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论文文献综述)
徐加霖[1](2021)在《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马拉松赛事发展迅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持续低迷。在2019年度训练中,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围绕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的重点赛事进行双周期训练,以重点运动员达标东京奥运会和多哈世锦赛参赛标准、普通运动员在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春季赛事按照传统先提高负荷量后降低或维持负荷量同时提高负荷强度的模式进行训练,最终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春季赛事中表现平平。通过训练中不断改变,最终在秋季赛事中集体爆发,两人达标东京奥运会和多哈世锦赛,多人在国内各大马拉松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创下个人最好成绩。将2019年度训练的两个周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出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秋季赛事取得突破的原因,为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跟踪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分别从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训练目标、训练方法、负荷特点、平均静息心率等方面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2019年度训练中采用了双周期训练模式,又将每个大周期细分为准备期、赛前训练阶段、竞赛期和恢复期,每个时期所用时间基本一致。2.在春季赛事训练周期中准备前期选择在海拔1600m的云南玉溪进行训练,其他时期除参赛几天外均在海拔1900m的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秋季赛事训练周期中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在海拔2400m的肯尼亚埃尔多雷特训练,其他时期除参赛几天外均在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进行训练。3.在训练目标上,春季赛事准备前期以发展一般耐力水平为主要目标,准备后期逐渐提高训练负荷与下一阶段做好衔接。秋季赛事准备前期的目标为利用高原环境的同时增加训练负荷,发展有氧能力和糖酵解能力,准备后期则以恢复调整为主要目标。赛前训练阶段均以提高运动员专项能力为主要目标。竞赛期均以调整竞技状态,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恢复期均以缓解疲劳为主要目标。4.在训练方法上,春季赛事和秋季赛事在各时期均采用了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循环训练法。此外,两个周期在赛前训练阶段和竞赛期均增加了间歇训练法,秋季赛事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还增加了法特莱克训练法。5.在训练负荷上,准备期和赛前训练阶段春季赛事呈现由低到高循序升高的趋势,而秋季赛事在准备前期先提高训练负荷,准备后期再降低,到了赛前训练阶段又提高训练负荷,呈现波浪式变化的特点。两个周期在竞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负荷则无明显区别。6.结合训练情况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平均静息心率进行分析,整个训练过程中没有出现平均静息心率持续升高的现象,只是随着训练负荷的变化而波动,表明运动员能够适应当前训练负荷。但秋季赛事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平均静息心率高于春季同期,原因是秋季准备前期和赛前训练阶段训练负荷和海拔高于春季同期,其他时期无明显区别。在2019年度训练中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秋季赛事中集体爆发,对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在2019年度双周期的训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世居高原的运动员当成绩遇到瓶颈时选择高原训练来突破应当选择海拔更高的地方,但由于原先基础海拔的存在,为了保证训练负荷,海拔的提高幅度不宜太大。2.在高海拔地区训练,由于缺氧、日照等高原因素的影响,很难长期保持较大的训练负荷。可以采取高海拔和低海拔交叉训练的方式,在高海拔地方进行短期大负荷的训练后转移到低海拔地区进行调整训练,恢复后再上高原进行短期大负荷的训练,如此循环。做好高海拔和低海拔、高海拔和高海拔训练之间的衔接,再根据不同时期的训练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不同的能力。3.高水平的马拉松运动员具备了很强的基础能力,而且对原来先提高负荷量后提高负荷强度的训练模式产生了适应。此时为了打破成绩瓶颈,在适当训练周期中尝试大负荷大恢复这样节奏更明显的模式来提高运动成绩。4.为了达到更高的训练水平,可以选择与更高水平的团队一起合练,但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合练与分练相结合形式来提高训练质量。
霸甜甜[2](2020)在《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文中认为短跑作为传统田径运动项目,其中训练与恢复一直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疲劳恢复手段主要有牵拉、慢跑、按摩、热疗等,随着训练条件及恢复方法不断地创新和发展,现如今很多国际高水平运动员已将冷疗法作为运动训练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通过冷疗法,使血管收缩,减少氧气的运输,缩小炎症的范围,可有效解除人体局部肌肉的痉挛,缓解因训练肌肉充血导致的肿胀,缩短局部肌肉恢复的过程和时间。其中冰浴作为国内外热点的疲劳恢复手段引起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注意,很多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都将冰浴法作为恢复期的主要恢复手段。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可为丰富我省短跑项目训练后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式提供选择参考,为运动员训练提供科学化的保障。研究目的:探索冰浴恢复方法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对象: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8名专业运动员。测试方法:选取教练员相同内容的两次训练课为实验内容。运动员第一阶段在强度课训练后采用常规恢复手段,第二阶段训练后采用冰浴恢复手段,且第一阶段恢复后至第二阶段训练前间隔一周。常规恢复手段采用慢走、相互牵拉、按摩等方式进行恢复。冰浴恢复手段将8名运动员分为两组进入温度为0—5℃冰桶浸泡,每名运动员冰浴恢复时间每次为20s,组间间歇30s,重复4组。测试指标:实验过程中分别对每个运动员心率(指压颈动脉测量)、血乳酸(采指血)、血清酶以及血液有形成分(肘静脉血)的测定,次日运动员的晨脉采集。统计方法:使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SPSS20.0进行分析和处理,显示结果时,以均数±标准差(x±SD),使用配对的样本T,并进行检测和分析,(P<0.05差异显着,P<0.01差异非常显着)。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冰浴恢复手段相对于常规恢复手段来说,可更快速的使运动员心率得以恢复,在恢复后即刻、恢复后10分钟和恢复18小时后运动员的心率比常规恢复方法恢复更快,达到了恢复的效果。同时也看到常规恢复方法在恢复后10分钟末也恢复到起始水平。(2)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短时间内能够更快速地降低运动员训练后的血乳酸值,证明强度训练后冰浴恢复手段更有效。(3)训练后两个不同阶段的三种血清酶,采用冰浴恢复手段后显示三种血清酶活性指标低于常规恢复手段指标,说明冰浴恢复手段比常规恢复手段更有利于运动员恢复。(4)冰浴恢复手段可以快速降低运动员的疲劳指标和炎症指标,有效地减缓运动员大强度训练或比赛后机体炎症反应,快速消除疲劳,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可以更有效的缓解炎症指标以及损伤。(5)常规恢复手段在短跑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也具有一定的恢复功效,因为其简单易行,对环境、器械的要求较低,也适用于基层短跑训练的恢复。
