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德东侨开发区防洪排涝方案分析论证(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闽政办[2021]4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6日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前言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郭友环[2](2021)在《宁德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及长效机制探讨》文中认为宁德市中心城区的南大塘排涝渠、北港河道是典型的黑臭水体,自实施黑臭水体整治以来,水质得到阶段性改善,但仍存在反弹现象,黑臭现象没有得到长久好转。通过收集水质监测数据和治理工程等相关信息,结合河道情况、排水体制、排水系统、末端处理等现状条件及支流汇入情况,分析各项整治措施效果,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及长效机制,旨在解决河道黑臭问题,实现内河水质的"长制久清"。
南平市人民政府[3](2021)在《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南政综[2021]5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武夷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耿煜周[4](2020)在《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承洪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 ——以漳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指出
赵津津[5](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黎秋莉[6](2019)在《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8年底,水利部已经批准设立了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共有878个,相当于省级标准的水利风景区2000多个,其中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占全国水利风景区的比例约为43%。水库型水利风景区作为水利风景区中风景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类型,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水库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水资源,水利风景资源丰富而独特。福建省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依其所处的地形地貌不同,其景区规模大小、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开发利用程度均有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对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水利风景资源特色进行分析,通过对水利风景区以及相关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文献综述,采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风景资源的相关特性进行spss量化处理。通过调查福建省平原湖泊型、丘陵湖泊型和山谷河道型这三种类型的水库作为水利风景区其水利风景资源的景观特性受地形地貌影响的程度,分析不同景区内的山水格局特征、地文组成差异、水文及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变化、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等,通过挖掘水利风景资源的地形地貌代表性和独特性,总结了在不同地貌下其风景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特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1在生物群落、工程建筑景观、库区小气候和水文景观4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主因子F2在地文景观和社会属性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F3可以直观地表示为基础地形因子。由数据分析得出,F1的贡献率最高,为35.218%,说明在平原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生态敏感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F2贡献率为31.290%,说明风景资源的人为参与性因子也非常重要;F3贡献率为29.799%,说明平原地区的地形变化不明显,其山水地貌景观对景区景观特性的影响弱于前两者。(2)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4在地文景观、社会属性、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看成是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主因子F5在生物群落和工程建筑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主因子F5在山水地貌景观和水文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地理基础因子。主因子F4的贡献率最高,为36.213%,说明在丘陵湖泊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人文社会活动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最高,最为重要,体现在景区的库区小气候环境特征显着,对景区内外的游客显示出明显的吸引力。F5贡献率为31.551%,说明风景资源的基础投资反应因子也非常重要,水工建设对生物群落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二者又共同对景区起作用。F6贡献率为27.403%,相对于其它因子,丘陵地区的地形虽然有明显变化,但尚未表现出更大的优势,这可能景区规划建设者尚未充分挖据现有的资源有关,使游人未能充分体验到丘陵地貌的景观独特性。(3)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主因子F7在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库区小气候3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相当于是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主因子F8在社会属性和生物群落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为风景资源的生物活跃性因子;主因子F9在山水地貌景观和工程景观2个因子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表示为基础地质工程因子。F7与F8是三个主因子中较高的的两项,两者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分别为34.691%和34.664%,说明在山谷河道型景区内风景资源的库区生态本底因子和生物活跃性因子对景区的景观特性贡献率都较高,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同时刺激了景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发展。通过这两个因子,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此类型的景区在人为景观上尚未过多进行开发建设,大部分景观都按当地原始风貌自然体现。主因子F9贡献率相对较小,为26.779%,说明该类型的景区内山水地貌景观虽然气势恢宏、雄伟多变,但总体上未能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且游线可达性极弱,很难满足游人体验和观赏的需求,人们对其感知较弱。立足于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宗旨,研究结果将用于对规划保护和利用水利风景资源提出具有实用性的策略,包括对景区内的道路游线交通规划,工程选址以及建筑景观的合理布局,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和植被群落的有效保护等方面,旨在打造具有地形地貌景观特色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同时引导相关部门加强对水利风景资源的保护,为今后我国更合理、有序、高效地规划建设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提供理论上的科学指导,是发展建设不同境域内具有特色的水利风景区的必然趋势。
纪利[7](2017)在《芜湖市镜湖区广福站排区排涝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扩张,新建城区原有排涝体系和排涝标准往往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文章以镜湖区广福站排区排涝为例,考虑城市开发区的用地需求和景观需要,通过不同排涝方案的比选分析,规划排涝设施,完善服务城市发展的水系布局和功能。
郑新聪[8](2013)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打造福建科学发展?
