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项目

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项目

一、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武雪[1](2021)在《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河道管理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研究和构建河道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深入落实河长制和维护河流长效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定西市境内的关川河是黄土高原干旱区的一条中小河流,水域资源和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河道渠化明显,在进行河道管理工作时存在基础资料较分散、水事处理效率不高、水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关川河河道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和“3S”等技术构建了“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河长制”管理制度和网格化管理手段,通过对河道进行多级单元网格划分,进一步实现河道的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对“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提出了河道网格化管理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式,构建了“1个水域带状网格和4类岸线功能区网格”,依据岸线控制线划分方法将岸线网格进行二级划分,这种网格划分为河道网格化管理提供了基础。(2)收集研究区内河道水文资料、水事管理资料及岸线管理资料,利用GIS平台构建河道基础数据库和管理信息数据库,综合考虑河道实际需求设计系统功能模块,常用模块包括水文水资源、水质、岸线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数据查询和后台管理6部分。(3)采用“LAMP”模式进行系统开发,包括Linux操作系统,Apache网页服务器,My SQL数据库和PHP开发语言,进一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查询和动态更新的能力,客户端运用B/S架构技术以缓解客户机载荷过大的问题,减少系统维护成本,通过MD5数据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与帐号信息安全,维护系统的稳定。(4)“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中构建了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和视频监控子系统,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采用雷达水位计监测河道实时流量数据,通过Ajax技术获取河道24小时实时流量接口数据,采用Echarts技术实现动态数据的可视化并在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中展示;视频监控子系统主要采用无线高清视频监控实现对河道24小时无间断监控,以便随时查看河道,提高河道水务事件的处理速度与效率。(5)实现了最小生态流量和洪峰流量的预警预报功能,实时流量值超过设置的阈值时流量管理平台子系统进行预警,也可对未来24小时流量进行预测。(6)通过人工流速仪测流法验证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测流数据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系统自动量测的实时流量数据误差较小,误差范围≤±0.05,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精度。

张英隆[2](2020)在《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工程变更会引起工程造价、质量、进度的变化,因而工程变更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和项目集成交付模式(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IPD)是近几年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热点。IPD模式作为一种协同高效的项目交付模式不断得到推广,同时,BIM技术在项目的各阶段和专业不断得到实践应用,它们的发展为实现工程变更的有效控制与高效管理提供了新的工作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和机理,分析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投入的核心管理要素与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的内在联系,构建变更控制模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求解该模型,计算项目的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建立了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针对BIM技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应用深度等各层面的多样化发展情况,以及IPD模式尚处于试点阶段、鼓励推广“类IPD”模式的现状,本文聚焦于“工程变更控制”这一管理问题,分析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投入的管理要素与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结果的内在联系,以“管理要素——工程变更控制”生产函数为思路建立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关注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投入有效性和产出最大化,运用直观的数据方法计算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的变更控制效率。2.分析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工程项目中运用的BIM技术和IPD模式构成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运用重点文献分析法,分类总结出BIM和IPD的管理要素(包括可直接量化的技术性要素和不可直接量化的组织性要素)。针对不可直接量化的组织性要素,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研究项目工程变更控制的组织特性,得出量化表示的项目组织性指标,实现了BIM技术和IPD模式的管理要素的量化表示,作为模型的投入要素。另一方面,研究工程变更控制效果的表现形式,总结同变更相关的显性指标,将其量化作为为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3.研究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针对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工作所具备的“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运用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阐述了基础DEA方法和较为适合本研究的超效率DEA方法的原理和建模步骤。4.开展了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案例分析。研究了案例调研的设计思路、调研途径与数据获取方法。调研了五个不同的案例项目,它们分别应用了不同的交付模式及BIM技术。运用“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求解了各项目的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对案例项目工程变更控制中的管理要素投入和开展工程变更控制时的组织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5.提出了工程变更控制的对策建议。从“工程建设领域”、“具体项目开展工程变更工作”和“项目进行工程变更控制时的组织关系”三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做好工程变更控制的对策和建议。在上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运用DEA方法求解建立的“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模型”,可以有效地进行各项目之间工程变更控制相对效率的评价;(2)根据模型的求解结果,可以分析每个工程项目在取得更高变更控制效率时可供改进的方向,为各项目BIM和IPD管理要素的投入提供了参考;(3)项目中投入的BIM和IPD管理要素会影响项目开展变更控制时的组织关系,本文应用SNA方法进行了组织关系的建模,有效地分析出不同项目的组织关系特性,为工程变更控制模型提供了部分数值化的投入指标,也有助于分析参与项目变更控制工作的个体的组织特性,可以更好地进行组织协调和团队配合;(4)本文提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进BIM技术和IPD模式的应用,在具体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实践BIM技术和IPD理念,关注和优化工程变更控制中参与人员的组织关系等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工程变更控制。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包括:(1)率先对“类IPD”项目及仅应用部分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开展变更控制的研究,以提高变更控制效率为目标,为各类项目选用BIM和IPD管理要素提供了参考;(2)提出了评价工程变更控制效率的新思路,关注于工程变更控制中的投入有效性和产出最优化,以生产函数的思路建立了DEA评价模型;(3)尝试运用案例调研和SNA方法,将组织性管理要素和工程变更控制效果的表现性指标进行量化,为DEA生产函数模型中量化较为抽象的投入和产出要素提供了操作方法。

