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段林利[1](2020)在《抗拔不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拔不抗剪连接件(Uplift-restricted and slip-permitted connector:简称URSP连接件)是在保证抗拔能力的前提下,释放钢-混凝土组合梁沿梁纵向或任意方向上的组合作用,从而提高组合梁性能的一种新型连接方式。将该连接件应用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中可以有效降低楼面板混凝土的拉应力,延缓楼面板混凝土裂缝的开展,提升组合梁的抗裂性能。本文围绕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框架的受力性能,从子结构和框架体系层面开展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取得的成果如下:(1)完成了三个具有不同剪力连接件布置方案的组合框架试验,包括全跨布置普通栓钉、半跨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和全跨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首次进行了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竖向堆载和水平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揭示了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框架的开裂机理、承载能力、破坏形态与失效模式等,对比了三种不同连接件布置方案对组合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用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后,由于在框架梁端释放了组合作用,可以提升框架组合梁中混凝土翼板的抗裂性能,降低混凝土板拉应力,减小裂缝宽度,缩小开裂区域。同时,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几乎不影响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极限承载力,仍然保留了组合框架结构的性能优势。(2)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MSC.MARC(r2015),建立了考虑复杂界面行为的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实体-壳精细有限元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量测结果吻合较好,建模方法可用于后续对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受力性能开展数值模拟分析。(3)基于所提出的有限元模型,以梁柱组合节点子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竖向力及水平力作用下的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结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布置长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栓钉连接件,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后,结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几乎不变,而竖向刚度有所降低。针对开裂荷载的提高和刚度的降低提出了开裂荷载放大系数RF和刚度减小系数RI这两个关键设计参数,并给出了基于抗拔不抗剪连接布置长度的简化计算公式。最后从承载力、刚度和布置方案三个方面给出了应用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框架设计建议。(4)建立了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框架体系的梁-壳高效计算模型,并开展了竖向荷载作用分析和地震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采用不同连接件的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楼板应力、竖向挠度和抗震性能指标,为设计提供了指导。分析表明,部分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组合框架结构体系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顶层位移响应、层间位移响应和塑性铰分布与传统布置栓钉结构的结果差别很小,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应用在提升结构抗裂性能的同时,并不影响抗震设计的指标限值。
李坚[2](2020)在《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轻骨料混凝土开始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中对轻骨料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保证组合结构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部位是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剪力连接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栓钉连接件。现阶段,对于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给出结合梁抗剪连接件的设计建议。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论述了普通混凝土栓钉抗剪连接件的基本理论,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的力学性能以及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2)选取塑性损伤模型作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本构模型,在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塑性损伤模型转化参数。通过类比的方法提出轻骨料混凝土的塑性损伤因子计算公式,并采用ABAQUS模拟不同强度的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的方法验证合理性。(3)利用ABAQUS软件建立41个有限元推出试验模型,分析了不同影响参数对轻骨料混凝土栓钉抗剪性能的影响,其中栓钉直径与强度、混凝土强度对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较为明显。并对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拟合回归,给出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表达式。(4)与相同参数下的普通混凝土栓钉连接件相比,轻骨料凝土栓钉连接件进入到弹塑性工作阶段的时间较早,极限滑移量稍大,延性较好,栓钉抗剪承载力比普通混凝土约低11%左右。(5)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的计算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模分析了栓钉有效受力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建春[3](2020)在《钢-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火灾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实际结构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火灾时组合结构的力学性能迅速发生变化,对结构的承载产生不利影响,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研究火灾下组合结构的耐火性能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耐火性能开展了系列研究,但大多针对单个建筑构件,而对带边界约束的构件或者整体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试验中很少测试边界约束内力,对探讨有关组合受弯构件的受力机制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单个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与其在整体结构中相同构件的耐火性能有显着差异。