 不同病灶直径小肠肿瘤DBE和MDCT检出率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及气囊辅助小肠镜对小肠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369例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气囊辅助小肠镜对小肠肿瘤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原发性小肠间质瘤术后无病生存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气囊辅助内镜在小肠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9)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伴胃癌治疗体会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病例资料 |
2.1 病史和体格检查 |
2.2 辅助检查 |
2.3 诊断 |
2.4 治疗过程 |
2.5 转归 |
3 讨论 |
3.1 P-J综合征伴胃癌的临床特点 |
3.2 P-J综合征胃肠道息肉/肿瘤发病机制 |
3.3 P-J综合征胃肠道息肉的病理特点 |
3.4 P-J综合征伴胃癌的诊断 |
3.5 P-J综合征伴胃癌的治疗原则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小肠息肉内镜治疗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小肠黏膜下错构瘤致肠穿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肠错构瘤致肠梗阻1例报告[J]. 付建,曹伟,姜晓峰. 现代肿瘤医学, 2021(21)
- [2]小儿肠壁肌腺体异位错构瘤2例并文献复习[J]. 黄园莉,黄雨晨,武侠,吴礼高.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1(07)
- [3]儿童结直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李丽龙. 南昌大学, 2020(08)
- [4]甲基苯丙胺调控microRNA-181c/Tnf-α/紧密连接轴损伤肠黏膜屏障[D]. 申思敏.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6]疑诊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1例分析[D]. 吴玉娇.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双气囊小肠镜与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D]. 叶红柔. 浙江大学, 2019(03)
- [8]小肠肿瘤临床特点及气囊辅助小肠镜对小肠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D]. 侯晓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9]波伊茨—耶格综合征伴胃癌治疗体会及文献复习[D]. 黄和庆.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10]少儿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小肠息肉内镜治疗价值研究[D]. 张卓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