丁相锋[3](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杨靖[4](2020)在《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水利部更是做出重要批示要深化农田水利改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因此,持续、健康的推进农田水利向更智能化、更精准化方向发展,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设施与现代化改造,从水源到田间整体实现水利设施的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为具有地理空间属性的事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上的革新,本次研究通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完美结合,再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实现灌区渠系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使得灌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了更科学的技术支持。我国的灌区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要实现灌区的精细化管理,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对灌区内地地理空间要素实现系统、精准化管理,因此建立灌区空间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以数据库为支撑,来制定灌区用水计划。本次研究基于陕西省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数据采集手段移动GIS、无人机、GPS等开展数据采集工作。本文主要以研究与开发宝鸡峡灌区扶风段用水计划系统为目标,通过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为重点展开如下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先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概念设计。通过概念设计,对灌区用水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了解系统所需基础数据,通过结合“3S”技术开展了灌区基础数据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比较先进的采集手段—无人机测量和移动GIS,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2)将采集完成的灌区基础数据如渠系资料、田块信息、农作物信息、灌溉制度等进行入库前的预处理,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通过GIS系统构建灌区空间数据库,以Geo Database数据库模型,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对灌区内的地理要素分类编码,实现分层管理,构建的灌区动态数据库为后期设计灌区用水系统提供数据支撑。(4)以典型灌区——宝鸡峡灌区渠扶风段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解决实际问题。利用Arc GIS Engine技术和C#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工具包、.Net Frame Work4.0框架,对GIS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将整个系统开发设计为用户管理模块、渠系数据管理模块、属性数据管理模块、优化配水模块、数据导出模块、帮助等几个方面。整个系统界面优化、操作简单、系统数据管理完整、性能突出,有较好的移植性和推广性。

宋秀娟[5](2020)在《内蒙古绒山羊舍信息化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一直是被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发展数字化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使得农业发展不仅局限于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业也备受关注。目前,我国的农业、畜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农业、畜牧养殖业,能够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畜牧产品的优质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综述了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并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发现很多地区缺少基础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化资源服务平台,因为畜禽的生长与繁殖不仅受遗传、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所以对畜禽舍环境指标评价进行有效监测,能够为养殖业提供养殖依据和建设性意见,从而优化养殖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接着本论文在结合内蒙古绒山羊舍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绒山羊生存环境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适合我国现代化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牲畜棚舍信息化资源平台。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羊舍信息采集子系统、远程信息化子系统和羊场管理子系统。羊舍信息采集子系统主要是实现对羊舍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并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显示。在羊舍信息采集子系统中,本文采用嵌入式开发系统的方式,利用短距离信息传输的内部网络和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采集和传输绒山羊舍数据(如气温和湿度等),外部网络则采用基于GPRS无线服务的通信网络。远程信息化子系统整合信息采集模块、羊群管理子系统,并构建远程信息化平台,让管理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连接到羊场信息化平台。羊场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对羊群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及出售等进行综合管理,通过软件系统简化管理,提高办公效率。最后,本文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设计了系统的软硬件和数据库。完成了信息的采集、处理与显示,完成了用户管理功能。对系统设计的功能进行一一测试运行,通过运行效果良好,系统的信息传输子系统实现了对绒山羊养殖过程能进行连续观察并记录数据,可以对数字化信息进行分析,并在分析结果基础上进行决策,由此提高生产力,节约成本,使畜牧产品具有更大的经济附加值;能够对异常情况进行警示提醒,为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提供可能。业务服务子系统具有安全、稳定的优点,且用户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以满足当前农业及畜牧业信息管理的需求,使规范农业畜牧业信息系统的管理,促进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畜牧业信息化建设。

马海荣,罗治情,陈娉婷,官波[6](2019)在《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范围大、空间分布复杂、工程数量多等特点,利用常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管护较难实现。开展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护技术方法的探索,旨在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的信息化水平。主要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及管护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并根据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护的应用需求,进行了"智慧农田水利信息化管护综合应用系统"的初步设计。