为此,本文针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受弯构件(组合梁、组合楼板)开展耐火性能研究。通过试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组合受弯构件的耐火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行了4个端部约束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耐火性能试验,钢梁与混凝土板的连接方式分别为栓钉连接和嵌入式,组合梁端部设置拉压传感器。通过试验,测得了火灾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温度场、位移和端部约束内力。研究了火灾下端部约束组合梁的破坏模式、跨中轴力和端部约束内力变化;研究了荷载比和连接方式等参数对端部约束组合梁耐火性能的影响。(2)进行了2个整体空间约束的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的耐火性能试验,分别考虑了在不同跨度方向设置次梁的2种常见工况。通过试验,测得了火灾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的温度场分布、跨中变形、水平位移、板边转角和板角约束内力。研究了2种常见工况组合楼板的温度分布和破坏模式,板角约束内力对组合楼板耐火性能的影响等。(3)对火灾下组合楼板的声发射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火灾下组合楼板的声发射基本参数,RA-AF关联分析,b值-能量变化等。建立了火灾下组合楼板的失效模式和内部损伤机理与声发射特性的对应关系。(4)根据经典屈服线理论的基本假定及板块平衡法和机动法计算原理,提出了考虑薄膜效应的板块平衡法和机动法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结合试验中测得的约束内力、钢筋温度、竖向挠度等参数对火灾下组合受弯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与经典屈服线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改进后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合理性。
方金[4](2020)在《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剪力键承载力分析》文中指出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响应国家装配化施工及推广钢结构的趋势和要求,日益推广应用。预制-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作为其中重要传力构造,其破坏模式、承载机理、传力机制等对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影响显着,亟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托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预制-装配式组合梁双非耦合结构行为及计算理论研究”(cstc2018jcyj AX0509)项目,开展了栓钉排数为主要研究参数的4组9个试件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讨论了装配及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的受力机理、承载力及延性、典型破坏模式以及破坏机理,最终提出典型破坏模式下的预制-现浇集束群钉剪力键承载力计算方法。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开展了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研究了集束群钉剪力键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荷载-滑移曲线、承载力及刚度等,对比研究了2、3、4排栓钉集束剪力键以及预制-装配式与现浇式剪力键的力学性能;2、在现浇剪力键破坏模式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文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深入讨论了预制-装配式集束群钉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提出了分别以栓钉、后浇混凝土以及先浇混凝土失效的三类破坏模式,并进一步将每类破坏模式细分成三种破坏形式;3、利用能量守恒原理推导分析装配与现浇式栓钉及混凝土的承载差异性,得出了现浇与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承载力的能量法表达方程,得到了基于现浇群钉剪力键计算方法的预制-装配式集束群钉部分破坏模式承载力计算公式;4、基于试验研究及FEA分析,开展了预制-装配集束群钉剪力键承载力影响参数分析;针对栓钉弯剪破坏、根部后浇混凝土破碎、以及先浇混凝土竖向劈裂破坏三种主要破坏模式下的九种细分失效模式,提出了承载力计算方法及各种最低构造要求等控制构造措施;5、基于ABAQUS建立了某实桥预制-装配式集束群钉推出试验模型,将本文公式、规范公式与真实状态的FEA承载力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本文公式的实用性。
冷洪君[5](2020)在《钢-混凝土组合梁高强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抗剪连接件是保障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能够协同工作的重要组成元件,高强螺栓抗剪连接件由于自身具有可拆卸、受力性能好以及耐疲劳等优点,可以替代传统栓钉连接件应用到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较多的是栓钉抗剪连接件,对于高强螺栓抗剪连接件的研究还较少,少有关于其抗剪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已有研究也多集中于混凝土受压状态下的推出试验,并没有针对混凝土受拉状态时抗剪连接件的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且国内外规范和学者并没有给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中高强螺栓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为研究高强螺栓抗剪连接件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单调静力推出试验进行模拟,在进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影响因素下螺栓的抗剪承载力,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对已有推出试验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将数值计算结果与推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数值计算结果与已有的推出试验结果峰值荷载误差较小,证明了本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2)通过ABAQUS软件建立高强螺栓连接件推出试验有限元模型,探讨螺栓强度、螺栓直径、混凝土强度、螺栓预紧力和钢梁预留孔隙对螺栓抗剪连接件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大螺栓连接件的直径、强度和混凝土强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螺栓的抗剪承载力;钢梁预留孔隙增大不能提高螺栓抗剪承载力,反而会造成承载力下降,滑移量上升;提高螺栓的预紧力仅可以提高螺栓与钢梁的摩擦力,并不能提高螺栓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3)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反向推出模型,研究混凝土受拉区螺栓抗剪连接件的承载力,考虑了螺栓直径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数值分析表明,螺栓直径是抗剪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混凝土强度对螺栓抗剪承载力的影响较小。在混凝土开裂前,混凝土受拉与受压状态中的螺栓承载力没有明显的区别,混凝土受拉状态下的破坏形式均为混凝土开裂破坏。(4)提出螺栓抗剪连接件承载力的建议公式,通过各国学者提出的建议公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计算公式可以作为螺栓抗剪连接件极限承载力的研究参考依据。