李思奇[3](2019)在《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长跑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十分受欢迎的运动,加入长跑运动的人数也在成倍增长。但是,目前对于大众如何科学参与长跑运动的相关研究很少,大众在运动过程中还缺乏正确的运动指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选择北京市的长跑爱好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亲身参与和访谈等方式来分析长跑爱好者们的日常训练特点,分析现阶段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运动人群的实际需求,给予更加科学的运动建议与指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水平差异较大,训练的年限、次数、时长都有明显区别。多数爱好者的训练安排不固定,把精力更多集中在有专业教练指导的课程上,单独训练时则效率较低。2.多数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较为单一,缺乏综合、科学的训练手段。制定训练计划时仅停留在单一的跑量累积,忽略了体能训练及运用不同强度、不同距离的手段来完成跑量,使得训练效果不能令人满意。3.长跑爱好者在训练中较少涉及身体灵活性、柔韧性的练习。这两种素质是训练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两项内容,而这也造成了不少爱好者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规范,影响了训练效果且增大了受伤隐患。4.大部分长跑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都出现过伤病问题。主要原因是爱好者对个人身体健康诊断的重视程度不高,同时在可支配运动时间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运动量,以致减少甚至忽视运动后的放松恢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练习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不仅是为了提高长跑的运动水平,更是为身体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在有限的运动时间内,不要一味地追求训练强度、训练量而减少放松环节的比重。2.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在运动前,由专业的医生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运动训练经历、身体素质等因素,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案,从而更好地保护大众在运动中的健康水平。此外,加大运动处方的推广力度,让更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状况诊断是决定一切运动计划的核心依据。3.合理地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可以提升训练效果。专业运动员所拥有的训练理念、训练计划可以为大众日常的运动提供更多的参考与灵感。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集中体力、精力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提升训练效果。
郭波[4](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黄真山[5](2019)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文中认为目前重庆市青少年的中长跑项目是潜优势运动项目,而重庆市体育局2018年刚组建中长跑队。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和描述记录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重庆市中学生业余训练中中长跑训练水平最突出并在全国比赛中取得10枚金牌的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和教练为调查对象,从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历史成绩、当前的训练现状、招收运动员的途径及参考因素、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及其各个周期间对训练内容和负荷的具体安排情况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观察以及对教练的访谈,对其训练特点进行总结。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最为突出的项目是800米和1500米项目,其次是3000米项目,并且大多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运动成绩表现更为突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的训练成绩,笔者通过为期一年的实地深入了解调查和对他们教练与运动员的访谈结合训练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动员对中长跑训练兴趣是选拔运动员首要参考因素,其次是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最后是身体素质。(2)教练对训练负荷强度的精确调控及保持训练的系统性是中长跑队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的因素。(3)通过力量练习、跑的技术练习,提高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动作的经济性和把握节奏的能力。(4)教练和运动员对中长跑运动的热爱及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中长跑队取得优异的成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学校领导对中长跑训练的重视有所欠缺。(5)从比赛成绩和训练特征都反映出,鲁能巴蜀中长跑队的训练方式方法对800米和1500米项目更为适用。
刘传菲[6](2019)在《运用TRIMP评估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负荷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长跑是周期性耐力型项目,云南省中长跑队员世居高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是云南省中长跑一直取得优异成绩原因之一。本研究在了解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的基础上,系统的运用心率表采集数据的手段,探讨TRIMP(training impulse,TRIMP)在中长跑项目(包括马拉松)训练监控中的运用。通过TRIMP的应用再结合中长跑项目的运动特点,为训练计划提出建议与改进措施,从而防止过度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训练效果。本文在运用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中长跑队队员董××、杨××、张××等8名运动员为调查对象,进行基于心率TRIMP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测试仪器采用芬兰产Polar Team2团队心率监测系统,对云南省中长跑队8名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全程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以及安静心率和在不同的训练课中的心率采集,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全程跟踪测试、评价。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TRIMP=A·B·C A=运动时间(min);B=[(HRT–HRB)/(HRMAX–HRB);C=0.64eDB e=自然对数(2.712);HRT=平均心率;HRB=基础心率;HRMAX=最大心率;D=1.92(男子)、1.67(女子)。研究结果如下:1.监控期间每周运动员晨脉无显着性变化。2.在为期两个半月的专项耐力训练中,笔者遴选三次训练课的情况进行数据对比得出:第二次与第一次相比TRIMP无显着性差异;第三次与第一次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3.