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成功治疗巨大椎柱血管瘤患者(论文文献综述)
徐承澍[1](2021)在《经动脉硬化栓塞与外科切除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目前临床上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Symptomatic Hemangioma of Liver,SCHL)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是经动脉硬化栓塞和外科切除2种。经动脉硬化栓塞术(Transarterial Sclerosing Embolization,TASE)多是指经动脉超选择插管到瘤体的供养动脉并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ingyangmycin-Lipiodol Emulsion,PLE)到瘤体内,或再采用颗粒型栓塞剂栓堵供养动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外科手术和PLE-TASE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的研究较少,部分文献认为PLE-TASE近期治疗效果较好,但远期复发率较高,且有严重的术后并发症[1,2]。本研究通过比较外科手术或PLE-TASE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0年以上的随访研究,以评价两种治疗手段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目的:评价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采用PLE-TASE和外科切除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PLE-TASE以及外科手术切除的患者人数共253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有146例患者纳入我们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89例。平均年龄为44.7±9.1岁。所有患者术前肝功能为Child-puhgA级。栓塞组在DSA下行PLE-TASE。手术组术式包括肝段/叶切除术。全部患者术后予护肝、营养支持治疗及对症处理。观察栓塞组及手术组治疗前与术后10年以上的组间瘤体缩小程度,并利用SPSS软件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两组间差异。观察术前及术后10年血常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并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观察两组术前术后组间组内的统计学差别。观察两组10年后症状缓解程度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146例患者纳入我们研究。资料完整的随访患者96例,其中7例因与疾病无关的原因死亡,89例成功随访。失访率为34.2%。其中51例接受PLE-TASE治疗,以下简称为栓塞组,其中男21例,女30例,平均年龄为43.1±8.8岁,经治肿瘤术前直径总和平均8.7±4.9cm。根据术中DSA下动脉造影分型将51例栓塞组患者分为乏血窦及富血窦两型,其中乏血窦型16例,富血窦型35例。38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以下简称为手术组,其中男14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41.3±6.0岁,经治肿瘤术前直径总和平均6.9±3.0cm。栓塞组和手术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灶部位和数目及术前最大瘤体直径上经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显示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患者术前血常规和肝功能各指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亦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随访时间为108~209个月,平均145.2±26.3月。所有患者10年以上随访显示症状消失,栓塞组51例患者中有3例在10年随访期间行2次PLE-TASE治疗。总的10年以上症状缓解率为100%。34例焦虑型SCHL患者焦虑缓解率100%。总的10年以上平均瘤体缩小率为72.7±30.0%,栓塞组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69.2±31.6%;手术组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79.4±22.3%。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栓塞组与手术组之间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1.184,P=0.242)。栓塞组中富血窦型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为80.0±24.1%,乏血窦型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为44.3±33.9%,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间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值3.449,P=0.002)。栓塞组中焦虑型患者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为63.5±36.1%,手术组焦虑型患者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为80.8±21.4%,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间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1.408,P=O.173)。术后10年随访这89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检查,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栓塞组术前与术后10年以上血常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分别为0.476、0.675及0.563,P值分别为0.699、0.132及0.456)。栓塞组术前及术后10年以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分别为0.564、1.231及0.675,P=0.564,0.875,0.543)。配对t检验显示手术组术前与术后10年以上血常规相比,WBC、PLT及HGB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分别为0.638、0.268及1.268,P值分别为0.765、0.278及0.682)。手术组术前及术后10年以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中TBIL、ALB及PT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t值分别为2.129、0.278及0.378,P值分别为0.281、0.682及0.675)。栓塞组和手术组术后10年以上血常规相比,两组间WBC、PLT及HGB差异不明显,协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显着性意义(F值分别为0.267、0.267及0.721,P值分别为0.627、0.168及0.682)。术后10年以上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相比,两组中TBIL、ALB及PT差异亦不明显,差异亦无显着性意义(F分别为0.628、0.572及0.682,P=0.681,0.682,0.291)。结论:PLE-TASE对于CHL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PLE-TASE与外科手术两种治疗的10年以上瘤体缩小率无显着性差异。动脉造影分型对PLE-TASE治疗后10年以上的瘤体缩小率有显着性影响,富血窦型瘤体缩小率较乏血窦型高。外科手术及PLE-TASE治疗对患者的远期肝功能均无显着影响。
周娇娇[2](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连小方[3](2019)在《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阐述肝血管瘤手术指征,比较肝血管瘤行肿瘤剥离术与肝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部肝胆胰外科2013.01.01-2018.10.01收治的156例肝血管瘤病人,将其中行肝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剥离术者分为两组,行肝血管瘤剥离术者59例,行肝切除术者85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肿瘤位置、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在两组术式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肿瘤数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在两组术式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在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优于肝血管瘤剥离术。结论:一、肝血管瘤肝切除术与剥离术是肝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其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数量,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可能并不是肝血管瘤术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二、手术指征:1、肿瘤≥4cm,且伴有明显症状并排除其他病因;2、肿瘤≥10cm,近1/2瘤体向肝外突出;3、位于肝被膜下对肝被膜有牵拉,位于肝边缘或近第一、第二肝门处继续生长可能侵犯压迫血管;4、对胃、十二指肠等毗邻器官有压迫;5、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肝血管瘤破裂出血伴或不伴感染等并发症或有瘤体破裂出血高危因素如极限运动爱好者、孕妇、司机;6、患者心理负担重,强烈要求手术;7、诊断不明或不能排除肝恶性肿瘤诊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既往有乙肝病史、有肝癌家族病史,肝硬化,AFP异常增高等情况,无论肿瘤大小均应积极干预治疗;8.有上腹部良性疾病(如胆囊结石)需手术治疗时一并处理;9.随访期间发现肿瘤进行性增大且速度较快。
