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动学生数学教学积极性的看法

关于调动学生数学教学积极性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管见(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瑞[1](2021)在《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昆明市A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教研活动作为教研体系的一部分,不论是对新课改地深化、学校发展还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研活动作为教师职后教育的一种教育客观存在,对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这已经成为当下教师身份的要求,是教师教研的必然转变,因此教研活动在学校开展已十分迫切,党和国家对此也十分重视。加之应试教育的管理束缚、传统机械灌输式的教学已然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社会的现实需要倒逼当下教师必须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理论来开展研究,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立足于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出现“为教研而教研”、理论支撑有所欠缺、支撑不到位等使得教研层次提升出现问题等,本文对教研活动的内涵及特点进行了界定,并且对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昆明市A小学为例,通过对A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成因,进行个案实践,进一步提出针对该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一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为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的现状,主要从调查研究设计、A小学教研活动问卷调查分析进行,并最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内容是针对该校教研活动存在不足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别从教研活动的主体、实践、成果、保障四个维度展开;第四部分针对A小学教研存在不足进行原因分析,分别从教研活动的教师层面、团队层面以及学校管理层面三方面对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A小学教研活动的理论诉求分别从适切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各省市的典型教研活动实践案例进行整理分析;最后根据上述情况得出教研活动质量提升的策略,以期为教研活动建设提供帮助。

李飞飞[2](2021)在《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员工的职业关键能力成为企业用人的重要考察方面。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中职学校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更加注重培养技能型以及实用型人才,加之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且职业关键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同时相关的国家政策也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顺应产业发展动态和企业人才要求,搞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将成为中职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状态,以完成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在小组合作中促进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将基于学习通平台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进行该模式的实践研究。笔者从以下五个部分开展研究工作,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行动导向教学、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学习通平台的研究现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明确中职学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职业关键能力以及学习通的概念,对职业关键能力涉及到的三个能力范畴的单项能力进行界定,以及分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对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中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学习通平台的功能特点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工作任务、小组分工、计划决策、实施计划、检查评估五个环节。第四部分以中职学校《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为例,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对新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并分析和总结其实践效果。第五部分对本研究的整体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学习通平台对适合职业院校开展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其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以以任务为抓手,以行动为导向,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后,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培养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本模式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讲具有可操作性,但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杨梦莹[3](2021)在《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以禄劝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据信息时代,海量信息“爆炸式”更新,要求当代学生具备快速接收、处理信息的能力,被动学习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新教材的使用,新课程的改革对高中生提出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这一研究课题,以期为培养高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本研究参考了大量自主学习相关文献,对实验学校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学情、教师教况进行自主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等方法,在教育学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下,结合自身从教经验对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构建。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进行构建,力求在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关键能力。模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两大部分,教学活动包含引、探、思、变、评五大环节,将此模式概括为“一目标,五步骤,一回归”。此外,还建立了有效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本研究对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分别选取高三学生和高一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实施阶段随堂听课,用课堂观察评价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每一单元学习结束,让学生参照化学核心素养评价表做自我总结评价;对比分析实验班的期中、期末成绩;通过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后测)分析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能力,验证本研究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构建的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化学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且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此模式较为灵活,内涵丰富,适用于多种类型教学课堂,教师可基于此模式自由灵活设计。