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一、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华[1](2021)在《脑梗死患者PEAR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 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rostaglandin endoperoxide synthase-1,PTGS1)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相关性,为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选取2019年08月至2020年09月救治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记录入选对象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服药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检测血液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于入院后第二天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HB、TC、TG、LDL、HCY血液指标水平。通过应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法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同时留取晨起中段尿样,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尿液中11-脱氢-血栓烷B2(11-dehydro-thromboxane B2,11-DH-TXB2)的数值含量。根据患者尿液中11-DH-TXB2的含量,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ity,AS)。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记录临床搜集的数据并分析,以(49)<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Hb、HCY、TC、TG、PEAR1基因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抵抗组PTGS1基因型GG比值高于敏感组,LDL升高比值低于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9)<0.001、(49)=0.35;(49)<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GS1基因多态性是AR的危险因素,GG基因型发生AR的概率是AG/AA基因型的24.489倍(95%CI 4.910-122.150)。4.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单核苷酸PTGS1的基因型为GG型且单核苷酸PEAR1的基因型为AG/AA型时,OR值增加,两基因多态性对AR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API=17.628%)。5.单核苷酸PEAR1与LDL、单核苷酸PTGS1与LDL之间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两组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API值分别为-131.111%、-4.386%)。结论:1.PTGS1单核苷酸的基因型GG、LDL升高与AR有关联,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2.PEAR1基因型与AR无明确相关性。3.PTGS1单核苷酸的基因型GG且PEAR1单核苷酸的基因型AG/AA时,两基因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形成AR。

刘庆荣[2](2020)在《SERPINA1基因SNP rs6647变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遗传风险的关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脑卒中是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roke,LAS)的发生与SERPINA1基因的SNP rs6647 G等位基因的变异有显着的关联。截止目前,新的卒中风险基因SERPINA1 SNP rs6647 G等位基因变异增加LAS患病风险的机制尚不清楚方法:本研究的开展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首先,使用Haplo Reg v4.1软件对SNP rs6647变异进行功能注释;其次,在结合多个数据库的基础上使用表达数量性状座位分析(expression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nalysis,eQTLs),找出人体56个组织中SNP rs6647和SERPINA1基因表达的潜在关联,统计结果满足Bonferroni方法进行多重检验校正的阈值P<0.05/56=8.93E-04;其次,采用GEO数据库的两个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基因数据集来进行基因表达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以验证人全血中SERPINA1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然后,采集了8个LAS患者和14个健康者的外周血,采用RT-qPCR的方法验证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最后,采用SERPINA1基因共表达基因网络分析,研究SERPINA1基因的共表达基因,生物学通路和基因-疾病的关系。结果:第一阶段,功能注释结果显示SNP rs6647参与调节人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组织和外周全血的基因表达;SNP rs6647变异型多定位在外周血液和胚胎脑组织中的原发性中性粒细胞组蛋白的增强子区域。第二阶段,eQTLs分析发现SNP rs6647 G等位基因的变异与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增加存在关联;通过各个脑组织的eQTL分析,发现rs6647 G等位基因变异与SERPINA1位点及其周围基因的表达没有关联,即在人类脑组织中,没有发现这种变异和SERPINA1以及SERPINA1位点及其周围基因的显着eQTL;研究发现,除SERPINA1基因本身,该变异可能影响SERPINA1位点及其周围其他基因的表达,rs6647 G等位基因与纤维母细胞转化(P=2.49E-04)和心脏左心室(P=8.92E-04)SERPINA1基因及其周围包括IFI27L1基因的表达显着相关,而DDX24基因与主动脉(P=6.77E-04)相关;SERPINA1基因水平在男性、女性体内无性别差异。第三阶段,基因表达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时,LAS患者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第四阶段,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LAS患者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比健康人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高1.85倍。第五阶段,SERPINA1基因共表达基因网络研究,发现SERPINA1基因及其共表达网络基因参与体内的炎症、免疫等多个通路;SERPINA1基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关联基因有HPX,ALDOB,CYP2C9,HRG,CYP2E1,ORM1,CYP2C8,AMBP,KNG1,APOC3等;本研究首次将SERPINA1基因与LAS等多个疾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SERPINA1基因及其共表达网络基因与机体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炎症、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等。结论:1、通过该研究证实了人外周血中SERPINA1基因的SNP rs6647的G等位基因变异会增加LAS的风险,本研究的发现将为SNP rs6647增加LAS风险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2、LAS患者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比健康人外周血SERPINA1基因表达水平高。3、SERPINA1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等多个疾病存在关联,其与相关的共表达网络基因参与体内的炎症、免疫和脂质代谢等多个生物学通路。

曾丽玲[3](2020)在《高脂血症基因表达谱及其不同中医体质人群miRNA表达差异性》文中认为目的:1.初步分析高脂血症人群的临床特征并探寻高脂血症与非高脂血症对照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特征,筛选与高脂血症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深入探讨与其相关的细胞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2.初步分析高脂血症不同体质人群的临床特征并探寻高脂血症不同体质人群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深入探寻高脂血症不同中医体质形成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方法:第一部分研究方法: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7年对广东省村落地区人群进行筛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终纳入20例高脂血症及19例非高脂血症对照人群,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临床生化检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对临床数据资料采用SPSS软件(version 17,SPSS Inc.,Chicago,IL,USA)分析。由于本研究总样本量为39,即n<40,对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及体质类型等定性料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均值和百分比(N(%))表示;对于年龄、体重指数及临床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检验则用独立样本t(Student’s t-test)检验分析,以均数和标准差(mean±SD)表示,若满足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时则采用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用非参数检验,以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M(P25~P75)表示。