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市建设

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市建设

一、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区的创建(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霞,李家涛,李美珺,张燕霞[1](2021)在《浅析闵行区“三农”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三农"工作挑战大、农村长效管理压力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为促进闵行区"三农"工作上一个新台阶,需培育精致农业,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

汪雪[2](2021)在《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多运用统计数据,针对单一服务类型进行评价,对空间公平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上海市(16个区)为研究对象,融合上海市POI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涵盖社会、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库,运用核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刻画上海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格局,基于不同路网的可达性分析居民点到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短通行时间,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总结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以剖析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不均衡问题,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识别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以徐汇区和嘉定区为例,从区县尺度进一步反映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不均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着,服务等级与范围分化明显。教育、医疗、生活、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数量自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递减,空间分异明显;文化、生态环境服务设施征呈“点状”随机分布,空间差异相对较小;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中心点等级越高,服务能力越强,服务范围越广;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服务范围的最广,服务能力最强,远郊区的服务能力最弱。(2)上海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可达性整体上呈现圈层结构分布,自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递减可达性时间处在小于10~30分钟之内的区域最广,平均可达性最好的区域是黄浦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在各个区县内的差异显着,最为显着的是生态环境、文化、社会保障服务设施。(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可达性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人均固定资产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基本公共服务作为大众福利事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配置仍受到经济水平的显着影响,而政府公共投入并未真正惠及普通民众;(4)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内部公共服务空间不均等化问题突出,徐汇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都优于嘉定区。因此,完善青浦、奉贤、金山、崇明等远郊地区的交通路网建设,发挥财政在保障民生方面的作用,缩小城市内部差异,可有效提升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展,提升上海市城市服务水平,加快“和谐上海”的建设。

周琦[3](2020)在《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意产业是构成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作为推进城市产业区域建设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在提升城镇建设质量、强化产业空间驱动效应、实现深层次区域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指标关联系统十分复杂,它成功借鉴了经济地理及管理工程的研究成果,高度融合了空间经济、创意文化、集聚扩散、企业组织等创新指标,持续强化了城市区域空间战略的产业管控。虽然国内外相关学者注重分析产业空间集聚下组织关联的特征,但在城市创意产业空间战略研究领域,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驱动效应、影响因素之间的指标体系是部分缺失的。所以,完善城市空间集聚指标创新体系,完善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可视化,对促进产业组织管理、营造创意空间环境、保障创意产业高效运转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拓展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可视驱动系统具有创新意义。论文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驱动创新体系。基于多因素理论模型指标,提出区域空间动态集聚轨迹算法(Density-Based Interest Spatial Clustering of Path,DBICP),并与计算机浏览器共建聚类可视化图像,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首先,根据文献资料分别从组织驱动和影响因素两个层面提取指标,建立空间集聚的关联框架,构建结构方程,形成初级理论模型。其次,进行实证检测,深入剖析了驱动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强弱关联性,完善了多因素空间集聚模型。再次,基于理论模型创建了DBICP算法,对上海全域进行寻优求解。最后,基于卡口数据和浏览器策略进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动态可视化图像。本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内容是概念简述及文献综述(第一、第二章)。主要是绪论、描述背景、评述进展、阐述相关概念。对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演化、创意产业空间重构、空间影响因素、组织驱动效应等进行文献综述,找到研究的理论位置及问题症结,提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内容是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度、影响因素、驱动系统指标框架的建立(第三章)。首先,基于扎根理论对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和驱动效应进行质性研究,利用文献调查、量表访谈、问卷调研等方法,借助QSR NVi Vo12进行程序转译统计,基于AMOS构建了结构方程,形成了驱动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指标框架。其次,基于耦合理论将其指标进行层级划分,得出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初级多因素理论模型。第三部分内容是模型验证及完善(第四章)。首先,基于赫芬达尔指数、就业人数以及产值区位熵进行测度分析,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结合TOPSIS算法选取空间集聚度对影响因素的七项关联性指标。其次,实证了驱动效应对影响因素指标的相关性,完善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多因素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内容是模型求解及应用(第五章)。首先,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区域寻优,用GA遗传算法以较快的全局寻优能力搜寻到满意区域。其次,采用空间聚类DBICP算法得到空间集聚线性轨迹图。第五部分内容是图像输出(第六章)。首先,基于新算法的代码与计算机浏览器代码进行交互转译,在CANVAS容器中实现3D动态模拟,进一步挖掘空间集聚簇群在数值和语义上的驱动模式。其次,把集聚图像BubbleSet和ARCGIS进行地理视图叠合,最终实现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动态可视化。以上海市为例,普陀区、浦东新区、徐汇地区的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聚类模式,并相应提出了分摊、均布、虹吸的管控策略,是对多因素理论模型的应用。第六部分内容是结论展望(第七章)。