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唐光丽[1](2021)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坡苗语地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贵阳高坡苗语中的一地两名现象进行探析,其中一种地名为一般性指称,另一种为诗歌指称,属于不同的认知框架。一般称和诗歌称之间存在稳固、形象及韵律等方面的差异;诗歌称还存在两地共用一名的现象,该现象源于两地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或典型特征的相似性。诗歌地名的命名理据主要为转喻,突出地理实体的区域特征、方位及人的体验;通过转喻机制命名的一般地名多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族群名称等来指称,充当记录族群记忆、族际往来等历史文化的载体;一般性地名的命名理据主要为隐喻,多与身体部位、生活工具等建立联系,突出地理实体与事物的相似性,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认知模式。
康雯,杨再彪[2](2020)在《凤凰县苗语地名文化解读例释》文中研究指明地名不仅仅是地理符号,它寄托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调查发现,湘西凤凰县苗族聚居区存在大量以苗语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记录或者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历史、农耕生产、宗教观念、生活习俗等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含。文章在调查收集的基础上,选取了宗教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若干苗语地名,对其加以诠释和解读,从中窥见苗语地名的丰富文化内含。
唐巧娟[3](2019)在《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文中提出空间范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有的概念范畴。空间研究既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哲学家们不可回避的论题之一,还是心理学研究的焦点;随着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学中的运用,空间范畴也成了目前国内外语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概论”和“个案”两大部分对黔东苗语空间范畴表达进行论述和描写。概论部分参照Talmy、Levinson等人对空间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将黔东苗语的空间关系亦分为有角度(angular)和无角度(non-angular)两种来进行宏观考察和概述。第一章对黔东苗语中的有角度空间关系(也称为参照空间)进行探索。首先,第一节对苗语中空间关系表达可能涉及到的空间参照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考察,发现苗语中并不存在绝对空间参照框架,对一些绝对空间概念的表达会使用迂回式表述形式。苗语对空间关系的描述会用到环境中心、物体中心和观察者中心三类带有动态性和相对性的参照框架,并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系统性表达式。其次,苗语使用者的空间认知取向会直接影响其空间表达的编码模式和使用。第二节借用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分别从黔东苗语空间参照选择的倾向性、空间向度的关注度和具体实物空间属性的凸显度三个方面对苗语空间认知取向进行分析。第三节进一步分析黔东苗语常用空间表达式的语义内涵,探究空间表达中所涉及到的语义参项,包括时间语义参项、社会关系语义参项和空间性状语义参项三类,语义参项的进入,亦对空间表达式的句法语义功能有制约性,更是可以区分出不同形式下的空间关系表达。第二章对黔东苗语的无角度空间关系(也称地志空间,即不使用坐标系的无参照系统)进行了宏观考察,无角度空间关系内部又包括拓扑、地名和指示三类。空间物内部的拓扑特性是物物之间拓扑关系的认知基础,又是有角度空间方位形成的认知源头。第一节将黔东苗语中空间物的拓扑性及其表征分线型、星型、环形三类来论述;而涉及到两个具有相对独立边界的空间个体物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及其语言表征则分成包含、接触和相离三类拓扑关系类型来论述;空间几何概念、拓扑概念与空间方位概念之间相互区别却又存在认知语义上的转隐喻关系。第二节论述黔东苗语无角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系统,本小节将黔东苗语的宗地地名作为调研对象,通过对黔东南州16个村寨的宗地地名的苗语音进行核对和整理,分析苗语宗地地块名的语词结构类型、命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从地名学的角度揭示苗族人们对空间的认识取向和方式。第三节对黔东苗语中语义关系最为复杂的空间无角度系统——指示系统进行分析,梳理人称指示、空间指示与时间指示三者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其认知过程中的隐喻发展关系。论文的第三、四、五章是在概论部分的理论性、宏观性基础之上进行的空间表达式个案分析。第三章选取黔东苗语方所词作为词汇层面的空间表达作个案分析。第一节通过描述处所词、方位词与名词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来论述方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句法特征。第二节首先对黔东苗语中的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进行了例举式分类,并对qa1、?u1、k?3等三个典型的方所词缀的虚化过程作了详细论述。第三节则选取黔东苗语中带有鲜明民族文化色彩的方所词na??、t???、p?1进行了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分析,探索了这三个方所词的空间文化内涵。存现范畴是空间范畴的重要次范畴,其句法表达主要涉及到存现句、处所句和与之有密切关联的领属结构,第四章对这三类句式结构进行句法语义上的详细分析,并梳理了三者之间的差别和语义关联。第五章以位移动词作为切入点,探讨黔东苗语的位移事件表达。第一节对位移动词的词化模式、位移事件的路径表达和体貌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二、三节分别选取了语法学界的热点词“去”、“来”义动词作为研究个案,进行多功能句法语义分析。