黄小晶[9](201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议案》文中认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福建省人民政府研究通过,现提请审议。省长:黄小晶2011年1月1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前言"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海峡西
陈鲲[10](2008)在《山区城市内河污水截流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截流是城市水环境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但受到旧城区现状及水体条件的制约,污水截流工程建设面临着空间狭小、工程复杂、技术难度大等难题。本文针对山区城市旧城区内河实施截流式合流制的特殊难度,对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河床敷设截流干管、新型截流井等新技术,为旧城区污水截流系统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污水截流系统进行了水力学计算模拟,提出在河床敷设截流干管的条件下,管道系统应以压力流进行计算的思路。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旧城区内建筑密集难以敷设管道的现状条件下,研究了截流干管敷设于河床下的可行性。并对污水截流系统进行改进,设计了与常规条件不同的构筑物及施工方式,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截污效果又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该方案已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并付诸实施投入了使用。(2)针对截流管特殊的敷设方式,对污水截流干管、截流支管及截流井的水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此种条件下截污系统不能再以传统的无压重力流进行计算,而应采用压力流管道的计算方法进行设计,并采用压力流条件下的管材和管道敷设方式。还针对压力流条件对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两种流态下管道流量流速的差异,提出了准确控制污水截流量的相关措施。
二、宁德东侨开发区防洪排涝方案分析论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德东侨开发区防洪排涝方案分析论证(论文提纲范文)
(2)宁德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及长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黑臭水体基本情况 |
1.1 南大塘排涝渠 |
1.2 北港河道 |
2 污染源分析 |
2.1 点源 |
2.2 面源 |
2.3 内源 |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存在问题 |
3.2 原因分析 |
3.2.1 河道径流量小,水动力不足 |
3.2.2 硬质河床河岸弱化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
3.2.3 水闸阻拦,河道流水不畅 |
3.2.4 城区雨污分流不彻底,现状污水管网不完善 |
3.2.5 点源截污不彻底,雨污混接、错接现象严重 |
3.2.6 管道施工、养护不到位,影响正常运行 |
3.2.7 终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
4 黑臭水体内源污染整治工程及成效 |
4.1 已采取的对策措施 |
4.2 治理效果 |
4.2.1 临时工程效果评估 |
4.2.2 宁德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效果评估 |
5 长效机制探讨 |
5.1 提升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
5.2 定期清淤疏浚和水面保洁 |
5.3 建立污水管网常态化养护机制 |
5.4 加强污水末端处理的管理 |
5.5 继续推行河长环境管理考核机制 |
5.6 定期开展监测 |
5.7 加快实施信息监控工程 |
6 结论 |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水利风景区研究进展 |
1.3.2 风景资源研究进展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 |
1.5.1 水库型水利风景区 |
1.5.2 水利风景资源 |
第二章 国内典型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概述 |
2.1 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1.1 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1.2 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2.2 南方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2.1 南方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2.2 南方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2.3 草原地带风景资源特色 |
2.3.1 草原地带的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
2.3.2 草原地带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 |
第三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分类与分布 |
3.1 福建省区域概况 |
3.2 福建省水库的分类与分布 |
3.2.1 福建省水库分类 |
3.2.2 福建省水库分布 |
3.3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的分布 |
3.3.1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区域分布 |
3.3.2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地理分布 |
第四章 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1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1.1 实例一—福清东张水库石竹湖水利风景区 |
