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套蜜瓜再生芽高效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爽[1](2021)在《‘羊角蜜’甜瓜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
鲁晓晓[2](2017)在《印度南瓜离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文中提出南瓜(Cucurbita spp.)种质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种植。随着南瓜资源产业化利用的不断深入,筛选出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已成为当前主要的育种目标,而现有的南瓜资源已经很难完全满足新品种选育的不同需求。传统的育种方法不仅周期长,难度系数大,而且遗传性状难以稳定,越来越多的育种工作者借助基因工程进行种质创新以提高南瓜的抗逆性。建立高效稳定的南瓜离体再生体系是开展南瓜基因工程的重要前提,也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转化等相关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印度南瓜‘北观’(C.maxima‘Beiguan’)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条件,探究利用诱导的愈伤组织建立植株再生体系的方法;研究了以南瓜子叶节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建立中无菌苗的培养方式、苗龄、子叶节外植体大小、不同植物激素浓度配比等因素对南瓜离体再生的影响,优化了南瓜的离体再生体系;同时研究了南瓜子叶节再生中不同抑菌剂浓度、不同抗生素浓度、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等因素对南瓜遗传转化的影响,优化了南瓜的遗传转化体系,确立了南瓜的最佳再生和农杆菌介导StNHX1基因转化南瓜的条件,以期为南瓜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南瓜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建立再生体系的探究:以印度南瓜‘北观’无菌幼苗为试验材料,其下胚轴、子叶、真叶、茎段作为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子叶和茎段较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1.0 mg/L 6-BA(或2.0 mg/L KT)+0.2mg/L NAA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效果较好,可获得质量较好的愈伤组织。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不同植物激素种类、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以诱导愈伤组织的再生,但均未诱导出不定芽。(2)南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将剥去种壳的种子,先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1%升汞消毒9min,无菌水冲洗4-5次,再用无菌水浸泡5h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中,28℃暗培养,待胚根长至0.5cm左右时,再暗培养24h,然后进行光照培养,可获得优质的无菌苗;通过筛选,以5d苗龄的子叶节(1/4子叶+2 mm下胚轴)作为外植体,以MS+1.5 mg/L 6-BA+4 mg/L AgNO3为子叶节诱导培养基,以MS+0.5 mg/L 6-BA+0.05 mg/L GA3为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以MS+0.1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以作为南瓜子叶节再生的最佳培养体系。(3)南瓜子叶节的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用农杆菌EHA105菌株侵染南瓜子叶节,培养基中添加500mg/L的抑菌剂羧苄青霉素,可有效抑制农杆菌过度增殖,且不会对外植体分化产生抑制作用;筛选抗生素双丙氨膦的最适浓度为5mg/L。当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南瓜子叶节时,超声波60W功率,处理3min,可在外植体损伤最轻的情况下,较大程度的提高转化率。
李换桃,冯晓斌[3](2015)在《甜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甜瓜离体再生途径,研究了基因型、外植体、培养基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等因素对甜瓜离体再生培养的影响,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甜瓜离体培养再生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甜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付秋实,曹芸运,谭明明,王烨,郭仰东,王怀松[4](2014)在《薄皮甜瓜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建立薄皮甜瓜‘IVF05’植株再生体系,探讨不同外植体及不同的激素组合对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近胚轴端外植体的不定芽再生率为90.00%,子叶节的再生率为85.00%,子叶远胚轴端外植体的再生率为31.43%,下胚轴的再生率为0,子叶近胚轴端是‘IVF05’不定芽分化的理想的外植体。不定芽诱导中最适宜的培养基为MS+ABA 0.5 mg·L-1+6-BA 1.0 mg·L-1,在此培养基上产生的愈伤较少,能正常分化的不定芽较多,不定芽的生长较快。在MS+6-BA 0.05 mg·L-1的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上,分化的不定芽能够伸长长大。在MS+IAA 0.2 mg·L-1的生根培养基上无根苗容易生根。从外植体培养到获得完整再生植株需5060 d。