徐嘉嵘[7](2019)在《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经济发展及土地供需矛盾,土地违法行为与违法主体日益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动态巡查、信访举报等土地执法监察手段,难以贯彻落实执法新要求。以遥感监测为主要形式的信息化管理因其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大范围的对地观测能力及强大的空间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能力,从而逐步运用于土地执法监查中来并成为解决执法难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前3S技术,尤其是GPS、GIS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情况,对J县的经济发展及土地管理概况、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背景、目标及运行优势、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等土地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发现目前J县存在基础信息不全、运转不协调、监管有漏洞、普及率低等问题后,结合J县2017年例行督察数据,对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效果经行评价。针对以上问题,提出J县执法监察下一步需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智慧国土与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各级执法监管平台、构建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强化外部监督及日常监管、加强重点宣传等方面来理顺管理机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以信息化促进国土资源执法管理创新,带动执法监察的全面、规范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利用构建智慧城市的浪潮搭建智慧国土平台,将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有效融入社会协同治理中去将有效提升国土执法监管效率。

张军谋[8](2019)在《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共同繁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跨越“中等发展陷阱”的重要途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制度性大变革往往会带动一系列生产要素的高效流通和社会公平的大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关系向更高级的形态演化。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是我国疆域中远离国家核心区域且与邻国相接的特定地域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以来,新疆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国家在这一地区通过不断深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为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加速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体制的转型升级进程。然而,由于新疆地缘政治、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人文社会历史条件的复杂性,在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中,许多由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区域问题常常会与当地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恐怖主义、外交争端、国际霸权等交织叠加,对新疆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构成了巨大的阻力。这种局面不仅严重阻滞了新疆经济社会体制现代化改革的步伐,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安定团结的大局,使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当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为了能更加明确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联互动关系,为新疆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确立一个分析框架,研究选取我国西北边疆民族社会特征典型的新疆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2006-2015年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领域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两个维度,对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从机制构建视角对新疆经济社会协同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揭示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演化机制规律,从经济社会的价值理性角度,对新疆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主体关系的调节提供合理的秩序,使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各种制度的综合机制作用,减少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创新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发展模式,提高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绩效,有效改变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互动发展过程中由于创新性不足而形成的“路径依赖”现象,为新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构建和谐边疆提供参考和科学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问题提出-方法构建-实证分析-问题出路的技术路线,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度、耦合度、协同发展度展开计量研究分析。研究进一步运用自组织理论构建了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演化的哈肯模型,并对两者的演化机制展开定量分析,计算推导出不同时期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系统的序参量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主要参数随时间的推移产生的综合效应正在逐步呈现出来,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正在成为一个彼此关联的复合型系统,整个系统的发展愈加依赖两个子系统协同发展质量的不断提高,而不是依赖单纯的经济发展或社会稳定某个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提高。但在这两者协同关系演化过程中,还存在各自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和不平衡、两者的矛盾冲突有所加剧、边界不清相互侵犯干扰、协同内生动力作用不足、“路径依赖”现象严重等问题。通过对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水平的多层次测评分析,以及对协同机制演化困境及产生原因的综合判断,提出了完善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的构想和具体内容。研究在对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相关问题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整体处于中等协同水平;(2)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评价体系不完善;(3)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较大的结构性矛盾;(4)新疆经济发展制度与社会稳定制度供给不完善;(5)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协同机制体系不完善;(6)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的内生动力不足;(7)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模式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过渡阶段;(8)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协同关系处于“帕累托改进”状态。