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伍金荣[1](2021)在《桂林市叠彩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左洋洋[2](2021)在《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试点探索逐步过渡到全面展开,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赋活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其发展壮大不仅是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必然选择,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内循环的重要引擎。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遵循“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历史沿革-现实背景-发展现状-成因分析-解决对策”的基本思路,对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了一定研究。首先,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对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指明产权关系明晰与股份合作是其核心特征。其次,分析了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沿革及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夯实了发展的理论根基;曲折探索、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构成了发展三阶段;助推经济内循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二次飞跃”则是发展的重要现实背景。再次,归纳分析了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及成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实现形式日趋多元、发展模式日趋多样,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尚未突破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在总体发展水平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组织运营水平低、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运行管理不规范、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有针对性提出了包括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发展保障路径在内的相应对策。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多主体、多要素等的协同发力。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促进制度、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向农村的倾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以最终实现业兴民富村美。
张瑞涛[3](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沈芬[4](2021)在《杭州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杭州市把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并把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截至2019年,全市2049个行政村总收入达52.20亿元,村均总收入254.74万元;总经营性收入达30.81亿元,村均经营性收入150.34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过20万元村的比例达77.26%。杭州村级集体经济削薄增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张浩,冯淑怡,曲福田[5](2021)在《“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文中研究指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面临农民财产权益难保障和集体经济难壮大的"两难"困境。然而,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探究和完整的案例验证。本研究立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难"困境,将合作制理论与不完全契约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界定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分析框架,推演了解决"两难"、实现"双赢"的理论假说,并以苏州吴中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纵向改革为例验证了理论假说,最终提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以及促进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是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从"两难"到"双赢"的"良方"。基于苏州吴中区的考察发现,通过政经分开、股权设置(取消集体股、设置多元化的个人股)、股权固化和股份权能拓展等改革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能够保障农民财产权益。通过完善"三会"等基层民主治理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农民的"两权"匹配,以及通过激励性工资和长期性股权赋予管理者剩余索取权、通过监督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和控制自由现金流)约束管理者剩余控制权,最大程度地促进管理者的"两权"匹配,能够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李海涛[6](2020)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提到了新高度。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有没有增长、增长多少、能否长期稳定增长,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关心的重要事情。根据2017年底统计数据,在我国农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49.5%,家庭经营收入占比35.9%,转移性收入占比11.0%,财产性收入仅仅占比3.6%,远低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农民要致富,除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生产收入以外,还要依靠利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集体资产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一,是广大农民朋友多年以来辛苦劳动积累的成果。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集体资产作为重要市场要素广泛进入市场交易,使得农村集体资产交易行为较以往更为频繁,并加速转化为财产收入,成为农民分红的可靠稳定渠道。因此,规范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做大做强农村集体资产,为农村集体拓展经济收入来源,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众多农村集体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恰逢南海获批广东省创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际,对南海农村集体资产的发展壮大历程进行总结研究,发现尽管国家、省以至于南海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开展清资核产、严格财务管理、探索平台交易、加大审计监督等等,较大地促进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但是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在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交易,损害了农民个人和农村集体的利益,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本文试图从一般监管理论、产权理论、寻租理论、内部制衡理论等出发,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相关概念内涵,采用佛山市南海区农村集体交易数据和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珠三角、长三角等不同地区在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上的做法和异同,找到当前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部分资产未被纳入监管范围、一些资产应上未上,围标串标、内幕交易,交后监管缺位等问题,从法律制度、流程机制、系统设计、中介机构、参与人员等方面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以此寻找破解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难题的方法,如明确农村集体经济法律地位,补齐政策制度机制漏洞,充分发挥各方监管作用,严厉打击干扰市场交易行为,广泛运用信息科技手段,以便建立规范有序的交易市场秩序,从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利益,增加农民和农村集体收入,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良好物质基础。