张慧君[5](2013)在《甜瓜性别相关基因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建立高频再生体系入手,以甜瓜子叶节为外植体,对其不定芽和植株再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甜瓜不定芽再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和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初步分析和探讨了甜瓜不定芽发育机理。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组培法、农杆菌介导茎尖不定芽法和花粉管通道法三种遗传转化方法,将性别相关基因导入到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甜瓜品系中。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以甜瓜子叶节为外植体,6-BA为主要诱导激素,辅之以IAA,建立了稳定的甜瓜子叶节再生体系。甜瓜子叶节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上直接分化出了丛生芽,对于本研究所用的4份试材,最终获得4号品系最适激素水平为6-BA的有效浓度1mg/L,IAA的有效浓度0.01mg/L,再生频率为96.7%。2甜瓜子叶节外植体再生过程SOD、可溶性糖含量、POD、CAT、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呈有规律的动态变化。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不定芽的产生密切相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甜瓜不定芽产生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可见,这些物质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3种抗氧化酶中,SOD活性变化在愈伤组织的早期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CAT活性变化对不定芽的诱导发生、后期发育阶段起主导作用;而POD活性变化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作用不明显,并且SOD与CAT活性变化有一定相关性。两种抗氧化酶在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分工合作、相互配合。4个甜瓜品系的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含量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即在无菌苗时期,叶绿素的含量为最高值。表明无菌苗时期光合作用能力最强,而在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光合能力减弱。较高的ZR含量有利于不定芽的诱导,较低的IAA/ZR比值和较高的ZR/ABA比值有利于甜瓜子叶节的再生。3在建立了高频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对农杆菌介导下子叶节遗传转化过程中,Km使用浓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了转化流程,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甜瓜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了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阳性转化率为2.25%。4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确立了甜瓜授粉授精时间,优化了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了T1代抗性种子的筛选体系,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了PCR检测,阳性率为0.05%。5对茎尖产生不定芽的激素水平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茎尖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了转化流程中的各项参数。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了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阳性率为8%。6.通过转录组测序,选择不同性别甜瓜植株差异表达的EST,获得同源片段后,从甜瓜雌雄异花同株中克隆获得一条具有完整阅读框的CmACS-3基因序列,与公布的哈密瓜CmACS-3序列二者核苷酸序列相同率达98%。CmACS-3全长1865bp,该序列编码区长度为1446bp,编码492个氨基酸。该基因在甜瓜幼苗根、茎、叶中均表达。通过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茎尖法转化甜瓜品系M-23,转基因植株营养生长正常,雌蕊正常,花药上花粉量少,通过花粉离体萌发实验发现花粉萌发率下降,这可能与转基因植株花药表型与基因作用之间的互作有关。
孙晶[6](2012)在《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洋桔梗ACC合酶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又名草原龙胆,为龙胆科草原龙胆属观赏植物,是目前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盆花和切花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花卉的观赏寿命,特别是切花的瓶插寿命是直接影响花卉商品价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品质特征。如何使花卉延缓衰老,延长保鲜期,一直是国内外相关方面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洋桔梗’Double Mariachi Pink’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洋桔梗高频再生体系和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重组子pCAMBIA1301-gfp-(GUS+ACS)i-NPTⅡ转入洋桔梗基因组中,以期培育出瓶插寿命更长的洋桔梗新种质。叶盘转化法条件为:经预培养3d的洋桔梗叶片,用农杆菌重悬液(浓度为OD600≈0.5)浸泡10min,再于24℃黑暗条件下共培养5d,然后转入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培养抗性苗。对抗性再生植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65株再生抗性苗经选择生根培养有46株生根,生根率为70.6%;46株健康的生根植株,对其进行PCR鉴定,得到11个PCR阳性株系;11个PCR阳性株系经RT-PCR鉴定得到3株阳性植株;对3株阳性植株进行GFP荧光观察,其中2株GFP荧光观察呈阳性;并提取该3株转基因洋桔梗的蛋白质,利用SDS-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法检测出gfp基因在3株RT-PCR呈阳性的洋桔梗植株中得到表达。本实验还对洋桔梗组培苗出瓶、炼苗、移栽、花期进行研究,探究组培苗根的条数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根数小于6条的组培苗,出瓶后的适应能力较差。根数目为6条以上的组培苗,根生长能力较强,有利于驯化成活。花期统计结果表明,空白洋桔梗的花期为10d,转化反义ACS基因的洋桔梗平均花期为24d,转化干扰ACSi基因的洋桔梗的花期为27d。转化干扰ACSi基因的洋桔梗花期比空白组显着延长17d,延长了洋桔梗植株的观赏周期。