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均列出检验统计量及P值,以P值<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此外,还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样本,采用Agilent SurePrint G3 Human Gene Expression v3 Microarray 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全基因表达检测:提取总RNA并质检,参照芯片标准流程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再进一步合成用Cyanine-3-CTP(Cy3)标记的cRNA,标记好的cRNA样品片段化后和芯片杂交,洗脱后利用 Agilent Scanner G2505C(Agilent Technologies)扫描得到原始图像。再通过Feature Extraction软件处理原始图像提取原始数据,生成的原始数据文件经Genespring软件进行quantile标准化后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通过表达谱芯片质控探针的中位变异系数值(Median CV)和样本的检出率,结合芯片数据箱线图对基因芯片实验及数据进行质控。采用样本聚类分析、样本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PCA)对PBMC样本芯片数据进行分组评估,剔除极端离群样本,进一步对生物样本进行质控和筛选,纳入具有生物学重复性的样本,最终纳入19例高脂血症和8例非高脂血症对照组人群的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后续基因表达谱分析。对芯片数据的分析,采用Fold-change(表达差异倍数)以及T检验(Student’s t-test)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基因筛选,依据fold change≥2或≤0.5且P<0.05的筛选标准确定高脂血症及非高脂血症对照组人群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用散点图,火山图和聚类分层图对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进行直观展示。再运用DAVID 6.8.在线平台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并参考String数据库,利用cytoscape软件(Version 3.7.2)分别绘制上调基因间和下调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图。最后结合文献,挑选表达差异倍数较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进行验证,依据本研究高脂血症和非高脂血症对照组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再次纳入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收集受试者的PBMC样本,提取总RNA,利用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方法对选取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第二部分研究方法:研究采用的是横断面研究设计,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对广东村落地区人群进行筛查,根据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47例高脂血症病例,依据体质类型进行分层,其中高脂血症平和质234例、高脂血症实性体质53例及虚性体质60例。再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高脂血症平和质、高脂血症实性体质及虚性体质人群中各抽出10例受试者参与本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临床生化检测,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高脂血症人群的临床数据资料的比较,采用SPSS软件(version 17,SPSS Inc.,Chicago,IL,USA)分析。由于本研究中总样本量为24,n<40,对于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慢性炎症性疾病史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等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并用Bonferroni法校正P值对分布差异的变量进行两两比较,以均值和百分比(N(%))表示;连续性变量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方差分析,并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以均数和标准差(mean±SD)表示。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列出检验统计量及P值,以P值<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并收集每例受试者的血清样本,提取总RNA并进行质控,运用qPCR原理,使用针对miRNA的反转录试剂盒QIAGEN miScript Ⅱ RT Kit对提取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形成cDNA,运用miScript miRNA PCR Array芯片并结合miScript SYBR Green PCR Kit按照生产厂商规定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qPCR试验,检测miRNA表达,得到miRNA PCR Array芯片数据。用R软件的princomp函数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筛选生物芯片样本,剔除极端离群样本,进一步对生物样本进行质控和筛选,纳入具有生物学重复性的样本,最终分别纳入高脂血症平和质9例、实性体质7例及虚性体质8例样本的miRNA芯片数据进行后续miRNA表达差异性分析。将miRNA PCR array检测的原始数据导入QIAGEN公司提供的在线平台(QIAGEN 3.5),采用中位值对miRNA芯片原始信号值进行标准化后,进行差异表达miRNA分析及靶基因预测。计算两两组的每个基因的2^(-Avg.(Delta(Ct)),采用Fold-change(表达差异倍数)以及T检验(Student’s t-test)统计学方法对差异表达miRNA进行筛选,计算Fold change值和P值。依据Fold change≥2或≤0.5且P<0.05作为确定组间差异表达miRNA的标准。样本聚类分析是采用层次聚类,以欧式距离作为聚类指标。对每组差异筛选结果绘制散点图,火山图和聚类分层图。用DAVID 6.8在线平台对靶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用Venny分析在线平台对特定差异表达miRNA进行维恩分析;并根据KEGG数据库,利用cytoscape软件(Version 3.7.2)分别绘制miRNA与富集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图。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高脂血症与非高脂血症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及体质类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人群比非高脂血症对照人群年龄及体重指数偏高(P<0.05),且高脂血症人群中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水平均较高(P<0.05)。其他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降钙素原、血白细胞数、血红细胞数、血小板、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量、血尿酸、血肌酐等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脂血症与非高脂血症人群PBMC样本基因表达谱具有明显差异性,共检测出4795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在高脂血症组中有2101个基因表达上调,2694个基因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富集了 3242条失调的GO功能和18条KEGG信号通路,根据P值由小到大的顺序筛选出前40位的GO条目,分子功能相关的条目主要涉及到趋化因子受体活性(chemokine receptor activity)、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活性(G-protein coupled chemoattractant receptor activity)等;细胞组成主要涉及特异性颗粒内腔(specific granule lumen)等;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到趋化因子介导信号通路(chemokine-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中性粒细胞激活(neutrophil activation)、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neutrophil mediated immunity)等。富集的18条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通路(Herpes simplex virus 1 infection)、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Cytokine-cytokine receptor interaction)等。富集显着的GO生物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大部分均与感染免疫和炎症相关,提示高脂血症形成的分子机制可能主要与免疫炎症相关的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失调相关。通过扩大样本量,选取表达差异倍数较大的17个基因利用qRT-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ATP1A1、DFNB31、FAM53B、HBEGF、MAPK14、PIK3CB、ABCA1 基因在高脂血症与对照组中表达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高脂血症形成的生物过程包括:ATP1A1调控的机械刺激反应(response to mechanical stimulus)、FAM53B 正向调控 Wnt信号通路、ABCA1调控环嘌呤核苷酸代谢过程(cyclic purine nucleotide metabolic process)、HBEGF 调控上皮细胞迁移(epithelial cell migration)。第二部分研究结果:高脂血症平和质组、实性体质组和虚性体质组三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FT3、血尿酸水平、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在三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定性资料利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效能,将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病史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高脂血症实性体质患者比高脂血症虚性体质和平和质患者更常伴有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P<0.05)。