第三次间歇性训练课TRIMP值与第一次间歇训练课的TRIMP相比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它心率区间相比差异不显着。4.第一次调整课TRIMP值与第二次调整课TRIMP值相比无显着性差异,第三次与第一次调整课相比TRIMP值无显着性差异。5.监控期间恢复性训练课TRIMP的无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采用Morton′s TRIMP运动负荷计算方法,这一基于心率区间的量化训练负荷的方法,综合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两方面的因素,反映了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内在负荷刺激,能够很好地起到评价中长跑运动项目中持续性耐力性专项课和间歇性专项训练课训练的负荷的作用。2.TRIMP可是从内部有效反映运动员受到的外部刺激,可以实现对中长跑项目运动员精确的量化负荷目标。3.通过运动员不同课次TRIMP值的纵向对比,结合运动员的比赛表现,笔者认为TRIMP值的变化可以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及时的进行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调整。
刘晓松[7](2019)在《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原训练期间补充100%红枸杞汁后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效果,分析出高原训练期间补充红枸杞汁对运动员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以便于将红枸杞汁作为营养补剂应用于中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中,为高原训练补充营养补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其中主要使用实验法,本研究将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的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的指标和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等级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原运动员体重、身高、体重指数(BMI)等,结合运动员的年龄、运动水平等相匹配原则将受试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男性运动员)其中实验组10名、对照组8名。分别采集了18名世居平原中长跑运动员在30天高原训练期间,初期、中期、末期1.2km训练课后即刻血乳酸进行监测,运用美国YSI2300乳酸分析仪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进行分析;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初期、中期、末期训练课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训练课后血尿素指标进行监测,采用德国EPPENDORF ECOM-F6124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国产中生北控的肌酸激酶、尿素试剂盒检测分别来分析实验期间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等指标;运用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对两组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每天晚上的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进行监测。结果:1、实验组BLA值与对照组BLA值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LA值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7.1%,对照组下降幅度为7.5%,实验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2、实验组CK值与对照组CK值相比,实验组的CK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CK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6%,对照组上升幅度为42.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3、实验组BUN值与对照组BUN值相比,实验组的BUN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对照组的BUN值表现为持续上升,实验组下降幅度为10.3%,对照组上升幅度为28.1%,实验组的上升幅度小于对照组。4、实验组的RPE值与对照组的RPE值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RPE值均表现了增加的趋势,实验组增加幅度为6%,对照组增加幅度为7.3%,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补充枸杞汁,不仅提高了运动员混氧代谢的耐乳酸能力,而且降低高强度大负荷训练后的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生成,并且改善了运动员心理适应疲劳感觉,促进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以及高原低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提示说明红枸杞汁具有抗疲劳、耐缺氧、促进机体恢复以及提升运动能力的作用,可作为中长跑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剂。
谢浩[8](2019)在《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长距离项目它主要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和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有着良好的速度耐力,而且还要求运动员有着较强的肌肉力量。然而,随着竞技体育竞争趋势的日益激烈,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足部伤病已成为缩短其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针对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相关的研究极度缺乏,然而,运动员一旦发生足部伤病,轻则运动成绩的降低,为后续的训练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重则造成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运动生涯的过早结束,为我国的中长距离项目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而为了中长距离项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防范策略进行研究就显的贵为重要。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以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状况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事业的提升及为我国对于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关于做好足部伤病的防范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本论文在对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的研究过程当中,调查对象主要为运动员、教练员、队医。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得出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发生的主要类型、现状规律以及造成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而为我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提供切实可行的防范策略,以此对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日常训练提供健康、科学的训练依据,同时使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事业在第十四届全运会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本论文研究得出以下具体的结论与建议:结论:1.