严鑫[6](2020)在《钢-混凝土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混凝土板及钢梁往往存在严重的腐蚀问题,尤其是由冻融循环和沿海地区氯盐侵蚀引起的钢筋、抗剪连接件和钢梁的腐蚀。因此,更换老化混凝土板对延长组合桥梁的使用寿命是十分必要的。而与传统的焊接栓钉连接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相比,采用螺栓连接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易拆卸。但现有的螺栓连接件由于加工与安装误差的存在,会使得螺栓连接件在贯穿钢梁孔洞处留有空隙,造成初始刚度的降低。同时,螺栓连接件的周围填充材料往往需要现场浇筑,其浇筑质量难以控制,力学性能受到后浇材料的影响,且无法局部更换连接件。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种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的形式,并对其抗剪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螺栓嵌片式、锥形钉套式以及膨胀螺栓式三种可拆卸螺栓连接件,设计一种新型单个栓钉试块和加载装置,进行了三组新型连接件试块和一组焊接栓钉连接件试块的单个栓钉试验。对其剪切刚度进行分析,与传统的焊接栓钉进行对比,以验证其可行性,并为形铸铁螺栓连接件的提出打下了基础。(2)根据单个栓钉试验的结果,提出了锥形铸铁螺栓连接件(Tapered iron boltconnector,简称TIBC)。设计制作了螺栓直径分别为12mm和16mm的推出试件,并通过推出试验对TIBC的抗剪性能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破坏形式、承载力、荷载-滑移曲线以及刚度等多力学性能情况。同时,对TIBC推出试件进行6个月的盐水腐蚀,并将已腐蚀的TIBC更换为未腐蚀的TIBC并进行了推出试验,以验证TIBC在自然腐蚀的影响下的可拆卸性,并评估在腐蚀更换后TIBC的抗剪性能的差异。(3)利用ABAQUS对TIBC的抗剪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将有限元分析结果和试验结果相对比,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合理性。并从螺栓直径及强度、混凝土强度、TIBC组成构件的强度等方面来评判其对TIBC抗剪性能的影响程度,并提出TIBC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同时,建立TIBC与传统焊接栓钉的组合梁有限元模型,比较两者在组合梁抗弯承载力上的差异,并对TIBC在组合梁中的合理排列方式进行了更一步论述。
侯崛[7](2019)在《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广泛应用在桥梁结构和建筑结构领域。暴露在腐蚀环境下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侵蚀性介质的侵入引起栓钉、钢筋和钢梁的锈蚀,导致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刚度减小和延性变差等现象。这些因素会直接导致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安全性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课题源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辆荷载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疲劳性能研究”(项目批准号51678234),以钢-混凝土组合梁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气候环境加速锈蚀方法来模拟自然环境下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腐蚀,通过静力试验和疲劳试验研究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破坏形态及破坏机理。主要内容包括:(1)开展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加载试验,并分析了栓钉和钢梁的锈蚀规律,研究了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破坏形态,得到了跨中截面应变分布规律、交界面相对滑移分布规律、抗弯承载力、延性和刚度的变化规律。(2)开展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组合梁疲劳破坏机理,得出了组合梁刚度退化与疲劳循环加载次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梁疲劳寿命、残余挠度、残余应变、残余滑移及刚度退化的变化规律。(3)通过对5个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建立锈蚀钢梁S-N疲劳寿命计算公式,将该计算公式与现有的钢梁疲劳寿命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和分析。
胡旭辉[8](2019)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新型剪力键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是一种新型的钢混组合结构形式,因其受力合理、结构轻盈、造价经济、外形美观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已成为近年来我国应用广泛的组合结构桥梁。剪力键是钢-混组合箱梁的关键受力构件,研究适用于波形钢腹板构造特点的剪力键对推动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剪力键,开展了新型剪力键和S-PBL剪力键的静力和疲劳试验及精细化有限元分析,并建立多折线性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两种型式剪力键在静力和疲劳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明确了影响新型剪力键静力和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新型剪力键的静力承载力和疲劳寿命计算公式。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①基于现有剪力键构造和受力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埋入式剪力键(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即在传统的埋入式剪力键两侧增设了加劲角钢,以增加剪力键的刚度,并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改进后埋入式剪力键的静力和疲劳性能提升情况。