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

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

一、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谭刚[1](2013)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基于基础设施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有余,针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相关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问题,以基础设施投资为视角,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省经济发展影响进行了探究。通过定性分析,回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背景与相关政策,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好坏,将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的优劣,并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应用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四川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前同时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利用协整检验对四川省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均衡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并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最后从基础设施投资的角度采用虚拟变量回归对西部大开发对四川省经济经济增长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西部大开发对四川省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影响显着。

本刊评论员[2](2010)在《始终走在西部改革发展最前列》文中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造福全省各族人民、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宏伟事业,任务艰巨而繁重,使命重大而神圣。全省各

曾丽[3](2010)在《抓住机遇 驱动发展的车轮》文中研究说明“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在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十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指出,国家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不”方略,使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倍受鼓舞。目前,中国西部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站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前沿,怎样做好准备,

李晓菊[4](2010)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四川省产业发展分析》文中指出1999年下半年党中央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十年来,国家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员交流等方面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大开发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同时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四川省作为西部资源大省、人才大省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地”,是西部地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因此把四川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集聚程度等变化都十分惊人;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产业结构理论等现代经济学科和理论的成果,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以1995-2008年四川省实际统计资料为依据,分别从整个西部在大开发以来的发展状况及从四川省的总体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状况、优势产业发展水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到结论。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的背景和目的;本课题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创新之处和不足。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四川社会经济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可是四川仍然很落后,生产总值在全国仍排名也只是中下等级,继续开发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同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四川大开发陷入了瓶颈之中,这不仅仅是四川人的困惑,也是西部人的困惑。从选题背景可以分析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旨在通过对西部地区自身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及对四川省开发10年来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找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的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有助于我们认清差距,找准目标;同时为西部大开发后续政策提供一个参照作用,对“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定位做出有益、有价值的探索。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行了10年的今天,关于西部大开发前后四川省产业发展的思路、产业发展过程对比分析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几乎空白。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也正是本文选题的原因之一第二部分:对西部大开发的整体概况。首先介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并且对西部大开发以来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做了阐述,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的措施、加大金融信贷支持的措施、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然后对西部地区的总体发展现状做了研究,指出自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有了明显增加;工业化速度明显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总量与全国地区差异仍呈扩大态势;西部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尚处于培育期;西部地区的经济外向程度不高;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体系尚待完善。第三部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四川省的产业发展情况。本部分首先对四川省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产业发展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阐明了产业发展的轨迹;其次对目前四川省的产业特点做出了以下归纳: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7+3”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成为重要结合点和突破口;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依托资源布局的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上游产业和重工业比重大。在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分析上,分别通过对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得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的第一产业比重成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上升明显,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是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产业结构升级仍然缓慢,前后都呈现了“二、三、一”工业化过程的典型特征。最后对四川省的现存优势产业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阐述,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这部分分析主要是对四川省的产业发展特点、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现状作了一个总体的概况,从而有利于第四部分对这三方面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西部大开发前后四川省产业发展变化比较研究。该部分主要是对四川省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是关于四川省的总体经济状况的分析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前后对四川省自身GDP和人均GDP的比较和与全国GDP和人均GDP的比较,从而得出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四川省的经济总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四川省的GDP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距还是在不断的加大,经济增长速度也是低于全国其他大部分省市的。其次通过分析四川省的三次产业所占比例及其贡献率、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效益等剖析出其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从而得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主要为:三次产业发展迅速,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第一产业比例较高,第二、三产业增长不快,三次产业结构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最后实证研究了四川省的工业各部门的产业集群程度及变化情况,分别研究了1999年和2007年四川省产业的集中度,.并据此分析了四川省优势产业的现状、大开发前后四川省优势产业的发展变化、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四川省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省乃至西部各省的产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合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下将对四川省的产业发展变化、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也为以后西部大开发在四川省的产业发展方向、经济措施和政策提供一个指导意义,从而提出了促进四川省产业发展、改善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措施和方法。

严汉平,王欣亮[5](2009)在《西部大开发以来地方政府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文中提出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地方政府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从西部大开发的提出背景出发,通过对地方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角色定位的研究,对十年来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政策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其绩效予以评价。