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1)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倡导质量兴疆战略;(2)克服形式主义,构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协同发展评价体系;(3)强化自身调节,调和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矛盾;(4)加强政策设计,保障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制度的有效供给;(5)避免“路径依赖”,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协同绩效;(6)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7)强化协作关系,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协同创新能力;(8)加大跨领域信息沟通,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公共价值;(9)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步伐,打击“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在研究思想方面,弱化各种经济社会管理手段工具理性,强调经济社会价值理性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且将两者产生的正向作用力传导于双方系统。在此基础上,使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由冲突转向统一,由外部相关转向内部相关,由静态关联转向动态关联,由政策性的稳定转向价值性的稳定。从而提升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内生性发展动力,最终使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走向长期自觉契合的状态。(2)在研究观点方面,采用结构性的观点,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置于两者结构特征与功能作用发挥的统一整体中,分别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中进行研究,揭示新疆经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其次是研究观点从传统的族际主义治边观点向区域主义治边观点转变。把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统一于区域和谐发展的视角,研究两者双向互动均衡发展的途径,这与对这类问题常见的“历史/政治”或“民族/政治”的研究范式有所不同。(3)在研究方法方面,突出了对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定量研究手段,使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动态演变规律能够得到科学的反映。

王妍妍[9](2019)在《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各地地震灾害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灾后应急救援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区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而在救援过程中,物资救援是满足灾区灾民生存需求与恢复发展的关键。科学高效与公平合理的应急物资分配方案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成效,不适当的分配方案可能给灾区造成二次伤害,加重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程度。因此,地震灾害发生后,如何科学高效与公平合理地开展应急物资分配工作是目前应急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问题。然而,现有的应急物资分配研究主要围绕应急物资的单周期分配展开,忽略了现实应急救援物资分配是一个持续的多周期过程,很少考虑不同应急周期之间物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在物资分配优化的目标方面,现有研究多以时间、成本等体现效率或满意度等体现公平的单一因素为目标,忽略了实际大规模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分配决策需要综合考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实际情况;同时,多数研究基于完备灾情信息展开,对实际应急救援环境存在的模糊随机信息与路网受损等不确定因素对物资分配产生的影响考虑不足;最后,以往属地管理原则下形成的应急物资分配方案容易出现高成本低效率的情况,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转换和应用。基于此,本文基于物资需求的周期性以及物资筹集与分配的周期性,提出多周期分配策略,综合考虑各周期之间物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以“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为研究对象,以应急资源管理理论、应急阶段划分理论、应急物资分配理论为基础,应用多目标优化、模糊规划、随机规划、线性近似以及智能优化算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别基于确定性供需信息、不确定灾情信息构建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并对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及其提升路径进行探究,旨在实现整个应急周期物资的最优分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基于确定性供需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方面,针对现有模型构建多注重效率而忽视公平的不足,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以完备灾情信息为基础,根据物资分配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构建了两类模型:一是通过引入指数效用函数,以灾民物资短缺负效用损失量化公平,考虑不同周期灾民对于不同应急物资需求的动态变化特性,以最小化物资短缺负效用损失与物资分配总成本为目标,构建基于救援点—受灾点二级节点网络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二是考虑到灾后配送中心物资有限、需要物资集散点及时供应的情况,以物资短缺的延迟损失最小化与物资分配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基于集散点—配送中心—受灾点三级节点网络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有利于促使物资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其次,在基于不确定灾情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方面,针对地震的突发性、信息获取的不完全性、救援需求的紧迫性以及次生灾害影响,提出一种适用于实际灾害救援情境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第一,针对灾害发生的无预兆性所导致的无法准确获得应急响应周期内的物资供给量、需求量和道路最大运输量等信息的实际情况,提出基于模糊供需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能够实现在救援供需信息为区间值或模糊值时应急物资的多周期合理优化分配;第二,针对灾后道路损毁,路网存在一定风险并急需修复的情况,提出多周期应急物资配送与路径修复风险度量方法,并以最小化总分配时间、总分配成本和总体路径风险为目标构建基于随机模糊信息与路网修复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可以弥补以往物资分配方案脱离灾害实际情境信息的不足。再次,在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及提升路径探究方面,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入剥夺成本构建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社会总成本模型,提出基于基尼系数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公平测度方法,通过比较多周期与单周期分配模型、分析模型在提高分配效率以及实现分配公平等方面所体现出的效果,验证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有效性;第二,针对大规模地震灾害的跨边界特征以及属地管理原则下物资分配存在高成本低效率的不足,提出基于区域自救与跨区域协同救援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提升路径,有利于实现多周期救援整体效果最优及救助效率最大化。本文将多周期分配策略引入到应急物资分配优化模型构建之中,建立了系统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针对应急物资分配优化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解决目前应急物资分配优化决策过程中的薄弱问题,希望能够为实现地震灾害应急物资的多周期科学高效与公平合理分配以及提高震灾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的整体救援效果提供新思路,为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方面提供理论和决策参考。