②基于依托工程拟采用的两种剪力键比选方案,通过2组共12个试件开展了新型埋入式剪力键和S-PBL剪力键的静力和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并建立有限元精细化模型进行验证分析,揭示了两种型式剪力键的传力路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新型剪力键的静力加载可分为弹性阶段、强化阶段和破坏阶段,S-PBL剪力键的静力加载可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破坏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构造参数下,新型埋入式剪力键的静力性能和疲劳性能均明显优于S-PBL剪力键,为依托工程剪力键设计方案确定提供了支撑。③基于多折线性等效方法,建立了新型埋入式剪力键的双线性弹塑性模型和S-PBL剪力键的三线性弹塑性模型,明确了剪力键屈服点等力学特性的确定方法,得到了等效的屈服前后刚度、强度、延性等重要力学性能指标,揭示了两种型式剪力键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S-PBL剪力键是单一材料屈服引发的构件屈服,而新型埋入式剪力键是多材料协同屈服引发的构件屈服。④通过5个试件和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混凝土强度、普通钢筋强度、开孔直径、开孔数目、波形钢板厚度、加劲角钢的强度、厚度和肢宽等参数对新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性能的影响及幅度,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最大超平面法拟合了考虑多个材料、构造参数和多孔折减效应的新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承载力计算公式。⑤通过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混凝土强度、普通钢筋强度、开孔直径、开孔数目、波形钢板厚度、加劲角钢的强度、厚度和肢宽等参数对新型埋入式剪力键疲劳性能的影响及幅度,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最大超平面法拟合了新型埋入式剪力键疲劳寿命计算公式。
张文彬[9](2019)在《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桥梁呈现出跨径不断增大、桥型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桥梁建设的受力性能和综合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和需求下,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满足设计、建造和使用的要求,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同样条件下,对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加预弯技术后,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桥的混凝土压应力和结合面剪应力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基于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使之结合预弯组合梁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在提出并通过二者的理论对比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均验证了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截面应力、结合面剪应力小于传统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核心论点。而通过对比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同式也验证了本文提出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苏举[10](2019)在《工字型钢-混组合梁焊钉连接件与截面几何参数误差控制范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混组合结构凭借自重轻、施工快、外形美观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桥梁结构中。然而,建设、施工、监理、监督单位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质量检验与评定主要依靠与其相关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对相关标准梳理发现,现行标准存在对施工误差允许偏差的规定相互不一致、规定不够明确的问题,且相关标准施工误差允许偏差的规定是否适用于钢-混组合桥梁也有待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焊钉倾斜、混凝土空洞以及组合梁截面尺寸施工误差的允许偏差,结合研究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阐述钢-混组合桥梁质量检验方法与评定标准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钢-混组合桥梁受力性能及施工误差控制范围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的内容。(2)对钢-混组合桥梁病害以及成因进行分析,找出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结构有影响的因素,并对钢-混组合桥梁相关规范中施工误差控制的指标和控制范围进行筛选,为施工误差控制指标及控制范围的制定提供依据。(3)利用ABAQUS对钢-混组合梁桥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钢-混组合梁桥整体受力性能以及不同荷载对焊钉的作用效应,得出中小跨径桥梁使用过程中焊钉受力规律。(4)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焊钉抗拔和抗剪承载力进行分析,并通过与文献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通过仿真模拟拔出试验,分析混凝土强度和焊钉长度对焊钉抗拔性的影响。通过对拔出试验和推出试验的模拟,分析焊钉倾斜和混凝土空洞两种施工质量问题对焊钉抗拔和抗剪受力性能的影响。(5)结合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公式分析不同控制指标(截面应力、挠度)对钢-混组合梁桥截面几何尺寸误差的敏感性,运用蒙特卡洛法计算施工误差对结构可靠度的影响,分析截面尺寸施工误差控制范围对结构极限状态的影响程度,初步制定合理的施工误差控制范围。
二、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抗拔不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研究现状 |
1.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裂研究现状 |
1.3.1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梁的受力性能和开裂特征 |
1.3.2 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控制措施 |
1.4 新型连接件-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
1.4.1 传统连接件和新型连接件 |
1.4.2 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提出及类型 |
1.4.3 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
1.4.4 抗拔不抗剪连接件基础理论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试验 |
2.1 试验概况 |
2.1.1 试件设计 |
2.1.2 材料特性 |
2.1.3 试件准备、加载及测量方案 |
2.2 竖向工况下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 荷载-位移曲线 |
2.2.2 开裂分析 |
2.2.3 应变分析 |
2.2.4 滑移分析 |
2.2.5 侧向弹性刚度结果与分析 |
2.3 水平工况下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试验现象 |
2.3.2 荷载-位移曲线 |