符太增[6](2006)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6年,按照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七五”计划将我国经济区域明确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西部地区是由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9个省、自治区组成。1997年,原四川省分为重庆直辖市和新四川省后,西部地区则由原来的9个省、自治区变为现在的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一些省区,如内蒙古、广西、湖南、湖北的全部或部分,地理位置毗邻西部十省区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与西部省区相仿。因此,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地域范围由西南5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5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组成,被称为“10+2”。至于像湘西、鄂西这样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而且在今后发展中的确存在着很大困难的地区,国家则采取个案对待的办法,确定湖南的湘西、湖北的恩施和吉林延边三个自治州比照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本文中,西部大开发的研究范围仅限于上述12个省、市、自治区。这12个省(市、区)下辖130个地区、913个县,土地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1.4%,2002年末总人口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56%。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西部地区土地、水能、矿产、旅游十分丰富资源,但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总体水平仅相当于全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率低,生态代价巨大;工业总量小,工业增长滞后;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旅游业发展滞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将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在总体上持续稳步增长,欠发达地区也可能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同样也会使得欠发达地区处于不利的竞争态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扩散,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而“后来居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前提。同时,西部大开发具有良好的国内宏观环境:国家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较大规模的启动资金和技术基础。应该看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部开发仍然客观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国内买方市场的初步形成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西部开发面临发展思维转向和经营模式转轨。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将加大西部地区大规模筹集和使用各类开发建设资金的难度。三是加入WTO所带来的权利和义务,使得西部大开发必须尽快地熟悉和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这是我们党总揽全局,在千年之交,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就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探讨。具体来讲,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第一节从自然和社会的限制因素、企业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发动因素角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资本和结构变化等一般性因素角度,综述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包括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工业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发展、出口导向发展、农业发展在内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第二节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综述包括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的“二元结构”论,以及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第三节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第二章,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一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我们考虑了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以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国的财税政策;第二节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第三节考虑国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第三章,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第一节考虑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第二节进一步从经济政策的目标、基本内容角度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财税政策。第三节具体讨论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第一节从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第二节从建立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税收返还系数、适当调整中央与西部省区市的共享税分成比例、实行差别税率、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发行西部开发专项国债等角度考虑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第五章,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第一节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第二节考虑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考虑推进环保产业化、引进外资、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以及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陈国阶[7](2002)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定位问题》文中提出

黄勤[8](2002)在《论区域主导产业》文中研究说明区域主导产业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常新的命题。文章回顾了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和方法论体系,结合我国的新情况、新经验对区域主导产业涵义特征、形成机制和培育途径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文章认为,区域主导产业不是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区域化,也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区域支柱产业,其本质特征既体现着不同地区的空间特性,又包含着“主导部门”的产业属性,确切地说,是区域性主导产业。文章剖析了我国区域主导产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区域专门化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在经济体制转轨、增长方式转型以及区外技术大量涌进的条件下,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应及时理清自给产业与输出产业,着力开拓区外市场,正确处理高技术和新产品、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大力营造产业聚集和协同的环境,加强和改进区域政府的产业导向职能。文章还探讨了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四川主导产业培育的问题。

蔡竞[9](2002)在《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相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尽管西部各地致力于区域经济增长,但受制于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加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因而整体的城市化水平很低、城市总数少,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具有聚集效应、释放能量大的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可以说,城市化滞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尤其是西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围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去选择适宜的城市化路径和方针;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合理发展大中小型城市(镇);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如何建立协调的城镇规模体系;如何建立科学的制度支持系统和指标体系……,都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基本建立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出发,以四川城市化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而翔实的调查与研究,并力求将发展的路径上升到政策的高度,冀望能有助于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以实现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融共长的目标。本论文共分为9章。论文最开始为总论部分。点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各种代表性理论:西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化观点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发展战略。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对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发展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可持续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青睐。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可持续发展思想更具指导意义,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历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更好地推进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试图建立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原则,并且指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经济系<WP=4>统的高度统一。第二章: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界定了城市、城镇的不同涵义,简略回顾了城市的产生过程、发展阶段及其动力机制,概括了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几种经济规律,重点回顾与展望了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和趋势。第三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西部与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论文从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功能、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等几方面,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对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部、西部及西南地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重在说明四川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与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迫切性和长期性。第四章: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加快城市化的有利因素颇多,如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总体趋好、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力度加大、四川经济发展加快且人口增长趋缓等等。但是,四川城市化发展也面临许多不利挑战:体制性障碍未能消除,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不利的区位制约,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很不合理等。第五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实施规划。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快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重点设计了四川城镇的发展规划:城镇空间规划和城镇人口规划,包括建制规划、规模结构规划、职能分工规划、空间布局规划。建立了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用地、园林绿化、能源、道路交通、给排水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等指标体系。第六章: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与路径选择。首先,提出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追求水资源和土地等稀缺资源的高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上加大力度。其次,根据城镇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最后,结合我国尤其是四川实际,提出要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主张。第七章: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四川三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区: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西部科技城--绵阳、资源开发型城市--攀枝花为例,阐述了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途径。第八章: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该章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所在。论文对加快四川城市化发展,重点从以下几<WP=5>方面进行了展开:要通过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镇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建立规模合理、等级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要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本研究似有如下主要创新之处:1. 论文选题具现实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我国,对于城市化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开展过不少的论证,出台过一些政策性文

