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岩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涂世会[1](2021)在《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研究(1959-1960)》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三个时期发行了地方公债,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琼崖临时人民政府解放公债、东北生产经营建设折实公债;1959—1962年间福建、江西、四川、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地方公债发行;2009年至今地方政府债券逐步直至全面放开。关于1960年前后地方公债发行,江西、安徽等省已有学者予以关注,福建省地方公债发行却缺乏微观探讨。1959、1960年福建省两次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既具有其他省份公债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文章拟从公债发行背景及政策出台、公债政策内容及动员部署、发行结果及偿还实施、公债要素分析及影响等方面,对1959、1960年福建省两次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进行研究,弥补新中国地方公债史研究的部分空缺,有助于深化认识大跃进时期党对社会主义财政经济政策的探索历程。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章:绪论。文章以绪论开篇,探究相关研究背景,梳理现有地方公债研究相关文献,确立本文选题意义及学术价值。明确研究创新点以及重点难点,寻找并确定研究方法,探索并确定相关研究内容,铺垫文章整体框架。第2章:公债发行背景及政策出台。本章主要探讨1959、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的背景及政策出台过程。当时正处大跃进时期,地方政府现有财政资金难以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紧张,无法满足各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为了维持地方基本设施建设,各地在中央指导下发行地方公债。福建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经济建设公债条例》精神,发行了1959年和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第3章:公债发行政策内容及动员部署。本章主要对1959年和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的公债利率、债券面额、发行办法、推销原则、各地推销指标以及在推销过程中的动员部署情况进行研究。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在公债发行动员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动员,如组织专门的推销机构、为推销动员工作拨付专用经费、利用报刊宣传报道、刷标语,等等。第4章:公债发行结果及偿还实施。本章主要对1959、1960年福建省两次地方公债的发行认购结果以及偿还实施过程中抽签还本办法、抽签还本号码、公债券抵还职工借用欠款、还本付息资金来源、公债提前兑付相关规定以及还本付息情况等进行研究。第5章:公债发行要素分析及影响。1959—1962年地方公债发行涵盖了七个省份,各个省份的公债政策内容不尽相同,前文已经对1959、1960年福建省的公债政策制定、发行结果以及偿还实施等进行了微观探讨,本章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省份地方公债的发行特点作比较分析,包括利率、价格、票面的异同。进而研究在大跃进背景下,福建省此次地方公债发行产生的各种影响,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结语: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对1960年前后我国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情况进行回顾,并对其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得出对于当前我国地方公债政策完善、现代财政体系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启示。如:地方公债发行有益于缓解地方经济、财政压力;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公债政策是实现公债发行任务的前提;政策目标得以实现,正确的工作方法不可或缺;政策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郑旗锋,贾雷,于宾,李有绪[2](2021)在《金融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探索——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实践为例》文中指出文章把握福建省区域发展战略蕴含的机遇,结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下称"农发行福建省分行")近年来服务福建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及成效,提出农发行福建省分行从聚焦"三农"主线、打造"三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质效等方面服务福建省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方案的思路。
田雅[3](2020)在《曹菊如金融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曹菊如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金融思想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曹菊如金融思想。曹菊如金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金融的思想。要想准确理解曹菊如的金融思想就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的背景下从而厘清曹菊如金融思想的实质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方能进一步阐明曹菊如金融思想对中国当代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启示。本文首先梳理了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金融思想、列宁的金融思想和毛泽东的金融思想三大部分,具体论述了其中的货币思想与银行思想。