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动态链接库与PLC通信(论文文献综述)
喻杰,高俊[1](2020)在《基于S7协议和Snap7的直升机传动试验器通信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决某直升机传动系统试验器中齿轮箱润滑站、液压泵站、多通道力加载站PLC之间的通信问题以及实现上位计算机对该3个站点的集中监控,该文完成了基于S7单边通信协议和Snap7动态链接库的通信设计;现场PLC控制系统之间以多通道力加载站为客户端,通过GET/PUT指令单边通信,读写另外2个服务器的数据;上位计算机软件采用虚拟仪器LabWindows/CVI作为客户端,通过Snap7动态链接库显式调用方式与多通道力加载站服务器通信,读写现场PLC数据。建立的通信系统稳定性好、速度快、通用性好、运行良好,对试验器控制系统通信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罗思鑫[2](2020)在《辊筒机床多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结构光学薄膜具有各种形式,如裸眼3D、菲涅尔结构阵列、微球面阵列等,广泛应用于显示屏幕设备、通讯设备、新能源制造等领域,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光学薄膜制造的关键是在辊筒模具上加工出高质量的光学微结构,采用金刚石刀具切削技术可以在辊筒模具上加工多种光学微结构,通过辊筒模压技术可以连续制造微结构光学薄膜,相对于传统的平板模压和注塑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更低的成本,是目前批量生产光学薄膜性价比最高的加工工艺之一。辊筒模具加工技术作为辊筒模压技术的核心环节,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需要依赖国外进口的辊筒机床才能满足辊筒模具大尺寸、高精度、高复杂度的要求。本课题根据辊筒机床的功能及控制需求,基于Aerotech的A3200多轴运动控制器,搭建了辊筒机床数控加工系统的硬件平台,开展了伺服系统PID仿真及实验调试优化,开发了一套人机交互界面,并通过加工实验验证了该数控系统的有效性。首先,基于辊筒模具径向菲涅尔结构加工的需求,开发了带刀具旋转轴的四轴联动辊筒机床,并完成了数控加工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及调试。其次,详细分析了A3200控制器的PID控制算法,利用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辊筒机床直线轴的数学模型,对伺服环的增益参数进行整定,得到了理论上优化的PID参数值,以此为基础进行实验调试优化。直线轴的位置跟随精度均达到亚微米级,且运行速度稳定。同时,开发了一套操作简单、界面友好的数控系统软件。其中包括通讯控制模块、轴的运动状态显示及操作模块、程序操作模块、I/O状态显示及操作模块等。所设计的数控系统软件能实时读取辊筒机床伺服轴的运动状态信息和加工程序运行时的状态信息,并显示在软件界面上。最后,对辊筒模具径向菲涅尔结构的加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开展了辊筒机床的外圆车削实验、以及裸眼3D光学微结构的加工实验。实验验证了辊筒机床数控系统的稳定可靠性能。
余家敏[3](2020)在《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振动摩擦焊接是一种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高效环保的绿色加工技术。针对本课题“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对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阅读和综述了本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与基本内容。通过阅读文献,撰述了目前振动摩擦焊接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并对文献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本课题的研究意见、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内容和论文章节进行了阐述。二,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工艺标准。引进了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的M836H振动摩擦焊接机设备。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控制要求,简单介绍了振动摩擦焊接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学微积分、电磁学理论、机械振动学理论,详细分析和计算静态进程模式与动态进程模式下的单线程和多线程导电的电磁力理论。同时利用Matlab建立了电磁振动头的数学模型,确立的电磁振动系统的最大振幅为1.8mm,频率范围为210-260Hz,调频点为227Hz。三,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总体方案的设计,其中总体方案设计包括逻辑控制系统方案设计与系统的控制方式。系统的控制方式分为手动、自动、周期模式。硬件系统的设计阐述了硬件设计原理,分析了PLC的I/O,设计了电气控制原理图。根据硬件设计原理和I/O分析,选择了控制系统所需的电气元件。按照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接线和电路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四,根据硬件设计和控制要求,对软件系统进行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包括PLC控制程序与HMI画面逻辑控制的设计。针对PLC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对系统压力整定程序、系统数据采集控制程序以及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进行了设计。针对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主要对主菜单、频率振幅调整、参数设置、系统监控画面等进行设计。五,针对系统的PLC通信功能设计,完成了CC-LINK系统配置、参数设置、站点设置。随后对PLC通信控制的软元件进行了分配,设计了CC-LINK配置程序、FX3U-4AD通信程序与FX3U-4DA通信程序并完成了系统调试。