凝练论文主要观点,展望研究前景,提出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发展创新驱动路径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大数据动态图像的集聚方法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借鉴价值。论文的研究结论是构建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多因素模型,根据模型中的指标,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中车流量动态数据和其他静态面板数据,进行了动态聚类的DBICP算法优化,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再通过计算机浏览器媒介生成了上海市创意产业区域动态集聚可视图像。体现出地理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主要贡献和价值在于,(1)针对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提出了一种综合可视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7项创意空间指标选取、4000余条卡口地理定位选择、2项算法测试、3套Bubble-set初步轨迹视图、3组Canvas动态模拟时序视图和E-charts空间动态局部视图。(2)采用上述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普陀区、徐汇区3大区域内的创意产业地标进行检测,表现区域创意产业的集聚度比重大约占卡口检测量的30%,平均移动轨迹4.88km,区域集聚度量值0.84,动态集聚评价指数5.01,证实了方法的实用有效。(3)对城市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进行归纳,提出了分摊、均布、虹吸的管控响应策略。丰富了城市经济地理可视化与测绘信息管控服务领域,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论文的创新点,(1)定性定量梳理了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指标资料,建立了驱动系统和影响因素指标的关联框架。在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基本概念界定以及对其内涵的区域经济学原理、管理科学模型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对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概念理解。尝试构建了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研究逻辑构架,并根据广义的驱动效应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运用扎根理论和耦合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得到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的十四项要素指标和驱动效应的六项指标,形成了空间集聚度——驱动效应——影响因素的指标关联构架,构建了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的初级多因素理论模型。具有较强的学科前沿性与理论创新性。(2)实证探究了创意产业关联框架下指标强弱相关性,拓展了多因素理论模型中各指标的应用范畴。利用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测度分析和Topsis算法,实证检验了该模型空间集聚的相互作用机理。多因素理论模型显示了城市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的构成要素与驱动效应的动态关系。并从十四项影响因素指标中选取了七项强相关作用指标,完善了多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指标间的相互作用符合空间集聚指标的多功能区间函数描述,体现了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下的演化规律。(3)基于多因素理论模型指标提出空间动态集聚DBICP算法,实现了创意产业空间动态集聚可视化的有效途径。说明了多因素理论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视化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Matlab程序代码与JavaScript代码进行后台交互。在浏览器层面对权重信息进行赋值。在CARVAS、ARCGIS中展现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效果。最终导入E-CHARTS浏览器,生成大数据动态可视化动态图像,表现出理论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为国家完善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区建设提供了从理论到技术操作的依据,具有较强的学科开拓性与学术创新性。对城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区域、创意发展以及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以对城市工程管控、规划决策实施和经济建设实践提供驱动支持。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创意产业空间集聚与驱动系统的创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章佳民[4](2020)在《基于改进可达性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日益增加,如何规划、治理好城市生态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命题。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核心要素,城市公园、绿地等公共绿色资源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憩、健身等活动场所,并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区域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公共绿色资源的空间配置关系到居民福祉,决定着居民享有生态服务需求的权利与机会,公共绿色空间是否公平满足居民的需求,并实现最大效率的资源保障,将是现阶段城市公共绿色资源规划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聚焦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研究,从理论上梳理了空间公平相关概念,解析了空间可达性应用于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的逻辑机理,并整合了公平性研究中不同规划目标下的多重分析视角,构建起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分析的理论框架,研究响应城市精细管理要求,利用在线地图数据改进可达性测度方法,提高研究精度,致力于推进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精细管理。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公平分配不仅是实现资源数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衡,而且需保证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绿色空间使用权益,其核心在于城市居民与公共绿色资源的联系,这与公共设施可达性的概念相一致。可达性表征居民克服空间阻隔,到达公共绿色空间、享有公共绿色设施的难易程度,不仅透视城市公共绿色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而且直接表征居民距离公共绿色资源的接近程度。因此本研究在厘清公共绿色空间公平与可达性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起基于可达性的公共绿色空间分布格局测度方法。面向不同的规划目标,研究从理论维度解析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不同分析视角的关系,搭建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分析的研究框架,以资源的供需匹配分析公共绿色资源的基本公平,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分析不同社会群体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本研究以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城区范围为研究区,采用新型数据与方法,刻画公共绿色空间可达性分布图,分析不同规划目标下公共绿色空间的资源分配状况。研究从街坊尺度展开分析研究,响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采用在线网络地图改进可达性测度方法,提高可达性结果的研究精度;整合多重公平分析视角揭示公共绿色空间的资源配置,体现研究的全面性。实证分析为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提供了经验式的探索,显示了新型数据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中巨大的潜力,为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研究提供了分析依据。