其次,阐明了曹菊如金融思想的实践基础,曹菊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作为国家银行的“业务总监”、抗日战争时期作为边区银行的“总舵主”、解放战争时期作为东北解放区金融工作的“看护员”和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国金融事业的“贡献者”。再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曹菊如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关于货币的思想,包括发行货币要注重稳定币值,边币与法币关系密切,以法币做准备金稳定边币与法币的比价,发行边币要以购买力指数为指标,无差别兑换发行新人民币。另一方面是关于银行的思想,包括边区银行具有企业性质,发挥银行的金融核心作用,银行增加信贷资金发展国营企业,银行信贷要管理好流动资金,加强信用合作社对农贷的支持的思想。最后,概括了曹菊如金融思想具有立足人民聚焦金融工作的人民性、着眼现实突出金融工作的时代性和坚持金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征。曹菊如的金融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主要包括曹菊如金融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金融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以及他的金融思想对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现实启示。主要包括曹菊如金融思想为健全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提供历史借鉴,为我国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启示和为我国当代银行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经验。
童小璇[4](2020)在《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实践与思想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嘉庚和胡文虎是南洋声名显赫的华侨领袖,他们生在同一时代,出自同乡,在商业、社会、慈善等领域的成绩同样令人瞩目,但是他们各属南洋不同华侨族群,文化传统不同、性格也各异。他们都创办过自己报刊,所办报刊在南洋华侨社会都有重要影响力。二人曾一度不和,在商业、社会、政治等领域针锋相对,经常通过报刊展开激烈论战。本文选取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领域的实践成果,通过文献研究法回顾二人办报活动的始末,并且对他们的办报宗旨、新闻思想、经营方式、所持政治立场进行归纳总结与对比。继而从个人、社会环境两方面探究背后原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陈嘉庚与胡文虎在办报数量规模与报刊政治立场上存在差异。办报规模主要是受到二人产业分布情况与各自对报业投入情况的影响。政治立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于二人政治社会活动经验的不同。二人办报实践中也有诸多共有特征:通过报刊为实业做宣传、以商业支持报刊开支;以爱国主义为办报活动的指导思想;重视报刊的传播作用;重视新闻自由;经营有道,善用人才。探究其背后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儿时所接受的地域文化、中国传统价值观,海外创业的经历以及“海外孤儿”遭遇的影响。他们办报活动的直接目的都是产品宣传,而根本目的都源自于爱国主义。二人办报实践与思想各有千秋,各有裨益,他们通过办报实现报国理想的一腔热忱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王盛泽,毛立红[5](2019)在《红色农信在闽西的诞生及其历史定位》文中提出红色农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金融实践的产物,是建设苏区、赢得民心的重要经济举措,也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因在管理及运营上坚持正确的办社理念、宗旨、方针和原则,闽西红色农信创建后得以迅速发展,并发挥改善民生、支持苏区金融建设的重要作用。回顾与梳理这段历史,不难发现红色农信在闽西的诞生是毛泽东合作社理论的重要实践,是巩固土地革命战争成果的重要经济举措,是红色金融史上的重要开端,在中国革命和红色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罗姣娣,胡铃,韩韬,谢金水[6](2019)在《多元化 广覆盖 可持续——探访福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文中认为建立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对于解决普惠金融的"普"与"惠"起到关键基础性作用。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这就需要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
周博[7](2019)在《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行是人的一种空间流动形式,既能够呈现人和时空的互动关系,又可在旅行观念和旅行实践的演化中审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窥探时代变迁的特征。因而,由“旅行”这一视角切入,一方面可从历史人文地理的视角概观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的时空变化,另一方面又可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考察现代旅行观的内容要素,以及旅行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的生成过程。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种转型在城市中尤为显着,其中学校教师、编辑、记者、公务员、企业家、律师等新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典型特征。本文的研究时段限定于民国中期,即1927—1936年,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因民国前期军阀混战不断,国内旅行事业发展受限,未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旅行文献体系;二是《旅行杂志》创刊于1927年,此后的“黄金十年”,国民政府在经济、交通、新生活运动等方面进行国家建设,旅行事业得以正常而快速地发展;三是抗战爆发后,国内旅行虽未中断,但受时局影响,旅行被赋予了“救国”“挽救经济国难”等政治意义,与休闲旅行形成较大差别。故而,民国中期是研究休闲旅行的最佳时段。