薛怡瑶[7](2020)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Z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破解三农发展的难题,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群体的权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而在其中,迅速提升政府村级集体资产综合管理水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农村基层管理极其重要的一环。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维持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保障公益事业发展、提高村民福利待遇的必要途径,更是为农村的综合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是农村公共管理的重要抓手。首先对研究的集体资产管理概念进行界定,详细阐述哪些资产属于研究范围,界定相应的管理活动和管理主体。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学习各类理论及相关文献,从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基层实际执行情况出发,以江苏省Z县为案例,主要围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资产不清、增长乏力、管理模式缺陷等问题,在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实践研究,聚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相关改革,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举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探索内在原因,寻找可能的解决措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涵盖了保值和增值,不仅要管理好现有的村集体资产,更是要抢抓机遇,快速发展村级经济。Z县目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基础较好,通过发展载体经济,村集体收入逐年稳步提升,村民福利也逐渐提高,极大的证明了村两委的综合治理能力,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出重大贡献。但同时本文也认为,目前Z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财务管理不规范、工程项目管理随意、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等等,不利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模糊,日常管理及监管体系不完善,村务公开不到位,以及基层农经队伍配备不足。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体系,继续开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做好清产核资和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各项工作,全方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充分把握村级经济发展机遇,加强村级财务队伍建设,加强村务公开,畅通信访渠道,进一步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
石庆威[8](2020)在《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脱贫攻坚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乡村振兴战略蓄势待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我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纽带。增强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加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物质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如何脱贫、乡村如何振兴、产业如何升级、集体经济如何壮大,连续多年出台了关于“三农”的政策。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清算、验资、成员界定、股权量化。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同时,有效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因此,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现实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广元市昭化区为研究区域,探讨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共六个部分:第一,分析当前国内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二,梳理农村集体经济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简要分析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第四,针对昭化区五种模式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典型村基本情况、发展特点、主要做法及成效、模式对比以及经验总结;第五,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式进行绩效评价,提炼出模式差异与共性、可操作性与适用性、有效性与科学性;第六,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段浩[9](2019)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策略和实施要求,强调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标。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来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传统的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存在资产产权、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和制度缺失,片面强调形式上的效率与公平,但对实质公平和经济效率的最终实现缺乏考虑。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产权的有效保护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有利于保障农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权来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随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这种影响会更加显着。然而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制度效应也需要长时间的酝酿和传导。尽管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在改革试点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因此,应遵循主线引领、多维考量、环节联动的法治化思路,以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均衡协调作为主线,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来全面考量,以资产的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等环节的制度建设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进路的具体制度建设,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适应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保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步入良性的路径依赖。当然,基于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自然禀赋差异和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地区应当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革策略和制度保障,因而政府对改革可以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在相关的制度构建中也应当围绕产权保护的实质来探索不同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以提高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制度绩效。第一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旨在准确认定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探讨其具备的集体所有、营利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与农民个体利益关联性等特点,概括和总结出谁投资谁所有、尊重历史和照顾现实等认定原则,深入分析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具有明确资产归属、提高资产经营效率、保障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探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的政策沿革与制度困境。主要表现为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合理、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从理论上看,计划经济下的集体所有理论无法实现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协调均衡,根源在于追求经济效率和分配公平的形式化价值取向。在改革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闲置和流失、资产运营缺陷、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总结梳理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对改革的地方实践进行了样本分析和经验总结。第二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全面分析了集体所有权理论、股份合作经济理论、公共利益理论,重点探求了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及其意义,提出了集体所有权资本化、股份合作以及公共利益的实现路径。在此理论指导下,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在明晰产权、规范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等基本目标的情况下,重点实现对农民利益保护的制度目标。通过厘清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树立农民利益保护和农民利益发展的核心目标,建立农民利益行为分析及风险防范机制来确保农民利益的有效保护,依靠市场来推进农民利益的发展,通过过渡市场来实现保护和发展农民利益的调适策略。