胡锡琴[10](2002)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四川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西部地区是欧亚大陆的脊梁,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这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同时是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大观园。从经济前景看,西部是自然资源储量极其丰富的地带,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国际关系看,西部是多国汇聚、国境相邻的要冲,无疑将成为国际多边经贸合作的热点地区;从生态环境看,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的生态环境屏障区又是全国生态脆弱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愈扩大,已经严重阻碍了全国各地区的持续协调发展。西部开发就是要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为基础,谋求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开发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中进行,要实现西部大开发,必须要处理好一组辩证关系: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备的基础条件,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同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技术支持。要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拟应树立社会生态经济复合体的新观念,遵循其内在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生态环境哲学为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树立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将西部地区建成我国生态文明的试验区。当前,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是实现西部开发的重要法制保障。 西部开发同时也是我国跨世纪的反贫困战略,尤其是消除西部地区的生态性贫困,走出“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环境(Environment)”(PPE)怪圈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尤为重要。 本文认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选择,但西部决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探求出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并着重以四川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例进行了深入论述。

二、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基于基础设施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本课题目前研究综述
        1.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综述
        1.2.2 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思路
2. 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描述性分析
    2.1 西部大开发进展情况分析
        2.1.1 西部大开发实施背景及主要政策措施
        2.1.2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发展情况分析
    2.2 四川省经济发展分析
        2.2.1 地区生产总值分析
        2.2.2 产业结构分析
        2.2.3 人民生活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基础设施基本概念
    3.2 基础设施的特性
        3.2.1 基础设施是一个基础性部门
        3.2.2 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
        3.2.3 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
        3.2.4 基础设施直接效益低且具有外部性
    3.3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3.3.1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3.2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效应分析
    4.1 基础设施投资描述分析
        4.1.1 数据说明
        4.1.2 基础设施投资描述分析
    4.2 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关系分析
        4.2.1 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简单相关分析
        4.2.2 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协整关系检验
        4.2.3 基础设施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 实证分析
        4.3.1 模型建立与估计
        4.3.2 模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四川省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本课题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1.2.1 "西部大开发十年"前期(1999年—2003年)的有关研究
        1.2.2 "西部大开发十年"后期(2004年—2009年)的有关研究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西部大开发概况
    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2.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2.3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2.3.1 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
        2.3.2 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政策措施
    2.4 西部大开发现状分析
        2.4.1 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4.2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应明显提高
        2.4.3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4.4 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2.4.5 西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4.6 西部与东、中部区域协调互动深入推进
    2.5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5.1 全国地区差异仍呈扩大态势
        2.5.2 西部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三大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2.5.3 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尚处于培育期
        2.5.4 西部地区的经济外向程度不高
        2.5.5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体系尚待完善
3.西部大开发中四川省的产业发展
    3.1 四川省产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3.2 四川省产业的主要特点
        3.2.1 形成了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
        3.2.2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7+3"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
        3.2.3 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产业园区成为重要结合点和突破口
        3.2.4 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
        3.2.5 依托资源布局的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
        3.2.6 上游产业和重工业比重大
    3.3 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3.3.1 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3.3.2 从2008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3.3.3 从四川省的第三产业结构来看
    3.4 四川省优势产业概况
        3.4.1 高新技术产业
        3.4.2 优势资源产业
        3.4.3 装备制造业
        3.4.4 农产品加工业
        3.4.5 旅游业
        3.4.6 现代服务业
4.西部大开发前后四川省产业发展变化比较研究
    4.1 从经济总量方面进行分析
        4.1.1 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研究
        4.1.2 四川省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4.1.3 小结
    4.2 从四川省产业结构水平分析
        4.2.1 从三次产业方面研究四川省产业结构水平
        4.2.2 从工业结构来研究四川省产业结构水平
        4.2.3 四川省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4.2.4 四川省产业发展阶段变化分析
        4.2.5 小结
    4.3 四川省工业部门产业集聚变化分析
        4.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4.3.2 区域产业集聚测度指标的选取
        4.3.3 四川省产业集聚的比较及态势判断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4.4.1 所取得的成就
        4.4.2 存在的问题
5.四川省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析
    5.1 四川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工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结构矛盾突出
        5.1.2 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三个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5.1.3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优势不突出
        5.1.4 产业集约发展还不够完善,产业升级困难
        5.1.5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5.1.6 现存优势产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5.2 加快四川省产业发展的对策探析
        5.2.1 明确工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发展
        5.2.2 推进四川省产业结构合理化,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5.2.3 打造四川省产业集群,提高其产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西部大开发以来地方政府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的提出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生态背景
二、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一)西部大开发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作为政策供给主体的利弊分析
    (三)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
三、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策的演进
    (一)财政和税收政策
    (二)土地利用政策
    (三)对内对外开放政策
    (四)生态保护政策
    (五)吸引人才及科技开发政策
四、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策的绩效评价及建议
    (一)经济发展状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生态与环境保护
    (四)工业化进程
    (五)人民生活水平