本文以1927—1936年间的《旅行杂志》及大约同时期其他报刊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核心文献,重返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的生活场域,以时人笔录的旅行观感探究其旅行动机、旅行路线、旅行感悟等,将微观视角与宏观视角相结合,力图真实地描述民国中期的国内旅行活动,借以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活状态以及观念变化。本文主体框架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探究旅行者之游兴、游踪及游观,每篇各含三章,全文共由九章组成。上篇游兴之第一章,通过分析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国内游记的作者身份、与作者同游者的身份,以及游记中所记载作者在旅行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及经历,发现此时期旅行者群体有四种特征:第一,在职业类型上,主要是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出版社和报社之编辑、记者,政府公务员,工商、金融实业界之企业家及从业者,以及医生、律师、画家和作家等自由职业者;第二,在教育背景上,多接受过现代新式教育,尤其多具有现代高等教育背景;第三,在出国经历上,大部分有出国留学、海外考察及海外任职等经历;第四,在生活地点及旅行出发地上,多为当时中东部地区沿海沿江之都市。这一群体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城市新知识群体。上篇游兴之第二章,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国内游记中作者所记录的出行原因与主观动机进行分析和归纳。出行原因最主要的是休闲游览,此类游记篇数最多,其次是公务考察、返乡探亲的途中兼事游览。关于休闲游览的主观动机则种类繁多,有“嗜好游览”、“偿久慕之情”、“消此闲暇”、“避暑养疴”、“蜜月”等多种类型。上篇游兴之第三章,在对游记作者的主诉旅行动机种类的归纳基础上,探究旅行动机产生之宏观和微观原因。通过游记文本对比可知,动机产生的宏观原因主要是现代化与城市化,具体而言包括城市娱乐的兴盛、“都市病”的出现、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新职业划分下的公务考察频繁化,以及西方人在中国的旅行示范所引领的休闲游览新风尚;微观原因则是个人爱好、“海外亲历”、“借地消遣”、健康预期等。中篇游踪之第四章,对所搜集整理的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刊载的536篇国内游记的游踪分布进行历时性统计分析,并对其中游踪在一省范围之内的465篇游记进行空间布局分析,发现当时旅行者的游踪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特征是以江浙地区为中心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而可将全国之游踪范围划分为中心区、扩散区和边疆区。中篇游踪之第五章,通过对前文所述全国游踪分布特征进行图像分析后,发现其分布呈点状、线性及圈层三种特征。点状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多集中于山、水、古迹所在地;线性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沿公路、铁路交通线及沿江、沿海分布;圈层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游踪分布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现圈层扩散,且分布密度由近及远呈现递减趋势。中篇游踪之第六章,探究前文分析所得之全国游踪分布的时空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和推动要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游览目的地开发建设、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二是新式交通的发展;三是新式旅馆的兴起和住宿设施多样化,以及专门的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下篇游观之第七章,在游程结束后,旅行者常伴随有对旅行体验的感悟和旅行意义的思索。通过游记文本分析,民国中期旅行者对于旅行的认知既有继承于古人之传统认知,如旅行之于教育、社会和健康等方面的价值,此外亦有城市化背景下对医治“都市病”之功效的体悟和特殊国情背景下对“爱国”意义的思索。下篇游观之第八章,随着民国中期旅行活动的兴盛发展,旅行事业开始引起民国学人的重视。民国学人认为发展旅行事业乃是“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可“谋文化之推广”和“兴起进取的精神”、“登临凭吊”能激发爱国热情。此时民国学人积极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原因,在理论上乃是受西方旅行话语之影响,在实践上是出于“挽救经济国难”之目的,期待以旅行事业的发展吸引海外游人来华游览,亲眼见证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之良善,借此回应“反宣传”,以获取近代国家资格。下篇游观之第九章,民国学人积极探索中国发展旅行事业之价值和意义,先后经历了对他国发展旅行事业的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阶段、对发展旅行事业的多重价值和具体路径(宣传、招徕、接待)的探讨阶段、以佘贵棠为代表的旅行理论总结等三个阶段,最终初步完成了中国化的旅行理论体系构建。综上,本文在对1927—1936年间《旅行杂志》所刊载的国内游记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民国中期城市新知识群体国内旅行活动的游兴、游踪、游观,旨在探究现代旅行活动中所折射出的人地互动,从“旅行”的底层视角管窥中国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一种生成路径。
胡斌[8](2019)在《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融资困境与缓解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返乡创业”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资金作为返乡创业农民工中的重要助力和保障,相关内容研究仍较为匮乏。了解当前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现状,有助于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帮助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走出融资困境,提高乡村区域经济发展。