张慧君,高鹏,栾非时[7](2012)在《甜瓜自交系离体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以4个不同甜瓜自交系为试材,研究基因型,激素(6-BA、IAA)组合、浓度对甜瓜离体子叶节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甜瓜之间的再生频率差异较大,CM-15甜瓜自交系为最佳基因型,在培养基M8(MS+1.5 mg/L 6-BA+0.1 mg/L IAA)上再生频率最高,达96.7%,平均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为4;6-BA是甜瓜子叶节再生的必要激素,而IAA是促进子叶节高效再生的激素;MS培养基中添加0.05 mg/L 6-BA能显着促进再生不定芽的伸长。
冯凤娟,梁东,马锋旺,张栋[8](2008)在《甜瓜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为了建立高效稳定的甜瓜植株再生体系,为甜瓜的转基因技术提供受体材料,以薄皮甜瓜品种"西甜一号"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研究了不同的激素组合、外植体放置方式、暗培养时间等条件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新梢顶端展开的第23片叶在MS+6-BA1.0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外植体远轴面向下接触培养基,直接转入正常光周期下培养再生频率可达100%,平均每个外植体上可诱导出11株健壮植株。在MS+6-BA 0.05 mg/L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上,分化的不定芽(丛)能够伸长。在1/2MS+IAA 0.2 mg/L的生根培养基上无根苗生根,生根率可达100%。
冯凤娟[9](2008)在《农杆菌介导的DHAR基因转化甜瓜和苹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会产生大量具有毒害作用的活性氧,活性氧的清除系统对于植物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甜瓜和苹果都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其果实香甜,风味可口。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高营养,抗逆的新品种是目前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提高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氧化胁迫的能力,可为选育具有高抗逆性的新品种奠定基础;并为研究其代谢途径以及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薄皮甜瓜品种‘西甜一号’的子叶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形成不定芽,探讨了不同的激素组合、叶龄、外植体放置方式、有无暗培养等条件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5-7 d龄的子叶块在MS+6-BA0.8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继代后生长两周左右的叶片在MS+6-BA1.0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远轴面向下接触培养基,直接转入正常光周期下培养均可100%再生。在MS+6-BA0.05 mg/L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上,分化的不定芽(丛)能够伸长长大。在1/2MS+IAA0.2 mg/L生根培养基上无根苗发根,生根率可达100%。2构建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DHAR,序列号DQ322706,克隆自‘嘎啦’苹果叶片)植物表达双元载体并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中。3在建立甜瓜子叶再生体系和构建表达载体的基础上,以‘西甜一号’甜瓜的子叶作为外植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DHAR基因转入甜瓜。以潮霉素的抗性植株和PCR呈阳性的植株作为转化植株的初步判定,研究了影响转化的因素。子叶经2 d预培养,于OD600值为0.6的菌液中侵染8 min,3 d的共培养,潮霉素压力为4 mg/L,抑菌素头孢霉素浓度为500 mg/L的条件下,转化率最高,经过PCR检测后初步确定17株抗性植株为阳性转化植株。4对甜瓜阳性转化植株中的6个株系的抗坏血酸水平进行测定,其总AsA含量得到明显的提高,最高增加了2倍多,但大部分株系氧化还原能力未有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果初步表明,苹果DHAR基因成功的转入了甜瓜,并且DHAR的过量表达能提高AsA含量。5采用本实验室前人研究的‘长富2号’苹果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将DHAR基因转化‘长富2号’苹果,经过PCR检测后初步确定1株抗性植株为阳性转化植株。
齐红岩,贾卓男[10](2008)在《甜瓜的组织培养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国内外甜瓜组织培养的现状,对影响甜瓜组织培养的主要因素,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玻璃化现象以及在育种和转基因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目前甜瓜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前景。
二、河套蜜瓜再生芽高效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套蜜瓜再生芽高效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印度南瓜离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瓜类离体再生培养研究进展 |
1.1.1 植物离体培养概述 |
1.1.2 瓜类离体再生培养的影响因素 |
1.2 瓜类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遗传转化 |
1.2.2 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
1.2.3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的应用 |
1.3 南瓜再生、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1.3.1 南瓜离体再生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3.2 南瓜遗传转化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南瓜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离体再生的探索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南瓜幼苗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状况 |