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较为严重,足部伤病比例高达89%,由此数据可见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发生率非常普遍。2.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性质多为慢性伤病,运动员足部慢性伤病的发生率所占比例高达96%;其次,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程度多为中度和轻度,其运动员足部伤病程度的发病率各分别占到40%多。3.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预防知识及经验存在严重不足,运动员对足部伤病的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很了解仅占10.5%。4.不同性别、项目、级别、年限、时期之间运动员足部伤病的发生率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为:男性足部伤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女性;中长跑足部伤病的发病率要高于竞走;运动级别越高,足部伤病的发生率越高;运动年限越长,足部伤病的发生率越高;足部伤病发生率较为严重的季节,分别为冬季和夏季。5.运动员足部伤病各类型的发病率大小不一,伤病发生率较为严重的有水泡、骨膜炎、拇趾囊肿、跟腱腱围炎等;其次为跟骨后滑囊炎、足底筋膜炎、籽骨炎等;伤病类型发生率较低的有鸡眼、前足神经瘤、锤状趾等。6.造成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6大主要风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训练因素、生理因素、日常生活因素、内部管理因素、其他因素、心理因素。7.对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现状规律特点与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究的基础之上,最后在结合各专家咨询评判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有关我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防范策略。建议:1.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具有一定的高发性,应加强运动员学习足部伤病预防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发挥运动员对足部伤病预防知识掌握的主观能动性。2.不同性别、运动项目及运动年限等,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发生率各不相同,因而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应对此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与方法,应科学、针对性的安排运动员的运动负荷。3.要加强对于足部伤病的识别与判定,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对伤病发生率较为严重的足部伤病类型,教练员和运动员应重点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与监控。4.由于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的伤病的发生是在多种各方风险因素的综合下发生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全面加强预防措施,积极规避造成运动员足部伤病的各种相关致因。5.为了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要及时引进对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的相关资源,如配备一定的医务监督人员、及对足部伤病的风险筛查设备等。6.陕西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内部管理人员应建立起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管理制度,发掘各方社会力量,如加强对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培训与教育措施制度,使其在此过程中对足部伤病的预防起到关键的作用。
李安琪[9](2019)在《高原环境下红枸杞饮品对中长跑运动员VC、HR、SpO2、RPE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意义。高原缺氧是影响高原旅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原因。另外高原训练易引起运动性疲劳出现早、程度深、恢复慢等。因此预防高原疾病发生,提高高原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枸杞具有增强免疫,抗缺氧、抗疲劳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我省柴达木枸杞果品品质优良,是食疗两用的重要的营养补剂,因此加强柴达木红枸杞对高原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开发高原特有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促进高原绿色经济与运动体育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平原耐力性项目(中长跑、马拉松)男子运动员18名,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0名,平均年龄21.00?3.71岁,对照组8名,平均年龄19.38?3.11岁。研究地点在海拔2366m青海省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训练方案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青海多巴进行30天左右高原训练,高原训练结束后追踪随访1个月,以观察持续效果。实验方案:实验组在高原训练期间每天饮用大漠红100%枸杞汁,服用方法为每天睡前2支/次(50ml/支)。对照组不饮用枸杞汁。同时监测肺活量、安静心率、血氧饱和度、RPE表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肺活量两组均表现了随着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有所提高的趋势,实验组第1次为4095.60ml±447.02ml,高原训练结束期为4591.75ml±703.11ml,提高幅度为12.11%;对照组量第1次为3991.50ml±310.06ml,高原训练结束期为4224.33ml±657.16ml,提高了5.83%,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两组均表现了上升趋势。实验组上高原初期为92.70%±1.42%,到高原训练末期血氧饱和度为94.17%±1.17%,增加的幅度为1.59%,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高原初期的血氧饱和度为92.63%±2.07%,到高原训练末期增加至93.40%±1.17%,增加的幅度为0.83%,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安静心率实验组高原初期为58.70(次/分)±6.29(次/分);到高原训练末期有所下降为56.50(次/分)±7.66(次/分),下降的幅度为3.75%;对照组表现了上升的趋势,初期血氧饱和度为62.00%±7.91%,到高原训练末期增加至63.80%±6.61%,增加的幅度为2.9%,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RPE实验组上高原初期的RPE为11.85±1.70,在第12天、第21天显着增加(P<0.05),高原训练末期略有下降为13.00±1.69,但基本处于1113“比较轻松累”之间。对照组RPE值初期为13.63±1.36,末期第31天的RPE值上升为16±1.41,增加幅度为17.39%,差异显着(P<0.05)即由基础值的“有点累”上升为“非常累”,对照组的增加幅度大于实验组。研究结论。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肺活量表现了随着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有所增加的趋势,但实验组肺活量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说明红枸杞汁对提高肺活量有着积极的作用。