运用文献梳理、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围绕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中融资困境这一主题,结合调研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实地访谈等获取数据描述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现状,探究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中融资困境及成因,进而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意愿较低,融资资质较差;对此提出了强化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主观融资意识、提高融资资质的建议;(2)河南省部分融资政策扶持乏力,原因在于河南省政府对融资政策缺乏保障机制,且融资政策针对性不足;建议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自身融资需求合理规划制定政策建立健全融资政策保障机制;(3)河南省金融机构较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金融服务理念滞后,产品创新度低;对此提出了多层次完善农村融资机构创新服务模式丰富金融产品的建议。在依托上述建议多方协作下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走出融资困境,有利于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风险,助力返乡创业成功,进而推动农村产业多层次发展,带动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同时,相关研究结论也为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的后续政策制定及落实提供了导向。
王京春,曾隆旺,王银燕,王铁夫,郑旗锋,张伟伟[9](2019)在《助力特色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农发行履行政策性职责、落实国家政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开拓业务空间加快自身发展的时代机遇。为了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福建省分行分片区组织调研组深入各地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县、村,开展乡村振兴大调研,把准福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特点,探索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一、基本情况(一)总体情况。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实
林晶晶[10](2018)在《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的激荡四十年(1978-2018年),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取得长足进步的光辉岁月,更是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的历史长卷。自1984年12月,我国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上海市区到嘉定县,国高网沪高速-S5)开工建设,到2017年末,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3.5万公里,通车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的修建、维护和运营离不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在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是是经国家特许从事高速公路建设并实行收费经营的公司制企业,在日常运营和管理中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相统一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要求。本论文研究对象—福建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高速集团”或“公司”)成立于1997年8月,注册资本10亿元,是目前福建省资产规模最大的省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前期规划、施工建设以及通车后的管理维护工作。由于“建设超前、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分流、车流量未达预期、建设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的投资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财务规划就成为了公司的刚需。公司发展战略是指综合考虑公司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发展点的重大规划及策略。公司财务规划主要包括投资规划、筹资规划和资本结构规划等,其中最核心的是投资规划和筹资规划。本文由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对象选择、研究主要问题和意义、研究框架。第二章从福建省高速集团发展历程出发,衍生出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福建省乃至国内宏观经济情况和高速公路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三章为公司战略定位和目标分析,基于高速公路行业的运营管理特性,先通过SWOT理论进行公司战略定位分析,再进行战略目标选择。第四章为福建省高速集团的财务分析和财务规划,通过对公司2012-2017年财务报表的分析,进行财务评价,并根据发展战略进行财务规划。第五章为战略实施方案分析,包括战略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具体战略措施等。第六章为主要结论和启示,总结前文分析,对公司提出一些财务规划和建议以及本文存在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福建省高速集团面临着较大的偿债风险,目前公司多元化发展程度不足,业务较为单一,因此从长远稳健发展的角度来说,急需开拓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加快多元化发展的进程,通过不断完善并执行战略和财务规划,才能成长为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并重的国内一流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有助于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为类似的国有企业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二、龙岩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岩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研究(1959-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章 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背景及政策出台 |