丁凯[10](2018)在《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全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基础发的展整体转型升级,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提出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该目标并兼顾农业长期发展趋势和需求,转型升级发展农业现代化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外部环境基本需求要素包括光照、土壤、水份,其中水是重要一环,宁夏位于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年降雨量在180mm-670mm之间且整体分布由北向南递增,属于干旱地区。因此自古以来宁夏农业灌溉均已引黄灌溉为主,历经持续千年的不断开发建设,形成了当前宁夏引黄灌区。2011年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项目资金投入,引黄灌区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农业生产中灌溉存在的问题。虽然基层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在不断推进,但灌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方式却一直延用原有的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机制与当前灌区发展不匹配,无法充分发挥灌区建设所带来的工程效益,同时也制约了灌区现代化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发展,因此研究现代化灌区管理需求对今后一个时期宁夏灌区农田水利管理改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以初步建立宁夏农村水利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需求设计方案为目标,针对农田项目建设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数据管理等核心工作内容及流程,梳理归纳相关工作需求,提出并分析比较不同系统搭建方案,最后确定适合灌区现有基础条件和信息化灌区管理机制的综合系统设计方案。最后针对系统试点运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为建设符合当前宁夏农村水利管理需求,能够面向未来现代化灌区建设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宁夏灌区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的总目标提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为:(1)宁夏农村水利建设运行管理主要矛盾及信息化解决方案;(2)宁夏农村水利综合管理需求分析与设计;(3)农村水利项目建设运行管理机制设计和信息化系统框架方案;(4)提出了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道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2 河长制研究进展
        1.2.3 网格化研究及其在河道管理中的应用
        1.2.4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水文水资源及河道管理情况
        2.2.1 径流量
        2.2.2 水文站布设
    2.3 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概况
        2.3.1 涉河建筑物管理
        2.3.2 河道采砂管理
    2.4 流域内供水设施概况
        2.4.1 城镇供水设施
        2.4.2 灌区灌溉设施
    2.5 流域内水污染概况
第三章 河道多级单元网格划分
    3.1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
    3.2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依据和规范
    3.3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原则
    3.4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方法
    3.5 关川河多级网格划分结果
        3.5.1 一级网格
        3.5.2 二级网格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4.1 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4.1.1 河长制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2 网格化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3 河道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4.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原则
    4.3 系统架构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3.3 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
    4.4 系统建设中相关核心技术
        4.4.1 Web端相关技术
        4.4.2 客户端相关技术
        4.4.3 数据库技术
    4.5 功能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5.1 用户登录界面和系统主界面
    5.2 用户管理和后台管理
        5.2.1 用户管理
        5.2.2 后台管理
    5.3 水文水资源模块
        5.3.1 水文站点设置
        5.3.2 实时流量动态监测
        5.3.3 径流量
        5.3.4 流量管理子系统
    5.4 水质模块
    5.5 岸线网格管理模块
        5.5.1 涉河建筑物管理
        5.5.2 排污口管理
    5.6 视频监控模块
        5.6.1 视频监控设施布设
        5.6.2 无人机巡河视频
        5.6.3 视频监控子系统
    5.7 数据查询和通知公告
    5.8 实现手机端登录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分析
    6.1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的实现
        6.1.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1.2 实时流量监测方式的确定
        6.1.3 实时流量数据的传输与反馈
        6.1.4 实时流量数据的体现
    6.2 流速仪测流
        6.2.1 监测断面的选择
        6.2.2 流速仪测流
    6.3 系统中实时流量数据与流速仪测流数据的误差分析
    6.4 系统应用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2)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工程变更控制问题
        1.1.2 BIM技术的推进和发展现状
        1.1.3 IPD模式的推进和发展现状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工程变更的相关研究
    2.2 BIM 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3 IPD 模式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4 BIM 技术和项目交付模式与工程变更控制的结合研究
    2.5 工程管理中的效率评价问题
    2.6 现有研究评述
第3章 工程变更控制的建模分析
    3.1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和机理
        3.1.1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流程
        3.1.2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机理
    3.2 工程变更控制的建模分析