对定量资料FT3、血尿酸水平、血白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高脂血症虚性体质血FT3水平较其他两种体质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血FT3水平下降可能是高脂血症虚性体质人群特征性表现之一;高脂血症虚性体质组血红细胞数及白细胞数均较平和质组低(P<0.05);高脂血症虚性体质组血红蛋白量较实性体质组低(P<0.05);高脂血症实性体质组血尿酸水平较虚性体质组升高(P<0.05)。MiRNA芯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与高脂血症平和质组相比,高脂血症实性体质组有25个下调的差异表达miRNA,高脂血症虚性体质组有8个差异表达miRNA(7个上调,1个下调);高脂血症实性体质组与虚性体质组相比,有6个下调的差异表达miRNA。将两两组间差异表达miRNA进行维恩分析,结果显示hsa-miR-338-3p是高脂血症三种体质共有的差异表达miRNA,在三种体质相互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a-miR-338-3p在高脂血症实性体质中相对其他两种体质均表达下调,在高脂血症虚性体质中相对其他两种体质均表达上调,在平和质中相对实性体质表达上调而相对虚性体质表达下调。hsa-miR-338-3p鉴别高脂血症三种体质的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hsa-miR-338-3p从高脂血症三种体质中鉴别实性体质,虚性体质及平和质的AU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992和0.607,P值均<0.05,表明hsa-miR-338-3p鉴别高脂血症实性体质、虚性体质及平和质均具有一定准确性,尤其是鉴别高脂血症实性体质和虚性体质具有较高准确性。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三种体质共有的差异表达miRNA,hsa-miR-338-3p,预测了198个靶基因并富集了 11条信号通路,富集的通路主要与炎症反应及糖、脂代谢相关,如 Ras signaling pathway,Insulin secretion,Glycerophosphol ipid metabolism等,hsa-miR-338-3p下调会促进这些通路过表达,可能是高脂血症人群继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机制之一。此外,我们还发现hsa-miR-145-5p、hsa-miR-183-3p、hsa-miR-210-3p是虚性体质特有的差异表达miRNA,相比于高脂血症平和质和实性体质,这三个差异表达miRNA在高脂血症虚性体质中均表达上调(P<0.05),鉴别虚性体质的 ROC 曲线显示:hsa-miR-145--5p(AUC=0.813,P=0.014),hsa-miR-183--3p(AUC=0.969,P<0.001),hsa-miR-210-3p(AUC=0.984,P<0.001),表明 hsa-miR-145-5p、hsa-miR-183-3p、hsa-miR-210-3p从三种体质中鉴别虚性体质有很高的准确性,可能是鉴别高脂血症虚性体质潜在的血清分子标志物。结论:1.年老、高体重指数、高水平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糖可能是高脂血症形成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和非高脂血症对照人群PBMC样本之间基因表达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基因可能是通过调控免疫炎性相关生物功能和信号通路参与高脂血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ATP1A1、DFNB31、FAM53B、HBEGF、MAPK14、PIK3CB、ABCA1 基因参与调控的生物过程可能是高脂血症形成的分子机制之一;3.高脂血症三种不同中医体质人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表达miRNA,其中hsa-miR-338-3p可能是鉴别高脂血症实性体质,虚性体质和平和质潜在的血清分子标志物,且可能通过负调控免疫炎性及糖脂质代谢等相关通路参与高脂血症患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过程;4.hsa-miR-145-5p、hsa-miR-183-3p、hsa-miR-210-3p 可能是鉴别高脂血症虚性体质潜在的血清分子标志物;5.高脂血症实性体质人群存在多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及hsa-miR-338-3p表达下调,实性体质可能是高脂血症人群易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预警因子。

栾迪[4](2020)在《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通过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信号通路调节小鼠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炎症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是否参与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炎症反应,过表达或敲低小鼠脑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对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以模拟缺血性脑卒中。侧脑室注射腺相关病毒搭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过表达质粒以模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过表达;侧脑室注射腺相关病毒搭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 sh RNA质粒实现敲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的表达。通过蛋白印迹检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肿瘤坏死因子α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含量。采用行为学量表评估小鼠运动功能,采用墙角实验评估小鼠感觉功能。通过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测量小鼠脑梗死体积。应用免疫荧光定量小鼠脑内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表达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结果:(1)小鼠遭受90分钟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6小时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的表达即有下降,在再灌注1天时降至最低,在再灌注3天时回升至峰值,随后又下降至较低水平。(2)在小鼠正常脑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主要表达在大脑髓质;在小鼠缺血脑组织中的大脑皮质,同正常脑组织的大脑皮质相比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表达增加。(3)在小鼠正常和缺血脑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同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Iba1存在共定位现象;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精氨酸酶1、CD163和CD206在小鼠缺血脑组织中存在共定位现象。(4)侧脑室注射腺相关病毒搭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过表达质粒显着提升小鼠缺血脑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的表达(P=0.000)。与对照AAV组相比,MST4-AAV组的运动功能(P=0.049)、感觉功能(P=0.033)和脑梗死体积(P=0.021)均降低。与对照AAV组相比,MST4-AAV组的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0.000)、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0.023)、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P=0.000)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03)的表达下降。MST4-AAV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AAV组(P=0.000)。(5)侧脑室注射腺相关病毒搭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 sh RNA质粒显着降低小鼠缺血脑组织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的表达(P=0.035)。与对照sh RNA组相比,MST4 sh RNA组小鼠运动功能(P=0.042)和感觉功能(P=0.037)更差,且脑梗死体积(P=0.021)增大。与对照sh RNA组相比,MST4 sh RNA组的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P=0.015)、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0.000)、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P=0.0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33)的表达升高。与对照sh RNA组相比,MST4 sh RNA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阳性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降低(P=0.000)。结论:(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参与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2)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可能是M2型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过表达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改善小鼠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下调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磷酸化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1/2/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减轻神经炎症反应。(3)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可能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