(6)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西部地区的地域范围
    二、西部地区的自然状况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
    四、国家西部大开发实施的背景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经济区划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
        二、区域经济增长阶段
        三、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不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二元经济模型
        二、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变规律
        三、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
        四、产业结构转换与经济增长分析
        五、区域产业结构的配置
    第三节 中国西部大开发理论意义和战略观
        一、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观
第二章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政策
        一、以色列和埃及对沙漠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二、西欧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三、俄罗斯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税政策
        四、巴西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五、美国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财政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和教训
        一、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
        二、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教训
    第三节 对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一、实行积极的土地开发利用政策
        二、大力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至关重要
        三、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赋予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权
        六、高度重视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七、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八、提高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十、实行沿边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边贸事业
        十一、地区倾斜政策同产业政策相结合,实现产业政策区域化和区域政策产业化
        十二、调整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强中央企业与地方传统产业的融合
        十三、推广巴西“发展极”开发战略
第三章 西部大开发与财税政策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开发中的作用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政府的财税政策
        一、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财税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一、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二、货币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三、收入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四、产业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五、外汇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财政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与财政政策
        一、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的功能与效应
        二、西部开发中的财政政策目标、手段和效果
        三、西部开发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
        四、西部大开发财政政策类型
    第二节 西部大开发中财政政策的创新
        一、国家对西部地区开发投入和扶持的基本情况
        二、国债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投入、使用和影响
        三、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大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五章 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
    第一节 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和目标
        一、西部大开发中税收政策的作用
        二、西部大开发中的税收政策目标
    第二节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
        一、推进环保产业化的税收政策
        二、引进外资的税收政策
        三、发展西部地区重点领域的税收政策
        四、调节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7)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定位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定位问题
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定位问题
三、西部大开发的产业导向定位问题
四、西部内部开发的战略定位问题
五、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
六、西部大开发的时间定位问题
七、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定位问题
八、西部开放的空间定位问题