        3.2.1 研究假设
        3.2.2 建模分析
    3.3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分析
    4.1 BIM 的管理要素分析
    4.2 IPD 的管理要素分析
    4.3 组织性管理要素的量化分析
        4.3.1 工程变更控制与项目组织性的关系
        4.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4.3.3 运用SNA进行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组织关系建模
    4.4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求解方法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
        5.1.1 DEA 方法研究发展与应用
        5.1.2 DEA 方法的特点和针对本研究的适用性
        5.1.3 DEA 方法的建模步骤和基本 DEA 模型
    5.2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DEA建模及求解
        5.2.1 建立模型及求解步骤
        5.2.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案例项目基本信息的调研
        6.1.1 案例调研设计思路和调研途径
        6.1.2 案例项目简介
    6.2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投入要素数据计算
        6.2.1 可直接量化的技术性要素
        6.2.2 运用SNA方法对组织性要素进行量化
        6.2.3 投入要素的数据整理
    6.3 工程变更控制模型的产出要素数据计算
    6.4 案例项目的建模计算
        6.4.1 运用基础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
        6.4.2 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求解工程变更控制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案例分析总结与对策建议
    7.1 案例分析总结
        7.1.1 工程变更控制的相对效率评价结果
        7.1.2 案例项目在管理要素投入方面的改进分析
        7.1.3 案例项目中参与人员的组织性分析
        7.1.4 本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及后续改进分析
    7.2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的对策建议
        7.2.1 “工程建设领域”层面的对策建议
        7.2.2 “具体工程项目”层面的对策建议
        7.2.3 “项目组织关系”层面的对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1.1 主要研究工作
        8.1.2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8.3.1 现有研究不足
        8.3.2 后续研究建议
附件A 工程变更控制工作调研提纲
附件B DEA-SOLVER Pro5.0 软件计算的五个案例项目超效率DEA求解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情况

(3)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区现状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水资源条件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灌区工程现状
        2.2.1 渠首引水枢纽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2.2.3 灌区渠系工程
        2.2.4 排水沟系工程
        2.2.5 信息化工程
        2.2.6 管理运行
        2.2.7 灌区水生态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 节水措施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4.3.1 水资源条件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国内灌区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宝鸡峡灌区用水管理现状
        1.4.2 宝鸡峡灌区空间数据库构建
        1.4.3 宝鸡峡灌区用水计划系统设计
        1.4.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数据采集
    2.1 灌区基础地理数据
    2.2 属性数据
    2.3 技术路线
    2.4 基础数据采集方式
第三章 基础数据预处理
    3.1 专业术语解释
        3.1.1 地理信息系统
        3.1.2 地理信息数据库
        3.1.3 地图投影与坐标系统
        3.1.4 空间分析
    3.2 栅格数据处理(地理配准)
    3.3 地图矢量化-Arc Scan自动矢量化
    3.4 遥感数据处理
    3.5 拓扑关系构建
    3.6 数据处理辅助软件
        3.6.1 奥维互动地图
        3.6.2 Arc GIS10.2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灌区空间数据库的构建
    4.1 典型灌区地理状况
    4.2 空间数据库构建理论基础
    4.3 空间数据库的特点
    4.4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4.4.1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目的
        4.4.2 空间数据库研究的内容
    4.5 数据库设计原则
    4.6 空间数据库设计
    4.7 属性数据库设计
    4.8 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联结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用水计划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2 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
        5.2.1 系统设计思路
        5.2.2 系统设计原则
    5.3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5.4 系统开发平台
        5.4.1 系统开发硬件环境
        5.4.2 系统开发软件环境
    5.5 系统模块设计
        5.5.1 登录界面设计
        5.5.2 地图管理模块
        5.5.3 渠系数据管理模块
        5.5.4 灌区属性数据管理模块
        5.5.5 用水计划生成
        5.5.6 数据导出模块
        5.5.7 帮助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内蒙古绒山羊舍信息化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平台架构
    2.2 平台的总功能
    2.3 系统关键技术介绍
        2.3.1 3S技术与智能传感网络
        2.3.2 基于XML的信息化资源描述框架和HDFS云存储架构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
    3.2 系统软件设计
        3.2.1 信息采集子系统
        3.2.2 远程信息化子系统
        3.2.3 羊场管理子系统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4 系统平台的实现
    4.1 信息采集模块
    4.2 远程信息化模块
    4.3 羊场管理模块系统
5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登录模块测试
        5.1.2 羊群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5.1.3 系统公告管理功能测试
        5.1.4 添加综合信息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农田水利工程信息提取
2 基于遥感技术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用
    2.1 基于3S技术的农田水利灌排渠道选线
    2.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监测和辅助验收
3 基于遥感技术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
    3.1 基于遥感技术的农田用水计划
    3.2 基于3S技术的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
    3.3 基于遥感技术的灌溉效果与用水效率评价
4 基于3S技术的智慧农田水利信息化管护综合应用系统
5 小结

(7)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的