尼扎吉·喀迪尔[4](2019)在《《胜利之书》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波斯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地区之一,曾经不少波斯人从西亚往东旅行,有丝绸之路的亲身经历,并且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记载,其中有中国——波斯友好交往有关的资料。中亚帖木儿王朝时期(公元1370-1506年)的波斯史学家谢里夫丁·阿里·耶孜迪的《胜利之书》是记述帖木儿王朝前期历史及其奠基人帖木儿(公元1336-1405年)生平业绩的一部史料,其价值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然而迄今为止,在我国国内除两部维吾尔文译本(均为节译本)以外,既没有经过科学校勘的完整的汉译本或其他译本,又没有全文的翻译和注释,也没有对谢里夫丁·阿里·耶孜迪的这部着作以古文献学和历史学的角度作过概括性的研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者对《胜利之书》的利用和参考。本文以谢里夫丁·阿里·耶孜迪的《胜利之书》为研究对象,将对这部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考虑到目前《胜利之书》的各种手抄本、译本和刊本几乎都收藏于国外的现实情况,选取现收藏于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的察合台文手抄本,进行个案研究,旨于在一定的程度上填补国内《胜利之书》专题研究的空白。首先,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胜利之书》作者的生平、着作的内容及结构、版本、写作风格、史料来源等进行了论述。然后,从史学的角度对《胜利之书》中所见中亚河中和新疆有关的记述与其他相关史料中的记载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的正文部分共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谢里夫丁·阿里·耶孜迪的生平、主要作品、《胜利之书》的成书背景、写作过程、作者自命的书名和国内外的各种书名进行了论述和分析。第二章对《胜利之书》的各种文本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现收藏于世界各地的抄本、译本之抄本,并对各种抄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此外,对国内外翻译出版的刊本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最后,对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抄本、译本与刊本以及与《胜利之书》有关的着作作一简略的介绍。第三章探讨了《胜利之书》的史料来源,其中不仅对作者搜集的原始史料和引用的前期着作进行了介绍,更重要的是明确注明了作者引用的出处和引用方式。此外,探讨了作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作者的取材和处理史料方式的影响,作者不是仅仅是个记述者,而是一些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因此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有自己的见解。实际上一部史书的编撰取材,博采众长当为常理。第四章对《胜利之书》的体例、结构与写作风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探讨了纪传体为核心的各种体例,古代一部史书未必是一直沿着一种体例完成的,因而作者将多种体例融入到其着作当中,是用多种体例记述历史的。然后对《胜利之书》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以隆德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察合台文手抄本为基础,将对《胜利之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初步的专题研究。最终,探讨了《胜利之书》的写作风格,该着作具有史书和文学作品的双重性质,而且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第五章以《胜利之书》中所载的中亚河中与新疆有关的历史叙述作为个案,将其与汉文文献等史料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对《胜利之书》的史学价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胜利之书》也不是完整的着作,有其不足和缺点,亦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记载。所以,在研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看待其中的记载,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才能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目标。《胜利之书》的各种抄本、译本及刊本,以及与其有关的文献散存四方,而且基本上都收藏于国外,国内很难找到。目前的实际来看,对不同手抄本和刊本尚无进行全面而完整的对比研究。古文献研究对研究者历史功底及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因并非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所以难免出现漏洞和错误,若有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本文只是笔者对《胜利之书》的一次尝试性初步研究,更具体、更详细和更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工作,还有望与方家指正。