(8)论区域主导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结构与内容
    三、 主要创新观点
第一章 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理论阐释
        一、 区域专门化理论——从区域分工角度的解释
        二、 区位论和增长极理论——从产业聚集角度的解释
        三、 输出基地理论——从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论述
        一、 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
        二、 主导部门分析的理论来源
        三、 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
第二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界定
        一、 理论界的定义
        二、 实际部门的界定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与成长
        一、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与方法
        三、 区域主导产业成长的衡量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 主导部门选择的一般理论
        二、 主导部门选择一般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
    第四节 “九五”以来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进一步研究
        一、 强调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不同于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二、 创新性地提出了若干判定区域产业需求容量和潜力的指标
        三、 对区域优势有了多层次的认识
        四、 关注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简评
        二、 对区域主导产业内涵和选择的思考
第三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证考察:以省区为空间单位
    第一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1949—1979年)
        二、 改革开放至“八五”末(1980—1995年)
        三、 “九五”以来(1996年—现在)
    第二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的特点
        一、 从全国省区产业分工来看,省区主导产业不明显,省区专业化水平低
        二、 从产业更替的纵向轨迹看,促进区域产业演进和产业协调是省区主导产业的主要功能
        三、 从产业形成的机制来看,东西部省区主导产业的差异主要是对经济体制转型反应能力的差异决定的
    第三节 “九五”以来我国省区主导产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 把国家主导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向
        二、 把区域目前的支柱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
        三、 产业规划“贪多”、“求大”、“追高”
        四、 规划的产业与实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有偏差
第四章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
    第一节 “第三意大利”轻工业的形成
        一、 区域经济的概况和特点
        二、 产业特征和空间分布
        三、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典型:普拉托毛纺业和萨斯索罗瓷砖产业
        四、 区域主导产业持续增长的原因
    第二节 德国巴伐利亚机电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效
        二、 区域主导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业
        三、 区域主导产业兴起和壮大的过程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一、 “现成选择+自发形成”
        二、 “跨越发展+外力促成”
第五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研究
    第一节 美国“硅谷”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
        一、 硅谷主导产业: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
        二、 硅谷成功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台湾近20以来的主导产业
        二、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三、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成功的原因分析
        四、 启示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规律探讨
        一、 聚集的关键诱因
        二、 扩散的基本因素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的特点
        一、 高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 区域产业联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关系
        三、 区域基础结构由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有形设施向以创新组织环境为核心的无形设施转移
        四、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由依据产业之间的物质关联程度向在全球产业链上谋求关键生产环节,进而向构筑区域价值链发展
第六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
    第一节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 产业阵容庞大,主导产业模糊
        二、 输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
        三、 现代制造业与初级产业并存
        四、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于高等级要素的落后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 有利于“收缩”产业战线,集中力量抓重点
        二、 有利于理清输出产业与自给产业,大力开拓区外市场
        三、 有利于整合区域企业竞争能力
        四、 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
        五、 有利于开发区域高等级要素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模式
        一、 精心准备新兴产业
        二、 慎重开发现有产业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途径
        一、 以内力为主的途径分析
        二、 借助外力的途径分析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措施
        一、 技术创新的措施
        二、 技术引进的措施
第七章 区域政府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政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二、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节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 区域政府的职能是实施产业导向
        二、 区域政府产业导向的运作经验
    第三节 我国区域政府实施产业导向的必要性和条件
        一、 欠发达地区培育输出型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
        二、 欠发达地区开发新兴的主导产业,区域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优势
    第四节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现状及其改进方向
        一、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基本评价
        二、 区域政府产业规划改进的方向
    第五节 我国区域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中的作为
        一、 创造“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的人才环境
        二、 降低高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培育创业的投融资环境
        三、提供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环境
        四、 设计招商,实行专业化服务
        五、 支持、协助和引导企业开拓区外市场
第八章 四川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第一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四川主要工业现状及主导产业培育效果
    第三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评价
        一、 产业规划总体思路分析
        二、 产业选择存在的误区
    第四节 主导产业培育对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意义
        一、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增速之源
        二、 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三、 形成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节 四川主导产业培育的方向
        一、 在现有的支柱产业中,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资源转换能力,争取把电子信息产业和食品饮料业培育成“十五”期间的主导产业
        二、 “十五”期间及其以后的五年,争取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的主导产业之一
        三、 直接瞄准世界市场,力争把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主导产业之一
第九章 案例分析: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
    第一节 环保产业的内涵和市场分析
        一、 环保产业的内涵
        二、 环保产业需求分析
        三、 环保产业供给分析
    第二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条件分析
        一、 四川开发环保产业的优势
        二、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三节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 以省内市场为起点,以国内市场为目标,树立市场率先意识
        二、 加强和改进区域政府的产业导向职能