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高原训练期间血氧饱和度逐步升高,到高原训练末期血氧饱和度有所增加,差异显着(P<0.05),而对照组高原训练末期无显着增加(P>0.05),说明红枸杞汁在提高低氧训练下适应能力,增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具有积极的作用。3)实验组上高原安静心率为逐步下降而对照组安静心率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说明红枸杞汁可以降低心率,促进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4)实验组和对照组RPE均表现了随高原训练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此与高原训练中后期运动负荷强度增加有关。但两组间高原训练末期和初期相比,实验组RPE基本处于1113“比较轻松累”之间,无显着差异;而对照组RPE处于1216“有点累”-“非常累”之间,即对照组主观感觉强度大于实验组。此与实验组的肺活量增加、心率下降,血氧饱和度提高等生理机能的有益变化有关,另与红枸杞汁改善了运动员机能状况,促进了疲劳恢复和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心理状态等主观感觉有关。建议红枸杞汁对促进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及疲劳恢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营养补剂;同时采用血液,以及低氧适应因子、基因组学等指标,探讨红枸杞对人体运动能力和高原适应能力的影响的机制研究。
张健[10](2019)在《800米跑竞技能力特征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800米跑是中距离项目之一。运动训练项群理论中被归属为体能主导类速度耐力性项目。项目发展的特点需要有高速运动的能力,而高速运动的能力需要良好的速度耐力来进行辅助。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运动员在比赛以及训练中,只有把速度与速度耐力能力达到一定平衡,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竞技水平。随着社会发展,对竞赛项目的挑战愈发激烈,800米跑的关注度将会越来越大。而我国在此项目一直比较落后,想要在当今激烈的竞技比赛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从项目的特征入手,明确项目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对其特征的研究能够为教练员跟运动员理论学习与训练实践提供参考。800米虽然是大众了解的单项,但对其竞技能力特征、竞技能力的提高以及运动员选材尚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理论为依托,以800米跑项目的竞技能力特征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进行对比,了解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因素,根据优秀教练员的训练计划,进行训练方法优化。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并吸收和借鉴与此相关的的研究成果,对800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特征及其训练方法进行了全面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800米跑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受身高及克托莱指数影响很大。在体重相同的情况下,较好的身高可以提高运动成绩。随着本项目的不断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逐渐向短跑运动员的指标发展。世界顶尖男子800米跑运动员的身高平均值为180.2±6.7(cm),体重为68.3±7.7(kg),克托莱指数为378.2±34(kg/cm)。女子运动员的身高平均值为166±7(cm),体重为55.5±8.5(kg),克托莱指数为333±43(kg/cm)。2.速度耐力是800米跑运动员的基础,速度是核心,力量耐力是保证。缺少它们任何一项素质,都会影响最终的成绩。运动员的竞技水平的发展主要受体能与技能的制约,而其它子因素(心理、战术、智能)只能通过速度、耐力和力量来间接影响竞技能力。3.优秀女子运动员最快分段速度都出现在0—200m这一段上,平均速度分配占总成绩的23.26%;由此进行递减,其后面三个200m的平均速度分配为24.99%、25.37%和26.38%,这是世界优秀女子800米跑运动员的共性特征;4.男子前快型运动员的最快速度出现在200—400m段上,总的平均速度分配占总成绩的23.15%,次最快速度出现在400—600m段上,总的平均速度分配占总成绩的24.5%;最慢速度出现在最后的200m阶段,总的平均速度分配占总成绩的27.29%,而男子后快型运动员的最快速度出现在0—200m段上,平均速度分配占总成绩的23.19%;次最快速度以及最慢速度跟前快型运动员一样,都是出现在400—600m段跟最后一段上。由此分析可以确认,不管前快型运动员还是后快型运动员,其400—600m段的速度水平是最终成绩优劣的关键。5.通过对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以及学者的训练研究可以发现,目前800米跑训练方法采用的都是传统训练模式,容易引起伤病的发生,教练员缺乏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新颖的训练方法运用欠缺,在训练时针对性较低,与项目结合不够紧密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并且对今后的专项水平发展有所限制。6.针对800米跑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对现有的训练方法进行优化重组,使其符合当下800米跑的发展要求,更加科学化并且更具针对性。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出现的伤病问题以及因身体的不稳定因素而导致的竞技能力发挥,采用康复性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并且可以借鉴同项群其它项目好的训练方法融入到本项目的训练当中。
二、浅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与世界的差距性 |
1.1.2 我国马拉松竞技水平发展的必要性 |
1.1.3 相关学科的支撑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年度双周期训练 |
2.1.2 赛前训练 |
2.1.3 马拉松训练负荷强度的界定 |
2.2 国内有关马拉松的研究 |
2.2.1 马拉松研究趋势 |
2.2.2 马拉松项目特征 |
2.2.3 马拉松训练周期安排特征 |
2.2.4 马拉松训练方法及手段 |
2.2.5 马拉松训练负荷特征 |
2.3 国外有关马拉松的研究 |
2.3.1 马拉松研究趋势 |
2.3.2 马拉松研究热点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跟踪观察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基本情况分析 |
4.1.1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年龄及训练年限特征 |
4.1.2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生长地海拔及血红蛋白含量特征 |
4.1.3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运动员克托莱指数特征 |
4.2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双周期训练阶段划分对比分析 |
4.3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准备期训练对比分析 |
4.3.1 准备前期训练对比分析 |
4.3.2 准备后期训练对比分析 |
4.3.3 准备期训练小结 |
4.4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对比分析 |
4.4.1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
4.4.2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
4.4.3 赛前训练阶段负荷特点对比分析 |
4.4.4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
4.4.5 赛前训练阶段训练小结 |
4.5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竞赛期训练对比分析 |