本研究可为其他学情相仿的学校的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萌萌[4](2021)在《情景教学法在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跆拳道是现阶段较受大众欢迎的一项体育运动,尤其受到少儿及其家长的青睐。少儿阶段开始跆拳道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够促进其幼小的身体更加健康的发展,而且通过学习能使其心智更加成熟,所以练习跆拳道对少儿有重大的意义。传统的跆拳道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比较严肃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脱节。情景教学法寓教于乐,符合少儿的心理认知,在教学中融入“玩”的概念,将知情思相结合,缩短学员与教练之间的心理距离,启发式的设置情景教学,使学员跟随教练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的开动体育训练的认知航程。本研究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豫牟腾蛟跆拳道俱乐部60名学员进行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实验分析与研究。实验中对两个教学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分别从受试者的身体素质、课堂注意力、课堂参与度、课堂兴趣和技术动作等五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有实验前测、实验中测和实验后测等几个环节,最后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跆拳道教学中采用符合少儿跆拳道初学者身心特点的情景教学法,能激发少儿对学习跆拳道的兴趣,课堂表现也变得积极活跃,能快速进入教练创设的情景中,主动练习跆拳道技术。(2)情景教学法推动少儿知情思的结合与统一,知识中融入趣味性,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少儿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有助于提高少儿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景教学法在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少儿跆拳道初学者对于跆拳道技术动作的理解,有效提升跆拳道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4)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学后,发现实验班的少儿跆拳道初学者在跆拳道课堂中的注意力、参与度和练习兴趣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实验过程中发现,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课堂中的注意力、参与度和练习兴趣的提升是形成阶段有效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5)情景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少儿跆拳道初学者的团结合作意识,而且更有利于提高少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唐雯[5](2021)在《基于学情分析的对外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欢乐伙伴·3B》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教学实践中教材与学生学情不相符的情况,本文将以学生华文需求、表现的主体学情及影响主体学情的客观因素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印尼巴淡启新学校小学五年级华文普通班使用的新加坡华语教材《欢乐伙伴·3B》进行二次开发,重点探究母语定位的国别化汉语教材在外语定位的非针对国使用时所显露的各种问题,力求发挥教材的最大功用。本论文共四章。第一章为引言,包括选题缘起、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第二章分析举例教材《欢乐伙伴·3B》,包括其编写背景和理念、编写结构及包含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课文、练习在内的基本组成要素。第三章为主客体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从主客体学情两方面制定问卷,以印尼巴淡启新学校小学五年级普通班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SPSSAU对统计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结合调查结论及教学实践经历,分别对举例教材六个组成要素的原有成分进行适当删减、补充、调整、改写和归纳概括。具体表现为:语音方面,活用拼音和课文的组合形式、补充语音的学习方式;汉字方面,以认读为主,读写为辅、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汉字结构规律;词汇方面,适当增删教材生词、补充生词释例、视情把控多义词的义项;语法方面,增补常用和易错语法点、选择与具体语法点相适应的呈现方式;课文方面,改编课文体裁、拓展课文主题、活用课文插图;练习方面,分别从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着手,帮助学生减轻和分散汉字书写压力、创新练习方式、充分利用口语课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总而言之,论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重点对举例教材中与学生主客体学情不相符的部分进行了二次开发探究。以期为面对相似情况的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能便于印尼汉语学习者根据自身学情来更好地使用这本教材,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黄旭[6](2020)在《高中数学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立体几何为例》文中认为立体几何教材作为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的理解影响着立体几何教材的使用,也间接影响着立体几何教材育人价值的实现,因此开展高中数学教师立体几何教材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对促进立体几何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对K市高中数学教师的立体几何教材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内容主要为: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K市的148名来自不同等级高中的数学教师,并访谈了四位教师,得到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的理解现状;然后根据调查现状,在现有教材理解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促进教师理解立体几何教材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大多数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理解的整体情况良好,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的理解与性别和教龄有关,与教师所在学校等级无关。(2)大多数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的理解与数学课程标准的适切性良好,但也有少部分教师完全不重视数学课程标准。(3)大多数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的理解和学生需要的了解的适切性良好,都会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但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考虑欠佳,少部分教师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4)绝大多数教师对立体几何教材文本的理解良好,理解的深刻度、整合度和准确度都较好,但是对准确度的把握弱于深刻度和整合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比普通教师更能准确把握立体几何教材的核心内容,普通教师对教材挖掘的还不够深。(5)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立体几何教材文本和学生需要的理解都与教龄有关,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学校所在等级有关,教师对学生需要的了解与教师性别有关。最终提出促进教师有效理解立体几何教材的四条建议:(1)树立课程意识,有效把握课标中的基本要求;(2)研读教材,充分发挥好立体几何教材的育人价值;(3)立足教学实际,合理构建教学内容;(4)以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最后根据以上建议提供了两个立体几何教材理解的案例,以供参考。望这项研究能引起一线高中教师对教师教材理解的重视,为有效地开展立体几何教学以及对新课标教材的理解提供参考。

