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吕春宇[1](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郭昀丹[2](2020)在《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生救助是我国全面扶贫脱贫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要不断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给予贫困生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救助,促其成才。贫困生救助是当前普通高校救助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救助改革的重心。贫困生救助是教育公平的需要和体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能够全面提升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是教育资源优化、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救助更能体现出贫困生救助的成效,同时也能从源头上实现教育公平。本文以高校贫困生救助为着眼点,从高校救助的背景和研究现状出发,以S市地区的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局负责人、高校教务处、救助管理处的教师、辅导员以及贫困生面对面访谈,借助调查问卷提取有效数据资料了解救助方针政策、贫困生的经济、心理和精神状况。针对目前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从解决高等院校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在物质上帮助、精神上培养、能力上锻炼,实现贫困救助和育人相结合的目的,切实提高救助政策在高校的实施效果。本文是在全面脱贫背景下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对贫困生救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健全救助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加大社会救助金的投入等对策,推动贫困大学生救助的立体化完善措施。本文实现了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研究的零突破,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出高校贫困生救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贫困生救助的研究,可以推动贫困生救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能够更好地实现维护教育公平。此研究有利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提升管理决策效率,建立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进而能更好地为贫困学生提供救助。随着救助工作及其他各项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可以预见,我国高校救助政策体系将会更加完善,高校的贫困生救助工作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黄志丹[3](2019)在《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政府、高职院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其中,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是讨论的热点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仅仅肩负着学生个人的前途及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受制于资本短缺、素质乏力、心理困扰等多种因素,在就业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就业问题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也体现着国家对于民生的关注。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国面临着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高职院校自身的师资教育情况、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所处地区的经济特点等都影响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作者搜集来自官方公布的文献和数据,展开问卷调查,访谈高职院校就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从中了解到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和帮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作者在诸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家、广东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政策措施以及高职院校的就业帮扶实际情况,对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改善对策,包括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支持体系和建立有效的高职院校服务机制。
王敏[4](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束燕[5](2019)在《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文中认为在民办高校贫困生问题日渐严重,导致各类矛盾激化、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的今天,研究民办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分析现有高校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继而逐步完善我国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切实有效地解决民办高校在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我国民办高校教育须面对的一项非常重要而急切的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访谈等方法,以S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S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发现了资助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助学基金来源短缺;勤工助学机会有限;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窄;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本研究认为学费的过快增长、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以及教育体制的欠完备,贫困生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是其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扶贫助学的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教育收费合理化、实行完全意义学分制、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培养贫困生健康心理等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
帕丽达·尼扎木丁[6](2016)在《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大学生作为人才集聚的主要群体,也是国家历年来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就是国家未来的繁荣强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环境及压力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所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研究情况,以新疆农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出新疆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即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以及新疆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仍需加强。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影响以上两方面问题的因素。
龚曦[7](2014)在《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作为贫困生这个大群体当中的特殊群体,特困生虽然得到了一些“特殊待遇”和广泛关注,但对于他们的现实困境、生存、发展状况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调查,对于他们的实际需求也只是框架式的、理论性的,并未从特困生个人及整个生态系统角度作详细的阐述。本文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校特困生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并与其他建档等级的贫困生建立对比组,在访谈教育部门领导、学校学生工作者、学生家长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分析特困生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生存发展状况,探索影响特困生个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完善支持个体发展的服务内容。通过研究发现,特困生在所处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要素各有“缺陷”、个体发展资本匮乏;中间系统介入失调、家庭教育与互动相对缺失;外塑系统干预失灵、多方支持相对不足;宏观系统结构失衡、社会捐资氛围不浓,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相对失衡,推动各子系统联系互动的力量不够。鉴于此,笔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以发展性资助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前注重“结果奖励”进而注重“过程奖励”,从发掘优势、增进互动、拓展网络、浓厚氛围四个角度入手,一一对应特困生生态系统四个子系统的突出问题,并在系统互动关系下,探索并尝试构建了融合特困生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特点及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对策于一体的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模型即“教育厅一级统筹,学生组织、高校学生资助中心、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三级共建”模型,以期突破特困生发展困境,促进其更好的成长成才。
梁熳[8](2012)在《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文中指出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部分特困生和非特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特困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采取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等对策来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蒋蓉,王玮,陆蔚[9](2012)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采用SCL-90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特困生和非特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了特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采取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对策来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王加波[10](2011)在《当前高校特困生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受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阶段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影响,目前高校特困生呈现逐渐增多态势。解决特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的瓶颈。本文从特困生自身、国家和学校方面客观的分析特困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特困生教育和引导,探讨解决高校特困生有效方法与措施,对解决高校特困生将会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二、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
(二) 社会学习方法 |
(三) 隐性教育方法 |
(四) 价值澄清方法 |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
(六) 潜能激发方法 |
(七) 心理治疗方法 |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贫困生 |
2.1.2 教育救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公平理论 |
2.2.2 关怀伦理理论 |
2.2.3 反贫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分析 |
3.1 S市高校救助措施 |
3.1.1 S市地区贫困生的认定方法 |