    0.4 创新点
    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0.6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土地执法监察的内涵
    1.2 土地执法监察的基本原则
    1.3 土地执法监察的相关理论
2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的现状
    2.1 J县土地管理及经济发展概况介绍
        2.1.1 资源概况
        2.1.2 经济发展概况
        2.1.3 土地管理概况
        2.1.4 人员体制概况
        2.1.5 J县土地执法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2.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政策环境
        2.2.1 “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的提出
        2.2.2 深空对地观测的广泛运用
    2.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及运行优势
        2.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目标
        2.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的运行优势
    2.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基本模式与运行情况
        2.4.1 以3S技术为基础的土地执法新模式
        2.4.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机制的运行方式
        2.4.3 运用遥感监测提高土地执法效率的典型案例
3 J县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存在基础信息短板
        3.1.1 信息共享不足
        3.1.2 违法判定与相关审批信息不同步
        3.1.3 违法用地图斑在不同时间与平台重复出现
    3.2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转不协调
        3.2.1 机制运行主体不唯一
        3.2.2 机制运行没有形成有效闭环
    3.3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监管有漏洞
        3.3.1 土地管理过于依靠技术手段
        3.3.2 存在监管盲区
    3.4 信息化管理机制推广普及率低
4 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运行不畅的分析研究
    4.1 运行不畅的数据分析
        4.1.1 2017年土地例行督察数据类型
        4.1.2 效果评价
    4.2 运行不畅的原因分析
        4.2.1 行政壁垒形成信息孤岛
        4.2.2 数据更新不及时
        4.2.3 获取信息困难
        4.2.4 新兴技术应用时间短
        4.2.5 缺乏顶层设计推动
5 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基础信息
        5.1.1 加强信息互联互通
        5.1.2 促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国土相融合
        5.1.3 深入整合各级监管平台
    5.2 协调运转机制
        5.2.1 引入大家管的“大执法”格局
        5.2.2 形成跨部门监管闭环
    5.3 加强多维监管
        5.3.1 强化外部监督
        5.3.2 加强日常监管
    5.4 加强重点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及提出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2.1.2 国内外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
        2.1.3 国内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关系的研究
        2.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边疆研究理论
        2.2.2 经济发展理论
        2.2.3 社会稳定理论
        2.2.4 协同发展理论
第3章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理及方式
    3.1 核心概念内涵
        3.1.1 经济发展
        3.1.2 社会稳定
        3.1.3 协同
        3.1.4 协同机制
    3.2 协同机理分析
        3.2.1 系统的开放性特征形成演化的交换机制
        3.2.2 非平衡性动态势能是经济社会协同演化的重要动力
        3.2.3 涨落促进协同演化关系从无序到有序
        3.2.4 非线性作用的整体性发展
    3.3 协同方式
        3.3.1 矛盾个体之间的分化与统一
        3.3.2 共治共建的集体行动
        3.3.3 多元组织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共享配置
        3.3.4 博弈运动中实现新的均衡
        3.3.5 现实的整体性发展
第4章 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水平测评
    4.1 协同机制建设的现状
        4.1.1 思想政治建设现状
        4.1.2 组织基础建设现状
        4.1.3 制度建设现状
        4.1.4 发展格局现状
    4.2 协同水平测度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4.2.3 变量的选取及计算
    4.3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关系分析评价
        4.3.1 关联度分析
        4.3.2 耦合度分析
        4.3.3 协同发展度分析
        4.3.4 总结评价
第5章 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演化及困境分析
    5.1 序参量演化模型的构建
    5.2 变量选取及计算
    5.3 协同机制演化分析
    5.4 协同机制演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5.4.1 困境分析
        5.4.2 原因分析
第6章 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发展的构思
    6.1 对现有协同机制进行优化
    6.2 构建新的协同机制
    6.3 协同机制构建的原则
        6.3.1 人本性原则
        6.3.2 价值理性原则
        6.3.3 正义性原则
        6.3.4 成本原则
        6.3.5 实效原则
    6.4 丰富协同机制的内涵体系
        6.4.1 理念的转化
        6.4.2 环境的优化创新
        6.4.3 组织体系的创新
        6.4.4 方法的革新
第7章 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的完善
    7.1 经济发展机制完善
        7.1.1 构建科学的资源开发机制
        7.1.2 制定合理的产业协调机制
        7.1.3 建立长效反贫困机制
        7.1.4 加大科技创新机制
        7.1.5 实现经济均衡发展机制
    7.2 社会稳定机制完善
        7.2.1 优化社会日常管理机制
        7.2.2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7.2.3 推行风险社会监管机制
        7.2.4 完善民族社会公平机制
        7.2.5 加强民族团结机制
    7.3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完善
        7.3.1 优化协同动力机制
        7.3.2 调整协同运行机制
        7.3.3 完善协同保障机制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未来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应急物资调度研究现状
        1.3.2 应急物资分配研究现状
        1.3.3 应急物资分配有效性及提升路径研究现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理论分析
    2.1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的相关概念
        2.1.1 地震灾害
        2.1.2 应急物资
        2.1.3 应急物资需求
        2.1.4 应急物资分配
    2.2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相关理论基础
        2.2.1 应急资源管理理论
        2.2.2 应急阶段划分理论
        2.2.3 应急物资分配理论