钱怡[5](2019)在《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临床研究、SIK3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遗传易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突发性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为儿童突发性聋诊疗指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78例(81耳)儿童突发性聋的病例资料。共收集病例78例,81耳,双耳3例,其中男性40例(51.28%),女性38例(48.72%)。年龄9-18岁,平均年龄15.69岁。按照听力曲线分型,低频下降型27例,中高频下降型9例,平坦型17例,全聋型25例。分析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因素。Fisher检验比较不同类型突发性聋患儿是否采用特殊治疗(鼓室/耳后注射激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各种类型的总有效率:低频下降型最高,为96.30%;其次为平坦型,全聋型次之,分别为76.47%,52.00%;中高频型最差,为44.44%。所有患儿总有效率为71.79%。无耳鸣患儿14例,总有效率为50%;伴耳鸣患儿64例,总有效率为76.56%。4例患儿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例有效;21例患者采用鼓室注射甲强龙,14例有效;3例患者采用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和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例有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突发性聋分型、是否伴发耳鸣与少年儿童突发性聋治疗效果相关。儿童突发性聋,是否采用特殊治疗(耳后/鼓室注射激素)对预后无影响,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频型、伴发耳鸣的少年儿童突发性聋患者预后好,中高频型、无耳鸣的患儿预后较差。耳后注射及鼓室注射激素对首次治疗无效的患儿仍然有效。目的:探讨SIK3基因多态性和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以及SIK3基因多态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我科住院的938突发性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人874例,两组均为汉族,在年龄和性别上无差异。运用Mass ARRAY飞行质谱基因分型技术对SIK3基因的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这6个位点分别是rs11216230、rs12225230、rs533556、rs7350481、rs10047459、rs11216162。结果:本组突发性聋患者平均年龄44.84±15.77岁,其中男419例,女519例,男:女为0.81:1,左耳发病481例,右耳发病430例,双耳发病27例,从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为11.80天,最短2小时,最长6个月。伴发耳鸣患者865例,占92.22%;伴发眩晕的患者有284例,占30.28%;伴发耳闷的患者有408例,占43.50%。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09例(11.30%),中度255例(26.42%),重度216例(22.91%),极重度385例(39.90%),有效率分别为55.05%,41.18%,46.76%,49.09%。根据听力图对突发性聋进行分型,低频型143例(14.82%),中高频型98例(10.16%),平坦型338例(35.03%),全聋型386例(40.00%),有效率分别为60.84%,71.43%,43.20%,49.74%。在突发性聋和对照组研究中发现rs533556位点CA和AA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C和A与对照组有差异,rs10047459位点CT基因型和对照组比较有差异,但经Bonferroni矫正后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在突发性聋患者中,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SIK3基因6个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性,结果未发现差异。结论:SIK3基因上的6个多态位点和突发性聋遗传易感性无关。可能血脂在突发性聋发病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

哈拉木江·赛力克[6](2019)在《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ICAM-1的G241R和K469E两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CSVD组101例,对照组95例,采集一般资料,留取静脉血标本并且进行DNA提取、ICAM-1基因G241R和K469E两个位点PCR产物多态性测定,比较CSVD与对照组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差异。结果:CSVD组HbAlc、D-二聚体、Hcy、BUN在血浆中的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Hcy、HbAlc在两组中分布差异均P<0.01且OR>1;ICAM-1基因G241R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在CSVD组及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基因K469E位点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等位基因在CSVD组高于对照组,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D组和对照组KK基因型和非KK基因型比较,KK基因型于CSVD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K等位基因在脑室旁脑白质疏松组分布高于对照组,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室旁脑白质疏松组和对照组KK基因型和非KK基因型比较,KK基因型于脑室旁脑白质疏松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室旁脑白质疏松严重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组K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VD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评分均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高Hcy水平及高HbAlc水平为CSVD的危险因素;ICAM-1的G241R基因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CSVD无相关性。K469E基因位点K等位基因可能与脑小血管病有关;脑小血管病患者多合并有焦虑、抑郁情绪。

李蕾[7](2018)在《FCGR2A基因和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心血管疾病,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现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在I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提出IS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全基因组扫描等方法已经报告了一些与IS有关的新的易感基因,但针对这些候选基因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种族的关联性研究尚未得到有效的重复和肯定。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IS的重要病理基础,而炎症反应可损伤动脉内膜、参与粥样斑块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促进动脉管腔内血栓的形成。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着眼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选择了炎症相关的FCGR2A基因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TBXAS1基因作为候选基因,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FCGR2A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6427595、rs6696854、rs7512140)及TBXAS1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2267682、rs6962291、rs10487667)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倍型在IS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从而探讨FCGR2A基因和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IS之间的关联,以期为寻找IS相关的易感基因提供一定的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证据。研究方法:病例组选自2010年10月-2011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中国北方汉族IS患者,均无亲缘关系,纳入研究370例,其中男220例,女150例,年龄47-81岁,依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2个亚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组(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对照组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共计340例,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47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均为汉族,彼此无亲缘关系。选取FCGR2A基因rs6427595、rs6696854、rs7512140及TBXAS1基因rs2267682、rs6962291、rs10487667位点为候选SNP,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检测上述位点多态性,以期明确这两个基因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关联。通过?2拟合优度检验验证每个位点SNP的基因型在抽样群体中的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应用?2 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各SNP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在IS组与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差异及风险度,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排除传统混杂因素的干扰,P<0.05有统计学差异。