第三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旨在探寻制度构建背后的理念,在综合考察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上,从实质公平、经济效率、规则秩序和共同福利方面予以具体阐释。在综合比较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和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明确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目标,提出以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均衡协调作为改革法治化的主线,分别从国家、集体和农民三重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重点探索资源资产化、资产收益化和分配公平化等环节的联动机制,形成“主线——维度——环节”的法治化思路,提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体系化构建,探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法治化路径。第四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通过建立和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清产核资、产权界定,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的划定标准。同时,注重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主体范围确定,从主体的认定原则、认定因素和认定办法,解决主体认定的具体法律问题,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登记制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股权设置、管理和流转等法律制度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和制度安排,强调既要尊重地方改革的特殊性,也要注意在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第五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旨在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决策、运营、执行、监督法律制度进行体系化建构,基于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及其制度成因,从资产治理机构结构优化和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完善,以及健全经营性资产信息公示和监管制度,有助于提高集体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以强化经营性资产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监督责任作为创新思路,以强化信息公示和人才管理为手段方式,完善和优化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维护集体资产管理组织的经济活动自主权和集体成员的合法利益,以立法和改革共同推进经营性资产管理主体的职能转变,规制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治理,推进经营性资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六章“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主要探析了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其制度归因,着眼于资产收益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以及民主监督权难以实现等问题,从资产收益分配程序规则、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以及民主监督权方面探求制度与改革要求的间隙,合理调整资产收益分配关系。通过探究天赋人权、劳动贡献和利益均衡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分析个人股和集体股以及其他分配规则的具体应用,同时对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公示公开程序制度予以分析和阐述,科学设计和合理设置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规则与程序制度体系。最后,形成以产权保护、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的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研究结论,在法治思维、理论维度和法治进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并为以后进一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范景霞[10](2019)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村级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涉农资金的财政投入和使用,各类村级矛盾也日益凸显。村干部是否将资金运用到实处,也成为我国农村老百姓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对村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迎合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建立良好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和完善村级财政体系、建设清廉的村级基层组织、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有必要审计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完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本文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1]。结合当前农村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村“两委”成员容易产生的共同问题,以完成村干部任职时期的经济指标为核心目标,通过国家财政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民生改善和实施生态保护的措施与成效,以规范村干部行为、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目前我国在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任然存在很多不足,从审计理论的发展需要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来看,还没有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当前我国村级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所建立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村级财务管理责任、经济事件决策责任、民生改善水平责任、生态保护执行责任和个人廉洁从政责任等方面的责任指标,并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设定,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明确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进一步建立村级财务管理、经济决策、生活改善水平、生态保护实施、廉洁从政等多个责任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分析B镇独特的代表性及审计工作的需要,针对该镇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践应用,提出了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建议。
二、浅谈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农村集体经济 |
1.3.2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 |
1.3.3 新时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3.4 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背景 |
2.1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 |
2.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想 |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互助合作思想 |
2.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
2.2.1 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 年) |
2.2.2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阶段(1978-2012 年) |
2.2.3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阶段(2012-至今) |
2.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
2.3.1 助推我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引擎 |
2.3.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
2.3.3 实现农业“二次飞跃”的基本要求 |
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1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
3.1.1 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 |
3.1.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日趋多元 |
3.1.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
3.2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总体发展水平低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
3.2.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水平较低 |
3.2.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盈利能力不强 |