        三、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四、 积极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策略选择
        一、 技术路线
        二、 融资策略
        三、 人才培养方案
        四、 招商方略
        五、 构筑产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9)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0.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0.1.1 研究的背景
        0.1.2 研究的目的
    0.2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及其评析
        0.2.1 国内外有关”城市化”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0.2.2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文献综述
        0.2.3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0.3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0.4 研究的思路结构与方法体系
        0.4.1 研究的思路与行文结构
        0.4.2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战略的形成
        1.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1.1.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
        1.1.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1.2 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1.2.1 传统发展模式及其负面影响
        1.2.2 探索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
        1.2.3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欠发达地区的指导意义
    1.3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指标体系
        1.3.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城市的一般理论与内涵
        1.3.2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空间结构模式
        1.3.3 衡量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尺度
    1.4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导向
        1.4.1 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4.2 推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把握的三大导向
    1.5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向与目标
        1.5.1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趋向
        1.5.2 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第二章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向
    2.1 城市?城镇的产生及涵义
        2.1.1 城市、城镇的产生
        2.1.2 城市、城镇的一般含义
    2.2 城市化的缘起与动力机制分析
        2.2.1 城市化的起源
        2.2.2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2.3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因素分析
    2.3 影响城市化发展的经济规律
        2.3.1 集聚经济效益
        2.3.2 规模经济效益
        2.3.3 优位经济效益
    2.4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向与时代特征
        2.4.1 工业化、信息化继续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2.4.2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2.4.3 中心城市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地位愈益重要
        2.4.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呈加速推进态势
        2.4.5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化发展的紧迫课题
        2.4.6 城乡融合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2.4.7 城市圈域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聚集的主要现象
        2.4.8 城市郊区化发展潮流锐不可挡
        2.4.9 数字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2.4.10 多层次世界城镇网络体系业已形成
        2.4.11 城镇生活方式变化快捷并日趋多样化
        2.4.12 建筑风格多元化且建设人文生态城镇成为新的理想
        2.4.13 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城镇空间形态
    2.5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2.5.1 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阶段
        2.5.2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2.5.3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5.4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2.5.5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四川城市化水平与全国?东西部及西南地区的比较分析
    3.1四 川省情简况
    3.2四 川城市化进程及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1半个世纪来四川城市化的进程
        3.2.2四川城市化进程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3四川城市经济功能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4四川城市服务功能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2.5四川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与西部?西南地区的比较
    3.3四 川城市化现状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比较
        3.3.1四川城市化进程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2四川城市经济功能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3四川城市服务功能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3.3.4四川城市环境和生活水平与全国及东部地区的差距
第四章 加快四川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4.1 利于四川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条件
        4.1.1 宏观环境有利于四川加快城市化进程
        4.1.2 省域人口增长趋缓而经济发展加快有利于推进城市化
    4.2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4.2.1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性障碍
        4.2.2 制约四川城市化进程的产业结构制约因素
        4.2.3 区位及社会发育程度的约束因素
        4.2.4 城市区域经济布局制约因素
第五章 四川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施规划
    5.1 “十五”及2010年推进城市化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5.1.1 指导原则
        5.1.2 发展目标
    5.2 四川城镇规划
        5.2.1 城镇建制规划
        5.2.2 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5.2.3 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5.2.4 城镇职能分工规划
        5.2.5 城镇空间布局规划
    5.3 城镇人口规划
    5.4 城镇建设设置标准
        5.4.1 用地指标
        5.4.2 园林绿化指标
        5.4.3 能源指标
        5.4.4 道路交通设施指标
        5.4.5 给排水设施指标
        5.4.6 环卫设施指标
        5.4.7 社会服务设施指标
        5.4.8 电话设施指标
第六章 加快推进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
    6.1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6.1.1 追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6.1.2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2 建立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6.2.1 建立城市化发展的制度框架
        6.2.2 创新城市化发展支持体系
    6.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改善和加强政府调控及管理
        6.3.1 加强政府对城市化的规划与组织
        6.3.2 采取有利于资源优先向大中城市集聚的政策措施
        6.3.3 促进四川城市化在有序基础上分阶段实施
第七章 四川不同类区城市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7.1 成都建设”西部战略高地”和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案例分析
        7.1.1 成都经济社会与城市化发展现状
        7.1.2 新一轮成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7.1.3 新一轮成都城市空间布局的战略调整
        7.1.4 带动成德绵都市带建设的战略构想
        7.1.5 构建成都都市圈的战略设想
    7.2 绵阳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和中国科技城的案例分析
        7.2.1 绵阳城市建设概况
        7.2.2 绵阳城市化回顾
        7.2.3 绵阳现代化城市指标体系测算
        7.2.4 绵阳推进城市化的战略构想
    7.3 资源开发型城市的典型类区--攀枝花城市化发展研究