2.2.2 不同种类激素对印度南瓜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 |
2.2.3 印度南瓜愈伤组织的再生培养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南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培养方式对无菌苗获得的影响 |
3.2.2 不同苗龄的外植体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2.3 子叶节外植体的大小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2.4 不同植物激素配比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3.2.5 不同植物激素对不定芽的伸长的影响 |
3.2.6 不同浓度的NAA对不定芽的生根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3.3.1 外植体对南瓜离体再生的影响 |
3.3.2 植物激素配比对南瓜再生的影响 |
第四章 南瓜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抑菌剂选择压的筛选 |
4.2.2 抗生素双丙氨膦选择压的筛选 |
4.2.3 超声波处理时间对子叶节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抑菌剂选择压对南瓜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2 抗生素选择压对南瓜遗传转化的影响 |
4.3.3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方法对南瓜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南瓜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再生体系的构建 |
5.2 南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 |
5.3 南瓜子叶节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
参考文献 |
图版与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甜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体培养途径 |
1.1 体细胞胚胎的发生途径 |
1.2 单倍体及原生质体培养 |
2 离体培养影响因素 |
2.1 基因型 |
2.2 外植体 |
2.3 培养基 |
2.4 植株生长调节剂 |
3 问题与展望 |
(4)薄皮甜瓜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 不同激素组合对甜瓜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3 再生植株的获得 |
3 结论与讨论 |
(5)甜瓜性别相关基因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甜瓜再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
1.2 甜瓜离体再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1.2.1 基因型的限制 |
1.2.2 培养基 |
1.2.3 外植体 |
1.2.4 植物激素 |
1.2.5 培养条件 |
1.3 甜瓜离体再生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
1.4 甜瓜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1.4.1 农杆菌介导组培法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1.4.2 花粉管通道法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1.4.3 茎尖法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
1.5 植物的性别研究进展 |
1.5.1 性别分化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1.5.2 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1.6 基因工程技术在甜瓜上的应用 |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8.1 研究的内容 |
1.8.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甜瓜自交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甜瓜再生过程中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甜瓜组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方法 |
2.4 花粉管通道法的建立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5 茎尖法转化体系的建立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2.6 甜瓜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2.6.1 试验材料 |
2.6.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甜瓜自交系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
3.1.1 不同培养基对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的影响 |
3.1.2 激素及其配比对甜瓜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3.1.3 基因型对甜瓜子叶节再生能力的影响 |
3.1.4 6-BA 对不定芽伸长的影响 |
3.1.5 再生植株的生根 |
3.2 甜瓜再生过程中生理生化动态及内源激素的变化 |
3.2.1 甜瓜子叶节在不定芽发生过程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2 内源激素含量及比值的变化 |
3.3 甜瓜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3.3.1 质粒提取及酶切 |
3.3.2 不定芽卡那霉素临界浓度确定 |
3.3.3 头孢霉素的抑菌效果的浓度筛选 |
3.3.4 转化植株的 PCR 检测 |
3.3.5 Southern blot 检测 |
3.3.6 转基因甜瓜植株的花形态分析 |