2.3.3 刚度、强度退化及能量耗散 |
2.3.4 裂缝宽度及分布 |
2.3.5 应变分析 |
2.3.6 滑移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 |
3.1 概述 |
3.2 组合框架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
3.2.1 单元类型 |
3.2.2 材料本构 |
3.2.3 连接模拟 |
3.2.4 边界条件 |
3.2.5 加载控制和求解方法 |
3.3 有限元结果验证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受力性能影响因素及设计建议 |
4.1 概述 |
4.2 模型定义 |
4.3 有限元模型的几何和材料 |
4.4 边节点关键参数分析 |
4.4.1 工况一作用下的侧向承载力 |
4.4.2 工况二作用下的开裂和挠度 |
4.5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设计计算公式 |
4.5.1 边节点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计算公式 |
4.5.2 中节点布置抗拔不抗剪连接件的计算公式 |
4.6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设计建议 |
4.7 小结 |
第5章 抗拔不抗剪连接组合框架体系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计算模型基本参数 |
5.3 竖向荷载作用弹性分析 |
5.4 水平向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
5.4.1 有限元建模 |
5.4.2 自振特性 |
5.4.3 时程分析 |
5.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结论和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轻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 栓钉抗剪连接件研究现状 |
1.3.1 试验研究 |
1.3.2 有限元研究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2 栓钉抗剪连接件的力学性能 |
2.1 栓钉连接件受力机理 |
2.2 栓钉连接件破坏模式 |
2.3 栓钉连接件荷载-滑移 |
2.4 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 |
2.4.1 抗剪刚度计算方法 |
2.4.2 抗剪刚度影响因素 |
2.5 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ABAQUS的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研究 |
3.1 有限元软件ABAQUS |
3.2 ABAQUS中提供的混凝土本构模型 |
3.3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选取 |
3.4 ABAQUS中塑性损伤模型参数确定 |
3.5 轻骨料混凝土塑性损伤因子的确定 |
3.5.1 损伤因子计算方法 |
3.5.2 轻骨料混凝土损伤因子计算公式 |
3.5.3 轻骨料混凝土塑性损伤因子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推出试验有限元分析 |
4.1 推出试验简介 |
4.2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型 |
4.2.1 材料本构 |
4.2.2 单元类型选取 |
4.2.3 试件模型尺寸及模型分组 |
4.2.4 单元网格划分 |
4.2.5 界面接触模拟 |
4.2.6 边界条件与加载 |
4.3 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4.4 栓钉连接件荷载-滑移曲线分析 |
4.5 栓钉抗剪刚度与栓钉应力分析 |
4.6 轻骨料混凝土损伤演化过程 |
4.6.1 轻骨料混凝土受压损伤 |
4.6.2 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损伤 |
4.6.3 栓钉周围混凝土应力分析 |
4.7 栓钉有效工作高度分析 |
4.7.1 长度对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影响 |
4.7.2 栓钉有效工作高度确定 |
4.8 本章小结 |
5 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1 抗剪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5.2 抗剪承载力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5.3 抗剪承载力公式拟合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钢-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火灾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课题研究 |
1.2.1 组合梁的耐火性能 |
1.2.2 组合楼板的耐火性能 |
1.2.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声发射特性研究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端部约束钢-混凝土组合梁火灾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火灾试验设计 |
2.2.1 火灾试验炉设计 |
2.2.2 ISO834标准升温曲线 |
2.2.3 组合梁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4 试验方案 |
2.3 栓钉连接件组合梁耐火性能分析 |
2.3.1 试验现象 |
2.3.2 温度场分析 |
2.3.3 位移分析 |
2.3.4 约束内力分析 |
2.4 嵌入式组合梁耐火性能分析 |
2.4.1 试验现象 |
2.4.2 温度场分析 |
2.4.3 位移分析 |
2.4.4 约束内力分析 |
2.5 约束组合梁耐火性能对比分析 |
2.5.1 竖向位移对比 |
2.5.2 约束内力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整体空间约束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火灾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件设计与试验方案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件制作 |
3.2.3 测量内容 |
3.2.4 加载方案 |
3.3 火灾下组合楼板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1 CS1组合楼板耐火性能分析 |
3.3.2 CS2组合楼板耐火性能分析 |
3.4 CS1和CS2组合楼板耐火性能对比分析 |
3.4.1 跨中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3.4.2 空间约束内力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灾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声发射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声发射监测技术 |
4.3 声发射信号特征及声发射参数 |
4.3.1 声发射信号特征 |
4.3.2 声发射信号参数 |
4.3.3 传感器布置原则 |
4.3.4 采集参数设置 |
4.4 火灾下组合楼板声发射损伤分析 |
4.4.1 CS1组合楼板声发射损伤分析 |
4.4.2 CS2组合楼板声发射损伤分析 |
4.4.3 组合楼板损伤对比分析 |
4.5 损伤D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灾下钢-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 |
5.1 引言 |
5.2 高温下结构的材料性能 |
5.2.1 高温下钢材的材料特性 |
5.2.2 高温下混凝土的材料特性 |
5.3 火灾下组合受弯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 |