刘小佳[5](2020)在《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对于养老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机构养老的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养老机构分布不均衡以及部分地区空间可达性较差的现状仍然存在,促进养老机构空间分布趋于合理对于缓解养老压力、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上海地区,重点研究影响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首先,文章分析了上海市老龄化状况、养老机构的布局情况,并且从覆盖率和可达性两方面得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阐述问题发生的原因;接着,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出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优化养老机构的布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方案,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是完善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文章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在空间布局的问题方面,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存在与老年人口分布不匹配、养老机构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地区养老机构空间覆盖率不高、机构的空间可达性不好,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三点:养老机构布局规划不合理、养老机构发展的市场价值导向以及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选择偏好,这些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对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是GDP、老年人口数量,卫生机构数,绿地面积等,其中,GDP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影响最大;在养老机构布局的优化方案方面,设计出四种方案:城区新建养老机构、近郊区建设养老机构、城区养老机构向郊区迁移,将养老资源引入郊区、在郊区建设养老机构,在四个维度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第二种方案;最后是完善养老机构布局的对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统一规划下的因地制宜;倡导老年人跨区养老;明确理念,促进养老机构养医结合,最后是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养老机构。

郭磊贤[6](2018)在《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处在高质量空间发展门槛上的中国大城市地区面临“放任增长”或“限规模、疏人口”的路线争议,学术研究亟待从“质量”角度回答中国大城市地区的空间发展机制问题,但已有研究方法和成果的指引作用有限。本文将“质量”概念降维到城乡规划学科核心关注的空间层面,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聚落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本文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海-苏州地区为重点对象,全面解析了1946年至今该地区的聚落空间演化与治理过程。经过归纳、解释和初步验证,本文认为,上海-苏州地区的聚落空间发展表现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的过程逻辑,形成了在长期空间过密化进程中局部突破低水准聚落质量困境的空间演化与治理机制。该机制是中国特大城市地区在外部政治经济环境下,根据体制特征和公共资源条件,策略性选择疏解人口、供给基础设施等不同成本“密度-设施”调节路径的结果。现阶段,外围地区成为上海-苏州应对空间过密化的重点地带,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和上海-苏州跨界地区等外围地区典型空间的“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实践则表现出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改善设施服务的新趋向。综合研究发现,本文也对上海-苏州地区提出了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顾禹龙[7](2018)在《全域旅游景区绿色交通管理研究 ——以崇明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概念,于2016年先后公布两批共500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景区交通的特点是居民和游客共享区域交通,与传统旅游城市的交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交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域景区的居民和游客都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交通对于大气污染的贡献度很高,不恰当的交通行为会使全域景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游客降低赴目的地旅游的意愿,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无法达成以全域景区带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全域景区面临公众的基本交通需求与交通工具排放影响生态环境的矛盾。笔者选取了崇明作为案例。崇明已经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当前还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对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要求都很高,具有典型性。笔者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综述法证明了交通对全域景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研究了崇明交通的现状、绿色交通的管理措施以及成效,再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综述等方法,分别从体制层面的理念目标、部门设置、技术手段、保障体制和公众参与以及机制实施的慢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私家车管理、宏观交通环境以及道路基础设施的管理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可以运用绿色交通的理论解决,同时满足公众交通基础设施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绿色交通既是一个宏观的理念,又是可以通过分解而具体实施的目标。但是,公共管理部门由于理念欠缺、目标偏离、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阻碍了绿色交通的实施,降低了管理的成效。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新加坡、香港和南京生态科技岛绿色交通管理的案例,结合公共管理的理论提出解决的对策。本文依据对外交通以快为主突出便捷性体现较为短期公共利益、内部交通快慢结合以慢为主突出生态保护体现较为长期公共利益的总体原则,运用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失灵、公共定价、管制、庇古税、科斯定理等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学理论,在体制层面围绕转变政府观念、分解公共目标和满足公共利益等目标,提出了树立绿色交通理念目标、统一管理权责、提高技术水平、优化法治环境以及政府形象塑造等建议,在机制运行过程中旨在纠正市场失灵,围绕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宏观调控的职能,提出了完善慢行交通、健全公共交通体系、运用管制和公共政策调节公众偏好、发挥基础设施引导作用等建议,并结合国内外各种实证案例进行论证,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尽管全域景区刚开始起步,尚无成熟案例,但一些与绿色交通管理相关的措施在国内外有先例可循,本文在对策中也结合相关案例加以证明,以此作为借鉴和启发。本文的价值是当前学术界从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的角度对全域景区和绿色交通开展研究的较少,不足之处在于全域景区的概念提出不到两年,实证分析的数据和案例来源有限,无法量化对策在全域景区内的实施效果,因此以定性为主,定量内容较少。