3.4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体系的建立 |
3.4.1 Km 致死浓度的确定 |
3.4.2 用于分子检测的外源 DNA 制备 |
3.4.3 甜瓜花粉管通道法适宜转化时间的确定 |
3.4.4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植株的子房生长状态及坐果率统计 |
3.4.5 转化植株种子的抗性筛选 |
3.4.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3.4.7 转基因植株的花形态分析 |
3.5 茎尖法转化体系的建立 |
3.5.1 卡那霉素敏感试验 |
3.5.2 不同激素浓度产生芽数量比较 |
3.5.3 不同基因型分化率比较 |
3.5.4 甜瓜转基因苗的获得 |
3.5.5 转基因甜瓜植株的分子检测 |
3.5.6 转基因甜瓜植株 Southern blot 杂交 |
3.5.7 转基因植株花的形态观察 |
3.6 甜瓜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 |
3.6.1 全长序列的获得 |
3.6.2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3.6.3 不同性别植株中组织的表达特性分析 |
3.6.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3.6.5 受体材料的准备及转化 |
3.6.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和田间性状观察 |
4 讨论 |
4.1 甜瓜自交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
4.2 甜瓜再生过程中生理生化及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
4.3 甜瓜遗传转化体系方法的优化 |
4.3.1 甜瓜子叶节遗传转化的优化 |
4.3.2 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 |
4.3.3 茎尖法转化体系的建立 |
4.4 三种遗传转化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
4.5 甜瓜性别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
4.6 主要创新点 |
4.7 今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洋桔梗ACC合酶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洋桔梗及其切花采后保鲜的研究 |
1.1 洋桔梗简介 |
1.2 洋桔梗切花采后的保鲜研究 |
2 ACC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体内乙烯的生物合成途径 |
2.2 乙烯合成中的关键酶 |
2.3 ACC合酶基因及其克隆的研究进展 |
2.4 抑制ACC合酶活性的基因工程策略及其展望 |
3 RNA干扰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3.1 RNAi现象的发现 |
3.2 RNAi的作用机理 |
3.3 RNAi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3.4 RNAi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3.5 RNAi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
4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的运用 |
4.1 外源基因整合水平上的PCR检测 |
4.2 外源基因转录水平上的RT-PCR检测 |
5 本研究的思路、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重组子pCAMBIA1301-gfp-(GUS+ACS)i-NPTⅡ化根癌农杆菌及其侵染洋桔梗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
1.2.2 pCAMBIA1301-gfp-(GUS+ACS)i-NPTⅡ转化农杆菌LBA4404 |
1.2.3 重组菌落的鉴定与保存 |
1.2.4 洋桔梗叶片的预培养 |
1.2.5 农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
1.2.6 采用叶盘法转化洋桔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 |
2.2 大肠杆菌质粒浓度的测定 |
2.3 大肠杆菌质粒的PCR鉴定 |
2.4 农杆菌LBA4404转化子的PCR鉴定 |
2.5 洋桔梗叶片抗性芽的生长培养 |
3 讨论 |
第三章 转化洋桔梗植株的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抗性苗的生根筛选培养 |
1.2.2 抗性苗的PCR检测 |
1.2.3 抗性苗的RT-PCR鉴定 |
1.2.4 抗性苗的GFP荧光观察 |
1.2.5 洋桔梗总蛋白质的提取 |
1.2.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性苗的生根筛选培养 |
2.2 抗性苗的PCR检测 |
2.3 抗性苗的RT-PCR鉴定 |
2.4 抗性苗的GFP荧光观察 |
2.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3 讨论 |
第四章 洋桔梗转基因组培苗的花期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洋桔梗组培苗的移栽方法 |
1.2.2 组培苗根的条数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1.2.3 移栽洋桔梗的花期统计 |
1.2.4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洋桔梗组培苗根的条数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2 空白洋桔梗、反义ACS洋桔梗、干扰ACSi洋桔梗的花期研究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2 MS培养基的配方 |
附录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附录4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 |
附录5 发表的科研论文 |
致谢 |
(8)甜瓜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方 法 |
1.2.1 生长调节剂对西甜瓜叶片再生的影响 |
1.2.2 暗培养时间对西甜瓜离体叶片再生的影响 |
1.2.3 叶片极性对西甜瓜叶片再生的影响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长调节剂对西甜瓜叶片不定芽发生的影响 |
2.2 暗培养时间对再生的影响 |
2.3 叶片极性对西甜瓜叶片再生的影响 |
2.4 西甜瓜叶片再生不定芽的伸长与生根 |
3 讨 论 |
(9)农杆菌介导的DHAR基因转化甜瓜和苹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