王朝龙[4](2019)在《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3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3D可视化技术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62.63±8.70岁;术前减黄12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进行手术评估和手术规划。对照组患者4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61.76±8.04岁;术前减黄16例,术前应用CT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手术评估和手术规划。首先术前患者均行上腹部CT薄层增强扫描,观察组收集的CT二维图像数据以DICOM形式存储后分别导入旭东IPS-3DLiver肝胆3D可视化系统,对患者的二维CT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对重组图像进行3D可视化处理后,观察肿瘤的位置,确定肿瘤与肝内胆管、肝动脉、肝静脉以及门静脉之间的三维立体关系,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评估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犯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分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前评估肿瘤的临床分型、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程度等方面的准确性;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的差异。结果:1.术前评估情况:观察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为96.9%(31/32),对照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为80.5%(33/41)。观察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6.9%>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4);观察组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90.6%(29/32),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7.5%(28/32),对照组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2.9%(34/41),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5.4%(35/41)。观察组对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0.6%>82.9%),对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高于对照组(87.5%>85.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34;X2=0.07,P=0.79)。2.术中情况:观察组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40.56±55.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6.88±270.10 ml;对照组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71±72.9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42.20±263.40 ml。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t=-2.15,P=0.04)。3.术后情况:观察组中胆瘘2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1例,肝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对照组中胆瘘4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2例,肝功能衰竭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1%。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35);观察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9.47±2.85天,对照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0.88±3.82天,观察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为8.43±0.64万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8.29±0.60万元,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结论: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在术前明确肿瘤分型、评估肿瘤侵犯程度、进行个体化手术规划、模拟手术以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指导手术安全进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蔡翊鸿[5](2018)在《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为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5%-10%。IH的发病机制至今模糊,约50%以上的患儿可自行消退,部分患儿在治疗后易出现色素沉着,同时伴有浅瘢痕、皮肤萎缩下垂等体征,严重者可能导致毁容,从而给患儿及家庭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激素和普萘洛尔是目前口服治疗IH的首要选择,两者在疗效显着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副作用,因而更多有效的治疗手段仍需进一步探索。中医中药作为我国独有的医疗特色,具有巨大的潜在治疗价值,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传统医学中IH归属外科之“血瘤”,长于肌肤分肉之间,多因着经络阻滞,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当以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拟从中医学理论出发结合现代药物化学,筛选具有活性的中药单体,为IH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选取萜类化合物进行筛查,发现丹参提取的化合物抑制血管瘤作用明显,随后对丹参中主要的化合物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提示二氢丹参酮I(DHTS)在丹参提取的化合物中疗效最佳,体外细胞增殖实验(CCK8)提示DHTS抑制血管瘤细胞的能力为普萘洛尔的近二十倍,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DHTS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结合Hochest33258染色观察并探索DHTS对血管瘤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其对血管瘤细胞凋亡通路中经典蛋白的变化;采用血管成管实验,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DHTS对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是否对血管生成过程的关键蛋白VEGFR2及MMP9的表达有影响;进行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成瘤后,对裸鼠进行腹腔药物注射,观察DHTS是否对体内血管瘤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设立普萘洛尔对照组,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在DHTS作用于血管瘤细胞后,流式细胞技术提示其能显着引起血管瘤细胞早期凋亡,western blot提示DHTS在低浓度时更能诱发线粒体凋亡路径,高浓度时诱发Fas/Fasl凋亡途径;血管成管实验表明,DHTS能显着抑制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同时抑制血管生成过程中的关键蛋白-VEGFR2及MMP9的生成;体内裸鼠移植瘤的实验初步证明,DHTS能抑制体内血管瘤的增殖,免疫组化提示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血管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相关。结论:DHTS对婴幼儿血管瘤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体外及体内实验初步表明,DHTS作用效果显着优于普萘洛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血管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瘤血管生成的过程发挥作用。