俞奕华[8](2017)在《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保、健康、可持续是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有序发展的共同方向和目标,而绿色生态理念的提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而在产业集聚的工业区内践行绿色生态的管理要求,最终实现绿色生态工业区的打造,是近年来各国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绿色生态新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各种类型的工业区中,管理机制尤其是行政管理机制是落实绿色、生态目标的主要手段。这是因为,我国工业区多为政府主导进行开发管理的,工业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管理,政府的公共管理价值取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同时,绿色生态工业区理念的落实又有别于常规的园区开发理念,它更强调绿色价值理念要涵盖于园区乃至具体项目管理的整个阶段:从规划开始,到设计、施工、运营、监管、维护等,是一个环闭而又自我生存、循环、发展、再生的生命系统。由于有关绿色生态工业区的管理机制在全国还没有一个专门案例,因此本文采取了依据内容决定形式的研究思路,从分析研究绿色生态起,再进一步研究其实现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公共管理机制。在全国有各种冠以生态、绿色、循环经济等名称的工业区,但就我们所知,成系统、大规模地实行绿色生态管理,目前只有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在全国各地的绿色生态工业区推进中,除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之外,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绿色生态管理机制。因此,本文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机制的实践探索为案例,分析其在现行的运行机制、约束机制、管理机制等管理机制推行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在运行中企业责任薄弱、公共管理能力不匹配,激励机制不足,过程和后续监管缺失、约束机制形同虚设等多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除负责直接开发管理的国有公司自身之外,更主要是在于管理机制运行的社会环境,如绿色生态市场不成熟、政府引导推动作用未发挥、园区协调管控能力不够、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四个主要方面。也就是说,绿色生态的管理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复杂性和交叉性程度很强的公共问题,不是仅靠几个部门、单个层级能够各自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整合资源和职能共同实施、持续推进的综合问题。本文根据该实践案例的研究分析,结合国内发展实际,提出了完善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的解决方案,即依托整体政府的理念和方式:包括构建整体政府管理构架、协调运营机制规范运行、注力激励机制增强企业动力、健全约束机制加强监管等对策建议,希望为今后国内其他工业区、产业园区、产业城区中推行和发展绿色生态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推进绿色生态工业区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具体案列。

张莉[9](2016)在《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水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水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同年10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闵行区以问题为导向,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河道治理工作,如截污纳管加强源头治理;民生优先推进水源地保护;开坝建桥沟通水系;河道疏浚落实景观建设;规范管理强化长效管理机制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改善了闵行区河道水环境面貌。公众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参与者,水务部门的工作成效关键在公众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本文以沿河小区、居委生活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闵行区河道治理的现状进行把握,把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作为判断水务建设发展是非、对错和优劣的依据。笔者借助国内外顾客满意度理论与模型,以美国ACSI模型为基础,结合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实际,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按照河道属性划分,闵行区河道分为市级、区级、镇级及村级四级河道,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笔者对市级河道、区级河道、镇级河道、村级河道分别进行简单排序,按照随机数软件随机抽取2条市级河道、4条区级河道、20条镇级河道、60条村级河道进行问卷调查,共计发送调查问卷260份,回收调查问卷260份,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的综合分析,笔者初步计算出公众对河道水质、河道养护和政府部门形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同时根据各分项满意度情况得出公众对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研究发现,公众对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是河道保洁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是政府部门形象。基于对调查数据的梳理、分析,公众对河道治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相对集中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态度、信访投诉等政府部门形象方面。结合实际工作,笔者提出了拓展信息公开渠道;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河道工程建设;创新河道管护机制等公众满意度的工作建议和意见,并希望以此为水务管理人员拓展思路,切实提升河道的治理水平,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参考的依据。

金智青,万江,朱佩瑶,钟秀官,秦嘉悦,叶沈艳,关元妹[10](2015)在《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在闵行区"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通过分析闵行区"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分析了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同时提出了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途径,以供参考。

二、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区的创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区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闵行区“三农”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闵行区“三农”工作现状
2 闵行区“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化快速推进,“三农”工作挑战大
    2.2 农村人多房旧,长效管理压力大
    2.3 纯农地区相对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大
3 进一步推进闵行区“三农”工作的建议
    3.1 加快绿色田园建设,培育闵行精致农业
        3.1.1 聚焦“闵行都市田园农业片区”建设
        3.1.2 聚焦农业产业联盟建设
    3.2 加快美丽家园建设,打造农村生态宜居环境
    3.3 加快幸福乐园建设,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创新发展

(2)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小结
第2章 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2.1.2 新自由主义与公共服务理论
        2.1.3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2.1.4 中心-边缘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现状评述
    2.3 小结
第3章 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布现状
    3.1 研究区域
    3.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况
        3.2.1 研究对象
        3.2.2 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差异显着
    3.3 数据来源
        3.3.1 POI数据
        3.3.2 居民小区数据
        3.3.3 交通道路数据
    3.4 小结
第4章 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格局分析
    4.1 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分析
        4.1.1 教育服务设施的核密度分析
        4.1.2 教育服务设施集聚中心点的服务范围分析
    4.2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分析
        4.2.1 医疗服务设施的核密度分析
        4.2.2 医疗服务设施集聚中心点的服务范围分析
    4.3 其他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分析
        4.3.1 其他服务设施的核密度分析
        4.3.2 其他服务设施中心点的服务范围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可达性和集聚性分析
    5.1 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分异特征
        5.1.1 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5.1.2 教育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