3.3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3.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
3.3.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不规范 |
3.3.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机制不完善 |
4 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
4.1 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
4.1.1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
4.1.2 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
4.1.3 深入开展群众宣传动员工作 |
4.1.4 充分挖掘自身发展基础优势 |
4.2 完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 |
4.2.1 建立健全组织发展相关法律 |
4.2.2 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 |
4.2.3 健全集体“三资”监管机制 |
4.2.4 优化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 |
4.3 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路径 |
4.3.1 强化地方部门统筹规划保障 |
4.3.2 健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度 |
4.3.3 强化财税金融多元政策支撑 |
4.3.4 多措并举优化农村人才队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
2.1 产权制度研究 |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
2.3 农村―三变‖改革 |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
2.6 相关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3.2 理论基础 |
3.2.1 产权理论 |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
3.2.3 制度变迁理论 |
3.2.4 集体行动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
4.2.1 探索改革阶段 |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
4.2.3 试点扩大阶段 |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
6.1.2 界定成员 |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
7.1.1 案例选取 |
7.1.2 案例基本情况 |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杭州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杭州村级集体经济削薄增收存在的问题 |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靠土地资源征用突出 |
(三)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较依赖上级补助 |
(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有待优化 |
(五)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资源供给不足 |
二、进一步推进杭州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工作的思考 |
(一)高起点设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整体布局,按照“一村一策”发展特色经济 |
(二)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资源统筹运营机制,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
(三)推进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范化和帮扶活动常态化 |
(四)健全集体经济市场化运作模式 |
(五)挖掘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培育方式 |
(5)“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框架 |
(一)理论选择 |
(二)分析框架 |
1. 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界定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
2.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三、假说验证:苏州吴中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纵向改革的经济逻辑 |
(一)充分界定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
1. 改革初期:“模糊”的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无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
2. 改革后期: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的充分界定有效保障了农民财产权益 |
(二)提升农村集体资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匹配程度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1. 改革初期:不匹配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降低了农村集体资产利用效率 |
2. 改革后期:高度匹配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提升了农村集体资产利用效率 |
(三)其他案例证据 |
四、结论和讨论 |
(一)主要结论和启示 |
(二)理论贡献 |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6)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概述 |
2.1 农村集体资产及交易监管相关概念 |
2.1.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2.1.2 农村集体资产 |
2.1.3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 |
2.1.4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 |
2.2 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的参与主体、监管目标 |
2.2.1 参与主体 |
2.2.2 监管目标 |
第三章 南海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做法 |
3.1 南海区农村基本情况 |
3.1.1 南海区情概览 |
3.1.2 南海区农村情况概览 |
3.1.3 南海区农村改革情况 |
3.2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历史演变及现状 |
3.2.1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历史发展 |
3.2.2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做法 |
3.2.3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分类 |
3.2.4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流程 |
3.2.5 典型镇街实践模式 |
3.2.6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主要成效 |
第四章 南海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
4.1 问题探析 |
4.1.1 交易监管政策覆盖不全面 |
4.1.2 交易前监管存在盲区 |
4.1.3 交易过程中围标、串标、哄抬、压低价格等现象时有发生 |
4.1.4 交易后续监管缺失 |
4.1.5 历史集体资产交易监管难以介入 |
4.2 原因探析 |
4.2.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
4.2.2 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执行不够到位 |
4.2.3 监督不及时不专业 |
4.2.4 交易市场化程度不高 |
4.2.5 监管力量相对薄弱 |
4.2.6 干部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
第五章 其他地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模式经验及启示 |
5.1 东莞市加强农村(社区)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经验及启示 |
5.1.1 基本情况 |
5.1.2 主要做法及启示 |
5.2 苏州市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经验及启示 |
5.2.1 基本情况 |
5.2.2 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 |
第六章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的对策和建议 |
6.1 进一步明确农村各类组织定位和职责 |
6.1.1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法人地位 |
6.1.2 合理确定各自职责 |
6.2 建立健全落实各项监管政策制度 |
6.2.1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 |
6.2.2 坚决打击曝光违法违规行为 |
6.2.3 严格落实村务公开制度 |
6.3 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监督作用 |
6.3.1 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监事会的作用 |
6.3.2 积极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监督 |
6.3.3 不断扩大农村集体资产监督主体范围 |
6.4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队伍建设和平台网络建设 |
6.4.1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队伍建设 |