李薇薇[5](2016)在《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关于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同源一体性,已有前辈和时贤从移民史、语音史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拟从北京官话区词汇(主要是特征词)的共时分布角度进一步证明上述结论。文章主要从四方面进行论证: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追溯北京官话区的民族融合史,依据历史文献和现存方言资料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过程。其次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北京官话区词汇(特别是方言特征词)的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的词汇特征(方言特征词)。再次,考察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共时分布,概括出北京官话区内部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的词汇特征,揭示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最后,在归纳“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和对比“北京官话与其他方言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概括出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本文在已有方言特征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特征词理论的建设性思考,并在新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北京官话区(及内部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特征词的提取,从词汇分布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北京话与东北方言的一致性。北京官话区词汇标准的提出是对以往方言区划理论的有益补充。
周倩[6](2012)在《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对于公交车站名称的研究,成果甚少,对于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沈阳的公交车站名称进行研究,试图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并希望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规范性的建议。根据沈阳公交网提供的数据,沈阳共有公交线路220条,去重后共有2265个公交车站名称,笔者以这些车站名称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统计分析,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着手,研究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命名方式与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比较全面的考察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最后,总结在研究沈阳公交车站名称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描述对沈阳公交车站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命名方式和语言特点。第二章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经济活动、历史遗迹、民族聚居等五个方面,阐述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沈阳公交车站名称所体现的爱国敬祖、重视方位、趋雅避俗、祈福求贵等社会心理。第三章概括了沈阳公交车站名称存在的用字不正确、数字不规范、简称不统一、指示不明确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加以规范。
金美[7](2001)在《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地名进行研究,对于认识地名与语言运用、地名与人类思维、地名与文化等关系都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东北、西南地区两种少数民族语言满语和苗语地名进行考察,发现它们都普遍、系统地使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比如,两者都存在比喻式(明喻式和惜喻式)、借代式和修辞方法合用式地名,满语还有拟人式地名。
本刊编辑部[8](1991)在《一九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表明本索引分两期刊登。本期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民族的现状与社会发展形态、民族语言文字;下期为民族文学艺术、民族宗教、民族历史部分。
二、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凤凰县苗语地名文化解读例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名反映苗族宗教文化 |
(一)“炯” |
(二)“许” |
(三)“斋” |
(四)“寄” |
(五)“现” |
(六)“索” |
二、地名反映农业经济活动 |
(一)以农田命名地名 |
(二)以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命名地名 |
(3)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空间研究概况 |
一、哲学视域下的空间研究 |
二、语言空间研究 |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思路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第三节 语料来源及相关说明 |
一、本文的语料来源 |
二、铅厂村苗语音系 |
三、本文标音及符号体例说明 |
第一章 黔东苗语有角度空间系统与空间知识 |
第一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参照系统 |
一、环境中心参照 |
二、物体中心参照 |
三、观察者中心参照 |
小结 |
第二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认知取向 |
一、空间参照选择的倾向性 |
二、空间向度的关注度考察 |
三、具体实物空间属性的凸显 |
小结 |
第三节 黔东苗语的空间知识归类 |
一、时间语义参项 |
二、社会关系语义参项 |
三、空间性状语义参项 |
小结 |
第二章 黔东苗语无角度空间系统 |
第一节 黔东苗语空间拓扑系统 |
一、空间物的拓扑特性及其表征 |
二、拓扑关系类型及其表征 |
三、空间部位、空间拓扑与空间方位的隐喻关系 |
小结 |
第二节 黔东苗语宗地地名系统 |
一、苗语宗地地名语词构成 |
二、苗语宗地地名命名法与空间文化 |