    5.2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分异特征
        5.2.1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5.2.2 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
    5.3 其他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及分异特征
        5.3.1 其他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5.3.2 其他服务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
    5.4 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上海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
    6.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时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案例分析——以教育医疗服务设施为例
        6.2.1 徐汇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状况
        6.2.2 嘉定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本状况
        6.2.3 徐汇区和嘉定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比研究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化理论及方法
        2.1.1 空间集聚指标化简介
        2.1.2 指标类耦合概念分类
        2.1.3 空间集聚度测算方法
        2.1.4 BP神经网络模型简述
        2.1.5 SWARM群智能算法
    2.2 城市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相关概念
        2.2.1 空间集聚的发展缘起
        2.2.2 空间集聚的概念特征
        2.2.3 空间集聚的概念认知
    2.3 创意产业区空间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
        2.3.1 影响因素的概念
        2.3.2 影响因素的识别
    2.4 创意产业区组织驱动效应的研究评述
        2.4.1 组织驱动的概念及特点
        2.4.2 创意产业组织驱动
        2.4.3 驱动系统的概念
        2.4.4 驱动效应的识别
        2.4.5 驱动效应的机制
    2.5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3章 创意产业区集聚度、影响因素及驱动关系研究
    3.1 研究前提
    3.2 系统流程
    3.3 调研数据来源
        3.3.1 客观数据
        3.3.2 访谈设计
    3.4 扎根过程分析
        3.4.1 初始译码的设计
        3.4.2 开放式编码设计
        3.4.3 主轴编码的解析
        3.4.4 选择性编码设计
        3.4.5 扎根的识别结果
    3.5 扎根结果检验
        3.5.1 描述性统计
        3.5.2 信度检验
        3.5.3 效度检验
    3.6 结构方程分析
        3.6.1 驱动效应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构建
        3.6.2 综合驱动效应检验
    3.7 空间集聚度初级耦合模型建立
        3.7.1 耦合内涵及特点
        3.7.2 耦合类型的假设
        3.7.3 耦合关系及指标框架建立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效应实证研究
    4.1 空间集聚度的测量方法
        4.1.1 数值选取
        4.1.2 指标筛选
    4.2 空间集聚度测算分析
        4.2.1 就业区位熵LQ1测算
        4.2.2 产值区位熵LQ2测算
        4.2.3 赫芬达尔指数HHI测算
    4.3 空间集聚度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TOPSIS模型实证分析
        4.3.2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分析
        4.3.3 面板数据模型平稳性检验
        4.3.4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分析
    4.4 驱动效应对影响因素的计量与验证
        4.4.1 面板模型的构建检验
        4.4.2 实证结果的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研究结果
第5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机制应用研究
    5.1 空间集聚度的多因素理论模型求解应用
    5.2 基于BP-GA神经网络下遗传算法的空间寻优
        5.2.1 BP神经网络建模流程
        5.2.2 BP神经网络指标构建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5.2.4 GA算法优化神经网络
        5.2.5 GA算法空间寻优求解
    5.3 基于寻优区域内DBICP密度算法的空间聚类
        5.3.1 空间集聚数据选取及属性
        5.3.2 DBSACN算法规则及标记
        5.3.3 DBSCAN算法改进及优化
        5.3.4 DBICP空间集聚轨迹迭加
        5.3.5 DBICP空间集聚初步可视
    5.4 本章小结
        5.4.1 研究结果
        5.4.2 研究结论
第6章 创意产业区空间集聚度的驱动机制图像研究
    6.1 基于DBICP的源JS代码交互实现
        6.1.1 JS的环境建模
        6.1.2 JS的代码实现
    6.2 基于JS实现CANVAS可视化3D效果
        6.2.1 CANVAS的技术构建
        6.2.2 CANVAS效果输出及对比
    6.3 基于CANVAS实现ARCGIS动态地图
        6.3.1 ARCGIS三维图底加载
    6.4 基于ARCGIS实现E-CHARTS可视图像
        6.4.1 E-CHARTS的技术构建
        6.4.2 E-CHARTS的效果输出
    6.5 本章小结
        6.5.1 研究结论
        6.5.2 政策建议
        6.5.3 不足之处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BP输入样本原始量表
    附录二 :空间集聚研究量表附录
    附录三 :调研问卷
    附录四 :研究访谈
    附录五 :代码附录
    附录六 :JSON和 E-CHARTS的大数据动态代码
    附录七 :ARC-GIS完整三维代码创建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改进可达性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空间公平的理论研究
    2.2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及其公平性概念内涵
    2.3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的量化方法
    2.4 研究进展评述
3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的内涵解析
    3.2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可达性与公平的内在逻辑
    3.3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的分析视角
    3.4 多重分析视角下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的分析框架
4 研究区及数据预处理
    4.1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 基于在线地图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可达性
    5.1 基于在线地图的可达性评价方案
    5.2 单模式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
    5.3 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可达性评价结果
6 空间结构视角下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研究
    6.1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人口空间模拟
    6.2 空间结构视角下的公平性研究
7 社会结构视角下城市公共绿色空间的公平性研究
    7.1 基于克里金法的房价空间插值
    7.2 社会结构视角下的公平性研究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可能的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A.1 上海市主城区城市公共绿色空间汇总表
    A.2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5)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养老形势越发严峻
        1.1.2 居家养老空巢化严重,机构养老需求增加