6.4.2 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一体化平台网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适应新版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要求 |
1.2.2 为未来基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
1.2.3 总结基层村集体资产管理经验 |
1.2.4 提升自身工作能力需要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实地调查法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内文献综述 |
1.5.2 国外文献综述 |
1.5.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概念界定 |
2.1.1 农村集体资产 |
2.1.2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
2.1.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体——以县一级政府管理主体为主要研究方向 |
2.2 农村集体资产的相关理论 |
2.2.1 产权相关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内部控制理论 |
第三章 Z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村级经济发展现状 |
3.1 Z县农村集体资产现状 |
3.1.1 总体资产情况 |
3.1.2 村集体年度资产收入情况 |
3.1.3 村集体经营管理活动支出情况 |
3.1.4 年度净资产及收益分配情况 |
3.2 Z县农村集体资产的发展趋势——以载体经济带动转型升级 |
3.2.1 历史背景 |
3.2.2 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2.3 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
3.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
3.3.1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村集体服务指导能力 |
3.3.2 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审慎投资发展 |
3.3.3 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发展资源 |
3.3.4 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发展惠民目的 |
第四章 Z县政府关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
4.1 积极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 |
4.2 快速推进了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
4.3 全面推广了“E阳光”微信公众号 |
4.4 加紧督促了村集体应收款清缴 |
4.5 有效落实了全县村级财务“第三方”代理 |
4.6 率先创新了全县村级开支“非现金”结算 |
第五章 Z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村集体资产投资、财务及工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
5.1.1 A村集体资产管理背景简述 |
5.1.2 村集体资产投资缺少民主监督 |
5.1.3 村级现金监管有廉政风险 |
5.1.4 工程管理存在廉政风险漏洞 |
5.1.5 财务账务管理不严谨 |
5.2 案例二:村集体资产管理人员、权限不到位 |
5.2.1 B村集体资产管理背景简述 |
5.2.2 基层管理权限不足 |
5.2.3 传统人情关系对集体资产日常管理的负面影响 |
5.2.4 村民福利发放与村集体资产增值的矛盾 |
5.2.5 农村人口管理复杂化 |
5.3 其他农村地区存在的典型问题 |
5.3.1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有待进一步建设 |
5.3.2 镇级层面监管指导不完善 |
5.3.3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化建设缓慢 |
5.3.4 村集体发展缺少优质项目 |
5.3.5 部分历史应收款项清缴困难 |
5.3.6 “第三方”财务记账体系仍需完善 |
5.3.7 民意表达渠道不畅 |
第六章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所有权意识不清晰,群众监督未落实 |
6.1.1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需完善 |
6.1.2 村民对集体资产相关权利不在意 |
6.2 基层管理行政化,管理目标不清晰 |
6.3 村务公开不够透明,村民信任度不足 |
6.4 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专业化指导缺位 |
6.5 基层薪酬晋升缓慢,人才储备不足 |
第七章 解决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
7.1 继续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法制化建设 |
7.1.1 确保法律规章执行到最基层 |
7.1.2 加强镇级政府监督指导 |
7.1.3 完善农村内部规章管理体系 |
7.2 继续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化监管 |
7.2.1 继续做好农村集体资产存量排摸工作 |
7.2.2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平台化运营建设 |
7.2.3 强化全方位集体资产监管 |
7.3 充分发挥基层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 |
7.3.1 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造血能力 |
7.3.2 加强基层综合治理能力 |
7.3.3 加强村会计队伍建设 |
7.3.4 加强村民自治能力 |
7.4 深化基层政府与广大村民的互联互通 |
7.4.1 主动完善基层村务公开 |
7.4.2 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 |
7.4.3 建立群众监督反馈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集体经济 |
2.1.2 农村集体资产 |
2.1.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
2.1.4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区域经济理论 |
2.2.3 农业合作经济与股份合作理论 |
3 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
3.1 昭化区基本情况 |
3.2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情况 |
3.3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
3.3.1 政策方针日益完善化 |
3.3.2 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
3.3.3 组织架构和监督体系逐渐完善化 |
3.3.4 集体经济发展运行机制日益规范化 |
3.3.5 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 |
3.4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3.4.1 主观制约因素 |
3.4.2 客观制约因素 |
3.5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总体性问题 |
3.5.1 村“两委”干部及村民素质、合作意识不强 |
3.5.2 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
3.5.3 基础薄弱 |
3.5.4 经济总量小 |
3.5.5 人才匮乏 |
4 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4.1 产业带动型模式 |
4.1.1 模式特征 |
4.1.2 村级基本情况 |
4.1.3 主要做法及成效 |
4.1.4 主要经验 |
4.2 服务增收型模式 |
4.2.1 模式特征 |
4.2.2 村级基本情况 |
4.2.3 主要做法及成效 |
4.2.4 主要经验 |
4.3 合作经营型模式 |
4.3.1 模式特征 |
4.3.2 村级基本情况 |
4.3.3 主要做法及成效 |
4.3.4 主要经验 |
4.4 新型业态型模式 |
4.4.1 模式特征 |
4.4.2 村级基本情况 |
4.4.3 主要做法及成效 |
4.4.4 主要经验 |
4.5 资产运营型模式 |
4.5.1 模式特征 |
4.5.2 村级基本情况 |
4.5.3 主要做法及成效 |
4.5.4 主要经验 |
4.6 结论分析 |
4.6.1 模式对比分析 |
4.6.2 模式经验总结 |
5 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绩效评价 |
5.1 评价方法选择 |
5.1.1 层次分析法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 评价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
5.2.1 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式 |
5.2.2 构建判断距阵 |
5.2.3 计算权重 |
5.3 结果计算与分析 |
5.3.1 数据来源 |
5.3.2 绩效评价 |
5.3.3 结论分析 |
6 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总体性的对策建议 |
6.1.1 增强村民干部集体观念意识 |
6.1.2 强化政府扶持力度 |
6.1.3 夯实基础,延伸产业链 |
6.1.4 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的建立 |
6.2 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性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Ⅰ |
附录 B-调查问卷Ⅱ |
附录 C-调查问卷Ⅲ |
(9)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框架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缘起与进程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基本理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构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特点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认定原则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法律认定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与政策演进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政策演进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地方实践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现实问题 |