    2.3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过程分析
        2.3.1 灾情信息收集
        2.3.2 救援物资统筹
        2.3.3 分配方案制定
        2.3.4 分配方案实施
        2.3.5 决策效果评估
    2.4 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的理论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确定性供需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3.1 基于救援—受灾二级节点网络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3.1.1 问题描述与前提假设
        3.1.2 参数和变量设定
        3.1.3 模型构建
        3.1.4 求解算法设计
        3.1.5 案例分析
    3.2 基于集散—配送—受灾三级节点网络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3.2.1 问题描述与前提假设
        3.2.2 参数和变量设定
        3.2.3 模型构建
        3.2.4 求解算法设计
        3.2.5 案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不确定灾情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4.1 基于模糊供需信息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4.1.1 问题描述与前提假设
        4.1.2 参数与变量设定
        4.1.3 模型构建
        4.1.4 区间数与三角模糊数确定性转化
        4.1.5 求解算法设计
        4.1.6 实际案例验证
    4.2 基于随机模糊信息与路网修复的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
        4.2.1 问题描述与前提假设
        4.2.2 参数与变量设定
        4.2.3 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风险度量方法
        4.2.4 模型构建
        4.2.5 随机约束规划与模糊约束规划确定性转化
        4.2.6 求解算法及步骤设计
        4.2.7 实际案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分析及提升路径探究
    5.1 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分析
        5.1.1 多周期分配模型与单周期分配模型比较
        5.1.2 模型提高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效率的有效性
        5.1.3 模型实现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公平的有效性
    5.2 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的提升路径探究
        5.2.1 跨区域协同救援应急物资分配的必要性
        5.2.2 区域自救与跨区域协同救援的多周期物资分配优化模型提升路径
        5.2.3 案例验证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灌区管理研究现状
        1.3.1 灌区管理概念
        1.3.2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管理计量管理方法
        1.3.3 农业灌溉水费征收管理
        1.3.4 灌区灌溉管理及水利用系数提高方案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宁夏引黄灌区现状综述
    2.1 宁夏引黄灌区基本情况
        2.1.1 青铜峡灌区
        2.1.2 沙坡头灌区
        2.1.3 七星渠灌区
        2.1.4 固海灌区
        2.1.5 红寺堡灌区
    2.2 灌区运行管理结构现状
        2.2.1 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组织结构
        2.2.2 在编管理人员基本结构
        2.2.3 现行工程运行管理方式
    2.3 目前管理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4 信息化管理方案解决现状问题的关键
第3章 农村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及平台框架
    3.1 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3.2 总体原则、思路及技术框架
        3.2.1 总体原则
        3.2.2 总体思路
    3.3 功能结构
    3.4 技术结构
    3.5 信息化管理平台技术框架
        3.5.1 基础支撑体系
        3.5.2 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体系
        3.5.3 业务应用体系
第4章 农村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核心流程及功能设计
    4.1 项目管理-以高效节水项目管理为例
        4.1.1 拟建项目
        4.1.2 前期工作计划
        4.1.3 资金分配计划
        4.1.4 项目批复
        4.1.5 地块信息
        4.1.6 招投标及合同管理
        4.1.7 项目进度
        4.1.8 项目转结
        4.1.9 资金支付
        4.1.10 项目验收
        4.1.11 项目转工程
        4.1.12 项目联系人
        4.1.13 附件管理
        4.1.14 项目档案
    4.2 工程管理-以渠道管理为例
        渠道管理
    4.3 运行管理-以灌区灌溉管理为例
        4.3.1 水权分配
        4.3.2 厅下达年度指标
        4.3.3 县水指标分配
        4.3.4 水量计算
        4.3.5 自动化闸门管理
        4.3.6 农民用水者协会(WUA)
        4.3.7 水费收取
    4.4 GIS地图管理-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
        工程项目地图
    4.5 报表管理-以高效节水项目管理报表为例
        高效节水报表
第5章 信息化管理平台试点应用及改进建议
    5.1 信息化管理平台试点应用出现的问题
        5.1.1 信息化建设标准差异导致的矛盾
        5.1.2 信息化管理工作方式与原有工作模式的矛盾
        5.1.3 信息化后期维护运行长期投入保障不足
        5.1.4 综合型信息化管理人员匮乏
    5.2 应对问题的改进建议
        5.2.1 完善灌区信息化标准、制度
        5.2.2 推行新的建设管理运维模式
        5.2.3 落实运行管理内容及经费
        5.2.4 优化建设管理模式
        5.2.5 强化运行维护管理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探讨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高原干旱区关川河“河长制”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D]. 武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基于BIM和IPD模式的工程项目变更控制研究[D]. 张英隆.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基于空间数据库的灌区用水管理系统的设计 ——以宝鸡峡灌区为例[D]. 杨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5]内蒙古绒山羊舍信息化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宋秀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遥感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护中的应用[J]. 马海荣,罗治情,陈娉婷,官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3)
  • [7]土地执法监察信息化管理机制问题研究 ——以J县为例[D]. 徐嘉嵘.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协同机制研究[D]. 张军谋.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多周期分配优化模型研究[D]. 王妍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宁夏引黄灌区信息化管理需求和核心流程功能研究[D]. 丁凯. 清华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基于“3S”技术的农业系统信息化管理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