小结 |
第三节 黔东苗语空间指示系统 |
一、黔东苗语人称指示语 |
二、黔东苗语空间指示语 |
三、黔东苗语时间指示语 |
四、人称指示、空间指示与时间指示之关联 |
小结 |
第三章 黔东苗语方所词 |
第一节 方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句法特征 |
一、处所与方位的同一性 |
二、方所词与名词的关联和差异 |
三、方所词的语序问题 |
小结 |
第二节 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及其泛化 |
一、黔东苗语方所语素的语义类型 |
二、黔东苗语典型方所词缀的句法语义特征 |
小结 |
第三节 特殊方所词的空间文化内涵 |
一、na??与t???、p??与ta1的传统汉译及空间指涉 |
二、na??、t???、p??的空间认知及其文化内涵 |
三、na??、t???、p??的语义泛化与空间哲学 |
四、小结 |
第四章 黔东苗语存现范畴的句法表达形式 |
第一节 黔东苗语存现句 |
一、黔东苗语存现句的结构类型 |
二、黔东苗语存现句的语义类型 |
小结 |
第二节 黔东苗语处所句 |
一、黔东苗语处所句的结构类型 |
二、黔东苗语处所句的语义类型 |
小结 |
第三节 领属、存现与处所之关联 |
一、空间关系谓词之领有、存现与处所语义关联 |
二、空间关系构式语义关联 |
小结 |
第五章 黔东苗语空间位移 |
第一节 黔东苗语位移动词 |
一、位移动词的词化模式 |
二、位移路径表达 |
三、位移体貌 |
小结 |
第二节 黔东苗语离往义动词m??的语义多功能性 |
一、实义位移动词m?? |
二、补语m??的多功能语义 |
三、事态助词m?? |
小结 |
第三节 黔东苗语“来”义动词lo?与ta2的语义功能差异 |
一、实义位移动词lo?与ta2的语义差异 |
二、补语lo?与ta2的语义功能差异 |
小结 |
结语 |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胜利之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六、本文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 |
七、翻译和拉丁文转写的说明 |
第一章 谢里夫丁·阿里·耶孜迪与《胜利之书》 |
第一节 作者的生平与着述 |
一、作者的生平 |
二、作者的主要作品 |
第二节 《胜利之书》的成书 |
一、《胜利之书》的成书背景 |
二、《胜利之书》的写作 |
第三节 《胜利之书》的名称 |
一、作者自命的书名 |
二、海内外的各种名称 |
第二章 《胜利之书》的文本 |
第一节 《胜利之书》的抄本 |
一、原文之抄本 |
二、译本之抄本 |
三、各类抄本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胜利之书》的刊本 |
一、国外翻译出版的刊本 |
二、国内翻译出版的刊本 |
三、《胜利之书》相关着作的刊本 |
第三节 各类刊本之比较 |
一、各类刊本之结构差异 |
二、关于《胜利之书》的序言部分 |
三、关于Tuzukat-i Timuri或Malfuzat Timury |
第四节 本文研究依据的主要文本 |
一、抄本 |
二、译本与刊本 |
三、与《胜利之书》有关的着作 |
第三章 《胜利之书》的史料来源 |
第一节 原始资料 |
一、帖木儿宫廷文书 |
二、口述资料 |
第二节 前人着作 |
一、尼扎木丁·沙弥的《胜利之书》 |
二、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和拉施特的《史集》 |
三、菲尔多西的《王书》和鲁米的《玛斯纳维》 |
第三节 本人撰述 |
一、作者说法 |
二、简要分析 |
第四章 《胜利之书》的体例、结构与写作风格 |
第一节 《胜利之书》的体例 |
一、作为核心体例的纪传体 |
二、作为辅助体例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 |
三、史论:作者评论 |
第二节 《胜利之书》的结构与内容 |
一、隆德大学图书馆所藏察合台文手抄本结构 |
二、记时、记地与记人 |
三、天文与占卜 |
第三节 《胜利之书》的写作风格 |
一、华丽词语较多 |
二、运用大量诗歌 |
三、简要分析 |
第五章 《胜利之书》的价值管窥 |
第一节 帖木儿的世系 |
一、帖木儿的生卒时间 |
二、帖木儿的世系 |
三、其他相关史料中的帖木儿世系 |
第二节 帖木儿的称号 |
一、“古列坚”(Koragan) |
二、跛子帖木儿 |
三、帖木儿的尊号:sahibqiran |
第三节 帖木儿兴起前后的河中政治形势 |
一、“Manglay”(曼尕赖) |
二、合赞汗的统治 |
三、合札罕的统治 |
四、秃黑鲁·帖木儿远征河中 |
第四节 “察台”之战:帖木儿与东察合台汗国的关系 |
一、“察台”(Jete) |
二、第一次远征“察台” |
三、第二次进攻“察台” |
四、第三次进攻“察台” |
五、第四次远征“察台” |
六、第五次征讨“察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一、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 |
二、为汉语方言分区工作提供词汇材料的依据 |
三、方言词汇的研究是建立现代汉语词汇学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调查过程、理论基础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调查过程 |
四、理论基础 |
五、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形成的历史 |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早期的历史 |
一、北京官话区早期的人文历史 |
二、北京官话区早期的语言状况 |
第二节 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一、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
二、宋辽金元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一、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人文历史 |
二、明清时期北京官话区的语言状况 |
第四节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 |
第一节 方言特征词理论及意义 |
一、本文对“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思考 |
二、方言特征词理论的意义 |
第二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选取、释义及地理分布特征 |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内涵及判定标准 |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的提取方法 |