张学会,范智博,张亚丽[6](2018)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评价及护理》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评价及其护理。方法以收治的50例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手术前后肝血管瘤直径大小,并做好护理工作。结果 50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后病瘤体缩小甚至消失,并发症均通过治疗及护理,得到改善甚至消失。结论肝动脉栓塞疗效确切,加强临床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大为,何津,张海光,张青云,王莉丽,马龙滨[7](2016)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文中指出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依据其纤维组织的多少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4型,临床上以肝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最为常见[1]。我院行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aparoscopi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LRFA)治疗HCH患者5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王志峰[8](2015)在《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将113例巨大肝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肝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病灶清除率。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疗效显着,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且对病灶周围血供无影响,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艾尼娃·克然木[9](2014)在《肝血管瘤的治疗与随访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肝血管瘤手术治疗和随访观察的结果。方法:随访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肝血管瘤病例90例,其中50例随访观察病例为观察组,40例手术治疗病例为手术组。观察组统计在随访观察过程中有无肿瘤相关症状出现,肿瘤大小变化。手术组统计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术后与手术有关相关不适等。结果:两组的预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手术治疗因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产生局部不适症状多,其安全性不如随访观察。结论:无症状性肝血管瘤应随访观察。较大肝血管瘤伴有明显症状、行手术切除。
张博[10](2012)在《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形态及病理学变化情况,经免疫组织化学实验了解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P27kip1的表达差异和经TUNEL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情况,进一步探讨铜针留置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可能的机制。方法:①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就诊的海绵状静脉畸形患者6例(共留取对照性标本12例)。患者本人及其合法监护人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②采用工业用铜线,制备成一端尖,另一端圆形的铜针,用细砂纸反复擦净表面氧化膜层,使纯铜外露。高压蒸汽灭菌备用。所有患者均在麻醉下行病变局部铜针留置治疗,留置铜针12~56枚,平均30枚,留置时间均为1周。③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在Nikon Eclipse80i显微镜下观察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观测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差异,同时计算图像阳性面积率。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铜针留置前后畸形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采用Nikon DS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经NIS-ElementsAR3.0软件拍照。采用Ver3.00程序软件做图像数字采集和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共留取铜针留置前后标本1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肉眼可见铜针留置治疗后的海绵状静脉畸形病损范围较治疗前缩小。②组织病理学变化:治疗前海绵状静脉畸形的部分血管呈囊状不规则扩张,其管腔大小不一、管壁厚薄不均;铜针留置后血管结构大部分萎缩或消失,残留大量淡染的结构不清晰的结缔组织填充,可见大量浸润的炎性细胞。③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海绵状静脉畸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内均弥散分布呈棕黄色颗粒。④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水平明显高于留置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铜针留置后病变体积及病损面积均缩小,其组织内血管的管腔缩小或闭锁,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结构萎缩或消失,血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多。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铜针留置前水平。③铜针留置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凋亡。铜针留置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水平较铜针留置前上调不显着。④铜针留置术可能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中P27kip1的表达,阻滞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目的。
二、河北成功治疗巨大椎柱血管瘤患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成功治疗巨大椎柱血管瘤患者(论文提纲范文)
(1)经动脉硬化栓塞与外科切除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方式及内容 |
2.4 观察指标及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栓塞组与手术组临床基线对比(附表3.1) |
3.2 栓塞组与手术组技术完成情况 |
3.3 栓塞组与手术组临床疗效对比 |
3.4 栓塞组内各造影分型间疗效对比 |
3.5 栓塞组与手术组焦虑型患者疗效的对比 |
3.6 栓塞组与手术组肝功能对比 |
3.7 栓塞组与手术组并发症对比 |
4、讨论 |
4.1 PLE-TASE与外科手术远期疗效 |
4.2 栓塞组造影分型对远期疗效的影响 |
4.3 PLE-TASE和外科手术治疗巨大CHL部分疗效欠佳的原因分析 |
4.4 两种治疗方法远期对肝功能、血常规的影响 |
4.5 对焦虑型CHL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 |
4.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4.7 全文总结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撰写情况 |
致谢 |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