4.5.1 竞赛期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
4.5.2 竞赛期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
4.5.3 竞赛期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
4.5.4 竞赛期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
4.5.5 竞赛期训练小结 |
4.6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恢复期训练对比分析 |
4.6.1 恢复期训练目标对比分析 |
4.6.2 恢复期训练方法对比分析 |
4.6.3 恢复期训练负荷对比分析 |
4.6.4 恢复期平均静息心率对比分析 |
4.6.5 恢复期训练小结 |
4.7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参赛成绩分析 |
4.8 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 年度秋季赛事训练模式总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马拉松项目专家访谈题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 |
2.1.1 传统恢复手段 |
2.1.2 探索性恢复手段 |
2.2 冰浴的概念 |
2.3 影响冰浴效果的因素 |
2.3.1 温度控制 |
2.3.2 作用时间 |
2.3.3 作用部位 |
2.3.4 作用时机 |
2.4 冰浴的应用范围 |
2.4.1 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 |
2.4.2 应用于体育运功 |
2.5 冰浴法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
2.5.1 对肌肉的影响 |
2.5.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2.5.3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2.5.4 对代谢的影响 |
2.5.5 对本体感觉的影响 |
2.5.6 对体温的影响 |
2.5.7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2.5.8 对植物性神经的影响 |
2.5.9 对其他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
2.6 短跑项目特点及疲劳性原因 |
2.6.1 短跑项目的特点 |
2.6.2 短跑项目产生疲劳的原因 |
2.7 关于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研究 |
2.8 文献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时间 |
3.3.3 实验地点 |
3.3.4 实验控制 |
3.3.5 实验主要仪器和器材 |
3.3.6 训练内容安排 |
3.3.7 训练后恢复手段的选择 |
3.3.8 实验中各生理生化指标抽取流程 |
3.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心率变化 |
4.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乳酸变化 |
4.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 |
4.4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变化 |
4.5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 |
4.6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血液有形成分的变化 |
4.6.1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白细胞数量(WBC)的变化 |
4.6.2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
4.6.3 实验各阶段运动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短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分析 |
5.2 冰浴恢复手段对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功效分析 |
5.2.1 冰浴对疲劳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
5.2.2 冰浴对炎症指标的恢复功效分析 |
5.3 本研究不足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价值研究 |
2.1.2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项目特征研究 |
2.1.3 长跑及马拉松运动的训练特点研究 |
2.1.4 长跑运动存在的问题研究 |
2.2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基本情况 |
4.1.1 长跑爱好者的基本信息 |
4.1.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概况 |
4.2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情况 |
4.2.1 长跑爱好者的动机和目标期望 |
4.2.2 长跑爱好者的训练计划 |
4.3 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情况 |
4.3.1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后恢复情况 |
4.3.2 长跑爱好者的运动损伤及处理情况 |
4.4 长跑爱好者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4.1 爱好者的运动目标设定不合理 |
4.4.2 爱好者对自我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存在隐患 |
4.4.3 爱好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4.5 长跑运动的科学应用研究 |
4.5.1 长跑运动的科学训练手段分析 |
4.5.2 长跑运动所需的体能训练分析 |
4.5.3 长跑运动的年度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
5.1.1 |
5.1.2 |
5.1.3 |
5.1.4 |
5.2 研究建议 |
5.2.1 增加体能训练和放松环节在训练计划中的比重 |
5.2.2 根据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训练计划 |
5.2.3 提升训练效果,可更多借鉴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理念 |
附录A 《长跑爱好者训练特点》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3 小结 |
2.2 代谢组学概述 |
2.2.1 “代谢组学”概念 |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
2.2.4 小结 |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
2.3.3 小结 |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
2.4.1 效应机制研究 |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
2.4.3 比较针刺研究 |
2.4.4 小结 |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
2.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方案 |
3.3.3 饮食控制 |
3.3.4 穴位刺激方案 |
3.3.5 NMR代谢组学 |
3.4 数理统计法 |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1 结果 |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
4.3 结论 |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
5.1 结果 |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
5.2 分析与讨论 |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
5.3 结论 |
全文总结 |
总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5)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文献综述 |