2.1 1959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背景及政策出台 |
2.2 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背景及政策出台 |
第3章 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政策内容及动员部署 |
3.1 政策内容 |
3.1.1 1959 福建省年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办法 |
3.1.2 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办法 |
3.2 动员部署 |
3.2.1 积极进行宣传动员 |
3.2.2 发挥推销组织作用 |
3.2.3 拨付动员工作经费 |
3.2.4 制定宣传口号,进行广泛宣传 |
3.2.5 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公债信用 |
第4章 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结果及偿还实施 |
4.1 发行结果 |
4.1.1 1959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结果 |
4.1.2 1960年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结果 |
4.2 偿还实施 |
4.2.1 还本付息资金来源 |
4.2.2 公债偿还办法规定 |
4.2.3 公债偿还实施结果 |
第5章 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要素分析及影响 |
5.1 公债发行要素分析 |
5.1.1 公债发行数额 |
5.1.2 公债发行利率 |
5.1.3 公债票面数额种类 |
5.1.4 公债发行对象 |
5.2 公债发行影响 |
5.2.1 筹集建设资金,弥补地方财政不足 |
5.2.2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
5.2.3 公债得到及时偿还,有利于维护政府信用 |
5.2.4 科学的公债政策,为公债发行提供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金融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探索——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省区域发展战略机遇 |
(一)“多区叠加”显优势,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二)“三色”经济齐发力,开拓经济增长活力新蓝海。 |
(三)“数字福建”当先导,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二、农发行福建省分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与成效 |
(一)支持多区叠加,创造改革开放新红利。 |
(二)服务乡村振兴,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
(三)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
(四)支持生态建设,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
三、农发行福建省分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 |
(一)围绕“三农”主线,全力服务国家战略 |
1.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
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3. 聚焦主责主业。 |
(二)打造“三色”金融体系,突出重点强履职 |
1. 蓝色经济。 |
2. 绿色经济。 |
3. 红色经济。 |
(三)推动创新提升,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
1. 推进产品创新。 |
2. 推动服务提升。 |
3. 强化科技支撑。 |
(3)曹菊如金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人物生平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五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金融思想 |
一 货币流通量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和支配 |
二 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 |
三 银行的职能:三个集中两个公共形式 |
四 建立国家资本和具有垄断权的国家银行 |
第二节 列宁的金融思想 |
一 国家统一发行货币,以贸易为基础稳定币值 |
二 大银行是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关 |
三 银行是国民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 |
第三节 毛泽东的金融思想 |
一 货币发行保持币值稳定和控制通货膨胀 |
二 银行实行国有化 |
三 银行信贷业务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
第二章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实践基础 |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国家银行的“业务总监” |
一 积极筹建国家银行,创建银行各项制度 |
二 发行西北分行纸币,恢复生产发展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银行的“总舵主” |
一 管理光华商店,开展边区内外贸易 |
二 统一边区银行的货币发行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金融工作的“看护员” |
一 驱逐热河省的伪币,统一流通边币 |
二 统一东北地区货币,整顿金融工作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金融事业的“贡献者” |
一 开展货币制度改革,稳定金融物价 |
二 重视银行信贷工作,加强对农村金融的领导 |
第三章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曹菊如的货币思想 |
一 发行货币要注重稳定币值 |