        1.1.3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现实状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
        1.3.2 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方面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5.1 内容上的创新
        1.5.2 视角上的创新
第二章 养老机构布局概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养老机构
        2.1.2 空间布局
    2.2 上海市养老机构布局的发展历程
        2.2.1 养老机构的发展概况
        2.2.2 养老机构布局政策的历史回顾
        2.2.3 当前养老机构布局的总体规划
    2.3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理论基础
        2.3.1 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理论
        2.3.2 社会公平与效率理论
        2.3.3 空间布局理论的适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现状
    3.1 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状况
        3.1.1 老龄化的总体状况
        3.1.2 各区域老龄化状况
    3.2 上海市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3.2.1 养老机构的总体分布状况
        3.2.2 城区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3.2.3 郊区养老机构的分布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问题及原因
    4.1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4.1.1 机构覆盖与老年人口不匹配
        4.1.2 机构可达性的区域差异较大
    4.2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问题的原因
        4.2.1 缺乏合理统一的布局规划
        4.2.2 机构布局的市场价值导向
        4.2.3 不同养老机构吸引力差异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选取
        5.1.1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5.1.2 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确定
    5.2 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分析过程
        5.2.2 实证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优化
    6.1 空间布局优化的指标
        6.1.1 指标选取遵循的原则
        6.1.2 优化布局指标的确定
    6.2 空间布局优化的理论分析
        6.2.1 布局优化的工具介绍
        6.2.2 养老机构空间优化布局的过程
        6.2.3 养老机构布局优化的结果分析
    6.3 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案设计
        6.3.1 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6.3.2 养老机构优化布局方案
    6.4 空间布局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6.4.1 经济支撑上的可行性
        6.4.2 政策符合上的可行性
        6.4.3 社会支持上的可行性
        6.4.4 资源节约上的可行性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完善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7.1 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补贴
    7.2 统一规划下的因地制宜
    7.3 倡导老年人跨区域养老
    7.4 促进养老机构养医结合
    7.5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养老机构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中国城镇化锁定高质量发展目标
        1.2.2 对大城市高质量空间发展路径争议激烈
        1.2.3 需要从“质量”视角思辨大城市人居空间发展
    1.3 研究面临的若干理论瓶颈
        1.3.1 本体层面:定义困境
        1.3.2 认识层面:感知与测定争议
        1.3.3 理念层面:无限更迭陷阱
        1.3.4 方法层面:内涵还原悖论
        1.3.5 实践层面:量-质关系问题
        1.3.6 批判地认识当前研究状况
    1.4 研究纲领要点
        1.4.1 突破“质量”认识论
        1.4.2 聚焦特大城市地区尺度
        1.4.3 拓展研究的时、空两向维度
        1.4.4 引入“治理”因素
    1.5 研究对象
        1.5.1 研究群像:世界特大城市地区
        1.5.2 重点对象:上海-苏州地区
        1.5.3 重点对象选取意义及典型性
    1.6 研究问题、方法与难点
        1.6.1 科学问题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难点
    1.7 篇章结构
第2章 理论框架
    2.1 核心变量
        2.1.1 将“质量”降维到空间层面所得变量
        2.1.2 由“质量”概念源头推导所得变量
        2.1.3 密度与设施
    2.2 “质量”认识论与空间测度
        2.2.1 密度、设施的类哲学意义关联
        2.2.2 以密度、设施描述空间发展现象
        2.2.3 对密度、设施构成测度方式的讨论
        2.2.4 “密度-设施”比例关系
    2.3 基于“密度-设施”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
        2.3.1 模型前提假设
        2.3.2 起始:空间过密化与“密度-设施”失衡
        2.3.3 过程:治理主体多路径调节“密度-设施”关系
        2.3.4 结果:形成阶段性形态结构
    2.4 小结:经由“密度-设施”关系透视研究对象
第3章 世界特大城市地区“密度-设施”分布规律及特征分异
    3.1 “密度-设施”总体治理状况
        3.1.1 后发地区受困于“密度-设施”失衡问题
        3.1.2 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改善调节路径
        3.1.3 治理模式和能力是重要支撑因素
    3.2 “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
        3.2.1 对象与空间构造
        3.2.2 人口密度分布特征
        3.2.3 基础设施分布特征
        3.2.4 “密度-设施”分布特征
    3.3 特征分异与模式聚类
        3.3.1 分布曲线聚类与发展阶段的关系
        3.3.2 分布曲线形态与路径策略的关系
        3.3.3 初步解释
    3.4 小结:寻找塑造“密度-设施”分布状况的历史线索
第4章 上海-苏州地区聚落空间“密度-设施”演化与治理进程
    4.1 研究语境
        4.1.1 作为“话语”的“‘骨’‘肉’关系”
        4.1.2 理性逻辑下的空间干预进程
    4.2 时空范围与素材
        4.2.1 历史时期划分
        4.2.2 空间层次界定
        4.2.3 主要文献材料
    4.3 基于“密度-设施”关系的空间演进过程(1946-)
        4.3.1 起始状态:城、乡空间双重过密
        4.3.2 疏散理想受阻于建国初时势(1946-1957)
        4.3.3 多管齐下向外疏解市区人口(1958-1977)
        4.3.4 在空间过密失衡中寻找出路(1978-1989)
        4.3.5 大规模增长与扩散的二十年(1990-2010)
        4.3.6 改善区域人居环境的新时期(2011-)
    4.4 过程特征
        4.4.1 两轮“密度-设施”关系内外消长
        4.4.2 市区两轮空间过密与一次失衡
        4.4.3 较显着的三十年周期波动特征
        4.4.4 与政经体制和治理模式的潜在关联
    4.5 小结:待验证的“密度-设施”空间波动特征
第5章 上海-苏州地区“密度-设施”空间波动与过密空间转换
    5.1 技术思路
        5.1.1 基本原理
        5.1.2 测度分析方法
        5.1.3 数据来源
    5.2 验证“密度-设施”空间波动律(1990-2010)
        5.2.1 上海市域部分
        5.2.2 苏州市域部分
        5.2.3 沪苏走廊地区
    5.3 波动进程中各类空间的“密度-设施”变化及比较
        5.3.1 各级居民点
        5.3.2 特大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地区
        5.3.3 空间过密化区域随波动进程转换
    5.4 小结:外围地区是现阶段上海-苏州地区的过密空间
第6章 外围地区空间过密化成因与“密度-设施”关系修复应对
    6.1 边界外侧成为政府主导空间开发的优先区位
        6.1.1 现象:外围地区大规模空间“贴边”开发
        6.1.2 原因:设施供给成本角度的情景模拟解释
        6.1.3 结果:空间拓展首选“密度-设施”配比洼地
    6.2 外围圈层成为外来人口落脚定居的集中地带
        6.2.1 现象:外来人口分布集聚地圈层外移