2.2 中长跑训练文献综述 |
2.2.1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内容文献综述 |
2.2.2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负荷文献综述 |
2.2.3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的负荷监测指标文献综述 |
2.2.4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方法文献综述 |
2.2.5 中学生中长跑训练恢复手段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测量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的学校基本情况 |
4.1.1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实行的招生政策 |
4.1.2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的培养目标 |
4.1.3 鲁能巴蜀中学对中长跑队训练经费的投入 |
4.1.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场地器材的情况 |
4.1.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教练员队伍情况 |
4.1.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的招收途径 |
4.1.7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选拔运动员的参考因素 |
4.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基本情况 |
4.2.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往届运动员的去向 |
4.2.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在各个年级的分布情况 |
4.2.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
4.2.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 |
4.2.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父母的运动经历及其对子女的参训的态度 |
4.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成绩基本情况 |
4.3.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每年固定参加的比赛 |
4.3.2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优秀运动员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的获奖情况 |
4.3.3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的获奖情况 |
4.3.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取得运动技术等级情况 |
4.3.5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与全国中学生中长跑纪录对比分析 |
4.3.6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现届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及运动技术等级 |
4.4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基本情况——以2016-2017 年为例 |
4.4.1 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年度训练周期的划分 |
4.4.2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 |
4.4.3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中训练负荷强度的转化 |
4.4.4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内容 |
4.4.5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耐力的训练 |
4.4.6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力量的训练 |
4.4.7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对技术的训练 |
4.4.8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的训练方法 |
4.4.9 鲁能巴蜀中学长跑队训练的恢复手段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运用TRIMP评估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负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项目概述 |
2.1.1 中长跑项目训练的特点研究 |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研究 |
2.1.3 中长跑项目训练和比赛特点的研究 |
2.2 高原训练研究概述 |
2.3 训练负荷监控研究概述 |
2.3.1 训练负荷研究概述 |
2.3.2 中长跑项目训练负荷监控国内研究 |
2.3.3 中长跑项目训练负荷监控国外研究 |
2.3.4 训练负荷监控内容 |
2.4 TRIMP |
2.4.1 TRIMP概念的提出 |
2.4.2 TRIMP的国外研究现状 |
2.4.3 TRIMP的国内研究现状 |
2.4.4 TRIMP在中长跑项目中应用概况研究 |
2.5 基本机能状态的监控—晨脉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5 个案研究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监控期间运动员晨脉情况 |
4.2 监控期间马拉松组运动员训练周TRIMP值 |
4.3 监控期间中长跑组运动员训练周TRIMP值 |
4.4 监控期间运动员训练日TRIMP值 |
4.4.1 持续性专项耐力训练课TRIMP值监控 |
4.4.2 间歇性专项训练课TRIMP值监控 |
4.4.3 调整性训练课TRIMP值监控 |
4.5 个案分析 |
4.5.1 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监控个案分析 |
4.5.1.1 基本机能状态的监控—晨脉 |
4.5.1.2 持续性专项训练课的训练监控 |
4.5.1.3 间歇性专项训练课的训练监控 |
4.5.1.4 赛后调整期的训练监控 |
4.5.2 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监控个案分析 |
4.5.2.1 董××基本机能状态的监控—晨脉 |
4.5.2.2 持续性性专项训练课的训练监控 |
4.5.2.3 间歇性专项训练课的训练监控 |
4.5.2.4 模拟比赛训练课的监控 |
4.5.2.5 赛后调整期的训练监控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运动员机能状态 |
5.2 TRIMP值在中长跑训练课中的应用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7)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原训练的研究现状 |
2.1.1 高原训练国内研究现状 |
2.1.2 高原训练国外研究现状 |
2.2 关于高原训练营养补充的研究 |
2.3 关于枸杞对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 |
2.4 关于中长跑运动特点及营养补充的研究 |
2.5 关于相关概念的研究 |
2.5.1 高原训练 |
2.5.2 枸杞 |
2.5.3 中长跑 |
2.5.4 血乳酸(BLA) |
2.5.5 血清肌酸激酶(CK) |
2.5.6 血尿素(BUN) |
2.5.7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结果 |
4.1 血乳酸(BLA)指标测试结果 |
4.2 血清肌酸激酶(CK)指标测试结果 |
4.3 血尿素(BUN)指标测试结果 |
4.4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RPE)的测试结果 |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
5.1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乳酸(BLA)的影响 |