5.3.1 经典屈服线理论 |
5.3.2 火灾下栓钉连接件组合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
5.3.3 火灾下组合楼板极限承载力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剪力键承载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梁的发展 |
1.1.1 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研究现状 |
1.1.2 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桥梁研究现状 |
1.1.3 组合梁承载力研究现状 |
1.2 采用集束群钉的预制-装配式钢混组合桥梁的特点 |
1.3 组合梁承载力FEA研究方法 |
1.4 栓钉剪力键承载力及群钉效应研究现状 |
1.4.1 栓钉连接件受剪承载力研究 |
1.4.2 群钉效应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推出试验研究 |
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2.1.1 试验模型参数 |
2.1.2 试验模型尺寸 |
2.1.3 试验模型制作 |
2.1.4 应变式界面微量滑移测试装置 |
2.1.5 试件测试方案 |
2.1.6 试件加载方案 |
2.2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推出试验结果 |
2.2.1 基于现有推出试验承载力及破坏形态总结 |
2.2.2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剪力键试验破坏形态 |
2.2.3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剪力键承载力分析 |
2.2.4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剪力键荷载-位移曲线 |
2.2.5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剪力键荷载-滑移曲线 |
2.2.6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剪力键抗剪刚度分析 |
2.3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加载全过程受力分析 |
2.3.1 弹性循环加载分析 |
2.3.2 弹塑性循环加载分析 |
2.3.3 初期抗剪刚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群钉推出试验破坏模式分析 |
3.1 基于现有大量推出试验结果的群钉剪力键破坏模式统计分析 |
3.1.1 现有栓钉剪力键推出试验的破坏模式统计 |
3.1.2 栓钉剪力键在组合梁中的受力形态 |
3.1.3 栓钉剪力键在推出试件中的受力形态 |
3.2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推出试验有限元模拟方法 |
3.2.1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
3.2.2 界面接触属性的确定 |
3.2.3 FEA模型的建立 |
3.2.4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3 基于栓钉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破坏模式分析 |
3.3.1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弯剪破坏模式分析 |
3.3.2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拨出破坏模式分析 |
3.3.3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焊趾破坏模式分析 |
3.4 基于后浇混凝土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破坏模式分析 |
3.4.1 后浇混凝土横向拉裂破坏模式分析 |
3.4.2 后浇混凝土竖向劈裂破坏模式分析 |
3.4.3 后浇混凝土局部压碎破坏模式分析 |
3.5 基于先浇混凝土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破坏模式分析 |
3.5.1 先浇混凝土斜向“八字型”破坏模式分析 |
3.5.2 钢梁翼缘板失稳先浇混凝土局部压碎 |
3.5.3 先浇混凝土板劈裂破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
4.1 栓钉承载力计算方法 |
4.1.1 现有栓钉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1.2 现浇及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的变形能及其与承载力关系分析 |
4.2 基于栓钉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构造要求 |
4.2.1 栓钉弯剪破坏承载力分析 |
4.2.2 基于栓钉焊趾破坏承载力分析 |
4.2.3 基于栓钉拔出破坏承载力分析 |
4.3 基于后浇混凝土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构造措施 |
4.3.1 后浇混凝土横向拉裂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4.3.2 后浇混凝土竖向劈裂承载力分析 |
4.3.3 后浇混凝土局部破碎承载力分析 |
4.4 基于先浇混凝土失效的预制-装配式群钉承载力影响因素及构造措施 |
4.4.1 先浇混凝土斜向“八”字型破坏承载力分析 |
4.4.2 先浇混凝土劈裂破坏承载力分析 |
4.4.3 钢梁翼缘失稳造成的局部混凝土被压碎 |
4.5 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承载力计算公式 |
4.6 界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工程算例 |
4.6.1 算例概况 |
4.6.2 FEA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承载力计算 |
4.6.3 预制-装配式群钉剪力键承载力结果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5)钢-混凝土组合梁高强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概况 |
1.3 高强螺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2 组合结构螺栓抗剪连接件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2.1 试件设计 |
2.2 材料性能 |
2.3 试验过程 |
2.4 试验结果分析 |
2.5 荷载滑移曲线分析 |
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螺栓抗剪连接件的有限元分析 |
3.1 ABAQUS软件简介 |
3.2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型 |
3.3 材料属性 |
3.4 相互作用及边界条件 |
3.5 定义分析步 |
3.6 网格划分 |
3.7 分析算法选择 |
3.8 有限元模型验证 |
4 螺栓抗剪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
4.1 引言 |
4.2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型设计 |
4.3 混凝土受拉状态下有限元模型分析 |
5 高强螺栓抗剪承载力理论分析 |
5.1 高强螺栓剪力连接件设计理论 |
5.2 高强螺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3 混凝土受拉状态下螺栓抗剪承载力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钢-混凝土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与应用 |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连接件类型与特征 |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螺栓型连接件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2章 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单个栓钉试验研究分析 |