三、“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释例及解释性地图 |
四、北京官话区方言特征词显现的地理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的内部差异 |
第一节 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词汇特征 |
一、北京官话区方言片的划分 |
二、北京官话区方言片(及方言小片)特征词的选取 |
第二节 各方言片词汇特征背后的人文历史因素 |
一、京承小片 |
二、锦兴片 |
三、哈肇片 |
四、黑吉片 |
五、辽沈片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官话区词汇系统的特点 |
第一节 词语来源的多元性 |
一、满语借词 |
二、蒙语借词 |
三、俄语借词 |
四、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借词 |
第二节 状态词缀丰富多样 |
一、构词格式、词缀类型丰富,状态前、中缀较多 |
二、单音节后缀“的”的构词能力强,构词数量多 |
三、带多音节后缀的四字格词语数量较多 |
四、ABC、ACD式组合的词数量远多于ABB式 |
第三节 词汇的语用含义丰富 |
一、表义上的生动、形象 |
二、描摹性状的细致、入微 |
三、传情达意上的夸张、幽默和讽刺意味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本研究回顾 |
二、本研究不足 |
三、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沈阳公共交通概况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一章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调查与分析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调查的范围及方法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调查的范围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调查的方法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基本情况分析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命名方式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语言特点 |
第二章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社会文化心理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社会文化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神话传说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宗教信仰 |
(三)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历史遗迹 |
(四)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民族聚居 |
(五)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经济活动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社会心理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爱国敬祖的社会心理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重视方位的社会心理 |
(三)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趋雅避俗的社会心理 |
(四)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与祈福求贵的社会心理 |
第三章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存在的问题及规范 |
一、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存在的问题 |
(一) 用字不正确 |
(二) 数字不规范 |
(三) 简称不统一 |
(四) 指示不明确 |
二、 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规范 |
(一) 消除错字 |
(二) 规范数字 |
(三) 统一简称 |
(四) 明确指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比喻式地名 |
1. 明喻式地名 |
(1)满语 |
(2)苗语 |
2. 借喻式地名 |
(1)满语 |
(2)苗语 |
二、借代式地名 |
1. 满语 |
(1)借本体产物代 |
(2)借本体标志性特征代 |
(3)借本体颜色代。 |
2. 苗语 |
(1)借本体产物代 |
(2)借本体所居之古代先人名、支系名代 |
(3)借本体与其他地物的相对位置代。 |
(4)借本体功用、标志性特征等代 |
三、满语中的拟人式地名 |
四、修辞方法合用式地名 |
1. 满语 |
(1)借代+借代 |
(2)比喻+借代 |
2. 苗语 |
(1)借代+借代 |
(2)比喻+借代 |
四、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高坡苗语地名研究[J]. 唐光丽. 贺州学院学报, 2021(01)
- [2]凤凰县苗语地名文化解读例释[J]. 康雯,杨再彪. 汉字文化, 2020(13)
- [3]黔东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研究[D]. 唐巧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 [4]《胜利之书》初步研究[D]. 尼扎吉·喀迪尔.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北京官话区词汇研究[D]. 李薇薇. 黑龙江大学, 2016(04)
- [6]沈阳公交车站名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周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1)
- [7]中国东西部民族语地名修辞方法初探——以满语与苗语地名为例[J]. 金美. 满语研究, 2001(02)
- [8]一九九○年民族研究有关学科论文、资料目录索引[J]. 本刊编辑部. 民族研究,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