邓亚萍[7](2020)在《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研究》文中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初期,因时代原因,历史教育倍受重视,当局先后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修订完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更是将历史科列为中学会考科目之一,此后历史会考成为整顿中学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学历史会考的举办由各地临时成立的会考委员会全权负责,并制定较为严密的考试办法。而作为考试最重要的载体——历史试题,由各省份聘请学识渊博者拟定,多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针对初高中学生的差异,历史试题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初中试题注重知识的识记,高中则更侧重思维能力的拓展。总体而言,历史会考试题也表现出注重基础知识,学科交叉以及设置选做题,增加灵活性等特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发现中学历史会考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规范历史教学,陶冶情感价值观,是衡量中学生历史学业水平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受时代所限,近代的中学历史会考逐渐偏离了本意,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张丹峰[8](2020)在《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记叙文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试题中经常见到的一种题型,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记叙文阅读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考试题型,在初中阶段,记叙文阅读是考试必考。但是在任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最熟悉的记叙文阅读中出现的最问题最多。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为哪些类?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的?究竟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多文献都聚焦在记叙文阅读的课堂教学上,很少从实践上关注教学成果即学生的做题反馈情况。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做过的试题为研究材料,找出初中生在记叙文阅读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并给予解决办法。从实践出发,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反哺教学。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总述论文的研究缘起、记叙文的相关概念、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初中生在记叙文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把这些题目分为三类:封闭式题目、半开放式题目、开放式题目。封闭式题目的答案是固定的,或者能从文中找到具体的答案,这类题目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筛选信息类、梳理概括类、写作方法类;半开放题目的答案在一定的范围内开放回答,即围绕主要考查因素采取多种观点表达,这类题目类型包括赏析鉴赏类、作用分析类、理解文章类。开放式题目的答案没有范围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这类题目主要以表达看法类题目为主。第二章分析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学生、教师、试卷、教材。学生方面主要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不够强;教师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问题;试卷方面,从试卷的选文、题目的设计、答案的设置等方面分析学生受到的影响;教材方面,教材内容过多和典范课文的消失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第三章结合第二章所总结的四方面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其次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单元的整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最后改进试卷的命制,试卷选文应注重文质兼美、题目设计应注重指导明确、答案设置应注重清晰完整。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方面,笔者采用了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即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转换身份,让学生试着从命题者的角度命制试卷和答案,然后学生多练习一些中考题,在解题中巩固提升,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写作过程和一些不足之处,笔者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给初中记叙文阅读研究的同仁们一点点借鉴,也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蒋思琪[9](2020)在《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记叙文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要体裁之一,而写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生写作训练的敲门砖。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写作,如何教会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述人物性格特,并未有明确的认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面对写人记叙文时,也是畏难情绪居多,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使之成为一篇行文流畅的文章。学生们在写作写人记叙文时大都是循规蹈矩的对人物的五官、外貌、衣着等进行千篇一律的描写。这样模式化的写作过程,使得学生们描绘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平淡无奇的,每个人物都缺少了自身独特的气质,一篇文章中的人物描写甚至可以套用到几个不同的人身上都毫无违和感。初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由于其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的缺乏,他们往往难以准确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习支架作为一个中间媒介,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预期学习效果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因此,以学习支架为切入点来研究写人记叙文写作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创新性。本人拟定从学习支架入手,结合相关的实践及数据分析,并依据相关的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来揭示学习支架对于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的指导作用。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绪论、学习支架及其理论基础、初中写人记叙文现状分析和学习支架在写人记叙文中的运用。首先,在绪论部分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具体展开奠定基础。其次,对学习支架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其搭建条件和进行相关分类。并且从建构主义、最近发展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出发,阐明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再者,论文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进行相关采访。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揭示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从学习支架理论的角度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最后,通过比较常规写人记叙文教学设计指导下的学生作品和学习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学生作品,阐明学习支架对写人记叙文的实际作用。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笔者主要探究了“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演示支架、建议支架”等类型对写人记叙文写作的作用,以及学习支架该如何在学生写作写人记叙文时进行呈现,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提供帮助,由此激发学生潜在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借助外部力量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进行写作。抓住写人记叙文写作的核心,抓住人物独特的闪光点,结合相关的典型事例,力图将人物写得具体形象,使得人物不再是依葫芦画瓢的模样。笔者相信,通过对学习支架的搭建及其运用进行研究,势必对当下写人记叙文写作教学困境有一个重要的突破。