2.1 引言 |
2.2 三种新型可拆卸连接件构成 |
2.3 试件概况 |
2.4 试验方案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推出试验研究分析 |
3.1 引言 |
3.2 锥形铸铁螺栓连接件构成 |
3.3 推出试件设计及制作 |
3.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拟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腐蚀后可拆卸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腐蚀制度 |
4.3 腐蚀后的可拆卸性 |
4.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TIBC腐蚀更换前后抗剪性能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有限元研究分析 |
5.1 引言 |
5.2 锥形铸铁螺栓连接件承载力有限元参数分析 |
5.3 锥形铸铁螺栓连接件组合梁承载力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静力性能研究 |
1.2.2 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疲劳性能研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静力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的主要参数及加载方案 |
2.2.1 试件设计及材料性能 |
2.2.2 人工气候环境加速锈蚀试验 |
2.2.3 静载试验装置及量测方案 |
2.3 试验破坏现象 |
2.4 锈蚀测量结果 |
2.4.1 栓钉的锈蚀结果 |
2.4.2 钢梁的锈蚀结果 |
2.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1 弯矩-挠度曲线 |
2.5.2 荷载-滑移曲线 |
2.5.3 截面应变曲线 |
2.5.4 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及延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的主要参数、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
3.2.1 试验主要参数及量测内容 |
3.2.2 试验加载装置 |
3.2.3 试验加载方案 |
3.3 主要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疲劳试验结果 |
3.4.2 锈蚀测量结果 |
3.4.3 弯矩-挠度曲线 |
3.4.4 荷载-滑移曲线 |
3.4.5 荷载-应变曲线 |
3.4.6 全截面应变曲线 |
3.4.7 疲劳荷载作用下组合梁刚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疲劳荷载下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疲劳寿命的计算 |
4.2.1 栓钉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4.2.2 钢梁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4.2.3 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新型剪力键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剪力键研究现状 |
1.2.1 波形钢腹板箱梁桥剪力键发展情况 |
1.2.2 国内外剪力键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型剪力键构造 |
2.1 概述 |
2.2 剪力键构造和受力特点 |
2.2.1 栓钉剪力键 |
2.2.2 PBL剪力键 |
2.2.3 埋入式剪力键 |
2.3 新型剪力键构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剪力键的静力与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
3.1 概述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件设计 |
3.2.3 试验设备及加载 |
3.2.4 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
3.3 剪力键静力试验现象 |
3.3.1 S-PBL剪力键试件静力试验现象 |
3.3.2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基准试件静力试验现象 |
3.3.3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变参数模型静力试验现象 |
3.3.4 剪力键静力试验小结 |
3.4 剪力键疲劳试验现象 |
3.4.1 S-PBL疲劳性能试验现象及结果 |
3.4.2 改进型埋入式疲劳性能试验现象及结果 |
3.4.3 S-PBL与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疲劳性能试验结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试验结果的剪力键力学性能分析 |
4.1 概述 |
4.2 基于P-S曲线的剪力键静力性能分析及对比 |
4.2.1 S-PBL剪力键试验结果和受力机理分析 |
4.2.2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试验结果和受力机理分析 |
4.2.3 静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4.3 屈服点与构件弹塑性模型理论 |
4.4 S-PBL与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弹塑性模型建立与比较 |
4.4.1 S-PBL剪力键弹塑性模型 |
4.4.2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弹塑性模型 |
4.4.3 剪力键弹塑性模型比较 |
4.5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力学特征参数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有限元的改进型剪力键静力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基本剪力键试件的有限元精细化分析 |
5.2.1 基本试件的有限元建模 |
5.2.2 基本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
5.2.3 基本剪力键试件有限元分析总体评价 |
5.3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的静力改进性能研究 |
5.4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性能有限元参数分析 |
5.4.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5.4.2 普通钢筋强度的影响 |
5.4.3 普通钢筋直径的影响 |
5.4.4 波形钢板厚度的影响 |
5.4.5 波形钢板强度的影响 |
5.4.6 开孔直径的影响 |
5.4.7 开孔数目的影响 |
5.4.8 加劲角钢的影响 |
5.4.9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性能参数分析小结 |
5.5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承载力计算 |
5.5.1 剪力键静力承载机理及计算方法 |
5.5.2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承载力计算公式拟合 |
5.5.3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静力承载力拟合公式验证与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有限元的改进型剪力键疲劳性能研究 |