        7.3.1 攀枝花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7.3.2 攀枝花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7.3.3 攀枝花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7.3.4 促进城镇群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对策研究
第八章 新世纪初四川城市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
        8.1.1 正确认识和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8.1.2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8.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8.1.4 重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8.1.5 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8.2 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结构体系,优化空间布局
        8.2.1 城镇结构体系的内涵及四川现状
        8.2.2 构建科学的城镇结构网络体系的总体思路
        8.2.3 完善城镇结构体系的基本路径
    8.3 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
        8.3.1 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龙头”地位
        8.3.2 导入经营城市的新理念
        8.3.3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3.4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8.3.5 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8.4 抓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流动,促进非农化进程
        8.4.1 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8.4.2 创新农业劳动力的转化方式与途径
    8.5 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
        8.5.1 小城镇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8.5.2 小城镇在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8.5.3 小城镇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
    8.6 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城镇社区发展
        8.6.1四 川社区发展的现状
        8.6.2四 川推进城市社区发展的规划与建议
    8.7 树立现代城市形象,营造新型城市社区文化环境
        8.7.1 高度重视培育城市”软性竞争力”
        8.7.2 培育新型城市社区文化
        8.7.3 注重市民思想道德建设
        8.7.4 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四川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0.1 论文选题依据
    0.2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0.3 论文的研究成果和意义
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系统分析
    1.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1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区域特征
        1.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3 西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分析
        1.2.1 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展水平低,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
        1.2.2 “以粮为纲”的发展模式使农耕面积过大,结构不合理
        1.2.3 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规律,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薄弱
        1.2.4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1.3 四川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系统分析
        1.3.1 四川生态环境现状
        1.3.2 四川生态环境现状系统分析
2 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2.1 西部大开发势在必行
        2.1.1 解决东西部区域经济失衡,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必须进行西部大开发
        2.1.2 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
        2.1.3 西部开发应吸取国外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验
    2.2 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2.1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2.2.2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
        2.2.3 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
        2.2.4 遵循社会生态经济复合体的内在规律,妥善处理生态环境建设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设想
    3.1 生态环境哲学及其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3.1.1 生态环境哲学的缘起
        3.1.2 生态环境哲学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诠释
        3.1.3 生态环境哲学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启示
    3.2 西部大开发应成为我国绿色文明(生态文明)试验区
        3.2.1 绿色文明的缘起
        3.2.2 西部大开发应成为生态文明试验区
    3.3 强化环境法制建设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保障
        3.3.1 环境法及其内涵
        3.3.2 我国的环境法体系
        3.3.3 强化我国的环境法制建没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保障
    3.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治理
        3.4.1 西南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措施
        3.4.2 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3.4.3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与措施
        3.4.4 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4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4.1 可持续发展思想简述
        4.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缘起
        4.1.2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21世纪议程》
        4.1.3 可持续发展伦理的深刻内涵
    4.2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
        4.2.1 传统发展观及其模式
        4.2.2 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
        4.2.3 可持续发展模式
    4.3 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思路
        4.3.1 以非均衡发展思路推进西部区域发展
        4.3.2 切实处理好国家调控和市场导向的互动关系
        4.3.3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西部地区的利益兼顾问题
    4.4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4.4.1 四川在西部开发中的比较优势
        4.4.2 四川在西部开发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
        4.4.3 四川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开发建设重点
        4.4.4 四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5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四、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基于基础设施的视角[D]. 谭刚.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
  • [2]始终走在西部改革发展最前列[J]. 本刊评论员.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0(10)
  • [3]抓住机遇 驱动发展的车轮[N]. 曾丽. 四川政协报, 2010
  • [4]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四川省产业发展分析[D]. 李晓菊.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5]西部大开发以来地方政府政策演进及绩效评价[J]. 严汉平,王欣亮. 重庆社会科学, 2009(04)
  • [6]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财税政策研究[D]. 符太增.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6)
  • [7]西部大开发的宏观战略定位问题[J]. 陈国阶. 科技导报, 2002(06)
  • [8]论区域主导产业[D]. 黄勤. 四川大学, 2002(02)
  • [9]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四川的实证分析[D]. 蔡竞. 西南财经大学, 2002(02)
  • [10]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四川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例[D]. 胡锡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川发展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