应用SHEsis在线软件完成上述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结果:1、本研究所选取SNP位点的基因型在抽样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说明该样本具备人群代表性。2、FCGR2A基因(rs6427595、rs7512140、rs6696854)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IS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IS各亚组与对照组相比较,FCGR2A基因(rs6427595、rs7512140、rs6696854)的多态性频率分布亦无统计学差异。4、单倍型分析显示对照组AGC和AGT单倍型频率明显高于IS组,携带AGC和AGT单倍型的个体发生IS的风险分别降低0.337和0.349倍(OR=0.337,95%CI:0.185-0.616,P<0.001;OR=0.349,95%CI:0.155-0.785,P=0.007)。在男性IS组与男性对照组构建的4个单倍体,男性IS组AAC单倍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携带AAC单倍型的男性个体罹患IS的风险率增加至1.452倍(OR=1.452,95%CI:1.030-2.049,P=0.032)。在女性IS组与女性对照组构建出4个单倍型,在女性IS组中GAC单倍型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3.899,95%CI:1.112-13.669,P=0.022),AGC单倍型在女性IS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172,95%CI:0.060-0.498,P<0.001)。AGC单倍型在LAA组的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241,95%CI:0.095-0.611,P=0.001),在SAO组的分布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OR=0.422,95%CI:0.208-0.852,P=0.013)。5、IS组TBXAS1基因rs2267682位点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6,P=0.021)。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IS的危险是GG+GT基因型的1.8倍(OR=1.800,95%CI:1.162-2.786,P=0.008),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1.943(OR=1.943,95%CI:1.134-3.329,P=0.016)。6、不同IS亚型的TBXAS1基因rs2267682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LAA组中rs2267682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P=0.015)。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发生LAA的危险是GG+GT基因型的2.157倍(OR=2.157,95%CI:1.299-3.582,P=0.003),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发病危险度为2.199倍(OR=2.199,95%CI:1.158-4.177,P=0.016)。rs2267682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SAO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9,P=0.154)。7、IS组与对照组比较,TBXAS1基因(rs6962291、rs10487667)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8、TBXAS1基因单倍型在IS组与对照组中频率分布:由rs2267682、rs6962291、rs10487667组建单倍型,在IS组与对照组共构建出7个单倍型,TAT单倍型在IS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携带TAT单倍型的个体罹患IS的风险增加至1.737倍(OR=1.737,95%CI:1.128-2.675,P=0.011)。结论:1、在中国人群中,FCGR2A基因rs6427595、rs6696854、rs7512140位点的多态性与该地区IS的发病无相关性。2、FCGR2A基因AGC单倍型、AGT单倍型可能是IS的保护性单倍型,携带上述单倍型可能降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罹患IS的风险。3、FCGR2A基因AAC单倍型可能使中国北方汉族男性罹患IS的风险增加。4、FCGR2A基因GAC单倍型可能增加中国北方汉族女性罹患IS的风险。5、TBXAS1基因rs2267682位点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中国北方汉族人群罹患IS的风险,尤其是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风险。6、TBXAS1基因rs6962291、rs1048766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群IS发病无相关性。7、TBXAS1基因TAT单倍型可能是预测中国北方汉族人群IS发病的风险单体型。

刘赟,韦玮,黄元志[8](2017)在《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陕西地区汉族人群中中青年缺血性卒中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36例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卒中组,同期另选择青年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ADRB1基因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RB1基因Ser49Gly位点等位基因模型(Ser v.s.Gly)和显性基因模型(Ser/Ser v.s.Ser/Gly+Gly/Gly)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OR=2.5,95%CI 1.25.2,P=0.009;OR=1.8,95%CI 1.23.3,P=0.011);Arg389Gly位点各基因模型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陕西地区汉族中青年人群缺血性卒中患者,ADRB1基因Ser49Gly位点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相关。

马亮[9](2017)在《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受累并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认为DM血管并发症中糖尿病相关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在肾脏疾病尤其是DKD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被重视,sEH抑制剂的研究以及该基因敲除有可能成为DKD及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新靶点。编码sEH的EPHX2基因rs751141多态性(R287Q)能影响sEH酶活性并且与多种临床疾病有关,其与DKD及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目前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探讨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是否是DM血管并发症DKD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2.研究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2型DM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KD的相关性研究:870例2型DM患者均为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DKD患者406例(男性258例、女性148例),对照组糖尿病不伴相关肾病(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Non-DKD)患者464例(男性271例、女性193例)。提取患者外周血DNA并用荧光探针法进行SNP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Hardy-Weinberg平衡。统计学效力分析采用Quanto software version 1.2.4软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2)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M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626例2型DM患者均为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DM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6例(男性127例、女性109例),对照组DM不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0例(男性241例、女性149例)。检测方法、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同1)。2.EPHX2多态性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分子机制研究:1)不同突变类型sEH重组质粒构建及其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人的cDNA为模板,根据GeneBank中人EPHX2 mRNA CDS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UCT DNA连接试剂盒及点突变技术在野生型基础上诱导点突变,共构建4种单点突变和3种双点突变重组质粒,并将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5-His-A。以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8种不同类型的sEH重组质粒:EPHX2/pcDNA3.1/V5-His(WT)EPHX2/R287Q/pcDNA3.1/V5-His(R287Q)、EPHX2/R287Q/R103C/pcDNA3.1/V5-His(R287Q+R103C)、EPHX2/C154T/pcDNA3.1/V5-His(C154T)、PHX2/K55R/pcDNA3.1/V5-His(K55R)、EPHX2/R103C/pcDNA3.1/V5-His(R103C)、EPHX2/K55R/R103C/pcDNA3.1/V5-His(K55R+R103C)、EPHX2/K55R/C154T/pcDNA3.1/V5-His(K55R+C 154T)及pcDNA3.1/V5-His-A空载体(negtive control,NC)转染至HK2细胞,同时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签的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将上述重组质粒转染HK2细胞,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细胞培养液中补充足量的11,12-EET,另外一组在补充11,12-EET的同时加入sEH抑制剂TPPU。