李昊天[10](2019)在《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与理论性知识相对的一种重要知识类别,是在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际使用以指导教学决策的动态知识体系。如若说理论性知识用于武装教师的头脑,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则对教师在具体或特定情境中的行动起指引作用。教学的实践属性要求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拥有相应的实践性知识。由于理论性知识无法直接复制到实际教学情境中,相关研究也证明职前教师所学教学理论与资深教师实际教学经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且新手教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现实冲击”现象。因此,支撑教师教学实践的实际上是融合了其个人价值观、教学信念、过往教学及生活经验的实践性知识。该知识影响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同时,还支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进行专业判断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正是意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相关研究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外部传授过程转为教师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研究,并从显性的学科理论性知识转向隐性的实践性知识研究上。目前,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以及教学行为背后真正的主宰,也是教师进行行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它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整体教育学的繁荣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后方法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刺激回忆、绘制概念图、深度访谈、叙事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探寻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共性特征,探究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阶段性特征,探讨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人来源及外在来源,进而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动态生成机制。本文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在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上有何共性特征及阶段性特征?在知识结构上有何异同?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从何而来?生成机制如何?全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在对研究核心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阐释本文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研究设计。首先展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随后对本文所实施的刺激回忆、绘制概念图、深度访谈、教育叙事等研究设计的过程及方法进行如实、详尽的介绍与描述。第三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性考察。本章按照阿卜杜拉哈菲兹(Abdelhafez)于2014年提出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分类标准,选取八位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具有典型性的教师作为样本开展研究。在一轮完整的教学周期(一学期)内,进行课堂观察共计48课时、刺激回忆24次(时长为45小时41分56秒)。经过科学转写与修改,获得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原始数据约17万字。在运用专家指导、第三方检测、成员检测等方式保证研究效度的情况下,对上述原始数据进行切分、归类与编码,共获得知识单位1943个,提炼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本土概念共计51个,其中样本教师共性高级编码29个,非共性高级编码22个。随后,以阿卜杜拉哈菲兹(Abdelhafez)类属分析结论为分析框架,将共性高级编码划入关于教师自我、学生、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媒介、教学环境等六类教师实践性知识中,并结合样本教师刺激回忆的内容,运用后方法教育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性内容构成进行详细解读与深入分析。第四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阶段性特征。本章以教师职业发展阶段为线,以教师刺激回忆内容为依据,结合八位样本教师分别绘制的实践性知识概念图,从知识内容及知识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群体特征。第五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本章以“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为主题,运用半结构性访谈的形式对八位样本教师分别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总时长达5小时31分4秒,获得采访录音转写文本约5.1万字。在此基础上,从个人来源及外在来源两个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师9种实践性知识来源进行分析,并对两类知识来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讨论。第六章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本章选取1名样本教师进行个案叙事研究,以职业发展阶段为纲,通过将其撰写的时间跨度长达10年的18篇教育叙事进行词云分析,对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动态描述,尝试揭示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第七章为结论,总结了主要研究发现,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与启示,并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内容构成上具有共性特征。在关于教师自我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拥有较强的职业动机与责任感;个性心理及过往经历对其当下的教学有重要影响;丰富的生活及语言知识储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在关于学生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尊重各国学生带入汉语课堂的身份特征,重视对学生学习特点、学习状态的观察,并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关于课程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可较为准确地把握各级各类汉语教学的目标及重点,关注课程间的关联,在课程呈现明显课型特征的同时,兼顾训练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在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对词汇、语法的讲解重视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平面”的展示,并兼顾语音、汉字等其他语言要素教学;对教学内容分类处理,注重其实用性、渐进性与复现性;教学环节完整且稳定,讲求教学节奏,重视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在积极实践启发式教学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在关于教学媒介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重视对教材的使用及对教学素材的补充,运用较为严格的标准选择教学资源,并综合运用板书与多媒体设备对语言知识进行合理呈现。