三、传统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中的制度困境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构建目标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集体所有权理论 |
二、股份合作经济理论 |
三、公共利益理论 |
四、理论突破与意义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构建目标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原则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目标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目标实现的调适策略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
一、保障集体经营性资产实质公平价值 |
二、发挥集体经营性资产经济效率价值 |
三、维护集体经营性资产规则秩序价值 |
四、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共同福利价值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
一、传统的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 |
二、过渡的集体所有混合经营模式 |
三、新型的集体所有股份合作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
一、一条主线:法治化的价值指引 |
二、三重维度:法治化的考量因素 |
三、三个环节:法治化的具体进路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构建框架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化的必要性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范围界定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评估制度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清产核资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界定制度的构建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认定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主体的内涵辨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原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范围的认定因素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资格的认定办法 |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主体登记制度的完善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理论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原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设置方案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管理方式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权能设计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现状分析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的法律思考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构建路径 |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机构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目标及其原则 |
三、多重委托代理的经营性资产决策管理制度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度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创新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能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组织管理的模式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经营权法律制度的创新路径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执行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监督机构的设置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运营公开公示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财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审计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五、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民主监督管理制度的构建 |
第五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治理困境与制度完善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中的运行困境及其原因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的完善思路与制度优化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治理法律制度完善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问题及制度归因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问题的具体表现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失序的制度归因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的具体规则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调节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程序法律制度的构建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决策程序制度的构建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管理程序制度的构建 |
三、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民主监督程序制度的构建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公开公示程序制度的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10)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2.1 文献综述 |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 |
2.3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概念 |
第3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1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村级治理的作用 |
3.2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问题分析 |
3.3 构建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4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
4.2 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
4.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设定 |
第5章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应用——以B镇相关村为为例 |
5.1 B镇相关村的概述 |
5.2 B镇相关村问题现状 |
5.3 B镇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B镇村干部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运用 |
5.5 对策与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四、浅谈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桂林市叠彩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发展研究[D]. 伍金荣. 广西大学, 2021
- [2]新时代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D]. 左洋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杭州村级集体经济消薄增收对策研究[J]. 沈芬. 江南论坛, 2021(04)
- [5]“权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逻辑和案例证据[J]. 张浩,冯淑怡,曲福田. 管理世界, 2021(02)
- [6]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D]. 李海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Z县为例[D]. 薛怡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广元市昭化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石庆威.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9]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 段浩. 西南政法大学, 2019
- [10]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范景霞.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