4.1 经腹手术 |
4.2 经会阴手术 |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
4.4 注射疗法 |
5 小结 |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
7 小结 |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
1 明矾的概述 |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2 五倍子的概述 |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
前言 |
1 研究数据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检索 |
1.2.1 CNKI检索 |
1.2.2 维普检索 |
1.2.3 万方检索 |
1.3 数据去重 |
1.3.1 数据去重方法 |
1.3.2 数据去重结果 |
1.4 数据校验 |
2 CiteSpace分析 |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
5 结论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
附件 |
(3)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资料 |
2 治疗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年龄与分组 |
2 性别与分组 |
3 肿瘤大小与分组:剥离术 |
4 肿瘤位置与分组 |
5 肿瘤数量与分组 |
6 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与分组 |
7 出血量与分组 |
8 输血量与分组 |
9 术后并发症与分组 |
10 术后住院天数与分组 |
讨论 |
1 肝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
2 肝血管瘤的特殊情况探讨 |
3 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
4 治疗 |
4.1 手术治疗 |
4.2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
4.3 微波固化治疗(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MCT) |
4.4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 |
4.5 放射治疗 |
4.6 肝动脉结扎 |
4.7 肝血管瘤捆扎术 |
4.8 其他方法 |
5 控制出血及止血 |
5.1 第一肝门阻断 |
5.2 控制中心静脉压(CVP) |
5.3 断面止血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3D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植物萜类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1.3 方法 |
1.2 结果 |
1.2.1 萜类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
1.2.2 丹参中提取的化合物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血管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方法 |
2.2 结果 |
2.2.1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的增殖影响 |
2.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2.2.3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作用于血管瘤细胞后细胞形态学的变化 |
2.2.4 流式细胞术检测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的凋亡作用 |
2.2.5 Western blot检测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凋亡通路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血管瘤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1.3 方法 |
3.2 结果 |
3.2.1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 |
3.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细胞VEGFR2及MMP9 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二氢丹参酮I对裸鼠移植瘤增殖的影响 |
研究背景 |
4.1 材与和方法 |
4.1.1 细胞培养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1.3 方法 |
4.2 结果 |
4.2.1 裸鼠血管瘤造模及成瘤情况 |
4.2.2 二氢丹参酮I与普萘洛尔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4.2.3 免疫组化法检测二氢丹参酮I及普萘洛尔对移植瘤的凋亡及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
4.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婴幼儿血管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6)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评价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护理方法 |
1.2.2. 1 术前护理 |
1.2.2. 2 术中护理 |
1.2.2. 3 术后护理 |
1.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7)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肝血管瘤的治疗与随访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肝血管瘤手术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铜针制备方法 |
2.4.2 铜针留置方法 |
2.4.3 对铜针留置治疗前后瘤体形态上变化的观察 |
2.4.4 标本留取及分组方法 |
2.4.5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4.6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4.7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P27~(kip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8 使用DIG-11-2’UTP标记凋亡细胞原位末端转移酶方法(TUNEL法)观察铜针留置前后血管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 |
2.5 镜下观察及图像数字采集 |
2.6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形态观察 |
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 |
3.4 P27~(kip1)的表达 |
3.5 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的观察(TUNEL法) |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四、河北成功治疗巨大椎柱血管瘤患者(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动脉硬化栓塞与外科切除治疗症状性肝海绵状血管瘤10年以上临床随访研究[D]. 徐承澍.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D]. 连小方.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朝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二氢丹参酮Ⅰ作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机制研究[D]. 蔡翊鸿.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6]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 张学会,范智博,张亚丽.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03)
- [7]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J]. 张大为,何津,张海光,张青云,王莉丽,马龙滨.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6(02)
- [8]加强型射频消融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分析[J]. 王志峰.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5)
- [9]肝血管瘤的治疗与随访观察[D]. 艾尼娃·克然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
- [10]铜针留置前后海绵状静脉畸形病理学及血管内皮细胞P27kip1变化和凋亡情况[D]. 张博. 中南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