在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上,对外汉语教师认为客观环境影响教学体验,并具备一定的非预期教学情境应对能力;他们将汉语课堂与中国社会生活建立密切联系,并将中国文化元素教学蕴于语言教学中。第二,使用“合理弹性空间”的概念概括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群体在实践性知识内容上的差异,指出:教师群体间知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教学要素体察力与对学生的忽略空间、教学行为目标力与对标准的让步空间、教学过程贯通力与对资源的延展空间、教学示范呈现力与对自我的内控空间四个方面;知识结构方面,随着职业发展阶段的推进,不仅教师所绘概念节点数量、节点表述的专业化与精炼度有着明显提升,单一知识类别内部组织结构、层级划分亦更为复杂与优化,且各知识类别间逐渐打破独立封闭的状态,存在明显互动关系。第三,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均是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重要生成渠道,两大来源虽相互作用,但个人来源起决定性作用。在个人来源方面,过往经历是实践性知识的最稳定的来源,日常生活体验则实现了教师教学素材的积累;教师的个性心理为课堂打上了明显的个人“烙印”,自发性反思则是实践性知识更新与发展的推动力。在外在来源方面,合作共同体、教学观摩与培训对教师各类实践性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外汉语教师对科(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资源、行业与国家政策等三种来源的利用程度及范围较为有限。第四,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是一个包括观察与体会、外化与接收、实践与反思、生成与强化等四个阶段的循环发展、动态开放的过程。实践性知识经过感知与初构后并未停止,而是进入新一轮知识生成的循环与扩散。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第一,以多名教授各级各类汉语课程样本教师通过刺激回忆呈现的大量一手实践性知识为依据,按照科学的知识类别划分标准,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内容构成的共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形成了对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较为全面的认识;第二,以“合理弹性空间”概括并分析各职业发展阶段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容特征,创造性地运用样本教师所绘概念图,从结构上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进行了立体化分析;第三,对对外汉语教师具有独特性的实践性知识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进行了全面展示,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知识生成过程,构建起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为教师知识建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在理论上,拓宽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范围,深化了对外汉语教师知识领域学术研究,作为将后方法教育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结合的首次尝试,有效扩展了后方法教育理论的适用范围,也为更好地理解与解释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了理论支撑。现实上,实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凝练与分享,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及社会对对外汉语教师的了解。此外,本研究所用研究方法可为对外汉语教师师资培养模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二、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管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管见(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昆明市A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研活动薄弱现状改变的需要
    二、文献综述
        (一)教研活动的历史发展
        1、教研活动的提出
        2、教研活动的界定
        3、教研活动的内涵及特点
        (二)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
        1、教研活动的基本类型
        2、教研活动的组织方式
        3、教研活动的运行模式
        4、教研活动的实施流程
        5、教研活动的制度管理
        (三)教研活动的理论基础
        1、终身教育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
        3、需要层次理论
        4、教学最优化理论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
        3、政策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实施
        1、问卷的制定与施测
        2、访谈的制定与施测
        3、调查对象和样本的选择
        (三)调查对象
        1、学校基本信息
        2、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3、访谈对象选定
        (四)调查过程
    二、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的确定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1、教研活动的开展现状
        2、教研活动的组织构建
        3、教研活动的实施效果
    三、调查结果与评价
        (一)开展多形式教研活动,打造学习型校园
        (二)制定切实的教研计划,提高参与积极性
        (三)夯实教研活动的基础,助力教研有序推进
        (四)发挥教研成果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章 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活动主体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参与教师缺乏主体意识,未能自主反思自身教学问题
        (二)教研评价缺乏多元主体参与,难以突破学校教师主体局限
        (三)各教研组的发展水平不均衡,未能发挥专业表率作用
    二、教研活动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的目的不切合实际,无助于现实的教学问题实践
        (二)理论资源固守学科内部,研究性教研活动不能保障
        (三)教研开展存在形式化倾向,无法有效促进教研深入实施
    三、教研活动成果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成果有效转换遭遇困境,不易激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二)活动的优质成果推广迟滞,教研未能切实服务于教学
        (三)教研问题改进完善未及时,促进教师教学成长效果不佳
    四、教研活动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缺乏完整规划设计,学生的实质性收获不明显
        (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系统性教研活动
        (三)教研评价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参与教师的热情难以激发
第三章 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教研活动的教师层面
        (一)教师教研意识淡薄,以研促教认识不深
        (二)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研能力不全面
        (三)教师教研目的模糊,具体化程度不足
        (四)教师教学事务繁重,教研精力不充沛
    二、教研活动的团队层面
        (一)缺乏专业人员引领,经验丰富教师较少
        (二)教研合作流于形式,教研队伍间交流欠缺
        (三)各级教研规划脱钩,研究内容与教学需求偏离
        (四)教研活动评价不全,评价多集中于领导
    三、教研活动的学校管理层面
        (一)制度的落实不到位,日常规定代替制度
        (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主动性难以调动
        (三)忽视教研文化熏陶,品质提升不够明显
        (四)缺乏合理教研系统,保障机制有待改进
第四章 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理论诉求与典型案例
    一、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理论诉求
        (一)学校长远价值追求要求教研开展具有适切性
        1、必要前提:教学目标达成