3.1.2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的演变与救助内容 |
3.2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现状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2.2 数据来源 |
3.2.3 贫困生家庭基本特征 |
3.2.4 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 |
3.2.5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3.3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施的效果评价 |
3.3.1 对救助的态度 |
3.3.2 对救助政策的了解情况 |
3.3.3 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满意度 |
3.3.4 对救助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中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层面 |
4.1.1 国家政策制度不够完善,评定条件较笼统 |
4.1.2 尚未建立动态化的数据库,需深度挖掘贫困生信息 |
4.1.3 虚假贫困没有惩罚措施,法律监管尚不完善 |
4.2 高校层面 |
4.2.1 高校对贫困生识别准确度不够 |
4.2.2 高校缺乏对贫困生心理救助上的关怀 |
4.2.3 高校救助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 |
4.3 社会层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应对策略 |
5.1 政府层面 |
5.1.1 完善高校贫困生救助政策法规 |
5.1.2 建立“三位一体”的动态信息数据库 |
5.1.3 建立贫困生信用系统 |
5.2 高校层面 |
5.2.1 精准识别贫困生 |
5.2.2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关怀 |
5.2.3 健全救助政策实施的监管机制 |
5.3 社会层面 |
5.3.1 加大社会救助金投入 |
5.3.2 加强对贫困生的社会关注和救助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贫困大学生 |
1.3.2 就业帮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外经验借鉴和国内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经验借鉴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2.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
2.1 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2.1.1 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 |
2.1.2 自主创业比例低 |
2.1.3 就业能力弱 |
2.2 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社会因素 |
2.2.2 经济因素 |
2.2.3 院校因素 |
2.2.4 自身因素 |
3.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现状 |
3.1.1 政府颁布就业扶持配套政策 |
3.1.2 政府资助育人,促进就业 |
3.1.3 高职院校就业扶持的做法 |
3.2 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存在的问题 |
3.2.1 就业帮扶概念不明确 |
3.2.2 资金帮扶体系不健全 |
3.2.3 政府就业帮扶实效性不强 |
3.2.4 高职院校对于就业帮扶的创新不足 |
4.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路径 |
4.1 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的支持体系 |
4.1.1 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小组 |
4.1.2 合理引导贫困大学生分流 |
4.1.3 建立贫困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 |
4.1.4 “双师型”培养,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
4.1.5 发挥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 |
4.1.6 建立科学的资助体系 |
4.2 建立有效的高职院校服务机制 |
4.2.1 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
4.2.2 引导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 |
4.2.3 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 |
4.2.4 创造贫困大学生实践基地 |
5.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学生工作 |
2.1.2 高校学生工作 |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科学发展观 |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
2.3 本章小结 |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
3.4 本章小结 |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
4.1.1 发展的学生观 |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
5.1.1 “1个核心目标” |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
5.2.1 “1个核心目标” |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
5.3.1 “1个核心目标” |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
6.3.2 基础设施保障 |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校 |
2.1.2 贫困生 |
2.1.3 资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
2.2.2 马斯洛需求理论 |
3 S学院贫困生资助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样本选择原则及确定 |
3.1.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原则和流程 |
3.1.2 调研样本的确定 |
3.2 调研过程的实施 |
3.2.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3.2.2 S学院贫困生资助方式的调查分析 |
3.2.3 S学院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分析 |
4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
4.1.1 奖助学金奖励面窄,奖金额度低 |
4.1.2 助学贷款支持面有限 |
4.1.3 助学基金来源短缺 |
4.1.4 勤工助学机会有限 |
4.1.5 贫困补助和学费减免力度小,支持面较窄 |
4.1.6 贫困生资助物质作用突出,忽视心理资助 |
4.2 S学院贫困生资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学费攀升的负面效应 |
4.2.2 帮扶政策监管的缺失 |
4.2.3 政府财政补助偏低 |
4.2.4 扶贫助学理念滞后 |
4.2.5 贫困生资助贫困度认定标准难统一 |
5 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建议 |
5.1 构建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助学机制 |
5.2 教育收费规范的合理化 |
5.3 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弹性化 |
5.4 制定成熟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及配套制度 |
5.5 贫困生健康心理调适的引导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附录2:访谈提纲 |
(6)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特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研究理论基础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新疆农业大学学生的构成 |
3.2 新疆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 |
3.3 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样本的确定及调查过程 |
4.2 调查结果分析 |
4.3 影响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管理的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加强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5.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
5.2 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5.3 有效实施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5.4 加强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视角 |
1.1 “生态系统理论”基本观点 |
1.2 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特困生概念界定与解析 |
2.2 研究对象 |
2.3 资料来源 |
2.4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特困生所处生态系统个体发展状况 |
3.2 影响特困生生态系统个体发展因素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对策建议 |
4.1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的必要性 |
4.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途径探析 |
4.3 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互动关系下构建“一级统筹 三级共建”发展型学生资助模型的思考与探索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被访者信息 |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8)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困生的心理状态调查 |
二、当前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
(一) 特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
1.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
2. 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强 |
3. 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
(二) 特困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
1. 具有沉重且强烈的自卑感 |
2. 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
3. 长期处于紧张、困惑的状态 |
4. 严重的“文饰心理”反应 |
三、提高特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
(一) 建立健全科学的特困生评价体系 |
(二)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及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
2. 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
3. 全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
4. 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
(三)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
(四) 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1. 开展诚信教育 |
2. 开展挫折教育 |
3. 开展奋斗教育 |
四、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S市高校贫困生救助实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郭昀丹.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2)
- [3]广东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问题研究[D]. 黄志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4]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S学院为例[D]. 束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6]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D]. 帕丽达·尼扎木丁.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6)
- [7]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D]. 龚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J]. 梁熳. 新课程(中旬), 2012(07)
- [9]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 蒋蓉,王玮,陆蔚. 新课程(上), 2012(06)
- [10]当前高校特困生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A]. 王加波. 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