5.2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
5.3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血尿素(BUN)的影响 |
5.4 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主体感观运动强度(RPE)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 平原全部中长跑运动员基本情况表 |
附件2 受试知情同意书 |
附件3 主体感观运动强度量表 |
附件4 研究指标现场测试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1.1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社会背景 |
1.1.2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研究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中长跑的概念 |
2.1.2 竞走的概念 |
2.1.3 运动损伤的概念及分类 |
2.1.4 足部解刨结构 |
2.1.5 足部伤病的类型及其症状特征 |
2.2 田径运动伤病相关研究 |
2.3 足部伤病相关研究 |
2.4 足部伤病的预防及诊治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相关调查现状分析 |
4.1.1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的情况调查 |
4.1.2 足部伤病性质与程度的分析 |
4.1.3 运动员足部伤病的次数 |
4.1.4 运动员足部伤病发生的类型 |
4.1.5 运动员对足部伤病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 |
4.1.6 不同性别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 |
4.1.7 不同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 |
4.1.8 不同级别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 |
4.1.9 不同运动年限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 |
4.1.10 不同时期运动员足部伤病情况 |
4.2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风险因素分析 |
4.2.1 运动员足部伤病因素分类认可度分析 |
4.2.2 运动员足部伤病各因素的调查分析 |
5 讨论与分析 |
5.1 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的概述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高原环境下红枸杞饮品对中长跑运动员VC、HR、SpO2、RPE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缩写表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高原 |
1.3.2 高原训练 |
1.3.3 中长跑运动员 |
1.3.4 枸杞 |
1.3.5 肺活量 |
1.3.6 血氧饱和度 |
1.3.7 安静心率 |
1.3.8 主观体力感觉强度表 |
1.4 文献综述 |
1.4.1 肺活量 |
1.4.2 安静心率 |
1.4.3 血氧饱和度 |
1.4.4 主观体力感觉运动强度 |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地点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文献资料法 |
2.4.2 专家访谈法 |
2.4.3 实验法 |
2.4.4 逻辑分析法 |
2.4.5 数据统计法 |
2.5 实验过程与控制 |
3 研究结果 |
3.1 肺活量 |
3.2 血氧饱和度 |
3.3 安静心率 |
3.4 主观体力感觉强度表 |
4 讨论 |
4.1 大漠红枸杞汁对中长跑运动员肺活量的影响 |
4.2 大漠红枸杞汁对中长跑运动员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4.3 大漠红枸杞汁对中长跑运动员安静心率的影响 |
4.4 大漠红枸杞汁对中长跑运动员RPE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800米跑竞技能力特征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田径运动在各种综合赛事中占据重要地位 |
1.1.2 800米跑成绩亟待提升的需要 |
1.1.3 对 800米跑本质特征制胜认识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 800米跑体能的研究概述 |
2.1.2 关于 800米跑技术的研究概述 |
2.1.3 关于 800米跑战术的研究概述 |
2.1.4 关于 800米跑心理能力的研究概述 |
2.1.5 关于 800米跑训练的研究概述 |
2.2 国外关于 800米跑的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800米跑的起源与发展 |
4.1.1 800米跑的起源 |
4.1.2 800米跑的发展 |
4.2 800米跑竞技能力特征 |
4.2.1 竞技能力概述 |
4.2.2 体能特征 |
4.2.3 技术能力特征 |
4.2.4 战术能力特征 |
4.2.5 心理能力特征 |
4.2.6 运动智能特征 |
4.3 800米跑主项与其翼项的相关性研究 |
4.3.1 800米跑运动员主翼项的特点 |
4.3.2 800米跑优秀运动员的类型 |
4.4 800米跑竞技能力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
4.4.1 800米跑运动员专项体能与技、战术关系分析 |
4.4.2 800米跑运动员专项体能与心理能力关系分析 |
4.4.3 800米跑运动员技、战术与心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4.4.4 800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与智能的关系分析 |
4.5 800米跑专项训练方法优化的研究 |
4.5.1 800米跑专项训练方法的分类 |
4.5.2 800米跑不同素质训练方法的分类 |
4.5.3 800米跑现有训练方法的优化 |
4.5.4 800米跑新颖训练方法的运用 |
4.5.5 800米跑训练方法的项间借鉴 |
4.5.6 800米跑训练方法的创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中长跑运动员训练中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男子马拉松队2019年度双周期训练对比分析研究[D]. 徐加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冰浴对高原短跑运动员训练后恢复的功效研究 ——以云南省体工队男子短跑组为例[D]. 霸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3]北京市长跑爱好者的训练特点研究[D]. 李思奇.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4]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5]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中长跑队训练状况调查[D]. 黄真山.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6]运用TRIMP评估中长跑项目高原训练负荷的实证研究[D]. 刘传菲.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红枸杞汁对高原训练中长跑运动员BLA、CK、BUN及RPE影响效果的研究[D]. 刘晓松.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8]陕西省中长距离项目运动员足部伤病防范策略研究[D]. 谢浩.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高原环境下红枸杞饮品对中长跑运动员VC、HR、SpO2、RPE指标影响的研究[D]. 李安琪.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10]800米跑竞技能力特征及其训练方法优化研究[D]. 张健.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中长跑论文; 马拉松论文; 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论文; 100米短跑论文; 运动心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