        6.2.2 原因:落脚定居综合成本角度的解释
        6.2.3 结果:公共设施与外来人口高度错配
    6.3 外围地区修复“密度-设施”关系的自主实践
        6.3.1 地方设施服务治理难点
        6.3.2 上海中心城周边地区设施服务改善实践
        6.3.3 上海-苏州跨界地区设施服务合作探索
    6.4 评价与启示
        6.4.1 以柔性治理摆脱“权”、“利”困境
        6.4.2 以多元投入代替单一主体供给公共资源
    6.5 小结:以治理模式创新引导“密度-设施”优化
第7章 试论上海-苏州地区空间发展机制及质量提升对策
    7.1 长期空间过密化与过密空间周期转换
        7.1.1 空间演化与治理的过程逻辑
        7.1.2 成绩和经验
        7.1.3 牺牲和代价
    7.2 对长期空间过密化机制的初步解释
        7.2.1 城市化规律的客观作用
        7.2.2 城市发展理念的长期影响
        7.2.3 区域治理结构的扰动变化
        7.2.4 空间开发模式的深刻塑造
    7.3 优化“密度-设施”关系,提升空间质量的初步建议
        7.3.1 基本判断
        7.3.2 对策建议
        7.3.3 空间框架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创新点
    8.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人口、交通设施与医疗设施资料来源
附录B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交通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C 样本特大城市地区圈层空间人口密度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D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及与乡、镇、街道行政边界的比较
附录E 上海-苏州地区空间测度单元人口与医疗设施测度数据
附录F 调研访谈受访者名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全域旅游景区绿色交通管理研究 ——以崇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二、绿色交通研究现状
        三、绿色交通管理研究现状
        四、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主要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全域景区绿色交通主要概念
        一、全域旅游和全域景区概念、内涵和特征
        二、绿色交通概念、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绿色交通管理理论基础
        一、绿色交通理论的起源
        二、绿色交通理论的分类
        三、绿色交通的特点
        四、绿色交通的方式
        五、绿色交通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六、绿色交通管理的总体目标
        七、全域景区绿色交通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第一节 全域景区交通的特点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全域景区交通与其他城市的区别
        二、全域景区环境保护的目标
        三、全域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交通对全域景区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崇明交通和空气质量现状
        一、崇明概况
        二、慢行系统
        三、公共交通
        四、私家车现状
        五、道路环境
        六、崇明空气质量现状
    第三节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一、崇明绿色交通管理体制
        二、崇明绿色交通管理机制
    第四节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的成效
        一、绿色交通管理公众满意度基本情况
        二、崇明空气质量改善基本情况
        三、绿色交通管理成效综评
第四章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交通理念仍未深入
        二、管理权责不够明晰
        三、技术手段较为匮乏
        四、法律政策保障体制不完善
        五、公众宣传和参与力度不强
    第二节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慢行系统管理
        二、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三、私家车管理
        四、宏观交通环境管理
        五、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第三节 崇明绿色交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二、机制方面的原因
第五章 绿色交通管理的国内外案例及启示
    第一节 新加坡绿色交通管理案例
        一、新加坡交通现状
        二、新加坡绿色交通管理体制
        三、新加坡绿色交通管理机制
    第二节 香港绿色交通管理案例
        一、香港交通现状
        二、香港绿色交通管理体制
        三、香港绿色交通管理机制
    第三节 南京生态科技岛绿色交通管理案例
        一、南京生态科技岛交通现状
        二、南京生态科技岛绿色交通管理体制
        三、南京生态科技岛绿色交通管理机制
    第四节 国内外绿色交通管理案例的启示
        一、将绿色交通理念贯彻始终
        二、设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三、目标规划具有整体性
        四、政府参与度符合市场需要
        五、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六、运用智能信息方式协助管理
        七、国内外案例中有待提高之处
第六章 加强崇明全域景区绿色交通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崇明全域景区绿色交通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
        二、设立统一管理部门建立长效机制
        三、提高管理技术手段加强交通智能化
        四、优化全域景区绿色交通法治环境
        五、构建政府宣传和形象塑造体制
    第二节 完善崇明全域景区绿色交通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更好履行公共物品供给的职能
        二、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三、健全公共交通体系
        四、运用宏观调控减少私家车出行和排放
        五、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旅游目的地旅游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2:国外快速路改造为景观大道相关案例
    附录3:国内外绿道系统案例简介
    附录4:法国巴黎公共交通案例
    附录5:闵行区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案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生态工业区研究
        二、国内外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整体政府理论的出现
        二、整体政府理论的概念
        三、整体政府理论在管理机制中的作用
第二章 绿色生态工业区的发展
    第一节 绿色生态工业区的起源与内涵
        一、起源
        二、内涵
    第二节 绿色生态工业区的发展要求
        一、工业生态的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我国绿色生态工业区的发展
        一、绿色生态城区
        二、生态工业示范区
第三章 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机制现状
    第一节 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莘庄工业区发展现状
        二、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目标定位
        三、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发展思路和路径
    第二节 绿色生态管理组织架构保障运行
        一、搭建组织架构决策管理
        二、设立专家委员会指导运作
        三、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协调
        四、细化操作流程规范运行
    第三节 绿色生态管理约束机制提高效能
        一、出台政策规范程序
        二、引进第三方全程监管
        三、提高门槛前期管控
    第四节 绿色生态管理激励机制带动建设
        一、制定激励政策
        二、争取多方支持
        三、打造优美外环境
第四章 莘庄工业区西区绿色生态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和成因
    第一节 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方缺乏履职自觉性
        二、管理协调能力未能匹配
        三、监管缺失约束机制形同虚设
        四、激励机制难以满足利益诉求