刘宗芳[4](2019)在《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推动智能装备业的发展,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物联网、智能化和网络制造一体化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三大领域。在此背景下,对老旧设备的优化升级来革新制造现场,不仅可以节约大笔新设备的采购费用,还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电子束镀膜机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在深入研究电子束镀膜工艺原理和控制流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电子束蒸发设备控制系统常规PID参数整定不足、自动化操控能力差、真空系统管理不量化、设备信息孤岛等问题,从软件、硬件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以IQM-233薄膜沉积PCIe扩展卡为核心的电子束真空镀膜控制系统。为解决石英晶体传感器的突发失效问题,实现了双晶振片的自动切换的功能;针对蒸发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提出采用模糊PI参数在线整定的设计方案;为适应对旧系统的改造兼容性,在人机界面上实现控制变量与I/O区域内存地址之间的可变映射;在物联网方面,本文基于Web Service架构研究了EAP(Equipment Automation Program)功能的实现,使控制系统以一种简便高效的方式融合到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系统中。通过在线功能测试和实际试运行表明,该电子束真空镀膜系统工艺运行稳定,蒸发速率的波动性得到了较好的抑制,与MES系统建立了互通,实现了控制领域从过程控制系统(PCS)到生产执行系统(MES)的延伸,该控制系统在工程智能化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杨东伟[5](2018)在《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设计及其测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难度越来越大,以封隔器为代表的井下工具在石油以及非常规油气开采的各个工艺过程中的作用愈发明显,应用越来越广泛。封隔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错封、不坐封、坐封后自动解封、串封、蠕动、密封元件失效等问题,这大大影响了石油钻采作业的经济性,所以封隔器性能试验尤为关键。本文针对传统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的缺点,对其机械系统及其测控系统展开设计研究,开发出一套高精度、节能环保、经济、自动化程度高的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本文首先对传统封隔器性能试验工艺进行了改进,提出以活动横梁总成带动实验井筒的上提运动的工艺新方法,在完成试验机与实验井筒的刚性连接的同时,简化了试验工艺与试验机结构。根据试验工艺要求对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包括移动式试验机、井口密封连接总成、实验井筒、加压系统、加热系统和测控系统。完成了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进行机械系统设计。以力学分析和有限元优化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移动式试验机关键部件设计,包括试验机机身、全电动力总成和活动横梁总成。设计了井口连接密封总成,一方面保证高温高压条件下的试验环境的密封性能,另一方面实现了试验机与实验井筒的刚性连接,使得试验载荷成为内力。完成了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硬件平台搭建与运动控制策略设计。基于S7-300 PLC为控制器搭建了测控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了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的控制电路,实现了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手自结合、多档位,高精度、高自动化程度的运动控制。基于.NET平台开发了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软件。提出以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测控系统采集信号进行滤波,通过建立封隔器性能试验数据采集的Simulink模型,在上位机软件中实现了监测信号的数字滤波。基于Prodave软件包提供的动态链接库,完成C#通信库函数的封装,克服了上位机基于高级语言与S7-300PLC进行高频数据通信的难题。并运用多线程技术高效地实现了测控软件的数字滤波、数据监测、控制操作、图像显示、报表打印的多任务运行。
祝广场,余小敏[6](2017)在《基于Prodave的西门子PLC与PC以太网通信研究》文中提出提出了基于Prodave工具包的西门子PLC与PC的通信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在PLC侧进行编程,只需要在PC侧采用高级语言调用若干函数即可,成本较低且通信可靠。
刘江,孔立群[7](2015)在《PRODAVE在水压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西门子PRODAVE工具箱,并描述了如何通过该工具箱软件实现上位机与西门子S7-300 PLC的数据通信,并将该方法成功运用到基于VB编程语言的钢管静水压试验机数据采集系统中。
边丽颖[8](2014)在《C#编程实现选煤厂上位管理系统与PLC通信》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西门子PRODAVE软件公开的动态链接库函数,阐述了利用C#调用PRODAVE软件中动态链接库函数的方法,并以介休宝平煤化公司选煤厂自动化系统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C#编程以MPI方式实现上位控制计算机与西门子S7-300系列PLC之间的通信。