6.1 概述 |
6.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剪力键研究理论 |
6.2.1 钢结构桥梁疲劳研究理论 |
6.2.2 不同规范中对桥梁疲劳计算模式的规定 |
6.3 基本剪力键试件疲劳试验有限元分析 |
6.3.1 疲劳计算模型及荷载 |
6.3.2 基本剪力键试件疲劳试验有限元分析 |
6.3.3 基本剪力键试件有限元分析总体评价 |
6.4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的疲劳改进性能研究 |
6.5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疲劳性能参数分析 |
6.5.1 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
6.5.2 普通钢筋强度等级的影响 |
6.5.3 普通钢筋直径的影响 |
6.5.4 波形钢板厚度的影响 |
6.5.5 波形钢板强度的影响 |
6.5.6 开孔直径的影响 |
6.5.7 开孔数目的影响 |
6.5.8 加劲角钢的影响 |
6.5.9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参数分析小结 |
6.6 改进型埋入式剪力键疲劳寿命计算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发表论文 |
二、科研获奖 |
(9)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发展现状 |
1.2.钢 —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特点与计算原则 |
1.3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结构与力学性能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二章 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与计算 |
2.1 基本假设与概念 |
2.2 弯曲正应力计算 |
2.3 简支钢 —混凝土结合面抗剪连接件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与设计 |
3.1 计算思路与基本假定 |
3.2 预弯力与预拱度的确定 |
3.3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应力计算 |
3.4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上部结构叙述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 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10)工字型钢-混组合梁焊钉连接件与截面几何参数误差控制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钢-混组合梁桥力学性能及施工误差控制研究现状 |
1.2.1 钢-混组合梁桥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施工误差及其控制范围研究现状 |
1.3 现存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组合梁桥病害及现有施工误差控制范围分析 |
2.1 概述 |
2.2 钢-混组合梁病害分析 |
2.2.1 混凝土部分主要病害 |
2.2.2 钢结构部分主要病害 |
2.2.3 连接件部分主要病害 |
2.3 钢-混组合梁施工误差 |
2.4 钢-混组合梁施工误差控制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混组合梁桥焊钉受力性能仿真分析 |
3.1 概述 |
3.2 工程概况 |
3.2.1 钢结构部分 |
3.2.2 混凝土部分 |
3.3 全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1 材料参数 |
3.3.2 单元选择 |
3.3.3 有限元模型简化 |
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3.4.1 组合梁受力性能分析 |
3.4.2 焊钉连接件受力规律分析 |
3.4.3 焊钉作用效应组合 |
3.4.4 组合梁界面位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钉连接件施工误差对其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
4.1 焊钉连接件拉拔试验模型的验证 |
4.1.1 拉拔验证模型介绍 |
4.1.2 拉拔试验有限元模型参数选取 |
4.1.3 拉拔试验有限元仿真 |
4.1.4 拉拔试验有限元仿真结果评价 |
4.2 焊钉连接件抗拔性能研究 |
4.2.1 焊钉长度对焊钉抗拉性能的影响 |
4.2.2 混凝土强度对焊钉抗拉性能的影响 |
4.2.3 焊钉倾斜对焊钉拉拔性能的影响 |
4.2.4 混凝土空洞对焊钉抗拔性能的影响 |
4.3 焊钉连接件推出试验模型的验证 |
4.3.1 推出试验验证模型与有限元模拟模型的介绍 |
4.3.2 推出试验仿真结果的评价 |
4.4 焊钉连接件抗剪性能研究 |
4.4.1 焊钉倾斜对焊钉抗剪性能的影响 |
4.4.2 混凝土空洞对焊钉抗剪性能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梁截面几何尺寸施工误差控制范围初步制定 |
5.1 计算形式 |
5.1.1 组合梁计算方法 |
5.1.2 组合梁极限状态验算结果 |
5.2 截面几何尺寸对主梁极限状态的影响 |
5.2.1 混凝土板应力变化 |
5.2.2 钢梁应力变化 |
5.2.3 支点腹板剪应力变化 |
5.2.4 钢梁腹板最大折算应力变化 |
5.2.5 主梁跨中挠度变化 |
5.3 基于可靠度的截面尺寸施工误差控制范围初步制定 |
5.3.1 可靠度基本概念 |
5.3.2 可靠度计算方法 |
5.3.3 结构抗力的计算 |
5.3.4 截面几何统计参数及材料统计参数的选取 |
5.3.5 截面尺寸误差控制范围的筛选 |
5.3.6 截面几何尺寸误差控制范围合理性的分析 |
5.4 对拟定截面尺寸控制范围的检验与调整方法简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钢与混凝土组合梁栓钉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抗拔不抗剪连接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 段林利. 湖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损伤效应的轻骨料混凝土栓钉连接件力学性能研究[D]. 李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钢-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火灾行为研究[D]. 张建春. 华侨大学, 2020(01)
- [4]预制-装配式组合梁集束群钉剪力键承载力分析[D]. 方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钢-混凝土组合梁高强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有限元分析[D]. 冷洪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钢-混凝土新型可拆卸螺栓连接件抗剪性能研究[D]. 严鑫. 浙江大学, 2020
- [7]腐蚀钢-混凝土组合梁疲劳性能研究[D]. 侯崛.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8]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新型剪力键构造与力学性能研究[D]. 胡旭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
- [9]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D]. 张文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工字型钢-混组合梁焊钉连接件与截面几何参数误差控制范围研究[D]. 苏举.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