ELISA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的11,12-DHET含量,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类型sEH重组质粒的水解活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TPPU对水解酶活性的影响。2)R287Q突变型重组质粒参与DKD分子机制研究:将成功构建的WT组、R287Q突变型组和NC组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K2细胞,各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转染48h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RNA和蛋白,另外一组转染24h后给予11,12-EET共同培养后收获细胞培养上清、RNA和蛋白,检测NO、IL-17A以及IL-1等炎症因子水平、RT-PCR 检测 eNOS、IL-17A、IL-6 和 IL-1β 等 mRNA 表达水平及 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2型DM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1)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KD相关性研究结果:Non-DKD组rs751141 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KD组(p<0.01)。校正DKD相关风险因素后,在加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A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低的DKD患病风险(OR=0.68,95%CI=0.52-0.88,p<0.01;OR=0.28,95%CI=0.14-0.60,p<0.01)。相关结果表明在高同型半胱氨酸时,在校正DKD相关风险因素后,三种遗传模型A等位基因携带者均具有比较低的DKD患病风险(p<0.01,p<0.05和p<0.05)。2)EPHX2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DM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结果:DM不伴缺血性脑卒中组EPHX2 rs751141 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DM伴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校正相关风险因素后,在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A等位基因携带者具有较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病风险(OR=0.72,95%CI=0.55-0.97,p<0.05;OR=0.67,95%CI=0.48-0.95,p<0.05)。2.EPHX2rs751141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及其参与DKD的分子机制研究:1)不同类型sEH重组质粒与sEH水解酶活性的关系:成功构建了 1种野生型WT和 7 种突变型重组质粒(R287Q、R287Q+R103C、C154T、K55R、R103C、K55R+R103C、K55R+C154T),并建立HK-2高表达系统。其中,R287Q重组质粒组11,12-DHET水平明显低于WT组(p<0.01);C154T重组质粒组明显高于WT组(p<0.05)。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12-EET的同时给予TPPU,可显着下调11,12-DHET含量至基础水平。2)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检测:突变型R287Q组细胞上清NO水平、IL-17A水平以及IL-1β水平明显低于WT组(p<0.05)。相对于单纯WT组,加入11,12-EET共同培养的WT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加入11,12-EET突变型R287Q组。RT-PCR结果也发现R287Q组中在eNOS、IL-17A、IL-6和IL-1β等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WT组,相对于单纯WT组,加入11,12-EET共同培养的WT组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加入11,12-EET突变型R287Q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C组、WT组和R287Q组蛋白发现R287Q组可以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DKD炎症。研究结论:1.EPHX2rs751141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对DM血管并发症DKD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具有保护作用,提示该位点可能参与了 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突变型R287Q重组质粒相对于野生型WT具有较低的11,12-EET水解能力。突变型R287Q相对于野生型WT具有较低的炎症水平,外源性11,12-EET可以降低WT组炎症水平。A等位基因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DKD的分子机制。

蔡坚[10](2013)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地域分布差异。分析赖氨酸缺陷型蛋白激酶1(WNK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探索WNK1基因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方法:对新疆5家医院神经内科维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对照人群进行现场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比较相关环境危险因素在新疆维、汉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分布差异;依据连锁不平衡原理,采用标签SNP(tagging-SNP, tSNP)策略选择VNK1基因10个SNPs位点(rs3858703, rs11611246, rs7305065, rs1990021, rs34408667, rs12309274, rs1012729, rs956868, rs12828016, rs953361),利用SNaPshot平台进行基因分型并检测维、汉两个民族研究对象WNK1基因多态性,分析WNK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位点及其环境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并应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推断发现有意义的单倍型;最后采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分层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单纯病例研究方法,分析本研究发现的阳性位点WNK1-rs11611246的遗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之间交互作用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探索WNK1基因多态性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1)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环境危险因素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脂、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检出率,以及饮酒频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罹患高脂血症、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人群的3.620倍、3.438倍、3.015倍,过量饮酒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591倍,患病风险均高于对照组。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检出率均高于正常人群(P<0.01)。病例组年龄、BMI、腰围、饮酒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分别是正常人群的3.678倍、2.050倍、1.052倍。饮酒、腰围、BMI、年龄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关危险系数(OR)分别是2.625、1.977、1.950、1.032;2)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腰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检出率、脑卒中复发率以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吸烟、饮酒频率显着高于维吾尔族脑卒中患者(P<0.05)。虽然维、汉病例组与对照组吸烟频率、过量饮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本研究发现维、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吸烟率分别是31.5%、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汉族高于维吾尔族,同时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维吾尔族、汉族脑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卒中病因分类TAOST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南北疆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现北疆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腰围显着高于南疆患者(P=0.001)。北疆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过量饮酒比例和高血压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南疆汉族脑卒中患者;4)WNKl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分析:WNK1基因第四内含子rs11611246位点同维、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相对危险度分别为OR维族=0.730,OR汉族=0.760。分层分析发现rs11611246T等位基因是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加性遗传模型显示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0.534倍和0.702倍。