        2、开展基础:教研计划切实
        3、实施关键:教师积极参与
        4、根本保障:奖励机制明确
        (二)教师专业发展体现教研开展的必要性
        1、教师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
        2、教师终身教育的现实要求
        3、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身需求
        4、教研活动薄弱的现状需求
    二、教研活动典型案例及反思
        (一)各省市典型实践案例
        1、常州市——以思维课堂为突破口,研课、授课、评课一体
        2、北京市——以课题研究为突破点,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3、湖南省——以同课异构为切入点,同课同上同评共研
        4、贵州省——以课程整合为促进点,集思广益助成长
        (二)教研活动典型案例实践反思
        1、师生共同发展,构建和谐课堂
        2、课程资源整合,聚焦课程建设
        3、教学方法多元,提高教学实效
        4、教学目标具体,打造有效课堂
第五章 昆明市A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落实教研活动系统规划
        (一)贯彻落实教研目的,引领教研活动科学发展
        (二)完善内容加强总结,促进教研活动成果运用
        (三)筹备制度制定小组,制定合理教研活动制度
        (四)搭建教师合作平台,促进各教研组深度交流
    二、优化教研活动实践过程
        (一)切实关注学生发展,注重教研活动成效建设
        (二)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加强教师之间同伴互助
        (三)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加强教研活动理论学习
        (四)“教”“学”“研”并重,促进教研常态化发展
    三、完善教研活动评价体系
        (一)关注师生实际需求,确保教研活动精准开展
        (二)加强校级层面总结推广,强化教师教研意识
        (三)制定教研评价系统规划,完善教研评价机制
        (四)建立健全教研激励机制,保证教研持续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对中职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1.2 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够
        1.1.3 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1.4 学习通平台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支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职学校
        2.1.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1.3 职业关键能力
        2.1.4 学习通
    2.2 理论基础
        2.2.1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社会化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3.1 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
        3.1.1 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2 结果统计与分析
        3.1.3 对教师进行访谈
    3.2 可行性分析
        3.2.1 《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设置分析
        3.2.2 学生特征分析
        3.2.3 学习通平台应用可行性分析
    3.3 模式构建
        3.3.1 模式设计
        3.3.2 模式分析
4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的行动研究
    4.1 研究设计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1 第一轮计划
        4.2.2 第一轮行动
        4.2.3 第一轮观察
        4.2.4 第一轮反思
        4.2.5 研究修改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1 第二轮计划
        4.3.2 第二轮行动
        4.3.3 第二轮观察
        4.3.4 行动研究总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职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附录 B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前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C 2018 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现状前测
附录 D 小组分工表
附录 E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效果后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以禄劝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要求
        1.1.2 课程改革要求
        1.1.3 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概况
    2.1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初探——问卷及现状分析
        2.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2.3 问题的提出
    2.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5 相关概念界定
        2.5.1 自主学习
        2.5.2 教学模式
第3章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依据
    3.1 高中学生学情分析
    3.2 高中化学课程特点
    3.3 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3.3 多元智能理论
        3.3.4 元认知学习理论
第4章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策略
    4.1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基本策略
        4.1.1 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的指导策略
        4.1.2 条件保障
    4.2 高中生化学自主性学习模式流程
    4.3 有效自主学习评价
第5章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应用研究
    5.1 实验设置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时间
        5.1.4 实验环境
        5.1.5 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
    5.2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案例研究
        5.2.1 案例分析一:高三复习课《燃料电池》
        5.2.2 案例分析二:高一新教材新授课——实验探究《钠与水反应》
    5.3 实施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成效
        5.3.1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后测)分析
        5.3.2 学习成绩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2.1 教师站位、学习活动视角创新
        6.2.2 评价体系创新
    6.3 研究不足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 D 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 E 高三复习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情景教学法在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情景教学法在跆拳道课堂教学中的分类应用与分析
        3.1.1 故事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1.2 比赛任务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1.3 动作模仿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1.4 问题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1.5 游戏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1.6 激励类情景教学的应用与分析