刘念杰[9](2014)在《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调光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照明控制系统标准不断提高,传统的照明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利用发展迅速的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室内照明系统的远程化、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化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目前照明系统的需求以及室内电力线路的布局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调光系统,其目的是将电力线载波(Power Line Carrier,简称PLC)技术引入到照明系统当中,充分复用室内现有的电力线路来实现对照明设备的集中管控,并通过嵌入式智能网关服务器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服务。该系统主要由智能网关服务器、PLC灯控节点和远程Web应用三大部分构成。它们之间通过电力线载波技术、WIFI/GPRS-Internet技术进行通信,并通过制定通用、合理的系统通信规约,从而实现对整个照明系统的可靠监控。PLC灯控节点是带有电力线载波通信能力的单灯控制节点,在其设计中给出了详细的硬件设计原理图和软件流程图。其中硬件设计包括LME2200C载波芯片外围耦合与收发电路、ATmega16微控制器最小系统电路、电源电路、PWM调光电路等几个部分。软件设计部分采用状态机模型框架,并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主要设计和实现了主程序、帧过滤子程序、命令执行子程序和串口中断服务子程序等。智能网关服务器是采用S3C6410+Android搭建的嵌入式系统,它是整个调光系统的核心部分,涉及到的数据业务最为复杂。按照功能层次将其划分为Boa嵌入式Web服务器、CGI程序、PLC通信守护程序和本地触摸屏监控程序,并将委托设计模式和MVC模型引入到其软件设计中。PLC通信守护程序作为独立的后台服务进程,通过Linux消息队列机制来接收CGI程序和本地监控程序传递过来的用户请求,并统一进行处理,各软件模块之间实现了低耦合,调用关系变得清晰有序。另外,所有的Web页面和数据库均存在于智能网关服务器上,并通过Boa服务器为用户提供Web远程访问服务。远程Web应用基于AJAX技术实现,采用HTML+DIV+CSS模式设计了调光控制、情景模式和定时开关灯等页面,并编写内嵌的Javascript脚本代码实现与智能网关服务器的数据交互和页面的动态更新。最后,对整个调光系统搭建了测试平台,并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了验证。通过多次测试,证明所设计的智能调光系统完成了远程精确调光控制、情景模式设置和定时开关灯等主要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能够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并且节能环保,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付思,魏奇,于鑫,刘阳学[10](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屏蔽门系统作为一项关系到行车安全的重要设备,近年来在新建地铁站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国产化屏蔽门系统的研发需求,基于西门子S7-400 PLC构成的控制系统,提出模块化的屏蔽门监控管理系统框架设计方案,实现其对屏蔽门状态监视、参数管理、报警显示、日志查询等监控管理功能。
二、使用动态链接库与PLC通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动态链接库与PLC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7协议和Snap7的直升机传动试验器通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通信方式的选择 |
1.1 PLC之间通信 |
1.2 PLC与上位机通信 |
2 硬件选择 |
3 通信软件设计 |
3.1 PLC通信设计 |
3.2 上位计算机软件设计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2)辊筒机床多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辊筒机床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进展 |
1.3.2 开放式数控系统结构分析 |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辊筒机床硬件平台搭建 |
2.1 辊筒机床机械结构 |
2.1.1 辊筒机床机械结构与性能 |
2.1.2 直线轴机械结构 |
2.1.3 主轴选取 |
2.1.4 刀具主轴机械结构 |
2.1.5 机床其他部分结构 |
2.2 辊筒机床数控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2.2.1 机床控制系统原理及结构 |
2.2.2 辊筒机床四轴联动数控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
2.2.3 A3200多轴运动控制器 |
2.2.4 工业控制计算机 |
2.2.5 伺服驱动系统 |
2.2.6 顺序控制模块 |
2.3 强弱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
2.3.1 直线轴控制方法 |
2.3.2 主轴控制方法 |
2.3.3 刀具主轴控制方法 |
2.3.4 限位触发方法 |
2.3.5 其他控制环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伺服系统PID控制仿真分析及实验 |
3.1 伺服控制系统概述 |
3.1.1 PID控制基本原理 |
3.1.2 PID参数对控制精度的影响分析 |