调整年龄后显着性仍然存在(P<0.05),进一步调整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混杂因素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与rs11611246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汉族男性中未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为3.149倍,而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为2.093倍。在汉族男性中携带GT/TT基因型糖尿病患者其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由3.122倍降低到2.973倍。在维吾尔女性中携带GT/TT基因型高血压患者其患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由4.636倍降低到2.375倍。结论:1)新疆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因民族及地域不同有明显差异。汉族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主要为血脂紊乱、糖尿病、高血压、过量饮酒。维吾尔族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年龄、BMI、腰围、过量饮酒率。北疆缺血性脑卒患者中维、汉民族腹型肥胖者比例均较南疆患者高。汉族患者中饮酒、高血压比例较南疆汉族高,维吾尔族患者饮酒、高血压比例南北疆无明显差异;2)WNK1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其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与汉族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子。此结果在维吾尔族女性缺血性脑卒中得到验证;3)rs11611246位点T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糖尿病有负交互作用。在汉族男性和维吾尔族女性中可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比。

二、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脑梗死患者PEAR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阿司匹林的发展与缺血性脑卒中
    1.3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e resistence,AR)
    1.4 研究思路
    1.5 实验设计
第2章 综述 阿司匹林抵抗的多因素分析
    2.1 阿司匹林药理作用
    2.2 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应用因素
    2.3 阿司匹林代谢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2.4 小结
第3章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存在的问题
    4.4 今后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2)SERPINA1基因SNP rs6647变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遗传风险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背景与现状
    研究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1.1 Haplo Reg数据库
        1.1.2 Braineac数据库
        1.1.3 GTEx数据库
        1.1.4 GEO数据库
        1.1.5 Coexpedia数据库
        1.1.6 试验样本、试剂和仪器
    1.2 研究方法
        1.2.1 功能注释
        1.2.2 表达定量性状遗传位点分析(eQTLs分析)
        1.2.3 全血SERPINA1 基因表达分析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
        1.2.4 全血SERPINA1 基因表达的病例对照验证研究
        1.2.5 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
        1.2.6 SERPINA1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1.2.7 研究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SNP rs6647 功能注释研究结果
    2.2 SNP rs6647 变异与SERPINA1 基因表达的eQTLs分析结果
    2.3 全血SERPINA1 基因表达分析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分析结果
    2.4 全血SERPINA1 基因表达的病例对照验证研究结果
    2.5 SERPINA1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全血SERPINA1 基因高表达增加LAS风险的关联分析
    3.2 血SERPINA1 基因增加LAS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关联分析
    3.3 SERPINA1 基因和共表达基因组在LAS致病关联的分析
    3.4 LAS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3.5 rs6647 G等位基因单点遗传变异的局限性分析
4 研究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遗传风险基因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高脂血症基因表达谱及其不同中医体质人群miRNA表达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概况
        一、中医体质的概念
        二、中医体质形成的因素
        三、中医体质分类
        四、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 高脂血症研究现状
        一、高脂血症中医、西医认识
        二、高脂血症人群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研究现状
        三、高脂血症基因表达谱及miRNA差异表达研究进展
        四、高脂血症不同体质人群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五、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高脂血症基因表达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设计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样本量估算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人群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分组
        二、评价指标
        三、实验方法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五节 实验结果
        一、研究对象及生物样本纳入情况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实验数据质量控制结果
        四、基因表达谱分析
        五、差异表达基因qRT-PCR实验验证
    第六节 讨论
        一、高脂血症人群临床特点分析
        二、高脂血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三、高脂血症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不同中医体质人群MIRNA表达差异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设计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样本量估算
    第三节 研究对象
        一、人群纳入标准
        二、排除标准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分组
        二、评价指标
        三、实验方法
        四、统计分析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纳入情况
        二、人口学特征及一般临床资料
        三、血清样本总RNA的抽提质检结果
        四、miRNA PCR Array芯片实验分析
    第六节 讨论
        一、高脂血症不同体质人群临床特点分析
        二、高脂血症三种不同体质类型共有的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和富集通路分析
        三、高脂血症虚性体质特有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和富集通路分析
        四、高脂血症两种体质人群间特有差异表达miRNA及其靶基因和富集通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通过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信号通路调节小鼠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临床研究、SIK3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遗传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部分 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IK3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遗传易感性研究
    摘要
    ABR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突发性聋遗传分子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 研究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FCGR2A基因和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Ⅹ
第一部分 FCGR2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1 病例组的选择
        2.2.2 正常对照组的选择
        2.2.3 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样标本的采集
        2.3.2 提取全血基因组DNA
        2.3.3 DNA含量及纯度的检测
        2.3.4 遗传标记的选择
        2.4 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检测FCGR2A基因各位点多态性
        2.4.1 确定SNP和MultiplexSNaPshot技术
        2.4.2 MultiplexSNaPshot的技术原理
        2.4.3 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2.4.4 基因型的判定