二 边币与法币关系密切 |
三 以法币做准备金稳定边币和法币的比价 |
四 发行边币要以购买力指数为指标 |
五 无差别兑换发行新人民币 |
第二节 曹菊如的银行思想 |
一 边区银行具有企业的性质 |
二 发挥银行的金融核心作用 |
三 银行增加信贷资金发展国营企业 |
四 银行信贷要管理好流动资金 |
五 加强信用合作社对农贷的支持 |
第四章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
第一节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特征 |
一 立足人民聚焦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
二 着眼现实突出金融工作的时代性 |
三 坚持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统一 |
第二节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金融的思想 |
二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 |
第三节 曹菊如金融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 为健全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
二 为我国银行信贷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启示 |
三 为我国当代银行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实践与思想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陈嘉庚与其办报活动 |
二、关于胡文虎及其办报活动 |
三、陈嘉庚与胡文虎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一章 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活动始末 |
第一节 陈嘉庚办报活动始末 |
一、实业家陈嘉庚 |
二、陈嘉庚办报 |
第二节 胡文虎办报活动始末 |
一、实业家胡文虎 |
二、胡文虎办报 |
第三节 陈嘉庚与胡文虎的竞争及两派报纸论战 |
第二章 办报思想理念 |
第一节 陈嘉庚创办《南洋商报》与《南侨日报》 |
一、办报宗旨 |
二、新闻思想 |
三、经营管理方式 |
四、政治立场 |
第二节 胡文虎创办星系报团 |
一、办报宗旨 |
二、新闻思想 |
三、经营管理方式 |
四、政治立场 |
第三节 办报思想理念对比 |
一、二者办报实践相同之处 |
二、二者办报实践不同之处 |
第三章 原因探究 |
第一节 办报缘由 |
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考量 |
二、环境因素 |
第二节 办报规模差异的缘由 |
一、产业、受众分布范围有差异 |
二、对报业的雄心不同 |
第三节 爱国主义的根源探究 |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
二、个人政治社会活动的经历 |
三、“海外孤儿”遭遇的感触 |
第四节 政治立场差异的缘由 |
一、陈嘉庚政治立场的形成路径 |
二、胡文虎政治立场形成路径 |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
第四章 评价 |
第一节 陈嘉庚 |
第二节 胡文虎 |
第三节 实业家办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红色农信在闽西的诞生及其历史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农信在闽西应运而生 |
(一)毛泽东合作社理论是闽西红色农信诞生的思想基石 |
(二)闽西苏区的创建为红色农信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三)红色农信的诞生是适应闽西苏区经济斗争的需要 |
二、红色农信的发展历程及管理原则 |
(一)红色农信的创建及其初步发展 |
(二)红色农信的推广及其普及发展 |
(三)闽西红色农信的管理及原则 |
1. 制度先行的理念。 |
2. 为民服务的宗旨。 |
3. 民主管理的方针。 |
4. 利益兼顾的原则。 |
三、红色农信在闽西诞生的历史定位 |
(一)延续了党对合作运动的探索,是毛泽东合作社理论的重要实践成效 |
(二)为稳定苏区经济社会秩序、巩固土地革命战争成果发挥重要作用 |
(三)培育了大批红色金融人才,为红色金融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
(6)多元化 广覆盖 可持续——探访福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头雁效应”:政府机构带头作为 |
“鲶鱼效应”: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 |
“毛细血管”:农村机构深入基层为农户 |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上篇:游兴 |
第一章 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
第一节 游记作者之身份特征 |
一、职业类型 |
二、教育背景及留学经历 |
三、居住地及旅行出发地 |
第二节 游记作者之游侣身份特征 |
一、与友人相偕同游 |
二、与同寅相偕同游 |
三、与家人相偕同游 |
四、与同学相偕同游 |
第三节 游记作者旅途中所遇其他旅行者之身份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游记作者出行原因及主诉动机 |
第一节 休闲游览之动机 |
一、“性本好游”:视旅行为乐事,事旅行成习惯 |
二、因“久慕”而发之游兴 |
三、逃离城市:逃离喧嚣环境和枯燥工作 |
四、“消此闲暇”与“借地消遣” |
五、养疴避暑:对身体康健的追求 |
六、“蜜月旅行”:受西方影响的时髦事物 |
第二节 兼事游览:公务、考察、探亲旅行中之主诉动机 |
一、考察旅行 |
二、公务旅行 |
三、返乡探亲 |
四、其他旅行中的游览动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游记作者之游兴动机产生的原因 |
第一节 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
一、城市化、现代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
二、休闲旅行:城市娱乐新风尚 |
三、旅途中呈现之城市生活现代性 |
第二节 城市生活的不快体验:拥挤、喧嚣与压力 |
一、拥挤: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多 |
二、喧嚣:工业化与城市环境污染 |
三、压力:八小时工作制与超负荷工作 |
第三节 新休假制度下的休闲集中化 |
一、星期休息制与日常休闲旅行 |
二、公共假期与假日休闲旅行 |
三、师生专享假期:暑假、寒假、春假之旅行 |
第四节 新职业和新机会:公务考察旅行 |
一、“公务”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
二、“交通运输业”职业群体之旅行机会 |