3.1.3 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 |
3.1.4 伺服系统控制算法分析 |
3.2 伺服系统PID控制仿真分析 |
3.2.1 直线电机数学模型 |
3.2.2 速度环PI控制参数整定 |
3.2.3 位置环PID控制参数整定 |
3.2.4 伺服系统控制算法整定参数的仿真分析 |
3.3 伺服系统PID参数调试与优化 |
3.3.1 伺服系统参数配置及PID参数调试优化流程 |
3.3.2 直线轴调试 |
3.3.3 主轴调试 |
3.3.4 刀具主轴调试 |
3.3.5 辊筒机床四轴联动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辊筒机床数控系统软件开发设计 |
4.1 数控系统软件的开发方法 |
4.1.1 A3200软件开发工具 |
4.1.2 开发平台的选择 |
4.2 数控系统软件的结构 |
4.2.1 数控系统软件的整体框架 |
4.2.2 数控系统软件的主界面 |
4.2.3 数控系统软件的具体开发流程 |
4.3 数控系统软件功能模块的开发 |
4.3.1 A3200控制器的通讯模块 |
4.3.2 状态显示模块 |
4.3.3 轴运动操作模块 |
4.3.4 数控代码的控制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辊筒机床数控系统加工实验 |
5.1 辊筒模具径向菲涅尔结构的加工仿真分析 |
5.1.1 刀具路径规划分析 |
5.1.2 加工过程仿真分析 |
5.2 车削外圆实验 |
5.2.1 实验过程与步骤 |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 裸眼3D光学微结构加工实验 |
5.3.1 裸眼3D光学微结构形貌参数的确定 |
5.3.2 加工程序生成 |
5.3.3 实验过程与步骤 |
5.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专利申请 |
致谢 |
(3)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学术背景 |
1.2 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2.1 课题的理论意义 |
1.2.2 课题的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课题文献综述 |
1.3.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及意义 |
1.3.1.1 课题文献综述的原因 |
1.3.1.2 课题文献综述的意义 |
1.3.2 课题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提要 |
1.3.3 课题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3.1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3.3.2 课题的发展趋势 |
1.3.4 文献综述小结 |
1.3.4.1 文献研究的结论 |
1.3.4.2 课题的研究意见 |
1.3.4.3 课题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课题的来源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章节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及设备介绍 |
2.1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工作原理 |
2.1.1 固体振动摩擦阶段 |
2.1.2 振动摩擦临界阶段 |
2.1.3 振动平衡阶段 |
2.2 振动摩擦焊接技术的优势 |
2.3 振动摩擦焊接的工艺标准 |
2.4 振动摩擦焊接设备介绍 |
2.4.1 机架 |
2.4.2 隔音罩 |
2.4.3 液压系统 |
2.4.4 气动和真空系统 |
2.4.5 升降台 |
2.4.6 振动头 |
2.4.7 电控柜 |
2.4.8 安全光栅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振动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1 电磁力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2 电磁力能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3 静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3.1 单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
3.3.2 多线程导电静态电磁力理论计算与分析 |
3.4 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4.1 无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4.2 有滞后动态进程模式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3.5 电磁振动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 |
3.5.1 电磁振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
3.5.2 电磁振动系统的模型简化与建立分析 |
3.5.3 电磁振动系统仿真分析 |
3.5.3.1 静态阶段仿真分析 |
3.5.3.2 共振临界阶段仿真分析 |
3.5.3.3 阻尼衰减阶段仿真分析 |
3.5.4 电磁振动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
4.1 控制系统的总体任务分析 |
4.2 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4.2.1 逻辑控制系统方案的设计 |
4.2.2 系统的控制方式 |
4.3 硬件系统的设计 |
4.3.1 硬件设计原理 |
4.3.2 PLC的I/O分析 |
4.3.3 电气元部件选择 |
4.3.4 系统接线设计 |
4.3.5 系统电路设计 |
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
4.4.1 软件设计的简述 |
4.4.2 PLC控制程序设计 |
4.4.2.1 系统压力整定程序设计 |