        2.4.5 基因分型质量控制
        2.5 统计学分析
        2.5.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HWE)
        2.5.2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统计分析
        2.5.3 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分析
        2.5.4 单倍型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3.2 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的判定
        3.2.1 多重PCR产物电泳图
        3.2.2 MultiplexSNaPshot技术判定基因型检测结果
        3.3 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HWE检验结果
        3.4 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3.4.1 IS组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4.2 男性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
        3.4.3 女性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4.4 LAA组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4.5 SAO组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3.5 FCGR2A基因连锁不平衡分析
        3.6 FCGR2A基因单倍型分析
        3.6.1 IS组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单倍型频率比较
        3.6.2 不同性别IS组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单倍型频率比较
        3.6.3 不同IS亚型与对照组FCGR2A基因单倍型频率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6 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主要试剂和仪器
        7.1.1 主要试剂
        7.1.2 主要实验仪器
        7.2 研究对象和分组
        7.2.1 病例组的选择
        7.2.2 正常对照组的选择
        7.2.3 一般临床资料的采集
        7.3 实验方法
        7.3.1 血样标本的采集
        7.3.2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7.3.3 DNA含量及纯度的检测
        7.3.4 遗传标记的选择
        7.4 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检测TBXAS1基因各位点多态性
        7.4.1 SNP的确定及Multiplex SNaPshot技术的选择
        7.4.2 MultiplexSNaPshot的技术原理
        7.4.3 具体实验操作步骤
        7.4.4 基因型的判定
        7.4.5 基因分型质量控制
        7.5 统计学分析
        7.5.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HWE)
        7.5.2 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的统计分析
        7.5.3 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分析
        7.5.4 单倍型分析
    8 结果
        8.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8.2 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的判定
        8.2.1 多重PCR产物电泳图
        8.2.2 MultiplexSNaPshot技术判定基因型检测结果
        8.3 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HWE检验结果
        8.4 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
        8.4.1 IS组与对照组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8.4.2 LAA组与对照组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8.4.3 SAO组与对照组TBXAS1基因各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
        8.4.4 TBXAS1基因rs2267682位点基因型与IS的多因素分析
        8.5 TBXAS1基因连锁不平衡分析
        8.6 TBXAS1基因单倍型分析
    9 讨论
    10 结论
对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FCGR2A基因与TBXAS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收集临床资料
        1.2.2 基因多态性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2 基因分型及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结果
    2.3 ADRB1各基因模型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3 讨论

(9)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EPHX2 rs751 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相关肾病相关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节 EPHX2 rs751 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部分 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参与糖尿病相关肾病的机制探讨
    第一节 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sEH水解酶活性关系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第二节 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减缓HK-2细胞炎症的分子机制探讨
        (一) 材料和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全文总结
特色与创新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肾病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0)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2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3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4 基因遗传多态性和数据库的发展
    5 多基因疾病研究策略概述
    6 目前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策略
    7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组的纳入标准
        1.3 病例组排除标准
        1.4 对照组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伦理审查
        1.6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7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1.8 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WNK1基因多态性与维汉两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WNK1-rs11611246位点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请阅表

四、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脑梗死患者PEAR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D]. 杨华. 北华大学, 2021(12)
  • [2]SERPINA1基因SNP rs6647变异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遗传风险的关联研究[D]. 刘庆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
  • [3]高脂血症基因表达谱及其不同中医体质人群miRNA表达差异性[D]. 曾丽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4通过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信号通路调节小鼠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炎症反应[D]. 栾迪.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5]突发性耳聋治疗及预后临床研究、SIK3基因多态性与突发性聋遗传易感性研究[D]. 钱怡.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研究[D]. 哈拉木江·赛力克.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7]FCGR2A基因和TBXAS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 李蕾. 中国医科大学, 2018(12)
  • [8]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关联性研究[J]. 刘赟,韦玮,黄元志.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06)
  • [9]EPHX2 rs75114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及其机制探讨[D]. 马亮.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1)
  • [10]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与WNK1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 蔡坚.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ICAM-1基因Gly214Arg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