三、“自由职业”群体中新闻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
四、“自由职业”群体中教育从业者之旅行机会 |
五、工商实业界的考察旅行机会 |
六、参加学会、学社、研究会主办会议之旅行机会 |
第五节 “海外亲历”与“本土示范”引领旅行新风尚 |
一、留学生目睹与亲历之海外旅行游览热潮 |
二、在华外国人的旅行示范 |
三、海外来华旅行团的旅行示范 |
本章小结 |
中篇:游踪 |
第四章 1927—1936年《旅行杂志》国内游记游踪之时空分布 |
第一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时间分布 |
一、1927—1928年间分布统计 |
二、1929—1932年间分布统计 |
三、1933—1936年间分布统计 |
第二节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记游踪之空间分布 |
一、中心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
二、扩散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
三、边疆区各省游踪空间分布统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27—1936年间国内游踪分布特征 |
第一节 点状分布特征:山、水、古迹 |
一、山:游山与山居避暑 |
二、水:从江河湖泊到海滨 |
三、古迹:访古而思今 |
第二节 线性分布特征:沿水陆交通线分布 |
一、沿陆路交通线分布 |
二、沿水路交通线分布 |
第三节 圈层分布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发散 |
一、由沪杭宁平津出发之游踪分布 |
二、由其他城市出发之游踪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游踪分布特征产生之原因 |
第一节 新式交通拓展旅行之时空范围 |
一、空间不变,时间缩短 |
二、时间不变,空间扩展 |
第二节 住宿设施的现代化与多样化 |
一、新式旅馆的兴起与发展 |
二、传统之逆旅、客店、客栈等住宿设施 |
三、传统之寺庙与道观等住宿设施 |
四、多样化的住宿设施 |
第三节 政府主导游览地之开发建设 |
一、城市公园与游憩地的开发建设 |
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 |
第四节 地方官绅的捐款兴建与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
一、地方官绅的捐款和兴建 |
二、当地“土人”的自发参与 |
第五节 旅行服务机构的诞生 |
一、客源地之旅行服务 |
二、目的地之旅行服务 |
三、连接客源地与目的地之交通服务 |
本章小结 |
下篇:游观 |
第七章 由传统行为到现代意识:旅行意义认知中的新与旧 |
第一节 传统旅行意义认知的继承和发展 |
一、“旅行是活学问”之教育意义 |
二、体察民情之社会意义 |
三、调节身心之健康意义 |
第二节 对旅行意义的新体悟 |
一、激发爱国热情与树立文化自信 |
二、医治“都市病”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由休闲活动到旅行事业:对发展旅行事业之意义的认知 |
第一节 民国学人视域中发展旅行事业的价值 |
一、“无形之输出”且“有裨益于地方经济” |
二、利于“人之交谊”及“国交亲善” |
三、“谋文化之推广”,“兴起进取的精神” |
四、“登临凭吊”而知“祖国的可爱” |
第二节 积极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的原因 |
一、“西学东渐”之一部 |
二、“挽救经济国难” |
三、回应“反宣传”,获取“近代国家资格”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由实践探索到理论自觉:近代中国旅行事业之理论生成 |
第一节 对西方旅行事业的话语引入和经验分析(1930—1935) |
一、旅行话语的引入方式及其对经济价值的关注 |
二、民国学人对海外旅行事业兴盛发展原因的经验分析 |
第二节 对发展旅行事业具体路径的探讨(1936—1940) |
一、全面探讨旅行事业之价值 |
二、深入探讨发展旅行事业之路径 |
第三节 构建本土化的旅行话语理论(1941—1949) |
一、构建旅行话语之理论体系 |
二、构建旅行话语之目的在于指导战后经济重建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目录(536篇) |
附录二: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作者信息(部分) |
附录三: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主要省区游踪分布示意图 |
附录四:1927—1936年《旅行杂志》刊载国内游记之游踪出发地与目的地关系示意图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融资困境与缓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返乡创业农民工内涵解析 |
2.1.2 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概念界定 |
2.2 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相关理论 |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3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的现状描述 |
3.1 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概况解析 |
3.2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及思路 |
3.2.2 调研数据来源 |
3.3 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主体分析 |
3.3.2 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政策环境分析 |
3.3.3 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困境及成因分析 |
4.1 农民工自身融资能力不足 |
4.1.1 农民工主动融资意识欠缺 |
4.1.2 农民工融资资质较低 |
4.2 融资政策扶持乏力 |
4.2.1 缺乏融资政策落实保障机制 |
4.2.2 部分融资政策时效性不足同质化严重 |
4.3 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吸引力 |
4.3.1 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 |
4.3.2 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缓解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融资意识提高融资资质 |
5.1.1 强化融资意识 |
5.1.2 提高融资资质 |
5.2 建立融资政策落实保障机制 |
5.2.1 加强政策落实监管 |