    3.2 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在跆拳道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3.2.1 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使用次数的统计分析
        3.2.2 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使用位置的统计分析
    3.3 情景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3.4 少儿跆拳道初学者身体素质、课堂及技术动作实验中后测的结果与分析
        3.4.1 少儿跆拳道初学者身体素质情况分析
        3.4.2 少儿跆拳道初学者课堂变现情况分析(评分标准请看附件3)
        3.4.3 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技术动作对比分析
        3.4.3.1 教学实验后手法攻防技术对比分析
        3.4.4 教学实验后腿法对比分析
        3.4.5 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3.4.5.1 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对少儿跆拳道初学者学习的促进作用
        3.4.5.2 情景教学法在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细节把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基于学情分析的对外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欢乐伙伴·3B》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学情分析的研究现状
        1.2.2 教材二次开发的研究现状
        1.2.3 对外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现状分析
    1.3 研究设计
第2章 《欢乐伙伴·3B》的教材分析
    2.1 《欢乐伙伴》的编写背景和编写理念
    2.2 《欢乐伙伴·3B》主干教材的编写结构
    2.3 《欢乐伙伴·3B》的基本要素情况
        2.3.1 语音
        2.3.2 汉字
        2.3.3 词汇
        2.3.4 语法
        2.3.5 课文
        2.3.6 练习
第3章 主客体学情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对象
        3.1.1 主体学情调查对象
        3.1.2 客体学情调查对象
    3.2 调查方法
        3.2.1 主体学情调查方法
        3.2.2 客体学情调查方法
    3.3 调查问卷
        3.3.1 主体学情调查问卷
        3.3.2 客体学情调查问卷
    3.4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
    3.5 调查过程及结论
        3.5.1 主体学情的调查过程及结论
        3.5.2 客体学情的调查过程及结论
第4章 基于学情分析的《欢乐伙伴·3B》二次开发
    4.1 对语音的二次开发
        4.1.1 变换拼音和课文的组合方式
        4.1.2 补充语音的学习方式
    4.2 对汉字的二次开发
        4.2.1 认读为主,读写为辅
        4.2.2 归纳总结汉字结构规律
        4.2.3 增加汉字学习的趣味性
    4.3 对词汇的二次开发
        4.3.1 适当增删教材生词
        4.3.2 补充生词释例
        4.3.3 视情把控多义词的义项
    4.4 对语法的二次开发
        4.4.1 增补常用和易错语法点
        4.4.2 选择与具体语法点相适应的呈现方式
    4.5 对课文的二次开发
        4.5.1 改编课文体裁
        4.5.2 拓展课文主题
        4.5.3 活用课文插图
    4.6 对练习的二次开发
        4.6.1 有针对性地开发语言要素练习
        4.6.2 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中心开发语言技能练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中数学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立体几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2.2 对教材本质特征的探讨
    2.3 教材理解的研究综述
        2.3.1 教材理解问题的提出
        2.3.2 教材理解的内涵
        2.3.3 教师教材理解的研究现状
        2.3.4 有关教材理解的实证研究
    2.4 立体几何教材的研究综述
        2.4.1 立体几何教材的变革历程
        2.4.2 立体几何教材内容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案例分析法
    3.4 研究工具的设计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4.2 访谈提纲的设计
    3.5 研究的理论基础
        3.5.1 哲学解释学
        3.5.2 建构主义理论
    3.6 研究的伦理保障
    3.7 小结
第四章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内容的分析
    4.1 立体几何教材内容的知识分布及内容分析
    4.2 立体几何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
        4.2.1 立体几何初步内容的课标要求
        4.2.2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内容的课标要求
        4.2.3 实验版和2017年版课标中的立体几何内容比较
    4.3 立体几何教材内容背后孕育的数学核心素养
    4.4 小结
第5章 调查研究
    5.1 调查目的
    5.2 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2.1 调查数据的收集
        5.2.2 调查数据的整理
        5.2.3 数据的分析
    5.3 调查结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2 访谈结果分析
    5.4 调查结论
    5.5 小结
第6章 促进教师理解立体几何教材的建议
    6.1 树立课程意识,有效把握课标中的基本要求
    6.2 研读教材,充分发挥立体几何教材的育人价值
    6.3 立足教学实际,合理构建教学内容
    6.4 以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6.5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材理解的案例展示
        6.5.1 案例一:1.2.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6.5.2 案例二: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反思
    7.4 研究的展望
    7.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数学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学术史回顾
    四、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制度实施的背景
    第一节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定
    第二节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完善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
        一、历史教科书的大量涌现
        二、历史教学方法的进步
        三、历史学业测验的推行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制度概述
    第一节 中学会考委员会
    第二节 历史会考试题的命制
        一、命题人员
        二、命题内容
    第三节 历史会考试卷的评阅与成绩核算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试题分析
    第一节 历史会考试题的类型
    第二节 历史会考试题知识点的覆盖情况
    第三节 初高中历史会考试题的比较
        一、初高中历史试题的相同之处
        二、初高中历史试题的不同之处
    第四节 中学历史会考试题的特点
        一、历史与地理学科的交叉渗透
        二、重视基础知识的考察
        三、试题可选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的评述
    第一节 进步性
        一、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规范历史教学
        三、促进学生关注现实,思考民族未来
    第二节 局限性
        一、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试题命制技术粗糙
        三、助长了“应试主义”之风
    第三节 中学历史会考的反思
        一、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
        二、师资、设备匮乏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记叙文阅读的相关概念阐释