4.4.2.2 数据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
4.4.2.3 系统参数控制程序设计 |
4.4.3 HMI画面逻辑控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PLC通信功能设计 |
5.1 PLC通信设计简述 |
5.2 PLC通信参数设置 |
5.2.1 CC-LINK系统配置 |
5.2.2 站点设置 |
5.2.3 参数设置 |
5.3 PLC通信控制程序设计 |
5.3.1 软元件分配 |
5.3.2 CC-LINK配置程序 |
5.3.3 FX3U-4AD通信程序 |
5.3.4 FX3U-4DA通信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调试 |
6.1 实验调试设备 |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调整 |
6.3 参数设定调试 |
6.4 自动模式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成果总结 |
7.2 本课题创造性成果 |
7.3 应用前景预测与评价 |
7.4 课题研究展望与设想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及现状分析 |
1.3 IQM-233 薄膜沉积控制器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优化需求分析 |
2.1 电子束蒸发镀膜工艺流程描述 |
2.2 电子束蒸发源动态特性 |
2.3 生产过程控制现状分析 |
2.4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优化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子束镀膜速率控制的优化 |
3.1 镀膜速率与加热温度的非线性关系 |
3.2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策略 |
3.3 模糊参数自整定PI控制器设计 |
3.4 模糊PI控制器的MATLAB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的通信机制优化 |
4.1 控制系统的通信策略 |
4.2 控制层通信机制 |
4.3 信息层通信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设计 |
5.1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的设计目标 |
5.2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5.3 镀膜工艺流程设计 |
5.4 IPC与 PLC通信接口设计 |
5.5 EAP接口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平台 |
6.2 薄膜沉积测控的实现 |
6.3 IPC与 PLC通信的实现 |
6.4 EAP实现 |
6.5 系统管理 |
6.6 系统运行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设计及其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封隔器试验装置及其测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试验工艺与整体方案设计 |
2.1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设计要求 |
2.1.1 试验井结构 |
2.1.2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技术要求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2.3 试验工艺流程 |
2.3.1 前期辅助工艺 |
2.3.2 试验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机械系统结构设计 |
3.1 机械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3.2 试验机机身设计 |
3.2.1 试验机机身力学分析 |
3.2.2 上横梁结构设计 |
3.2.3 立柱结构设计 |
3.2.4 试验机底盘结构设计 |
3.3 全电动力总成设计计算 |
3.3.1 动力及传动方案设计 |
3.3.2 丝杆螺母升降机构 |
3.3.3 动力计算与伺服电机选型 |
3.4 活动横梁总成设计 |
3.4.1 活动横梁结构 |
3.4.2 旋转动力单元设计计算 |
3.5 井口密封连接总成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硬件平台搭建与运动控制 |
4.1 测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1.1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功能 |
4.1.2 测控系统整体方案 |
4.2 测控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4.3 基于S7-300 移动式试验机的运动控制 |
4.3.1 试验机位置控制 |
4.3.2 拉压扭加载控制 |
4.4 工程数据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软件设计开发 |
5.1 测控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5.1.1 测控软件功能定义 |
5.1.2 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测控系统信号干扰与滤波方法 |
5.2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工程数据数字滤波 |
5.2.1 卡尔曼滤波算法 |
5.2.2 卡尔曼滤波器算法的实现 |
5.2.3 井筒压力测量数字滤波 |
5.2.4 加载载荷测量数字滤波 |
5.3基于VS和 C#语言的人机界面设计 |
5.3.1 Visual Studio与 C#语言 |
5.3.2 人机界面设计 |
5.4 基于Prodave的多线程数据采集与通信 |
5.4.1 基于Prodave的上位机与PLC通信 |