5.2.2 加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 |
5.3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 |
5.3.1 多层次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 |
5.3.2 创新服务模式丰富金融产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9)助力特色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
(一) 总体情况。 |
(二) 分片区情况。 |
1. 前沿发达地区。 |
2. 海洋经济带。 |
3. 红色经济区。 |
二、农发行支持福建乡村振兴机遇和挑战 |
(一) 难得的机遇。 |
1.多区叠加的政策环境。 |
2.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 |
3. 良好的政银合作基础。 |
(二) 面临的挑战。 |
1.融资政策不断调整。 |
2. 同业竞争日益激烈。 |
3. 财务可持续面临挑战。 |
4. 产品创新和服务不足。 |
三、农发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对策 |
(一) 总体思路。 |
(二) 分类施策。 |
1. 在城市行打好“创新牌”, 发挥乡村振兴的示范。 |
2. 在沿海行打好“特色牌”, 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 |
3. 在山区行打好“生态牌”, 优化乡村振兴的环境。 |
四、推动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
(一) 创新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信贷产品体系。 |
(二)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 |
(三) 对“红色”经济区实行差别管理。 |
(10)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省高速集团发展历程和内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公司发展历程和面临主要问题 |
一、公司概况 |
二、公司股权结构 |
三、公司主要业务 |
第二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福建省宏观经济现状 |
二、福建省高速公路现状 |
三、福建省高速公路历史规划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
一、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
二、我国高速公路行业发展现状 |
三、高速公路行业整体规划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省高速集团战略定位和目标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定位分析 |
一、高速公路及其运营管理特性 |
二、福建省高速集团战略定位 |
三、经营战略SWOT矩阵分析法 |
第二节 战略目标选择 |
一、社会责任目标 |
二、投资目标 |
三、通车里程目标 |
第四章 福建高速的财务分析与财务规划 |
第一节 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
二、损益表分析 |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
第二节 比率分析 |
一、杜邦分析法 |
二、盈利能力分析 |
三、营运能力分析 |
四、资产流动性分析 |
五、偿债能力分析 |
第三节 福建省高速集团财务评价 |
一、主要优点 |
二、主要缺点 |
第四节 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 |
一、发展战略 |
二、投资计划 |
三、筹资计划 |
四、投融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第五章 省高速集团战略实施方案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实施方案 |
第二节 战略措施 |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费用 |
二、开展多元化经营 |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 |
四、提升服务水平,増强用户粘性 |
五、丰富项目融资模式 |
第六章 战略研究主要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启示和建议 |
一、公司面临一定偿债风险 |
二、融资方案优化 |
三、做好集团财务规划 |
四、对贷款银行的建议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龙岩分行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发行研究(1959-1960)[D]. 涂世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金融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探索——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实践为例[J]. 郑旗锋,贾雷,于宾,李有绪. 福建金融, 2021(02)
- [3]曹菊如金融思想研究[D]. 田雅.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陈嘉庚与胡文虎办报实践与思想对比研究[D]. 童小璇. 兰州大学, 2020(01)
- [5]红色农信在闽西的诞生及其历史定位[J]. 王盛泽,毛立红.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9(06)
- [6]多元化 广覆盖 可持续——探访福建多层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J]. 罗姣娣,胡铃,韩韬,谢金水. 金融世界, 2019(11)
- [7]民国新知识群体的国内旅行研究 ——以1927-1936年《旅行杂志》为中心[D]. 周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河南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融资困境与缓解对策研究[D]. 胡斌.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9]助力特色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J]. 王京春,曾隆旺,王银燕,王铁夫,郑旗锋,张伟伟.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19(01)
- [10]福建高速公路公司的发展战略与财务规划研究[D]. 林晶晶. 厦门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