        (一) 记叙文的概念
        (二) 记叙文阅读的概念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 记叙文阅读的教学内容
        (二) 记叙文阅读的教学任务
        (三) 记叙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 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意义
        (二) 对教师教学的启发意义
        (三) 对落实语文“工具性”的意义
    五、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封闭式题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 筛选信息类
        (二) 梳理概括类
        (三) 写作方法类
    二、半开放式题目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赏析鉴赏类
        (二) 作用分析类
        (三) 理解文章类
    三、开放式题目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能力待提高
        (一) 阅读能力
        (二) 理解能力
        (三) 表达能力
    二、教师教学有问题
        (一) 教学思想
        (二) 教学方法
    三、试卷设置不合理
        (一) 选文类型
        (二) 题目设计
        (三) 答案设置
    四、教材选文有争议
        (一) 内容量大
        (二) 典范消失
第三章 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
        (一)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二) 开展教材的整合教学
    三、规范试卷的命制
        (一) 注重选文的文质兼美
        (二) 注重题目的指导明确
        (三) 注重答案的清晰完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选题背景
    (三) 研究目的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结构
    (六) 文献综述
一、“学习支架”及其理论基础
    (一) 学习支架概述
    (二) 学习支架的理论基础
二、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写人记叙文教学现状调查
    (二) 调查内容及相关数据分析
    (三) 调查问题及归因
    (四) 写人记叙文作文教学改进建议
三、学习支架理论在写人记叙文中的运用
    (一) 学习支架理论运用前的教学案例分析
    (二) 学习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写人记叙文教学流程设计
    (三) 学习支架理论指导后学生的修改作展示
    (四) 基于学习支架理论对初中写人记叙文教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1.4.1 研究综述
        1.4.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总体安排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刺激回忆法
        2.2.2 概念图法
        2.2.3 深度访谈法
        2.2.4 叙事研究法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共性考察
    3.1 关于教师自我的知识
        3.1.1 职业动机与责任感
        3.1.2 知识储备与跨文化能力
        3.1.3 个性心理与课堂教学
        3.1.4 过往经历与课堂教学
    3.2 关于学生的知识
        3.2.1 学生身份及学习背景
        3.2.2 学习特点及学习状态
        3.2.3 学生性格及师生关系
    3.3 关于课程的知识
        3.3.1 教学目标及安排重点
        3.3.2 课型特征与语言综合能力
        3.3.3 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
    3.4 关于教学策略的知识
        3.4.1 语言要素与句法、语义及语用
        3.4.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渐进性及复现性
        3.4.3 教学环节、教学节奏与学生参与度
    3.5 关于教学媒介的知识
        3.5.1 教材的使用与素材的补充
        3.5.2 板书的运用与多媒体设备
        3.5.3 教学资源的选择及其标准
    3.6 关于教学环境的知识
        3.6.1 教学内容联系中国社会
        3.6.2 文化教学蕴于语言教学
        3.6.3 物理环境影响教学体验
        3.6.4 非预期情境及其应对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阶段性特征
    4.1 职业发展阶段内容特征:合理弹性空间
        4.1.1 教学要素体察力与对学生的忽略空间
        4.1.2 教学行为目标力与对标准的让步空间
        4.1.3 教学过程贯通力与对资源的延展空间
        4.1.4 教学示范呈现力与对自我的内控空间
    4.2 职业发展阶段结构特征:概念图的视角
        4.2.1 概念节点特征与分析
        4.2.2 层级结构特征与分析
        4.2.3 交叉链接特征与分析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
    5.1 个人来源
        5.1.1 过往经历与日常体验
        5.1.2 个性心理
        5.1.3 个人反思
        5.1.4 科(教)学研究活动
    5.2 外在来源
        5.2.1 合作共同体
        5.2.2 教学观摩与职业培训
        5.2.3 教材与教学资源
        5.2.4 行业与国家政策
    5.3 个人来源与外在来源的关系
第六章 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
    6.1 基于个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分析
        6.1.1 职前教师阶段
        6.1.2 新手教师阶段
        6.1.3 胜任教师阶段
        6.1.4 成熟教师阶段
        6.1.5 走向专家教师阶段
    6.2 基于个案的实践性知识生成机制
        6.2.1 生成机制模型
        6.2.2 实践性知识的感知与初构
        6.2.3 实践性知识的循环与扩散
第七章 结语
    7.1 回顾与总结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1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1-2 课堂观察记录实例
附录2- 刺激回忆实例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实例
附录5- F老师教育叙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管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研活动实施现状及策略探究 ——以昆明市A小学为例[D]. 李鹏瑞. 大理大学, 2021(08)
  • [2]基于学习通平台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D]. 李飞飞.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中生化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 ——以禄劝第一中学为例[D]. 杨梦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情景教学法在少儿跆拳道初学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关萌萌.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5]基于学情分析的对外汉语教材二次开发研究 ——以《欢乐伙伴·3B》为例[D]. 唐雯.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4)
  • [6]高中数学教师教材理解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立体几何为例[D]. 黄旭.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民国时期中学历史会考研究[D]. 邓亚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8]初中生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丹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初中写人记叙文写作中学习支架的运用研究[D]. 蒋思琪.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后方法理论视域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 李昊天.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关于调动学生数学教学积极性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