5.4.2 多线程多任务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Prodave的西门子PLC与PC以太网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rodave简介 |
2 Prodave函数 |
3 PLC和PC通信实例 |
3.1 动态链接库及其特点 |
3.2 Visual Studio2008对Prodave6.0 DLL文件的引用 |
3.3 西门子STEP7对PLC的设置 |
3.4 PLC和PC之间的通信流程 |
4 PC和PLC的通信程序设计 |
4.1 PC和PLC通信程序要实现的功能 |
4.2 PC和PLC通信程序的实现 |
5 结束语 |
(8)C#编程实现选煤厂上位管理系统与PLC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1 PRODAVE软件中的重要库函数 |
1.1 W95_S7.DLL库函数 |
1.2 kormfort.dll库函数 |
2 用C#调用PRODAVE软件中动态链接库函数 |
2.1 C#中声明和调用DLL |
2.2 C#中调用PRODAVE中的DLL函数 |
3 应用实例 |
3.1 上位机配置 |
3.2 下位机配置 |
4 结语 |
(9)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调光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3 智能照明系统的发展概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1 智能调光系统的设计要求 |
2.2 智能调光系统的总体构架设计 |
2.3 智能调光系统通信规约的设计 |
2.3.1 Dali 协议简介 |
2.3.2 系统的数据报文帧格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LC 通信模块与灯控节点设计 |
3.1 PLC 通信模块的设计 |
3.1.1 PLC 通信模块硬件设计 |
3.1.2 数据收发驱动 |
3.2 灯控节点模块的设计 |
3.2.1 灯控节点的硬件设计 |
3.2.2 灯控节点的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 智能网关服务器设计 |
4.1 系统平台及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1 软硬件平台的选择 |
4.1.2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1.3 Android 内核的移植 |
4.1.4 Android 根文件系统的构建 |
4.1.5 嵌入式数据库的移植 |
4.2 智能网关的整体软件结构 |
4.3 嵌入式 Web 服务器的构建 |
4.3.1 Boa 服务器的工作流程 |
4.3.2 Boa 服务器的移植 |
4.4 数据库的设计 |
4.4.1 SQLite3 数据库编程 |
4.4.2 数据库的实现 |
4.5 CGI 程序的设计 |
4.5.1 CGI 的工作原理 |
4.5.2 CGI 的软件实现 |
4.6 PLC 通信守护程序的设计 |
4.6.1 Linux 相关编程技术 |
4.6.2 守护程序的整体软件结构 |
4.6.3 串口收发处理子程序 |
4.6.4 定时开关灯处理子程序 |
4.7 Web 程序的设计 |
4.7.1 AJAX 技术及实现 |
4.7.2 Web 页面的动态交互实现 |
4.8 Android 本地应用程序的设计 |
4.8.1 界面设计 |
4.8.2 数据交互实现 |
4.8.3 Android 数据库操作 |
4.8.4 消息队列机制的 JNI 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智能网关服务器测试 |
5.1.1 远程 Web 控制功能测试 |
5.1.2 本地监控功能测试 |
5.2 PLC 节点测试 |
5.2.1 PLC 通信模块测试 |
5.2.2 灯控节点模块测试 |
5.3 系统整体测试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10)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功能描述 |
1.1 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
1.2 监控系统的故障报警 |
2 系统架构设计 |
3 系统功能设计 |
3.1 监控管理系统功能结构 |
3.2 基于PRODAVE的监控功能设计 |
4 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
5 结束语 |
四、使用动态链接库与PLC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7协议和Snap7的直升机传动试验器通信设计[J]. 喻杰,高俊.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0(05)
- [2]辊筒机床多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研究[D]. 罗思鑫. 广东工业大学, 2020
- [3]基于PLC和HMI振动摩擦焊接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余家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4]电子束镀膜控制系统优化研究[D]. 刘宗芳. 浙江大学, 2019(02)
- [5]封隔器性能试验装置设计及其测控系统研究[D]. 杨东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基于Prodave的西门子PLC与PC以太网通信研究[J]. 祝广场,余小敏.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7(04)
- [7]PRODAVE在水压机数据采集系统中的应用[J]. 刘江,孔立群. 科技广场, 2015(08)
- [8]C#编程实现选煤厂上位管理系统与PLC通信[J]. 边丽颖. 选煤技术, 2014(02)
- [9]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调光系统[D]. 刘念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10]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J]. 付思,魏奇,于鑫,刘阳学.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