    第二节 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园区协调管理能力未有效提升
        二、企业绿色发展动力未有效激活
        三、政府引导推动作用未有效发挥
        四、绿色生态市场未发展成熟
第五章 完善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构建整体政府管理构架
        一、确立整体治理的管理理念
        二、完善协作管理的组织架构
    第二节 协调运行机制规范运行
        一、管理规范化
        二、操作流程化
    第三节 注力激励机制增强动力
        一、完善激励体系形成共建态势
        二、发挥市场机制助推企业建设
        三、加码激励政策加速项目落地
    第四节 健全约束机制加强监管
        一、建立健全绿色生态政策法规体系
        二、推动市场化监管建设
        三、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
        四、拓展多渠道公众参与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1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节 研究综述
    第3节 研究设计
第2章 理论基础
    第1节 主要概念
        一、河道和河道治理
        二、公众满意度
    第2节 公众满意度测评模型
        一、SCSB模型
        二、美国ACSI模型
        三、清华模型及CPSI模型
第3章 闵行区河道治理现状
    第1节 闵行区区域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第2节 闵行区河道治理情况
        一、河道基本情况
        二、闵行区河道治理情况
    第3节 河道治理与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性
        一、政府作为与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性
        二、信息公开与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性
        三、客户服务与公众满意度的相关性
第4章 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公众满意度实证分析
    第1节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一、指标体系设计
        二、调查对象及范围
        三、调查进度
    第2节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5章 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1节 拓展信息公开渠道
        一、深化对公众参与的认识
        二、扩大公众参与的渠道
        三、拓展公众参与的深度
    第2节 改善窗口服务态度
        一、简化河道行政审批程序
        二、改进政府部门工作方法
        三、加强服务窗口人员管理
    第3节 强化河道工程建设
        一、全力治理脏乱差违
        二、建立河湖生态修复体系
        三、建立河湖安全保障体系
    第4节 创新河道管护机制
        一、探索建立“河长制”管理模式
        二、推进镇、村级河道养护作业市场化改革
        三、严格河道蓝线管理制度
        四、加强河湖文化培育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闵行区农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向多功能发展
    1.2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建设不断完善
    1.3 农业生产向生态精品化发展
    1.4 农业生产向科技化、机械化、数字化发展
    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2 闵行区“十二五”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资源稀缺、产出总量小、产能下降
    2.2 农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
    2.3 农业机械化程度有待提高
    2.4 农业生产服务范畴需要扩展延伸
    2.5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需要强化
3 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分析
    3.1 研究和掌握农业发展内涵
        3.1.1 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3.1.2 农业生产组织现代化。
        3.1.3 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现代化。
        3.1.4 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3.1.5 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
        3.1.6 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附加值。
    3.2 推进种植业发展
    3.3 推进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渔业水域环境监管工作
    3.4 推进闵行区农业生产集聚化、设施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十三五”期间, 闵行区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集聚化、设
    3.5 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
    3.6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
    3.7 完善种业体系建设
    3.8 拓展农业生态环保功能, 促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3.9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3.1 0 加强培训职业农民
4 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途径
    4.1 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4.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4.3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
    4.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保障农产品供给
    4.5 促进科技兴农工作
    4.6 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
    4.7 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4.8 进一步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4.9 推进闵行都市农业多功能开发
    4.1 0 以农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 推进闵行区农业实体经济发展
5 结语

四、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区的创建(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闵行区“三农”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J]. 胡文霞,李家涛,李美珺,张燕霞. 上海农业科技, 2021(04)
  • [2]基于POI数据的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及影响机制研究[D]. 汪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城市创意产业区的空间集聚度及组织驱动系统研究[D]. 周琦. 东华大学, 2020(01)
  • [4]基于改进可达性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公平性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章佳民. 浙江大学, 2020(01)
  • [5]上海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D]. 刘小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基于“密度-设施”的上海-苏州人居空间演化与治理研究[D]. 郭磊贤. 清华大学, 2018(01)
  • [7]全域旅游景区绿色交通管理研究 ——以崇明为例[D]. 顾禹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8]绿色生态工业区管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D]. 俞奕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9]闵行区河道治理工作公众满意度调查研究[D]. 张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10]闵行区“十三五”农业发展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研究[J]. 金智青,万江,朱佩瑶,钟秀官,秦嘉悦,叶沈艳,关元妹. 上海农业科技, 2015(05)

标签:;  ;  ;  ;  ;  

浅析闵行区生态城市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