1.1.1 植物抗坏血酸的研究 |
1.1.2 抗坏血酸对抵抗植物逆境胁迫的研究 |
1.1.3 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及其遗传转化的研究 |
1.2 甜瓜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2.1 甜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2 影响甜瓜再生频率的因素 |
1.2.3 甜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2.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3 苹果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1.3.1 苹果遗传转化取得的成果 |
1.3.2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系统的研究 |
1.3.3 苹果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4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甜瓜再生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培养基 |
2.1.3 无菌外植体的获得 |
2.1.4 子叶外植体的处理 |
2.1.5 叶片外植体的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浓度组合的6-BA 和IAA 对子叶和叶片不定芽发生的影响 |
2.2.2 叶龄对再生的影响 |
2.2.3 暗培养时间对再生的影响 |
2.2.4 外植体放置方式对再生的影响 |
2.2.5 再生不定芽的伸长与生根 |
第三章 DHAR 基因植物表达双元载体的构建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菌株与质粒 |
3.1.2 酶及生化试剂 |
3.1.3 PCR 引物 |
3.1.4 植物表达双元载体pCSB-DHAR 的构建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中间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2.2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3.2.3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及鉴定 |
第四章 DHAR 基因转化甜瓜植株的获得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培养基配方 |
4.1.3 甜瓜子叶抗生素敏感性的确定 |
4.1.4 根癌农杆菌介导甜瓜的转化 |
4.1.5 抗性植株的再生 |
4.1.6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
4.1.7 PCR 检测阳性株系AsA 和DHA 含量的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甜瓜子叶潮霉素抗性筛选 |
4.2.2 抑菌素浓度对农杆菌生长的影响 |
4.2.3 预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4.2.4 不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甜瓜转化效率的影响 |
4.2.5 共培养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4.2.6 甜瓜抗性植株的获得与转基因植株的PCR 鉴定 |
4.2.7 甜瓜叶片AsA 和DHA 含量 |
第五章 DHAR 基因转化苹果植株的获得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培养基配方 |
5.1.3 苹果叶片潮霉素(Hyg)选择压的确定 |
5.1.4 根癌农杆菌介导苹果的转化 |
5.1.5 抗性植株的再生 |
5.1.6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苹果叶片潮霉素抗性筛选 |
5.2.2 苹果转基因植株的PCR 鉴定 |
第六章 讨论 |
6.1 甜瓜子叶和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
6.2 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6.3 抗生素浓度对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 |
6.4 选择方式和外植体放置方式对转化的影响 |
6.5 载体构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河套蜜瓜再生芽高效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羊角蜜’甜瓜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 王爽.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印度南瓜离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D]. 鲁晓晓. 河南科技学院, 2017(08)
- [3]甜瓜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研究进展[J]. 李换桃,冯晓斌. 中国果菜, 2015(04)
- [4]薄皮甜瓜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J]. 付秋实,曹芸运,谭明明,王烨,郭仰东,王怀松. 中国瓜菜, 2014(02)
- [5]甜瓜性别相关基因遗传转化研究[D]. 张慧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6]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洋桔梗ACC合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孙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3)
- [7]甜瓜自交系离体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J]. 张慧君,高鹏,栾非时. 江苏农业科学, 2012(03)
- [8]甜瓜叶片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 冯凤娟,梁东,马锋旺,张栋. 西北农业学报, 2008(05)
- [9]农杆菌介导的DHAR基因转化甜瓜和苹果的研究[D]. 冯凤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01)
- [10]甜瓜的组织培养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 齐红岩,贾卓男. 北方园艺,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