4.1.2 实例二—宁德市蕉城区“瀛洲仙池”水利风景区 |
4.1.3 平原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2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2.1 实例三——三明市尤溪县双鲤湖水利风景区 |
4.2.2 实例四——长汀县羊牯汀江水利风景区 |
4.2.3 实例五——尤溪县闽湖水利风景区 |
4.2.4 丘陵湖泊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3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 |
4.3.1 实例六——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湖水利风景区 |
4.3.2 实例七——龙岩市梅花湖水利风景区 |
4.3.3 实例八——浦城县高坊水库水利风景区 |
4.3.4 山谷河道型水库水利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
4.4 三大类型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比较 |
第五章 基于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 |
5.1 不同类型的水利风景区景观特性评价计分及结果分析 |
5.1.1 计算得分并排序 |
5.1.2 分析结果 |
5.2 水利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建议 |
5.3 结论与讨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芜湖市镜湖区广福站排区排涝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排涝规划方案分析 |
2.1 排涝方案拟定 |
2.2 排涝方案比选分析 |
2.3 选定方案规模分析 |
(1) 排涝泵站规模 |
(2) 排涝沟规模 |
3 结论与建议 |
(10)山区城市内河污水截流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城市水环境状况 |
1.1.2 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意义 |
1.1.3 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体制 |
1.1.4 直排式合流制系统的改造 |
1.1.5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网系统的运行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1 课题来源 |
1.5.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区城市地理环境现状特点及排水体制选择 |
2.1 宁德市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2.1.1 城市概况 |
2.1.2 自然条件 |
2.2 宁德市排水系统现状 |
2.2.1 宁德城区内河水系概况 |
2.2.2 宁德城区排水管渠现状 |
2.2.3 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4 南祭溪排水存在的问题 |
2.3 宁德城区排水体制选择 |
2.3.1 新建城区排水体制选择 |
2.3.2 旧城改造中的排水体制选择 |
第三章 污水截流干管及截流井的设置 |
3.1 截流干管的布置特点和设置要求 |
3.2 山区城市内河条件下截流干管设置 |
3.2.1 南祭溪流域内合流污水排放现状 |
3.2.2 山区城市内河的特殊条件 |
3.2.3 截流干管设置方案的选择 |
3.3 截流干管的敷设 |
3.3.1 管道埋深 |
3.3.2 管道抗浮稳定性计算 |
3.4 检查井和截流井的设置 |
3.4.1 截流井的作用 |
3.4.2 截流井基本形式 |
3.4.3 南祭溪污水截流方式的特殊情况 |
3.4.4 截流干管设于河床时的截流方式 |
3.4.5 合流管渠出水口的截流井设置 |
3.4.6 河床截流干管检查井的设置 |
3.4.7 截流干管的溢流装置 |
3.5 污水截流支管设计方案 |
3.5.1 南祭溪内河污水截流支管设计 |
3.5.2 截流支管的管材选用 |
第四章 污水截流干管及截流井设计计算 |
4.1 截流系统设计流量的确定 |
4.1.1 污水截流支管的流量计算 |
4.1.2 污水截流干管的流量计算 |
4.2 污水截流系统的水流运动状态 |
4.2.1 排水管渠的水流特点 |
4.2.2 南祭溪截流干管的设计工况 |
4.3 污水截流支管截流量计算 |
4.3.1 压力流状态下的污水截流支管水力计算方法 |
4.3.2 污水截流支管截流量的影响因素 |
4.3.3 不同工况条件下污水截流支管的截流量 |
4.3.4 污水截流支管的最小管径 |
4.4 截流干管的水力计算方法 |
4.4.1 重力流条件下排水管道的水力计算方法 |
4.4.2 重力流条件下截流干管计算结果 |
4.4.3 压力流条件下截流干管水力计算方法 |
4.4.4 两种工作条件下截流干管过流能力比较 |
4.4.5 管内压强水头对截流干管的影响 |
4.4.6 截流干管排出管段工况研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四、宁德东侨开发区防洪排涝方案分析论证(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1)
- [2]宁德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及长效机制探讨[J]. 郭友环. 环境生态学, 2021(08)
- [3]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南平市人民政府. 南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4]基于韧性理念的城市承洪规划与管理策略研究 ——以漳州市中心城区为例[D]. 耿煜周. 天津大学, 2020
-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福建省水库型水利风景区水利风景资源特色研究[D]. 黎秋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7]芜湖市镜湖区广福站排区排涝方案研究[J]. 纪利.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7(09)
- [8]政府工作报告[N]. 郑新聪. 闽东日报, 2013
- [9]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议案[J]. 黄小晶.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2011(01)
- [10]山区城市内河污水截流方案及技术措施研究[D]. 陈鲲. 中南大学, 2008(04)